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导学案:第十一课太平天国运动含解析
第11 课时太平天国运动学习目标1.掌握拜上帝教创立、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天京定都、北伐、西征的有关史实;正确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并正确评价;掌握天京事变、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天京陷落等有关史实;理解《资政新篇》的内容并正确评价。
2.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正确认识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
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由于自身的阶级局限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预习检测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1.金田起义:(1)背景:金田起义是当时中国面临的①矛盾和②矛盾激化的结果。
(2)爆发: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2.永安建制:分封诸王,初步建立政权。
3.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③,改名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4.北伐和西征:1853年太平天国先后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其中西征的重大胜利使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2.主要内容:在土地分配方面,其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其方法是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④;在产品分配方面,其原则是“⑤”,其方法是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3.意义与局限:《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献,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⑥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它体现的⑦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三、天国悲剧1.天京变乱: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矛盾激化,1856年秋发生了天京变乱。
2.重建领导核心:为重振国威,洪秀全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又让洪仁玕总理朝政。
3.军事防御斗争: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驻扎江北的大营;在三河镇全歼湘军精锐部队;在进攻上海时,⑧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损失惨重。
高中历史必修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讲解
直隶总督。
军舰,建立北洋水师。对外,
曾代表清政府签订一系列条约,
包括《马关条约》及《辛丑条来自约》。二、主要经过
5、天京变乱(1856年)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思考:你能分析天京变乱发生的原因吗?根 源是什么?它能避免吗?
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封建特权 思想膨胀,相互猜忌和争权夺利。 根源在于农民阶级的阶级局限性。
二、主要经过
4、北伐和西征——进入全盛时期(1853年) 5、天京变乱(1856年)
——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6、天京陷落 (1864年)
三、重要文献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土地分配问题: 分配方式:以户为单位,不分男女,按人 口和年龄平均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产品分配问题: 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人教版历史必修①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的潮流
第十一课 太平天国运动
探究:
• 1、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2、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怎样? • 3、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是什么?
如何评价它们? • 4、天平天国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一、时代背景
列强侵略 封建剥削
1、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根本 原因)空前激化
三、重要文献
2、《资政新篇》的颁布(1859年)
内容:课本P56
是洪仁玕提出的改革内政的治 国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 色彩,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趋 势。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 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
但它未能反映农民最迫切的愿 望和要求,加上缺少必要的条 件,所以并没有真正实施。
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几点认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说课稿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3.习题练习:布置一些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习题,让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相互评价,提出建议,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
5.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推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激发人民群众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斗志。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发展过程、主要战役及影响。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
3.能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提高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3.风格:板书将采用简洁明了的提纲式,使用不同颜色的粉笔突出重点,以图示和符号辅助说明。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突出学习重点,增强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
1.在课前精心设计板书内容,确保逻辑性和系统性。
2.在课堂上及时更新板书,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内容和顺序。
2.问题驱动法:设计一系列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这一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在问题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
3.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组,让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完成特定任务,以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能力。这种方法基于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互动中发生的。
主要知识点包括: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鸦片战争后,清朝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了解金田起义1、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激化2、概况:1851年1月,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群众,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揭开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序幕。
二、了解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
三、了解《天朝田亩制度》1、时间:1853年2、地位:太平天国的纲领性的文件。
3、目的:为了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
4、主要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和方法:“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
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除口粮外,其余归国库。
③理想追求: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
5、评价:①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革命性)②但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空想性)③把小农经济作为他们的理想,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落后性)四、《资政新篇》1、时间:1859年2、地位:太平天国后期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方案3、内容:①学习西方,以法治国,公众选举官吏;②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③开设新式学堂等4、评价①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②迫于当时形势未能实行。
③不是农民战争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
●相同点:反封建。
●不同点:《天》主张消灭私有制,实行绝对平均主义。
《资》主张发展私有制,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二、了解同盟会成立:时间、代表:1905,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骨干地点、人物: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庶务机关报:《民报》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三民主义)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用:同盟会成立后,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讲: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 五、太平天国运动评价
• 1、性质: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 革命战争,仍然是旧式的农民战争的继续 • 2、功绩: • (1)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 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 (2)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打击了外国侵 略者。 • (3)顺应时代发展,提出了第一个在中国 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北伐、西征、 (1856)
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建 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1853.1攻克武昌 1853.3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度》
1852.9长沙之战 西王萧朝贵牺牲
1852.4全州之战 南王冯云山牺牲
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 翼王-石达开
1851.9永安建制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 1851.1广西桂平县金田起义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兴起
衰落时期 发展资本主义 工商业
全盛时期 平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配土地、产品
社会经济 主张 群众 基 础 作 用
农民阶级支持,有广泛的 群众基础。
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 斗争的蓬勃发展。
没有得到 农民的支持
未能付诸实行
《天朝田亩制度》代表了农民的愿望,《资 政新篇》代表了中国发展的方向,两者为何 都不能实现?
• 前者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并不切 合实际。在当时的条件下,无法调动劳动 人民的积极性,是空想,无法实现。后者 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而且迫于当时的形势,也无法实现。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 主要过程,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作 用与局限性。
• 重点: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的内容
• 难点: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 政新篇》评价;太平天国失败的原 因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1 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高考考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的过程,《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评价,天京变乱出现的原因及影响,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历史意义分析。
【基础知识】一、原因1、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2、直接原因:连年的自然灾害。
3、主观原因:西方宗教思想的影响,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的推动。
二、经过1、开始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2、前期:(1851—1856):金田起义,攻占永安(初步建政权),攻克南京(正式建政权),北伐,西征(全盛)。
后期:(1856—1864):天国悲剧,天京保卫战(打垮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攻破江南大营,上海近效战,安庆保卫战)三、治国方案:《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土地分配,产品分配,理想社会。
《资政新篇》1856年,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方案。
四、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五、作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重难点】1、《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联系与区别?(全品P29)(1)联系:A、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的文件,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都没有真正实施过。
B、两者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主张方面是相反的、矛盾的。
2、区别A、颁布的背景不同。
前者颁布时太平天国正处在强盛之时,后者颁布时太平天国已走向衰落。
B、社会经济主张不同。
前者企图在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C、群众基础不同:前者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因而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的拥护。
D、作用不同:前者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后者没能付诸实施,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一说课稿{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内容概述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是高中历史必修一的一部分,属于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情况,认识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整个课程体系中,太平天国运动是学生继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对中国近代史的一个重要事件的学习。主要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起源,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太平天国首都天京的建立,太平天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等。
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将提前进行详细的设计和练习,并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反应和理解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可能出现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对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困难,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提供更多辅助材料和实例,以帮助学生理解,并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4.通过设置分层任务和个性化指导,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习动机。
5.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本节课将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讨法和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分析法则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合作探讨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情境教学法则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些教学方法均基于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合作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必修一第 11 课《太平天国运动》讲课稿一、教材剖析(一) 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 11 课的内容。
本单元主要叙述的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有两大线索:一是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研究史。
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财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抗争研究史。
在近代中公民主革命期间,这些民主革命运动谱写了一篇篇动人的乐章。
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鸦片战争以后,它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历史重担,深重打击中外反动权力,揭开了中公民主革命的序幕,对此后的民主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地位突出。
(二)教课思路太平天国运动学生其实不陌生,陈词滥调学生不感兴趣,照本宣科更是乏味。
鉴于这个前提,我准备打破惯例教课,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这节课设计为学生观光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学生则成为旅客;老师负责展现及讲解资料,能够经过不停的发问、议论,进而找出历史的真象。
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及伟大历史伟绩。
(三)学情剖析依据高一学生现有学习负担和课余时间分派,以及从平常教课的实质出发,对太平天国运动迸发的原由采纳情形创建教课方法,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表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讲堂上做勤学习的组织者、参加者、指引者,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换学习踊跃主动性,使学生真实成为讲堂的主体。
(四 ) 教材目标:知识与能力:1.让学生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盛行的原由和主要史实。
2.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件并运用已学知识察看历史现象和剖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前后经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历史比较的学习方法。
2.经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让学生学会列表概括法。
3.进行合作研究学习,发现问题,踊跃研究并解决问题。
(历史)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1.背景(1)根本原因: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激化(2)推动因素:鸦片战争和严重自然灾害加速了其爆发(3)组织基础: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号召群众进行反抗斗争2.过程(1)兴起:1851 金田起义(2)发展:永安建制标志着政权初步确立;定都天京标志政权正式建立(3)全盛: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4)由盛转衰:天京变乱(5)后期防御:①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洪仁轩总理朝政②开展防御战:陈玉成、李秀成联合打破江北大营、取得三间镇大捷,然后攻破江南大营(6)运动失败:1864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3.革命纲领(1)1853 《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内容:平均分配土地,平均分配劳动产品评价: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根本无法实现(2)1859 《资政新编》内容: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发展工商业;文教上,主张开设新式学堂等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的异同相同:①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②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③都没有实施不同:①产生背景:前者颁布于太平天国强盛时期,后者提出于衰落时期②社会主张:前者企图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后者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
即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③群众基础:前者满足了农民的利益要求,因而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后者没有反映农民迫切的土地要求,不可能得到农民支持④历史作用:前者直接推动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后者没能付诸实践,对太平天国的斗争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如何认识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起到的作用作用: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历史作用局限性:农民阶级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①阶级局限性:经济上,农民是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思想上,提不出彻底的革命纲领;组织上,小农经济的分散性,难以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②时代局限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外反动势力合力绞杀。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2、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基础知识梳理:直接原因:一、原因间接原因:根本原因:二、走向全盛(一)军事:开始:年1月起义初步建政:建制正式建政:定都军事全盛:、(二)理论:《天朝田亩制度》目的:时间:土地原则:分配分配方式:内容产品原则:分配分配方式:目标:建立积极:明确主张废除,是太平天国的,反映了农民评价阶级要求获得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三、天国悲剧(一)转折:天京变乱原因:领导者衰退,滋长,矛盾尖锐。
过程:年杀,继而北处死;受猜忌,负气出走,后在四川陷入清军重围被杀。
影响: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二)重振国威1.军事:提拔和指挥军事,年打垮大营,解除北面的威胁;在全歼精锐部队,暂时稳定了天国的局势。
2.政治:起用总理朝政,实行3.理论:《资政新篇》提出:年提出。
内容(1)(2)(3)评价进步性:局限性:4.天京陷落联军配合袭击太平军,使其损失惨重。
背景攻陷,天京失去屏障。
被俘就义,病死。
陷落:年陷落,太平天国运动。
要点剖析:评价《天朝田亩制度》第一,强烈的革命性:首先,它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农民的斗争思想,明确主张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并形成系统的革命纲领,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成为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其次,它从各方面冲击了封建礼教和纲纪(纲领的内容是多方面的)。
第二,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
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
教学设计8: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太平天国运动中一些内容(包含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一课),但仅限于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有关历史,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史实及其影响了解较少。
高中生已经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可以在适当引导下对农民起义进行正确的判断。
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在鸦片战争后的第一次革命运动,对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以后课程的学习也有直接的影响,在本单元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北伐和西征等史实。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3.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了解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掌握识图和用图的方法。
2.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认识;感受农民阶级英勇无畏的抗争精神。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教学策略:讨论法,探究学习法,角色扮演【教学过程】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所有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同时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和政治结构。
教学设计11: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1课的内容,太平天国运动的讲解对于学生理解鸦片战争的后果,和洋务运动的兴起作用尤大。
同时对于理解中国历代农民运动的特点和局限也很有帮助。
讲解清楚,对于学生把握近代历史的走向特别关键。
课程共有三个子目,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和天国悲剧。
分别从太平天国兴起的背景,过程,失败的原因、颁布的纲领多个角度去讲诉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个始末。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历史意义。
2.难点: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认识农民斗争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这首诗表达了洪秀全要领导农民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决心。
洪秀全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经和千千万万个学子一样,他的理想是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走上仕途。
然而,我们并没有在清朝的官员中见到他的身影,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走上反清的道路,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一呼百应,又是什么原因使他可以成为太平天国的精神领袖呢?新课讲授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2.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1)金田起义(时间、地点、标志)(2)永安建制-初步建立政权(3)太平天国北伐和西征二、《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时间:定都天京以后(1853年)3.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2)空想性: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根本无法实现。
(3)落后性:它将小农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没有超越封建主义经济的范畴。
探究二《天朝田亩制度》设计的社会能否实现?为什么?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馀则归国库……答案:不能实现。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一、爆发原因1、根本原因:矛盾空前激化2、激化了阶级矛盾3、直接原因:二、兴亡过程:开始)→(初步建立政权)→定都天京(与清朝形成对峙局面)→北伐(由于孤军深入,最终失败)和西征(夺取了清朝的半壁江山,太平天国进入时期)→(由盛到衰的转折点)→重建领导核心(提拔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让洪仁玕总理朝政)→(失败)客观:提不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主观:滋长腐朽思想,争权夺利三、治国方案1、前期:《》(1853年冬颁布)土地分配:按和平分土地财产分配: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
②目的:满足农民得到的愿望, 建立四同两无社会△“四同两无”社会:革命性:反映了农民愿望, 否定了土地制度空想性:绝对,严重脱离实际2、后期:《》(1859年颁布)向西方学习, 以法治国, 官吏由公众选举①内容发展,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是中国人首次提出在中国发展的设想这一设想在当时未能实现,其根本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有何重要历史意义?①沉重打击了,同时也打击了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②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准备,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第13课辛亥革命△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一、背景:1、经济基础:的发展2、阶级基础:的壮大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其它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华兴会、光复会成立:年,日本东京②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地位中国第一个统一的政党4、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其中最为壮烈的是)5、有利时机:的兴起二、经过:1、爆发:武昌起义(年10月10日)2、高潮: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间:年元旦①中华民国成立临时大总统:国都、国旗:、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内各民族内容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及人身、居住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的政体②《临时约法》实行制,总理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实行责任内阁制的直接目的:,影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宪法3、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其原因:三、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2、功绩:①推翻了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制度②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 使观念深入人心③推翻了“洋人的朝廷”, 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④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一些条件△失败原因①内容③评价①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运动》教材解读
一、解读课标
1、课标引述
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
2、课标解读
本课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的历史。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新的时期的到来使得中国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新的矛盾又使得农民斗争肩负起双重任务——反封建、反侵略。
同时,社会的变化还使农民利用“上帝”的权威来进行反封建斗争,宣传平等思想。
太平天国反剥削、争平等,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和要求,保证了革命形势由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再到1856年达到全盛时期的迅猛发展。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前期和后期颁布的纲领性文件。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标志着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最高峰,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1864年天京陷落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二、教材分析与整合
1、单元整合
第四单元为《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奴役中国人民的侵略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内外压迫的抗争史,更是各阶级、各阶层的人士寻求救国真理、改造中国、发展中国的探索史。
而《太平天国运动》正是是农民阶级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第十课《鸦片战争》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文本解读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科教材以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失败为主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太平天国运动在洪秀全领导下迅速兴起,定都天京,巩固政权,与清对峙,进入全盛时期。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颁布了纲领《天朝田亩制度》,由于阶级和环境的局限性,纲领没有实现。
第三,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由于政权迅速封建化,致使统治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天京变乱,削弱了天平天国的力量。
洪仁玕提出了开创性的《资政新篇》,不符合农民革命的范畴,迫于战争形势,不能实现。
太平天国转入后期的防御战,最终失败。
(2)教材结构及编写意图
“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目,从背景、兴起和发展三个方面来介绍太平天国,意在让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史实。
“《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一目,《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是农民阶级几千年来理想蓝图的完全体现,集中反映了农民阶级的革命要求。
引导学生对《天朝田亩制度》进行客观分析,全面掌握农民阶级在近代社会的革命性和局限性。
“天朝悲剧”一目,介绍了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过程。
(3)教材的整合与处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将本课分为两大部分进行讲述。
一,太平天国的军事行动,下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应重点分析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二,太平天国的治国方案。
前期《天朝田亩制度》,后期《资政新篇》。
鉴于高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尖子班、重点班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在抓基础落实的同时,应注重深层次的挖掘,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而普通班学生应加强对其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史料的能力,抓基础,养习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三、学案设计与教学过程
1、学案的学习目标要求如下:
(1)能说出太平天国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
(符合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
)
(2)能理解太平天国的性质、时代特点和失败原因(与本课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失败”相联系。
)
(3)能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符合课标要求“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与本课难点“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失败的必然性”相联系。
)
2、问题导学和问题探究的设计意图
问题导学第一题意在让学生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基本史实,这与课标要求与本课重点是非常契合的。
问题导学第二题首先是让学生掌握太平天国到达鼎盛时期迅速封建化的转变,这有助于失败原因的分析。
其次,要求学生能够客观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及《资政新篇》。
这与本课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相符合”。
3、课堂训练
《太平天国运动》考纲要求如下:
(1)金田起义和定都天京(选择题2)
(2)《天朝田亩制度》(选择题3)
(3)北伐和西征(选择题7)
(4)《资政新篇》(选择题5)
(5)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选择题4、6、8)
四、教材解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何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为何农民阶级会有局限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具体操作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理解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是本次教材解读过程中的最大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