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市建设

合集下载

第二章城市建设之一

第二章城市建设之一

都城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又称 中国历史上统一国家或地方政权的首都。 都城、国都、京城。 都、都城、国都、京城。京都既是某一王朝的 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 政治中心,也往往是其经济和文化中心,因此, 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经 它的设置应该比较稳定。但随着国家政治、 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 济的发展以及向外拓张形势的需要,京都常常 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 从旧都迁往更为合适的新地。 在中国历史上, 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许多政权在自身发展中经 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 历了京都位置的逐步转移,而且从整体看,历 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 代京都还呈现出先以东西向迁移为主,后以南 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北向交替的位置变换。
1 历史沿革—— 新建城市
依靠旧城建设新城 在旧城基础上扩建
2 地理地形 3 政治经济 4 功能分区——1统治机构(宫廷,官府),
2 手工业和商业区 3 居民区
5 道路系统 6 防御系统——城郭制度、三道城墙(宫城、皇城、
外城)
7 基础设施
道路——方格网道路系统 绿化 防火——钟鼓楼(报时、报警) 排水
太极殿复原图
唐长安城大明宫
唐长安城明德门复原图
隋唐洛阳城
109个坊
宋东京
开封四野平畴万里,无 开封四野平畴万里, 险可守, 险可守,除加强城垣防 御性建设之外, 御性建设之外,只好悉 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举天下之兵宿于畿甸。 开封之兴起主要得利于 水陆交通之便, 水陆交通之便,城市盛 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 衰与运河通塞息息相关。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技术与管理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技术与管理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技术与管理第一章:现代城市规划的技术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基础,目的是为了使城市更加和谐、宜居。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的规划工作变得尤为重要,因为城

市内部的各项条件、设施、资源的整合和规划决定了城市的发展。

现代城市规划的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规划的方法和思路。基

于大数据和网络数据,规划师可以提前模拟特定城市环境的效果

及其发展趋势,以便更好的应对未来城市的挑战。

1.1 GIS技术

计算机辅助设计—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现代城市规划最

为广泛应用的技术之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规划师可以获取地图、数据和人口统计数据等信息,恰当地处理空间数据和地理信息,并进行城市建设所需的综合信息分析、评估、规划和管理。

同时,GIS技术还可以为城市居民和游客提供计算丰富的地理信息。

1.2 3D技术

城市建设中,3D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模拟和设计。通过3D

技术,规划师可以创建虚拟现实场景,并进行城市规划、项目模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规划打造。例如,3D技术可以将城市和建

筑物添加到现有环境中,以测试建筑物能够起到的预期效果。同

时,规划师也可以针对建筑物的各种可能性含义进行预测和干预

操作。

第二章:现代城市建设的管理

城市建设的管理对于城市规划和建设至关重要,只有管理到位,才能落实城市规划的落地方案。以下是现代城市建设管理的主要

方面:

2.1 建设项目管理

在建设项目管理中,必须平衡资源、时间和成本。管理人员要

确保建设项目按时进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城市管理人员应采

用现代化建设项目管理方法,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建设现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统一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档案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保障城市建设档案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工作。城市建设档案包括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土地利用、工程施工、房地产开发等相关档案。

第三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应遵循科学、规范、公开、便捷的原则,坚持信息化管理和实体档案管理相结合,推行电子档案管理。

第四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体制,完善档案管理规范和制度,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和素质提升。

第五条所有涉及城市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都应当依法履行档案管理义务,配合城市建设档案的保存、利用和管理工作。

第六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和信息系统,提供便捷的档案查询和服务。

第二章城市建设档案的归档和整理

第七条城市建设档案应按照内容、用途和形式分类归档,建立清晰的档案目录和档案库房。

第八条城市建设档案的整理应遵循整理原则和程序,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第九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档案整理计划和进度安排,确保按时完成档案整理任务。

第十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档案鉴定和鉴定委员会,对重要的城市建设档案进行鉴定和评估。

第十一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建立档案检索和查阅制度,提供便捷的档案查询和服务。

第三章城市建设档案的保存和利用

第十二条城市建设档案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的保管期限进行保存和利用。

第十三条城市建设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定期组织档案的复制和备份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

北京城市规 紫禁城北墙距北城墙之距为其 划及建筑群 南北长的3倍,而其南墙距南城墙 布局的尺度 之距为其南北长的一倍半。 构成 也就是:在规划中把北京城的南北 长定为紫禁城南北之长的5.5倍; 在确定紫禁城位置时,使紫禁城偏 向南侧,令其与南城墙之距为与北 城墙之距的一半明北京城的东西宽 与紫禁城的东西宽相比为8.81:1, 近于9:1,误差2%。 北京城之长宽以紫禁城之长宽为模 数,宽为其9倍,深为其5.5倍,面 积为其49.5倍,近于50倍。
※北魏洛阳的规划成就 1.正式完成了宫城、 皇城、郭城三城相套的 格局 2.宫城前纵轴的处理, 纵轴两侧布臵官署和社、 庙的布局 3.郭城内设里坊、集 中布臵市场 ※北魏洛阳是曹魏邺城以 来近四百年来都城发展 的小结,直接影响了隋 唐的都城建设
3.南朝建康 ※背景: “六朝古都” 形胜之地:“钟山 龙蟠、石城虎踞, 帝王之宅”。 宫城: 居住区: 里(长干 里、乌衣巷) 市场: 分散 总体布局:轴线处 理、地形影响
3.里坊制(坊市制)极盛期 三国至唐。 邺城开创了布局规则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 城市格局。 唐长安城堪称是这类城市的典范。
4.开放式街市期(厢坊制) 宋代以后的城市模式。
五. 城墙的筑造
※城墙的材料:木、石、土、砖 唐宋以前:夯土
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敌台和马面: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02第二章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二章 城市建设
《周礼•考工记》对理 想王城的记述:
“匠人营国,方九 里,旁三门,国中 九经九纬,经涂九 轨,左祖右社,面 朝后市,市朝一 夫。”
理想王城图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讲
此话即是:
建筑师设计国家,城市应该呈方形,每边9里,四 边城墙各设有三座门,城内南北和东西都各有9条道路, 每条道路的宽度可以9辆车并行。城市中前面为朝廷部 分,后面为商市部分,朝和市每边均为百步宽。城市中 的左边有祖庙,右边社稷坛。(或市朝一夫:后面集市 +前面宫城约100亩,一农夫干一天活的土地量为100亩。 15亩=1公顷=667平方米)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来自百度文库
丽江古城水景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街景之一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街景之二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四方街
丽江古城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街道
丽江古城
2003/7
2003/7
沈阳建筑工程学院
丽江古城——从玉 泉公园看玉龙雪山
丽江古城

中国城市建设史-2

中国城市建设史-2

峙华爵以表甍méng, 若翔凤之将飞,正殿俨 其造天,朱棂赫以舒光。 盘虬螭之蜿蜒,承雄虹 之飞梁。”由此可以 想见当年赵王城的恢 弘气势。
特点:
1)皇城与主城分开。 2)出现了城市轴线的 雏形。
3)王城的“品”字型构 图
3、齐临淄(公元前4)
《管子· 大匡》记载: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 工贾近市”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苏秦曾记述: “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 车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 成幕,挥汗如雨,家敦而富,志高 气扬”。西汉时,临淄城的经济仍 然十分发达,西汉大臣主父偃曾说: “齐临淄十万户,市租千金,人众 殷富,巨于长安,此非天子亲弟爱 子不得王此”。
1)平面近似长方形
2)北城墙长约1690米,
西约1700米,南、东约1870 米,周长近7公里。 3)城内外包括宫殿、平民住 宅、手工业做坊、墓葬区等。 4)奴隶主住宅及城墙出现了 “版筑墙”。
2、殷墟
特点:
1)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版筑墙、定向、水平、日照、朝向。 2)无论是城还是建筑都“大”了。
3)宫殿基址有一定布局,成组排列——城市规划。
3、周王城 特点:
1)“瓦”的出现。
2)城市规划有了一定 的形制、规范。 3)“相宅”的出现。
(2)确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
1、开创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先河。 2、在筑城、修路、定向、建宅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发展。 3、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突出代表是:版筑墙、瓦、油漆的出现。

第二章城市概况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二章城市概况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章规划背景

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五河县目前处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阶段,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建设也正处在突飞猛进的阶段,城区道路、市政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随着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也迅速增加。由于城镇垃圾处理投资渠道单一,缺少必要的设施建设运行和维护资金,处理设施不足,处理水平不高,使生态环境和人民群众生活受到影响,解决城镇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已势在必行。为了适应五河县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改善居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加快环境卫生设施的建设也势在必行。

二、提高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良好的市容市貌是投资环境的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改变目前的环境卫生现状,加快环境卫生设施建设的步伐,才能提高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更好的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三、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

五河县的总体规划为适应新时期城市发展需要于2009年进行修编,总体规划为更好地指导五河县城镇建设,促进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更好地贯彻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既定目标,加快五河县环境卫生事业的发展,编制五河县环境卫生设施专项规划势在必行。

第二章城市概况

一、地理位置

五河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淮河中游。东接江苏省泗洪县,南与明光市、凤阳县接壤,西同蚌埠市区和固镇县毗邻,北接泗县、灵壁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6′—118°04′,北纬32°54′—33°21′。县境东西长约56公里,南北宽约45公里,边界长约230公里,总面积1595平方公里。县内有104国道贯穿南北,南洛高速穿县城南部而过。淮河、怀洪新河横贯东西,五蚌公路(306省道)、五固公路(304省道)西连蚌埠、固镇,目前,五河县已成为皖东北水路、陆路交通枢纽。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第二章  外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思想与范例

卡洪城
古埃及城市,又名伊拉洪、拉洪。在 法尤姆绿洲东南部,尼罗河西岸。古埃及 法老大多生前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卡 洪城便是为兴建塞索斯特里斯二世(公元 前1896~前1887年在位)的金字塔陵墓 而修建的一种特殊的居民点,当时人口约2 万人。陵墓完工后,该城便被废弃,逐渐 湮没在沙漠中。
卡洪城
2、城市的结构特征:
(4)中世纪城市建筑形成风格。建筑在一定程 度上的统一是通过对普遍流行的风格所具有的 鉴赏力来保证的,这种鉴赏力的特点是:相信 未来,并且不会转向过去的风格。在城市刚兴 起时,教堂建筑时兴罗马式(9至12世纪),随 后转变为哥特式(12至15世纪)。哥特式准确 地代表了国际上传播的建筑风格。
二、中世纪欧洲城市的特征
其二,西欧中世纪城市最先是作为经济中心主要是工商 业中心发展起来的,尔后才发展了政治、文化和军事等 方面的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政治职能。而中国封建 城市一般是首先作为政治中心出现的,是官员的驻地, 以后才发展了经济职能,有些城市甚至没有明确的经济 职能。 其三,在西欧,政治上是农村统治城市,住在城堡里的 封建领主统治城市,经济上是城市剥削农村,城市通过 商业和高利贷等形式剥削农村居民。而在中国,无论是 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城市统治农村,住在城市里的 封建地主和政府官员统治和剥削农村。
城市特点
在城市结构上: (1).城市形成统一的整体,城内既无封闭的区域也 无独立的区域。对外,有些城市用城墙与周围分隔开; 对内,不像远东城市那样设有区界。 (2).城市可分为三部分:建有住宅的私人区,建有祭 扫用神庙的宗教区以及进行政治集会、商业活动、演出 和运动会等公共活动用的区域。 (3).城市以其整体来表现它的人工构成,这种构成 又被引入周围的自然环境,使两者处于彼此间很少相互 干扰的气氛之中。 (4)城市中的空隙地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并在 一定的时候达到稳定,居民不愿以局部的改变来破坏这 种稳定。

中国城市建设史1-4章

中国城市建设史1-4章
现代部分
——1949年以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建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社会生活及其劳动情况
(1)旧石器时代:依附于自然的采集经济以及渔猎方式。其 居住形式为巢居及穴居。
(2)中石器时代:农业的出现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大 分工 农业与畜牧业及狩猎业分开 形成以农业为主 的固定的居民点(最初的原始的村落)。
外廓城比西城大三分之一, 主要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 居住区。外城中央有一仓城,为 存储物资的大型仓库。
战国郑韩故城想像图
外廓城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思的考城:《市周礼考工记》和《管子》
□ 春秋战国时期的规划思想
提出的城市规划思想的差异?
《管子》——打破了单一的礼制形式,从城市功能出发,提倡理 性思维与自然环境和谐
公元前386年赵国都城迁至邯 郸,建都历时159年。在今邯郸市区 西南。
包括内城(大城)和宫城(王 城),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 呈品字形,西城比较规整。北城近 似方形。有几处建筑群形成了一条 轴线,可能是宫殿建筑群。
大城中大量是各类作坊和居住 遗址。
赵都邯郸城遗址示意图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半坡村原始村落示意图
第一章 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四、城市的产生
(1)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使社会出现了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阶级。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新修改稿)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新修改稿)
晋 中 市
城乡规 划 管 理 技 术 规 定
(讨论稿第一次修订)
晋中市规划勘测局
二○一〇年二月
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和适建范围
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规定
第四章建筑间距
第五章建筑物退让距离
第六章建筑物的高度控制
第七章市政公用设施
第八章城市绿地
第九章 附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晋中市城乡规划管理,保证城乡规划的实施,使城乡规划管理法制化、科学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和国家相关规范、技术规定,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建设项目容积率
提供1m2公共开放空间允许增加的建筑面积(m2)
小于1.2
1.5
大于等于1.2小于2.0
2
大于等于2.0小于3.0
2.5
大于等于3.0小于4.0
3.0
大于等于4.0小于4.5
3.5
公共开放空间是指在建设用地内,为社会公众提供的广场、绿地、通道、停车场(库)等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且未经许可不得改变使用性质。开放空间的条件和计算方法由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二十三条高层居住建筑(层数在10层以上,含10层)与高层、中高层、多层、低层居住建筑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的居住建筑至少一个南向居室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2小时,同时必须满足下列规定:

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应用与管理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应用与管理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应用与管理研究第一章绪论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智慧城市建设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智慧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和生活质量,还能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本文将从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应用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旨在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提供参考。

第二章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应用

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应用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慧物流等。本章将从四个方面探讨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应用。

第一节智能交通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交通拥堵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智能交通系统的出现,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智能交通系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公交系统、智能停车系统等。其中,智能交通信号灯可以根据交通流量自动调整信号灯的时间,从而减少交通拥堵;智能公交系统可以提供公交车实时位置、到站时间等信息,从而方便市民出行;智能停车系统可以实现车位信息的实时监测和管理,优化停车资源的使用效率。

第二节智能环保

城市环保工作一直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之一。智慧城市建设

可以通过应用物联网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手段,实

现城市环境的实时监测和控制。智能环保系统主要包括空气质量

监测系统、垃圾分类系统、噪音监测系统等。这些系统通过对环

境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

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第三节智能医疗

智能医疗系统是指应用信息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和传感器技术

等手段,实现医疗信息的智能化、网络化和移动化。智能医疗系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农业的出现形成了固定居民点。

二、城市的产生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据我国考古发现了距今4000年以前的古城堡遗址。中国最早的城市出现于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出现于原始社会后期。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这一时期冶炼技术、手工制作水平有了较大的进展,有了货币;创造了版筑技术;

二、殷周时代的城市

1、郑州商城: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郑州商城包括城外郊区在内总面积达25 平方公里的古代大城。城市平面近似方形。城墙为夯土墙,又厚又高。城市内外有宫殿、居民住宅区、制骨、制陶、铸铁等手工业作坊、农民居民点及墓葬区。发现商城住宅,墙体为版筑。

2、周代的城市与城制:

①周代的城市:周王城的复原图(下)。周武王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在黄河上游,对于下游的商业中心不便统治,于是在周武王时期在洛阳附近建周王城。

②殷周时代的邑、都、市、城、廓、国

邑:泛指所有居民点,奴隶主居住的邑为邑,四野农夫居住的邑为小邑;

都:凡是有宗庙、君王统治者的邑称为都。

市:中等规模的邑设市,这时的市相当于墟、场等。

城:“筑城以为君”明确了城的功能,是为了保护君王统治,或设沟壑、或设夯土城墙,或设木栅栏。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中国建筑史第二章_城市建设

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至唐。 曹魏都城——邺开创里坊制城市格局:
平面呈长方形,宫殿位于城北居中,全城作棋盘 式分割,居民与市场组成“里”(北魏后称“坊”)
特点:功能要素区划明确,城内交通方便,城市面貌更 为壮观。
代表城市——唐长安。 “里”与“市”管制有所放松,夜市屡禁不止。 江南的扬州、苏州夜市更是热闹。 城市生活和经济的发展向里坊制发起了猛烈的冲击。
称为“瓦子”的游艺场,设有供表演的戏场——“勾栏”
和容纳观众的“棚”。
意义:这些街景和建筑,深刻地反映出城市商品经济的 活跃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标志着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 大转折。
东京的桥梁以汴河上的虹桥最为突出,是用木材作成的 拱形桥身,桥下无柱,有利于舟船通行,表现了宋代木 工在结构技术上的创造。
意义:隋唐长安城以恢弘的规模、严整的布局,壮观的
宫殿、封闭的坊、市,宽阔而冷寂的街道和星罗棋布、 高低起伏的寺观塔楼,充分展现了中国封建鼎盛期的都 城风貌,谱写了世界城市史上的一大杰作。
局限:城市地形的选择不够恰当。街道采用很大 尺度,但全是土路,大雨后泥泞不堪,甚至影响到上朝, 反映出工程技术与庞大的城市规模未能同步适应的历史 局限。
城市布局: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 都城北侧。至齐时才筑城墙,外郭则始终是竹篱。
建康的居住区也有里的名称。如:长干里(最著 名的吏民居住的里巷。“干”指山陇间的平地)、乌衣 巷(东晋时王、谢等诸名族权臣的累世居住之地)。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研究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研究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研究第一章引言

近年来,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成为了国家级重点工作,在我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设也日渐加速,但这种建设是在占用大量土地,挤占有限的自然资源,加剧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态破坏等问题的同时进行的,暴露出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研究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本篇论文,探讨了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发展的相关问题,考虑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同时保护生态环境的可能性,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以及生态保护技术和管理的进展。

第二章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而生存的人口的不断增加导致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发展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大量的土地与资源,及其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得环境问题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棘手和突出。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是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根本矛盾。

第三章城市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城市和环境的发展仍然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未来城市的发展

也需要在保证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保护环境,因此必须提高城市

发展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尽早

确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加强生态

和自然资源保护,提高环境质量,为人们建造健康、宜居的城市。

第四章生态保护技术

生态保护技术可以有效地对抗环境污染,是一种重要的环境保

护方式,包括绿化、生态补偿、低碳经济、污水处理等。在城市

建设中,大量的绿化工程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减少污染、防止自

第二章 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第二章 城市规划产生、发展及主要理论

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巴黎的凡尔赛宫
三、其他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设
波尔西巴城、乌尔城、新巴比伦城
巴比伦城平面图
第二节 近代城市规划产生、发展 及主要理论
一、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背景
1.中心城市的快速增长带来的各种问题: 贫民区 工人住宅 人口密度高、卫生条件差、排水系统年久失
城市规划过程: 调查—分析—规划 Survey-analysis-plan
4.近现代城市的发展方向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 ① 从田园城市到卫星城、新城 田园城市 卫星城 20世纪20年代 “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
二、欧洲古代城市格局及社会政治背 景
4.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城市
14世纪后的文艺复兴是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期—— 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意大利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 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 代表作品: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威尼斯—— 圣马可广场。 17世纪后半叶,新生资产阶级与国王联盟——建立中 央集权的绝对君权国家。 巴黎——轴线放射的街道、宏伟宫殿、规整对称的公 共广场成为当时典范。
3.其他探索
(1)线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里亚·马塔提出“带形城市” 设想 ① 产生背景分析: 19世纪末大规模发展的铁路交通,将原先空间距离遥远 的城市联系起来,并加速了这些城市地区的整体发展。 地铁和有轨电车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大城市内部及其周 围地区的交通状况,加强了城市内部与其腹地的联系。

城乡规划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及答案总结

城乡规划外国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及答案总结

外国城市建设史题目及答案总结

第二章:1.古埃及卡洪城的主要特点

1.城市平面为长方形;有砖砌的围墙围着..城市用死墙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城西为奴隶居住区;有一条南北向大街从东侧自东侧城门贯穿这一区..居住密度极高..

2.厚墙以东又被一条东西长280m的大路将其分为两部分..而且这里道路宽阔整齐;并用石条铺筑路面;东西大路以北为贵族区;面积与奴隶区相似..但仅有十几座庄园;楼北住着商人、手工业者、小官吏等中产阶级居住;平面呈曲尺形;房屋零散布置..

3.城东有集市、城市中心有神庙;城东南角有一大型坟墓..

4.卡洪城为早期阶级分化的产物;有严格的阶级分区、功能分区..尤其是贵族住宅朝向北面凉风的位置地中海;西部劳动人民住宅却迎着沙漠吹来的热风的方向..反映了明显的阶级差别..

2.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与影响

1.在用地选择上;注意因地制宜..村、镇、庙宇建于尼罗河畔的天然或人工高地上;有利于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建于尼罗河两岸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使法老尸体免受河流泛滥之患..

2.最早运用功能分区原则..如卡洪城主要分两个区;阿玛纳分三个区;均体现了功能分区原则

3.最早应用棋盘式路网;对其后希腊希波丹姆规划形式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4.早期规划的“死者之城”以及新王国时期规划的阿玛纳城均出色的进行了建筑群与城市景观设计..在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的群体设计中;运用了2Km长的中轴线布局;两边设立越1000具人面狮身像..规划中应用了对称、序列、对比、主题尺度等建筑构图手法;在阿玛纳的建设中也采用了类似的规划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城市建设

☐一、考核知识点:

1、城市的起源

2、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之始——《考工记》

3、不同历史时期都城规划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一、概论

☐1、什么是城市?

以非农业性人口为主的人群集中居住的地方

☐2、城市建设史研究什么?

空间,关联,秩序

☐一)城市的产生

(1)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分化

☐二)、概述与作用:

☐1、概述:

☐2、作用: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3、城市的起源:

1)最初的城:

a、防御性构筑物

b、居民点

c、环形派生物

2)最初的市:市、场→集、墟、场→有集中管理的市场。

3)产生条件:

a、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从畜牧业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居民点→村落的产生。

b、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与农村的分离→城市的产生。

4)夏时初具规模:“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A 、布局形式:

a、廓于城之边

b、城于廓之中

B、理论:《管子》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背山临水),高勿近旱而用水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

☐(二)中国古代城市建制

1.商周-分封制

2.秦以后-郡县制

☐(三)城市选址

☐1、水资源:

☐2.政治和军事上的要求

☐(四)城市的组成与布局

☐1.城与郭:筑城以卫君,筑郭以守民

1)地方城市:子城

2)都城:宫城,皇城,外城

☐2、城市布局:

1)宫殿区(衙署区)

2)居住区

里坊制:春秋到隋唐-封闭式的城市居民管理制度,宋以后-里坊制瓦解,城市出现街巷体系

3)市场,商业区

4)坛庙和宗教建筑

5)娱乐场所

6)学校-教化机构

☐3、道路系统

☐五)城墙的筑造:

A、唐宋以前-夯土

B、宋以后-夯土包砖(包石)

C、敌台和马面:

D、瓮城:

E、城楼:a、木过梁b、砖拱券门

☐二、中国古代都城建设

☐一)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A、以宫为主体进行规划,奠定都城建设主框架;

B、建立一种礼制秩序—左尊右卑;

C、经纬正交道路网。

☐二)曹魏邺城——中国都城建设自此开始有一定的规制

1)功能分区明确,宫城在北,坊市在南

2)“T”字形主干道,宫门前御街,御道

3)里坊制

☐三)唐长安(隋大兴)--设计者:高颖,宇文恺

1、选址

2、地形与水系处理:

1)地形特征:山,水,原

2)规划中对地形利用与水系处理

A、六坡

B、水系——龙首渠,永安渠;清明渠

3、城市规划特点:

1)宫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宫城居北

2)功能分区明确,中央官府集中于皇城中

3)街道:棋盘式道路网

4)里坊制与集中市制

5)寺庙错落布置于各坊间

6)公共游赏地——曲江池和乐游园

7)集前代之大成,更为制度化,规模更为宏伟

8)城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四)北宋东京: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

1、建设背景:由地方城市的旧城改建扩建而来

2、水系:三重城壕;四条穿城河道

3、城市规划特点

1)里坊制解体与街巷体系的形成

2)市场,商业区:沿街商业街模式

3)城市管理的创新:A、望火楼B、惠民药局C、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D、漏泽园

4)三重城,宫城居中

5)御街的改造

☐五)元大都与明清北京

1、地理位置

元大都规划设计者:刘秉忠,也黑迭尔,郭守敬

2、元大都城市规划的特点与成就

1)依托旧城建设新城

2)水系清晰明确,科学合理,设计者——郭守敬

3)以水面为中心的城市格局

4)方形平面型制,旁三门

5)方格网道路系统规整平直

6)居民区与商业街市

2、明清时期北京城的改建

1)强化城市中轴线

2)繁华市区逐步南移

3)水系的衰退与改建

☐六)明南京

1、依托地形,拓展旧城,形成合理的城市分区

2、四重城廓;

1)外城墙建造结合分区,顺应地形,设计与建造技术极具创新性

2)内城墙建造结合分区,顺应地形,设计与建造技术极具创新性

3)内瓮城、不设马面

3、不规则的道路网与水系

☐七)、南宋临安:发展以西湖为原型的扇形平面,城市面貌类似于汴梁,显示出南方城市在经济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结构上的一系列特色。

☐八)、中国都城选址的变化特点:

1、前期主要在西安,后期主要在北京,都是在北方的黄河流域。

2、在整个封建社会里,政治中心从西安、洛阳、开封到北京,这种从西向东的推移,反映了中国经济重心由西向东的变化。

3、封建时代帝王所居都城要在统治区的上游,能以高屋建瓴之势统治全国。

4、都城选址的原则中,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中心地观念影响很大。

5、都城选址的依据:A、经济条件;B、军事条件;C、交通条件;D、统治集团的地域或背景条件。

6、沿袭陪都制度:源于西周,西汉以下历代奉行,直至明代。

☐本章考点:

一、名词解释:

1、《考工记》

2、阙

3、瓮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