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氏综合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瑞氏综合症

瑞氏综合症疾病概述

瑞氏综合症(ReyeSyndrome),是由脏器脂肪浸润所引起的以脑水肿和肝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又称脑病合并内脏脂肪变性综合征。1963年由Reye首先报道。多发生在6个月~15岁的幼儿或儿童,平均年龄6岁,罕见于成年人。

瑞氏综合症病因病理

病因不明,多认为与病毒感染有关,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等,也可能与黄曲霉素、水杨酸制剂或环境遗传因素有关。病毒感染后线粒体的结构和代谢异常导致一系列生化改变是引起肝及脑部病变的主要基础。主要病理改变以脑和肝为主,可见大量脂肪沉着,在胞浆内充满脂肪滴,电镜下观察线粒体肿胀,呈多形态变化,内嵴消失,基质伸展呈小条状,颗粒变粗,糖原减少。此外在肾小管、心肌、胰腺、胃肠道、肺、脾和淋巴结等器官也有脂肪浸润现象。

瑞氏综合症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迅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①在病前2周内常有上呼吸道和消化道病毒感染的前驱症状。②脑部损害,为本病最为突出的表现。当前驱症状好转时,可突然出现频繁呕吐和剧烈的头痛,开始时兴奋烦燥、精神错乱、嗜睡,随后转为惊厥、昏迷,乃至大脑强直状态,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③肝脏损害,表现肝脏肿大,伴有肝功能障碍,多无黄疸和出血倾向。④多数伴有低血糖,少数出现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等。

在临床上,以患儿脑病症状的发展为依据,按患儿的病史、病情及病程,分为以下5期。Ⅰ期主要表现是美容呕吐、嗜睡、淡漠。Ⅱ期有定向力丧失、谵妄、不安、呼吸推拿深快、腱反射亢进、肝功能不全。Ⅲ期有意识模糊或昏迷,去皮层强直,过度换气,病理反射,瞳孔对光反应存在,肝功能不全,脑电图明显异常。Ⅳ期昏迷加深,去大脑强直体位,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脑干功能障碍,呼吸推拿不整,各型抽搐,视乳头水肿。Ⅴ期全身肌张力消失,腱反射引不出,对外界刺激无反应,心率变慢,血压降低,终至呼吸推拿停止。本分期的Ⅰ、Ⅱ期代表脑水肿的加重过程和肝功能障碍所致代谢紊乱,Ⅲ、Ⅳ、Ⅴ期是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发展。小饮食婴儿的病情特点是发热明显,突然呼吸推拿急促或暂停,易有惊厥发作,前囟饱满,频繁美容呕吐,低血糖。

瑞氏综合症化验检查

1.血清转氨酶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氨、血浆游离脂肪和短链脂肪酸升高。

2.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但细胞数和蛋白多在正常范围之内。

3.脑电图检查呈中、重度弥漫性异常。

1.病前常有病毒感染史,或服用水杨酸盐、酚噻嗪等药物史。

2.可有发热,反复频繁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等急性进行性脑病症状,但无神经系局灶征。脑脊液压力高但无炎症改变。脑电图多呈弥漫性高幅慢活动,可有多灶性棘波。

3.早期血氨高,血糖低。ALT、LDH、CPK 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线粒纤酶谷氨酸脱氢酸活性明显降低。

4.脑电图多呈弥漫性高电压σ波。

【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化脓性脑膜炎和败血症相鉴别。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疾病,如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等,这些疾病与瑞氏综合征的主要区别是其脑脊液有炎症改变.急性中毒性脑病是一组诊断标准不很明确的综合征,其与瑞氏综合征的共同点是常与全身性感染有关,临床表现也是惊厥和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的症状,脑部病理变化也是有脑水肿、没有炎症细胞浸润。所不同的是,中毒性脑病没有线粒体病变,不伴内脏脂肪变性,如治疗及时,一般病程较瑞氏综合征为轻。病毒性肝炎与瑞氏综合征的主要区别是持续性肝功能损害时伴有黄疸出现。遗传代谢病有不少遗传代谢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与瑞氏综合征相似,例如尿素循环的酶系统的缺陷(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乏等),全身性肉碱缺乏症,一些有机酸尿症,中链和长链脂肪酸酰基辅酶脱氢酶缺陷等。这些遗传代谢病许多都伴有高氨血症,有的伴有二羧酸尿症。其特点是有家族史,起病较早且有相同症状的反复发生或周期出现,肝不大,生长发育迟缓,常因进食大量其所不能代谢的食物而诱发,例如有先天性高氨血症的代谢病患者可因进食大量蛋白质食物而突发类似瑞氏综合征的症状。遗传代谢病的确诊要靠生化代谢分析、酶测定、基因分析等方法。

瑞氏综合症治疗

消除脑水肿是治疗本病的重点,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应注意保护肝功能和加强支持疗法,有人采用换血疗法,以去除毒素、降低血氨,纠正凝血障碍,取得了一定疗效。

1.纠正代谢紊乱①低血糖必须及时纠正,静脉输入10%~15%葡萄糖,每日约1200~

1600ml/m2。当血糖达到稍高于正常水平时,可加用胰岛素以减少游离脂肪酸。②降血氨可用腹腔透析,新鲜血液交换输血;精氨酸滴注或新霉素口服或灌肠以减少产氨;瓜氨酸可使氨转变为尿素。③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注意防止低钙血症。④用维生素K治疗低凝血酶原。

2.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维持脑的灌注压①降颅内压用渗透利尿剂,甘露醇静注,每次约1.0g/kg,开始每4~6小时一次。地塞米松可同时应用。血液渗透压应维持在 315~320mOsm/L。②监测颅内压可用蛛网膜下或硬膜外的测压计,使颅内压维持在

2.67kPa(20mmHg)以下。③监测血气,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以避免加重脑水肿。④维持正常血压,以保证脑内灌注压在6.67kPa(50mmHg)以上。脑灌注压=平均动脉压-颅内压,如果脑灌注压过低,则引起脑缺氧,加重脑水肿。脑水肿时常须限制液体入量,但应适当,以免出现低血容量性低血压。⑤其他降颅内压的方法亦可选择使用。如过度通气治疗,可降低PaCO2,使脑血管收缩,脑容积减小。有人主张用大剂量苯巴比妥昏迷以降颅内压,同时需有脑电图监测和人工呼吸设施。苯巴比妥的血中浓度应在25~

40μg/ml。

3.加强护理、控制惊厥注意保持气道通畅,保持适应的头高位但不可屈颈。正确记录出入量。体温应维持在37℃以下。有惊厥者用止惊剂。气管切开的系带不可过紧以免阻碍脑的静脉还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