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就业能力的提高。
一、加强校企合作的意义1. 强化实践教学: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
2. 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3. 推动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能够促进产学研结合,搭建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桥梁,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二、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1. 实习实训:学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增加就业经验。
2. 课程设计: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设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内容,提高教学的实用性。
3. 资源共享:学校和企业可以进行资源共享,学校可以提供实验室、设备等资源,企业可以提供工作机会、经验培训等资源。
三、探索与实践1. 建立合作机制:学校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明确双方的合作目标和责任,并制定相关合作协议。
2. 开展实践活动: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如实习实训、调研项目等,提供学生与企业接触的机会。
3. 搭建交流平台:学校可以组织企业招聘会、企业讲座等活动,让学生与企业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了解企业的需求和要求。
4. 引进专业人才: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作为兼职教师或讲座教师,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指导和培训。
5. 开展科研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开展科研项目,通过合作研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四、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1. 学校和企业的利益差异: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不完全一致,需要双方进行深入沟通和协商,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2. 企业资源匮乏:一些企业可能面临资源匮乏的问题,学校可以通过资助、设备支持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入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就业机会,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
机 构 与人员 加 强联 系 与沟 通 .还要 组 织相 关 人员 编
写 有关 实 习材 料 、 安排 实训 项 目、 监控 实训 质 量 和效
果 等等 。学 校负 担过 于沉 重 . 难 以持 久坚 持 。
三、 基于株 洲汽 车产 业 发展 的职 业 院校校企 协 同 创 新策 略
项次 的 横 向课题 或 技术 工 艺革 新 . 开 发 申报 了 4 8项
十年 。 汽 车行业 的人 才需 求数量 仍会 稳定 增长 。
第三 . 提 高科 研成 果 转化 率 .需要 校 企 协 同创
新 学 校需 要把 科研 成果 变 现才 能弥 补科 研 过程 中 消 耗 的人 、 财、 物 等 资源 , 为进 一 步 的科研 打好 物 质 基 础 。 同时 , 科研 成 果作 为一 种显 性 知识 , 这 种 知识 形 态 的生产 力 只有运 用到 生产 实践 过 程 中 .才 能 由
汽车 类技 术人 才 的实践 环 节 . 通 过 校企 协 同创 新 . 学
生能 在 实践 中学 到经 验 . 了解企 业 的需 求 , 提 升实 践
、
汽 车专 业校企 协 同的动 因分析
能力 . 增强 自身 竞争力 。
1 . 来 自汽车产 业 的动 因
其次 . 推 进学 校 专 业 建设 , 需 要 校企 协 同创 新 。
潜在 生 产力 外化 为现 实直 接生 产力 .使生 产 效率 得
以提高 . 促进 社会 发展 。 校 企协 同创新 可 以成 为技术 转 移合 作 的切入 点 , 或者 是 与技术 转 移相 辅相 成 、 相 互 促进 . 最终 能提 高科研 成果 的转 化率
其次 , 汽 车企业 技术 创新需 要校 企协 同创新 。 在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与创新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高职院校扮演着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角色。
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并进行研究与创新发展。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现状以及创新发展的途径等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校企合作模式的意义不可忽视。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通过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和发展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模式。
这种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
同时,校企合作还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有机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目前,校企合作已经在中国的高职院校中得到广泛应用。
许多高职院校与知名企业建立起了牢固的合作关系,例如华为和清华大学的合作、阿里巴巴和浙江理工大学的合作等。
这些合作关系不仅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和实训基地,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人才。
此外,校企合作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然而,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不够紧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配合有待加强。
其次,校企合作的模式还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实习基地的建设和毕业生就业等方面,缺乏更加深入的合作。
此外,由于行业发展速度较快,部分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可能不再适应当前市场需求,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要解决以上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努力,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发展。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
学校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校企座谈会、开展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与企业的联系。
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挖掘企业的技术资源,引入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实践能力。
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与协同创新研究
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优化与协同创新研究1.引言高校校企合作是当今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学院教育与实践的有效对接,提供了学生实习与职业发展的机会,并推动了科研和创新的进步。
然而,在当前的快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高校校企合作模式需要不断优化和协同创新,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2.现状分析2.1 高校校企合作的模式现状目前,高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包括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和联合研究三个方面。
产学研合作重点在于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产业对接,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实现合作共赢。
人才培养侧重于为企业提供优秀的毕业生,通过实习、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联合研究则是高校与企业共同进行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
2.2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尽管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面临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
首先,合作模式过于机械化,缺少深度的协同创新。
其次,部分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共同的目标和愿景,合作的成果不够突出。
此外,由于政策和利益等各方面原因,校企合作的机制不够灵活,导致合作效果不尽如人意。
最后,一些高校缺乏适应企业需求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校企合作项目。
3.优化高校校企合作模式的策略为优化高校校企合作模式并实现协同创新,我们需要采取以下策略:3.1 加强双方的沟通与理解高校和企业应加强沟通,共同明确合作的目标和愿景。
高校应了解企业的需求和挑战,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育资源和课程设置,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
同时,企业应加强对高校教育的理解和支持,为教师提供实践机会和培训,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3.2 推动协同创新机制的建立高校和企业应共同发起和参与协同创新项目,通过联合研究、共享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等方式,促进双方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此外,高校可以建立技术咨询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科研支持和解决方案,促进双方在技术创新方面的合作。
3.3 建立灵活的合作机制高校和企业应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校企合作机制,包括项目申报、经费使用、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规定。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政府应积极推动产教融合,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 度融合,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实效性。
企业层面的对策建议
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
企业应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积极参与高职院 校的教学活动,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制定人 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注重人才培养
2
当前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存在合作深度不 够、缺乏有效沟通机制、资源共享不足等问题 。
3
政校企协同创新应加强政策引导,完善合作机 制,加强资源共享,以提升协同创新的成效。
研究展望与不足之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完善、资源共享等途径推动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 创新的发展。
当前研究尚未涉及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分析,未来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协同 创新的实践经验和发展趋势。
人 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匹配。然而 ,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 与产业需求存在不匹配的现象, 导致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
03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问题的原因分析
政府层面原因分析
法律法规缺失
政府在协同创新方面的法律法 规尚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法律 地位和保障措施,导致各方合
02
高职院校政校企协同创新 的现状及问题
政校企协同创新的含义及发展现状
含义
政校企协同创新是指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升级的一种创 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高职院校和企业三个主体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以实现技术创新、人才培 养和产业升级的目标。
发展现状
作缺乏法律约束力。
政策支持不足
政府对政校企协同创新的支持力 度不够,缺乏专门的政策文件和 资金支持,难以调动各方参与的 积极性。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的相关内容。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在分别讨论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教学改革实践探索、校企合作的成果展示以及创新教学方法探索。
结论部分总结了校企合作的益处、教学改革的启示以及展望未来。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校企合作在高职院校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通过合作创新来促进教学改革的实践。
希望本文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必要性,模式研究,成果展示,创新教学方法,益处,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背景是当前国内外教育改革和产业升级发展的呼声日益高涨。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阵地,急需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打破传统的校企界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近年来,随着政府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力度的加大,各地区高校纷纷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
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合作模式单一、教学改革不够深入等。
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实践进行探索,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合作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成果展示和创新教学方法的探索,深入分析校企合作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意义,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带来新的启示和发展方向。
1.2 研究意义本研究旨在深入挖掘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探索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的校企合作模式与教学方法,为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支持。
通过实践探索和成果展示,总结校企合作的益处和教学改革的启示,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展望未来,将持续关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教学改革的进展,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与思路
内容摘要
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部 分学校对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课程 设置。其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有待提高,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创业经历的教师。 最后,校内外合作不足,缺乏与企业和社会的有效衔接,导致教育内容与实际需 求脱节。
二、当前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发展状况
尽管高职院校协同创新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协同创新的组织架构和运行机制不够完善,资源整合和共享程度不高,质 量评估和保障机制缺失等。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方向与 目标
三、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方向与目标
为了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需要明确具体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1.发展方向: (1)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竞争力; (2)推进校校合作,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 (3)优化校 地合作,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内容摘要
时期,中国社会保障发展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作为社会保障发展的根本目的。一是 以健全多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为体系建设目标。通过完备和优化制度,全面 提升保障和服务能力,实现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 全体人民;二是以提升社会保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制度建设目标。 增强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促进经济发展转型的同时,成为提高社会共 享发展水平的有效手段,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发展。
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推进方向 与思路
目录
01 一、高职院校协同创 新的概念与意义
02 二、当前高职院校协 同创新的发展状况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研究课题实施方案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猛,职业院校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更应结合行业,密切联系企业,通过合理高效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建立适合行业发展的校企产学研联盟合作机制,包括合作运行机制、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合作反馈机制,搭建较为完善的基于网络的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平台。
通过和行业、企业进行产学研深度融合,将实际工程技术项目和专业教学结合。
实现校企双赢,带动职业技术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和行业、企业协调发展。
纵观世界工业强国,他们不仅有雄厚的经济作为物质基础,还有深厚的产业文化作为底蕴,可见产业文化对行业发展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转型期,国家在大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国家大力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职业院校作为培养产业大军的主力,如何与企业合作培养出企业需要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无疑是一个机遇与挑战。
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一年、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半年的制度。
”国家在大力推行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但是现阶段校企合作的机制缺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专业设置与产业趋势不完全协调;(2)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不适应;(3)高职院校应用技术技能型培养与企业技术革新不协同;(4)企业行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强。
我国校企合作的现状还不容乐观,那么高职院校如何转变观念,使学生的学习生涯向专业社会化转变;如何加大产业文化进校的力度,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能够真正学到实践技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课题主要研究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机制创新,通过研究找到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在合作中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赢,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填补企业的技术岗位空缺,为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寻找长效机制。
中职与职业院校的协同发展策略
中职与职业院校的协同发展策略
中职教育和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
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为了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
下策略:
1. 加强合作:中职学校和职业院校之间应积极开展合作,建立
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
可以通过共享教师资源、开展学科交流、联
合举办职业技能比赛等方式加强合作,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 推进课程融合:中职学校和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应进行融合,形成衔接顺畅的课程体系。
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将职业院校的专业
课程与中职学校的教育课程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在中职阶段就接
触到职业教育内容,提前适应职业发展需要。
3. 加强实践教学:中职学校和职业院校应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
设计和开展。
可以通过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提供实机会和
实训设施,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研究和实践,培养实际操作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向产业需求靠拢:中职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教育内容应与产业需求保持一致。
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合作,了解就业市场的需求和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教育教学内容和专业设置,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符合就业市场的需求。
5. 加强教师培训:中职学校和职业院校的教师培训是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加强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培训班、邀请专家进行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中职学校和职业院校的协同发展将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培养出更多适应职业市场的高素质人才。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逐渐增加,职业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职业学校作为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办学理念和方法也在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创新。
在培养一流技术人才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成为当今职业学校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结合实践案例,探讨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实践、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紧密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技术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有效缩短学生毕业后的职业适应期。
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需求和趋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
2.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可以更好地培养与企业需求匹配的人才,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3. 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
4. 促进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可以更好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
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1.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与重庆市盐井科技公司合作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与重庆市盐井科技公司合作,共建了烹饪专业实训基地。
学院将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与企业需求相结合,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使学生在实训基地中得到实际的操作训练,同时学院还邀请企业技术人员来学校授课,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最新的职业技能要求。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了大幅提高,就业率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2. 苏州职业大学与苏州市中科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合作苏州职业大学与苏州市中科智能制造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机器人实训基地。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创新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是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关键策略,它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实践经验,从而提高他们的技能和就业机会。
在这个模式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通常是在不同层面、形式和规模下进行的。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模式,以及一些创新和实践经验。
一、校企合作的不同层面和形式1.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指职业学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是在教学、科研和成果转化等方面进行的,旨在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高端人才培养。
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包括联合实验室、技术研究中心、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等。
2.企业实习基地企业实习基地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签订协议,将企业作为学生实习或实训的场所。
实习基地的选择通常是职业学校紧密与当地企业合作的结果。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增强他们就业能力。
3.企业导师制企业导师制是指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为学生安排一位导师。
导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完成关于企业实际工作的任务或项目,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职业心理指导,并对其进行职业素养教育。
1.遵守市场经济规则校企合作必须遵守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需求来确定合作内容,确保合作的实用性和可持续性。
同时,必须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协调和合作,共同制定实践方案,确保学生的培训方向符合企业发展的需求和岗位技能要求。
2.实行双向选择学校和企业之间必须实行双向选择,确保合作的双赢。
学校要挑选与企业有协同效应的合作伙伴,而企业则可以挑选符合自己需求的优质人才。
实行双向选择有助于提高合作效果和质量。
3.加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的核心是人才培养,学校和企业必须共同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水平。
同时,学校也应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指导,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职业规划和指导。
4.保护知识产权校企合作必须保护知识产权,这是合作中的重要问题。
学校和企业必须认真处理合作中产生的知识产权问题,保护企业的技术和商业机密,同时保障学生的实践学习权利。
“一带一路”建设中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研究
主体,由另一方根据需求主导协同创新的计划实施和 活动开展,使得双方的需求得到了合理的满足。“一带 一路”建设中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的“单主体”模式 能够实现创新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职业院校或企 业的需求作为创新活动的主体,使得创新活动的内容 更具有针对性,能够针对职业院校或企业的最亟需的 开展创新活动,比如职业院校在国外办学中亟需国外 实训基地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而国外企业以满 足职业院校对实训基地的急切需求为导向,为职业院 校提供实训基地及资源,使得校企双方在实训基地的 建设及使用上更具针对性,从而提高了职业教育校企 协 同 创 新 的 效 率 ,实 现 了 校 企 协 同 创 新 效 率 的 最 大 化。但是,单主体模式也具有协同创新活动单一、示范 性低的缺点,由于校企协同创新是按照职业院校和企 业其中某一方的需求为导向,使得校企协同创新的项 目和活动较为单一,如果这种项目不是另一方所需要 的,不仅使得校企协同创新缺乏示范性,而且还能导致 校企协同创新的效率低下。
或间接地与他人或其它事物产生联系,这种相互联系 的属性规定了创新活动不同的类型,即需要不同创新 主体之间的协作。协作是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的产 物,社会分工促使行业、企业、职业等发生了深刻变革,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职业、不同岗位对技术、技能 和人才的需求千差万别,要达成在某一行业、企业、职 业或岗位上的创新,需要不同人才之间的协同才能实 现,协同创新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社会不断进步和 时 代 发 展 的 必 然 要 求 。 由 此 ,协 同 创 新 作 为 创 新 的 一种类型,是在“充分调动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2] 基 础 上 ,就 某 一 事 项 或 活 动 实 施 的 深 度 合 作 并 取得新成效的过程。多元主体是协同创新的一个重 要特征,表现为多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和相互协作。
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①
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①一、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对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职业学校校企合作已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重要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职业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共同开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实用的技能培训,使之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建立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当前的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些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深度的合作。
校方在课程安排上较为固化,很难及时了解企业最新的需求和发展趋势。
一些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
一些企业也存在对校方的需求不太清晰,难以充分发挥出合作的效益。
如何建立一个更加有利于校企合作的课程开发机制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1.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为了增进校企间的沟通和合作,可以建立联席会议机制。
校方和企业代表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目标。
通过会议的方式,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为课程开发提供更加准确的方向。
在会议中,可以确定合作的具体内容、时间安排和课程设置等,从而确保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
2. 建立校企合作的双向反馈机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建立双向反馈机制非常重要。
校方需要向企业及时了解校内教学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就业情况。
而企业也需要向学校反馈学生在企业实习中的表现以及对课程设置的意见和建议。
通过双向反馈,可以及时改进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3. 建立专业团队开发课程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可以建立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
这个团队由学校内部的教师和企业的专业人员共同组成,以确保课程设置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设置,确保课程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企业的专业人员可以对课程的实施提出建议,帮助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
4. 拓展校企合作的领域除了课程开发外,校企合作还可以拓展到更多的领域,例如实习、就业等。
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协同创新背景下高职院校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摘要:高职院校是培养职业创新人才的摇篮,专业设置贴近市场,科研人员研究方向符合行业需求,研究成果利于转化。
而企业需要占领市场,吸纳创新研究型人才,增强创新核心竞争力,才能取得长远的发展,所以校企合作,采取主动行动建立协同创新战略联盟,是共同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从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校、企之间由于合作出发点契合度不够等原因,自愿创新协同基础没有形成,这就需要政府和其他社会机构多方参与其中才能有突破性进展。
关键字:协同创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一、协同创新对新型校企合作模式构建的重要意义(一)创新协同机制对新型校企合作构建的理论意义协同创新是指多方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进行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
宏观层面的主要形式就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有专家认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研究机构)三个基本主体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能力,在政府、科技服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支持下,共同进行技术开发的协同创新活动。
”而我国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大多形式比较单一,合作仅限于高职院校和企业两方,缺乏政府和企业中间机构的组织协调,所以协同创新机制的理论研究对新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二)创新协同机制对新型校企合作构建的实践意义协同创新机制在校企合作构建方面已经不是新事物,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都已有雏形。
比如美国的硅谷产学研“联合创新网络”,还有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科技园,以及日韩的技术研究组合和官产学研结合,芬兰、爱尔兰、瑞典等多个国家也都建立了国协同创新网络联盟,再看国内,北京建设了“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这是一个打造产业集群的巨型联盟,主要特点是政府外部引导、积极调控,内部参与各方以利益为驱动,自愿合作的运行模式。
协同创新要求通过一个或系列项目的共同开发,开展难题联合攻关,不同性质机构发挥各自优势,建立起联盟,根据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形成各取所需的合作关系,其根本在于利益协调,并且参与各方需要明确自身的责任意识,并辅以政府的监督指导。
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①
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①一、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的发展现状1. 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近年来教育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教育部门提倡校企合作的理念,鼓励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以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逐渐变得日益重要。
其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使得课程能够更好地贴近企业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 目前的发展状况目前,国内外许多职业学校已经开始尝试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
一些知名的企业与学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发课程,进行双向共享。
一些汽车制造企业与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合作开发汽车维修课程,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实际的工作内容,提高了毕业后的就业率。
3. 存在的问题虽然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校企合作需要学校与企业双方的积极参与,而有些学校和企业对此并无明确规划,缺乏长期的合作计划。
课程开发需要充分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对接,但由于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了课程开发不够顺畅。
由于校企合作的双方背景不同,有时难免产生矛盾和分歧,影响了课程的开发和推广。
1. 文献调研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搜集国内外关于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政策文件、学术论文和实践案例等。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目前校企协同课程开发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2. 问卷调查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教师和企业代表对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的看法和态度,以及他们对此的期望和建议。
问卷调查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为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3. 样本调查通过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访谈,可以收集更为具体和深入的信息。
通过与学校和企业的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可以更好地理解校企合作的具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
1. 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在推动校企合作方面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学校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
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职业院校的作用与价值被我国的企业和社会越来越重视。
这要求职业院校不仅要具有传统的教学功能,而且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结合企业对于技能队伍的需求,形成一条新的育人路径,以满足企业的经营需要。
为此,职业院校应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这也是目前职业院校发展和转型的主要方向。
首先,职业院校应该重视企业文化的传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路径和模式,不断挖掘企业文化的优势,加强和企业的技能培训,使职业教育与实践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
其次,职业院校应重视学生实习的过程,深入领会企业技能培训的要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人才培养的精准性,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全面提升。
此外,职业院校还应该加强与企业的技术交流,注重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技术能力提升,强化学生在企业发展中的实践精神,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另外,职业院校应定期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观企业,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既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学术发展,又为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持,从而保证了企业经营的良性发展。
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不仅需要职业院校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而且还需要企业展开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
最后,要继续加强企业和职业院校之间的深度合作,从而成功构建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实现职业院校的发展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职业院校及企业的支持,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相关政策,以建立一条更加有力的校企协同育人路径。
以上就是《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研究与实践》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内容。
在未来,职业院校的发展因职业技能的需求以及企业的参与而发生变化,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路径将会朝着精细化,现代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它也是职业院校的转型发展的关键。
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①
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①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职业学校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校企合作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校企合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即是校企协同课程开发。
校企协同课程开发可以有效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势资源,打破传统学校教学模式的局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
然而,在实践中发现,目前校企协同课程开发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缺乏有效的机制和模式、教师能力不足、课程质量参差不齐等。
因此,研究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探索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校企协同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基本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以及结合实践案例分析,为推动校企合作和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深入探讨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的实际需求和现状,分析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为进一步制定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提供依据。
2. 探讨校企协同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教训,以期提出有效的对策和建议,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间的合作。
3. 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深入了解校企协同课程开发的实际运作情况,总结成功的案例经验,为其他学校和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4. 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对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5. 最终目的在于推动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的完善和提升,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优化,实现校企合作共赢的目标。
1.3 研究意义职业学校校企协同课程开发机制研究旨在探讨校企合作在课程开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学校和企业合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对于职业学校而言,校企协同课程开发可以使学生学习到与行业需求更加符合的知识和技能,增强其就业竞争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和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用性。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一、引言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它不仅能够满足高职学生的就业需求,还能让学校与企业相互促进,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就业技能。
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创新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构建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以提升高职教育的效果。
二、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1.政府在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中的作用政府作为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主导者,主要负责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推动政校企之间的合作,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
此外,政府还负责管理和协调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运行,以保障高职教育的有效实施。
2.学校在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中的作用学校是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执行者,负责实施政府政策、开展技能人才培养和就业指导工作。
学校在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中,要积极探索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培养途径,根据企业招聘要求,开发和完善技能培训课程,以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率。
3.企业在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中的作用企业是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受益者,在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中,企业负责提供技能培训,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推动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推动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效解决企业人才短缺问题。
三、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创新研究的目的,是探索构建有利于共同发展的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以促进高职教育的发展。
首先,需要对现有政策法规进行反思,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实际需求,制定和落实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法规,以促进政校企之间的合作。
其次,要深入探究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构建更加有效的教育就业机制,改进和完善技能培训课程,以促进技能人才的培养。
最后,要加强政府对高职教育政校企协同育人体制机制的监管,确保高职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高职学生的就业和发展。
校企合作创新策略研究
校企合作创新策略研究标签:校企合作;创新;松果计划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合作沟通的方式。
现如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所有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增强在行业内竞争实力,于是采取与高校、职业教育院校的合作,培养有具有实用针对性的人才,注重人才实效性。
校企合作是一种以质量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学习和企业实践为重心,在双方之间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雙赢”模式。
本文以百度的“松果计划”为例对校企合作创新策略进行研究。
一、实行“以人为本”团队关怀策略百度企业的“松果计划”,从工作方式上看科研团队以技术研发为中心,虽也重协作,但是更强调精细化分工。
强调校企合作科研团队以人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创新完善群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分配机制是合作得以产生的基础。
可以呼吁打破分工,集智攻关。
实现群体合作,满足群体中个体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提高团队效能.实现团队智能集成,更加有益于“人工智能”项目的推进。
进入百度企业的校方科研团队中,学生因其心志发展还不够成熟,社会阅历较少,较于老师难以管理。
首先要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分析90后学生的举止与行为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多组织心理辅导讲座,疏通学生在心理上的困扰,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保证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人工智能”科研项目的实习指导教师要求有上进心与责任心。
监督学生在实习工作中的表现,提前告知学生如何避免及处罚措施,从思想上进行提前干预。
二、优化择校模式在校企合作中,对合作学校的选取实际上关系到整个合作流程的成败,因此,确立并遵循一定的原则非常关键。
百度在选择合作学校时,也是根据学校多方面的表现,综合起来决定的,“松果计划”合作的院校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都是在信息技术方面有卓越理论成就的,企业在选择合作院校时也有其科学的步骤。
首先,企业和学校双方都要有相同的利益要求,有合作共识,以及具备相似的价值观。
然后合作的成功不仅仅但觉得双方力量的相加,更加在于双方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一旦缺少倍增的效应,合作就会变得黯然失色。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创新创业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肩负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因此如何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中,尤其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成为了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校企合作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作用及其实施路径。
一、校企合作背景分析校企合作是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的一种合作形式,旨在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生产力资源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希望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平台。
与此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注重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希望通过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来获取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二、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优势1. 资源共享校企合作能够整合高校的教育资源和企业的生产力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技能培训和实践机会。
高职院校通常拥有一流的教育资源和教学设施,而企业则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市场资源,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在教育培训和实践环节上进行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2. 职业导向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贴合市场需求和行业特点,将教育目标与职业需求对接。
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向高职院校提供最新的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帮助高校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未来的就业方向,更准确地定位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3. 实践机会校企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其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亲身体验市场营销、产品研发、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为将来的创业和就业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6 2014.11作者简介:邹瑞睿,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讲师。
刘明星,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研究员。
职教研究协同创新是校企合作的一种形式,但它不同于一般的校企合作办学,是校企合作办学的升华。
协同的核心是校企协同,通过开展协同创新、协同管理,增强合作驱动力,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双方优势,提高合作效率,达到提高办学质量目的。
许多高等职业院校主动与企业、政府机构等主体合作,创新体制机制,开展协同创新。
一、汽车专业校企协同的动因分析1.来自汽车产业的动因首先,株洲汽车产业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
据统计,截止2012年底,株洲现有汽车相关制造企业160多家,汽车维修企业200余家,汽车零部件经营商户达400余家,从业人员20000余人,企业总资产达130多亿元。
株洲市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目标是到2015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其中,整车产品产值500亿元,零部件产品产值300亿元,汽车服务业实现产值200亿元,整车生产企业零部件本地采购率达到60%以上。
《株洲市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将“鼓励支持全市各高等职业院校开设汽车制造相关专业,大力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作为发展汽车产业的重要举措之一。
未来十年,汽车行业的人才需求数量仍会稳定增长。
其次,汽车企业技术创新需要校企协同创新。
在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创新,可以借助职业院校的信息与技术服务,进行新产品的研制开发、新技术的引进、设备的技术改造等,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2.来自职业院校的动因首先,培养高素质的汽车类人才,需要校企协同创新。
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最终要走向企业生产第一线,在市场接受企业的检验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符合市场需求是具有竞争力的关键。
汽车企业具备培养汽车类技术人才的实践环节,通过校企协同创新,学生能在实践中学到经验,了解企业的需求,提升实践能力,增强自身竞争力。
其次,推进学校专业建设,需要校企协同创新。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学校要想推进专业发展,就需要不断接受新知识,包括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需要学校适时对市场的需求作合理预测,以调整专业的比重和设立新的专业。
第三,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需要校企协同创新。
学校需要把科研成果变现才能弥补科研过程中消耗的人、财、物等资源,为进一步的科研打好物质基础。
同时,科研成果作为一种显性知识,这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只有运用到生产实践过程中,才能由潜在生产力外化为现实直接生产力,使生产效率得以提高,促进社会发展。
校企协同创新可以成为技术转移合作的切入点,或者是与技术转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最终能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二、株洲汽车产业与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存在的问题2011年5月,“株洲汽车职业教育集团”成立(后扩大变更为“湖南汽车职业教育集团”)。
集团现有成员单位71,其中汽车制造与维修服务企业21家、汽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研究◎邹瑞睿刘明星摘要:文章以株洲汽车产业发展为出发点,分析株洲当前汽车产业与地方性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的动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与本地汽车产业校企协同创新发展进行个案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株洲汽车产业发展的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汽车产业;高职院校;协同创新142014.6 2014.11车行业协会2家、开办有汽车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43所、企业研究机构5家以及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等。
集团的成立,为校企协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先后承担了相关企业216项次的横向课题或技术工艺革新,开发申报了48项发明专利,开展了2.1万人次的在岗职工继续教育;所辖职业院校在册学生32.5万人,与汽车相关专业学生人数达到9.3万人,每年向汽车及相关企业输送5万多名高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已成为湖南职业教育的一张名片。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的,当前株洲汽车产业与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还存在许多问题。
1.政策支持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完善法律法规对校企协同创新的合作准则与运行机制进行权威与完整规范,学校和企业所签订的协议缺乏规范性文件,履行协议缺乏监督协调,对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校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缺少法律约束。
缺乏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协同创新的配套奖励机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企业难以得到政府所给予的必要的成本补偿和政策优惠。
校企之间至今未建立起二者长期合作的良性运行机制。
2.企业参与不够,学校一头热难坚持株洲汽车类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如湖南汽车工程职院与很多知名汽车类企业有合作,但是本地企业不多。
企业主动与学习联系“校企协同创新”的不多,很多企业都没有听说过“校企协同创新”这个词。
部分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情,与企业关系不大。
有些企业不乐意安排学生进厂实习尤其是适应性实习,因为大多学生不具备真正上岗进行顶岗实习的能力,开始只能进行一些较低层次的跟岗实习,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还会影响正常的生产活动,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
企业出于企业知识产权和自我保护的需要,不愿意让实习学生知道企业的核心技术和核心机密;加上企业出于安全与法律原因,不愿为学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承担潜在的风险。
学校与企业合作中,学校既是发起者也是组织者、策划者和实施者,在出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还是主要的解决者、协调者。
校企合作前,学校要找市场,找专业对口的合作企业;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学校要考虑合作的内容,还要考虑如何建立相关组织机构与人员加强联系与沟通,还要组织相关人员编写有关实习材料、安排实训项目、监控实训质量和效果等等。
学校负担过于沉重,难以持久坚持。
三、基于株洲汽车产业发展的职业院校校企协同创新策略1.立足汽车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如株洲市汽车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发挥强大的组织协调功能,在政策层面推进学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建立系统全面的引导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
出台相应的政策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中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进行规范,减少校企合作过程产生的纠纷。
株洲市内开办汽车类专业的职业院校可与重点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联合组建协同创新联盟,制定《校企协同创新联盟章程》,设立校企协同创新工作领导小组,探索促进校企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评价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与职业院校学生就业部门对接,行业协会与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对接,企业技术研发部门与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对接,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的深度合作,完善校企协同创新管理机制。
积极搭建校企广泛交流、沟通的平台,从软、硬件条件上帮助校企实现信息在彼此之间的高效传递、震荡。
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对于校企合作中的课程、专业、项目申报、实施给予支持。
2.依托汽车产业,实现校企利益共享,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地方职业院校要依托株洲汽车行业优势,通过服务汽车企业,让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能获得看得见的利益,学校则从中获得大量实验平台、教学基地和科研项目,使校企双方在合作中实现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通过校企协同创新,企业从学校获得技术支撑,学校从企业获得了人才培养、科研项目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学校与企业互换了各自优势,弥补了各自的劣势。
抓住校企利益共享这个主体内部协同创新的核心,合理配置双方资源和优势要素,进行全面共享和有机融合,以完善的体制机制保证双方的利益分享最大化,保证协同创新深入、持久。
3.服务汽车产业,共建校企协同教育平台,做到教学协同、文化协同、评价协同(1)根据汽车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在校企合作职教研究152014.6 2014.11中努力探索多样化实现形式。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企业需求开设或调整专业,让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等。
在校企协同发展的过程中,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共同商定课程教学大纲,共同承担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把汽车行业各岗位的核心能力转化为对应的学习情境。
以企业生产活动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校企共建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生产技术领域的项目为载体,打造实验室与技术中心两个平台;教师、专家引导学生参与企业的科研项目;通过引入企业项目到课堂,实现生产任务课堂化、教学任务项目化。
突出实践教学内容的行业特色,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2)校企文化协同,有利于促进学校和企业两者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对社会的认同感,有利于培育学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全面素质和职业生涯规划。
在校企文化协同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完全明确企业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
要建立对汽车相关企业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将企业文化的具体要求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要求,以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同时,学校在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方面,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使其与企业文化相融合。
(3)采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做到学校与企业评价协同,共同评价人才的培养质量。
在教学评价中注重适合企业的评价,从而更加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利用评价结果及时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使教学更加贴近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4.面向汽车产业,校企协同创新解决技术难题以现有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为基础,建立株洲市汽车产业技术联盟,不断完善技术推广体系的运作机制,为推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奠定基础。
引导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借助国际国内资源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实现产品、技术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鼓励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搭建“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引导企业加快推进名牌战略,培育汽车整车和关键零部件自主品牌。
(1)引导职业院校积极开展“技术应用研究”。
鼓励职业院校与汽车类企业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校企联合攻关的长效协同机制。
引导职业院校研发平台与企业研发平台对接,加快建立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
(2)建立校企联合攻关的长效协同机制。
通过校企联盟,企业可以借助职业院校较雄厚的科技人力实力和较丰富的技术积累,不断更新其现有技术,研发新产品。
高校则可以利用研发出的新技术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质量,充分利用技术协同,提高联盟成员的竞争优势。
同时,职业院校和企业可以共享信息和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工已经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适时发布新的信息内容,创造新知识、新技术。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服务湖南汽车产业发展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3C1176]参考文献:[1]尹晓军,杨飞.宁波市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协同创新的策略研究[J].中等职业教育,2011,(9).[2]马骥.实现方剂学科与中药企业的深度联合提升校企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发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8).[3]杨路.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4]杨路.校企协同的内涵与模式[J].理论界,2012,(10).[5]许霆.论校企协同的机制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2,(9).[6]贺修炎.转型与建构:行业背景地方高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7).[7]胡振亚,郑淳天,张瑞.校企合作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责任编辑徐晴职教研究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