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
矿床成因的简要分析
矿床成因的简要分析1 区域地质背景银子山铜金矿位于冈底斯一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与唐古拉一昌都一兰坪一思茅褶皱系的接合部,属于澜沧江火山岩带中南段,处于官房—橄榄坝复式背斜西部。
该区域发育一套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系,为一套海相火山岩组合,区域南北向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还有变质作用叠加,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成矿作用复杂多样。
尤其是酸性岩浆的侵入,既带来了丰富的铅、锌、铜、银、金等成矿物质,又由于其强烈的气液活动使原地层中稀散的铅、锌、银、铜等金属元素活化,转移在断裂带、层间破碎带、挠曲、褶皱等有利构造部位沉淀成矿或将贫矿进行改造为富矿。
区域内的凉水箐、银子山、田房等铜、铅锌矿(床)点,分布于酒房断裂附近,集中分布于火山岩和侵入岩分布区及其附近,与火山岩浆活动有着成因上的联系,具有复合成因的特点。
这些矿(床)点数量多,分布面积广,显示出该区是一个铜、铅、锌、银、金资源富集区,且有很好的铅、锌、银、铜综合异常。
2 矿体特征银子山铜金矿成矿作用均发生于上泥盆统—下石炭统大凹子组(DCd)火山岩内。
岩石组合以英安岩为主,火山角砾岩-凝灰岩以零星薄层产出于英安岩中。
矿体共有2个,上部Ⅰ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的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内,成矿元素以铜、锌为主局部含金、银,受岩性、层位控制。
矿石类型有浸染状铜矿石和块状硫化物,主要以浸染状铜矿石为主,块状硫化物主要呈团块状、赋存在具弱硅化碎裂火山岩中。
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产状与构造总体产状一致,总体倾向东至北东,走向北西,倾角63—73°。
矿体控制长260米,厚3.78—7.02米,平均5.37米,铜品位0.21—1.80%,平均0.40%。
下部Ⅱ号矿体产于大凹子组第二段(DCd2)火山岩的蚀变带内,成矿元素以金为主,矿体受蚀变带控制。
矿体产状55-65°∠70-85°,目前有走向控制间距约300米,倾向控制间距约50米,控制矿体长500米,最大控制标高800米,最低控制标高400米,垂高400米。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方法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人们的观察却不能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目前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们只能看到现代的某些成矿作用,而不能直接观察过去地质时代中的成矿作用;只能观察成矿作用的某一片段,不能观察成矿作用的全过程;只能观察地表和地壳浅部的矿床特征,很难观察地壳深处的成矿特征。
由于这种观察的局限性,很容易导致对矿床认识的片面性。
因此,在研究矿床时,必须全面观察各种地质矿化现象,掌握大量的实际资料,对矿床进行具体研究分析、比较和综合,以便对矿床成因获得较为客观的认识。
同时,由于绝大多数矿床是在地壳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今天所能见到的成矿作用不能与以往地质时期的成矿作用简单的加以比拟,因此必须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正确运用将今论古的方法。
矿床学的研究必须与找矿、勘探和采矿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使之成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反复循环并不断提高的过程。
生产实践过程类似于医学上的“临床解剖”,是进行全面、深入观察与研究矿床的最理想场所。
通过现场研究,了解矿床(或矿体)在水平、垂直方向上的具体变化特征和变化规律,可以为成矿规律的总结提供最直接的证据。
我国钨矿床的“五层楼”分带规律、鞍山式铁矿的“向斜”控矿规律、北美的斑岩型铜(钼)矿矿化模式,以及通过在太平洋洋中脊直接观察到的正在进行的现代洋底成矿作用(黑、白烟囱)而提出的热水喷流成矿模式等都是在生产实践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得出的科学结论。
当前,找矿勘探工作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资料,这些资料一方面不断检验已有的矿床理论是否正确,对某些传统的矿床成因观点进行重新评价;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概括新的理性认识,形成新的成矿理论,为成矿预测、找矿勘探和矿山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一、矿床研究的一般方法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步总结出一套对矿床进行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野外(现场)观察、室内研究和综合分析3个阶段:1. 野外(现场)观察野外(现场)工作是一切矿床研究工作的基础,它主要包括下列内容:(1)在系统研究和总结区域地质、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资料基础上,在矿床范围内进行详细的观察和编录,测制各种地质图、剖面图和素描图等,查明矿床范围内的地质情况,即地层、岩浆岩、构造活动等情况。
剖析地质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剖析地质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作者:任海鹏唐君来源:《科技与企业》2013年第21期【摘要】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本文就矿床的形成原因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地质构造;模拟实验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与作用而形成的。
当矿床形成之后,还会经过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一种大规模的矿产资源。
目前我们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作用、变化并保存下来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对矿床的形成原因及其变化和保存进行一系列的分析,从而有效的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在研究矿床成因、变化以及保存能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有:矿床的控制因素分析;矿床的变化与改造措施分析;矿床变化与改造之后的产物分析;各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变化;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变化中矿床的变化;矿床的保存条件等到。
在对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研究当中,我们可以采用根据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以及模拟实验来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对于矿床变化的研究一方面能够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以及勘察效率,另一方面能够有效的改善矿区及区外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由于地质运动而形成的,我们可以在矿区开采一些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国家经济的发展。
对然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而形成的,但是它与普通的岩体具有不一样的特点,矿床能够有效的提高其经济价值,从而推动国家经济与技术放年的快速发展。
一、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的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当地进行全面分析,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有以下几点;1)要求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达到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铜的最低开采品位为0.4%;铁的最低开采品位为2.5%。
2)要求矿产资源具有工艺性质;3)矿体的形状以及内部结构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呈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开采难度以及成本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4)要求矿床的规模达到一定的条件,这里所说的矿床规模也就是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
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矿床是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并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才形成的,形成之后会发生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变化,从而在地下形成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我国近年来发现的矿床都是经过长期的作用和变化才保持下来的,所以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有关部门开采矿产资源提供参考,不断提高矿产资源的预测能力。
本文主要针对矿产的基本确定条件和种类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矿床的形状以及研究方法。
标签:矿床基本确定条件种类形状研究方法在研究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地球化学分析以及地质构造制图来进行深度的研究,加强对矿产变化的研究力度,不仅有助于提高矿产资源的勘察效率和预测能力,还可以有效改善矿区的生态环境。
矿床是在地质运动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开采具有价值的矿产资源对于促进国家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作用。
矿床和普通岩体不一样,可以明显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价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我国技术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1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在确定矿床之前,要对矿床周围的环境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一般情况下,矿床的基本确定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产资源在地下的储藏量也就是矿床的规模,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果矿床规模非常大,国家就需要对其投入较多的建设资金,与此同时,也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益;(2)矿体的内部结构和形状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从而深入了解矿物质中有用的物质是否均匀分布,这对于矿产资源的投入成本和开采难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3)矿产资源必须要具有很大程度的工艺性质;(4)矿产资源的含量必须要符合最低开采品位,其中,铁的最低开采品位是2.5%,铜的最低开采品位是0.4%[1]。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地球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其形成与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
矿床成因的研究是了解矿产资源分布规律以及资源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而地质构造背景则是矿床成因的主要控制因素之一。
本文将探讨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对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的意义。
地质构造是地球壳内各种岩石形成、运动和改变的总和。
地质构造包括构造变形、构造建造、构造地貌等。
地质构造活动是地质演化的产物,它通过岩石之间的应力作用而形成。
地质构造过程可以分为两类,即造山运动和裂谷运动。
造山运动主要是指两个岩石板块之间发生的挤压运动,导致岩石层抬升和褶皱形成。
而裂谷运动则是地球壳内发生的岩石拉张运动,形成了断裂和断层。
这些地质构造活动对矿床成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地质构造活动对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理和化学条件。
地壳的褶皱和断裂为矿石运移和聚集提供了通道。
例如,褶皱或断裂带可以聚集矿物元素,从而形成富含矿产资源的矿床。
同时,地壳的构造运动还会引起岩石的变形和破裂,形成各种洞穴和孔隙,为矿石的沉积和富集创造了条件。
其次,地质构造活动影响了矿物热液的运移和沉积。
矿物热液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溶解矿物物质,其通过地下水传递和沉积形成矿床。
地质构造活动可以改变地壳内岩石的温度和压力状态,从而促使矿物热液的运移。
例如,断裂活动可以打破矿床上下部分的封闭条件,使得地下岩浆或矿液流动,从而形成矿床。
此外,地质构造活动还与矿床成因之间存在一种“同生共长”的关系。
一方面,矿床的形成可以导致地质构造的发展。
例如,岩浆活动会形成火山口和火山口周围的构造,这些构造又可能成为矿床形成的区域。
另一方面,地质构造活动也可以改变矿床成因的条件。
例如,构造运动可以改变岩石的组分和结构,从而改变矿石的成分和性质。
这种相互关系使得地质构造背景成为了矿床成因的重要因素之一。
矿床成因与地质构造背景的关联分析对于矿产资源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摘要:矿产资源属于基础的不可再生资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丰富,可由于人们对很多资源的认识不够,导致开采不合理,应用不充分,造成矿产资源浪费。
本文剖析了矿床成因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与思考。
关键词:矿床成因研究方法1 什么是矿床当天然聚积的矿石达到一定规模,可以应用到工业活动中时,才能被称作矿床。
例如:1977年,山东省临沭县发现了一颗质地优良,光泽纯美,重158.786克拉的著名钻石。
可是发现钻石的地方到目前为止都没发现大量的钻石堆积,因此它不能被称作金刚石矿床产地。
我们会产生疑问,到底什么规模才能称之为矿床呢?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不同矿种的规模不同,所谓矿床主要是根据其经济价值而定的。
例如铝土矿的分布呈窝状,对于铝土矿来说是不能被称为矿床的。
如果是宝石矿,它不仅是个有价值的矿床,还可能是个规模较大的矿床。
同理,如果是一吨储量的铁矿、铝矿或煤矿等常见矿床,可能人们不屑一顾,但如果换做金矿,很可能还被称为中型矿床。
也就是说矿床的规模因矿种不同而不同。
除此以外,矿床规模还与其开采方法有关。
例如,对于规模不大的矿石聚积体,如果是露天开采,仍被称为可利用矿床,如果它深深埋在地底,可能被置之不理,它也就不能称为矿床。
总之一句话,矿床就是大量矿石天然聚积,有很大经济利用价值。
可以根据矿床规模、含矿系数、可采厚度、最大勘探深度和夹石剔除厚度等具体指标评判矿床的优劣。
2 剖析矿床的成因矿床是由地质复杂作用的结果,矿床在形成以后会经历不同程度和不同形式的变化。
我们现阶段发现的矿床基本都是形成后经过变化保存下了的。
所以为了提高矿产的预测能力,矿床变化及保存和矿床成因都应该是矿床学研究的对象。
矿床的变化及保存的研究包括:(1)控制矿床变化和保存的要素。
(2)变化和改造过程中的相应产物。
(3)矿床变化和改造的过程。
(4)不同类型矿床的不同变化。
(5)在不同时间和空间条件下矿床的变化及保存。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机制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机制矿床是地球表层或地下富集的矿产资源的集合体,是地球长期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的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是地质学家长期研究的核心问题。
本文将从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矿床成因矿床成因是指矿床形成的各种原因和条件。
矿床成因的研究是矿床学的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条件:地质构造是影响矿床形成的重要因素。
构造运动可以产生地壳的变形和断裂,从而为矿质元素的迁移和富集提供了条件。
2.岩石类型:不同的岩石类型具有不同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对矿床的形成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
例如,火成岩与变质岩常常是金属矿床的重要容矿岩石。
3.地球化学条件:地球化学条件是指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丰度和迁移规律。
地壳中元素的富集和迁移是矿床形成的关键过程。
4.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对矿床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雨水冲刷和淋滤作用可以促进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
5.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在矿床形成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生物可以促进矿物质的溶解和沉积,或者通过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特定的矿物。
成矿作用机制成矿作用机制是指矿床形成过程中,矿质元素从原始来源到富集成矿床的物理化学过程。
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是矿床学的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矿物质来源:矿物质来源是成矿作用的基础。
矿物质可以来源于地壳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地幔或宇宙空间。
2.矿质迁移:矿质迁移是指矿质元素从原始来源到矿床形成地点的过程。
迁移方式包括离子迁移、气体迁移和机械迁移等。
3.矿质富集:矿质富集是指矿质元素在特定地点积累并达到形成矿床的浓度的过程。
富集可以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实现。
4.成矿作用类型:成矿作用可以根据其物理化学条件分为热液成矿作用、沉积成矿作用、变质成矿作用和岩浆成矿作用等。
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地球的地质过程、寻找和评价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机制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矿床的形成过程,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解读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
矿产资源M ineral resources 解读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魏进平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资源的丰富性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针对地质而言,分析矿床成因针对地质找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和有关地质找矿方法相结合,增强开发矿产资源的综合能力。
对此,文章会简要分析矿床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地质找矿的相关方法,从而提升资源利用和开发的有效性。
关键词:地质找矿;矿床成因;方法分析在具体进行地质找矿的过程中,无论是分析矿床或者其他方面,均应该及时强化,即便“找矿热情”没有消退,可也会受到其他相关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找矿难度。
由于我国具备地大物博的明显优势,这为开发矿产资源提供很大的潜力。
找矿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则需在确定找矿方法及重点的基础上,全面掌握矿床形成情况。
结合当前形势并运用相关科学技术,将矿床成因的具体研究成果结合找矿技术,积极开发和灵活使用找矿技术,以此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现需求。
1 简析矿床主要成因通过矿床成因的探究能有效增强地质找矿能力,在进行地质找矿工作的过程中,怎样进行有效的资源勘查尤为重要,关于研究矿床形成具备相应的规律,这样不仅能提升找矿效率而且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关工作人员借助相应的技术措施,掌握资源分布主要地区,然后和实地情况相结合研究其原因,深入探析矿床形成的主要因素,在此基层上定位矿床,确定矿产资源的具体储量,由于矿床资源较为复杂,将矿床成因作为关键研究因素,让实践经验将其不断充实并深化有关内容,这样能为找矿工作予以必要参考。
现阶段,形成矿床的相关理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①矿物质;②矿床形成因素;③矿床作用。
物产丰富及拥有种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且资源分布较为广泛,在我国占据比例较高的为固体矿床,有关液态矿床一般是地下水以及石油等,基于不同的矿床成因分析,划分为内生、外生等。
着眼于矿产性质,有的会运用在工业生产,金属矿床以及能源矿床等,以上的形成因素有很多,唯有进行有效分析才会促进地质找矿事业更好地发展。
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探析
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探析摘要:本论文系统地阐述了矿床的定义、分类,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以及形成环境。
详细分析了地质找矿的各种方法,包括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
地质调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观测和测量获取地质信息,地球物理方法则是利用地球的物理属性来推断地下结构,而地球化学方法则是通过分析地球材料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来理解地质过程和矿床形成。
结论部分总结了这些知识和技术在找矿中的实际应用和发展前景。
关键词:矿床;地质过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地球化学1 定义与分类矿床是指自然界中,由于各种地质作用(如岩浆活动、沉积、变质、风化等)将某些有经济价值的元素或矿物富集在某个地方形成的地质体。
它们主要包括金属矿床(如铁矿、铜矿、金矿等)、非金属矿床(如石煤、石灰石、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矿床(如煤炭、页岩气等)等。
根据成因和地质环境,矿床通常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岩浆矿床:这种矿床与岩浆活动有关,如铁矿、镍矿、铂矿等。
2.沉积矿床:这种矿床与沉积作用有关,如煤炭、铀矿、磷矿等。
3.变质矿床:这种矿床与变质作用有关,如黄金、石墨、金刚石等。
4.流体矿床:这种矿床与流体作用有关,如铜矿、铅锌矿、金矿等。
5.表面矿床:这种矿床与风化作用有关,如铝土矿、黄金、铁矿等。
2 矿床成因2.1 矿床形成的地质过程矿床形成是一个复杂且多阶段的地质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流体活动、气候变化等。
这一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矿物质的原料是形成矿床的第一步。
这些原料可能来源于地壳深部的岩浆,也可能来源于地表的沉积物质或地下的地质体。
例如,铁矿石的原料主要来自地壳内的铁元素,黄金的原料主要来自地壳深部的岩浆。
原料在地壳中的运输和沉积是形成矿床的第二步。
这一过程可能通过岩浆活动、地壳构造运动、流体活动等进行。
例如,铁矿石可能通过火山活动被运输到地表,然后在湖泊或海洋中沉积形成矿床。
原料的浓缩和富集是形成矿床的第三步。
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
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矿床是指地壳中含有经济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地质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在矿产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矿床的成矿规律与找矿方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矿床成矿规律的探讨、找矿方法的介绍等方面进行分析。
1. 矿床成矿规律的探讨矿床的形成是地球历史长期演化的结果,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矿床成矿规律是指在一定的地质环境和成矿作用条件下,特定矿种在特定地质体中形成、聚集并成矿展布的一系列规律。
下面将介绍几个常见的矿床成矿规律:(1)构造成矿规律构造活动是地壳运动的结果,也是大多数矿床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构造成矿规律认为,构造断裂强烈发育的地区容易形成金属矿床。
例如,剪切带、岩浆侵入带等构造带通常为矿床的有利条件。
(2)岩浆成矿规律岩浆是地球内部热能向外释放的产物,岩浆成矿规律认为,岩浆活动可以促进金属元素从地壳深部向上运移,并在运移过程中与其他物质结合形成矿石。
比如,钨、锡、铁矿床通常与花岗岩岩浆有关。
(3)沉积成矿规律沉积矿床是岩层中沉积作用的结果,沉积成矿规律认为,沉积环境对矿床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例如,海陆相交替的沉积盆地中容易形成金属矿床,如铁矿、磷矿等。
(4)变质成矿规律变质是指地壳中岩石受高温、高压等外界条件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变质成矿规律认为,岩石的变质作用可以使金属元素重新分配并形成矿床。
例如,绿岩型铜矿床往往与变质作用有关。
2. 找矿方法的介绍找矿方法是指通过各种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综合勘查方法,寻找尚未发现的矿床和矿体。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找矿方法:(1)地质勘查法地质勘查法是最基本的一种找矿方法,包括野外地质观察、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地球化学勘查等。
通过观察地质构造、岩石类型、矿化蚀变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化物质的存在。
(2)地球物理勘查法地球物理勘查法利用地球物理现象的变化来识别地下物质的存在。
包括地震勘查、重力勘查、电磁法勘查等。
通过测定地下介质的密度、电导率、磁性等特征,可以初步判断矿体的位置。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金矿矿床是指富含金矿石的地质体,是金的产出地。
金矿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对于金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金矿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机制和成矿规律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希望能够对金矿勘探和开采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金矿矿床地质特征1. 矿体形态金矿矿床的矿体形态多样,主要包括矿脉型、矿床型、砂砾型等。
矿脉型金矿矿床是指金矿以矿脉的形式存在于地下岩体中的一种金矿床类型,具有规模小、品位高等特点;矿床型金矿矿床则是指金矿以矿床的形式分布在地下岩体中,具有规模大、品位低等特点;砂砾型金矿矿床则是指金矿以砂砾的形式存在于河床或河漫滩地层中,具有规模中等、品位低等特点。
2. 矿石特征金矿矿床的矿石主要为金石英脉和硫化物矿物,其中金石英脉是由金矿物质和石英等矿物组成的矿石,硫化物矿物主要包括黄铁矿、辉石、黄铜矿等。
金石英脉通常呈带状、脉状或块状分布,金石英矿石呈灰白色、灰黑色或褐色,质地坚硬,具有金属光泽;硫化物矿物则多呈黄色、铜红色或黑色,质地较软,具有金属光泽。
3. 地质构造背景金矿矿床的形成与地球构造背景密切相关,一般认为金矿矿床多分布于构造活动较为活跃的地区,如地震带、断裂带、褶皱带等。
地球岩浆作用也是金矿矿床的重要构造背景,岩浆进入地壳时,会与地下水和岩石发生反应,从而形成金矿矿床。
二、矿床成因分析1. 成因机制金矿矿床的成因机制主要包括构造破坏、岩浆活动、热液作用等。
在构造破坏作用下,地下岩石发生断裂、变形等现象,使地下金矿物质得以向地表透露;岩浆活动则会使地下金矿物质得以富集、聚集形成金矿矿床;热液作用则是指地下岩浆活动所产生的热液在地下运移、沉淀,使金矿物质得以富集而形成金矿矿床。
以上三种成因机制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2. 成矿规律金矿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对于金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具有指导作用。
一般来说,金矿矿床的成矿规律主要包括物理化学条件、地质构造条件、时间条件等。
探析矿床形成原因及勘探方法
Ab s t r a c t : T h e i r o n o r e i s t h e i mp o r t a n t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i n o u r c o u n t r y , t o p r o v i d e r a w ma t e r i a l s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i r o n o r e d e p os i t t yp e s .
Ke y wo r d s : i r o n o r e d e p o s i t ; T h e f o r mi n g r e a s o n ; E x p l o r a t i o n me t h o d
An a l y s i s o f or e d ep os i t f or ma t i o n a nd e xp l o r a t i on mCo l l e g e o f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 C h e n g d u Un i v e r s i t y o f T e c h n o l o g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5 9 , C h i n a )
of i nd us t r y i n Chi n a ,a l o ng wi t h t he r a p i d d e ve l o pm e nt o f i nd us t r y of o ur c oun t y r i n r e c e nt y e a r s ,ha s g r e a t l y i nc r e a s e d t he d e ma n d f or r a w ma t e r i a l s ,f or t he mo me nt ,t h e r e a r e t h r e e t y pe s o f de po s i t ,n a me l y e nd og e n ous t yp e i r o n or e de po s i t , e xo g e no us t y pe i r on or e d e p os i t ,m e t a mo r ph i c i r on or e d e p os i t .I t s ge ne t i c t y pe i s ma i n l y vo l c a n i c e r up t i o n a nd a v a r i e t y o f r e a s o ns ,s uc h a s s e di me nt a r y me t a m or phi c i r o n or e e x p l o r a t i on w or k we a r i ng n e e d t o c ho os e r e a s o na bl e pr o s pe c t i ng y pe t s , e ns u r e t he q ua l i y t o f e xp l or a t i o n a n d i mpr o ve t he e c o nomi c be n e it f .I n t hi s pa p e r t O a n a l y s i s t he c a u s e s a n d t he e x pl o r a t i on o f
矿床学研究方法-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
矿床学研究方法-剖析矿床的成因及研究方法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
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
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时,含铜高于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④矿床规模。
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
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
获得矿产品的全部部用,包括采矿、选矿、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和水源供应,劳动工资等的开支,也决定着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
上述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决定着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
浅谈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研究
浅谈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研究矿床成矿机理与地质特征研究是矿产资源领域的重要课题,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和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矿床的形成涉及多种地质作用和物理化学过程,其成矿机理和地质特征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矿床的形成规律和寻找新的矿产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研究角度阐述矿床成矿机理和地质特征的相关知识,探讨其在矿产资源领域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矿床成矿机理1.1 环境条件矿床成矿机理首先受到地质环境条件的控制。
地质环境条件包括构造地质、岩石地质、热液地质、成岩成矿作用等多种地质作用。
构造地质条件对于矿床的形成起着基础作用,不同的构造背景会影响到矿床成矿物质的来源、运移和富集。
岩石地质条件主要指矿床所在区域的岩石类型、岩性特征和岩石组合结构等,这些因素决定了矿床形成的宿主岩性及其对成矿物质的筛选和富集能力。
热液地质条件是指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液流体作用,这些热液流体对矿床的形成、矿石成分和矿化作用起决定性的作用。
成岩成矿作用是指矿床的形成是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变质作用等多种成岩作用的影响下进行的,不同的成岩作用条件会形成不同类型的矿床。
1.2 成矿物质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和地幔的物质,成矿物质的来源和物质运移途径是研究矿床成矿机理的重要内容。
地球内部的岩石圈活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作用会将地壳和地幔的物质带至地表,形成矿床的物质来源。
在物质运移途径方面,地球内部的岩浆、热液流体、岩浆热液混合流体等媒介将成矿物质从地球内部运移到地表,随后在特定的地球化学条件下发生成矿作用。
成矿物质的来源和运移途径对于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了矿床成矿物质的种类、富集程度和空间分布规律。
成矿作用是指地球化学条件下,成矿物质在特定的热液、岩浆、变质作用等地质作用过程中,发生矿物富集和成矿物质的结晶沉积作用。
成矿作用的过程包括了成矿物质的输运、富集和结晶沉积三个基本阶段,不同类型的成矿作用和成矿作用条件决定了矿床生成的类型、规模和地质特征。
矿床成因与矿物资源勘探
矿床成因与矿物资源勘探矿床成因是指矿物质在地壳中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了解矿床成因对于科学探索和有效开发矿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矿床成因的几种类型以及矿物资源勘探的一些常见方法。
一、火成岩矿床成因火成岩矿床是指在火成岩中形成的矿床,具有特定的成矿过程和成矿环境。
这类矿床主要形成于火山活动或岩浆侵入的过程中。
例如,热液脱硫作用使得硫的离子迁移至周围岩石中,形成硫化物矿床。
二、沉积岩矿床成因沉积岩矿床是指在沉积作用中形成的矿床,一般与沉积岩地层密切相关。
例如,含有铁的矿物质在沉积岩地层中随着水流沉积,形成铁矿石。
同时,有机物的腐败也可能导致沉积岩中形成煤矿。
三、变质岩矿床成因变质岩矿床是指在地壳内部高温高压变质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矿床。
例如,由于高温、高压和流体的作用,含有镁和铁的矿物质发生结晶和重结晶,形成铬铁矿。
四、剥蚀及重添造矿床成因剥蚀及重添造矿床是指矿床经历剥蚀作用后,再经地质作用重新富集成矿床。
这类矿床一般形成于侵蚀过程中。
例如,由于水的腐蚀作用,原来的矿床会被破坏,而产生溶解、重积、扩展等作用,从而在新的环境中形成新的矿床。
矿床成因的了解对于矿床的勘探和开发十分重要。
矿物资源勘探是指对潜在矿床进行寻找和评估的过程,其目的是确定矿床的大小、品质和可采性。
常见的矿物资源勘探方法包括: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通过地质学的原理和方法来寻找矿床的过程。
地质工作者会进行地质调查、地质剖面测量和地质钻探等工作,以获取关于矿床位置、岩性、结构、成矿规律等方面的信息。
2.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利用地球物理现象和测量方法,如地震勘探、重力勘探和电磁勘探等,来获取矿床地下构造信息。
通过分析地下构造特征,可以推断出潜在矿床的位置。
3.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通过卫星或飞机获取的航空照片和遥感图像,可以帮助识别地表的地质特征和矿床迹象。
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和分析,可以找到潜在的矿床地点。
4. 化探勘探:化探勘探是通过化学分析研究地表和地下的化学元素分布和含量,以确定是否存在矿床。
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探析
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探析作者:马一平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年第21期摘要:我国地质找矿工作起步时间较早,但发展速度缓慢,整体效率一直不高。
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地质找矿工作才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
近些年,我国地质找矿工作发展迅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工业体系细分趋势明显。
地质找矿工作面临着技术、效率等各方面的新要求。
文章围绕地质找矿工作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强调了地质找矿工作的重要意义,阐述了当前我国找矿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了矿床形成原因,介绍了目前常用的找矿方法,最后对如何加快我国地质找矿事业步伐,保障国民经济发展需求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地质找矿;成因;方法和途径引言矿产资源是重要的国家发展建设基础要素,无论是在国民经济发展、民生保障还是在国防安全、医疗卫生、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国地大物博,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一直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撑。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人口庞大的规模,使得人均矿产资源非常有限,而工业体系特别是产品体系整体层次还不够高,限制了我国矿产资源的高效利用。
而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高速时期,矿产资源需求量极大。
这些都使得我国矿产资源实际供应相对紧张。
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作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期要件,地质找矿工作必须加快速度,加大补发,积极开展深层次矿藏资源勘察,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好保障。
1 地质找矿工作的重大意义地质矿藏勘察工作繁琐而复杂,地质找矿作为其中的核心要素,在地质矿藏勘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地质找矿手段越先进,效率越高,地质勘察工作才能获得更快的发展,取得更大的成绩。
合理利用科学的地质找矿方式,可以最大限度提高发现矿产资源的可能性,从而推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健康发展。
国家要发展经济,尤其是工业经济,离不开矿产资源的充分支持,特别是一些稀有矿产,更是决定了国家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与系统完整性。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
探讨矿床的成因及其研究方法摘要: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制定出了针对于矿产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也就表明国内矿产开采水平的国际化优势越来越强。
然而要想从根本上直接有效的提升矿产开采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质量,那么也就需要对整个矿床的形成原因展开全面分析,这样才能达到应有的开采目标。
通常情况下来讲,矿床往往都是在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情况下逐渐形成、完善的,并且在形成之后,符合国内矿床生产的基本标准。
因此,本篇文章在接下来的部分,将会着重对矿床的成因以及研究方法展开详细的分析研究。
关键词:矿床;形成原因;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一个国家矿产资源的开采有利于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与建设。
但是在进行开采矿产资源之前,人们必须要熟悉的了解矿床的形成原因,从而对矿产资源进一步开采,并保证其开采质量与效率。
根据相应经验总结研究可知,相关研究工作人员在全面化展开矿床的形成以及变化研究工作时,首先可以利用实验的模式来展开深度化的研究,从而使得矿产的研究力度能够得到强化,同时还能使得基本的矿产资源勘查效率以及预测能力得到保证,在根本上不断的使得矿产区域开采水平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此种实验的模式将会成为主要的矿床成因探究方法。
一、全方位分析矿床的基本种类所谓矿床是指地壳中富集了大量的有用矿物或组成成分,在质量和数量上达到工业要求,并能依靠现在的技术能够开采使用的部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矿产资源的开采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的开采之前,必须对矿床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工作的科学性,从而达到提高矿产资源开采质量和效率的目的。
根据实际的研究发现,地下的矿床在实际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会呈现出较多的种类情况,一般情况下,可以将这些类型的矿床有意识的分类为固体性质的矿床、液体的矿床、气态性质的矿床、液气共存的矿床等,在整个过程中,固体性质的矿床往往在分布范围上极广,而液体的矿床则主要是石油等元素,气态性质的矿床包括天然气等。
针对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的有效探讨
针对矿床成因及地质找矿方法的有效探讨摘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经济水平提升,为各领域创新发展带来全面影响,并且,我国相关部门对锌铜矿找矿工作引起重视,加大监管与投资力度,目的就是使变质岩资源更丰富、充足。
同时,还在创新发展阶段对矿床成因重点探究,受科学技术影响,借助先进技术与仪器设备使矿床成因探究工作难度降低,还能合理选择锌铜矿找矿方法,结合所产生的信息数据全面分析,明确矿床形成具体原因,突出锌铜矿找矿工作重要意义。
关键词:矿床成因;地质找矿;方法矿产资源在各领域发展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还影响着各领域经济效益。
对此,为了满足各领域矿产资源需求,我国相关部门加大锌铜矿找矿工作实施力度,借助先进技术与机械设备安全开展。
同时,在锌铜矿找矿工作实施过程中还能对矿床成因分析,结合各地区不同情况合理选择与实施锌铜矿找矿方法,可加快锌铜矿找矿速度,提升整体工作效率。
再加上对矿床形成原因详细掌握,制定出相应实施方案,从而确保整体安全性。
1.矿床成因分析详细分析矿床形成原因,可对锌铜矿找矿工作安全性、工作效率等产生积极影响,还需引起锌铜矿找矿部门及工作人员重视。
首先,在开展锌铜矿找矿工作前,由专业化工作人员组建勘查小组,主要就是把找矿区域内的各项情况全面掌握,现场勘查工作人员借助仪器设备,可顺利地完成勘察工作。
同时,在勘察的过程中设备会搜集到相关信息数据,再使设备与计算机相连接,可使设备内所采集到的信息数据传输到计算机系统内,其他部门及工作人员结合内容详细分析,对施工方案制定,实现了一边勘察一边分析信息数据、制定实施方案目的。
其次,结合勘查到的信息数据开展分析工作,掌握矿床内部规律,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矿物质、成矿作用、成矿因素。
此外,考虑到我国矿产资源较丰富,种类较多,固体矿床占有比例较高,是矿资源在特殊环境下经过长时间扩大储存而使其自身硬度加大,使其逐渐形成了固体矿床[1]。
最后,从矿体类别角度分析,还包括液态矿床与气态矿床。
浅析地质找矿成因
浅析地质找矿成因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技术也不断进步,推动着我国矿业的发展。
要求地质找矿的相关工作人员要用科学的方式进行勘察,对地质找矿的成因进行分析总结。
基于此,文章在对矿产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现阶段的找矿现状,研究了地质找矿的相关途径和方法。
希望相关研究分析能够对未来的地质找矿的工作有一定帮助,提升找矿的品质,也为后续该领域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鉴资料。
标签:地质找矿成因研究1现阶段我国的找矿现状随着现代化的进展,所需求的矿产资源不断增长,但是目前所能探测到的矿产储备含量严重不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据相关书籍显示,我国现阶段的矿产勘测只有1/3,这在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地质找矿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就地质勘查工作的探测深度而言,国外的平均勘测深度一般都在八百米,但是国内的勘测深度只有不足五百米,这也说明了我国道德地质找矿工作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有很大的差距,但也有着巨大的进步空间,尤其是在深部勘察找矿方面。
2我国矿床成因2.1物源分析热液型铜矿石内的沥青来自于下部下古生界以前的地,属于腐泥型,铅同位素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上地壳;蒸发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铜矿石中的辉铜矿的硫同位素组成类似,反映了硫是来源于上部沉积地层的特点;而玄武岩中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则类似于火山H2S 或斑岩铜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可能与玄武岩的火山喷气有关;C-O、H-O 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热液中的水最初来自于大气降水的盆地热卤水与大面积分布的玄武岩发生了水?岩反应和同位素交换。
产于白果湾组底部砂砾岩中的铜矿根据钱壮志等的研究成果表明,矿石中的铅同位素组成变化均很少。
玄武岩与铜矿石中矿物铅同位素组成非常相似。
并结合分布的空间位置、沉积物成分等特征,可以判定该区铜矿的Ⅲ号矿化带矿化类型的矿源岩就是峨眉山玄武岩。
2.2成矿作用沉积型铜矿的形成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这种类型的矿藏的成矿作用可以概括如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剖析矿床成因及研究方法
摘要: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
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建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蛄合。
关键词:矿床;地质;模型法
矿床是复杂地质作用的结果。
矿床形成后又经历不同形式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由于已发现矿床的大多数是在其形成后经过变化而保存下来的,因此矿床学研究应兼顾矿床的形成(成因)和矿床的变化、保存(产出)两个方面,以提高矿产预测的能力。
矿床变化与保存的研究内容包括:(1)控制要素;(2)变化,改造的过程;(3)变化、改造的产物;(4)不同矿床类型的变化;(5)不同时-空域中矿床的变化;(6)矿床保存条件。
研究成矿后变化的基本方法有:地质构造制图、地球化学分析和模拟实验,提出要研究和建立矿床的变化、改造模型;将矿床演变作为含矿区域地质历史的一个环节,将矿床个体变化研究与区域成矿系统演变相结合。
矿床变化研究既有利于矿产预测和勘查,又可为改善矿区和区域生态环境提供基础资料。
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的聚集地。
包括地质的和经济的双重含义。
矿床是地质作用的产物,但又与一般的岩石不同,它具有经济价值。
矿床的概念随经济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19世纪时,含铜高于
5%的铜矿床才有开采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矿加工成本的降低,含铜0.4%的铜矿床已被大量开采。
确定矿床的基本条件是:①有用元素或矿物的含量要达到最低可采品位,如铜的最低可采品位是0.4%,铁的最低可采品位一般是2.5%。
②矿石工艺性质,包括有用组分的赋存状态。
如铝在霞石和高岭石中含量较高,也可分离出来,但加工工艺复杂,成本很高,因此一般只从铝土矿中提取铝。
③矿体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有用物质在岩石中是均匀分布,还是在局部集中(如矿脉),对于采矿难易和成本影响很大,因而也对确定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有重要影响。
④矿床规模。
指可采矿石的储藏量。
矿床规模大,矿山建设投资大,但经济效益很高。
获得矿产品的全部部用,包括采矿、选矿、交通运输、设备、能源和水源供应,劳动工资等的开支,也决定着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
上述条件的综合分析和评价决定着一个矿床的经济价值。
矿床种类繁多,固体矿床分布最广,液态矿床有石油、热卤水和地下水,气态矿床有天然气,按成矿作用方式,矿床可分为内生矿床(内力地质作用生成)、外生矿床(外力地质作用生成)和变质矿床(变质作用生成)。
按矿产性质和工业利用情况可分为金属矿床(如金矿床、钨矿床)、非金属矿床(如耐火粘土、萤石矿床)和能源矿床(如石油、煤和天然气)。
指地壳中富集了有用矿物或组分,在质和量上目前已达到工业要求,并具备开采条件的部位。
矿床中含有矿石,矿石是指在目前技术、经济条件不可从中提取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矿物集合体,矿石中常包括有用矿物(又名矿石矿物)和脉石矿物两类矿物,有用矿物是指能提供有用元素(或组分)或本身可直接被利用的矿物,脉石矿物是指矿石中没有用处的那些矿物。
随著技术和经济的发展,某种矿物集合体是否可作为矿石是可以变化的,相应地矿床的概念也是可变的。
矿石中有用元素、有用组分或有用矿物的含量称为品位。
金属矿石的品位是指其中有用金属元素或组分的含量;非金属矿石品位常指其中有用矿物或有用组分的含量。
矿床周围的岩石叫做围岩,而提供矿床中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叫做母岩。
矿床的大小、形状及产出深度可以有相当大的变化,矿体的形状可以有不连续的脉状及凸镜状,不规则块状、筒状或胡萝卜状,裂隙网脉状、破碎岩石及沉积地层中的浸染体及沉积层状等。
目前对矿床形成的确切深度或最大深度知道得还不多。
金刚石晶体可能形成于几公里深的地方;硫化物矿物形成于几百至数千公尺深的范围内。
许多矿床形成的深度可深达16公里。
成矿的温度及压力变化范围很大,这取决于成矿的深度。
由岩浆熔融体分异作用形成的岩浆分凝矿床在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形成。
成矿时的压力一温
度关系可能是复杂的。
静水压力梯度取决于地下水的密度或含盐量,一般每加深30公尺增加3千克/平方公分(每加深100迟增加40-45磅/平方时)。
在同样深度下,地静压力或岩石压力是静水压力的2~3倍。
共生次序是指在某个矿床内不同矿物形成的先后次序。
在同一矿床内,随着成矿熔液温度,压力及化学成分的变化,在不同时间将产生不同矿物的沉淀。
在不仅有一个热液活动期的成矿条件下,共生次序会进一步复杂化。
根据对全世界许多热液矿床的研究,按照矿物的稳定性顺序,已确定了矿物沉积的一般顺序。
与矿物共生次序有关的是矿床的分带现象。
当成矿熔液沿著岩石中通道运动时,它们在温度、压力及化学成分上发生变化。
结果在沉积过程中,随着距岩浆源距离的增加,可形成不同矿物的富集。
这种分带现象是常见的,但是在矿床中并不都出现。
一般情况下,锡、钨及铋矿物比铜矿物更靠近岩浆源,而铅及锌矿物则远些,自然金、自然银和含金、银矿物则更远,而距岩浆源最远的是锑和汞矿物。
“矿床模型法”是一种经常用于成矿预测的科学方法。
“取象比类”是属于东方科学思维的另一类科学方法,将它用于矿床研究。
矿床模型法深受应用条件制约。
“从已知到未知”同是矿床模型法和取象比类的准则,但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前者是以物质组成为依据建立矿床模型,后者是将矿床作为一个整体,探索它与外界环境的联系。
在我国用矿床模型法指导找铀矿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经历了由典型矿床模型、综合矿床模型,统计模型到成矿概念模型的进化,实现了物理模型向数学模型的转型。
从方法论上它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与提高,但是它的实际应用效果并未获得相应提高,其有效率十分有限,对指导我国找铀矿有实效的只有俄式砂岩型铀矿床模型,其它各类矿床模型在实践中都业绩不佳。
其成败完垒决定于建模区与预测区地质背景的可比性。
俄式砂岩型铀矿床模型在我国应用的成功,完垒是因为中亚与新疆两地的地质演化历史相似所致。
“矿床模型法”的尴尬。
矿床模型是以典型矿床或同类矿床为原形建立起来的。
国际上都以含矿主岩(除不整合脉型外)作为铀矿床分类的标准,我国现已发现的铀矿床分属四大(即花岗岩、火山岩、碳硅泥岩和砂岩)铀矿类型。
然而,在华南常见到两种不同的铀矿类型混在一起不可分割(如上部为碳硅泥岩或火山岩或砂岩型深部为花岗岩型)的现象。
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对现行铀矿床分类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它还波及到矿床模型法的通用性,使其处境十分尴尬!
我们转换思维方式,改变研究方法。
即将不同类型铀矿床视为一个整体,用综合方法揭示铀矿床与地质环境的内
在联系——“两阶段多次富集铀成矿理论”。
即成岩富集形成铀高场区,它经过后期改造,使铀再分布生成铀成矿带。
在成矿带内的氧化还原过渡区富集成铀矿床。
按取象比类原理上述成矿理论可用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珠峰与铀高场区,成矿带,矿床一一比类,或简化为“三高”(高原,高山,高峰),其内涵丰富。
工艺生产安全、效率较高,经济效益显著,并可在矿带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不但是矿床技术进步,而且工业发展将会产生积极作用。
对矿床的研究成果,可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矿床赋存条件开采的矿山。
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我国采矿事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