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MgF2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的渗透阈研究!-物理学报

合集下载

用氩离子束强化沉积方法所形成的氟化镁(MgF2)薄膜的特性

用氩离子束强化沉积方法所形成的氟化镁(MgF2)薄膜的特性
膜 — — R wt . u ae&C t s eho g, 0 1182 ) a aR S Sr c f a n T n o oi c l 20 ,3 ( —3 : g y 19 英 文 ) 5(
在 34 锈钢 基 体上用 致 密化等 离子 聚 焦装 置沉 积 了 TC 0不 i 薄膜 , 固状 T 阳极取 代 了常用 的空 心铜 阳极 , 用 i 以氩一 乙炔 混合 气作为填充气 , 比例为 7 3 气压为 10P 。不锈钢基体沿阳极 其 :, 5 a
15B 。当膜厚 >15B 3 i n 3 i , 电阻值不 变 , 18m ・m; < n时 其 为 . c 当
15n 时 , 阻 值 随 膜 厚 的 减 少 而 增 加 。 3 m 电 2003 等 离 子 氧 化 处 理 可 锻 铸 铁 的 表 面 膜 的 粗 糙 度 — — 0277 JogBY. u ae& C t g T cnl y 20 ,3 ( —3 :7 ( en Src f an o i s eho g , 0 1 15 2 )29 英 o





递 Leabharlann 20 03 滤波阴极真 空 电弧技 术 制造 的薄铜 膜 的组织 结构 和 02 76
电 性 能 — — S i h JR.S. c aae& C ans ehdg ,20 ,3 ( r f ot g c noy 0 1 18 2~ i T
致使其结合界 面增 大 , 面区间成分 主要 是富硅的 S34 界 n0 。 2004 激 光 涂 覆 的 F - i 02 1 7 eT- B涂 层 中 Tl 晶 须 的 形 貌 —— i l
文)
的大小 、 形状 和体积份数与所用粉末 的成分 ( 、i B T 元素 的含量 和 B T 的 比例 ) /i 和激 光的能量密 度相关 , 晶须宽 度与 长度 的平 T

薄膜厚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

薄膜厚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

薄膜厚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李爱侠;孙大明;孙兆奇;宋学萍;刘艳美;赵宗彦【期刊名称】《真空与低温》【年(卷),期】2002(008)003【摘要】用电子薄膜应力分布测试仪测量了薄膜厚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薄膜厚度在130 nm、φ20.4 mm选区内的薄膜平均应力最小,应力分布比较均匀,应力为压应力.XRD分析表明,当薄膜厚度在70~400 nm 范围内,Ag-MgF2薄膜中的Ag的晶格常数变化比较大,说明Ag晶粒结构对薄膜结构的影响较大,从而对薄膜内应力的影响也较大.【总页数】6页(P177-182)【作者】李爱侠;孙大明;孙兆奇;宋学萍;刘艳美;赵宗彦【作者单位】安徽大学,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大学,物理系,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4.2【相关文献】1.基底温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 [J], 李爱侠;孙大明;孙兆奇;宋学萍;赵宗彦2.厚度对DLC薄膜内应力的影响研究 [J], 谷坤明;吕乐阳;毛斐;虞烈;汤皎宁3.在Si基底上真空蒸发沉积Ag-MgF2复合薄膜的内应力研究 [J], 李爱侠;孙大明;孙兆奇;宋学萍;赵宗彦;刘艳美4.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光学常数的尺度效应 [J], 蒋礼林5.退火温度对Ag-MgF2 颗粒膜结构和内应力的影响 [J], 李爱侠;孙大明;孙兆奇;宋学萍;刘艳美;赵宗彦;杨坤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g在MgF_2(01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Ag在MgF_2(010)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隙的特点而备Leabharlann 关注 , Fn 等 利用溅射法制备 了 l 如 ag 6层弯曲 A / g : g M F 多层膜并用于超级棱镜的制 作 ; a nn 等_ 将 A / g: Vl te 8 ei gM F 多层膜制作成渔网状三维周期结构 , 成功地制备了具有负折射率的新型
光 学 材料 ; a e 等 制 备 的 A / g 多层 膜具有 良好 的滤波 性 能 , 用 于制作 高性 能要 求 的吸 收滤 Jm s gM F 可
V0 . 3 13 21 0 2年 3月
高 等 学 校 化 学 学 报
CHEMI ALJ C OURNAL OF C NES HI E UNI RSTI S VE I E
No. 3
5 9~5 4 6 7
A g在 Mg 2 0 0 表 面 吸 附 的 密 度 泛 函 理 论 研 究 F (1 )
于结 构设计 、 备工 艺和控 制 及 光学 性 能 的测 试 等 方 面 J 制 .通 常情 况 下 ,A g及 M : 面结 构 对 界
复合膜光学性能也将产生影 响, 但对于其界面结构的特性、 结合机理 以及相互作用的研 究却相对较 少 .Mg 除用于 金属 陶瓷 复合 膜外 , 用 于纳米 光 学 多层 膜 及 非 常规 催 化 剂载 体 等 时 ,都涉 及 F 在
金属 陶瓷 膜材 料是 一种 新 型的功 能材 料 J .由 Mg A , l F 等金 属构 成 的 A / F E , F与 g A, e g Mg :4 J
A/ F 及 F/ F ¨ 1Mg eMg: 金属 陶瓷复合 薄 膜 ,已在 光 、电和通 讯 等领 域得 到 广泛 应 用 .Mg 和 A 为 F g 重 要 的光 学 和 电学 材料 ,具 有较 稳 定 的 晶体 结构 ,A / F 金 属 陶瓷 膜 因具有 高 透射 、低损 耗 、宽带 gMg

功能光学纳米Ag 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功能光学纳米Ag 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the films and sputtering pressure on the film surface m orphology and optical properties were investigated by step profiling ,Ul- traviolet-visible spectrometry (U V-Vis),double beam infrared spectrometry (IR),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 M ),opti- cal mic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e (X PS),the sheet resistance of the Ag films was measured using four-probe method .The obtained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et resistance of the films of the suitable thickness is smallest when the film is u- niform and continuous ,and the corresponding film shows high IR reflectivity and U V-Vis transmittance ;under the same thick- ness ,the dense Ag film shows smaller sheet resistance and larger IR reflectivity .The mechanism of oxidation ofsilver thin films exposed to the roo m te m perature and at m ospheric environ m ent is as the follo wing :O 2 and sm all m olecule gases containing S were easily first adsorbed on the surface oftheloose films ,and then the absorbed gases reacted with the Ag film ,finally the sur- face of the films appears yellow spots and crackle ,w hich decrease the IR reflectivity of the Ag films .

薄膜厚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

薄膜厚度对Ag—MgF2金属陶瓷薄膜内应力的影响
s r s nd m ir s ur t e o t e s a c o t c ur f Ag— g i s i e t rt n t tofM gFz M Fzfl s gr a e ha ha m . Key wo ds: A g M gFzfl ; s r s r — im te s; t c hikne s;m i r t u t e s c os r c ur
维普资讯
第 8卷 第 3 期 2 0 年 9 月 02
真 空 与 低 温
Va u m & Cr o e is cu y g nc 1 77
薄 膜 厚 度 对 Ag Mg 2 属 陶 瓷 — F 金 薄 膜 内应 力 的影 响
李 爱侠 ,孙 大明 ,孙 兆奇 ,宋学 萍 ,刘艳 美 ,赵 宗彦
Absr t t ac :T he e f c hikne son t e i fe toft c s he r sdua t e s a ir t uc ur g M gFzc r e im s pr pa e ls r s nd m c os r t e ofA — e m tfl e r d
t r ft ef ms u eo h i .Th e u t h w h ttea e a esr s v ra# 0 4 mm o n r ai t e1a ta dt er sd a l ers lss o t a h v r g te so e 2 . r u da e S h e s n h e iu 1
膜 厚 度 在 7  ̄ 4 0 n 范 围 内 , — F 薄 膜 中 的 Ag的 晶 格 常 数 变 化 比较 大 , 明 Ag晶 粒 结 构 对 薄 膜 结 构 的影 0 0 m Ag Mg 说 响 较 大 , 而 对 薄 膜 内 应 力 的影 响 也 较 大 。 从

镁合金表面致密陶瓷膜的制备与耐蚀性能研究

镁合金表面致密陶瓷膜的制备与耐蚀性能研究

镁合金表面致密氟化物陶瓷膜的制备与耐蚀性能研究
张伟,杜克勤,严川伟,王福会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金属腐蚀与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沈阳 110016
传统的等离子体电解氧化陶瓷膜(PEO)由于含有大量的氧化镁相,而疏松多孔,对镁基体的防护能力差,本文采用提出一种新的PEO陶瓷膜致密化的思路,即用PBR〉1的氟化物取代PRB<1的氧化镁,减少膜层中因为陶瓷相的体积收缩而引起的孔隙,提高膜层的防护能力。

为此,在KF电解液中通过引入添加剂和使用双向脉冲电源模式,在AZ91D镁合金表面成功制备了致密的氟化物陶瓷膜,该膜层厚度约50μm,整体均匀致密,孔隙率较低,膜层的主要相组成为KMgF3和MgF2,而添加剂元素在膜层中的存在状态为无定形的磷酸盐化合物。

动电位极化和阻抗测试表明该氧化膜的耐蚀性远远大于单脉冲模式下制备的两种PEO陶瓷膜。

添加剂和反向电压的使用在膜层的致密化过程中起到了不同的作用。

前者有利于初期钝化膜的致密化,并且控制溶液的pH,较少膜层中MgO的生成,实现PEO陶瓷膜的内层致密化;而反向电压的阴极作用,为等离子体放电的产生提供更有利的条件,因而实现了PEO陶瓷膜的外层致密化。

关键词:镁合金;陶瓷膜;氟化物;致密性;耐蚀性
作者简介:张伟(1980-),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轻合金表面陶瓷化与防护性能。

纳米Ag颗粒-(PbSr)TiO固溶体渗流型复合陶瓷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纳米Ag颗粒-(PbSr)TiO固溶体渗流型复合陶瓷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纳米Ag颗粒-(PbSr)TiO固溶体渗流型复合陶瓷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杜丕一,王宗荣,胡涛,马宁,韩高荣,翁文剑,赵高凌,沈鸽,宋晨路,程逵,徐刚,张溪文
申请号:CN201110024304.8
申请日:20110122
公开号:CN102176355A
公开日:
2011090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纳米Ag颗粒-(PbSr)TiO固溶体渗流型复合陶瓷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该陶瓷薄膜以多晶钙钛矿相陶瓷为基质并在该基质中分散有纳米银颗粒,多晶钙钛矿相陶瓷为PbSrTiO,纳米银与PbSrTiO的摩尔比为0.3~0.8:1。

其制备时,首先通过成功制备所需的含有Ag-Pb-Sr-Ti源的溶胶先驱体,再运用浸渍提拉法在ITO/玻璃基板上涂覆并在空气气氛下烧结制备薄膜。

本发明解决了在空气气氛下热处理制备小尺度纳米银颗粒并保证其在(PbSr)TiO-Ag薄膜中的分散性的难题,实现了渗流效应,薄膜的介电常数为纯钛酸锶铅薄膜的2~5倍。

申请人:浙江大学
地址:310027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浙大路38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陈昱彤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基于超薄透明Ag2O

基于超薄透明Ag2O

第 44 卷第 9 期2023年 9 月Vol.44 No.9Sept., 2023发光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LUMINESCENCE基于超薄透明Ag2O/Ag阳极的高效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陈煌煌,王琳嘉,尹娟,李国刚*,吴志军(华侨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福建省光传输与变换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提出了一种通过在玻璃衬底表面引入氧化银种子层的方法,成功制备了具有良好表面、光学、电学特性的超薄透明导电Ag薄膜。

首先,在玻璃衬底上用热沉积的方法生长1 nm Ag薄膜,然后对该薄膜进行空气等离子体处理,生成氧化银种子层,该种子层可抑制Ag原子的随机迁移,提高随后沉积Ag原子成核密度,从而促进Ag原子快速成膜。

以该超薄透明氧化银/银薄膜为阳极,实现了一种高效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器件的最大电流效率、功率效率分别为60.4 cd·A-1和63.2 lm·W-1,是常规ITO器件的1.45倍和1.60倍。

该研究结果表明,以氧化银为种子层的超薄透明Ag薄膜是极具发展潜力的透明导电电极。

关键词:氧化银;空气等离子体;透明阳极;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图分类号:TN383.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7188/CJL.20230090Effici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s Based onUltrathin Transparent Ag2O/Ag AnodesCHEN Huanghuang, WANG Linjia, YIN Juan, LI Guogang*, WU Zhijun(Fujian Provincial Key Laboratory of Light Propag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uaqiao University, Xiamen 361021,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gg@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s a strategy to successfully realize ultra-thin transparent conductive Ag thin films with excellent surface, optical, and electrical properties by introducing a silver oxide seed layer onto the surface of a glass substrate. Firstly, a 1-nm-thick Ag film is evaporated onto a glass substrate by thermal deposition and then treated with oxygen plasma to generate a silver oxide seed layer. The seed layer can alleviate the random migration of Ag at‐oms and improve the nucleation density of the subsequently deposited Ag atoms, thus promoting the film formation of Ag atoms. An efficient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was fabricated using the realized ultra-thin trans‐parent silver oxide/silver film as an anode. The device s maximum current efficiency and power efficiency are 60.4 cd·A-1 and 63.2 lm·W-1, respectively, 1.45 and 1.60 times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ventional ITO-based devic‐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ltra-thin transparent Ag thin film with silver oxide as a seed layer is a highly promising transparent conductive electrode.Key words:Ag2O; air plasma; transparent anod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OLED)1 引 言氧化铟锡(ITO)作为一种透明导电薄膜,因其具有低方块电阻及在可见光范围内透过率高的独特优势,一直被广泛用做有机电致发光器件(OLED)的透明电极[1]。

《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

《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

《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一、引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光催化技术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能源利用方式,在CO2的转化和利用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致力于制备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并对其光催化还原CO2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准备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Bi2MoO6、BiOBr、Ag纳米粒子以及基底材料等。

所有材料均需进行适当的预处理以去除杂质和保持其活性。

2. 制备方法(1)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旋涂技术制备Bi2MoO6和BiOBr 薄膜;(2)通过化学还原法在Bi2MoO6/BiOBr薄膜表面负载Ag 纳米粒子;(3)将制备好的复合薄膜置于特定气氛中进行热处理,以提高其光催化性能。

3. 性能评价采用光催化还原CO2实验评价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性能。

通过分析还原产物的种类、产量以及催化剂的稳定性来评价其光催化性能。

三、结果与讨论1. 复合薄膜的制备结果通过溶胶-凝胶法结合旋涂技术成功制备了Bi2MoO6和BiOBr薄膜,并在其表面成功负载了Ag纳米粒子,成功制备出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

2. 光催化还原CO2性能分析(1)产物分析:在光催化还原CO2实验中,观察到CO和CH4等产物的生成。

通过对产物进行定量分析,发现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具有较高的CO和CH4产量。

(2)性能比较:与单一组分的光催化剂相比,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表现出更优异的光催化性能。

这主要归因于Ag纳米粒子的引入以及Bi2MoO6和BiOBr之间的协同作用。

(3)稳定性分析:通过对催化剂进行多次循环实验,发现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这表明该催化剂在实际应用中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光学特性理论研究

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光学特性理论研究

贵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光学特性理论研究张素伟;张波萍;李顺;朱立峰;张雨桥【摘要】采用经典Mie理论模拟计算了Ag、Au和Cu系纳米颗粒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所有复合薄膜的吸收光谱均在可见光范围内出现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吸收峰.Ag、Au和Cu系复合薄膜的SPR吸收峰峰位和峰强与金属介电常数实部(εm1)和虚部(εm2)及介质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ns)之间存在强相关性,相比于εm1和εm2,ns的增大主导SPR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且强度增强.通过改变金属和介质种类可以调节Ag、Au和Cu系复合薄膜的SPR 吸收峰峰位和峰强,从而调节其光吸收特性.根据ns可以推测出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的SPR吸收峰峰位.理论模拟吸收光谱与前人实验结果吻合,SPR吸收峰峰位的理论值与文献实验值接近.【期刊名称】《无机化学学报》【年(卷),期】2015(031)011【总页数】8页(P2135-2142)【关键词】Mie理论;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表面等离子共振;介质折射率【作者】张素伟;张波萍;李顺;朱立峰;张雨桥【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北京 100083【正文语种】中文金属纳米颗粒复合薄膜,是由金属纳米颗粒镶嵌在固体介质载体中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

该类复合薄膜材料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光学增强效应[1],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出现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和量子尺寸效应,并表现出奇异的线性或非线性光学效应[2],在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及光催化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

陶瓷/Mg2Si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陶瓷/Mg2Si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

陶瓷/Mg2Si纳米复合材料制备及力学性能研究王墨林;王莉【摘要】以纳米陶瓷颗粒Si3N、AlN和常规Mg、Si粉为原料,采用机械合金化和真空热压相结合的方法制备Si3N/Mg2Si和AlN/Mg2Si纳米复合材料,并对样品的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着纳米陶瓷颗粒体积分数由0%增加到20%,金属间化合物M g2Si的硬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Si3N/M g2Si纳米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由0.59 MPa· m -1/2增加到1.38 MPa· m-1/2,而AlN/Mg2Si的断裂韧性却基本不随AIN的含量增加而改变。

%Bulkceramic/Mg2Si nanocomposites are prepared by mechanical alloying and hot-pressing in vacuum , and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hardness of Mg2Si nanocomposites is improved by the addition of ceramic nanoparticles ,and the fracture toughness of Si3N/Mg2Si nanocomposites increases from0 .59MPa · m-1/2 to 1 .38MPa · m-1/2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i3N content from 0(vol .)% to 20(vol .)% ,while that of the AlN/Mg2Si nanocomposites changes little .【期刊名称】《实验技术与管理》【年(卷),期】2013(000)010【总页数】5页(P47-50,54)【关键词】纳米复合材料;Mg2Si;陶瓷颗粒;机械合金化【作者】王墨林;王莉【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合肥工业大学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B33金属间化合物的长程有序超点阵结构,使其具有许多特殊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比如比重小、熔点高、硬度高等。

薄膜厚度对Ag纳米薄膜结构特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薄膜厚度对Ag纳米薄膜结构特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薄膜厚度对Ag纳米薄膜结构特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王丽平;韩培德;张竹霞;许并社【期刊名称】《人工晶体学报》【年(卷),期】2014(43)1【摘要】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Ag(111)纳米薄膜的结构稳定性、电子特性及光学性能。

结果表明,Ag(111)纳米薄膜原子层厚度增加到13层,即膜厚约为2.8 nm时,纳米薄膜表面能趋于稳定,为薄膜能够稳定存在的临界厚度。

薄膜表面处原子间为弱离子键作用,层间距变化及表面效应主要集中在表面附近几层。

在可见光及红外波段,Ag(111)纳米薄膜的折射率明显高于块体材料而消光系数略高于块体材料;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在该波段,折射率减小,消光系数增加,吸收变大。

【总页数】6页(P99-104)【关键词】Ag薄膜;电子结构;光学性能;厚度依赖;密度泛函理论【作者】王丽平;韩培德;张竹霞;许并社【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484【相关文献】1.Ag层厚度对FePd薄膜的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 [J], 张艳丽;成钢;许小宗;李林;杜玉松;武小飞2.功能光学纳米Ag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特性研究 [J], 黄茜;张晓丹;王烁;曹丽冉;孙建;耿卫东;熊绍珍;赵颖3.薄膜厚度对胶体晶体薄膜光学特性的影响 [J], 汪静;潘超;曲冰4.Ag层厚度对Ag/Fe/Ag薄膜的微结构和磁特性的影响 [J], 封顺珍;徐芹;东艳晖;彭燕;郭小方;孙会元5.YBa_2Cu_3O_(7-δ)薄膜厚度在多层异质结构(Ag/Ba_(0.1)Sr_(0.9)TiO_3/YBa_2Cu_3O_(7-δ)/LaAlO_3)中对Ba_(0.1)Sr_(0.9)TiO_3介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J], 雍俐培;朱小红;王奉波;彭炜;黎松林;李洁;陈莺飞;田海燕;孙小松;郑东宁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2型磁电复合纳米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2型磁电复合纳米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2-2型磁电复合纳米薄膜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张北桥;邓朝勇
【期刊名称】《物理化学进展》
【年(卷),期】2024(13)1
【摘要】随着科学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单一的铁电薄膜或磁电薄膜已经难以满足现在的应用需求,所以高性能的多铁性磁电复合薄膜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仅集成了室温铁电和铁磁有序甚至集成了新颖的磁电耦合效应。

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快速退火工艺制备了优异铁电性能的
Bi0.9Ce0.1Fe0.9Zn0.1O3 (BCFZO)薄膜和优异铁磁性能的Ni0.5Zn0.5Fe2O4 (NZFO)薄膜,利用BCFZO的铁电性和NZFO的铁磁性复合,构成了2-2型磁电复合薄膜。

并利用XRD和SEM技术研究薄膜的微观结构和晶体结构,最后采用铁电测试仪和综合物性测试系统测试复合薄膜的铁电性和铁磁性,为多铁性材料的应用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性能磁电复合薄膜。

【总页数】5页(P41-45)
【作者】张北桥;邓朝勇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大数据与信息工程学院贵州省功能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贵阳;贵阳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贵阳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B3
【相关文献】
1.准2-2型多铁性薄膜-块体复合材料磁电性能研究
2.流延成型法制备2-2型多层(CoFe2O4-Pb(Zr0.52Ti0.48)O3)n磁电复合薄膜
3.多铁性复合薄膜的结构及2-2型双层复合磁电薄膜的制备方法
4.2-2型BST基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研究
5.2-2型多层BaTiO_3/CoFe_2O_4磁电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多元复合纳米膜是一种将两种或以上不同材料复合在一起形成的纳米薄膜,具有许多优越性能,例如可控性强、导电性好、耐磨性高、化学稳定性强等。

由于其良好的性能,多元复合纳米膜在许多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防护涂层、材料加工和电子器件等领域。

研究内容:本文将以银和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为研究对象,使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制备银/二氧化硅多元复合纳米膜,并研究复合纳米膜的微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借助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霍尔效应测定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 准备材料:银靶,二氧化硅纳米颗粒2. 制备银/二氧化硅多元复合纳米膜:使用直流磁控溅射技术,以银靶为材料源,向真空腔中注入Ar等惰性气体,在银靶表面激发释放银原子,利用高能粒子轰击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将其复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复合纳米膜。

3. 对多元复合纳米膜进行组成分析: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多元复合纳米膜进行组成分析。

4. 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微结构、表面形貌进行表征: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等技术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微结构和表面形貌进行表征。

5. 测定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霍尔效应测定多元复合纳米膜的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

6. 分析多元复合纳米膜的性能:对多元复合纳米膜的性能进行分析,评估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

预期成果与意义:预计本研究将制备出高质量的银/二氧化硅多元复合纳米膜,并对其微结构、表面形貌、光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深入分析,为多元复合纳米膜在激光加工、防护涂层和电子器件中的实际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同时,本研究还将拓展直流磁控溅射技术在多元复合纳米膜制备方面的应用,为纳米薄膜材料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

Ag吸附对MgF_2表面结构稳定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Ag吸附对MgF_2表面结构稳定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Ag吸附对MgF_2表面结构稳定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王丽平;韩培德;张竹霞【期刊名称】《人工晶体学报》【年(卷),期】2014(43)3【摘要】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对Ag在MgF2低指数表面(100)面、(001)面、(110)面的吸附行为及吸附机理进行分析,并研究了吸附对体系结构稳定性及光学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Ag在MgF2表面的吸附为稳定的化学吸附,在(100)面、(001)面、(110)面的最佳吸附位分别为最外层F的四重穴位、短桥位、长桥位;吸附机理主要表现为Ag与附近F的共价键作用。

吸附Ag后,MgF2表面稳定性增加,稳定性顺序由吸附前的(001)<(100)<(110),变为吸附后的(100)<(110)<(001)。

在300 nm 到1000 nm波段,MgF2(100)面、(001)面吸附Ag体系,折射率实部较吸附前减小。

【总页数】7页(P636-641)【关键词】MgF2;结构稳定性;表面能;吸附;光学性质;密度泛函【作者】王丽平;韩培德;张竹霞【作者单位】太原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41【相关文献】1.热处理对V2O5-TiO2复合薄膜表面结构与光学性能的影响 [J], 李德增;吴广明;王爱荣;肖锟;沈军;周斌;张志华2.TiO2对 Ag/Al2 O3吸附剂的柴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J], 李莉达;李漫天;郑琛;陈晓晖3.埃洛石纳米管表面结构对其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 [J], 祁晓烨;马智;张园园;丁彤;齐晓周4.B2 O3对Ag/TiO2-Al2 O3吸附剂的柴油吸附脱硫性能影响 [J],5.阴离子吸附对Ag溶胶光学性质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的影响 [J], 臧泠;刘春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纳米复合薄膜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复合薄膜吸波材料的研究进展
Abstract : The mechanism of elect ro magnetic wave absorptio n was briefly int roduced. The recent re2 search advances of radar abso rber materials were described. The absorbers such as nano2co mpo site t hin films were summered up . Finally , t he research f ut ure of nano2absorber is pointed o ut , which is st ro ng absorptio n , brand f requency , light densit y and t hin t hickness. Key words :nano2co mpo site ;radar magnetic absorber material s ;ferrite ;t hin film ;t ransparent & co nduc2 tive
2 研究现状
采用磁 控法 在塑 料基 体 ( PAMM) 上制 备了 厚 度 为 1900nm 的 Co59 ( Zr0. 3 O0. 7 ) 41 的 薄 膜 , 其 在 0. 1 ~
2. 1 纳米复合薄膜吸波剂 近年来国外对多层纳米颗粒膜应用于电磁波吸收
材料领域开展了较多研究 ,美 、俄 、法 、德 、日等国都取 得了很多成果 。2000 年俄罗斯又成功地利用纳米晶 薄膜制备了厚度仅为 20μm 的超薄型多层膜微波吸收 材料 。法国[16] 最近研制成功一种宽频吸波涂层 ,它由 粘结剂和纳米级微屑填充材料构成 。纳米级微屑由超

《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范文

《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范文

《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篇一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摘要:本研究以制备高效光催化剂为目标,开发了一种新型的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

该复合薄膜具有优异的可见光响应能力和光催化还原CO2的能力。

本文详细描述了该复合薄膜的制备过程,并通过实验探讨了其光催化性能。

一、引言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光催化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CO2减排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中,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作为一种高效的光催化剂,因其优异的可见光响应能力和光催化还原CO2的效率,受到了科学家的极大关注。

二、实验部分1. 材料与试剂实验所使用的原料包括铋(Bi)、钼(Mo)、银(Ag)的前驱体材料,以及溴化物(Br)等。

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使用前未进行进一步处理。

2. 复合薄膜的制备采用溶胶-凝胶法结合旋涂技术制备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

首先,制备Bi2MoO6和BiOBr的溶胶,然后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将Ag引入到复合体系中,最后通过旋涂法将复合溶胶涂覆在基底上,经过热处理得到复合薄膜。

3. 性能测试采用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制备的复合薄膜进行表征。

同时,通过光催化还原CO2实验测试其性能。

三、结果与讨论1. 结构与形貌分析通过XRD和SEM分析,我们发现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具有较好的结晶度和均匀的形貌。

2. 光吸收性能分析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结果表明,该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域具有较好的光吸收能力。

3. 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研究通过光催化还原CO2实验,我们发现Ag/Bi2MoO6/BiOBr复合薄膜具有较高的CO生成速率和CH4生成速率。

这主要归因于其优异的光吸收能力、良好的电子传输性能以及光生电子与空穴的有效分离。

AgAg2S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热转换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AgAg2S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热转换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

AgAg2S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光热转换性能研究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纳米材料是一种重要的材料形态,其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具有与大尺寸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

AgAg2S是一种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材料,其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光学性质,能够用作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剂和光致热材料等方面。

本研究旨在探究AgAg2S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及其在光热转换方面的应用,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指导。

2. 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AgAg2S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研究AgAg2S纳米材料的合成方法,通过溶剂热法、溶胶-凝胶法等不同方法制备出纳米结构,并对其制备过程进行优化。

(2)AgAg2S纳米材料的表征:研究AgAg2S纳米材料的形态、晶体结构、光学性质等方面的表征方法,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XRD)、紫外可见光谱(UV-Vis)等。

(3)AgAg2S纳米材料的光热转换性能研究:以AgAg2S纳米材料为基础,研究其在光热转换方面的应用,包括光致热材料、太阳能电池等方面。

3. 研究意义(1)AgAg2S纳米材料是一种具有半导体性质的材料,其纳米结构具有较高的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光学性质,能够用作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剂和光致热材料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通过对AgAg2S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及其在光热转换方面的应用研究,可以深入探究其物理、化学和光学性质,为材料科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

(3)AgAg2S纳米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可以为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剂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候选者,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 研究进度目前已经对AgAg2S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文献调研,并开始了实验的初步操作。

下一步将继续深入研究制备方法、表征手段及其在光热转换方面的应用,力求取得实验数据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 卷 第 = 期 "$$= 年 = 月
物理学报
U3D) &&,<3) =,V.,/,"$$=
($$$6#"%$R"$$=R&(& $=)R#(;’6$&
4NP4 1>SKTN4 KT<TN4
#"$$= NI2,) 1IWE) K3J)
"""""""""""""""""""""""""""""""""""""""""""""""""""""""""""""""
$!-/
物理学报
00 卷
图 ! 两种金属组分 ! 和 " 组成的有效介质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同理,对金属组分 " 有:
(!)
!" # #" "(!" % !&)(’ !" ( "!&)) (") 设区域!的电场为 "! ,区域"的电场为 "" ) 两区域具有相同的电流和电导率,而电场遵从
曲线 与 横 轴 的 交 点 即 为 渗 透 阈,可 以 看 出:
345*4678 理论预言的值为 .A$$,而通过实验数据得
!"#$"%& 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的渗透阈研究!
曹春斌 蔡 琪 江锡顺 宋学萍 孙兆奇!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学院,合肥 "#$$#%) ("$$& 年 ’ 月 (% 日收到;"$$& 年 (" 月 & 日收到修改稿)
介绍了几种计算纳米金属颗粒镶嵌于陶瓷基体中而形成的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渗透阈的理论方法,分析了 理论方法中所运用模型的特点及其精度 ) 并将 *+,-+./0 有效介质理论和 1023. 渗透阈理论应用于 456758" 复合纳米 金属陶瓷薄膜的渗透阈计算,所得值分别为 $9$: 和 $9((; 45 的体积分数),按 1023. 渗透阈理论计算的结果与实验 结果相符 ) 最后讨论了影响复合金属陶瓷薄膜体系渗透阈的主要因素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安徽省人才专项基金(批准号:"$$;?$"%)、安徽省教 育厅科研基金(批准号:"$$;@A$#$)及安徽大学人才队伍建设基金资助的课题 )
! 通讯联系人 ) B6C+2D:EFGH +I. ) /-. ) J,
进而有
*+," # % -#*+,!,
($)
"" % "! # % -#( !! ( !" )# .,
联立(!), (")式和(-)式并解出!& ,得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关键词:456758" 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渗透阈理论,渗透阈 ’!((::("$<,’#$$,:(=$>
(9 引 言
由金属纳米微粒镶嵌于光学陶瓷基体中形成的 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同时具有传统复合材料和现 代纳米材料的优越性 ) 小尺寸效应和量子尺寸效应 所引起的能带结构变化,使得这种薄膜具有许多独 特的光学和电学性质,引起了物理学界和材料学界 的广泛关注 ) 迄今为止,关于 4.6758" ,<26K2L" ,M6 4D" L# , N.6758" , 4.6K2L" , 4.6O+L, 456O+L, 4.6 O+P2L# 等一系列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的研究,已 有较多的文献报道[(—%]) 但对于 456758" 复合纳米 金属陶瓷薄膜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其电性能以及渗 透阈方面涉及较少[($—("])
薄膜结构变成孤立的 45 颗粒镶嵌于连续 758" 基体 中,即进入介质状态 )
由于复合薄膜处于其电学渗透阈附近会表现出 一些奇特的物理性质,如电阻率的突变,镶嵌具有超 导或铁磁性 金 属 颗 粒 的 薄 膜 却 不 具 有 超 导 性[(#]和 铁磁性[(;]等,所以对复合纳米金属陶瓷薄膜的渗透 阈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45 和 758" 均 具 有 简 单 的 晶 体 结 构 且 互 不 相 溶,复合后形成的金属陶瓷薄膜由 45 颗粒镶嵌于 758" 基体而组成 ) 当 45 组分 ! 较高时,758" 粒子 悬浮在连续 45 金属中,薄膜处在金属状态,电阻率 随金属体积分数的减小逐渐增加,且电阻温度系数 (PNQ)是正的 ) 当 ! 减小到某个临界值 !(J 电学渗透 阈)附近时,758" 粒子相互连接,形成迷宫结构,薄 膜的导电特性也由金属状态进入过渡状态,随 ! 的 减小电阻率迅速增加,且 PNQ 变号 ) ! 继续减小,则
"9 几种计算渗透阈的方法
& ) * ) +,-.,/01 有效介质理论[*2]
*+,-+./0[(&]在研究二元金属混合体系的电阻率 时建立了如图 ( 的模型 ) 图 ( 为两种金属组分 ( 和 " 形成的有效介质混合体,图中阴影所示的金属 ( 颗 粒被两种组分构成的有效介质混合体所包围,而此 混合体被认为是具有单一电导率的均匀有效介质 ) 其中区域!的电导率为!C ,区域" 是具有相同电导 率!C 的完全均匀导体,在这个前提下,设金属组分 ( 和 " 的电导率为!( 和!" ,体积分数为 !( 和 !" ,并 且认为阴影颗粒是半径为 + 的球体,令 !C 为有效 介质的平均电场 ) 如果单位体积内的个数为 "( ,则 极化强度为
! "
}
)
(0)
把(0)式应用于金属颗粒 % 绝缘体复合体系,在金属
组分的体积分数 #!! 时归一化得到 !( #)’!(!)#( # % #1)(’ ! % #1), (2)
其中!( #)’!(!)为复合薄膜的归一化电导,#1 为渗 透阈值 ) 则由实验测得的 # 和!( #)’!(!)可求出渗 透阈 )
该理论在形式上比较简单直观,但理论上得到
电导简单地与金属组分成一次线性关系,则过于粗
糙 ) 图 " 为归一化电导!( #)’!(!)作为金属体积分 数 # 的函数关系图像,其中直线为 345*4678 理论预
言,而曲线 !," 分别为 9:7;7< 等人实验得出的 =+>
?+@" 和 96>9;" @$ 归一化电导!( #)’!(!)与 # 的关系 曲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