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而微生物在食品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相关的控制措施。
一、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存在与影响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包括土壤、水体、空气等。
同时,它们也存在于食品中,并且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有着重要影响。
1. 腐败食品:某些微生物能够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导致腐败。
比如,细菌可以通过分解蛋白质产生胺类物质,使食品变质。
因此,腐败食品容易受到致病微生物的污染。
2. 食品中毒:某些微生物会产生有毒物质,当人们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后,会引发食物中毒。
比如,霉菌能够产生黄曲霉毒素,而肉毒杆菌则会产生肉毒杆菌毒素。
这些有毒物质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危害。
二、控制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控制微生物的存在和繁殖。
1. 工艺控制:在食品加工的过程中,可以采取适当的工艺措施来控制微生物的存在。
比如,高温杀菌可以有效地杀灭细菌和病毒。
此外,酸度调节、腌制等方法也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繁殖。
2. 卫生措施:在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措施的落实。
比如,加强人员手卫生、设立洗手台等,可以降低微生物的传播。
3. 检测监控:建立健全的微生物检测监控体系,对原材料、生产过程、成品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和控制微生物污染的问题。
4. 追溯体系:建立全程追溯体系,能够追踪和管理食品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及时查找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三、加强食品安全意识除了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外,加强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通过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等手段来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 宣传教育:加强对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了解,培养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
2. 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公众的食品安全权益。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非常关注的话题,而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生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它们也存在于食品中。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引起食品的变质和污染,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并探讨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相应的防控措施。
一、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如酵母菌可以使面团发酵,产生出美味的面包;某些细菌可以制作酸奶等乳制品。
然而,一旦食品中的微生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引起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常见的污染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二、常见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1. 细菌感染: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
常见的食源性细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它们可能存在于肉类、蔬菜和水果等食品中。
细菌感染可以引起腹泻、呕吐、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2. 真菌毒素:某些真菌能够在食品中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素、赭曲霉素等。
这些毒素在食品中积累超过一定限度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包括致癌作用。
常见的受污染食品有谷物、米面制品等。
3. 病毒感染:病毒感染也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大因素。
比如诺如病毒、肝炎病毒等,它们往往通过食物和水传播,引起消化系统疾病和肝炎等疾病。
三、微生物的防控措施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必须采取一系列的防控措施,以避免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1.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食品加工企业应推行严格的卫生标准,建立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
加强原料供应商的合规管理,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安全。
2. 合理贮存和运输:食品在贮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因此需要合理的贮存和运输条件。
包括控制温度、湿度、通风,定期清洁和消毒存放食品的容器和设备。
3. 加热和消毒:对于一些易受微生物污染影响的食品,如肉类、蛋类等,应进行彻底的加热和消毒,确保微生物被杀灭。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
在食品加工、储存和消费的过程中,微生物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微生物既可以是致病的,也可以是有益的。
了解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一、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微生物是一大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在食品加工和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1. 食品发酵在制造酸奶、面包、啤酒等食品时,微生物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酸奶是通过乳酸菌发酵牛奶而制成的,面包的发酵需要酵母菌的参与,而啤酒的酿造则需要酵母菌和青霉菌等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的参与使得食品具有更好的口感、营养价值和风味。
2. 食品保存在食品保存和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会导致食品的变质。
例如,细菌的繁殖会导致食品腐败,产生恶臭和有害物质。
因此,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性,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阻止微生物的生长,如低温贮藏、高温杀菌、抗菌剂的使用等。
二、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挑战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不恰当的微生物存在可能会对食品安全产生威胁。
1. 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一些微生物可以导致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
比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它们可以通过受污染的食物进入人体,引发胃肠道疾病。
因此,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食品中这些致病菌的存在。
2. 抗生素与食品的关系抗生素在兽药中的广泛使用,使得一些微生物产生耐药性。
如果家禽、畜牧业中使用抗生素剂量过大或滥用,可能会导致抗生素残留在食品中,进而威胁人体健康。
此外,耐药性的细菌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播,影响到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的效果。
三、保障食品安全的方法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健康教育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人们应该了解微生物在食品中的作用,掌握正确的食品加工和储存方法,减少致病菌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和感染食品中毒的风险。
微生物与食品
05
微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 应用
发酵食品
酸奶、奶酪、面包
通过发酵过程,微生物将牛奶、 谷物等原料转化为各种美味的发 酵食品,如酸奶、奶酪和面包。 这些食品不仅营养丰富,还有助
于消化和肠道健康。
酒类
酵母菌将糖类物质转化为酒精, 酿造出各种酒类,如葡萄酒、啤 酒和黄酒等。这些酒类不仅口感
独特,还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生物防腐剂
1 2
乳酸菌
通过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起到防腐作 用,广泛应用于酸奶、乳酪等发酵食品中。
溶菌酶
能溶解细菌细胞壁,杀死细菌,是一种天然的防 腐剂,可用于延长食品的保存期限。
3
抗菌肽
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食品中的细菌、真菌等微 生物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有助于保持食品新鲜度 和安全性。
06
03
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
细菌
食品中常见的细菌有乳酸菌、醋 酸菌、大肠杆菌等。
细菌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可以是 单菌落、菌群或菌落群,对食品
的品质和安全性产生影响。
细菌的繁殖速度很快,在适宜的 条件下,可以在短时间内大量繁 殖,因此需要控制食品中的细菌
数量。
霉菌
食品中常见的霉菌有曲霉、青霉、毛 霉等。
霉菌的耐受力较强,可以在高湿度、 低氧或无氧的环境下生长繁殖,因此 需要严格控制食品中的水分活度和温 度等条件。
霉菌在食品中的存在形式是菌丝体和 孢子,可以导致食品发霉和腐烂。
酵母菌
食品中常见的酵母菌有中的存在形式是 单细胞或菌落,可以导致食品 发酵和变质。
酵母菌的生长繁殖需要糖分和 适宜的温度,因此需要控制食 品中的糖分和温度等条件。
微生物的特性与功能
特性
微生物具有体积小、数量庞大、繁殖 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食品安全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可以引起食品变质和传播疾病,因此了解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微生物检测和控制的方法,以及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来确保食品的安全。
一、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在食品生产和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微生物可以促进食品的发酵和陈化过程,例如酵母菌和乳酸菌可以发酵面包和乳制品。
然而,另一些微生物可以导致食品变质和污染,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1. 食品变质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和生长会导致食品变质。
例如,霉菌可以生长在面包上,产生黄曲霉素,这是一种有毒的物质。
另外,细菌如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可以感染食品,引起食物中毒。
2. 食品污染微生物可以通过食品的污染传播疾病。
一些食品如生肉和水果蔬菜可能会被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污染。
如果食品没有得到适当处理和储存,微生物可能会继续繁殖,增加人体感染的风险。
二、微生物检测与控制方法为了确保食品的安全,重要的一步是对微生物进行检测和控制。
下面是常见的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方法:1. 快速检测方法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通常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获得准确的结果。
为了迅速发现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快速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
利用PCR技术和ELISA等方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检测到微生物的存在。
2. 温度控制微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
通过控制食品的储存温度和加热温度可以有效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冷藏和煮沸是常见的控制微生物的方法。
3. 食品添加剂一些食品添加剂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例如,抗菌剂和抗氧化剂可以防止食品变质和细菌感染。
然而,添加剂的使用需要符合国家相关法规,不能超过安全的限量。
三、采取措施确保食品安全除了微生物检测和控制措施,人们还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来确保食品的安全。
1. 食品加工控制在食品加工中,严格控制生产过程、卫生条件和工作人员的卫生习惯是确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环节。
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探究
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系探究食品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食品的质量和安全对我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是食品中常见的一类生物,它们不仅可以影响食品的品质,还可能引发食品安全问题。
因此,探究微生物与食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存在食品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空气、土壤、水源等途径进入食品,在食品的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环节中存在。
2. 微生物对食品质量的影响微生物的存在与繁殖会对食品的质量产生影响。
首先,微生物可以导致食品变质,例如细菌的生长会导致食品腐败,真菌的产生会引起霉变。
其次,微生物还可以改变食品的口感,例如酸奶中产生的有益菌可以发酵产生酸味。
另外,微生物还可以产生有害物质,例如一些细菌会产生毒素,进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
3.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
一方面,一些微生物本身就具有致病性,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以及一些病毒;当这些微生物进入人体后,可能引发食物中毒。
另一方面,一些微生物可以在食品中产生有害物质,例如毒素,这些物质对人体健康也具有潜在的风险。
4. 食品安全管理对微生物控制的重要性为了保障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食品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控制微生物的繁殖和避免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是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
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的卫生标准,包括加工环境的洁净度、员工卫生要求等,以减少微生物的污染和繁殖。
此外,正确的食品储存和加工方法,如冷藏、煮沸等,也可以有效控制微生物。
5. 检测技术的发展促进食品安全管理近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传统的微生物培养方法需要较长时间来获得检测结果,而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方法、PCR技术等可以更快速、精准地检测微生物的存在。
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食品生产企业及时发现潜在的微生物污染问题,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保障食品的安全性。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研究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
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过程中,微生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从食品微生物的种类、影响食品质量的微生物以及控制微生物的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小型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有不同的影响。
1. 细菌细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
它们可以通过空气、水源、土壤等途径进入我们的食品中。
一些细菌可以导致食物中毒,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
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未经处理的生食食品中,如生肉、蔬菜水果等。
食用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品,会引发胃肠道疾病,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2. 真菌真菌是一类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包括霉菌和酵母菌等。
它们通常繁殖于高温高湿的环境中,如面包、奶酪等食品。
某些真菌会产生毒素,如黄曲霉素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因此,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需要加强真菌的控制,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3. 病毒病毒是一种非常小的生物体,主要通过空气、水源和接触传播。
一些病毒可以通过食物污染导致食物中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
这些病毒通常存在于未经处理的水果和蔬菜中,特别是那些接触性较强的生食食品。
食用被这些病毒污染的食品,容易引发肠道疾病,威胁食品安全。
二、控制微生物的方法为了保障食品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控制措施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 加热处理加热是一种常用的杀灭微生物的方法。
通过适当的温度和时间,可以有效地杀死细菌、真菌和病毒。
烹饪食品时,确保达到适宜的加热温度,能够杀死潜在的微生物,保障食品安全。
2. 保持食品的卫生保持食品的卫生非常重要。
在食品加工和保存过程中,应注意洗手、清洁工具和表面等,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同时,食品的保存容器和环境也应保持干燥和清洁,避免微生物的滋生。
3. 控制食品的pH值不同的微生物对酸碱度有不同的适应能力。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研究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研究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是维护人民健康的重要任务。
微生物作为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在食品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等过程中的作用愈加明显。
因此,研究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对于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微生物的分类与特点微生物是指一类比人眼所见的微小生物体更小的生物体。
微生物按营养类型可分为自养微生物和异养微生物,自养微生物又可分为光合作用微生物和化学合成微生物。
按形态特征可分为菌类、原生动物和病毒。
这些微生物中,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是引起食品中微生物相关问题的主要微生物群体。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微生物,数量极为庞大,形态、生理、代谢多样,包括许多与食品相关的病原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耐热芽孢杆菌等。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生物或单细胞生物,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包括真菌菌丝、酵母菌、霉菌等。
在食品中引起问题的主要是霉菌和酵母菌。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只有在寄宿细胞内才能进行复制,常数以含有RNA或DNA为主要遗传物质,常引起多种疾病。
寄生虫是一类依赖于寄主的生物体,常通过食品传染给人体,常见的有原虫、绦虫、吸虫等。
二、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危害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过多的微生物会对食品的安全与质量造成威胁。
微生物可通过污染源、传染媒介、工作人员及操作流程等方式,污染食品表面和内部,导致食品变质、腐败,并可能引发食物中毒等问题。
以细菌为例,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幽门螺杆菌,可引起急性胃肠炎、肠胀气和肠穿孔等疾病;沙门氏菌可以通过食品或饮水传播,引起食物中毒等;耐热芽孢杆菌是一种嗜热性细菌,可在灭菌条件下存活,是食茶风险的主要来源之一。
此外,霉菌和酵母菌也常导致食品变质、变味,对食品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三、微生物检测与控制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与质量,常规检测微生物数量是非常必要的。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检测食品质量时,会采用多种检测技术,包括传统培养法、分子检测技术、光学检测技术等。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问题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中最重要、最普遍的问题之一。
微生物可以迅速繁殖和传播,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加强对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和监管,是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
一、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微生物常常以生长的形式存在于食品中。
其中,细菌、霉菌和病毒是主要的微生物污染源。
一旦食品被这些微生物污染,就会引起食品安全问题。
1. 细菌污染细菌是最常见的食品污染源。
其中,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肠道细菌会通过食品污染进入人体,引起食物中毒和胃肠道疾病。
此外,产生孢子的芽孢杆菌也常常引起食品变质和中毒。
2. 霉菌污染霉菌常常寄生于植物性食品,如果蔬、坚果和粮食等。
霉菌可以产生毒素,对人体肝脏和免疫系统造成损害,引发食物中毒和过敏反应。
3. 病毒污染病毒通常通过食物和饮水传播。
食品中的病毒污染主要来源于患病动物的排泄物。
病毒感染可引起胃肠道感染,如肠炎和肠胃炎等。
二、微生物污染的影响微生物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多种影响。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食品中毒食品中的细菌、霉菌和病毒等微生物会产生毒素,摄入这些含毒食物后,人体会出现胃肠道不适,如呕吐、腹泻等,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2. 食物变质霉菌和芽孢杆菌等微生物污染会导致食品变质,对食品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造成损害,甚至使人患上食物中毒。
3. 过敏反应霉菌产生的毒素可能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
某些花粉蔬菜和海鲜等食品也会引起食物过敏。
三、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预防与控制为确保食品安全,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至关重要。
1. 严格操作卫生规范食品加工、储存和销售环节必须遵循卫生规范,包括员工健康检查、设备和场所清洁消毒等措施,以减少细菌和霉菌等微生物的滋生。
2. 加强原料检测食品生产企业应加强原料的检测,排除携带微生物的食材,确保进入生产环节的食材的质量安全。
3. 适当的加工和储存条件对食品的加工和储存应采取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控制,以防止微生物繁殖和生长。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微生物在食品行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存在微生物是指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它们存在于自然环境中,也存在于食品中。
一部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无害,但另一部分微生物可能引起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等问题。
因此,控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数量和种类至关重要。
二、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食源性疾病许多食源性疾病是由于食用受到微生物污染的食品引起的。
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会导致胃肠道感染,引发腹泻、呕吐等症状。
食用受到这些细菌污染的食品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2. 食品腐败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代谢会产生各种产物,如腐败物质、恶臭气体等,导致食品变质。
例如,霉菌的生长会导致食品出现变色、发霉,并产生毒素,危害人体健康。
此外,细菌在食品中滋生也会导致其质量下降,影响食品的观感和风味。
三、微生物在食品中的控制1. 卫生条件维持卫生条件是控制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关键。
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环境应保持清洁,设施设备应定期消毒。
工作人员需要遵守卫生规范,洗手、穿戴适当的工作服和手套等。
这样可以减少微生物对食品的污染。
2. 食品加工控制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合适控制措施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和生存。
例如,高温处理和烹煮可以杀灭微生物,保证食品的安全性。
而低温贮存可以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延缓食品的变质。
此外,添加抑制微生物生长的食品添加剂也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措施。
3. 检测和监测食品生产企业需要定期对原材料、成品和生产环境进行微生物检测。
这可以帮助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控制措施。
同时,加强对食品的监测也能及早发现问题,确保食品安全。
四、食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食品安全教育对提高公众对微生物与食品安全之间关系的认识至关重要。
公众需要了解如何正确选择、贮存和烹饪食品,以减少微生物污染的风险。
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与应用
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与应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微生物既可以是食品中的有害生物,也可以是有益生物。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并介绍一些微生物在食品加工、贮藏和检测中的应用。
一、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作用1. 有害微生物的作用有害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够引起食物中毒或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
常见的有害微生物包括细菌、霉菌、病毒等。
它们会通过食品污染进入人体,引发胃肠道疾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
2. 有益微生物的作用与有害微生物相对应的是有益微生物,它们在食品安全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有益微生物是益生菌,如乳酸菌和双歧杆菌等。
它们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肠道感染,并有助于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
二、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1. 发酵食品的制作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制作发酵食品。
通过添加适当的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等,可以使食品发生发酵反应,产生特殊的风味和口感。
常见的发酵食品有面包、酸奶、啤酒等。
这些食品不仅美味可口,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2. 食品保鲜微生物在食品贮藏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一些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和酪酸菌,可以通过产酸或抑制其他有害菌的生长,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利用微生物产生的抗菌物质对食品进行保鲜处理,减少食品腐败。
三、微生物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1. 快速检测方法微生物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上。
传统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进行培养和鉴定,而新的快速检测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对食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快速检测和鉴定。
例如,PCR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致病菌,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食品安全的监测效果。
2. 质量监控微生物在食品安全监控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食品样品中微生物菌落的计数和分析,可以判断食品是否达到卫生标准,从而进行质量监控。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随着现代食品加工技术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成为了越来越大的关注点。
而微生物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污染因素,对食品质量和安全构成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一、微生物的种类及影响微生物是指一类生活在微小的环境中,无法直接被肉眼观察的生物。
其中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酵母菌等等。
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这些微生物有着重要的影响。
1. 细菌细菌是最常见的一种微生物。
一些细菌生长得很迅速,不仅能在食品中繁殖,还能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导致人体中毒。
例如,肠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2. 病毒病毒是极小的一种微生物,需要寄生于细胞内进行繁殖。
病毒致病能力强,会引发肠胃病毒、肝炎等疾病。
例如,C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
3. 真菌真菌生长快,在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
常见的真菌有霉菌和酵母菌。
霉菌容易滋生于潮湿的环境中,易污染食品,且含有毒素。
酵母菌比较容易产酸和气,容易引发普通酵母菌感染。
4. 寄生虫寄生虫生长迅速,而且能在人体中寄生。
常见的寄生虫有蛲虫、圆线虫、弓形虫等。
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都是食品污染的源头。
它们污染了食品,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
如何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污染是食品安全保证的重要问题。
二、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微生物导致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环境问题微生物在适宜的生长环境下容易繁殖。
例如,潮湿的环境可以滋生霉菌和酵母菌,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抑制细菌的生长。
因此,食品加工、存储、运输等环节的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2. 食品本身问题食品的质量、新鲜度、保存时间都会影响微生物的繁殖。
例如,陈腐的食品容易滋生微生物。
另外,肉类、蛋类等食品本身含有丰富营养,适合微生物繁殖。
3. 制作和保存方式问题食品加工和保存方式不当也容易导致微生物的繁殖。
例如,没有彻底加热的熟食,没有正确保存冷藏食品等等。
三、如何预防和控制微生物污染在食品加工和储存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非常关键。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微生物在食品中的存在与食品安全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以及如何提高食品安全。
一、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威胁1. 微生物介绍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空气、土壤、水体中,并且能够寄生在食品中。
2. 食品污染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污染食品,如空气、土壤、水、接触者、昆虫等。
当食品被微生物污染后,可能会引发食物中毒、肠道疾病等健康问题。
二、常见的食品相关微生物1. 大肠杆菌(E.coli)大肠杆菌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它通常存在于动物的肠道中。
然而,某些菌株可能会引起人类肠胃炎症,特别是当食品被大肠杆菌污染时,可能导致食物中毒。
2. 沙门氏菌(Salmonella)沙门氏菌是一类细菌,常见于鸡肉、鸡蛋、牛肉等食品中。
摄入含有沙门氏菌的食品可能导致沙门菌感染,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泻等。
3. 霉菌霉菌是一类常见的真菌,它们可以在蔬菜、水果、谷物等食品中生长。
某些霉菌会产生毒素,当食品被霉菌污染且未经过充分加工处理时,可能对人体产生危害。
三、提高食品安全的方法1. 严格的卫生标准食品加工过程中,对环境、设备、人员的卫生要求应严格遵守。
例如,员工应身体健康、手部清洁,设备应定期清洁消毒,生产区域应保持整洁。
2. 充分加热食品在加工或烹饪过程中应达到适当的温度,以杀灭潜在的微生物。
特别是肉类、禽类和海鲜等易受污染的食品,确保全熟烹饪是非常重要的。
3. 合理的贮存与保鲜食品应储存在适当的温度下,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长。
冷藏或冷冻食品可以延长食品的保鲜期。
此外,避免将不同种类的食品交叉污染也是很重要的。
4. 严格的检测和监控食品安全检测应该成为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对食品进行定期抽检,确保其符合相关卫生标准。
同时,严密监控供应链、食品加工和运输环节,防止食品污染的发生。
5. 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增强消费者对食品选择和食品加工的注意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食品安全的氛围。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微生物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既可作为一类致病因子威胁食品安全,又可作为一类有益因子保障食品质量。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相关控制措施。
一、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微生物是一类极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常常与食品密切相关。
微生物具有繁殖迅速、适应性强等特点,既有可病原性的致病菌,也有能够产生有益代谢产物的益生菌。
二、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1. 微生物引发食品感染食品中的一些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可以引发食物中毒,如肠道感染、肠胃炎等。
这些微生物通常通过受污染的原料、不洁的生产环境、不当的储存条件等途径进入食品中并繁殖,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2. 微生物引发食品腐败微生物在食品中繁殖代谢过程中产生酸、气体、酶等,导致食品变质,如牛奶酸败、果蔬腐烂等。
这类微生物在食品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会导致食品变质,降低食品的品质和口感。
3. 微生物影响食品质量某些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在食品发酵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可以产生有益物质,如风味物质、维生素等,改善食品的品质。
例如,乳酸菌可以制造酸奶,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增强免疫力等功效。
三、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的控制措施为确保食品的安全性和质量,采取控制微生物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 从源头控制通过选择优质原料、保证原料贮存的卫生状况、控制原料采购渠道等,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微生物的污染,降低食品中微生物的风险。
2. 加强生产过程卫生管理关键环节如食品生产、加工、储存等环节要严格按照卫生标准操作,加强空气、生产设施、人员手部卫生的管理,保证微生物的传播途径被消除或最大限度减少。
3. 适当处理和储存食品在加工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如高温杀菌、辐照等,消灭或抑制其中的微生物。
而在储存过程中,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降低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4. 强化消费者教育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消费者了解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学会正确选择和处理食品,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挑战和应对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挑战和应对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挑战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物种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它们可以通过食物链进入人类体内,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以下是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主要挑战。
1.细菌污染:细菌是最常见的食品安全威胁之一。
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细菌可以通过感染污染生鲜蔬果、家禽肉类甚至水源,导致食品中毒。
2.真菌污染:真菌是食品中的常见污染来源。
霉菌、酵母菌等真菌会生成毒素,进而污染食品。
霉菌感染常见于谷物、坚果和水果,对人体健康造成慢性危害。
3.病毒传播:病毒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可以通过食物中的生物或环境因素传播。
例如,诺如病毒可以通过生食海产品传播,导致消化系统疾病。
二、应对微生物挑战的措施为了应对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挑战,制定一系列的管控措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应对微生物挑战的有效措施。
1.健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全面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包括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监测检测等。
加大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安全。
2.加强食品质量检验: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食品进行质量检验和抽检,确保食品的微生物指标符合要求。
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测体系,及时掌握食品安全风险情况。
3.科学储存和加工:科学储存和加工食品,控制微生物的繁殖。
例如,采用低温冷藏、高温杀菌等措施,有效防止微生物的生长和毒素的生成。
4.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增强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形成共治共建的良好氛围。
5.强化监督执法:加大对违法食品生产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
确保相关制度的有效执行,促进食品安全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
三、总结微生物对食品安全构成了一定的挑战,但只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就能够有效预防和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性
病例数(人)
由胡椒引发,缅 90 因州
由酸洋葱引发,伊利诺 伊州
80
由土豆色拉引发,
70
新墨西哥州
60
由发酵鱼、海产品 引发, 亚特兰大州
由焙烤土豆引发, 德克萨斯州
50
40
30
20
10
0 1977 1979 1981 1983 1985 1987 1989 1991 1993 1995 1997
年度
第十八页,共五十七页。
4、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 病菌的来源及中毒的预防
肉毒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土壤中 国外报道,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主要有鱼类、
肉类、奶制品、水果罐头及蔬菜类等 国内引起肉毒中毒的食品主要是发酵类食品,
密封越冬牛肉、自制的酱类,如腐乳、豆酱、 面酱等
第十九页,共五十七页。
4、肉毒杆菌食物中毒
发病突然,为剧烈无痛性呕吐和腹泻,使水和盐过量 排出,导致严重失水
➢ 传染途径
病人、带菌者
第二十六页,共五十七页。
三、 病毒
甲型肝炎
➢ 病源菌
甲型肝炎病毒,该病毒专性寄生于人体,但在其 它生物体中可长时间保持传染性
➢ 传染途径
餐具、食品 水体污染使某些动物成为传染源。如毛蚶滤水速
度达5~6L/h,牡蛎可达40L/h
第七页,共五十七页。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 中毒机理及症状
食物带菌量在105~109个/g 菌体可在小肠和结肠内繁殖 可产生肠道毒素和菌体内毒素
潜伏期12~24h
主要表现急性胃肠炎症状 病程通常3~7天,一般预后良好
第八页,共五十七页。
1、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病例数(每十万人)
➢ 发病率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备受重视。
微生物既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加工与储存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然而,不同类型的微生物在食品安全中起到不同的作用,有的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危害,有的则能促进食品的品质。
本文将探讨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控制方法。
一、微生物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的关系紧密相连。
在食品加工和制作过程中,如果不加以控制,微生物可能对食品质量和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1.1 食品腐败一些微生物具有腐败作用,它们能够在食品中繁殖并最终导致食品变质。
常见的腐败微生物包括霉菌、酵母菌和细菌等。
当食品受到这些微生物的污染时,会产生异味、变质和腐败等问题,从而影响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食用性。
1.2 食源性疾病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食源性疾病,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这些病原微生物可能存在于受到不良处理或保存的食品中,当人体摄入这些微生物时,可能引起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等疾病。
1.3 感官缺陷微生物也可能导致食品的感官缺陷,例如异味、变色和质地变化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食品的风味和质量,还可能降低食品的安全性。
二、微生物控制方法为了确保食品安全,必须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管理微生物的存在和生长。
2.1 清洁和卫生食品加工和制作环境的清洁和卫生是控制微生物的基本要求。
定期清洗和消毒生产设备、工作台和容器等,可有效降低微生物的污染风险。
2.2 适当的储存温度适宜的储存温度可以控制微生物的生长。
对于易腐食品,应将其存放在低温环境下,以减缓微生物的生长速度。
对于冷藏和冷冻食品,则需要确保储存温度符合要求,避免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3 技术处理食品加工过程中采用适当的技术处理也是微生物控制的重要手段。
例如,高温烹饪能够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热处理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微生物等。
2.4 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也可以用于微生物的控制。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监测
微生物与食品安全监测随着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微生物的检测成为食品行业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微生物可以引发食品中的腐败、变质、毒素产生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食品生产和销售企业要加强对微生物的监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食品的安全与品质。
一、微生物的检测方法微生物检测是通过分离、培养、鉴定和计数微生物来确定食品中微生物污染情况的过程。
常用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菌落计数法、荧光染色法、PCR等。
1.菌落计数法菌落计数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之一。
它是通过将样品稀释后均匀地涂在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通过观察下方的菌落数量来估算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
2.荧光染色法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快速、准确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它利用特定的荧光染料与微生物细胞结合,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计数荧光细胞。
这种方法可以快速鉴定特定的微生物,并对其数量进行统计。
3.PCR法PCR法是一种基于DNA扩增的检测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鉴定微生物。
通过选择适当的引物,可以特异性地扩增目标微生物的DNA片段,然后通过凝胶电泳等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检测结果。
二、食品中微生物污染的危害微生物污染是食品安全的一大隐患。
食品中存在的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
这些微生物可能引发以下问题:1.食品腐败:微生物可以导致食品的腐败和变质,使食品口感恶化,从而影响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2.食品中毒:某些微生物可以产生毒素,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摄入含有这些毒素的食品会引发食物中毒,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3.食品变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导致食品的变质,产生异味、有害物质等,降低食品的质量和可食用性。
4.食品传播疾病:一些微生物可以引起传染病,如肉毒杆菌、霍乱弧菌等,通过食物媒介传播给人体,造成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三、食品企业的微生物监测与控制措施为了保障食品的安全与质量,食品企业应加强微生物的监测与控制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微生物与食品安全微生物:真菌、病毒、细菌、原虫、藻类一、细菌性食物中毒1.细菌性食物中毒的概念–细菌性食物中毒是指因摄入被致病菌或其毒素污染的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是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一类。
2. 细菌性食物中毒可分为–感染型:凡食用含大量病原菌的食物引起的中毒为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凡是食用由于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为毒素型食物中毒3. 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特点:–有明显的季节性,尤以夏秋季发病率最高–动物性食品是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中毒食品–发病率高,病死率因中毒病原而异最常见的致病菌:肠道致病菌4. 细菌对人体的危害途径–感染型:细菌直接参与,如沙门菌、副溶血弧菌–毒素型:细菌毒素,如葡萄球菌、肉毒梭菌–过敏型:细菌分解组氨酸产生组胺造成过敏,如莫根变形杆菌一)沙门氏菌属食物中毒1. 沙门氏菌特点–生长繁殖的最适温度为20~37℃–它们在普通水中可生存2~3周,在粪便和冰水中生存1~2月–沙门氏菌属在自然环境中分布很广,人和动物均可带菌–主要污染源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排泄物–正常人体肠道带菌在1%以下,肉食生产者带菌可高达10%以上2. 沙门氏菌食物污染–主要污染食品:肉类,鱼、禽、奶、蛋类食品。
其中肉,蛋类最易受到沙门氏菌污染,其带菌率远远高于其它食品–发生时间:全年,以夏、秋季多发。
–主要原因:吃了未烧煮透的病、死牲畜肉或在屠宰后其它环节污染的牲畜肉。
3.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特点–沙门菌食物中毒是由于大量活菌进入消化道,附着于肠粘膜上,生长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引起的以急性胃肠炎等症状为主的中毒性疾病。
–一般病程3-5天,愈后良好,严重者尤其是儿童、老人及病弱者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
4.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如原料污染、生熟不分–控制繁殖:如储存不当–杀灭病原菌:如加热不彻底–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中,–70%~80%是由沙门氏菌引起,–而在引起沙门氏菌中毒的食品中,–90%以上是肉类等动物性产品二)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中毒1. 致病性大肠杆菌特点–主要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肠道,随粪便分布于自然界中–在自然界生存活力较强,在土壤,水中可存活数月–受污染的食品多为动物性食品,如肉,奶等,也可污染果汁、蔬菜、面包–全年可发生,以5~10月多见–根据致病性的不同,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被分为产肠毒素性、侵袭性、致病性、黏附性和出血性5种–部分埃希氏菌株与婴儿腹泻有关,并可引起成人腹泻或食物中毒的暴发2.致病性大肠杆菌食物–各类熟肉制品、冷荤、牛肉、生牛奶,其次为蛋及蛋制品、乳酪及蔬菜、水果、饮料等食品。
–主要是受污染的食品食用前未经彻底加热3. 预防措施–首先要防止食物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要通过强化肉品检疫,控制生产环节污染,加强对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等经常性卫生管理入手,减少食品污染机率–烹饪中特别要防止熟肉制品被生肉及容器、工具等交叉污染,被污染的食品必须在致病性大肠杆菌产毒前将其杀灭三)葡萄球菌肠毒素食物中毒1. 葡萄球菌特点–葡萄球菌有两个典型的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作用最强,能引起化脓性病灶及败血症,可污染食物并产生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广泛分布于人及动物的皮肤,鼻咽腔,指甲下和自然界中,一般有30%~50%的人鼻咽腔带有此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患者其鼻腔带菌率达80%以上,人手上可有14%~44%的带菌率–患有化脓性病灶的乳牛,则奶中带菌率非常高。
–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剩饭,凉糕,奶油糕点,牛奶及其制品,鱼虾,熟肉制品为主。
–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在干燥状态下可生存数日,加热70℃要一小时才能将病原菌杀灭–食品被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后,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迅速繁殖,产生大量的肠毒素。
–产毒的时间长短与温度和食品种类有关。
一般37℃需12小时或者18℃三天才能产生足够中毒量的肠毒素而引起食物中毒。
–在20%~30%的CO2环境中和有糖类,蛋白质,水分的存在下,有利于肠毒素的产生。
–肠毒素耐热性强,带有肠毒素的食物煮沸120分钟才能被破坏,所以在一般的烹调加热中不能被完全破坏。
–一旦食物中有葡萄球菌肠毒素的存在,就容易发生食物中毒。
2.中毒表现–不发烧,剧烈呕吐,并有头痛、恶心、腹痛、腹泻等。
病程较短,一般1~3天痊愈,很少死亡。
3.预防措施–防止葡萄球菌污染食物:要防止带菌人群对各种食物的污染,必须定期对食品加工人员,餐饮从业人员,保育员进行健康检查。
对患有化脓性感染,上呼吸道感染者应调换工作。
要加强畜禽蛋奶等食品卫生质量管理。
–防止肠毒素形成:应在低温,通风良好条件下贮藏食物,这样不仅能防止细菌生长且能防止肠毒素的形成。
食物应冷藏,食用前要彻底加热。
–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及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制作生冷、凉拌菜时必须注意个人卫生及操作卫生四)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1.副溶血性弧菌特点–在温度37℃,含盐量在3%~3.5%的环境中能极好的生长。
–对热敏感,56℃加热1分钟可将其杀灭。
–对酸也敏感,在食醋中能立即死亡。
–海产鱼虾的平均带菌率为45~49%,夏季高达90%以上–副溶血性弧菌广泛存在于温热带地区的近海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由此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季节性很强,大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在6~10月,海产品大量上市时–引起中毒的食物主要是海产食品和盐渍食品,如海产鱼、虾、蟹、贝、咸肉、禽、蛋类以及咸菜或凉拌菜等,约有半数中毒者为食用了腌制品后–中毒原因主要是烹调时未烧熟煮透或熟制品被污染3.中毒表现–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多数患者在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大部分病人发病后2~3天恢复正常,少数严重病人由于休克、昏迷而死亡4.预防措施–低温保存海产食品及其它食品–烹调加工各种海产食品时,原料要洁净并烧熟煮透,烹调和调制海产品拼盘时可加适量食醋–加工过程中生熟用具要分开–对加工海产品的器具必须严格清洗、消毒–食品烧熟至食用的放置时间不要超过4个小时五)肉毒毒素食物中毒1.肉毒梭菌及其毒素特点–肉毒梭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江河湖海淤泥沉积物,尘土及动物粪便中,并可借助食品、农作物、水果、海产品、昆虫、家禽、鸟类等传播到各处–其生长繁殖及产毒的最适温度为18~30℃,芽胞耐高温,干热180℃,5~15分钟才能杀灭–产生的肉毒毒素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素–人消化道中的消化酶、胃酸很难破坏其毒性–很容易被碱或加热破坏而失去毒性,例如80℃或100℃经10~20分钟则可完全被破坏2.肉毒毒素食物中毒—肉毒中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节最多–引起中毒的食物多为家庭自制谷类或豆类发酵制品如臭豆腐、豆酱、面酱、豆豉等–在我国肉毒中毒多发区的土壤、粮谷、豆类及发酵制品中,肉毒梭菌的检出率分别为22.2%、12.6%和4.88%–在日本90%以上是由家庭自制鱼类罐头食品或其它鱼类制品引起–美国72%为家庭自制鱼类罐头,水产品及肉奶制品3.中毒表现–头晕、无力、视物模糊、眼睑下垂、复视,随后咀嚼无力、张口困难、言语不清、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头颈无力、垂头等–严重的导致呼吸困难–多因呼吸停止而死亡–肉毒中毒属于神经型食物中毒,死亡率较高4.中毒预防–对可疑污染食物进行彻底加热–自制发酵酱类时,盐量要达到14%以上,并提高发酵温度,要经常日晒,充分搅拌,使氧气供应充足–不吃生酱六)志贺氏菌属食物中毒是人类细菌性痢疾最为常见的病原菌,通称痢疾杆菌1.志贺氏菌及其毒素特点–一般56~60℃经10分钟即被杀死–该菌耐寒,在37℃水中存活20天,在冰块中存活96天,蝇肠内可存活9~10天,在牛奶、水果和蔬菜中可生存1~2周,被污染的衣服、用具等可带菌数月之久–对化学消毒剂敏感,1%石碳酸15~30分钟死亡2.志贺氏菌食物中毒–全年均有发生,但夏、秋两季多见–中毒食品以冷盘和凉拌菜为主–熟食品在较高温度下存放较长时间是引发志贺氏菌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3.中毒症状–一般情况将在6至24小时内出现症状–发热、呕吐、腹痛、频繁的腹泻,水样便,混有血液和黏液–严重者出现(儿童多见)惊厥、昏迷,或手脚发冷、脉搏细而弱,血压低等表现4. 预防措施–不要食用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品–注意食品的彻底加热和食用前再加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接触直接入口食品之前及便后必须彻底用肥皂洗手–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及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七)假单胞菌属食物中毒长期以来,我国曾多次发生酵米面,银耳,醋凉粉,糯米团,玉米淀粉等食物中毒事件,对引起中毒的病原菌曾认为是黄杆菌,1987年孟昭赫等通过研究并建议命名为椰毒假单胞酵米面亚种,简称为椰酵假单胞菌1.椰酵假单胞菌特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产生米酵菌酸–米酵菌酸耐热,一般烹调方法不能破坏其毒性2.椰酵假单胞菌食物中毒–发酵玉米面制品、变质鲜银耳及其它变质淀粉类制品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常见的食品有糯米面汤圆、小米或高粱米面制品、马铃薯粉条、甘薯淀粉–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潮湿、阴雨的天气,再加上储存不好,椰毒假单胞菌在食物中大量地生长繁殖3.椰酵假单胞菌中毒表现–上腹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等。
重者可出现皮肤黄染、肝脾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躁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等,体温一般不升高–病死率高达40%~100%–损害人的肝、脑、肾等器官4.中毒预防–严禁用霉变的玉米制作食品。
最好不制作、不食用酵米面,不食发霉变质的鲜银耳。
八)李斯特氏菌1.李斯特氏菌特点–不怕碱,怕热不怕冷,在-20℃可存活一年。
–该菌可通过眼及破损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感染2.李斯特氏菌食物中毒–广泛分布在土壤、污水、动物粪便、蔬菜、青饲料及其它多种食品中,部分正常人体内也可带有此菌–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奶及奶制品、肉制品、水产品和水果蔬菜等–食品未经煮熟、煮透,冰箱内冷藏的熟食品、奶制品取出后直接食用3.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败血症、脑膜炎等,也可引起心内膜炎–脑干出现神经精神症状者预后较差4.中毒预防–冰箱冷藏室内(4~10℃)保存的食品存放时间不宜超过1周–食用冷藏食品时应烧熟、煮透–牛奶最好煮沸后食用–对肉、乳制品、凉拌菜及盐腌食品要特别注意九)猪链球菌病•链球菌属条件性致病菌,种类很多,在自然界和猪群中分布广泛,国际学术界一般认为猪群带菌率高达30-75%,但不一定发病•高温高湿、气候变化、圈舍卫生条件差等应激因子均可诱发猪链球菌病•近年来在欧洲、美洲和亚洲多个国家均有猪感染发病且致人死亡的报道•我国将猪链球菌病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建国以来,疫情在我国广东、江苏等多个省份先后发生。
其中,1998年,我国江苏省南通市曾发生猪链球菌2型疫情,并导致人死亡1.人感染猪链球菌的途径主要有–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一般是由于屠宰和饲养人员在接触病死猪时,致病菌经破损皮肤和黏膜侵入人体而引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