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合集下载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第一篇:内隐记忆研究综述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 1924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Dougall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 Warrington和 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 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2019年精选文档内隐联想测验与消费心理分类号:B849;C93;B8411、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研究者应用外显测量方法直接询问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态度,然而一些特殊情境下,被试的自陈报告很难提供准确的态度信息。

Rosenthal和Rosnow(1991)发现回答者倾向于表现得有礼貌和尊敬调查者,往往会揣测调查者意图,作出“迎合”调查者的回答。

即使被试愿意表达他们的真实态度,也可能有心无力,因为他们常常无法意识到潜在的动机、愿望、价值观和态度(Wilson,Hodges,&LaFleur,1995)。

为弥补外显测量的不足,研究者开始关注内隐测量方法,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z(1998)年提出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Test,简称IAT)。

IAT以反应时为基础,通过计算机呈现的分类任务测量两概念间自动化关联的容易程度,间接获取个体的态度信息,包括不愿意表达出来的态度、不完全态度(由于信息提取偏差造成的态度改变)以及内隐态度(个体无法意识到的态度信息)(Brunel,Tieriej&Greenwald,2004)。

IAT中有两组概念词(如名牌、山寨品牌,即研究对象)和两组属性词(如喜爱、厌恶),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attributive word),被试快速按键反应,将属性词归于某一概念词(conceptword)。

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存在两种关系:相容的(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一喜爱,山寨.厌恶)和不相容的(incompatible)(假设为名牌,厌恶,山寨.喜爱)。

IAT假设当被试将相容的两组词归类时,更多地基于自动化加工,因此反应时较短;反之则需要意识参与,导致反应时延长。

两反应时之差即代表被试对研究对象的态度:相对于山寨品牌,被试更偏爱名牌。

IAT的施测全部通过计算机完成,具体的实验流程和数据分析可参阅Greenwald等人(1998)、蔡华俭(2003)、崔丽娟和张高产(2004)等文章,本文不再详细介绍。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第一篇: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内隐记忆实验报告摘要行了内隐记忆的测验实验。

将实验数据用配对T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关键词内隐记忆再认回忆 1.导言人类记忆具16名被试进(ex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Gazzaniga M 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早在20世纪60年代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就已发现二者的分离现象(Warrington E K1974)(Rugg2006)。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现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用这一范式的原因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Buchnert A2000Paller K A,2000项目在实验在再认2.方法 2.1 被试均为右利手。

以前均没有参加过类似实验。

2.2 仪器和材料和用于补笔的材料。

2.3 实验设计2.4 实验程序1、3、习过的不常见的英文单词3.结果实验对16未2、主试依次呈现两组英文自变学习过单词正确数学习过单词正确数再认补笔再认补笔平均正确率 0.91 0.64 0.92 0.89 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再认未学单词与已学单词补笔配对样本T检验-1.6-4.8 的配对样本T检验显著大于未学单词与已学应和再认记忆属于不同的记忆系统。

4.4、讨论的影响。

Jacoby 和Dallas在关于此类的实验上要记忆的任务则不受加工类型的影响。

但是由于被试的内在学习基础差异和分心原因实验结果是再认成绩好于补笔。

5.参考文献 Gazzaniga M S534 Warrington E K19981974469The effect of prior learning on sub419428 孟迎Weiskrantz L—sequent retention in amnesic patients 郭春彦.2006.21.Jenikins RrecognitionBurton A MEllis AB43WNeuropsychologiaERP研究.38(1)2002Long—term effects of covertfaceWippich W2000On the40InCognitionB52 Buchnert Areliability of implicit and explicitmemory measures227—259 Paller K AD LMedin(EdSan Diego6.附录 7.验。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一、本文概述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心理测量方法,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对特定对象或概念的内隐态度。

自其诞生以来,IAT因其独特的非自我报告特性,即能够在个体无意识的情况下揭示其真实态度,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然而,任何一种测量方法都需要经过严格的信度、效度检验,才能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分析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效度及其背后的原理,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将对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流程进行简要介绍,帮助读者了解该方法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要点。

随后,文章将重点探讨内隐联想测验的信度问题,包括其重测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等,分析影响信度的因素及如何提高测验的稳定性。

在效度方面,文章将关注内隐联想测验的构念效度、预测效度等,通过对比研究验证其在不同领域、不同人群中的应用效果。

文章将深入挖掘内隐联想测验背后的心理学原理,探讨其与传统显性测验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其在揭示个体内隐态度方面的独特优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完整的内隐联想测验信度、效度及原理的分析框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我们也期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进一步推动内隐联想测验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二、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一种用于测量个体内隐态度或内隐偏见的心理学实验方法。

它基于认知心理学中的联结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结构是由各种概念之间的联结形成的,这些联结强度决定了个体对特定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准确性。

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在于,通过测量个体对两个概念(如自我和积极评价词汇)之间的联结强度,来推断其内隐态度或偏见。

实验过程中,被试者需要完成一系列快速的分类任务,这些任务要求他们将特定的刺激(如词汇、图片等)归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

当然,内隐联想测验也有自身的缺点,在广泛应用到实践中之前还需要进行改进。首先,内隐联想测验只能测量个体对两个相反概念的相对态度评价,例如黑人和白人、外向和内向、成功和失败。其次,内隐联想测验在测量时需要尽量避免外在因素对被测者注意力的干扰,对施测环境有比较高的要求。另外,IAT还未被广泛应用于组织测量之中,对它的预测效度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仔细考察。
但是如前所述,内隐联想测验操作简单,测量和计分程序标准化,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最为重要的是它避免了印象管理的干扰,拥有传统心理测量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尽管它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相信随着组织管理者对内隐测量方法重视程度的提高,必然会加速测量技术的改进,届时内隐联想测验一定可以在企业人事测量领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
全新的内隐测量技术――内隐联想测验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大脑中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组织起来的、彼此联系的神经节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个节点联结的紧密程度来考察两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而内隐态度、内隐人格等心理结构都建立在这种概念间的联结之上。
内隐联想测验的测量原理很简单:人们用相同的反应键对头脑中联系紧密的两个概念进行判断的反应时,要小于用相同的反应键去判断联系不紧密的两个概念的反应时。具体的实验任务要求被试用两个反应键对代表两对概念的词汇进行归类,例如花朵和昆虫这一对概念以及积极和消极这一对概念。每个概念都由若干个词表示,计算机屏幕中央会随机呈现这些词,要求被试者根据要求,通过按键将代表不同概念的词准确归入每个概念的类别中,程序自动记录被试者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如果花朵和积极两个概念的联系比花朵和消极的联系更紧密、而昆虫和消极的联系比昆虫和积极的联系更紧密的话,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昆虫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就要比不相容归类任务(即花朵词和消极词使用相同反应键,而昆虫词和积极词使用相同的反应键)更容易完成,反应时也较快。最后程序给出的IAT分数就是不相容组的反应时与相容组的反应时之差,反映了不同概念在个体头脑中联结的相对紧密程度。如果花朵与积极联结的更紧密,而昆虫与消极的联结更紧密,就说明被试者对花朵的态度评价比对昆虫的态度评价要高。依据这个原理,在IAT程序中使用不同的概念词,就可以将IAT应用在对态度、自尊和人格等不同心理结构的测量上。

内隐联想测验(IAT)

内隐联想测验(IAT)

消极的
3 24 练习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4 72 测验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 SC-IAT的信度 • 在SC-IAT中,Karpinski通过三个不同的态度对象研究(对碳酸 饮料的偏好、自尊水平、对种族的态度),测得SC-IAT的内部一 致性是合理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5到0.85,平均信度系数 为0.69。 • 这些信度系数和在这些研究中使用的IAT的内部一致性是相似的, IAT的信度系数的范围是从0.58到0.82,平均信度系数为0.73。 这与在以前的研究中从IAT观测到的内部一致性也是相似的。 • 另外,Karpinski还通过对女性态度的研究,测查了SC-IAT在伪 造或自我陈述关注时的易感性。发现当被试试图在SC-IAT上自我 呈现一种态度时,他们中的许多人就会产生高错误率。一旦具有 大错误率的被试从样本中除去,将只存在小的,不显著的自我陈 述结果(d = 0.24)。这些结果和早先的对IAT的研究相一致,表 明在SC-IAT上也可能存在小的伪造或自我陈述的结果。总的来说, 这些发现为SC-IAT作为一种内隐社会认知的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提 供了强大的证据。
以对女性的态度为例,来说明SC-IAT的设计程序
反应 组块 1 2 刺激数 24 72 功能 练习 测验 按左键的词 积极的+女性 积极的+女性 按右键的词 消极的 消极的
3
4
24
72
练习
测验
积极的
积极的
消极的+女性
消极的+女性
• 女性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每个阶段由24个练习测验和紧接着的72个试 验测(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验组成。 • 在第一个阶段(女性+积极的词),将女性的词语和积极的词分类在左键上, 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为了预防形成反应偏差,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 和消极的词不以相等的频率呈现,而是以7:7:10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 58%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42%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 在第二个阶段(女性+消极的词),积极的词被分类在左键上,女性的词语 和消极的词被分类在右键上。女性的词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以7:10:7 的比率呈现,以至于有42%的正确反应在左键上,58%的正确反应在右键上。

内隐联想测验(IAT)

内隐联想测验(IAT)

• SC-IAT由两个阶段组成: 练习阶段:24个练习 测验阶段:72个测验(24个测验为一块,共3块)
• 反应窗 SC-IAT实验中,靶子词在被试做出反应之前一直呈现在 屏幕上,或者呈现1500ms。如果被试在1500ms之内不能做 出反应,一个“请更快回答”的提醒将出现500ms。 这个1500ms的反应窗产生了一种紧迫感,有助于减少 被试在任务中从事控制性加工的可能性。
• 靶子词在被试做出反应之前一直呈现在屏幕上,或者呈现 1500ms。如果被试在1500ms 之内不能做出反应,一个“请 更快回答”的提醒将出现500ms。 • 这个1500ms的反应窗产生了一种紧迫感,可以减少被试在任 务中从事控制性加工的可能性。
IAT和SC-IAT的程序比较
IAT( 测量女性和男性 ) 组 刺 块 激 数 1 2 30 30 功能 反应 SC-IAT( 只测女性 ) 组 刺 功能 块 激 数 反应
• 只使用了各48 次实验,而没有采用Karpinski 的各72 次实验。 其理由是:在我国大学生的实验教学当中发现,在电脑上操作的 实验虽然很方便,但很容易产生单调乏味感。尤其是类似IAT 的实 验,屏幕只会呈现单调的词汇或图片,如果实验次数增多,学生 就会因乏味而胡乱操作,影响实验信效度。
• 为防止反应偏差,相容任务中,代表“群体”的词 、“开心”的词和“不开心”的词按照1:1:2 的频率 出现,使得左右按键的比率各50%;不相容任务中 ,代表“开心”的词、“群体”的词和“不开心” 的词按照2:1:1 的频率出现,使得左右按键的比率各 50%。 • 被试在归类任务中会给予及时反馈。判断正确会在 屏幕中央出现绿色的“√”,持续200ms,如果判断 错误会在屏幕中央出现红色的“×”,持续200ms。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2 内隐联想测验的原理
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3]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
收稿日期 2002-11-29
339
万方数据
-340-
心理科学进展
2003 年
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 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 系 在认知上 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 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3] 有关 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 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4,5] 内隐联想测验 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 概念词与属性词 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 继而 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它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 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 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 归类 即归于某一概念词 并按键反应 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概念词(concept words) 如白人 黑 人 和属性词 attributive words 如聪明 愚蠢 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 相容的 compatible 如白 人 聪明 黑人 愚蠢 和不相容的 incompatible 或相反的 如白人 愚蠢 黑人 聪明 所谓相 容 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 或曰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 否则为不相 容或相反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 此时的辨别归 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 相对容易 因而反应速度快 反应时短 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 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 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 此时的辨别归类 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 相对较难 因而反应速度慢 反应时长 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 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这样 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 联系越紧密 辨别归 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 因而反应时越短 而不相容条件下 认知冲突越严重 反应时自然会更长 其间的差就会更大 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 可见 内隐联想测验是通过测量概念词— 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 联系 automatic association 强度继而实现对内隐态度的测量 或曰 IAT 程序是通过测量潜在的自动化评 价来寻求对内隐态度的测量 所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用来测量自动化的情感或态度的认知启动程序相类似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摘要】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该文先对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原理进行了介绍,再从性能及应用两方面对已有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和论述。

最后,通过分析指出该方法符合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将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内隐联想测验(IAT)内隐态度概念词属性词1 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1],其诞生既是内隐社会认知研究的需要,又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研究中应用发展的结果。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发端于内隐记忆研究,是新近兴起的社会认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2]。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方法进行直接测量,而只有通过间接的方法才能对其进行测量。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间接测量方法除了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外,还有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等[2]。

但其中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由于通常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则由于难以量化、主观性强而难以得到广泛应用,而反应时法近年来正日益得到特别的关注。

反应时法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的范式之一,其基本程序是给被试事先规定好一定的刺激,要求被试在刺激呈现之后既快又准确地作出反应,同时记录从刺激呈现到被试作出反应之间的时间,其间的时间延迟(latency)即为反应时。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资料讲解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好的内隐测量还应该能有效防止意识的干扰作用。对此,Greenwald 等(1998)也曾进行过研究[1]。研 究是针对 3 个社会意义丰富程度不同的现象开展的。第一个现象是人们常将鲜花和乐器联系在一起,而将 昆虫和武器连在一起;第二个现象是日裔美国人常将积极性评价和日本连在一起,而将消极性评价和韩国 连在一起,韩裔美国人则相反;第三个现象是美国白人倾向于将积极性评价和白人连在一起,而对黑人则 多施以消极性评价。一般而言,所测对象的社会意义越丰富,人们就越可能迫于社会压力而掩饰他们的真 实想法,越会在意识的驱动下作出和社会期许相一致的反应,从而使相关外显测量的敏感性降低,效应大 小变小。由于这三个现象的社会意义丰富程度依次增加,结果表明,外显测量的敏感性依次降低(即效应 大小依次减小),而内隐联想测验的敏感性不受其影响而保持相对稳定(即效应大小相对不变)。这说明内 隐联想测验能有效降低意识的干扰作用,较准确地测量人们无意识中的真实态度。此外,Greenwald 等(1999) 对测量自尊的内隐联想测验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能很好地防止自我矫饰(self-presentation)的作用[3]。
第 11 卷第 3 期 Greenwald 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 -341-
测验顺序 1 2 3 4 5
表 1 测量内隐自尊的 IAT 样例
任务描述 联想属性词辨别 (Associated attribute discrimination)
蔡华俭等2002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测量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11greenwald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介绍对内隐联想测验的评价反应时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揭示内部加工过程的指标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运用了反应时这一基本范式保持了反应时方法的许多优点利用被试的快速反应有效地降低了意识的监控作用这使得内隐联想测验具有了与认知启动方法相类似的主要优点即使被试不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也可以揭示内隐态度和其他的自动化联想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朱婷婷2007141058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学者开展了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和实验研究作一综述.关键词:内隐记忆实验研究1.引言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却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人们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了内隐记忆的操作定义:是指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回忆的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1] .1968年英国的Warrington和Werskrantz通过实验研究发现:遗忘症患者不能回忆或再认近期的学习项目,但能够在一些间接的记忆测验中表现出对这些项目的记忆效果.[2]Schacter(1987)对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含义作了更明确的解释和区分。

他指出.被试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并不一定都能明确地意识到。

有些信息尽管不能在回忆与再认这类铡验中表现出来.但可以在完成其他任务中表现出来.诸如残词补全(fragment completion)、词干补笔(word stem tom—pletion)、词汇判断(1exical decision)等。

[3]一般来说,国内内隐研究是以朱滢(1989)、杨治良(199o)等为首的一批学者于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展的一系列有关内隐记忆的研究为起始点的。

此后,有关内隐学习、内隐认知及内隐研究方法的研究工作相继展开。

在十几年的发展中,我国的内隐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

2 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2.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但该范式中出现分离现象有可能是任务间外部形式差异引起的。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一、内隐记忆的概念的形成1924 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 Dougall 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

1968 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Warrington 和Weiskrantz 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Korsakoff 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1985 年Graf 和Schater 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Schacter,1985)。

二、国外对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1、内隐记忆研究历史最早涉及到内隐记忆的是笛卡尔,他在1649年的著作“The Passions of the Soul (《灵魂的热情》)”中谈到,一个人童年时期的恐惧的经验会一直保留在他的大脑中,但是他本人却不记得这段经历。

19世纪的很多思想家都关注无意识的加工过程。

在他们当中,英国生理学家William Carpenter 最先使用了无意识思考(Unconscious Cerebration)这个术语表示在意识之外的思想活动。

19世纪末,对内隐记忆的系统的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出现在5个不同的领域:心灵研究(psychic research)、神经病学(neurology)、精神病学(psychiatry)、哲学和实验心理学。

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内隐联系测验

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内隐联系测验

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内隐联系测验很多人都有心口不一的时候,而现代社会中,大家都忙碌于自己的事情,有没有过停下好好想一想自己的真实想法呢?想知道怎样才是真实的你吗?利用一点时间做个试验,让你认识真实的自我。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由格林沃尔德(A.G.Greenwald)在1998年首先提出的。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

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调查不良行为的态度行为一致性(Using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to investigate attitude-behaviour consistency for stigmatised behaviour)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在认知上,内隐态度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内隐联系测验基本原理:为何相容和不相容任务的反应时之差可以作为内隐联想测验效应呢?依据唐德斯减数法的原理,反应时的不同阶段对应着不同的加工过程,反应时越长,心理加工过程越复杂。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也会不同。

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不相容任务中,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这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辨别任务更多依赖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精品文档

内隐联想测验概述1.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提出科学方法的发展推动了理论的进步。

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内隐社会认知领域理论的发展。

内隐联想测验是Greenwald 等于1998年提出的。

在社会认知研究中,一般会出现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由于刺激往往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所以被试在对刺激进行反应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掩饰,从而会出现掩饰效应;第二,由于被试的内省能力有限,从而造成被试不能够对自己真实的态度进行反应。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极大的关注。

目前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以及反应时法等。

但是投射测验法、传记分析法、情境测验法却难以进行量化分析,因此难以开展科学的研究。

反应时方法则可以进行量化,从而日益受到特别的关注。

内隐联想测验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本身也引发了许多的研究。

内隐联想测验是一种通过测量目标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联系强度从而对个体的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方法,是反应时范式在社会认知中应用的结果[1]。

我们认为如果刺激所暗示的社会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或需要相一致,则被试的反应则会易化,从而被试的反应时间将会比较短;如果刺激的暗示意义与被试的内隐的社会态度与需要不相一致,则被试需要更多的心理能量和时间来处理这种不一致,从而做出所要求的反应。

由于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这种情况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Greenwald等在既有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把实验设计的思想运用于测量之中,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 内隐联想测验(IAT)的原理内隐联想测验以概念网络模型为基础,认为在人的知识网络中存在着一个社会认知的网络结构,用不同的节点表示各种事物、概念或评价。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内隐联想测验研究进展述评

心理学探新
2009 年
而更容易从噪音中分辨出信号[2] 。 在 GNAT 中 ,对噪音刺激不做出反应 ,因此需要
对刺激呈现间隔加以控制 ,称为极累反应 ( response deadline) 。研究发现刺激呈现间隔影响了个体的敏 感性 ,随着刺激呈现时间的延长 ,造成 d′值的增大 , 以及被试的反应错误率降低 。如果刺激间隔过短则 个体的反应水平可能处于机遇水平 ,因此刺激呈现 间隔以 500~800 ms 较为适宜[6] 。 2 外部情感西蒙作业 ( EAST)
此外 ,并非每个种类都一定有一个天生的配对 物 。在只有一个目标对象可以用到的研究中 ,寻找 相关物则较为困难或根本不太可能 。例如研究一个 明确的官能障碍联想 ( dysfunctional associations) [3] ; 或是在对布什总统工作的赞成等级进行预测中 ,想 获得一种对布什总统的评价联想的测量等等[4] 。当 研究这些单一种类的内隐联想时 ,用什么其他种类 来作为比较的种类则显得尤为重要 ,而且比较类别 的选择也可能会影响到目标种类外观上的内隐评 价[4] 。
关键词 :内隐联想测验 ( IAT) ; GO/ NO - GO 联想任务 ( GNAT) ;外部情感西蒙作业 ( EAST) ;单类 内隐联想测验 (SC - IAT) ;单靶内隐联想测验 (ST - IAT) ;单属性内隐联想测验 (SA - IAT)
中图分类号 :B84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5184 (2009) 04 - 0015 - 04
因此 ,针对 IAT 仅能测量联想的互补对之间的 相关程度 ,而不是单个联想的绝对强度[5] 这一局限 性 ,研究者们在其基础上先后发展出了 GO/ NO - GO 联想任务 ( Go/ No - go Association Task , GNAT) [6] 、外 部情 感 西 蒙 作 业 ( Extrinsic Affective Simon Task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在认知上,内隐联想测验以态度的自动化加工为基础,包括态度的自动化启动和启动的扩散。

有关内隐态度的研究表明,对评价性的语义内容的加工是一种在视觉基础之上的自动化过程。

内隐联想测验就是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进行测量。

它也是以反应时为指标,基本过程是呈现一属性词,让被试尽快地进行辨别归类(即归于某一概念词)并按键反应,反应时被自动地记录下来。

概念词(如国产、进口)和属性词(如喜欢、不喜欢)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国产—喜欢,进口—不喜欢)和不相容的(或相反的)(如国产—不喜欢,进口—喜欢)。

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或日对被试而言二者有着紧密且合理的联系,否则为不相容或相反当概念词和属性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一致或二者联系较紧密时,此时的辨别归类在快速条件下更多的为自动化加工,相对容易,因而反应速度快,反应时短;当概念词和属性词不相容,即其关系与被试的内隐态度不一致或二者缺乏紧密联系时,往往会导致被试的认知冲突,此时的辨别归类需进行复杂的意识加工,相对较难,因而反应速度慢,反应时长;不相容条件下的与相容条件下的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态度的指标。

这样,概念词和属性词关系与内隐的态度一致程度越高,联系越紧密,辨别归类加工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因而反应时越短,而不相容条件下,认知冲突越严重,反应时自然会更长,其间的差就会更大,表明内隐态度越坚定。

总之,内隐联想测验的基本原理是当两个概念相似或者在被试的记忆中有联系的时候,比两个概念不相似或在记忆中没有联系的时候反应快。

2.2 基本实验程序施测分为五个阶段:1 、呈现目标词,比如国产品牌和进口品牌,让被试归类并做出一定的反应(看到国产品牌按F 键,看到进口品牌按J键) 。

2 、呈现属性词,比如喜欢和不喜欢;并让被试做出反应(喜欢F ,不喜欢J ) 。

3 、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国产品牌或喜欢F ,进口品牌或不喜欢J ) 。

4 、让被试对目标词做相反的判断(国产品牌J ,进口品牌F) 。

5 、再次联合呈现目标词和属性词,让被试做出反应(进口品牌或喜欢F ,国产品牌或不喜欢J ) 。

这五个阶段分别做20 次,各阶段之间可以进行短暂的休息。

上述每一反应的反应时及对错情况均由计算机自动记录。

按照Greenwald,McGhee和Schwart(1998)提出的记分方法,先把低于300ms的以300记,大于3 O00ms的以3 000记,错误率超过20%的予以删除;接下来对所有原始反应时数据进行对数转换,再对相容组和不相容组(本例中的第三部分和第五部分)分别计算其平均反应时。

最后,把不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减去相容组的平均反应时,这样,所得到的分数便为被试相对于不愉快的词而言,把愉快词与自我相联的程度,即内隐自尊的强度。

3.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由于诸多社会认知现象均涉及到评价性联想,故内隐联想测验一经提出,便在内隐态度、内隐刻板印象、内隐自尊等领域迅速得到运用。

Greenwald等率先(1998)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黑人、白人种族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

他们以一些典型的黑人姓氏及白人姓氏和包括积极和消极词在内的形容词作为材料,设计了一个内隐联想测验。

结果发现不相容部分的反应时明显长于相容部分,这说明人们更易于将白人和好的属性连在一起,而将黑人和坏的属性连在一起,证实了种族内隐刻板印象的存在,还发现种族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态度测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Greenwald等(1998)还研究了日裔美国人和韩裔美国人对日本民族和大韩民族的态度,发现了明显的内群体——外群体效应,即他们更容易把快乐的词语与具有他们自己的民族的特征的名字相连,不快乐的词语与具有对方民族特征的名字相连,并且内隐态度间的差异比外显态度间的差异要大。

Greenwald等(1999)还运用内隐联想测验研究内隐自尊、组内偏差、社会同一性,发现个体当把自我词和积极的词相联系时比与消极的词相联系时要快得多,女性更为偏好女性,更倾向把自己认同为女性,并且内隐自尊和组内偏差的关系受个体自我认同的影响。

Greenwald等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及传统的自尊量表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内隐自尊、外显自尊的结构进行了研究,揭示二者存在低的正相关。

在国内,蔡华俭等(2001)运用内隐联想测验对大学生的性别学科刻板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不管大学生的性别和专业如何,都显著地把理工科和男生相联,把人文学科和女生相连,并且,内隐刻板印象和相应的外显测量间相关很低,二者是相互分离的蔡华俭等(2002)还以内隐联想测验和相应的外显测量为工具,运用实证性因素分析对大学生的性别自我概念的结构进行了研究。

4.内隐联想测验的新进展近来研究者提出了三种IAT 测验的改变形式:Wigboldus IAT (WIAT)Wigboldus 这样用IAT ,他提供一个目标概念和两个属性概念。

比如,第一个任务,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如古兰经) 时揿左键,看到消极的词时按右键。

第二个任务,要求被试看到积极的词揿左键,看到消极的词和与伊斯兰信仰有关的词揿右键。

如果被试在第一个任务上做得好,说明对伊斯兰有积极的态度,反之亦然。

他发现,这种IAT 结果与被试的自我报告正相关。

后来用这种方法研究被试对不同食物的态度,发现IAT 研究结果与被试的行为一致。

Go/ NO - Go Association Test ( GNAT)Nosek 等介绍了GNAT 实验程序,GNAT 吸收了信号检测论的思想,实验中包括目标刺激(信号) 和分心刺激(噪音) ,如目标概念(水果) 和积极评价(好) 作为信号,将目标概念(臭虫) 和消极评价(坏) 作为噪音,当呈现水果和好时被试按空格键做出反应(称为Go) ,当呈现臭虫和坏时被试不做出反应(称为No - Go) 。

GNAT 包括两个实验阶段,在阶段1中,被试对目标概念(水果) 与属性概念(好) 做出反应,对臭虫和坏则不做出反应,在阶段 2 中实验者对目标概念(水果)和属性概念(坏) 做出反应,对臭虫和好不做出反应。

Extrinsic Affect Simon Task ( EAST)EAST 结合了IAT 和Houewer 本人所提出的情绪性Simon 任务的特点。

在EAST 中,积极的词和消极的词都用白色,蓝色和绿色呈现。

被试依照所呈现的白色词汇的归因属性(积极或消极) 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比如按左键或右键) ,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左键) 或者消极(右键) 的意义;对于彩色目标词汇(蓝色或绿色) ,被试则依据其颜色反应,看到蓝色(无论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 按左键,看到绿色(无论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 按右键。

这样被试对积极的蓝色词和消极的绿色词的反应就会又快又准。

5.对内隐联想测验的评价反应时是认知心理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揭示内部加工过程的指标,更是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一种基本范式,内隐联想测验运用了反应时这一基本范式,保持了反应时方法的许多优点,利用被试的快速反应,有效地降低了意识的监控作用,这使得内隐联想测验具有了与认知启动方法相类似的主要优点,即使被试不愿意表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通过内隐联想测验也可以揭示内隐态度和其他的自动化联想。

内隐联想测验融合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设置了相容组和不相容组,并且利用反应时的差作为测量指标,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个体本身反应快慢的影响,减少了个体差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较为纯净地反映了过去经验的强度。

设计还使概念词和属性词的关系处于相容或相反的两个极端上,这就在被试反应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大大增加了测量的敏感性,扩大了效应大小。

由此可以看出,内隐联想测验一个重大突破就是通过对过程的动态的评估从而实现对内隐态度的静态测量。

表面上看它是对反应过程的记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际上该方法是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测量了一个较为稳定的静态的内隐特质。

和传统的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方法相比,由于内隐联想测验是建立在对内部认知过程的测量之上,能有效地防止意识的干扰作用,因而更具效度:并且,由于它是以反应时为指标,融入了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因而也更灵敏;此外,它还极具灵活性,可以通过不同的设计从而实现对涉及内隐态度的不同的特质的测量(如,内隐自尊、组内认同等)。

正如其他任何新生事物,内隐联想测验也不是尽善尽美,还有不少有待完善和发展的地方。

比如,由于采用反应时作指标,计时精确到毫秒,测验易受测量情境的影响;关于测验的计分程序是否最佳,怎样处理错误反应和极端值最佳:测验结果易受练习和年龄的影响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