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01 促进儿童社会化进程
学前儿童正处于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社 会教育可以引导他们逐渐适应社会规范,培养社 会适应能力。
02 培养儿童良好品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 行为习惯和情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03 为未来学习生活奠定基础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可以为儿童未来的学习生活和 职业发展奠定基础,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竞争 力。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
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能力
通过社会教育,引导学前儿童认识和 理解社会现象、社会规则和社会关系 ,提高他们的社会认知能力。
培养儿童的社会情感
培养学前儿童对他人和社会的积极情 感,如关爱、同情、尊重等,促进他 们的情感发展。
作品分析法
分析儿童的作品,如绘画、手工等, 了解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水
平。
谈话法
与儿童进行对话,了解他们的想法、 感受和经历,评估他们的社会认知和 情感发展。
综合评价法
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对儿童的社会 性发展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与家庭、
04
社区的合作
家庭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的作用
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当前社会环境变化迅速,信息传播 渠道多元化,儿童接触到的信息纷 繁复杂,容易受到不良影响。
(完整版)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完整版)第⼀章学前⼉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分组、学⽣讲述实习收获。
第⼀章学前⼉童社会性发展概述(讲义)
第⼀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童发展的意义
⼀、社会性简介
所谓“学前⼉童社会教育”即培养⼉童适应社会,发展其“社会性”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社会性”呢?
假设提问:很不幸,你乘坐的飞机失事了。不幸中的万幸,你存活了下来。但是,万幸中的不幸,只有你⼀个⼈幸存了下来。这时候,你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
…………
总之,你是需要看到有别的⼈。为什么呢?
对了,因为这有这样,你才觉得安全。换句话说,只有在和其他同类在⼀起的时候,我们才觉得安全。这,就是⼀种社会性的表现。
是的,⼈惧怕孤独,因为⼈具有社会性,是⼀种社会性动物。
当⼀个⼈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边只要再有⼀个⼈,"社会"就构成了。⼀个家庭,就是⼀个⼩社会;⼀个单位,也是⼀个⼩社会。凡是有⼈群的地⽅,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的⽣存离不开社会。
⼈每天都在各种⼩的、中型的、⼤的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各种⾓⾊,表现着⾃⼰的“社会性”——你跟别⼈打交道的⽅式、你对别⼈的态度、你怎样受别⼈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所有这⼀切,都是⼀个⼈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的社会性的场合。
但是在⼈们离不开社会的同时,⼈们在社会中和⼈交往时,⼜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盾。正如⼀⾸⽼歌唱的:“不喜欢孤独,却⼜害怕两个⼈相处,这分明是⼀种痛苦。”只要有社会,就会有⽭盾,有⼈际交往的痛苦。
说到痛苦,佛教对其阐释得⽐较透彻:
【扩展知识:⼈⽣⼋苦】第⼀类是⽣⽼病死,这是⼈⽣的⾃然过程之苦;第⼆类是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之苦。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的存在本⾝为苦。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3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辅导1
(第一章)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习目标:了解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理解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明确进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所需的专业准备。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难点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学科性质与内涵。
教学建议:
1.对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要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线索和阶段及各阶段的主要特征,在注重整体把握的同时重点分析“领域课程”出现的历史演革。
2.着重分析“社会化”、“完整发展”等概念,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
3.在针对社会教育与其他领域教育的关系进行讲解时,多用案例分析。
4.在讲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专业准备”这部分内容时,可多结合学生在幼儿园的工作实际进行。
一、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与演变
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初创阶段和变革与发展阶段。重点是后两个阶段。
(一)初创阶段。实际上就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阶段,可着重让学生了解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和张宗麟的社会化课程。
1.“五指活动”课程
陈鹤琴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扬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因此,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常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肛门期: 约在1.5~3岁,在这一阶段,幼儿能从粪便排泄
时解除内急压力中获得快感,因而对肛门的活动 特别感兴趣。在这段时间里,为了养成子女良好 的卫生习惯,父母应多对幼儿的便溺行为订立规 矩,加以训练。如果父母的要求能配合幼儿自己 控制的能力,就会建立良好的习惯,从而使幼儿 长大后具有创造性与高效性。 如果父母训练过严,与幼儿发生冲突,则会导致 所谓的肛门性格。一种是肛门排放型性格,表现 为邋遢、浪费、无条理、放肆、凶暴等;另一种 是肛门便秘型性格,表现为过分干净、过分注意 条理和小节、固执、小气、忍耐等。因此,弗洛 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对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 过严。
生殖早期: 约11岁—13岁,儿童产生摆 脱父母束缚的愿望,性冲动强烈。
精神分析理论——埃里 克森
在承袭精神分析理论 主要观点的同时,重 视社会因素在人格发 展中的作用,根据不 同时期与社会环境冲 突的不同,提出人格 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每一个阶段中所形成 的于环境之间发生作用的模式,或者具体地 说,儿童教养者的行为决定着该阶段心理发 展的成败,并构成儿童日后社会行为的原型。
《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
一、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一章: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
1.1 教学目标:
(1)了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
(2)掌握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
(3)理解社会性发展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
(1)社会性发展的定义;
(2)社会性发展的基本理论:包括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生物学理论等。
1.3 教学方法:
(1)讲授法:讲解社会性发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二、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二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
2.1 教学目标:
(1)了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
(2)掌握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3)理解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在规律。
2.2 教学内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划分;
(2)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包括自我意识、同伴关系、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
(1)讲授法:讲解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阶段特征和主要表现;
(2)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不同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分享彼此的看法。
三、教案名称:《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教案第三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
3.1 教学目标:
(1)了解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因素;
(2)掌握各种因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3)学会分析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外部因素。
3.2 教学内容:
(1)家庭因素:包括家庭教育、父母社会化等;
(2)学校因素:包括同伴关系、教师教育等;
(3)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价值观、社会习俗等。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走到我身边,礼貌地说:“老师你帮我打个 结。” 当我把项链挂在她脖子上的时候表扬 她:“你的项链真漂亮,颜色宝宝排队都很 听话的呢!”她听到了就高兴地说:“那我再 穿一个项链给娃娃家好吗?”我欣然同意她 的做法。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1)3岁左右,幼儿能在没有外界控制的环 境中短时间那服从成人的要求; (2)在四岁以后,幼儿能在成人提出要求时 尝试用语言调整自己的行为,当成人不断提 醒自我控制时间延长; (3)到五六岁时,许多幼儿会有意识控制 自己行为。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环 境因素、各种活动等三个方面。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可以从自我意识、情绪情感、 社会行为(交往)、道德、个性等五个方面进行考 察。了解幼儿社会性发展特点对开展幼儿社会教育 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课程的学习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思考练习结合教 育实践,同时还应注重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性发展 水平。
综合性原则的体现:1、设计的教育目标要 有综合性,尽量涵盖认知目标、行为目标、
情感目标;2、选择的教育内容应该具有综 合性;3、采用的教学方法应该具有多样性, 不仅是采用语言传递法。
二、渗透性原则 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应与影响幼儿全面发展 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紧密结合,相互渗透。
渗透性原则在实践中的体现: 1、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渗透社会教育; 2、在各领域中渗透社会教育,如通过故事教 学可以让幼儿明白简单的处世道理、体育活 动可以培养幼儿勇敢的品质等等。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指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儿童逐步适应社会生活、融
入社会集体,逐渐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过程。在学前教育的发展过
程中,社会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教育是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本文将从社会教育的定义、目标、原则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概述。
首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导儿童理解、接受和遵守
社会规范,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的过程。社会教育的目标是让
儿童在社会环境中学会尊重他人、合作共享、互助友爱等社会价值观念,
培养他们积极乐观、独立自主、勇于表达的个性和性格特点。此外,社会
教育还旨在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技巧和
能力,以便他们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要求。
其次,社会教育的原则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这意味着
教育者应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发展需要来选择相应的教育内
容和方法。教育者还应根据教育环境的差异,合理安排教育活动,使儿童
在学习中能够逐步适应和掌握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
第三,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情感教育、示范教育、合作教育和体验教
育等。情感教育是通过培养儿童的爱心、责任感和同理心来促进他们与他
人的良好关系。示范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的言行表现来引导儿童模仿和学习。合作教育是通过合作学习等活动,培养儿童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体验
教育是通过生活实践活动,让儿童亲身参与并体验社会交往和生活技能的
过程。
此外,社会教育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合作,构建起一个良
好的教育环境。家庭在社会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提供良好的家
第一章 社会性发展概述
(三)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联系: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是幼儿社会化的产物,它们 之间相辅相成。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常常取决于对方的发展水平。 区别: 个性是涵盖一个人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 理特征的总和。 社会性是涵盖一个人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的过 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2.社会认知: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
例如:绘本《齐先生妙小 姐》:让孩子改正自己, 了解别人,培养内省智力 与人际智力
3.社会情感:情感体验
依恋
分离焦虑
4.社会行为技能:与人交往、参与社会活动时行为技能
亲社会行为:合作、分享、安慰、助人等
反社会行为:攻击行为、撒谎行为、退缩行为等
5.社会适应: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
拉德斯基鼓励家长平时应多安排“不插电”的家庭互 动。她表示,年幼儿童可从“专门安排出来的家庭时刻” (即没有任何电视节目、移动设备参与的享受天伦之乐的 时刻)中受益。 研究人员指出,虽然已有大量专业证据显示,不足30 个月的婴幼儿通过电视和视频的学习效果不如与人互动的 学习效果,但婴幼儿与移动设备的互动学习效果是否也不 如与人的互动则缺乏相关的调查论证。
1.个性结构
个性倾向性: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经常、稳定表现 能力、气质、性格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精选幻灯片
与同伴和家庭成员的关系,还涉及婚姻、为人父母、 工作、职业角色、就业等。 3、林崇德:社会性是指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 特征,符合社会规范的典型行为方式。
12
4、张文新: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在与他人的关系中 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情感、态度和观念以及这 些方面随着年龄而发生的变化。
16
教育家感到非常意外,就问小男孩:“你为什么 不想办法先出来?”男孩指着年龄最小的女孩说: “她最小,应该让她现出来。”又问年龄最大的女 孩:“那你呢?”女孩回答:“我最大,应该让弟 弟妹妹先出去。”
教育家大为感动说:“我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做
过这个小实验,孩子们没有一次是在规定时间内出
来的。因为孩子们都争着让自己的球先出来,挤成
24
源自文库
6、道德品质
:幼儿内化了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包括关心他人、乐群、合作、诚实、谦让、分享、 助人、有奉献精神、勇敢、爱护环境、讲礼貌、 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行为习惯,爱亲人、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等道德情感。
25
思考题
1、如何理解社会化、社会性、幼儿社会性发 展的含义?
2、什么是个性?论述幼儿社会性发展与个性 的关系?
5、职业社会化:幼儿获得与职业有关的粗浅 知识、技能、规范、价值观。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PPT文档演模板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美国心理学家 沙赫特 S.Schachter 1959
五个男生自愿参与。结果是,他们中有 一个只在房间里呆了二十分钟,就已经无 法控制自己要离开的愿望。有三个人呆了 两天,其中一个事后说他已变得心神不宁 ,并且不愿意再次进行这种实验。第五个 学生在隔离状态中呆了八天,他出来时承 认自己越来越心神不宁,越来越神经质 ……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 述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6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PPT文档演模板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幼儿园该教会孩子什么?
“幼儿园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 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 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 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 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 东西就是这些。”
PPT文档演模板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1、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
自我概念:个体对自我能力 的看法和知识, 以及对自我的 总体评价。
“我是谁?”
PPT文档演模板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二)幼儿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2、自我评价进一步发展 自我评价:个体对自己个性心理特征及外 部行为表现的判断与评估。
PPT文档演模板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小朋友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 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小朋友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种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种人,"社会"就构成了。一种家庭,就是一种小社会;一种单位,也是一种小社会。但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多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每天都在多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着多种角色,体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如何受别人的影响、你如何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种人社会性的体现以及体现自己的社会性的场合。
(一)社会性的产生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学者实质上都是把人类多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即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某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动物也有此类需要,因此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某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此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人产生焦急、痛苦等情绪。例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多种社会团队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时期起,人就想与她人亲近、与她人来往,但愿得到别人的赞许、关怀、友谊、爱惜、接受、支持和合伙。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仅没有由于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增长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某些宗教团队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与者)的个案研究表白,长时间的孤单隔离会产生忽然的恐惊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惊和忧虑就越重。沙赫特也曾做实验阐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她人隔绝的。因此,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种主线特性。
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
一、概述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能力的过程。社会性发展对幼儿的整体成长和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将从幼儿社会行为、社会交往和社会认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幼儿社会行为
1. 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
幼儿社会行为的基础是对自我认知和自我控制的发展。幼儿需要逐渐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并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2. 合作与分享
幼儿在社会环境中逐渐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他们能够理解并尊重他人的需求,学会与他人共同完成任务,并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和经验。
3. 规则和秩序
幼儿需要逐渐接受和遵守社会规则和秩序。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守幼儿园或者家庭的规定,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遵守游戏规则等。
三、幼儿社会交往
1. 同伴关系
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同伴关系的建立。幼儿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和交流,逐渐形成友谊,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和分享。
2. 家庭关系
除了同伴关系,幼儿与家庭成员之间的交往也对其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关系能够提供安全、稳定和支持的环境,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3. 社会适应能力
幼儿社会交往的目的之一是培养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幼儿需要学会与不同的
人群进行交往,适应不同的社交场合,并学会解决冲突和处理挫折。
四、幼儿社会认知
1. 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
幼儿社会认知的核心是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意图。他们需要逐渐学会观察和解读
他人的表情、动作和语言,理解他人的感受和意图。
2. 倾听和表达
幼儿需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和需求,并能够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
第一章社会性发展概述
智育渗透
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 力和思维能力,为其社会性发展提供 智力支持。
03
儿童社会性发展阶段及特点
婴儿期社会性萌芽
社会性微笑的出现
婴儿在3-4个月大时开始出现社会性微笑,这是他们与人交往的第 一步,表明他们开始对人感兴趣并具有初步的社会交往能力。
依恋关系的建立
婴儿在6-7个月大时开始对熟悉的人表现出更多的依恋,这是他们 情感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同伴群体对儿童社会化影响
1 2
同伴榜样作用
儿童倾向于模仿同龄伙伴的行为和态度,因此积 极向上的同伴群体可以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榜 样。
同伴压力与从众心理
同伴群体的价值观和期望会对儿童产生压力,促 使其遵循群体规范,形成从众心理。
3
同伴支持与归属感
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有助于儿童获得支持、认 同和归属感,对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 作用。
学龄期儿童逐渐习得并内化社会规范,如道德准则、法律 法规等,这表明他们开始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自律能 力。
社会技能的掌握与应用
学龄期儿童开始学习并掌握各种社会技能,如沟通、协作 、解决问题等,这些技能将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04
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因素剖析
家庭环境对儿童社会化影响
学校教育创新实践举措
深化教育改革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心理学家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学说主要有三种: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发展心理生物学也提出各自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观点,反映出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论讨论的一些新动向。
第一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三种主要理论观点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础是其人格学说和弗洛伊德堆成年期精神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自由联想的解释。人格是由伊底、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方面,精神分析理论关注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动机和情感的发展。1905年,弗洛伊德在《对性理论的三大贡献》一书中提出其关于儿童情绪和动机发展的问题。他认为,成年期人格的特点根源于生命的头五年。他认为,儿童情绪与动机发展具有阶段性。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早期。
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但又认为,在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教养者的行为决定着该阶段心理发展的成败,并构成儿童日后社会行为的原型。他认为,婴儿对母亲的信任感的最初征兆表现在婴儿可以让她脱离自己的视线而不过分地感到焦虑和愤怒。他把个体任何社会性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
幼儿教育 幼儿社会教育概述
四、道德
• 道德——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共同行为准则的总和,也是 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成人社会化的核心就是品德的形成 与完善,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幼儿社会教育的重要 内容之一。
• 幼儿社会教育之道德教育部分,应以形成规则意识和养成 遵守规则的习惯为重点内容。即帮助幼儿逐渐理解并内化 必要的社会活动准则和生活规则,使之能自觉以这些准则 为指导,参与社会活动。
戏——结伙游戏——合作游戏
小资料
• 朱细文《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同伴交往形式 • 1、由于共同的活动目的产生的合作行为 • 2、由于公共资源有限发生的分享、争执、攻击、协商、
交换行为 • 3、由于个别资源的不均衡而发生的赠与、求助、索取等
行为 • 4、由于个别能力或经验的不均衡而发生的帮助、求助行
大的说:“你是姐姐,让着妹妹才是姐姐的样子啊。”孩 子“气急败坏”地回答:“我不当姐姐了,还是让他当吧, 我当妹妹就行。”
• 2、自我评价 • 第一,依赖性和被动性 • 4岁:“我是好孩子”、“为什么说你是好孩子”、“老
师说的 ” • 第二,表面性和局部性 • 4岁:“我可勇敢了”、“为什么”、“我打针没哭”
• 孩子们在“比一比,谁更勇敢”
• 说明:一个幼儿在“攀岩”,老师表扬他勇敢,立刻有数 名幼儿都来“攀岩”。照片
• 二、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 1、遗传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化、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能够掌握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
1.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概念
2.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方法
教学难点:儿童社会性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
教学方法:举例法、讨论法等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课时)
印度狼孩
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一个巨大的白蚁穴附近,发现狼群中有两个“狼孩”(狼哺育的女孩),他把她们送到了孤儿院,分别取名为卡玛拉与阿玛拉。
具备狼的特点,有明显的动物习性:吞食生肉,四肢爬行,喜暗怕光,凌晨1时到3时像狼似地嚎叫,给她穿衣服,她却粗野地把衣服撕掉。
阿拉玛到第2个月,可以发出“波、波”的音,诉说饥饿和口渴了。回到人间的第11个月,阿玛拉就死去了。
卡玛拉在两年后,才会发两个单词(“波、波”和叫牧师夫人“妈”)。4年后掌握了6个单词,第7年学会45个单词。她动作姿势的变化也很缓慢。1年4个月时,只会使用两膝步行。1年7个月后,可以靠支撑两脚站起来。不用支撑的站立,是在2年7个月后;到两脚步行,竟费了5年的时间,但快跑时又会用四肢。
●大女孩卡玛拉一直活到17岁。但她直到死时还没真正学会说话,
智力只相当于3、4岁的孩子。
●在大脑结构上,这个狼孩和同龄人没多大差别。一个10岁儿童的
大脑在重量和容量上已达成人的95%,脑细胞间的神经纤维发育也接近完成。只是因为狼孩长期脱离人类社会,大脑的功能得不到开发,智力也就低下。
狼孩的故事说明了什么?(讨论回答)
●长沙妹子不可交,面如桃花心似刀”,
●东北姑娘“宁可饿着,也要靓着”,
●重庆女人辣,上海男人顾家,
●老年人是保守的,年轻人是爱冲动的;
●北方人是豪爽的,南方人是善于经商的等等。
●刻板印象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第一节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第2课时)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和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社会技能、价值体系等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性发展
个体与他人形成各种必要的心理联系以及个体人格不断演进的过程。其核心是个体形成与他人的心理联系,发展自己的人格。始于出生,持续终生。其中婴幼儿期、童年期和青少年期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阶段。
(一)什么是幼儿社会性?
幼儿社会性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并以独特的个性与人相互交往,相互影响,适应周围环境,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征。
(第3课时)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心理结构(掌握定义):
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认知;自我意识;道德品质;社会适应;
1、什么是社会情感?社会情感是指幼儿在社会生活、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包括积极情感、情绪表达和控制、依恋感、愉快感、羞愧感、同情心、责任感等。
2、什么是社会行为技能?
(1)、社会行为技能是指幼儿在与人交往,在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 (2)、包括交往的技能、倾听交谈的技能、非语言交往技能、辨别和表达自己情感的技能,合作、轮流、遵守规则、解决冲突的技能等。
3、什么是社会认知?
(1)、社会认知是指幼儿对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等方面的认知。
(2)、包括行为动机和后果的分辨能力,对他人的认知、对社会环境和现象的认知,对性别角色、行为方式的认知、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4、什么是自我意识?
(1)、自我意识是指幼儿对自我与周围关系的意识。
(2)、包括自我认识、自我情感体验、自我控制等。
5、什么是道德品质?
(1)、道德品质是指社会道德现象在幼儿身上的反映,即幼儿内化了的道德规范,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包括关心他人、诚实、分享、勇敢等。
6、什么是社会适应?
(1)、社会适应是指幼儿能够逐渐学会接受新环境,适应矛盾冲突情境的能力。
(2)、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第4课时)
三、个性与社会化的关系
(一)个性的概念与特征
1、独特性
2、稳定性
3、统合性
4、功能性
(二)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1、个性结构的成分
(1)自我调控系统
(2)个性倾向性系统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2、幼儿个性结构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功能、内容与特点(第5课时)
1、幼儿社会化的功能
●——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
●——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
●——形成儿童的个性
——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2、幼儿社会化的内容
●——认知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
●——政治社会化
●——职业社会化
(第6课时)
3、幼儿社会化的特点
●——遗传素质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幼儿社会化具有社会制约性●——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关键期——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