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椭圆习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椭圆的几何性质》心得体会
《椭圆的几何性质》心得体会高二数学组杨金柳2016年11月10日,我在高二(2)班上了一节《椭圆的几何性质》公开课。
这节课从准备,到与组内老师探讨、交流,并修改、上课,直至最后聆听各位老师和评委的指导,都让我受益非浅。
首先,我在准备这节课时,主要是想从图像的角度来观察图形,然后在通过方程的角度来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高二(2)班作为理科普通班,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薄弱,所以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也做了相应的准备,首先我给了一点时间的学生去预习,并勾出几个相应的题目给学生去做。
在备课的过程中我也深入理解教材和明确重点和难点,我主要是想从图像的角度来观察图形,然后在通过方程的角度来研究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
然而,如果照搬课本进行讲解会为他们的理解带来很大难度,从而打击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然而通过对图象的观察,这样启发学生得到范围、对称性、离心率等性质,充分应用数形结合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对定义的讲解和性质的研究较透,以至于在后面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不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
所以,在课后的反思过程中我发现了几个问题:一,在讲解“顶点”定义时,单纯定义为椭圆与坐标轴的交点,没把握住顶点的重要特征,即“顶点是椭圆与其对称轴的交点”,如果把握住这一点,在讲解时从“对称性”到“顶点”的过渡;二,是课堂的节奏还要稍微慢一点,比如对焦点在y轴时椭圆的几个性质的给出,都是师提问生齐答,在这个过程中不少反应慢一点的同学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被忽略掉了,而如果把这个环节换成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效果可能会更好,也更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由于自己担心时间的紧张和心态还不够成熟,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失误。
还有我的教学语言需要不断锤炼,因为数学老师的语言是否准确、精炼,会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力图用清晰优美的语言艺术去感染学生。
三,是“对称性”的讲解过于单薄,过于避重就轻的做法不利于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椭圆的标准方程 教学反思
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椭圆的标准方程教学反思。
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部分,我发现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一些困惑和误解,因此我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进行了一些反思和总结。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往往存在着对椭圆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
他们往往只是死记硬背标准方程,而忽略了椭圆本身的几何特性和定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椭圆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入讲解,让学生们真正理解椭圆是什么,而不仅仅是记住一个公式。
其次,我发现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经常出现代入公式后计算错误的情况。
这部分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对于代入公式的步骤和方法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在实际运用时出现了错误。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于代入公式的具体步骤和技巧进行讲解,让学生们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另外,我还发现学生们在理解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往往缺乏对于椭圆几何特性的直观感受。
他们往往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的计算和代数表达,而忽略了椭圆在平面上的实际形态。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于椭圆的几何特性进行直观展示和解释,让学生们能够通过图形直观地理解椭圆的形状和特点。
最后,我还发现学生们在解题过程中缺乏一定的实际应用意识。
他们往往只是机械地按照公式进行计算,而忽略了椭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于椭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进行讲解,让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解决。
综上所述,在教学椭圆的标准方程这一部分时,我需要更加注重对椭圆的基本概念进行深入讲解,对代入公式的具体步骤和技巧进行讲解,对椭圆的几何特性进行直观展示和解释,以及对椭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进行讲解。
通过这些改进,我相信学生们对于椭圆的标准方程会有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一部分的知识。
一道椭圆问题引发的思考
出交点 E的坐标 ( I
f-Ki  ̄
,
' 一 f
) 由已知条件 k・2 , k一 , 观察C D的中点坐标发
a
现没有含 k , 以将 一 :所
代入 E的坐标 中, 得到
题: B 若A 是过原点的椭圆等+ 。 1 60 鲁: o >>) 的一条
弦,是椭圆 P 上任意一点,则P与 , 连线 一A B 斜率 之积
, ,
分 二: 为C 在 圆 则 析 因 , 椭 上, 有萼+ 1 D 粤= 与
C 鲁 1 萼+ :,将两式相减则有掣- + D = D a 学 0
± 一 …① , c, 又 D在直线
则
: — 1 ・十 1 : — i , ,,都在 扛 二 又A BP 萼
上 任 意 一 弦和 弦 中点 与 中 心 的 连 线 斜 率 之 积 等 于 定
0的离 心率 : )
, 连接椭 圆的四个顶点得 到的菱
形的面积为 4(求椭圆的方程; ) .) 1 (设直线与椭圆相交于 2
不同的两点 AB, , 已知点 A 的坐标为 o, QO o ) 点 (y) , 在
为 定值 一 .
a
E器 , )此 点 c的点 合 ( 一 鼎 , E与l 中重 , 由 D
所 以就证明 了 为 C D的中点.此种证明问题的方法
’
称为“ 同一法” .
证 明: 由椭 圆对 称 性 可 设 , Y , ( - P A扛 , B- ,y) ) x 且
主题 , 是教学 、 应考与杂志 、 报刊的清一色主 流方法 . 早 已扎根 于人 的心底 , 让人一看到这种 “ 空间角” 求 的题 型, 解决此 问题 的固定思维就是“ 传统几何法” 坐标 与“ 向量法” 的二选一 . 其实除此 以外 , 还有一种就是杂志 、
一道椭圆考题的反思与探究
则
,
= / 成立. 、百
该等号成立的条件是2 ;毒 ( i-. 慨i (} )3 )6 故 } =
简评:通过公式J唧; l s 撕 △ I 建零条件和问题间的
.
、 c s0 9 。 一 、 s / 。 (+ 0 ) / i , n
, = —
有无 还需分类 讨论.双参 数和大容量 是考生解题 时面 临的运
算障碍. 作为 名数学教师, 对本题的肆 l应局 嘟不
表象 , 而应深入反思解法 , 总结规律 ’ 探究变化 深
蕴 涵 的 内在 价 值 .
、 /2
—
.
、 /3
反思一 : 突破常规 , 巧算面积
常 规 解 法 的难 点 究 其 根 源 在 于 复 杂 的 面 积 算 法 .考 生 首
中 于计 算 面积 时 涉 及 的 两 个 变 量斜 率 和 截 距 . 且 针 对 斜 率 的 并
在 某 种 特 定 的 位 置 关 系 .这 种 关 系 也 许 正 是 本 题 设 计 的源 头 . 如何 探 究 这 种 关 系 呢? 我 们 可 以通 过 伸 缩 变 换 . 把 椭 圆 变 成 先 圆 . 圆 中 研 究 图形 的某 种性 质 . 在 然后 再 把 这 种 性 质 还 原 到 椭 圆 . 而 得 到 椭 圆 中 图形 的某 种 性 质. 从 解 : 椭 圆上 的 任 意 一 点 ( Y , 伸 缩 变 换 下 对 应 点 为 设 ,) 在
同理 可 证 + Q= b. O 2 2
简 评 : 伸 缩 变 换 可 知 圆半 g O '0 由  ̄ P , p 的垂 直 对 应 于 椭 圆
半 径 D , p的共 轭 . 轭 正是 隐 于面 积 之 下 的 几 何 关 系 , 是 PD 共 正
探究演绎精彩课堂——《椭圆中一组问题的探究》有感
步生成 问题 的过程. 在 数学教学 中 , 应使学生 在像科学家 那样进行科学探究 的过程 中, 体验学习数学 的快乐.
1 . 探 究 过 程 中 突 出 学 生 的 自主 性
・
: .
X- -G
化 简 得 一 二 : 1 . 甜 k
当 = 一 1 时, 轨迹为 以定点 的连线 为直径 的圆; 当k > O 时, 轨迹 为 以定点 的连线 为实轴 的双曲线 ;
猜测 、 探求适 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 , 给出解释或证 明. ” 它
强调让学生在 问题情境 中经历发现 问题 、 解决 问题 、 进 一
线 段B C 的 中垂 线为Y 轴, 建立 平面直 角 坐标 系 , 故B( 一 n , 0 ) , C ( a , 0 ) , 定 值为k . 设所求 的点为 ( , y ) , 则有 ・ k ( =
。
顶点A的轨迹又是什么 ? 你 能得 出一个一般性 的结论 吗?
学 生通 过问题 1 的解 题思路 很快 可 以求 出点A的轨
迹是 以B ( 一 o , 0 ) , C ( a , 0 ) 为长轴顶 点的椭 圆 , 并 去掉两个 端点. 于是得到
点 的弦的两个端点与椭圆上除这两个端点 外的任 一点连 线 的斜率之积是 .
X- -.  ̄1 x+x1 。 c ‘ -X1 ‘
0 一, c f
c r
于是 可得 :
的 斜率乘积为一 ÷, 求顶点 A 的轨迹方程
经 过前 面 的 学 习 , 学 生 很快 解 出 , 并 知 道 注意 点 :
结论2 椭 圆 X z + y Z : 1 ( 6 > 0 ) 上任意一条经过原 点
设过原点的任意一条弦交椭圆于 ( Y ) 、 Ⅳ ( , , ) , 椭 圆上任意一点P ( , y ) .
一道椭圆考题的反思与探究
由s : 0 .Q .n 'Q= . O , iLPO s
snLP 0Q = ,得 P, 9 。 即 i 1 DQ = 0 , D P 上DQ .
故 在 圆 0:
命2 椭 吾16 题 过圆+=> X (> 2 。
定 的 位 置 关 系 , 种 关 系 也 许 正 是 这
本 题 设 计 的 源 头 . 如 何 探 究 这 种 关
常 规 解 法 的 难 点 主 要 集 中 于计 算 面 积 时涉 及 的两 个 变 量 :斜 率 和 截 距 .并 且 针 对 斜 率 的有 无还 需 分 类 讨 论 .双 参 数 和 大 容 量 是 考 生 解
,
.唧=11 I 1O .n PQ s ・- Is / O , o i
s i n cs— o P Q = 、 1一C S O / O Q= , P OQ , 一
程 的 烦l } 均为
数 学 的 外在 形 式 , 又反 映数 学 内在
的 关 感 .此 解 法 正挖 掘 了 本题 的 内
在 关.
J
J .
反思二l嵋 E 瞅 , j 啊”追根溯源
面 积
2
关 的两 个 定 值 .行 文 简 洁 .引 人 深
思 .常 规 解 法 主 要 涉 及 直 线 方 程 、 弦
②
将①代入② 中得 :
X — o + —226≤、 百 . , x q xy)+ / ( z /
显 然 % — l+ —z26 < / x lxy) (y 2 + 不
化 , 度挖 掘题 目蕴 涵 的 内在 价值 . 深
Y, )在伸 缩 变换下 的对应 点为 ( Y ) , ,
《椭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3篇)
《椭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3篇)《椭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3篇)教学工作经过课堂实践后,总会有很多发现和缺陷,需要教学反思,进行总结和改进。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椭圆》数学教学反思(精选3篇),希望有所帮助!《椭圆》数学教学反思1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如何尽可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45分钟的学习效率,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要教好高中数学,首先要对课标和教材有整体的把握和认识,这样才能将知识系统化,注意知识前后的联系,形成知识框架;其次要了解学生的现状和认知结构, 了解学生此阶段的知识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高中新课程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不但要加强双基而且要提高智力,发展学生的智力,而且要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不但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要让学生会学,特别是自学。
尤其是在课堂上,不但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要有明确的教学Ll标教学Ll标分为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
因此,在备课时要圉绕这些Ll 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和媒体,把内容进行必要的重组。
备课时要依据教材,但乂不拘泥于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达到预定的Ll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要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每一堂课都要有教学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用绕着教学重点来逐步展开的。
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
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
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椭圆》教学反思的反思
《椭圆》教学反思的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做教学活动的思考和总结,通过对教学反思的反思,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围绕《椭圆》这一数学概念展开教学反思的反思,探讨如何通过反思教学反思的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我在教学反思中发现了一个问题,即在传授椭圆的相关知识时,我过于强调了理论和公式的讲解,而忽视了实际问题与实例的联系。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注重理论与实例结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来理解椭圆的概念与性质。
其次,我发现在椭圆的教学中,我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考虑不够,只注重了理论上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对椭圆的几何图形的直观理解。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增加一些多媒体教学的内容,通过动画、实物模型等形式,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和理解椭圆的形状和性质。
另外,我在椭圆的教学中还发现,由于一些学生对数学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他们对椭圆概念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思考,通过问题解决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兴趣。
此外,我还观察到学生在解椭圆方程的题目上存在困难,很多学生对于方程的转化和求解不够熟练。
因此,我计划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练习题和题目解析,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解题能力。
最后,我发现在椭圆的教学中,教材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设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我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教材方面,我会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椭圆的知识。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学反思的反思,我发现了自己在椭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通过注重理论与实例结合、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题目练习和教材选择等方面的优化,我相信在今后的椭圆教学中能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范文:一道椭圆典型习题的教学实录与感悟
一道椭圆典型习题的教学实录与感悟[文献标识码]A在讲授椭圆几何性质时,我选了一道习题让学生在课前思考,然后在课堂上讲解,教学过程有点偏离了预设的轨道,但整个课堂鲜活灵动,是一个有效生成的课堂,我从中也收获了很多。
师:非常好!把椭圆问题用圆来处理了,这种方法通过坐标的伸缩变换,巧妙地把椭圆中的弦中点问题转化为圆中的弦中点问题,利用圆的垂径定理,使问题迅速解决,但是要注意经过伸缩变化后,原坐标下的点也要相应转化,还有其他方法吗?生8:用几何画板画图,从图中直接得出直线AB与x轴的交点为D,且点D关于直线PQ与原点0对称,所以点D的坐标为(8,0),结合点P(4,2)得到直线AB的方程为x+2y-8=0。
师:生8观察很敏锐,看到了对称性,如果是客观题的话非常好,不过这种方法需要画出比较精确的图示,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还有其他方法吗?可以对照所求直线的方程来看,生9:(0,3)(6,0)这两点的连线与所求的直线是平行的,师:我们能不能利用观察所得的结论把问题解决呢?谁来试一试?生10:设椭圆与坐标轴正方向的交点分别为L,M,作直线LM,交直线OP于Q根据题意,得直线LM的方程为y=-0.5x+3,直线OP的方程为y=0,5x,联立上述方程解得x=3,y-1.5,得到Q坐标为(3,1.5),而L(0,3),M(6,0),这样点Q 正好是线段LM的中点,于是就有了一条与直线LM平行的直线与椭圆的两个交点关于这条直线与直线OP的交点对称,即有过点P且与直线LM平行的直线交椭圆的线段被点P平分,从而得到所求直线的斜率为-O.5,有点斜式直线方程得到所求的直线方程为y-2=-0.5(x-4),即x+2y-8=0。
师:厉害!你是怎么得到有过点P且与直线LM平行的直线交椭圆的线段被点P平分的?能否证明一下?是不是对任意的椭圆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呢?如果存在,你能证明吗?请同学们课后思考。
师:下面我来简单小结一下。
(1)生1的解法是通法,对椭圆适用,对其他圆锥曲线也是适用的,我们要掌握、理解这样的通法。
探索的乐趣——对《椭圆中的最值问题》一题的思考
王 秀 云 老 师 在 《 道 不 等 式 题 的 多 一 解 、 式 与 推 广 》 文 中 讨 论 了 不 等 式 变 一
问题 :
元 证 明 , 余 六 种 方 法 均 是 将 ( ) 化 其 1式
为。 ≥ ()然后讨 论 () 3 , 3 式
x
( n )一 、 — c 一1 f2 / +(2 am一1 I 0, ( ) > 4)
8 m + k 2 0 由 于 直 线 与 椭 圆C 两 k x 4 2 1= . 有 个 交 点 , e 0 得 O m < k+ . 又 由 韦  ̄ A> , < 4 。 3
达定理 . 得
弦长 l曰 = / A f xG ̄ f f ! l 。 _
,
.
学 生 们 一起 探索 这 个 问题 :
投 箱: j v , 3 o 稿邮 s k i1 m x @ p6c
数学教学 通讯( 教师版 ) …
试题研 > 究 知识延 伸
探索的乐趣
对 《 圆 中 的最 值 问题 》 椭 一题 的 思考
上 海师 范大 学第四 附属 中学 2 1 1 04 8
删一 一 为 .争 面 驮 警一 确 津
这 时 有 学 生 提 出 疑 问 : 否 对 于任 是 意 的 一 条 直 线 Z 上 述 椭 圆 C于A. 交 B两
默籼一 刊
得 5 吉
4 3
1l I .y ’ 又, I
)z +
J 得 m l : 将 = + X I s 。÷ll j l , 咄 ,
距为m, sA =1l 2, 故J O ml B l I通过计 z h
算 可 得 △A B 积 的 最 大值 为 、_ 0 面 /3.
一道椭圆典型习题的教学实录与感悟
, 又因为 P点为 , 解得 :
师: 非常好 !这 种方 法改 变 了上 面的设 法 , 作 差 之
后直接得 到直线方程. 还有其他方法吗? 师: 下 面 老 师 给 出交 点 的设 法 A( 4 4 - , 2 + ) ,
B( 4 一m, 2 一 ) , 谁来尝试一下? 生 5 : 设 直 线 与 椭 圆 的 交 点 为 A( 4 + m, 2 + ) ,
即普一2 一一( 鲁- -4 ) , 整理得: x +2 y +3 6 一o .
得 寻: : — X l-
—
*
 ̄' 2
一一
一 一
’囚 - ,是 、 , 因刀 为/ P 是A - 、 B
的 中点
’ 1 哥 , 得
师: 把 椭 圆转 化 为 圆 , 把 椭 圆 的 中 点 弦 问 题 转 化 为
数学 ‘ 课倒研探
一
道 椭 圆 典 型 习题 的 教 学 实 录 与 感 悟
浙 江余姚 市 第三 中学 ( 3 1 5 4 0 0 ) 胡 科杰
[ 摘
要] 在椭 圆中点弦 问题 的教 学中, 如 果联 立方程组, 往往计算 比较 烦琐. 本节课 堂实录通过 引导 学生寻找利 用合理 的方
法, 教会 学生 自主探 究, 动手 实践 , 合作 交流. 用 问题探 究的方式让 学生亲历知识 的发现 的过程 , 体现学生思维的多样性 , 培养学生
,
1
线方 程 为 z +2 一8 —0 .
师: 生5 做得非 常好. 还有其他方法吗?
"
生 6 : 设、 x = a x’ 代 入椭 圆方程 得到 X I 2 + 2 —1 ,
,
因 为 A , B 在 椭 圆 上 , 所 以 有 J I 3 6 一 ’ 9 一 2 , 两 式 相 减 得 :
2024最新-椭圆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
椭圆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椭圆的教学反思优秀8篇,欢迎参考阅读。
椭圆的教学反思篇一本节借助几何画板的演示功能,使学生通过点的运动,观察到椭圆的轨迹的特征。
多媒体创设问题的情境,让探究式教学走进课堂,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学生虽然对椭圆图形有所了解,但只限于感性认识,缺少理性的思考、探索和创新,这与缺乏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密切相关。
本节课从实例出发,用多媒体结合本课题设计了一对动点有规律的运动作一些理性的探索和研究。
在教材处理上,大胆创新,根据椭圆定义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和思维习惯在概念的理解上,先突出“和”,在此基础上再完善“常数”取值范围。
在标准方程的推导上,并不是直接给出教材中的“建系”方式,而是让学生自主地“建系”,通过所得方程的比较,得到标准方程,从中去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中的对称美和简洁美。
在对教材中“令”的处理并不是生硬地过渡,而是通过课件让学生观察在当为椭圆短轴端点时(但这一几何性质并不向学生交待),特征三角形所体现出来的几何关系,再做变换。
椭圆的教学反思篇二经过连续两年的高三教学工作后,我开始投入到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
平时也研读教材,探讨过新环境下的高中数学教学,但是如何将所学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如何落实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调动广大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成为我平时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课题。
白板技术的应用,为攻克这一问题增添了催化剂,推动数学课堂逐渐走向动态的课堂。
也是我对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一次很好的反思。
一、让学生的手动起来这节课存在很大的计算量,如果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计算,就会减少思维量,减少解题的数量。
如果只做分析,不求解又达不到训练的目的,同时也失去了这一部分内容的特点。
如何在结论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探究——由椭圆一个例题引起的思考
课程篇本文从讲解圆锥曲线中的椭圆这一节的诸多性质入手,以例题为载体,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为手段,来谈谈圆锥曲线学习中如何让学生有机会自由表述、探讨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教学主要环节例:求椭圆x 24+y 23=1上的动点P 到原点O 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学生思考,并解答。
解法1:设P (x ,y )|PO |=x 2+y 2√=x 2+3-34x 2√=14x 2+3√x ∈[-2,2]∴当x =0时,|PO |min =3√当x =±2时,|PO |max =2解法2:设P (2cos θ,3√sin θ)|PO |=4cos 2θ+3sin 2θ√=3+cos 2θ√当cos θ=0时,|PO |min =3√当cos θ=±1时,|PO |max =2师:这两位同学都是通过建立目标函数求最值,不同的是前者利用二次函数,后者利用三角函数。
思考1:此题的结论可否推广到一般?学生思考并探究后得到:结论1:椭圆上任一点P 到原点O 的距离最近的点为短轴端点,最远点为长轴端点。
变式1:求椭圆x 24+y 23=1上的动点P 到其中一个焦点的距离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师:从变式1我们可得到结论2:椭圆上任一点P 与焦点距离最近(最远)的点为长轴端点。
变式2:设椭圆x 24+y 23=1的左右焦点为F 1、F 2,P 为椭圆上一动点,求∠F 1PF 2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解:设|PF 1|=x|PF 2|=2a-x=4-xcos ∠F 1PF 2=|PF 1|2+|PF 2|2-|F 1F 2|22|PF 1||PF 2|=x 2+(x -4)2-42x (4-x )=-1+6-x 2+4x由变式1中得的结论,x ∈[1,3]∴cos ∠F 1PF 2∈[12,1]∴∠F 1PF 2∈[0,π3]结论3:椭圆上任一点P 与两焦点所成夹角为最大角时,P 为短轴端点。
对一道椭圆试题的深入探究
对一道椭圆试题的深入探究董㊀强(西安市第八十五中学ꎬ陕西西安710061)摘㊀要:椭圆中有关定值的计算一直是圆锥曲线的核心问题ꎬ对椭圆试题的深入探究可以发现一些一般性的结论.关键词:椭圆ꎻ离心率ꎻ斜率ꎻ定值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25-0052-03收稿日期:2023-06-05作者简介:董强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笔者在给高二学生的复习试题中有一道有关椭圆中证明直线斜率为定值的问题[1]ꎬ通过课堂和学生的互动探究ꎬ发现这是一道蕴含椭圆本质属性的试题ꎬ可以进行推广.试题解答过程中所呈现的解析思路和具体方法对圆锥曲线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ꎬ体现了思考圆锥曲线问题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方向.1试题呈现试题㊀已知椭圆C:x2a2+y2b2=1(a>b>0)的离心率为12ꎬ左㊁右焦点分别是F1ꎬF2ꎬ点P为椭圆C上任意一点ꎬ且әPF1F2面积的最大值为3.(1)求椭圆C的方程ꎻ(2)过点F2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l交椭圆于AꎬB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ꎬMꎬN是椭圆上位于直线l两侧的动点ꎬ若øMAB=øNABꎬ求证: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2解法探究分析㊀当点P为椭圆C的上顶点时ꎬәPF1F2面积取到最大值ꎬ即(SәPF1F2)max=12b 2cꎬ结合椭圆的离心率和a2=b2+c2ꎬ可以求得椭圆的方程.第(2)问中øMAB=øNAB表明直线AB是øMAN的平分线ꎬ可以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ꎬ也可以通过直线AM和直线AN斜率互为相反数求解ꎬ而在具体运算的过程中ꎬ可以设出MꎬN两点的坐标ꎬ结合点差法与斜率公式探究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ꎬ也可以直接设出直线MN的斜截式方程ꎬ通过方程组的数学思想求得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2.1第(1)问解析解析㊀依题ca=12ꎬ(SәPF1F2)max=bc=3.又a2=b2+c2ꎬ所以a2=4ꎬb2=3.所以椭圆C的方程为x24+y23=1.252.2第(2)问解析思路1㊀利用两点间的斜率公式.解法1㊀(点差法)易求A(1ꎬ32)ꎬ设M(x1ꎬy1)ꎬN(x2ꎬy2).因为MꎬN两点在椭圆C上ꎬ所以x214+y213=1ꎬx224+y223=1.所以(x1-x2)(x1+x2)4=-(y1-y2)(y1+y2)3.故kMN=y1-y2x1-x2=-34 x1+x2y1+y2.设lAM:y-32=k(x-1)ꎬ由y-32=k(x-1)ꎬ3x2+4y2-12=0ꎬìîíïïï得M(4k2-12k-33+4k2ꎬ-6k2-6k+9/23+4k2).因为øMAB=øNABꎬ所以kAM+kAN=0.即直线AM和AN的斜率互为相反数ꎬ以-k代换kꎬ得N(4k2+12k-33+4k2ꎬ-6k2+6k+9/23+4k2).所以x1+x2y1+y2=-23.所以kMN=12.即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12.评析㊀上述解法中ꎬ直线AM和AN均过点A(1ꎬ32)ꎬ可以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求解MꎬN两点的坐标.因为直线AM和AN的斜率互为相反数ꎬ所以求解点N坐标的过程和求解点M坐标的过程完全相同ꎬ于是在实际求解时直接将点M坐标中的k换为-k即可得点N坐标.点差法的应用对于最终求解直线MN的斜率起到了简化的作用ꎬ此处kMN表达式中-34的分母和分子恰好是椭圆方程中的a2和b2ꎬ这为后面进一步推广提供了积极的思路.思路2㊀韦达定理.解法2㊀(斜截式)设lMN:y=kx+mꎬ代入3x2+4y2-12=0ꎬ得(3+4k2)x2+8kmx+4(m2-3)=0.设M(x1ꎬy1)ꎬN(x2ꎬy2)ꎬ由ә=64k2m2-16(3+4k2)(m2-3)>0ꎬ得m2<4k2+3.由韦达定理ꎬ得x1+x2=-8km3+4k2ꎬx1 x2=4(m2-3)3+4k2.因为øMAB=øNABꎬ所以kAM+kAN=0.即y1-3/2x1-1+y2-3/2x2-1=0.所以2kx1x2+(m-k-32)(x1+x2)-2m+3=0.①将x1+x2与x1 x2代入①式ꎬ整理ꎬ得(2k-1)(2k+2m-3)=0.该式恒成立ꎬ所以k=12.即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12.评析㊀解法1采用了点差法ꎬ运算较为简单ꎬ解法2考虑到探求直线MN的斜率ꎬ直奔主题ꎬ采用了直接设直线MN斜截式方程的方法ꎬ思路清晰ꎬ但最后整理化简过程技巧性强ꎬ方程组的思想和韦达定理的应用是解法2的主体.结论中的定值是1/2ꎬ而椭圆的离心率也是1/2ꎬ这是一种巧合还是有一般性的规律?为此ꎬ师生共同编撰并探究了下面一道试题.3变式探究变式试题㊀已知F1ꎬF2是椭圆C:x225+y216=1的左㊁右焦点ꎬ点P为椭圆C上任意一点ꎬ过点F2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l交椭圆C于AꎬB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ꎬMꎬN是椭圆C上位于直线l两侧的动点ꎬ若øMAB=øNABꎬ求证:直线MN的斜率为35定值35.证明㊀设M(x1ꎬy1)ꎬN(x2ꎬy2)ꎬ直线lMN:y=kx+mꎬ代入16x2+25y2-400=0ꎬ得(16+25k2)x2+50kmx+25(m2-16)=0.又ә=2500k2m2-100(16+25k2)(m2-16)ꎬ由ә>0ꎬ得m2<25k2+16.由韦达定理ꎬ得x1+x2=-50km16+25k2ꎬx1 x2=25(m2-16)16+25k2.因为øMAB=øNABꎬ所以kAM+kAN=0.即y1-16/5x1-3+y2-16/5x2-3=0.又y1=kx1+mꎬy2=kx2+mꎬ故2kx1x2+(m-3k-165)(x1+x2)-6m+965=0.②将x1+x2与x1 x2代入②式ꎬ整理ꎬ得75k2+25(m-5)k+3(16-5m)=0.即(5k-3)(15k+5m-16)=0恒成立.所以k=35.即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35.评析㊀本题也可以采用点差法进行求解ꎬ读者可以自行验证ꎬ此处直线的斜率依然等于椭圆的离心率.将该变式探究和前面试题进行比较可得ꎬ直线MN的斜率总为定值ꎬ而且这个定值等于椭圆的离心率[2]ꎬ可见该结论应该具有一般性ꎬ可以进行推广.4结论推广结论㊀椭圆C:x2a2+y2b2=1(a>b>0)中ꎬF1ꎬF2是椭圆C的左㊁右焦点ꎬ点P为椭圆C上任意一点ꎬ过点F2作垂直于x轴的直线l交椭圆C于AꎬB两点(点A在第一象限)ꎬMꎬN是椭圆C上位于直线l两侧的动点[3]ꎬ若øMAB=øNABꎬ则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e=ca(c=a2-b2).证明㊀设M(x1ꎬy1)ꎬN(x2ꎬy2)ꎬ直线lMN:y=kx+mꎬ代入b2x2+a2y2-a2b2=0ꎬ得(b2+a2k2)x2+2a2kmx+a2(m2-b2)=0.又ә=4a4k2m2-4a2(b2+a2k2)(m2-b2)ꎬ由ә>0ꎬ得m2<a2k2+b2.由韦达定理ꎬ得x1+x2=-2a2kmb2+a2k2ꎬx1 x2=a2(m2-b2)b2+a2k2.因为øMAB=øNABꎬ所以kAM+kAN=0.即y1-b2/ax1-c+y2-b2/ax2-c=0.又因为y1=kx1+mꎬy2=kx2+mꎬ整理ꎬ得2kx1x2+(m-ck-b2a)(x1+x2)-2cm+2b2ca=0.③将x1+x2与x1 x2代入③式ꎬ并化简得a2ck2+a2(m-a)k+c(b2-am)=0.所以(ak-c)(ack+am-b2)=0恒成立.所以k=ca.即直线MN的斜率为定值e=ca.参考文献:[1]严士健ꎬ王尚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选修1-1[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4.[2]董强.对一道高中数学课本例题的再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18(10):39-4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17.[责任编辑:李㊀璟]45。
对一道椭圆联考题的深度探究
对一道椭圆联考题的深度探究付增民(永康市第一中学ꎬ浙江永康321300)摘㊀要:本文通过对一道椭圆中三点共线联考题的多个角度深度探究ꎬ探寻此类问题的通性通法.关键词:椭圆ꎻ三点共线ꎻ联考题ꎻ探究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19-0056-04收稿日期:2023-04-05作者简介:付增民(1978-)ꎬ男ꎬ山东省东平人ꎬ本科ꎬ中学一级教师ꎬ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浙江省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基于 变频 育人模式的高中校本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 (项目编号:2022SC142)ꎻ金华市2022年度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的策略研究 (项目编号:JB2022328)㊀㊀三点共线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题型之一ꎬ而圆锥曲线中的三点共线问题则是高考及各地模拟考试考查的重点ꎬ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的第20题考查的就是以椭圆为载体的三点共线充要条件的证明[1].1考题呈现题目㊀(2022届辽宁省五校联考第20题)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x2a2+y2b2=1(a>b>0)ꎬ长轴长为23ꎬ且离心率为63.(1)求椭圆C的方程ꎻ(2)过椭圆C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椭圆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若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MꎬOꎬN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k1 k2=-13.2考题解析解析㊀(1)设椭圆C的焦距为2c(0<c<a)ꎬ则2a=23ꎬca=63ꎬb2=a2-c2.ìîíïïïïïï解得a2=3ꎬb2=1.故椭圆C的方程为x23+y2=1.(2)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证明.必要性:若MꎬOꎬN三点共线ꎬ不妨设A(x0ꎬy0)ꎬM(x1ꎬy1)ꎬN(-x1ꎬ-y1).则k1=y0-y1x0-x1ꎬk2=y0+y1x0+x1.所以k1 k2=y20-y21x20-x21.又因为A(x0ꎬy0)ꎬM(x1ꎬy1)都在椭圆C上ꎬ所以x203+y20=1ꎬ①x213+y21=1.②①②两式相减ꎬ得x20-x213+y20-y21=0.即(x0-x1)(x0+x1)3+(y0-y1)(y0+y1)=0.所以(y0-y1)(y0+y1)(x0-x1)(x0+x1)=-13.所以k1 k2=-13.必要性得证.充分性:设A(x0ꎬy0)ꎬM(x1ꎬy1)ꎬN(x2ꎬy2)ꎬ则x203+y20=1ꎬ①x213+y21=1.②①②两式相减ꎬ得x20-x213+y20-y21=0.即y20-y21x20-x21=-13.又因为k1 k2=y0-y1x0-x1 y0-y2x0-x2=-13ꎬ所以y0-y1x0-x1 y0-y2x0-x2=y20-y21x20-x21.整理ꎬ得y0-y2x0-x2=y0+y1x0+x1.所以A(x0ꎬy0)ꎬMᶄ(-x1ꎬ-y1)ꎬN(x2ꎬy2)三点共线.又因为点Mᶄ(-x1ꎬ-y1)在椭圆上ꎬ所以点Mᶄ(-x1ꎬ-y1)与点N(x2ꎬy2)重合ꎬ显然点M(x1ꎬy1)与点Mᶄ(-x1ꎬ-y1)关于原点O对称ꎬ所以弦MN过原点Oꎬ即MꎬOꎬN三点共线.充分性得证.点评㊀该联考试题题意简明ꎬ解答思路清晰ꎬ主要考查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ꎬ考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根据题意ꎬ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得椭圆的方程ꎻ(2)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ꎬ运用 设而不求 点差法 和 对称性 等手段ꎬ利用斜率关系进行证明ꎬ体现解析几何问题的本质就是将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ꎬ通过代数运算研究几何图形性质ꎬ图形问题代数化是解析几何的本质.3考题溯源(2021年新高考Ⅱ卷第20题)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x2a2+y2b2=1(a>b>0)ꎬ右焦点为F(2ꎬ0)ꎬ且离心率为63.(1)求椭圆C的方程ꎻ(2)设MꎬN是椭圆C上的两点ꎬ直线MN与曲线x2+y2=b2(x>0)相切.证明:MꎬNꎬF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MN|=3.解析㊀(1)由离心率公式可得a=3ꎬ进而可得b2ꎬ即可求得椭圆方程为x23+y2=1.(2)必要性:由三点共线及直线与圆相切可得直线方程ꎬ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可证MN=3.充分性:设直线MN:y=kx+bkb<0()ꎬ由直线与圆相切得b2=k2+1ꎬ联立直线与椭圆方程结合弦长公式可得1+k224k21+3k2=3ꎬ进而可得k=ʃ1ꎬ即可得解.点评㊀上面联考题与该高考题本质上可谓如出一辙ꎬ第(1)小题所求椭圆方程相同ꎬ第(2)小题的设问形式和背景一致.这就启示我们在高考复习教与学的过程中重视 回归ꎬ即回归到对往年高考真题的深层次挖掘和研究ꎬ并将这样的 回归 贯穿复习备考的始终.4考题变式若将上述联考题第(2)小题证明的充要条件分别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命题ꎬ可有下面的两个变式.变式1㊀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x2a2+y2b2=1(a>b>0)ꎬ长轴长为23ꎬ且离心率为63.(1)求椭圆C的方程ꎻ(2)过椭圆C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椭圆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设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若k1 k2=-13ꎬ则MꎬOꎬN三点共线.变式2㊀已知椭圆C的方程为x2a2+y2b2=1(a>b>0)ꎬ长轴长为23ꎬ且离心率为63.(1)求椭圆C的方程ꎻ(2)过椭圆C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椭圆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设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若MꎬOꎬN三点共线ꎬ则k1 k2=-13.若将上述联考题中的椭圆类比到双曲线ꎬ则有:变式3㊀已知双曲线C的方程为x2a2-y2b2=1(a>0ꎬb>0)ꎬ实轴长为23ꎬ且离心率为233.(1)求双曲线C的方程ꎻ(2)过双曲线C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双曲线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若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MꎬOꎬN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k1 k2=13.解析㊀(1)设C的焦距为2c(0<c<a)ꎬ则2a=23ꎬca=233ꎬb2=c2-a2ꎬìîíïïïïïï解得a2=3ꎬb2=1.故双曲线C的方程为x23-y2=1.(2)从充分性和必要性两个方面进行证明.必要性:若MꎬOꎬN三点共线ꎬ不妨设A(x0ꎬy0)ꎬM(x1ꎬy1)ꎬN(-x1ꎬ-y1).则k1=y0-y1x0-x1ꎬk2=y0+y1x0+x1.所以k1 k2=y20-y21x20-x21.又因为A(x0ꎬy0)ꎬM(x1ꎬy1)都在双曲线C上ꎬ所以x203-y20=1ꎬ③x213-y21=1.④③④两式相减ꎬ得x20-x213-(y20-y21)=0.即(x0-x1)(x0+x1)3-(y0-y1)(y0+y1)=0.所以(y0-y1)(y0+y1)(x0-x1)(x0+x1)=13.所以k1 k2=13.必要性得证.充分性:设A(x0ꎬy0)ꎬM(x1ꎬy1)ꎬN(x2ꎬy2)ꎬ所以x203-y20=1ꎬ③x213-y21=1.④③④两式相减ꎬ得x20-x213-(y20-y21)=0.即y20-y21x20-x21=13.又因为k1 k2=y0-y1x0-x1 y0-y2x0-x2=13ꎬ所以y0-y1x0-x1 y0-y2x0-x2=y20-y21x20-x21.整理ꎬ得y0-y2x0-x2=y0+y1x0+x1.所以A(x0ꎬy0)ꎬMᶄ(-x1ꎬ-y1)ꎬN(x2ꎬy2)三点共线.又因为点Mᶄ(-x1ꎬ-y1)在双曲线上ꎬ所以点Mᶄ(-x1ꎬ-y1)与点N(x2ꎬy2)重合ꎬ显然点M(x1ꎬy1)与点Mᶄ(-x1ꎬ-y1)关于原点O对称ꎬ所以弦MN过原点Oꎬ即MꎬOꎬN三点共线.充分性得证.同椭圆一样ꎬ若将变式3第(2)小题证明的充要条件分别按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来命题ꎬ可有下面的两个变式.变式4㊀已知双曲线C的方程为x2a2-y2b2=1(a>0ꎬb>0)ꎬ实轴长为23ꎬ且离心率为233.(1)求双曲线C的方程ꎻ(2)过双曲线C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双曲线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设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若k1 k2=13ꎬ则MꎬOꎬN三点共线.变式5㊀已知双曲线C的方程为x2a2-y2b2=1(a>0ꎬb>0)ꎬ实轴长为23ꎬ且离心率为233.(1)求双曲线C的方程ꎻ(2)过双曲线C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双曲线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设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若MꎬOꎬN三点共线ꎬ则k1 k2=13.㊀5推广延伸我们能否将上述联考题及与双曲线的类比变式题推广㊁延伸到有心圆锥曲线的一般情形呢?回答是肯定的!现延伸到椭圆和双曲线的一般情形ꎬ推广得到一般性命题.命题1㊀过椭圆C:x2a2+y2b2=1(a>b>0)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椭圆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若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MꎬOꎬN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k1 k2=-b2a2.类比椭圆的结论可以得到双曲线的相应结论.命题2㊀过双曲线C:x2a2-y2b2=1(a>0ꎬb>0)上任意一点A作两条直线ꎬ与双曲线的另外两个交点为MꎬNꎬO为坐标原点ꎬ若直线AM和直线AN的斜率存在且分别为k1和k2ꎬ证明:MꎬOꎬN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是k1 k2=b2a2.两个命题的证明可以按照上述联考题及与双曲线的类比题的证明过程分别进行ꎬ这里从略ꎬ有兴趣的读者不妨自行完成.许多典型的数学问题ꎬ其中蕴含的背景或规律需要挖掘或推广延伸ꎬ因而我们平时的解题:一是要重视问题的变式ꎬ通过变式去从 变 的现象中发现 不变 的本质ꎬ从 不变 中探求规律ꎻ二是适宜地将问题推广延伸为一般性的结论用于解决相关问题.唯有如此ꎬ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ꎬ提高其数学核心素养ꎬ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ꎬ从而真正把对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参考文献:[1]张世凡ꎬ李勇.悟真题内涵㊀促拓展探究:2021年新高考全国Ⅱ卷数学第20题拓展探究[J].理科考试研究ꎬ2022ꎬ29(05):25-27.[责任编辑:李㊀璟]。
对一道椭圆试题的探究
对一道椭圆试题的探究
椭圆是数学中一种古老而常见的几何形状。
椭圆的形状十分精美,可以被认为是圆形的缩影,是数学中一个高度研究的课题。
椭圆的数学定义是,当圆的平面坐标系映射再到一个新的叫椭圆的几何体的平面坐标系时,圆的形状就变成了一个椭圆。
从定义上来看,椭圆分为内接圆和外切圆两种。
内接圆指由椭圆上两个焦点和椭圆上任意一点确定的圆,它始终穿过椭圆上两个叫长短轴的直线,这两个轴所凹凸成的两个角叫做椭圆的角度。
外切圆指在椭圆上任意一点确定的圆,它也始终穿过长短轴,可以说椭圆就由它及其所凹凸的角度决定。
根据椭圆的定义,椭圆是由外切圆的半径和轴比值决定的,以及外切圆的角,也就是椭圆的角度来决定的。
椭圆是数学中的重要实体,它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数学的含义和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
从物理学上来说,椭圆是一种重要的力学实体,如月球的轨道运动和太阳系的许多天体流体动力系统问题都是由椭圆运动决定的,椭圆运动表明了一个实体随着时间变化时所建构出的轨迹形式。
此外,椭圆也是自然界所普及的。
很多较为熟悉的事物都是由椭圆的形状来建构的,如眼球是一个椭圆,核心的红宝石也是椭圆的形状,由椭圆组成的螺旋瓣摆设在著名的古罗马大圆形建筑上等。
椭圆具有非常深刻的数学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究物体的物理性质,理解自然界中的规律,从而更深入、更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发掘额外信息。
另外,椭圆在生活中也是广泛应用的,它是常见的几何体,都可以看到这种自信和美丽的形状,可以增强我们的美学审美。
因此,椭圆仍然是数学中重要且令人兴奋的一种形状。
人教版数学高二数学选修2-1 2.2对一道高考椭圆最值问题的题后诠释与反思
对一道高考椭圆最值问题的题后诠释与反思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 胡彬 257400圆锥曲线综合题是高考每年必考的一道大题,也是高中数学知识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应当对此类问题多总结、多分析,以期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本文正是出于这一目的,为同学们对2006年的一道高考椭圆最值问题进行分析解读.例.设P 是椭圆22x a+2y = 1 ( a > 1 ) 短轴的一个端点, Q 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 PQ | 的最大值.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基本知识、两点间的距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 PQ |的最大值, 为方便, 对2||PQ 加以讨论. 首先需写出点P 、Q 的坐标. 因Q 在椭圆上, 通过消元法消去2||PQ 中的一个未知数(这里消x ), 得到2||PQ 关于y 的表达式, 是一个y 的二次式, 配平方. 其中有参数a , 需结合此椭圆的性质分类讨论, 从而求出| PQ |的最大值.解法1: 依题意可设 P (0, 1 ), Q (x , y ), 则| PQ 又因为Q 在椭圆上, 所以 2x = 2a (12y -) .2||PQ = 2a (12y -) + 2y -2y + 1= (12a -)2y -2y + 1 + 2a= (12a -) 221()1y a --211a-- + 1 + 2a . 记2()||f y PQ =,其对称轴为211y a =- 由椭圆的几何性质,知| y | ≤ 1,又注意到已知条件 a > 1,① 当21[1,1]1a ∈--,即a 时, 则当y = 211a -时, | PQ | 取最大值21a a -;② 当2111a <--,即1< a ,2()||f y PQ =在[1,1]y ∈-是减函数,则当y = -1时, | PQ | 取最大值2 .解法2: 设P (0, 1 ), Q (cos a θ, sin θ), 则2||PQ = 2a 2cos θ + 2(sin 1)θ-= (12a -)2sin θ-2sin θ+2a + 1= (12a -)221(sin )1aθ---211a -+2a + 1. 注意到 |sin θ| ≤ 1, a > 1. 以下的讨论与解法1相同.指点迷津:本题求解中要用到椭圆的基本知识、两点间的距离、二次函数、求最值等知识, 解答过程蕴涵着函数思想、分类讨论等数学基本思想. 由于在这些方面以及思维的严谨性、周密性方面不同程度的欠缺, 造成了答题中不同层次的失误.由此我们可以估计到考生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做出若下分析.此题能够入手的多数考生都是循着解法1的路子做的.有的考生写出2||PQ 的表达式后, 意识不到条件“Q 为椭圆上的一个动点”的作用, 不知道利用椭圆方程在2||PQ 表达式中消元, 往下找不到深入的途径;有的考生虽然想到了消元, 但消去的是y , 得到:2||PQ = 2x + 2(1),太繁, 而无法求解下去;有的考生进行到求出:2||PQ = (12a -)2y -2y + 1 + 2a或2||PQ = (12a -) 221()1y a --211a -- + 1 + 2a ,但未能从椭圆方程22x a +2y = 1 ( a > 1 )中理会出| y | ≤ 1, 或未注意到a > 1的条件, 不对参数a 分情况讨论, 就直接得出y = 211a-时, | PQ | 取最大值21a a -, 导致失分; 有的考生虽知道要对a 分类讨论, 但未找到恰当的分类标准, 导致失误. 分类应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出发, 去选择恰当的分类标准, 不重不漏地将讨论对象划分为若干个类别. 具体到此问题, 则应是注意到 | y | ≤ 1, a > 1, 从是否211a -≤1来考虑分类. 此外, 有的考生是用解法2求解, 在设Q (cos a θ, sin θ)时, 不恰当的限定θ的范围, 如: θ∈[0,π] 或θ∈[,]22ππ-. 这样做改变了点Q 的属性, 因为, 当θ∈[0,π]时, Q 只在上半椭圆, 当θ∈[,]22ππ-时, 点Q 只在右半椭圆. 题后反思:注意“读题”, 即分析题目, 挖掘其中的信息. 解题中注意每一处细节, 培养思维的严谨周密. 消元时需注意被消变量的选择, 要使消元的过程尽可能简单, 消元后的结果尽可能方便使用.。
对一椭圆问题的探究
对一椭圆问题的探究
一椭圆是一类特殊的曲线,由两个重心定义,可以通过椭圆方程来表示,它体现了椭圆的几何特征。
椭圆的参数可以通过研究它的实际特征在长轴和短轴间的比例,以及几何平面中对称轴,来表示。
椭圆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椭圆面积公式来计算,得到的值与椭圆的面积有关,椭圆的周长通过计算椭圆周长公式来计算,得到的值与椭圆的周长有关。
此外,椭圆的中心点和聚焦点也会影响椭圆的形状:
1.如果两个聚焦点在椭圆的中心点,则椭圆将是一个圆形;
2.如果两个聚焦点在同一侧,则椭圆将呈现双曲线;
3.如果两个聚焦点在两侧,则椭圆将呈现单曲线。
因此,通过对椭圆参数以及它的中心点和聚焦点的探究,可以更加全面准确的描述一椭圆的几何特征。
对一道椭网试题的解题反思
ʏ安徽省安庆市洪汪宝名师工作室 洪汪宝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有些同学喜欢大量刷题,但数学成绩并不理想,而有些同学平时做题并不多,数学成绩却很好,对比发现,后者更喜欢问为什么㊂数学是一门思维很强的学科,同学们解数学题时一定要养成解题反思的习惯,不能就题论题㊂如何进行解题反思呢解题反思要思考什么?下面结合一道具体的椭圆试题谈谈如何进行解题反思㊂一㊁题目呈现题目: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 O y 中,椭圆C :x 2a 2+y2b 2=1(a >b >0)的左㊁右焦点分别为F 1㊁F 2,点M 在椭圆上,当әM F 1F 2的面积最大时,øF 1M F 2=120ʎ,且最大面积为23㊂(1)求椭圆C 的标准方程;(2)直线l :x =2与椭圆C 交于第一象限点N ,A 是第四象限的点且在椭圆C 上,线段A B 被直线l 垂直平分,直线N B 与椭圆C 交于另一点D ,求证:O N ʊA D ㊂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几何性质㊁椭圆的标准方程㊁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㊁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等多个知识点,对同学们的逻辑推理能力㊁运算求解能力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多种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考查基础知识,同时考查基本技能与基本方法,考查待定系数法㊁坐标法等解题方法,同时考查数形结合思想㊁转化与化归思想等数学思想方法,基础性与综合性并举㊂第一问是常规问题,结合图形分析发现点M 位于短轴端点时,әM F 1F 2的面积最大,即可得到a ,b ,c 之间的等量关系㊂第二问先根据题意,作出图形,要证O N ʊA D ,只需证明两者的斜率相等即可㊂又点N 的坐标(2,1)确定,直线O N 的斜率等于12,故只需证明直线A D 的斜率为12即可,第二问实际上是一道定值问题㊂二㊁解题反思2.1思考解法解:(1)当әM F 1F 2的面积最大时,点M 是椭圆短轴的端点㊂于是可得c =3b ,12ˑ2c ˑb =23,a 2=b 2+c 2,解得a =22,b =2,c =6㊂所以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x 28+y22=1㊂(2)解法1:由题意知点N (2,1)㊂设直线N D :y =k (x -2)+1,即y =k x -2k +1,根据条件可知N A :y =-k x +2k +1㊂设D (x 1,y 1),A (x 2,y 2)㊂联立x 28+y22=1,y =k x -2k +1,消去y 得(1+4k 2)x 2+(8k -16k 2)x +16k 2-16k -4=0㊂根据韦达定理知2x 1=16k 2-16k -41+4k2,故x 1=8k 2-8k -21+4k2㊂同理,x 2=8k 2+8k -21+4k2㊂42又y 1=k x 1-2k +1,y 2=-k x 2+2k +1,故直线A D 的斜率k A D =y 1-y 2x 1-x 2=k (x 1+x 2)-4k x 1-x 2=k ㊃16k 2-41+4k 2-4k -16k 1+4k2=12㊂又k O N =12,故O N ʊA D ㊂解法2:设A D :y =k x +m ,A (x 1,y 1),D (x 2,y 2)㊂联立y =k x +m ,x 28+y 22=1,消去y ,得(1+4k 2)x 2+8k m x +4m 2-8=0㊂根据韦达定理得x 1+x 2=-8k m1+4k2,x 1x 2=4m 2-81+4k 2㊂(*)因为线段A B 被直线l :x =2垂直平分,所以B (4-x 1,y 1)㊂于是N D ң=(x 2-2,y 2-1),N B ң=(4-x 1-2,y 1-1)=(2-x 1,y 1-1)㊂因为直线N B 经过点D ,N D ңʊN B ң,所以(x 2-2)(y 1-1)=(2-x 1)(y 2-1)㊂又y 1=k x 1+m ,y 2=kx 2+m ,于是2k x 1x 2+(m -1-2k )(x 1+x 2)-4(m -1)=0㊂将(*)代入上式,并整理得2k (4m 2-8)-8k m (m -1-2k )-4(m -1)(4k 2+1)=0,即(2k -1)(2k +m -1)=0㊂因为直线A D 不过点N (2,1),所以2k +m -1ʂ0,于是2k -1=0即k =12㊂又k O N =12,故O N ʊA D ㊂评注:第二问的解法1抓住直线N D 与N A 关于直线x =2对称,得到这两条直线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将直线N D 的方程与椭圆方程联立,借助韦达定理求出点D 的坐标,即可求出点A 的坐标,于是利用斜率公式即可求出直线A D 的斜率,体会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路㊂解法2直接设直线A D 的方程,借助N ,D ,B 三点共线得到向量关系,体会设而不求的解题思路㊂2.2思考变式条件中的直线x =2比较特殊,还有其他直线吗?于是得到下面的变式㊂变式:直线l :x =x 0(0<x 0<22)与椭圆C :x 28+y 22=1交于第一象限点N ,A 是第四象限的点且在椭圆C 上,线段A B 被直线l 垂直平分,直线N B 与椭圆C 交于另一点D ,是否存在定直线l ,使得O N ʊA D ?若存在,请求出该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㊂解析:设N (x 0,y 0),则x 208+y 22=1,即4y 20-8=-x 20㊂设直线N D :y =k (x -x 0)+y 0,即y =k x -k x 0+y 0,则N A :y =-k x +k x 0+y 0㊂设D (x 1,y 1),A (x 2,y 2)㊂联立x 28+y22=1,y =k x -k x 0+y 0,消去y 得(1+4k 2)x 2+(8k y 0-8k 2x 0)x +4x 20k 2-8x 0y 0k -x 20=0㊂根据韦达定理知x 0x 1=4x 20k 2-8x 0y 0k -x 201+4k2,解得x 1=4x 0k 2-8y 0k -x 01+4k2㊂同理,x 2=4x 0k 2+8y 0k -x 01+4k2㊂所以x 1+x 2=8x 0k 2-2x 01+4k2,x 1-x 2=-16y 0k 1+4k2㊂又y 1=k x 1-k x 0+y 0,y 2=-kx 2+k x 0+y 0,故直线A D 的斜率k A D =y 1-y 2x 1-x 2=k (x 1+x 2)-2k x 0x 1-x 2=k ㊃8x 0k 2-2x 01+4k2-2k x 0-16y 0k 1+4k2=x 04y 0㊂又k O N =y 0x 0,要使O N ʊA D ,只需k O N =52k A D ,即y 0x 0=x 04y 0,也即x 20=4y 20㊂又x 20+4y 20=8,0<x 0<22,解得x 0=2㊂所以存在定直线l :x =2,使得O N ʊA D ㊂评注:在以上推导过程中,发现直线存在,而且唯一,同时发现定值:k O N ㊃k A D =y 0x 0㊃x 04y 0=14㊂于是进一步思考,是否蕴含一般结论呢?2.3思考推广推广:直线l :x =x 0(0<x 0<a )与椭圆C :x 2a 2+y2b 2=1(a >b >0)交于第一象限点N ,A 是第四象限的点且在椭圆C 上,线段A B 被直线l 垂直平分,直线N B 与椭圆C 交于另一点D ,是否存在定直线l ,使得O N ʊA D 若存在,请求出该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㊂解析:设N (x 0,y 0),则x 20a 2+y 2b 2=1,即a 2y 20-a 2b 2=-b 2x 20㊂设直线N D :y =k (x -x 0)+y 0,即y =k x -k x 0+y 0,则N A :y =-k x +k x 0+y 0㊂设D (x 1,y 1),A (x 2,y 2)㊂联立x 2a 2+y2b2=1,y =k x -k x 0+y 0,消去y 得:(b 2+a 2k 2)x 2+2a 2(y 0-kx 0)k x +a 2x 20k 2-2a 2x 0y 0k -b 2x 20=0㊂根据韦达定理知x 0x 1=a 2x 20k 2-2a 2x 0y 0k -b 2x 20b 2+a 2k2,解得x 1=a 2x 0k 2-2a 2y 0k -b 2x 0b 2+a 2k2㊂同理,x 2=a 2x 0k 2+2a 2y 0k -b 2x 0b 2+a 2k2㊂所以x 1+x 2=2a 2x 0k 2-2b 2x 0b 2+a 2k2,x 1-x 2=-4a 2y 0kb 2+a 2k2㊂又y 1=k x 1-k x 0+y 0,y 2=-kx 2+k x 0+y 0,故直线A D 的斜率k A D =y 1-y 2x 1-x 2=k (x 1+x 2)-2k x 0x 1-x 2=k ㊃2a 2x 0k 2-2b 2x 0b 2+a 2k2-2k x 0-4a 2y 0kb 2+a 2k2=b 2x 0a 2y 0㊂又k O N =y 0x 0,要使O N ʊA D ,只需k O N =k A D ,即y 0x 0=b 2x 0a 2y 0,也即b 2x 20=a 2y 20㊂又b 2x 20+a 2y 20=a 2b 2,0<x 0<a ,解得x 0=22a ㊂所以存在定直线l :x =22a ,使得O N ʊA D ㊂评注:从上面的推广看,要使两直线平行,直线方程与椭圆的长轴之间有依赖关系,同时发现定值:k O N ㊃k A D =y 0x 0㊃b 2x 0a 2y 0=b2a2=1-e 2㊂椭圆中有这样的一般结论存在,那么双曲线与抛物线呢?2.4思考拓展拓展1:直线l :x =x 0(x 0>a )与双曲线C :x 2a 2-y2b 2=1(a >0,b >0)交于第一象限点N ,A 是第四象限的点且在双曲线C 上,线段A B 被直线l 垂直平分,直线N B 与双曲线C 交于另一点D ,是否存在定直线l ,使得O N ʊA D 若存在,请求出该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㊂解析:设N (x 0,y 0),则x 20a 2-y 2b 2=1,即a 2y 20+a 2b 2=b 2x 20㊂设直线N D :y =k (x -x 0)+y 0,即y =k x -k x 0+y 0,则N A :y =-k x +k x 0+y 0㊂设D (x 1,y 1),A (x 2,y 2)㊂联立x 2a 2-y2b2=1,y =k x -k x 0+y 0,消去y 得:62(b 2-a 2k 2)x 2-2a 2(y 0-kx 0)k x -a 2x 20k 2+2a 2x 0y 0k -b 2x 20=0㊂根据韦达定理知x 0x 1=-a 2x 2k 2+2a 2x 0y 0k -b 2x 2b 2-a 2k2,解得x 1=-a 2x 0k 2+2a 2y 0k -b 2x 0b 2-a 2k2㊂同理,x 2=-a 2x 0k 2-2a 2y 0k -b 2x 0b 2-a 2k2㊂所以x 1+x 2=-2a 2x 0k 2-2b 2x 0b 2-a 2k2,x 1-x 2=4a 2y 0kb 2-a 2k2㊂又y 1=k x 1-k x 0+y 0,y 2=-kx 2+k x 0+y 0,故直线A D 的斜率k A D =y 1-y 2x 1-x 2=k (x 1+x 2)-2k x 0x 1-x 2=k ㊃-2a 2x 0k 2-2b 2x 0b 2-a 2k2-2k x 04a 2y 0k b 2-a 2k2=-b 2x 0a 2y 0㊂易发现k A D <0,又k O N =y 0x 0>0,故k O N ʂk A D ㊂于是不存在定直线l ,使得O N ʊA D ㊂但发现k O N ㊃k A D=y 0x 0㊃-b 2x 0a 2y 0=-b 2a2=1-e 2,为定值㊂拓展2:直线l :x =x 0(x 0>0)与抛物线C :y 2=2p x (p >0)交于第一象限点N ,A 是第四象限内一点且在抛物线C 上,线段A B 被直线l 垂直平分,直线N B 与抛物线C 交于另一点D ,是否存在定直线l ,使得O N ʊA D 若存在,请求出该直线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㊂解析:设N (x 0,y 0),则y 20=2p x 0㊂设直线N D :y =k (x -x 0)+y 0,即y =k x -k x 0+y 0,则N A :y =-k x +k x 0+y 0㊂设D (x 1,y 1),A (x 2,y 2)㊂联立y 2=2px ,y =k x -k x 0+y 0,消去y 得:k 2x 2+(2y 0k -2x 0k 2-2p )x +2px 0-2x 0y 0k +x 20k 2=0㊂根据韦达定理知x 0x 1=2p x 0-2x 0y 0k +x 20k 2k2,解得x 1=2p -2y 0k +x 0k 2k2㊂同理,x 2=2p +2y 0k +x 0k 2k2㊂所以x 1+x 2=4p +2x 0k 2k2,x 1-x 2=-4y 0k k2㊂又y 1=k x 1-k x 0+y 0,y 2=-kx 2+k x 0+y 0,故直线A D 的斜率k A D =y 1-y 2x 1-x 2=k (x 1+x 2)-2k x 0x 1-x 2=k ㊃4p +2x 0k 2k2-2k x 0-4y 0k k2=-p y 0㊂易发现k A D <0㊂又k O N =y 0x 0>0,故k O N ʂk A D ㊂于是不存在定直线l ,使得O N ʊA D ㊂但k O N =y 0x 0=2p y 0,于是得到k O N =-2k A D ㊂在以上推导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基本相同,推导的过程基本类似,虽然双曲线和抛物线中均没有类似椭圆的一般结论,但得到了斜率之间的关系,收获不小㊂所以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既要分析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㊁基本数学思想方法㊁基本能力,还要学会思考试题的多种解法,对其进行变式㊁推广㊁拓展等多个方面探究,长期坚持,一定会提升思维层次和思维质量,从而让我们的学习更轻松,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更大㊂注:本文系安庆市2022年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双重 背景下学生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A J K T 2022-041)的阶段成果㊂(责任编辑 徐利杰)72。
椭圆教学反思
椭圆教学反思简介本文档旨在反思椭圆教学的实践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
椭圆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几何和代数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教学过程的思考和回顾,我们可以发现椭圆教学中的挑战和问题,并提供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案。
教学反思在进行椭圆教学时,我发现以下问题和挑战:1. 抽象性难度椭圆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很抽象,特别是在初次接触时。
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椭圆的定义、性质和方程。
这导致了学生在解决椭圆相关问题时的困惑和不确定性。
2. 缺乏实际应用椭圆在数学中具有重要应用,但学生可能难以将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他们思考的问题常常停留在纯粹的数学推导和计算阶段,而忽视了椭圆在几何和物理中的实际应用。
3. 教学方法单一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传统的讲授和练方法,缺乏足够的互动和实践机会。
这种教学方法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效果不佳,因为他们更适应于与教材进行互动、参与探究和解决问题。
改进建议为了克服以上问题和挑战,我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 引入具体例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椭圆的概念,我们可以引入一些具体的实例。
例如,通过展示椭圆的实际图像、应用于建筑设计和天文学等领域的案例,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椭圆的作用。
2. 探索互动研究为了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我们可以采用互动研究方法。
例如,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决活动和应用任务,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研究过程中,主动探索和应用椭圆的概念。
3. 多样化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教材和练题,我们可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椭圆教学。
例如,使用互联网资源、教学视频和模拟软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材料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椭圆的知识。
总结通过反思椭圆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存在抽象性难度、缺乏实际应用和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为了改进椭圆教学,我们建议引入具体例子、探索互动学习和多样化教学资源。
这些改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培养他们对椭圆的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个题目的第(2)问 ,解 法 1就是从问的角度审题是 求 最 值 类 问 题 ,而求最值类问题最常用的方法是函数 法 ’解 法 2 又 注 意 到 求 最 值 有 一 种 比 较 重 要 简 洁 的 方 法 是 基 本 不 等 式 法 ,进而简化了运算'从所考查的知识角 度分析看这个题目研究的是直线与圆锥曲线问题,处理 这 类 问 题 常 见 有 法 和 “设而不求”两种方法,解 法 1和 解法2是 用 法 ,解法3是用“设而不求”法’
2
1+4#2
V 1& #2
% 2+(12#2+3-%2)
一2 V % % 12#2+3-%2) " 2 .
"
1&4#2
2 1&4#2
一3 一,
当且仅当%2! ^ ^ 时 ,取 等 号 ,代 人 (*)可求得A2! 2
¥4 ,符合题意.
当直线4 + 的斜率不存在时,# * 0 + 的面积为^ 8
综合上述,# 4 0 +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3. 分析3 :处理解析几何计算时,可以采用“设而不求” 法 ,为了 简 便 计 算,点4 ,+ 的坐标设为参数形式.解题过 程如下: 解法3 :设4 (-1 ,.1 ),+(-2,.2),则直线〇+ :-2.-.2-一〇,
点 评 :本 题 第 (2 ) 小 问 的 解 法 思 路 比 较 直 观 ,体 现 函 数 思 想 .但 是 计 算 特 别 烦 琐 ,尤 其 换 元 更 不 容 易 想 到 ,一 般难以完成.
分 析 2 :此 题 第 (2 )问 是 求 最 值 类 的 问 题 ,而求最值
类的问题有时便捷的方法是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分 析 1 : 设 直 线 方 程 为 & ( 1 # + 2 ,联立直线方程和 椭 圆 方 程 ,利用弦长公式求得1 ,2 的 关 系 ,求出原点0 到 直 线 的 距 离 ,把 $ , 0 - 的面积化为含有1 的函数,然后 利用换元法求得最值.
解 法 1 :设, ( # 1,& ),- (#2,&2),当 的 斜 率 存 在 时 ,
得2 2<1212+8 I2
4 ( 2 2-3)
1+412 ,#1#2=- 1+412
设 直 线 方 程 为 & = 1 #+2 , 联立
(412+1 )#2+812#+4(22-3)=0. 由A >0知 ,1212+ 3 - 2 2> 0 , 敗#1+#2=- 812 ,#1#2= 4 ( 2 2-3)
消 去 & ,得
,
V
+F i#2-#1I=V
+F
V 1 ( 112+4F1+23- 2 ^
d .(*) 2
又原点0 到 直 线 的 距 离 ^ , vm
所以S =丄 L4 - I.4 2
62 十 •?•!{:,■?高中
2018年 4 月
新颖试题
- 1 ! i +#2 V 16( 12#2+ 3 - % 2) . 1%1
思考(二 ) 把题干条件适当放宽,结论仍然成立
从前面的解法2和解法3发现条件l4 + l= i2 仅起到验
证 的 作 用 ,条件L4 + l= A2 是 满 足 # 4 0 + 的面积1 的最大值
为3 的一个充分条件'若条件l4 + l一(2>0),则 要 使 # 4 0 + 的面积S 的最大值还能为3 ,则 2' [V & ,2 V & ].证明如 下:
教学 参谋
新颖试题
2018年 4 月
对一道椭圆习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究
( 江苏省淮州中学杨帆
笔者最近做过一道习题,然 后 ,从审题与解法角度、 数学的运算方式与运算技巧的角度进行了一些深人思 考 ,对习题做了条件拓宽、结论推广和类比联想,现分享 给 各 位 读 者 ,希望能对各位读者有所启发.
一 、习题及其解法
(一) 习题再现
习 题 如 图 1 ,已 知 椭 圆 ": 4 + 4 = 1 ($>'>0 ),经过 $ '2
椭 圆 C上一点)的
直
线与椭 42
圆
C有
且只有一个公共点,且点) 横坐标为2.
( ) 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矣2 + 苓3 = 1 ,过 程 略 # ( 2 )若 是 椭 圆 的 + 条
弦 ,且 I, - I( ,0 为 坐 标 原 点 , 2
1+412 1 +1 2
625 I 9 6 \2 〇 102^ 25!
又因为!= ^ ^ = 4 -
96
1 +1 2 1 + 2 ' [1 ,4 ),当 ^ 时 ,
所以0/„=9.
当 直 线 斜 率 不 存 在 时 ,$ , 0 - 的面积为 5 V 3
综合上述,$ , 0 - 的面积的最大值为3.
解 法 2 :设, ( #1 ,&1),- ( # 2 ,&2),当 直 线 ,-的 斜 率 存 在
时 ,设 直 线 方 程 为 & = 1# + 2 ,
f#2+4y2=12
联立 %
消去& ,得(412+1 )#2+812#+4(22-3 )=0■
i&=1 # + 2 ,
又 "=64122 2-16(1 +412)(22-3) = 16( 1212+ 3 - 2 2)>0,
由思考(二)知,当直线4 + 的斜率存在时,# 4 0 + 面
点4 到直线0 + 距离0- l-2y1--1y 2',则 # 4 0 + 的面积1-
V-2+.2
V , |〇+ 10一 -2+.2. 1- 7-1.2丨一丨-27「-1.2丨.
2
2
V-2+r 2 2
设 4 (2V 3 cos! ,V 3 since),+(2V 3 co.S ,V 3 si〇S ),
求 $ , 0 - 的面积0 的最大值. (二) 分析与解 由)的横坐标可得)的坐 标 ,带 人 椭 圆 方 程 ,联立直
线 和 椭 圆 方 程 ,化 为 关 于 #的 一 元 二 次 方 程 ,由判别式等 于0得到$ ,'关 系 ,进一步求得$ ,' 的 值 ,则 椭 圆 C 的标准 方程可求.下面着重分析问题(2 ).
由 (|ABI2(( 1+12)(#2-##)2(( 1+12)[(#2+#i )2-4###2], 4
得2 2=3(1+412)-25 (/+412'). 64(1+12)
又原点0 到 直 线 的 距 离 1 2 , VY+F
所以s =-
ImI
4 vr+ F
则s 2=-
625 1024
192 l 5 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