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云南民族村活动策划方案

云南民族村活动策划方案

云南民族村活动策划方案一、活动背景云南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云南民族村作为一处集中展示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基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学习。

为了进一步推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认识云南民族村,我们计划举办一场大型的云南民族村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推广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提升云南民族村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 增加游客对云南民族村的参观和学习兴趣。

3. 加强云南省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了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 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云南旅游,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活动时间和地点时间:活动将在2022年的春季举行,具体日期待定。

地点:云南民族村。

四、活动内容1. 开幕仪式在云南民族村主舞台上举行开幕仪式,邀请云南省领导、相关民族代表、文化学者等出席,通过民族歌舞表演、文艺演出等方式,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2. 民族村展览为了更好地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我们将在云南民族村建设一些特色展厅,展示各民族的传统服饰、工艺品、器乐、舞蹈等。

通过展示更多的文化元素,吸引游客的兴趣和想象力。

3. 民族村民俗表演在各民族的村落中安排表演,在规定的时间进行各种民族特色的表演,例如彝族的抓鸡皮、瑶族的舞龙灯、景颇族的猴子表演等。

同时还可以邀请游客参与其中,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

4. 亲子互动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家庭游客,我们还将设置一些亲子互动活动,例如儿童手工制作、传统游戏体验、民族绘画等。

通过亲子互动,让家庭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增进家庭间的感情。

5. 摄影比赛组织一个云南民族村摄影比赛活动,鼓励游客用镜头记录下云南民族村的美景,并展示他们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并且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投票评选,并为获奖选手颁发奖品和证书。

6. 游客体验活动提供一些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体验活动,例如手工制作、菜肴制作、传统歌舞学习等。

游客可以参与其中,亲身体验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增加游客对云南民族村的参观兴趣。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海晏村为例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海晏村为例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以海晏村为例摘要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主要分为框架构造和装饰部分组成。

假如说构造和框架是古老建筑的骨头,那传统的装饰部分就像是它身上的表皮。

装饰设计是建筑艺术表现不同的形式之一。

在我国的历史传统的房屋设计中,建筑的表面装饰可以充分反映本地不同的文化,如本地的民俗、当地的民风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民族层次的历史背景风格,房屋的表面装饰不仅是承载着建筑外部的装饰,并且承载着我国古代的人民的美丽心愿。

关键词:云南;海晏村;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绪论本篇文章的主要讨论的目标是云南(海晏村)古代留下来的历史建筑上的修饰手法的运用,因为古代的传统历史住宅是具有丰富是纹样,是有审美性和装饰性的代表,也是对我国古代民间住宅的一个重要研究,同时也起到了保护的作用,这些历史古建筑住宅不仅具备了长远悠久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同时还具备了关于艺术审美的研究价值。

1云南海晏村海晏村:地处云南省昆明市的呈贡区大渔街道,这里的房子建筑是云南自清代以来保留完好的房屋之一,也是昆明市第四批列入历史文化住宅保护的建筑。

住宅建筑是八字形民用建筑的门楼,呈现出四耳八尺的建筑特色,介于为三之间。

住宅的樑上有这样一个中国雕琢的艺术设计精巧图案,墙体是用红色土壤与石块稻草进行充分搅拌后压实堆砌结合出来的。

该建筑由两个庭院组成,是印度住宅垂直延伸的模型。

其全部图案保留完好,住宅精美,木纹雕刻精细,部分彩绘,具备了良好的房屋住宅艺术价值。

房屋住宅的构造完全展示了一座印度建筑风格民居的文化特色,柱子上的木纹雕刻精美,保存完好,为钻研云南本地传统民居的发展供给了宝贵资料,具备了很高的房屋住宅环境艺术价值。

唐代郑锡的《日中有王子赋》中形容天下太平,说“河清海晏,时和岁丰”恰似这安逸静好的小渔村。

2云南传统民居屋顶装饰屋顶是房子的组成部分之一。

我国的传统历史古住宅的屋顶装饰纹样一般具有驱邪的意思,各种装饰如屋檐、脚、兽等住宅的装饰成分包含着我国以前的人民的美丽愿望。

布朗族民居建筑设计研究——以云南景迈山芒景村民居为例

布朗族民居建筑设计研究——以云南景迈山芒景村民居为例

邻西双版纳的勐海县,西边紧邻缅甸,是缅甸与我国西双版纳、普洱的交界。

这里的村民世代居住在景迈山上(见图1)。

芒景村内的翁哇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三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 布朗族民居布朗族是一个中国西南地区的历史悠久的古老少数民族,其称呼在不同地方有所不同,不同民族对其的称呼也有所不同。

在中国,布朗族主要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县内,少部分散居在云南的临沧、思茅和保山等地区,是云南省独有少数民族之一。

以茶叶种植为主要产业的布朗族村落为了耕种方便,建筑多建造于山间,依山就势而建,村寨道路蜿蜒曲折,环境清幽古朴,村民聚寨群居。

当地自然资源丰富,建筑均采用木、竹、茅草等自然材料。

据历史记录,帕哎冷带领族人建造了第一代布朗族民居,第一代民居做法是用两棵树的树枝顶起来的棚,屋顶用树叶遮蔽,这种房子被布朗族人称作“亚戈给”。

摘要 文章以云南芒景村为田野调查点对布朗族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同时对布朗族民居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文献归纳。

然后通过类型学研究对民居的平面功能、外观形态、结构、材料和其他生活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总结。

研究布朗族传统民居不仅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起到作用,同时也能在新民居建设中对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创新起到借鉴作用,让新民居在兼顾传统的同时也能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布朗族;干栏式建筑;布朗族民居;建筑技术中图分类号 TU241文献标识码 ADOI 10.19892/ki.csjz.2024.01.14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Mangjing Village in Yunnan Province as a fieldwork to conduct field survey and mapping of traditional Bulang dwellings, and also summarizes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of Bulang dwellings. Then, it summarizes the plane function, appearance, structure, materials and other living facilities and equipment of folk houses through typological research. Finally, the research on the Bulang traditional dwellings not only plays a role in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but also plays a reference role i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dwelling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dwellings, so that new dwellings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users while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tradition.Key words Bulang ethnic group; stilt style architecture; Bulang folk house; architecture technology1 景迈山古茶园与芒景村在芒景村缅寺的木塔石碑上有傣文记载着布朗族的祖先是在傣历57年(公元695年)的时候开始在芒景种植茶叶的[1]。

云南典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

云南典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

云南典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研究云南是26个少数民族聚居的中国西南边疆省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

这些村落多位于偏远山区,分布较分散。

尽管近年来政府大力开展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但是保护思路并不清晰,甚至造成保护性破坏。

文章以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佤族翁丁村、怒族翁里村和彝族乐居村三个典型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测绘现状村落总平面和民居建筑,分别分析三个村落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的特征和价值,基于价值判断,以活态保护理论为指导,提出保护更新规划内容。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有:原始社会村落翁丁村中古老的干栏式木掌房民居建筑和与氏族社会组织相关的村落空间结构,明确村落佤族历史文化价值,提出按“原材料、原形态、原工艺”原则保存民居建筑形式、聚落形态和限制旅游开发等保护措施及以完善基础设施为主的更新措施;农业社会村落翁里村中的干栏式木楞房民居建筑和体现民居与耕地空间临近性的村落空间格局,明确村落的怒族农耕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提出村落环境空间格局整体性保护、传统建筑保护和提升原住民文化“自珍”意识等保护措施及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主的更新措施;“空心化”村落乐居村中典型的彝族“一颗印”民居建筑和彝族传统文化,明确村落建筑的科学价值,提出村落空间格局修复和重续文化传承等保护措施及创新经营方式以吸引村民回流的更新措施。

通过对三个不同民族,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的研究,结合云南其余民族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调研结果,总结归纳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共性特征及共性保护更新策略,提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主要研究结论:(1)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2)建立健全文化传承机制,强化民族文化传承;(3)延续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存续物质与精神文化遗产的联系纽带;(4)尊重原住民发展诉求,科学引导村落发展,对传统村落进行活态的保护。

研究成果可作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村落保护、更新和发展的参考和借鉴。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个重要族群,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

他们的建筑方案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自然环境的特点。

以下是一个傣族建筑方案分析案例。

这个案例是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个传统傣族村落的建筑方案。

这个村落位于一个热带雨林的山脚下,周围被茂密的森林和多条山涧环绕。

这个村落建筑方案以融合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理念为基础,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傣族人民的居住需求。

该村落的建筑方案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房屋、庭院和公共建筑。

房屋是傣族人民居住的地方,一般呈独立的矮屋形式,采用木结构和竹节建造。

这种建造方式可以适应热带雨林的气候特点,保持室内的通风和凉爽。

房屋的外墙一般采用木板或竹条,而屋顶则以茅草覆盖,既能保护房屋免受阳光和雨水侵蚀,又能透过屋顶的小孔让阳光和雨水滋养居住者。

庭院是傣族人民休闲和社交的场所,也是村落中重要的集会地点。

庭院一般呈方形,被高墙围绕,可以提供隐私和安全。

四周种植了各种花草树木,形成了一个绿意盎然的环境。

庭院中间一般有一个小池塘或水井,供居民取水和娱乐。

庭院的地面铺有鹅卵石,既美观又耐用。

庭院的布局和设计充分考虑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给居民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

公共建筑是傣族村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寺庙、学校、议事堂等。

这些建筑一般坐落在村落的中心位置,具有重要的宗教、教育和社交功能。

公共建筑的建筑风格和村落其他建筑一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寺庙是傣族人民信仰的中心,一般呈木结构,以鲜艳的彩绘和华丽的装饰。

学校是傣族人民接受教育的地方,一般呈独立的多层建筑,可以容纳更多的学生和教师。

总的来说,这个傣族村落的建筑方案充分展示了傣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依赖。

他们通过木结构、竹节和茅草的运用,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创造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

这个建筑方案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还保护了生态环境,传承了傣族人民的文化传统。

云南民族村考察报告

云南民族村考察报告

云南民族村考察报告1.引言云南民族村考察报告1. 引言1.1 概述云南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和灿烂的历史。

在这片土地上,聚居着数十个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语言、风俗和传统习俗。

为了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村的发展状况,我们开展了这次云南民族村考察。

本次考察旨在通过实地调研和交流,全面了解云南的民族村,探索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和发展潜力。

通过对不同民族村落的考察,我们将呈现出一个多元化、具有包容性的云南,以及云南民族村在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旅游开发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问题。

为了使报告结构清晰明了,接下来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云南民族村的背景和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形成和演变的过程。

其次,将探讨民族村的文化和风俗,着重展示各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

最后,我们将总结对云南民族村的考察结果,并提出对其发展的建议,旨在促进云南民族村的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

通过本次考察报告,我们希望能够深入探索云南民族村的瑰丽与魅力,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多元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作出贡献。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为了介绍整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和主要内容安排,为读者提供一个全局性的概览。

首先,引言部分会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简要介绍云南民族村考察的背景和目的。

接着,正文部分将详细探讨云南民族村的背景和历史。

这部分可以包括云南民族村的地理位置、概况、建设背景等内容,同时还可以介绍一些云南民族村在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以及对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等。

然后,正文部分还将包括对云南民族村的文化和风俗的考察和介绍。

这里可以具体展示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特点,如服饰、音乐、舞蹈、习俗等,还可以探讨民族村内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情况。

最后,结论部分将对云南民族村的考察总结进行概括,并给出对云南民族村的发展建议。

这一部分可以总结云南民族村的优点和不足,提出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方向和措施,为云南民族村的未来发展提供建议和思考。

云南民族村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剖析

云南民族村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剖析

改进方案
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方案:.
规范管理
深化主题
宣传与促销
改进方案
增强体验性
不断创新
深化主题.
改进方案
突出特色主题公园是围绕某个主题,将不同地域的 自然景观与人文现象进行有机结合,供人们欣赏、 学习、体验、娱乐、康体等的有特色的景区。人们 渴望看到和体验到原汁原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现象。 云南民族村是以民族文化作为主题的主题公园,民 族文化是其灵魂,应始终抓住这一主题,突出个性, 一切建设都应突出这一主题,为主题服务。
增强体验性.
改进方案
现在人们旅游的目的不局限于观光游览,而更多是 为了休闲而旅游,休闲的关键是体验性要强。很明 显,和走马观花般的旁观相比,亲自参与其中,在 参与中思索与体会,更能使人产生共鸣,能够使人 们体验到大自然的美好和民族文化的内涵,从而流 连忘返,延长在公园的游玩时间,进而增加在公园 的消费支出,给公园带来经济收益。
规范管理.
改进方案
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转必须有严格科学有效管理。要 对员工进行合理分工,实施目标责任制,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考评制度,保持 命令的统一性和指导的有效性;以整体利益为重, 个体服从整体,兼顾个体利益,公平分配,调动员 工的积极性;要用人之长。把最合适的人安排到最 合适的岗位上;对人力资源要以节约成本, 提高效 率为根本。
民族文化开发建设挖掘不够深管理不到位缺乏游客深入参与的旅游项目reality云南民族村的客源市场分析门票定价不灵活云南民族村的客源市场分析一级客源市场为昆明市及其周边车程在1小时内的居民大概有300万人二级客源市场为曲靖玉溪楚雄等市的居民人口较多经济基础雄厚三级客源市场为机会市场主要是流动人口
云南民族村发展现状与继续开发分析

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

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

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一.景区简介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

它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

有索道连接西山龙门,组成了民族村至西山风景区的旅游环路。

近来为发展旅游,先后建起了云南民族村和云南民族博物馆。

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

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

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它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

二.景区现状云南民族村当时作为云南省重点投入的第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在开局头年便创造了600多万游客的年接待量,日均达1.7万人次。

从1993年~1997年,年均游客人数300多万,日均8000多人次。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成功举办之后,云南民族村的影响和在云南旅游业中的重点景点地位明显下降,之后更逐年迅速下滑,从2000年~2003年,游客接待量分别从l16万降至62.3万人次。

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下半年,虽经多方努力,日均游客量为1000人次以下,2004年虽有起色,但平均游客量不到1200人次。

不久前昆明市产权交易中心发布了《云南民族村产权转让公告》,公告称,云南民族村整体资产将进行公开拍卖,挂牌转让价3.773亿元。

公告表示,此次产权转让行为已经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报经市政府同意。

公告指出,云南民族资产评估备案值为:资产总额59471.45万元,负债总额3346.99万元,净资产总额56124.46万元。

三.问题分析目前全国的主题公园,只有10%的公园赢利,70%亏损,20%持平。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地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这些地区,由于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的存在,导致了一些村民之间的纠纷。

因此,关于这些纠纷发生的频率和原因、以及适用于少数民族村民的调解机制,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的三个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进行调研,分析了村民纠纷的发生原因和调解机制,并探讨了其局限性与发展方向。

一、村民纠纷的发生原因在对调查的村民进行访问后,发现许多纠纷都与土地使用有关。

由于山区的土地资源稀缺,人口增长和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通常沿用传统的土地使用模式——轮作休耕制。

但很多人会出现轮作时间不平衡、拓宽耕地等情况,引起农民之间的纠纷。

此外,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问题,也会导致纠纷的发生。

例如,某些宗教信仰强烈的农民认为他们应该采用传统的种植和收获方法,到了特定的时间进行吉祥祈福,而其他农民则不同意。

此外,还有一些文化习俗的问题,如某些长者或祖先的问题,都可能引起纠纷。

二、适用于少数民族村民的调解机制针对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制定调解机制需要充分考虑该地区的特殊情况。

基于调查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建议:1. 建立村级调解委员会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庄人口密度低,通常难以远离村庄寻求帮助。

因此,建议在村级设立调解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村干部和一些志愿者,以促进社区内的调解和解决纠纷。

2. 大力宣传教育宣传教育是少数民族农村地区调解机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发放传单、广播、电视和微博等渠道宣传调解方法,并加强公众宣传教育,以提高农民参与调解的意识。

3. 采用特殊方法调解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纠纷需要采取特殊的调解方式,由于土地使用和文化信仰是主要的纠纷原因,建议委员会应选择经过专业审定的专家和专业学者进行调解和仲裁,以使调解和仲裁能够得到公正的判断,调解和解决纠纷。

三、局限性与发展方向虽然村级调解机制是有效解决纠纷的方式之一,但仍然会有局限性,特别是具体实践中遇到的问题:1. 缺少专业人才少数民族地区的调解委员会成员主要是村干部和志愿者。

复制型民族村寨的旅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

复制型民族村寨的旅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

艺术研究|艺术管理复制型民族村寨的旅游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王运陈艳摘要:“锦绣中华”主题公园开启了复制型景观的旅游文化传播先例,此后复制型景观在全国各地开始盛行,这种“造假”成为了各地打造旅游景观的重要方式。

文章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总结了复制型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播模式、问题及对策,以期为民族地区打造旅游文化景观及旅游地区的旅游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思考。

关键词:复制型民族村旅游文化传播云南民族村民族文化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民族村寨又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现形态,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资源。

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作为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一,渗透于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方方面面①。

对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传播不仅能够使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与推广,也可以满足当今旅游者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等一系列需求。

可以说,复制型民族村寨能够有力突出区域文化的精髓,已成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内容。

云南民族村是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化发展的重要表现,一方面云南民族村的建立传播了云南各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另一方面,它也发展了旅游文化,带来了经济效益。

本人于2020年3月12日前往云南民族村进行实践,围绕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传播问题进行针对性调研,主要运用了访谈、实地调研、文献查找等研究方法。

文章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探究了复制型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文化传播模式、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期为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的传播作出有益探讨。

一、复制型民族村寨旅游文化传播模式及其真实客观性(一)非实体类舞台表演与被表演的“真实”舞台表演是复制型民族村寨传播旅游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主要是对非实体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如:歌舞展演、民俗节日、手工艺制作等。

复制型民族村寨将原本存在于民族村寨的文化习俗搬到台前向游客展示,成为了一个容纳各民族文化习俗表演的舞台。

民族村寨的文化习俗原本是在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为了特定目的所进行的行为,但在复制型民族村寨中这些原本应该在特定时间、地点以及为了特定目的所进行的行为已成为了常态,失去了原本语境的意义,其在语境嬗变中成为了一种舞台表演行为。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摘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传统部落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

对传统村保护与开发,已成为新时期地方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于人民居住环境建设关注的重要问题。

对于传统村落的保护可有效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扬传统文化,引导传统部落的可持续发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挖掘传统村落文化特色,促进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扩充传统村落保护理论体系,推动文化遗产与保护的更新等。

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保护传统村落以及处理好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加迫切。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糯黑村引言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

这更为体现对传统村落保护的重要性,希望通过调查与探究给出更多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的方案。

一、调研背景传统村落是一个地区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现代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灵净土,它将传统民俗文化及历史内涵蕴含其中,体现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上,近年来受到了许多学者和旅游者的关注,但其消亡的速度也是非常惊人的,我国的自然村总数从2000年的363万个减少到2010年的271万个。

因此,如何使传统村落得到保护和发展就极为重要。

本文以糯黑村为例,分析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问题。

二、调研目的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主要通过对村落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当下传统村落的保护是否合理,研究如何才能更好的保护传统村落。

三、调研地概况糯黑村隶属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地处圭山镇西边,距镇政府所在地4公里,到村道路为柏油路,交通十分方便,距县城32公里。

东邻本镇海邑村委会,南邻长湖镇宜政村委会,西邻长湖镇雨胜村委会,北邻本镇额冲衣村委会。

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案例与反思

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案例与反思

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乡村振兴背景下边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案例与反思程 博(云南民族大学社会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乡村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是边疆民族村寨实现新内生发展的重要选择。

本文通过审视与反思西南边疆地区三个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状况、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分析边疆民族村寨面临的内生发展困境。

部分边疆民族村寨的旅游项目没有充分运用乡土智慧,体现乡村差异性,且社区参与度不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民族村寨仅依赖旅游开发难以实现产业转型和新内生性发展,旅游导向下的乡村内生发展能否促进乡村振兴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区参与;内生发展;乡村旅游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引言乡村振兴是党和政府为了缓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弥合城乡之间的断裂、推动乡村新内生性发展而提出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

作为一项长期性、系统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的实施既要张弛有度、循序渐进,也要因地制宜,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众多乡村发展的路径和模式中,旅游对乡村发展、乡村振兴的带动效应已成为各界共识[1]。

边疆民族村寨大多拥有相对丰富的旅游资源,且发展路径选择极其有限,因此旅游业常作为边疆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力。

梳理相关文献可知,学界对旅游促进民族村寨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功能路径、实践困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但既有研究多集中在旅游业发展成功的个案研究上[2-5]。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旅游资源丰富的边疆民族村寨都能够借助旅游业成功实现新内生性发展,一部分村寨在旅游实践中反而陷入了发展困境。

基于此,本文通过审视和反思西南边疆地区临沧市临翔区三个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分析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探讨旅游推动边疆民族村寨乡村振兴的实践可能。

一、案例与方法本文关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边疆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过程,为避免以单一案例的“散点论述”方式进行村落研究的方法局限,采用多案例研究,从旅游在同一区域但彼此独立的民族村寨案例中的实践作用介入,力图从不同层面窥视旅游发展的困境与阻碍,最终对所有案例进行总结,探讨民族村寨突破旅游发展困境,实现在地化发展的路径。

地方文化视觉元素的转变方法

地方文化视觉元素的转变方法

地方文化视觉元素的转变方法一、引言地方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和历史背景下,由当地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形态。

而视觉元素则是指在视觉传达中所使用的各种元素,如色彩、形状、线条等。

在当今社会,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地方文化面临着被同化和消失的风险,因此如何将地方文化与视觉元素相结合,使其更好地得到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认识地方文化与视觉元素1. 地方文化地方文化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层面的概念,它既包括了物质文化(如建筑、服饰、食品等),也包括了非物质文化(如语言、信仰、习俗等)。

同时,它还具有独特性和历史性。

因此,在转变地方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时需要充分考虑其历史背景和独特性。

2. 视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指在视觉传达中所使用的各种元素,如色彩、形状、线条等。

它们可以被用来传达信息、情感和氛围等。

在转变地方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时需要充分考虑其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

三、地方文化视觉元素的转变方法1. 保持独特性地方文化是具有独特性的,因此在转变其视觉元素时需要保持其独特性。

可以通过运用当地特有的色彩、图案等元素来表现其独特性。

2. 引入现代元素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元素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转变地方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时可以适当引入现代元素,如流行色彩、简洁线条等。

但需要注意不能过度引入,以免失去了原有的特色。

3. 结合当地历史文化地方文化是具有历史背景的,因此在转变其视觉元素时需要结合当地历史文化。

可以通过运用传统图案、建筑风格等来表现当地历史文化。

4. 运用多种媒介在转变地方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时可以运用多种媒介,如绘画、雕塑、摄影等。

这样能够更好地表现地方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5. 引入当代艺术当代艺术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领域,可以为转变地方文化中的视觉元素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

可以通过引入当代艺术手法来表现地方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四、案例分析1. 案例一:苏州园林苏州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其建筑风格、图案等都具有独特性。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的主要省份之一,其农村地区常常存在着少数民族村民之间的纠纷。

本文旨在对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进行调查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和解决办法。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第一,经济因素。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村民之间争夺有限资源的纠纷增多。

第二,文化因素。

云南是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容易产生文化冲突。

地理因素。

云南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部分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导致村民之间交往不畅,纠纷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对于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村民纠纷,调解机制在解决纠纷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村民纠纷主要通过村民自治、村民委员会调解和乡镇政府调解等多种方式进行解决。

村民自治是指村民根据村规民约和传统习俗来解决纠纷,通常由村里的长老和轮值村民负责调解。

村民委员会调解是在村民自治的基础上,由村民委员会组织力量进行调解,包括调解员和调解组织机构的建立。

乡镇政府调解是指在村民自治和村民委员会调解无法解决纠纷的情况下,由乡镇政府派出调解员介入进行调解。

调研结果显示,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村民普遍对当前的调解机制较为满意。

调解过程中,调解员具备法律知识和调解经验,能够公正、客观地处理纠纷,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和信任。

调解机制注重村民自治和民主参与原则,村民有权利和义务参与到纠纷解决过程中,增强了纠纷解决的公正性和可行性。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调解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

调解员的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调解员缺乏法律知识和调解技巧,难以有效调解纠纷。

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习俗风俗多样,调解员需要具备跨文化的调解能力,才能更好地处理纠纷。

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的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需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村民的法律素养。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

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

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

对传统村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云南石林糯黑村为例一、摘要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传统村落不仅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而且对于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价值,传统村落是民族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

传统村落体现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建筑艺术和村镇空间格局,反映着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可以说,每一座蕴含传统文化的村落,都是活着的文化遗产,体现了- -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精髓和空间记忆。

关键词: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保护二、绪论2.1调研背景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剧集的地方,位于昆明石林有着一个不管是道路还是建筑都以石头为主的传统村落,这个村落有着自己的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服饰,这个村落有着几百年的历史村里设立的博物馆里还保留了远古至今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包括村中建筑的结构形态,村民以前所用的生产农具,生活用具,名族文化名族服饰,和一些古老的纺织乐器还有一系列的祭祀活动。

这个传统村落保留了原来建筑的形式和传统文化。

2.2建筑形态的保护从村口到村中大慨有一段1到2公里的道路,均以石头铺砌,道路的两边都是石头为主的花坛,花坛上面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个类似虎头形状的雕塑,也有大小不一的石头叠成的雕塑,村委会门口有一个活动广场,广场中央有一棵古树,有了上百年的历史,它见证了这个传统村落的发展和变化,也守护了这个坐落在山中的古村落。

广场旁边有一个水塘,或者说一个小型的湖,据说糯黑村的名字也是由这个小水塘由来的,糯在当地的意思是猿猴,黑的意思是水塘,全名的意思是猿猴嬉戏的水塘,而这个村落又依傍在这个水塘旁边所以有了糯黑村,到了村里你就会发现村中的一切建筑道路或者是标识构筑物都是以石头建造而成,村中的建筑形式是以砖墙、石头为主,颜色以青灰色为主,房檐和墙壁上都会有他们独特的雕塑和图腾,建筑高度大多是一层到三层的建筑形式,有一部分建筑还保留了以前的样子,家家户户都有以石头为主的地面,墙院,和屋顶。

民俗风情型主题公园 云南昆明民族村

民俗风情型主题公园  云南昆明民族村

昆明是云南铁路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贵昆、成昆、 南昆、昆河四条铁路线经过昆明通往全国各地及跨越 边界到达越006年,云南旅游在“二次创业”的强力推动下, 实现了良好的开局,主要旅游经济指标快速增长, 与2005年相比,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181.02万 人次,增长20.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达6.58亿美元, 增长24.7%;接待国内旅游者达到7721.30万人次, 增长12.5%;国内旅游收入447.11亿元,增长15.8%; 旅游总收入达到499.78亿元,增长16.7%。
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主题公园开发与规划案例分析旅游主题公园开发与规划案例分析针对云南民族村存在问题提出发展建议一加大云南民族村的对外对内宣传二解决好来往云南民族村的交通问题三策划组织实施好重点节庆活动积极推动游客的参与和互动四开辟开展多样的专题活动积极推动游客的参与和互动五延长云南民族村的营业时间六做好名人的旅游接待为园区增添影响和文化内涵七加强与旅游机构的合作八敞开合作大门积极开发云南民族村多种资源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九积极引进开拓创新型经营人才十提高服务质量健全各项制度和工作规范加强科学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主题公园开发与规划案例分析旅游主题公园开发与规划案例分析五中国主题公园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一主题缺乏创意山寨之风盛行二高投入高成本市场空间急需拓展三生命周期太短没有持续的改进能力四产品策划只注重观光不注重参与五主题公园的衍生产品行业尚未形成过于依赖门票收入来源六一流的硬件二流的服务总体来说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还在不断提高对娱乐的需求一定是越来越强烈未来的主题公园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市场空间不代表企业都能赢利只有那些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服务不断探索新颖运营方式的乐园才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

(一)主题缺乏创意,“山寨”之风盛行 (二)高投入,高成本,市场空间急需拓展 (三)生命周期太短,没有持续的改进能力 (四)产品策划只注重观光,不注重参与 (五)主题公园的衍生产品行业尚未形成, 过于依赖门票收入来源 (六)一流的硬件,二流的服务 总体来说,我国的居民收入水平还在不断提 高,对娱乐的需求一定是越来越强烈,未来 的主题公园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是市场空 间不代表企业都能赢利,只有那些不断创新, 不断提高服务,不断探索新颖运营方式的乐 园才能在这个行业生存下来。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

旅游景点民族文化展演中的“真实性”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前旅游业繁荣的背景下,旅游景点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以其独特的风景、建筑、文化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

其中,《2018中国旅游白皮书》显示,云南是中国国内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而在云南的旅游景点中,民族村则是备受游客喜爱的景点之一,其以展示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生活方式为主要特色,因此也成为了更多游客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

然而,在民族村展示的所谓“真实性”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展出的文化、风俗过于刻板,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符;还有人认为展出的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集团化与商业化倾向,被业主运营和商业化包装过度,影响了其真实性。

因此,探究少数民族村展示的文化和风俗是否真实符合少数民族文化的本质和多样性,有着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文旨在以云南民族村为例,探究其在展示少数民族文化时的真实性问题,弄清其在民族文化展示中表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保障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流与沟通,提高旅游景点文化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文主要包括对云南民族村的实地调查、文字材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其中,实地调查是获取和收集信息和数据的主要手段,通过访问和调查景区内工作人员和游客,掌握景区运营和管理情况、民族文化展示情况和游客满意度等;文字材料分析是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文献和报道进行分析,了解民族文化展示、旅游文化发展情况,同时进行比较分析。

四、论文结构本文的结构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目的以及意义等;第二部分为文化展示的理论基础,包括文化展示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云南民族村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主要包括民族村的运营情况、文化展示形式、展示内容以及游客满意度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而了解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的真实性情况;第四部分进行文化展示的比较研究,主要是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展示景点进行比较,探究民族文化展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而加深对云南民族村展示真实性的认识;第五部分为全文的总结与展望,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进行展望。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调查研究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其中的农村地区更是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

在这些地区,由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等方面的原因,常常出现村民之间的纠纷和矛盾。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纠纷,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成为了云南省政府和相关部门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及其调解机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一、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的主要原因1.文化差异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各个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惯。

在农村地区,这些文化差异往往成为引发纠纷的原因之一,比如婚姻习俗、土地使用权等方面的差异,容易引发村民之间的矛盾。

2.资源分配在云南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由于地形复杂、资源紧缺等原因,资源分配尤为关键。

土地资源、水资源、林木资源等都是村民们切实关心的问题。

在资源分配上的不公平往往导致了纠纷的产生。

3.法律意识低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云南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的法律意识相对较低,很多纠纷并未得到及时妥善解决。

这也是导致纠纷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4.社会管理不到位由于地区偏远、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原因,云南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社会管理难度大,村民之间的矛盾往往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二、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民纠纷的调解机制在这些问题的背景下,云南相关部门逐渐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调解机制,力求能够妥善处理村民之间的矛盾纠纷,维护当地的社会稳定。

1. 村民自治机构在云南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很多村庄都建立起了村民自治机构,这些机构由村民自己选举产生,负责处理村民之间的一些矛盾和纠纷。

在这些机构的帮助下,许多小的纠纷得以及时得到解决,为大的矛盾的化解奠定了基础。

2. 村民调解员云南在许多少数民族村庄都设立了村民调解员,这些调解员由当地政府指派,负责处理一些个别的纠纷案件。

由于这些调解员通常都是当地村民,因此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当地的文化习俗,更有利于化解纠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族村案例分析
一.景区简介
云南民族村位于滇池北岸的海埂。

它与西山森林公园、大观公园、郑和公园等风景名胜区隔水相望。

有索道连接西山龙门,组成了民族村至西山风景区的旅游环路。

近来为发展旅游,先后建起了云南民族村和云南民族博物馆。

集云南主要的彝、白、傣、苗、景颇、佤、哈尼、纳西、傈僳、独龙等25个少数民族的村寨、民族歌舞厅、民族广场以及激光喷泉、水幕电影等旅游设施。

民族村寨采用复原陈列的手法展示云南的民族风情。

走进村里只见不同风格的民族村寨分布其间,错落有致,各展风姿,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村舍建筑、生产、生活、宗教习俗均如实地展示出来,是云南民族文化的缩影。

它是反映和展示云南二十六个民族社会文化风情的窗口,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民委民族文化基地, CIOFF中国委员会民间传统文化基地和国家民委全国首批民族工作联系点之一。

二.景区现状
云南民族村当时作为云南省重点投入的第一个大型主题公园在开局头年便创造了600多万游客的年接待量,日均达1.7万人次。

从1993年~1997年,年均游客人数300多万,日均8000多人次。

1999年世博会在昆明成功举办之后,云南民族村的影响和在云南旅游业中的重点景点地位明显下降,之后更逐年迅速下滑,从2000年~2003年,游客接待量分别从l16万降至62.3万人次。

2003年由于“非典”的影响,下半年,虽经多方努力,日均游客量为1000人次以下,2004年虽有起色,但平均游客量不到1200人次。

不久前昆明市产权交易中心发布了《云南民族村产权转让公告》,公告称,云南民族村整体资产将进行公开拍卖,挂牌转让价3.773亿元。

公告表示,此次产权转让行为已经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批准,并报经市政府同意。

公告指出,云南民族资产评估备案值为:资产总额59471.45万元,负债总额3346.99万元,净资产总额56124.46万元。

三.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的主题公园,只有10%的公园赢利,70%亏损,20%持平。

云南民族村虽然跻身于10%的赢利企业行列,但与浙江横店、杭州宋城、深圳华侨城等主题公园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其原因主要是机制不畅。

过去只有12个村的时候门票为70元,如今增加到25个村,门票仍然为70元,工作人员增加了一倍,民族村的总收入却没有增加。

而且一村一个村长,25个村就有25个村长,整个民族村有29个部门。

繁琐的机构给民族村增加了成本负担。

此外,投资渠道单一,融资困难,产品结构老化,发展方式落后,多年来主要依靠政府输血完成改造和发展。

四.对策提出
依托云南无比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云南民族村得以在旅游市场立足的巨大优势,而南靠滇池、北依昆明市区、西临西山名胜区,则是云南民族村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之凭借全国和云南旅游业大发展的良好形势,云南民族村仍有充分发展的条件。

针对云南民族村的现状和实际调研,我们认为,其发展停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对策也可因之而提出。

1.以市场为导向提供多种服服务
民族文化无疑是云南民族村宝贵的资源优势,但仅仅是通过文化复制和再现式的舞台化展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尤其是变成市场上需要的那些产品是远远不够的。

民族村里几乎十多年不变的民族大游演、各村寨的文化展示等,毕竟相对于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越来越显得千篇一律和单调泛味。

且这些内容远离现代人,尤其对城市追求时尚的年轻游客来说太过陌生和遥远了。

如果对于初次游览民族村的游客来说还有些新奇的话,对重游的游客来说很难再让其产生兴趣和再次购买之欲望。

由此看来,云南民族村仍仅仅停留在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尚未转向以市场导向的新型模式上。

民族村拥有的资源远远不止民族文化,它尽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内风水宝地之利,是大可充分发挥利用的。

如民族村的水资源十分丰富,仅园中湖面就达76万平方米,结合先进旅游时尚在湖中可开展赛龙舟、划船和开展各种水上运动;在林间小道可开展定向运动和趣味活动;而各村寨内,利用现有的条件可经营受都市人喜爱的充满民族特色的农家乐。

将食、宿、娱乐休闲度假产品充分开发出来,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

2.参照市场需求创新产品
从云南民族村2000年8月1日至11日的1000份抽样调,省外游客占80%以上,本地游客占18%,游客的平均经济收入以800~1200元居多。

从2003年10月黄金周的1000份游客问卷调查看,省外游客仍为80%以上。

省外游客中80%多为散客,旅游团队仅占16.2%,在这些统计中,重游民族村的仅占10%不到。

由上述调查可看出,云南民族村的产品已严重老化,主题内容缺乏新意,且70元的门票致使本地游客特别是中低收入的游客严重减少,至2002年底省外和国外游客的重游率已跌到历史上的最低点。

从对国内外主题公园本地客源和外地客源市场分析看,经验数据表明,一般的主题公园的游客以“一日游”的当地居民为主,当地游客应占游客总数的
2/3左右。

重游率应接近50%。

抓住本地游客,提高重游率是提高经营效果的关键。

但要做好针对本地游客的市场营销,首先必须创新产品。

产品的创新,是为游客量身定做、提供充分满足游客参与和娱乐需要的创新,且内容要常变常新,深圳欢乐谷、锦绣中华的成功经验无疑是可以很好地借鉴的。

迪斯尼被称为“永远建不完的迪斯尼”就是这个道理。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新顾客,抓往回头客。

在产品的创新方面,首先要有针对市场的好的策划。

2003年火把节期间,云南民族村尝试着改
变一些过去的传统做法,将时尚概念引入传统节日,把民族歌舞与现代歌舞相结合,用一系列的新内容和宣传手段不断刺激当地居民的好奇心,使这次火把节入园率达到1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5天的时间游客人数达56993人次,门票收入1599350元。

[3]由此可见,只有符合市场的产品创新和好的活动策划,才会收到好的效果。

3.改善经营管理方式
云南民族村自1999年实行一票制并将门票提高为70元后,当年游客量即下降了50%以上。

从云南民族村收入构成看,85.3%以上收入靠门票,餐饮、购物及娱乐,餐饮、购物及娱乐方面年均收入仅占总收入的5%左右。

与之相反的是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的收入大部为游客购物、餐饮及旅馆业,而非完全靠游乐项目。

可见民族村应通过多种经营,不断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来增加收入。

开展多种经营,可通过引进资金、项目,争取联办、租赁、承包等形式招商引资,既可解决因资金短缺而使项目单一的困难,又可满足游客多元化需求,达到增加吸引力、降低门票、增加人气、从而获得经济效益的增长。

五.小结
云南民族村作为国家和云南的4A级重点旅游品牌,其厚积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资源及多年创下的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在中国甚至在东南亚国家主题公园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新的创业中只有扎扎实实地走与市场相结合的道路,在不断完善自身、苦练内功的基础上,对自身的优势和文化资源重新进行配置和开发,创出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品牌,才能走出低谷,使自身的发展和关系现代新昆明建设的旅游业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