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第二名)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一等奖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篇4[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熟读成诵。
2、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1、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2、难点: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导语从文章的标题来看,是记叙夜晚到一家寺院游玩的经历。
那么我们事先推测,这篇文章会不会描述他游玩的心情?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停顿。
如: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三、翻译理解通过翻译课文,深入理解文意。
补充解释:欣然:高兴地遂:于是盖:原来是相与:一起但:只是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参考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脱衣准备安睡,看见月色射进门来,很高兴地想出去走走。
考虑到周围没有什么人能够一起领略月夜乐趣。
于是就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溜达。
庭堂下面的月色好像积满清澈透明的水,水里面各种水草交错纵横,那是竹子和柏树影子啊!哪天晚上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没能清闲的人像我们俩而已。
四、赏析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3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教学目标整体感知,理解*的主要内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感受*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学生说出关于“月”的诗句。
听王菲演唱的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歌大家都比较熟悉,也知道《水调歌头》是首咏月怀古的词。
同为一轮或圆或缺的明月,不同的赏月者却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在他们的笔下自然也就别有一番情致。
因此在我国的古诗文中就有很多描写到月亮的语句,如刚才这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我们非常熟悉的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
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境下对月亮也会有不同的感受。
就如苏轼,他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抒发的月夜下的感受就与《水调歌头》中的不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他的这篇游记《记承天寺夜游》。
二、破题了解 1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
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
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
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
死后谥“文忠公”。
学生看苏轼图片,三苏亭图片 2 介绍写作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革新、实行新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因而被捕下狱。
后出狱,责授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有时也游乐于山水,咏唱雄伟江山,感怀英雄人物,写下了许多极其动人的散文和词,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通用1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1一、教学目的要求:1.通过两篇文章的学习,比较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2.学习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说说它们的异同。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教学目的要求12.教学难点:教学目的要求2三、教学课时数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过程:1.导入课文: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两篇文章都是“记”,记下的是作者的行踪,读课文时,我们感受着两位作者独特的心境。
2.说说两位作者的心情感受。
3.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先由学生谈谈两篇文章的异同,只要说出其中的一二。
可从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方面作比较。
参见教案后面的小论文《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描写衬托较相似——(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4.品味语言请同学可选择两篇文章中的字词、句子、段落,品味它们的妙处。
5.质疑请有疑问的同学说出还存在的疑问。
然后学生讨论。
最后老师作点拨,总结。
6.探究在中国历史上,被贬官或远调的人很多,请你说说他们的心情感受,以及他们的文化心态。
7.布置作业:选择其中的一篇文章,写一篇赏析的文章。
描写衬托较相似心情感受格调有其殊——《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导读比较两篇文章,都放在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它们均写景,一文摹写潭中景色,一文摹写院中月光。
两篇文章,都在景中寓情。
它们借景抒情,抒写着自己的切身感受;它们托物言志,都因贬官,排遣着自己内心的郁闷。
两人这些较为特殊的心境,都是我们能感受得到的。
文中的写作手法,较为相似。
两篇文章都运用了描写、衬托等手法。
《小石潭记》一文,描写的是小石潭,以潭中的石、潭中的水来衬托,以潭四周的环境气氛来衬托心情;《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描写的是月光,用积水空明与竹柏影来衬托此月光,当然最主要的是用来衬托作者在贬谪中感慨微深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记承天寺夜游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承天寺”、“夜游”等。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共同进步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
(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2)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
(2)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难点的理解。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析苏轼的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如“承天寺”、“夜游”等。
(2)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记承天寺夜游》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课文中的生词和难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了解程度。
4.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情况。
五、教学资源1. 课文《记承天寺夜游》文本。
2. 苏轼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参考资料。
4. 合作探讨的指导资料。
六、教学活动设计1. 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展示承天寺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夜晚的美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11篇)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全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通过正解苏轼,把握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2、培养豁达的人生观。
三、课前准备:ppt、歌曲。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两分钟,听歌曲《我想去桂林》师生交流歌词,小结:看来人生无奈啊。
当我们有钱又有时间的时候——老了!(出示文字:一个现代人的一生)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当子女长大成人的时候,这个现代人已经怎么样了?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是否很无趣?(二)、了解苏轼生平,导入新课:(出示引号中文字)今有一人,此人跟我们一样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非常努力。
然后他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可怜啊,是不是?我们接着看,他也买了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在哪里?飘零江湖。
好不容易买了房了,他又“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缧绁,是捆人的绳索,象征着牢房。
这个人好象连住在家里都不得安宁啊。
他当然也娶了妻子,可惜30岁的时候,他妻子就过逝了,多年以后,他写下这样的句子纪念早逝的妻子——“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大家说这个人的一生怎么样?我们来看看他到底活的怎么样?(出示文字,念):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共7篇)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p《记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
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
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
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学生经过七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乐欣赏突破重难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2、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在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的特殊心境。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问答讨论法、创设情境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学生自主的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
四、教学环境及资准备利用多媒体这个教学硬件资料,结合所准备的课件来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播放王菲的《明月几时有》,学生欣赏,教师提问词作者,学生回答,引出苏轼,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测1、了解作者。
指名学生介绍,学生补充。
教师投影提示重点。
2、正音畅读。
指名学生朗读并正音纠错,教师提示重点语句的停顿。
(三)速读训练要求:自由朗读(速读)课文1分钟,看谁读得既准确又流畅。
指名检查。
重点检查中等偏下的学生5-8人。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由月亮话题导入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就是温柔多情的。
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淡淡的柔弱的清凉的味道,而这正迎合了文人的雅兴和追求平淡的心理,所以,文人学者们常借月亮来抒写自己的情怀……2.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
本篇课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3.有关背景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之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二、书读百遍其义自现㈠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1、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⑴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⑶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教学设计(优秀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背诵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味作者复杂的情感。
2、品味文中意境优美的写景句子,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
3、学会查找并利用资料多角度解读文本,感受学习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微妙复杂的心情。
话中有诗,意蕴深远,适合学生的诵读学习。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对文言文阅读分析还不够到位,特别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怀的文言文,讲解本文时,要注意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并努力创设情景,以诵读为主,激发学生兴趣,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重点难点1、诵读课文、积累字词,学习写景方法。
2、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记承天寺夜游一、导入新课。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使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代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代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轴精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预习展示,把握文章内容。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从字音、节奏等方面来进行点评。
2、请一位同学大致通译课文内容。
3、交流填写好的表格,了解文章基本内容。
夜游的时间十月十二日夜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想邀人取乐夜游的对象贬官之人张怀民夜游的地点黄州承天寺夜游的内容庭院赏月三、自主学篇。
2、学生结合导学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师巡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自主学习要求:找出文中描写庭中月色的句子1)放慢语速,放低语调。
读出夜游承天寺的一点宁静的味道。
2)闭目想象当时庭院中的景象,感受文字绘成的“画面”,用“步于中庭,目光所及,……”这样的句式来描绘月景图,品析文章写景的妙处。
3、交流提升:假设①:当学生想象和描述的画面出现偏离。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获奖教案【篇一】记承天寺夜游优秀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篇幅虽短却极具独到艺术魅力。
寥寥数笔,写景如绘,行文自然,宛如行云流水,一个“闲”字更是创造了一个豁达超脱的淡远境界,揭示了极其深刻的人生真理,是散文小品中的极品。
本设计旨在以自学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苏轼的坎坷经历,品读领悟“景语”中的“情语”并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积累语言,在各抒己见中升华认识,在知识的积淀和积极的思维中,接受一种人格的影响。
构建平中见奇,奇中求实呈现和谐深厚具有跌宕之美的语文课堂。
教学目标: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点:学习朴素自然的语言,体会诗情画意的情境。
学习难点:“闲”字的深蕴内涵。
课时:1教学步骤: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大江东去,浪淘尽”的无限豪情;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凄婉悲怆。
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
1、字音强化,给黑体字注音。
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藻()荇()交横竹柏()影也解()衣欲睡积水空()明2、读课文,体会句子的停顿,划分下列句子节奏。
a.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7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精选7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多形式的分层朗读,把握__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遭贬谪后复杂的幽微难言的思想感情和旷达的心境。
教学方法:(层次性)朗读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苏轼印象师:有关苏轼,你对他有哪些了解?生答。
多媒体出示:苏轼相关常识及本课写作背景。
师:今天老师就与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大文豪苏轼笔下这篇精美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解题:信息:时间、地点、事件、体裁(通过变题明确游记)师:通过题目我们明确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事件,那么,夜游人物是谁?他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在承天寺他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
读悟全文:(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读文,正音。
齐读课文,读准。
2、选读文句,强调节奏。
再读课文,读准节奏。
3、自读课文,读熟。
同桌熟读比赛。
4、去标点小组竞读。
思考:结合标题概括__内容。
(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夜游)师:在初步把握__内容之后,让我们继续走进文本。
(二)译读课文,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文本,勾画自己有疑问的词句。
2、置疑释疑。
3、明确重点句翻译,词语解释。
4、译读全文5、结合词义指导朗读。
6、填空背诵师:课文结尾作者自称为“闲人”,其实,在__当中,一个闲字,作为文眼,统摄全篇。
那么,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三)品读课文,领悟闲情1、默读课文思考: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份“闲适”?2、小组交流答案提示:(1)入夜即解衣欲睡。
(2)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
——赏月的欣喜(3)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
——漫步的悠闲(4)结尾自称“闲人”。
——人生的感慨贬谪的悲哀自我排遣的达观3、师生对读4、赏美景(1)指名读。
(2)同桌交流赏析。
(3)班内交流。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三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欢迎阅读~《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
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
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
《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6篇)《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教案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篇一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1.品析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夜晚,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连坚实的大地似乎也溶成了一片浮动的云烟。
面对如此美景,你是否想出门欣赏一番?今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文章《记成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会发出怎样的人生感慨。
1.给生字正音、朗读课文、听录音确定朗读的节奏,再次朗读。
2.请一位同学范读,大家评价。
3.质疑: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同学解答,全班共同关注、探讨。
户:门;遂:于是;盖:大概;但:只是;耳:语气词4.听音乐《二泉映月》品味月色描写,用自己优美的语言复述描写月色的文段。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小组商量,以各种方式(如:小品、诗歌、散文等)复述课文内容。
6.表演。
1.作者为什么想着在初冬的夜里走出户外?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去赏月2.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去一去关键词,品修辞)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竹柏—藻荇交横把“如”、“盖……也”去掉,和原文相比,句子的意思有无改变?变了。
原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3.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添一添,品意境)皎洁、空灵、清丽、淡雅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后加上“丛中蛙鸣起伏,空中流萤飞舞,寺中人语喧哗,院外狗吠连绵。
”一段话,好不好?不好。
改变了原文明净幽闲,清丽淡雅的味道。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6.小结:《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优秀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优秀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1.2理解课文大意,分析课文结构,掌握重点字词。
1.3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夜游承天寺的美好意境。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2.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3.2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1.2课文结构的分析。
1.3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的掌握。
2.教学难点:2.1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2.2课文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利用多媒体展示承天寺的夜景,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1.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夜游过美丽的寺庙?你们觉得夜游寺庙有什么特别之处?2.自读课文2.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2.2指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解释词义,帮助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3.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找出作者夜游承天寺的路线。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如对比、拟人、排比等。
5.情感体验5.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感受夜游承天寺的美好意境。
6.课堂小结6.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的收获。
7.作业布置7.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夜游承天寺的作文。
7.2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关于古诗词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修辞手法和表现技巧。
在情感体验环节,学生能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提高审美情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无法完全理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较为被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一等奖
摘要:
1.教案概述
2.教案目标
3.教案内容
4.教案实施步骤
5.教案获奖情况
正文:
【教案概述】
本文为一份获得一等奖的教案,主题为“记承天寺夜游”,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案目标】
1.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记承天寺夜游”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知识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帮助学生通过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提升对相关历史、文化、社会现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案内容】
1.教案主题:记承天寺夜游
2.教案内容:通过对“记承天寺夜游”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3.教案知识点:包括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语言等。
【教案实施步骤】
1.引入:通过简单介绍“记承天寺夜游”的背景和作者,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记承天寺夜游”,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3.分析:对文章的结构、语言等进行详细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4.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结构、语言等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5.总结: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重要知识点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记承天寺夜游-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2)
记承天寺夜游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
2、理解文中运用比喻手法写月景的句子,并把握月景的特点。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
1、熟读成诵,读出文章的韵味。
2、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竞赛法、品味法、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带着大家去认识一位古代著名的文学家。
他频遭谪贬,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屏显)他就是苏轼。
你们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屏显)学生根据屏幕上的信息填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二、初读文章。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节奏。
2、听录音朗读,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和停顿。
提示: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圈点勾画出不理解或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准备提问或交流。
2、师生交流,答疑解难。
3、分组竞赛。
抢答题1、解释下列划横线字词的含义。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月色入户遂至承天寺怀民亦未寝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抢答题2、翻译下列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来齐读课文,试着读出作者的感情。
四、品读课文。
1、作者为何要夜游承天寺(1)作者遭谪贬,心情郁闷,孤独,想出去走走。
屏显:元丰二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记承天寺夜游》全国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篇1导入: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他的文章随物赋形,于情无所不畅,于景无所不取,创作了无数名篇佳作。
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好希翼;也挥洒了无限豪情;也有凄婉悲怆。
他是谁?明确:——多才多艺的苏东坡(苏轼)。
教师语言: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教师语言: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从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说说这篇文章的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1.一读字正腔圆,读准字音。
2.二读通顺流畅,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语句读通畅。
3.反复诵读《记承天寺夜游》,发现其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与《答谢中书》的不同之处。
《答谢中书书》(1)句式特点:句式整齐,多是四字一句,多用对偶。
(2)用字用词:文章用词精美,描写生动。
(3)韵律节奏:音韵具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记承天寺夜游》(1)句式特点: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2)用字用词:语言朴素自然。
(3)韵律节奏:音韵和谐,节奏富于变化。
4.三读节奏分明,在把握《记承天寺夜游》,二者在句式、用字用词、韵律节奏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划分文章节奏,读出文章的层次感。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省初中优质课一等奖第二名)淄博市高青县实验中学段岩霞【设计意图】《记承天寺夜游》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八十五字。
然而这区区八十五字不仅记录了“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的空明月色,更记录了苏轼刹那间涌起的微妙曲折的动人情感:解衣欲睡之时,月色如老友不邀而至,叩响了苏轼的心扉,那份快乐强烈得难以自抑,于是他率性而为“欣然起行”;在“念无与为乐者”的思量、沉吟和瞬时搜寻后,他“遂”兴致勃勃地“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一个“亦”字道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至巧至妙的欣喜;二人“相与步于中庭”开启了那夜悠闲、静谧、不可多言的月下神游,从而诞生了千古写月名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及“沉醉美景”后“恍然大悟”的发现的欣喜与审美快感。
至于文末的两问一答,既让我们看到了苏轼那坦然真诚的自得与自赏,更让我们顿悟:这摇曳多姿的“乐”源自于作者那颗处逆境而不悲忧、化苦难为诗意的“闲人”之心--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亦不止是超然于现实生活的“悠闲”,而是清空了世俗名利与个人得失的“宁静”“空灵”与“真淳”,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本设计从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切入,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以品读作者的“乐”为主线,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由“乐”及“闲”,还原文本中蕴含的美妙情思,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苏轼从容面对人生的审美态度。
【教学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和写景语句。
2、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丰富情感,感悟作者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点】品味作者蕴含在文字中的“乐”,获得阅读的快乐。
【教学难点】“闲人”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他曾为妓女题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
”他是谁?他就是多才多艺的苏轼、苏东坡。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在黄州写的一篇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
二、展示自学之成果1、询问:预习过程中有没有遇到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
2、检查预习情况。
Ppt出示:读准字音,读准停顿: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③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准确解释:月色入户欣然起行遂至怀民亦未寝步于中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流利翻译:①念无与为乐者。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注意引导学生放慢语速,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
同时注意前后知识间的联系:“户”,联系《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足不出户”;“盖”,联系《童稚记趣》中的“盖一癞蛤蟆”;区别“行”“步”与“走”的含义;语句的理解要到位,关注“为乐”“闲人”,“庭下”一句要如实翻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3、用一句话简洁概括文章所写的这个生活片段。
明确:“苏轼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或“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与张怀民在承天寺月下散步”。
三、诵读文章之韵味。
1、请一生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出韵味。
其他同学从这几方面评价。
2、教师配乐范读,和学生分享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
3、询问:你听出了苏轼夜游时的心情了吗?文中有没有直接表露这种情感的句子?(快乐;“欣然起行”。
)4、再请一名学生用欣然的愉悦的语气、学老师的样子再读一遍课文。
播放《高山流水》古筝乐曲。
5、齐读体会,力求读出文言文的古雅韵味。
过渡:在朗读中,我们听出了苏轼内心的快乐。
的确,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苏轼最快乐时就是写作之时”,“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大特点”。
接下来,让我们潜入文本,细细品读。
四、品读作者之快乐1、逐字逐句反复品读,细细咀嚼,发现并还原作者蕴藏在文章词语和句子中的快乐。
并以批注的形式在课文空白处写下自己的理解。
教师示例:我在“欣然起行”一句中发现了苏东坡因月色入户而迅即产生的喜悦,以及迫切想与朋友分享的愿望。
你看,他“欣然起行”,一个“起”字和一个“行”字说明他内心涌起的那份快乐是多么强烈,多么真诚!他是多么率真可爱!2、学生自主品读赏析,然后小组互相启发完善。
3、师生交流,点拨提升。
①月色入户这里的“入”不止是“射入”“照进”,更应该解释为拟人化的“入”“进入”。
这个“入”字写出了月色如老友般的善解人意,她知道,对月亮情有独钟的苏轼(残月,冷月,缺月,孤月,圆月,明月,这些月的意象里凝聚着他或悠闲或炽热的感情、豁达的胸襟和睿智的思想),是不会放弃一个美好的秋夜的;“她知道,一颗懂得美的心,绝不轻易在无边风月里合上外壳”。
正是这个“入”字引发了苏轼无尽的惊喜--我本无意见月,月色自“入”我胸怀,不邀而至的月色带来了一份不期而至的快乐。
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写出了苏轼瞬时的沉吟、思量与搜寻,正是这一转念间,张怀民“跃上”他的心头。
“遂”和“寻”字写出了苏轼当时的兴致勃勃,而从“念”至“遂”也涌动着一份难以言表的快乐:月色常有,但又有谁能和你共赏呢?如果没有此人,那快乐真要减却几分,可是苏轼找到了可以分享无边风月的人,怎能不快乐万分?追问:苏轼赏月,为什么单单去寻张怀民呢?课下注释提示为:张怀民是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
此其一。
ppt出示张怀民的相关背景资料:张怀民,1083年贬黄州,起初寓居承天寺,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
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学生阅读,明确:其二就是张怀民和苏轼一样心胸坦然,爱好山水,不挂怀贬谪之事,同为品格清高超逸之人。
两人人处境相似,志趣相投,是人生知己,也是审美知己。
明月相邀,知己相伴,自是人生一大乐事!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亦”字中蕴含着至巧至好的快乐,写出了知己间心有灵犀的妙趣!而“相与步于中庭”是两个热爱山水、心有诗意的人在月下并肩漫步的静谧画面。
点拨:这里的“步”与“欣然起行”中的“行”能否交换,为什么?明确:不能。
因为“行”写出了苏轼心中强烈的欣喜,迅即起行,不假思索,率性而为;而“步”则写出了苏轼与张怀民月下漫步时的悠闲、从容、惬意。
探讨:这里有没有写二人如何“交谈取乐”?为什么?明确:没有写二人交谈取乐。
一为留白,给人以无尽的遐想;最重要的是他们心意相通,会心一笑胜过千言万语,宁静之中更显情味悠悠。
指导朗读:指名读,重读“亦”,体会“怀民亦未寝”的惊喜。
师生对读“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体会二人的默契。
全体朗读记叙部分,体会作者那流淌在字里行间的快乐。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这个看似平淡的句子中蕴藏着令人惊喜的情感波澜:庭院下恰似有一汪澄澈空明的积水,积水中还有纵横交错的藻、荇,仔细一看,那婆娑的阴影原来是竹柏的影子啊!这个波澜,来自苏轼的真实感受,也带动着我们的惊喜。
所以这里适宜采用比较的方法体验探究作者的快乐。
探究一,ppt出示:原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文: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是竹柏影也。
细心的你能否发现改动后,我们阅读的感觉发生了哪些变化?明确:补出了月色,失去了惊喜;不补出来,更能真实的体现作者当时的感受,因为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那是月色,这更能衬托“十月十二日”那晚月色的澄澈空明。
“盖”换用“是”,语势变平淡,没有了“沉醉”和“发现”的双重审美快感。
探究二,ppt出示:请同学们试着在这句话的空白处填两个语气词,把作者的情感波澜补出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指导朗读原文,读出作者“沉醉美景”与“发现真相”的惊喜。
追问:为什么苏轼没有用语气词?明确:作者已把心理的波澜寓于这种曲折动人的描写和特殊的行文顺序中,不需加语气词。
而且不加语气词,更能体现文言的简洁与韵味。
4、小结:区区85字,竟然蕴含了这么多的快乐:月色不期而至的快乐、朋友心意相通的快乐、知己相伴悠闲漫步的快乐以及沉醉月下美景、因错觉而引发的意外的发现的快乐。
随《高山流水》的音乐再读全文,展现这份曲折流动、摇曳多姿的快乐。
五、探寻“闲人”之魅力1.面对如此空明之境,苏轼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感慨?明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追问: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美丽的风景时时处处与我们相伴,只是缺少像我和怀民这样的闲人来欣赏,真是可惜啊!3、解读“闲人”之“闲”。
①“闲人”是什么意思?(清闲的人。
)②“闲”仅指“时间上、事务上的清闲”吗?一个人只有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看得见这样空明的月色、优美静谧的景色?适时链接苏轼的生活背景,ppt显示: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为被人指出用诗歌来诽谤新法,其政敌以“讪谤朝政”的罪名把苏轼投进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审讯历时五个月,在多方营救下,加之神宗皇帝怜惜其才,苏轼幸而死里逃生,被贬往黄州,充黄州团练副使(宋代闲散不管事的官职),但不准擅离该地,并无权签署公文,没有薪俸。
他租数十亩荒地经营,筑水坝,建鱼池,移树苗,种植稻麦和蔬菜,并在坡边自筑茅屋,号“东坡居士”。
明确:这“闲”不止是不得签书公事的“清闲”,还是面对逆境的“从容”,是超然于劳累的身体生活的“悠闲”,是诗意面对逆境、率性面对生活的“真淳”,是清空了世俗名利的“宁静”与“空灵”,是超越了生死的心灵的“大自由”。
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
3、请你以苏轼的身份,用合适的语气表达出自己内心的这份感慨。
苏轼可能有过失落,有一丝自嘲--能够在此种境遇中自嘲也是一种洒脱;但此时此刻,在这个美好的瞬间,他更多的是一份自得,几许自赏,内心的愉悦、满足和陶醉。
齐读体会苏轼的自得自赏。
4、拓展:不止是此夜,不止是此文,翻开《东坡志林》,翻开苏轼煌煌近百万字的诗文著作,这样美妙动人的瞬间比比皆是。
当他初贬黄州寓居临皋亭时,他遍赏江山风月--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苏轼《东坡志林临皋闲题》当他乘月至溪桥时,他“醉眠芳草”一夜至春晓--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
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
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东坡志林西江月》当他夜饮醉归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时--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5、总结:这就是苏轼苏东坡:他率性自然,敢于袒露真性情;他诗意面对逆境、智慧面对得失;他超然于世俗名利、拥有空明自由的心灵;他始终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身在俗世却能发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无法感到的美……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的一生!让我们背熟全文,用一生去慢慢体会他那如汩汩清泉流泻而出的美妙情感,那如空明月色倾泻而下的快乐!六、推荐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苏轼《东坡志林》余秋雨《苏东坡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