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18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教案设计新人教版必修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归去来兮辞》。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归去来兮辞》的朗读和背诵。
2. 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其含义。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背景。
2. 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向学生介绍《归去来兮辞》的作者陶渊明及其背景。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生查找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3. 合作学习: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课文的亮点和特色。
4. 探究学习:
(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意象和情感。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感悟。
5.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和反馈。
五、课后作业
1. 朗读并背诵《归去来兮辞》。
2. 写一篇关于《归去来兮辞》的读后感,谈谈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五学案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陶渊明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
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
王阁序》。
《庄子》一书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奇特的描写,生动的寓言故事,创造出一种雄奇深邃的境界,大胆的想象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却是庄子用来说明观点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庄子看透了人间的浑浊肮脏,沉溺于纯洁无瑕的幻想王国中,否定了争名夺利、尔虞我诈的世人,醉心于动物、植物与神仙的世界里,从中可见他对智慧的重视,对生命的热爱。
那个坐在祖母床旁,两手端着冒热气的药碗,委婉而坚定地对陛下微笑,轻声说着“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的李密,朦胧中侧过脸颔首,我们泫然。也许有些感情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但李密对祖母的爱,我们却在《陈情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字里行间,朴实平淡,却也深沉,毫不做作,我们索性再添一句短评:“十步九折,行路难,但得三年祖母老;千言万语,怅秋风,化作一篇《陈情表》。”
一、词语理解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景.翳翳以将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教学步骤]一、导语
《桃花源记》是我们在初中接触过的陶渊明的作品。师生一同背诵。
《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
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稍作补充:陶渊明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是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另一类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诗,寄寓抱负,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
三、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读出情感、气势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归去来兮辞》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陕西省佛坪县中学王宝杰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积累“谏、樽、觞、眄、审、容膝、策、矫、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实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3、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
4、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
课文,找出押韵的字,由押韵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
背诵思路,背诵全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
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
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
句式;
2、深入认识陶渊明思想及其作品特点,掌握辞赋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预习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
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2、了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3、参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了解大意
课堂教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
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们了解多少呢?(陶渊明,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
五柳先生。陶渊明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外出务官,但心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第4课《归去来兮辞》精品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把握全文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①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②把握辞中淡远潇洒的风格,在朗读中启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使
学生头脑中能浮现诗人的形象。
③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重点:提高把握词类活用现象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了解辞的体裁特点。运用辞的特点,进一步领会作者的感情及志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在文中着重表达的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对农村的自
然景物和劳动生活的赞美。领略辞中表现的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
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家作品
陶渊明(367~427),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生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等。
①诗作多描绘自然景色及田园生活,寄寓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弃。
②另一类题材的诗,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
多悲愤慷慨之音。
其艺术风格,兼取平淡与爽朗,语言质朴自然。
为谋生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一类小官,在彭泽令任上八十余日,去职归隐。陶渊明少年时,受儒学熏陶,曾有“大济于苍生”的抱负。东晋时的士族门阀制度相当严酷,陶渊明非士族出身,难有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加之他“性刚才拙,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辞,属于古代抒情散文。是一篇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文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主学习,提出疑难,疏通文意。
三.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是重点的授课方向。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疏通文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
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
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德育目标:
学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的归隐原因及其在文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
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教法设计】
1、自读法。本篇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课文注释较为充分。因此,这堂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归去来兮辞》(语文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语文必修五第一单元第一课。《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 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乂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谈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 .体会感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2 .朗读并背诵全文,在朗读与背诵中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
3 .弄懂并积累“来、之、而、以、谏、眄、审、容膝、策、矫、盘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怀、聊、乘化”等字词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陶渊明的辞官归隐的原因及其人生追求与高洁品质。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4 、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5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2018版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
【目标·重点】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创作,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作者的感情脉络,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悟作者返璞归真的人生志趣和人生境界。
1.读准字音
(1)瓶无储粟.(sù)(2)求之靡.途(mǐ)
(3)田园将芜.(wú) (4)轻飏.(yánɡ)
(5)觞.(shānɡ) (6)眄.(miǎn)
(7)流憩.(qì) (8)矫.首(jiǎo)
(9)遐.观(xiá) (10)出岫.(xiù)
(11)翳.翳(yì) (12)西畴.(chóu)
(13)窈窕
..(yǎo tiǎo) (14)遑.遑(huánɡ)
(15)耘耔
..(yún zǐ) (16)东皋.(ɡāo)
(17)心惮.远役(dàn) (18)犹望一稔.(rěn)
2.理解词义
A.一词多义
(1)行xínɡ
①感吾生之行.休(副词,将,将要)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动词,行走)
③为吾子之将行.也(动词,离开,前往)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动词,运行)
⑤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动词,实行,执行)
⑥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名词,行为,动作)
⑦臣修身洁行.数十年(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hánɡ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量词,排,行)
②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泛指军队)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名词,辈)
(2)引yǐn
①引.壶觞以自酌(动词,拿来,取来)
②丁壮者引.弦而战(动词,开弓,拉弓)
③相如引.车避匿(动词,牵,拉,引)
④乃设九宾迁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召请,召引)
人教版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并序)》课程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归去来兮辞》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了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在现今也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曾经学过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园田居(其三)》使学生对陶潜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了解,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教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感受语言,体悟情感。
课前准备
制作微视频,介绍辞的文体特征;把握序言部分的重点——陶渊明归隐的原因;从叙事和情感两个角度帮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
下发《自主学习任务单》,检查学生对微课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文本还存在哪些问题,为翻转课堂教学做准备。
印发陶渊明相关作品及后人对他的有关评价,以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陶渊明。
核心素养
1.语言构建与运用:背诵全文,通过仿写感受了解文言的特征。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2、品读作品:情感真切、语言质朴
3、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德育目标:学习陶渊明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学习作者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这个人是--陶渊明。(出示幻灯片1、陶渊明像)
在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大背景下,他却沉迷于采菊栽柳、登高舒啸、临流赋诗。并且,为着一句“吾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他毅然抖落身上沉重的官袍,抛却名利,归隐山林。
《归去来兮辞》就是陶渊明诀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那篇洗尽铅华的千古妙文--《归去来兮辞》。(交代学习目标)
二、解题
(1)、学生阅读注解①对题目的介绍(出示幻灯片2)
(2)、“辞”这种文体是屈原根据楚地民歌整理创造出来的,所以又叫“楚辞”,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又比散文整齐。
“兮”是楚地方言中的一个叹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但“归去来”这三个字,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认为“归去来”是“归去,归来”的并列形式,相对官场而言,作者是“归去”,相对田园而言,他是“归来”;还有
一种认为,“去来”实际上是偏义复词,意思重在“去”。课文就是选择这个意义(归去来兮--回去吧)。
新人教高中语文必修5 第4课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归去来兮辞并序》解读与探究
预习提示
陶渊明《归去来辞》写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十一月,这时他四十一岁,任彭泽令仅80余天,却决定弃官隐居。
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归隐,他在“序”里说:“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萧统《陶渊明传》则曰:“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但一般认为,陶渊明决绝官场,退隐归耕,不会如此简单。陶渊明从小接受儒家教育,少有大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因此他抱着“大济苍生”的理想,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元年作彭泽令,十三年中,曾经几次出仕。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极为黑暗。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军阀桓玄篡晋,自称楚帝。元兴三年,另一个军阀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义熙元年,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王朝的军政大权。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屠杀异己和不义战争。陶渊明天性酷爱自由,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陶渊明的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只能归隐。清陶澍《陶靖节集》谓陶渊明之归隐,“初假督邮为名,至属文,又迁其说于妹丧以自晦耳。其实悯晋祚之将終,深知时不可为,思以岩栖谷隐,置身理乱之外,庶得全其后之节也。”由此可见,陶渊明的归隐是理想在现实中的碰壁,是无法“远翥高飞”的无奈。
人教新课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案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和探究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辞赋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调动学生的想象与联想。细品作品之美。
难点:品味语言质朴美。
[教学过程]
本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突出三点:
1.领略田园自然美。
2.领悟诗人情操美。
3.领会语言质朴美。
教学方式以诵读、讨沦、点拨为主,重点在通过解读课文。发现美,品味美,鉴赏美。
一、领略田园自然美
提问: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对恬淡的自然风光。怀有着独特的感悟。这不仅是引发陶渊明辞官归隐的客观条件之一,也是大自然魅力的客观存在,课文中有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辞句,让你赏心悦目?
点拨梳理:
依据上述审美线索,对课文进行梳理,熟悉课文内容。
示例:
黎明归乡风光美(“舟遥遥以轻飏——恨晨光之熹微”)
天伦盈门亲情美(“僮仆欢迎——有酒盈樽”)
园日流憩闲趣美(“园日涉以成趣——抚孤松而盘桓”)
访亲问农乡野美(“悦亲戚之情话——将有事于西畴”)
陶冶山川纯真美(“或命巾车——感吾生之行休”)
耕植田园人生美(“怀良辰以孤往”——结尾)
明确:将课文化为可观可感可触的美的图景,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美感的冲击力。
二、领悟诗人情操美
提问: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除了自然风光、田园景色的吸引,诗人的主观情感,有哪些决定性的因素?
讨论:提出这一问题,要求学生联系所学的陶渊明的作品,力求较为全面地辩证地把握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
示例:
少有大志的理想美
敢闯尘世的勇气美
鄙弃官场的气节美
毅然归田的性格美
融入民间的淡泊美
金刚怒目的精神美
源远流长的诗文美
……
明确:充分肯定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对语言概括提出要求,但不求全责备。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大全
人教版高三语文上册必修五《归去来兮辞》
教学设计大全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教材简说
《归去来兮辞》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
篇文章。它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描写了诗人得
以辞官归隐的喜悦心情和对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的热
爱。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
而已!如此推崇,其文自然很值一读。
新《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高中生要
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一定数量的名篇。《归
去来兮辞》所在的单元也有相应的教学目标:把握课文的
思想内容,掌握有关的文言词语和句式,要重视诵读和
背诵。
了解《归去来兮辞》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隐,不与当时
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情怀,学
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下面一起来欣赏各位语文老师亲自编制的《归去来兮辞》
精彩教学设计吧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文章大全列表
《归去来兮辞》教案(新人教必修5)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学设计
江西省井冈山实验学校《归去来兮辞》表格式教案11
《归去来兮辞》复习学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第八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课堂教学比赛)
《归去来兮辞》教案教学设计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归去来兮辞》导学案
《归去来兮辞》学案
山东省德州市乐陵一中《归去来兮辞》学案11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知识点归纳《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案
《归去来兮辞》教学实录《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4 归去来兮辞并序 陶渊明教案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抉择”教学小专题 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抉择”教学小专题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以“抉择”为教学小专题,探寻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而深度解读作品“皈依自然”这个主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国作家杰克·霍吉在他的《习惯的力量》一书中,曾这样说:“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陶渊明骨子里的“性格”是怎样的呢?他在现实中的“行为”又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聚焦“抉择”这个专题视点,开展这节课的学习活动。
二、专题任务
(一)作品的主题是什么?
提问:请大家用2分钟时间归整信息,然后用一句话归纳。
学生:发言。(只了解情况,教师不用点评)
PPT出示:
梁启超说:“渊明何以能有如此高尚的品格和文艺?一定有他整个的人生观在背后。他的人生观是什么呢?可以拿两个字来概括:‘自然。”
点拨:“皈依自然”这个主题,一提我们就能懂的。但想要将其读深读透,则只有从作者情感逻辑的视角才能找到途径。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皈依自然”的过程呈现出“内心平静—矛盾纠结—心灵自愈”三个情感发展阶段。三个阶段逐层深入,最终上升到生命本质的叩问与彻悟,从而深化了作品主题。
(二)“自然”主题认知
教师:有话不直说,变着法子说,这是文学表达之一特征。因此,探究作品主题,往往就得从主题之外去寻踪觅迹。否则,主题分析就将被“贴标签”的教学沉疴所取代。一个作品的主题是完全可以从多个视点多个维度去解读的,这样解读的好处是可深,可透,能彰显课标所期待的语文教学的逻辑层次。但作品的主题探究不能违逆甚至不能偏离作者的情感逻辑,否则,“主题”解读就会出现审美偏差。
人教版-语文-高三人教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人教必修五第4课《归去来兮辞》教案
番禺区市桥第二中学何东凤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读懂作者的归隐之情。
2.掌握辞赋的诵读方法与技巧。
【教学方法】诵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学生结合注解,正音正义,感知全文
二、听乐酝情,吟诗入文
三、走进文本、诵读文本
1.齐读正字音:
学生朗读时,教师注意听,边听边在黑板上写出学生读错的字。学生读后,老师给予纠正,正音解义。
2.分读明节奏:分组分段读,小组轮流评
评:有无读清句读——辞赋的句式特点。以四言句、六言句为主。六言每句三拍,如:舟/遥遥/(以)轻飏四言每句两拍,如:乃瞻/衡宇
评:有无读出重音、读准语调。如:归去/来兮▽!田园/ 将芜,胡/不归△?3.选读悟感情:分段精读,生生互读互评,师生互读互评
引导学生挑选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文句反复诵读。做到:在读中理解文意;在理解中读出感情。
4.范读作表率:教师自选一段,作示范朗读
5.齐读检效果:播放背景音乐,学生集体诵读
四、课文小结
五、作业布置
请选择你最喜欢的文句或段落诵读并赏析,文体不限,篇幅不限,贵在写出感受。
附诵读参考:
第1段:归去 / 来兮——▽!田园/ 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在诗人的深层意识中,田园,是人类生命的根,自由生活的象征。田园将芜,意味着根的失落,自由的失落。诗人的心情如何不沉重呢?归去来兮,是田园的召唤,也是诗人本性的召唤。因此,读时应读出召唤之意。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联想“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一句,可以想象作者的心情是何等的痛悔! 基于此,诵读时,语调要缓慢,重音要突出,要读出自责、自悔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在“阅读与鉴赏”中也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摒弃官场归隐田园的一篇宣言书,描绘了生机盎然、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自然风光及惬意的田园生活,表达了陶渊明饱经忧患,看透了官场的污浊、黑暗、卑鄙,不与之同流合污,而远离官场回归田园的情趣和理想。教师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以诵读为主要手段,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领悟作者热爱自然、返朴归真的高尚情趣,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审美境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体会感悟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独善其身、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理,(2)欣赏陶渊明作品的艺术特点:情感真挚,语言朴素,用典自然,想象丰富。(3)在了解辞赋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是否还记得,是谁在《桃花源记》中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齐答:陶渊明)那么,关于陶渊明你了解多少呢?在你的印象中陶渊明是个怎样的人?(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见陶潜的高尚情操,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启发谈话,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储备,同时激发学生阅读期待,激发学生急于阅读课文、急于了解历史人物面貌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
让学生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自读课文,完成思考题。
1 、一读——正字音。
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 、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 、三读——感悟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
思考题:
(1)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什么?(来自骈文的运用)
(2)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3)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4)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 惆怅”“崎岖” ,叠韵如“盘桓”“窈窕”,叠字如“遥遥”“飘飘” “欣欣”“涓涓”。与《荷塘月色》对比)
4 、四读——体验感情美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可让学生分析探讨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
(第一段的“ 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5 、五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给予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点拨自主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从字词句篇到情感意境,循序渐进地理解、感悟、探究作品内涵,提高诵读鉴别的能力。)
三、品评鉴赏,体悟情感
1 、通读序文,小组讨论:陶渊明为什么要辞官归隐?
(三点理由: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也就是说自己本性自然,不会扭曲自我,不会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二是“饥冻虽切,违已交病”,忍饥受冻固然严重,但是违背自我性情会身心“交病”,那比交冻可能更难以忍受。三是“程氏妹丧于武昌”,需要去奔丧。其中第一条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爱丘山”,崇尚自然随意,任性随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场实在有违自我性情与志趣,所以才最终弃官归隐。)
2 、研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最后的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昼夜兼程,归心似箭。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这种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接下来四句,“引壶觞”到“之易安”,写饮酒自乐之景与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作者正如“出岫之云”“倦飞之鸟”,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这一段由路途写到家门,由家门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远及。表面写景,实际抒怀,营造了一个与官场截然相反的、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接着表示要与世隔绝,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作者以听家人的知心话为快乐,以琴书为伴侣,嚣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说是乐以忘忧了。接下来的描写是一段颇带诗意的描绘。春回大地,农人告诉他将要从事春耕了。并且在农事闲暇,乘兴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车”后承“亦崎岖而经丘”,“或棹孤舟”后续“既窈窕以寻壑”。前者是陆路,后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实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全段,基调还是静谧而愉说的。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