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合集下载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商丘市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优质课评选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七中赵伯超2016年6月21日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商丘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七中赵伯超勾股定理是反映自然界基本规律的一条重要结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数学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勾股定理是在学习了三角形有关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前面的知识起到完善,延伸的作用。

学生通过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本节课试图通过数学活动,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内化与迁移,以发展思维。

同时对勾股定理的学习,对比我国数学家和西方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以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

数学思考: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培养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解决问题:1、通过拼图活动,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发展形象思维。

2、在探索活动中,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索的结果。

情感与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对比介绍我国古代和西方数学家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感受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励学生奋发学习。

2、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锻炼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二、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经历用不同的拼图方法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体验解决同一问题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体会勾股定理的文化价值。

2.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经历用不同的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

3.突破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探索中领悟,在领悟中理解。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7.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及简单应用.2.内容解析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就可以求出第三边长.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出发,到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探索、发现和证明的过程.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图形的性质,提出一般的猜想,并获得定理的证明.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又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围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初步理解割补拼接的面积证法。

掌握勾股定理,通过动手操作利用等面积法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

2、能力目标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合理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思想,并体会数形结合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想象能力以及科学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观察、猜想、拼图、证明等操作,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介绍“赵爽弦图”,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及爱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教学方法讨论法探究合作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导)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右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二).观察思考,探究定理问题1相传在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从朋友家的地砖铺成的地面上发现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某种数量关系,同学们观看方砖图,看你有什么发现?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思、议)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前49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1.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直角三角形的一条非常重要的性质,它将数与形密切地联系起来,揭示了一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后续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是三角形知识的深化。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已对直角三角形有了初步的认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但在数学说理和一些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上尚不能熟练,缺乏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理解勾股定理反映的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能利用已知两边求直角三角形另一边的长;(2)过程与方法:在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和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3)情感与态度: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体验获得结论的快乐,培养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难点:用拼图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五、教学过程:活动一:导入新课出示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会标,学生观察会标上的弦图,问题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寻找图形中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并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全等关系。

教师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被称为“赵爽弦图”.那么什么是勾股定理?怎样用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呢?设计意图:重视引言教学,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活动二:观察猜想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 问题2:多媒体出示:相传2500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种数量关系。

假如你就是毕达哥拉斯,请观察图案,看看能发现什么?学生活动:发现有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

追问:图中三个小正方形A 、B 、C 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学生独立观察图形,分析、思考其中的规律,得出结论,正方形A 的面积加正方形B 的面积等于正方形C 的面积。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17.1 勾股定理  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西藏萨迦县中学电子教案单位:西藏萨迦县中学年级:八年级学科:数学课题 18.1勾股定理(第1课时)主备教师达娃加参单元第十八章教学课时一节课时授课教师达娃加参备课时间2017.6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方格图,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会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2、在勾股定理探索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激发学习热情.教学重点1.重点:探索勾股定理.教学难点2.难点:探索勾股定理.考点分析勾股定理的应用题教学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说过外星人吗?生:(齐答)听说过.师:外星人就是生活在别的星球上的智慧生物.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外星人,并试图与他们交流.那么怎么寻找外星人?又怎么与外星人交流呢?主要的办法是向处太空发射探测器,希望有朝一日外星人能接收到探测器发出的信号,最好能直接收到探测器.为什么要直接收到探测器?因为在探测器里有很多图片,这些图片反映了地球的情况、地球人的形象、生活和文明成果.师:在这些图片中,有一张图片特别有意思,它所反映的恰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是一张什么样的图片呢?(师出示下图)教学补充(二)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指准图)在这张图片上,中间画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等于3,另一条直角边等于4,斜边等于5.在直角三角形的外面画了三个正方形,这三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是3、4、5,所以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师:现在要问大家的是,通过这个图形地球人想告诉外星人什么呢?如果你是外星人,你看到这个图形能发现什么呢?(让生观察思考,要给学生充足的观察思考时间)师:(指图)谁来说说从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师:(指准图)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9,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6,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25,9+16恰好等于25,可见,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加上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恰好等于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板书: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另一个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师:(指准图)从这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师:(指准图)看到没有?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而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实际上就是这条斜边的平方.可见,这条直角边的平方加上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恰好等于这条斜边的平方(板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斜边的平方).师:以上我们通过观察分析图形,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指准式子)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斜边的平方.师:发现了这个关系,我们会进一步想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稍停后边讲边指准图)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关系,那么别的三角形的三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师:下面我们就来看别的直角三角形的情况.(师出示下图)ABC师:(指准图)这个图的中间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外面是三个正方形.正方形A 以这条直角边为边长,正方形B以这条直角边为边长,正方形C以斜边为边长.现在我们来算一算正方形A、B、C的面积.师:(指准图)正方形A的面积是多少?生:(齐答)4.(师在图中注上4)师:(指准图)正方形B的面积是多少?生:(齐答)9.(师在图中注上9)师:(指准图)正方形C的面积是多少?生:……(让生思考一会儿)师:正方形C的面积不好算,怎么来计算正方形C的面积呢?(师用彩笔在上图画出大正方形,如下图所示)C BA师:(指准图)正方形C的面积等于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这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师:(指准图)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多少?(稍停)它的边长为5,所以面积为25.这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多少?(稍停)它的这条直角边为2,这条直角边为3,所以面积为12×2×3=3.其它几个直角形的面积也都等于3,所以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2.师:(指准图)这个大正方形的面积为25,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为12,所以正方形C的面积是13(在图中注上13).师:(指准图)正方形A、B、C的面积都求出来了,正方形A的面积为4,正方形B的面积为9,正方形C的面积为13.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正方形A的面积加上正方形B的面积恰好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板书:正方形A的面积+正方形B的面积=正方形C的面积).师:(指准图)从三个正方形面积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师:(指准图)正方形A 的面积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正方形B 的面积就是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正方形C 的面积就是斜边的平方.所以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的关系:这条直角边的平方加上这条直角边的平方恰好等于斜边的平方(板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斜边的平方). 师:(指准图)可见,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也具有我们刚才所说的那种关系.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再来看一个直角三角形,看一看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也具有这种关系.(三)试探练习,回授调节 1.探究题:如图,填空:(1)正方形A 的面积= ,正方形B 的面积= ,正方形C 的面积 ;(2)正方形A 、B 、C 的面积具有的关系是: ; (3)中间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具有的关系是: . (四)尝试指导,讲授新课师:通过上面的探索,关于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同学们能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生:……(多让几名同学发表看法,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哪怕是不十分准确的语言,来表达他们感悟到的东西) (师出示下图)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指准图)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师出示板书: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a 2+b 2=c 2)师:请大家把这个结论读两遍.(生读)师:这个结论很重要,也很有用.有了这个结论,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我们可以求出第三边.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个例题. (师出示例题)例 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边的长度.(1) (2)(师边讲解边板演,解题过程如下) c ba125C B A 23A B C AB C解:(1)AB 2=AC 2+BC 2=122+52=169 AB=169=13 (2)AC 2=AB 2-BC 2=32-22=5 AC=5(五)试探练习,回授调节2.a ,b 表示直角边,c 表示斜边,填空: (1)已知a=9,b=12,则c= ; (2)已知b=5,c=7,则a= . (六)归纳小结,布置作业师:本节课我们探索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通过探索得出了一个结论.请大家把这个结论再读一遍.(生读)师:利用这个结论,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可以求出第三边板书设计图一 图二……=大正方形的面积 ……=正方形C 的面积 如果…………=斜边的平方 ……=斜边的平方 那么a 2+b 2=c2例作业设计(作业:P 28习题1)教学反思c b a。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

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一些知识,勾股定理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特有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是解直角三角形的主要依据,在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应用广泛。

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出发,到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探索、发现和证明的过程。

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图形的性质,提出一般的猜想,并获得定理的证明。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个定理——勾股定理,并会用定理解决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1)经历一次由特殊到一般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思考、尝试猜想结论,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2)体验一种利用几何图形的面积证明代数恒等式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文化,增添一份民族自豪感。

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重点、难点重点: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勾股定理的探究和证明。

二、教法分析勾股定理是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特殊的结论。

在正方形网格中比较容易发现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三边之间的关系。

但要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网格中的一般直角三角形,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有较大困难。

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构造图形的方法来证明定理存在较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到用合理的割补方法求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然后思考没有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再将这种关系表示成边长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自然合理地发现和证明勾股定理。

本节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的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并发展能力.三、学法分析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已经学习了一些几何图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是运用面积法和割补思想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对于如何将形与数有机的结合起来还有待提高.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2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指出这个图案与勾股定理有关,勾股定理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设计意图:从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徽说起,设置悬念,引入课题。

17.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17.1.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上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第一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及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了解利用拼图验证勾股定理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感受“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及“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对勾股定理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体验数学的美感,从而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三、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及其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验证。

四、教学过程:1.情境引入相传2500年前,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的地砖铺成的地面上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问: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有什么关系?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性质呢?2.探求新知证明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c b a =+(赵爽弦图证明勾股定理)勾股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222c b a =+ 即: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我国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周朝数学家商高就提出,将一根直尺折成一个直角,如果勾等于三,股等于四,那么弦就等于五,即“勾三、股四、弦五”,它被记载于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以后人们就简单地把这个事实说成“勾三股四弦五”,所以在我国人们就把这个定理叫作 “商高定理”。

“勾股定理”在国外,尤其在西方被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百牛定理”.相传这个定理是公元前500多年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的。

勾股定理公式的变形: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3.例题讲解,巩固练习1.在Rt △ABC 中, ∠B=90°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练习2.求下列图中表示边的未知数x 、y 的值.例、设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 和b ,斜边长为c 。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1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勾股定理的由来,理解和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应用网络查询资料。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归纳-验证”的数学过程,并从中体会数形结合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方面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是勾股定理的发现、验证和应用。

教学难点:用拼图方法、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情景引入复习三角形的三个角的数量关系和三条边的数量关系,以课本情景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探索发现勾股定理1.探究活动一:内容:(1)投影显示如下地板砖示意图,让学生初步观察:(2)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观察图形:问:你能发现各图中三个正方形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吗?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发现:结论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从观察实际生活中常见的地板砖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通过对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结论1,为探究活动二作铺垫.效果:1.探究活动一让学生独立观察,自主探究,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2.通过探索发现,让学生得到成功体验,激发进一步探究的热情和愿望.2.探究活动二:内容:由结论1我们自然产生联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该性质呢?(1)观察下面两幅图:AB CCB A(2)填表:A 的面积(单位面积)B 的面积(单位面积)C 的面积(单位面积)左图 右图(3)你是怎样得到正方形C 的面积的?与同伴交流.(学生可能会做出多种方法,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图1图2 图3学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如图1,将正方形C 分割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个小正方形, 13132214=+⨯⨯⨯=C S .方法二:如图2,在正方形C 外补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积减去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133221452=⨯⨯⨯-=CS .方法三:如图3,正方形C中除去中间5个小正方形外,将周围部分适当拼接可成为正方形,如图3中两块红色(或两块绿色)部分可拼成一个小正方形,按此拼法,13+=S.⨯542=C(4)分析填表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分析数据,归纳出:结论2 以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为边长的小正方形的面积的和,等于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意图:探究活动二意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探讨、归纳进一步发现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于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是一个难点,为此设计了一个交流环节.效果:学生通过充分讨论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积计算这一难点后得出结论2.3.议一议:内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边长a、b、c来表示上图中正方形的面积吗?(2)你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吗?(3)分别以5厘米、12厘米为直角边作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并测量斜边的长度.2中发现的规律对这个三角形仍然成立吗?勾股定理(gou-gu theorem):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2c22+.ba=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4、补充知识:知识点一:勾股定理应用的条件是什么?(1)直角三角形;(2)知二求一.知识点二:结论变形公式:222bac+=22bac+=22bca-=22acb-=数学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中国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称为勾,较长的直角边称为股,斜边称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第三环节: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内容:例如图所示,一棵大树在一次强烈台风中于离地面10m处折断倒下,树顶落在离树根24m处. 大树在折断之前高多少?(教师板演解题过程)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练习一:在Rt△ABC中,∠C=90°, (1)已知: a=5, b=12, 求c;(2)已知: b=6,•c=10 , 求a; (3)已知: a=7, c=25, 求b. 弦股勾练习二:蚂蚁沿图中的折 线从A 点爬到D 点,一共 爬了多少厘米?(小方 格的边长为1厘米)第六环节 自我小结(1)1.勾股定理总结的是什么数量关系? (2) 2.勾股定理有什么用途?(3) 3.阅读教材P30: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及证明过程,了解中国人的伟大和外国人的聪明.第2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 利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2)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利用勾股定理解决,渗透建模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和方程思想.2.过程与方法:运用勾股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研究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意识和品质.DA BCG FE(2) 通过对勾股定理的运用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应用.教学难点: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流程:第一环节:复习旧知,情景引入(1)复习勾股定理的内容、变型公式及作用. (2)练习1)求出下列直角三角形中未知的边.回答:①在解决上述问题时,每个直角三角形需知道几个条件? ②直角三角形哪条边最长?2)在长方形ABCD 中,宽AB 为1m ,长BC 为2m ,求AC 长.6 10ACB8A15CB2 45°30°2ACB D解:在Rt △ ABC 中,∠B=90°,由勾股定理可知: AC=5212222=+=+BC AB第二环节:探索新知1.探究活动1:小明家装修时需要一块薄木板,已知小明家的门框尺寸是宽1 m ,高2 m ,如图所示,那么长3 m ,宽2.2 m 的薄木板能否顺利通过门框呢?分析:木板的长边和短边都超过了门框的高,薄木板横着或竖着都不能从门框内通过,只能试试能否斜着能否通过.门框对角线AC 的长度是斜着能通过的最大长度.求出AC 的长 ,再与木版的宽进行比较,就能知道木版能否通过.解: ∵在Rt △ABC 中,∠B =90° ∴AC =2212+=5≈2.236∵AC ≈2.236>2.2∴木板能从门框内通过小结:此题是将实际为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中抽象出Rt△ABC,并求出斜边AC的长.∴AC2=AB2 +BC2 (勾股定理)探究活动2:一个2.5m长的梯子AB斜靠在一竖直的墙AC上,这时AC的距离为2.4m.如果梯子顶端A沿墙下滑0.4m,那么梯子底端B也外移0.4m 吗?AB C解:在Rt△ABC中,∵∠ACB=90°∴222ABBCAC=+ 2.42+ BC2=2.52 ∴BC=0.7m由题意得:DE=AB=2.5mDC=AC-AD=2.4-0.4=2m在Rt△DCE中,∵∠DCE=90°∴DC2+ CE2=DE222+ BC2=2.52∴CE=1.5m∴BE=1.5-0.7=0.8m≠0.4m活动探究3: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解: 设水池的深度AC为X米,则芦苇高AD为(X+1)米.根据题意得:BC2+AC2=AB2∴52+X2 =(X+1)225+X2=X2+2X+1X=12∴X+1=12+1=13(米)答:水池的深度为12米,芦苇高为13米。

17.1《勾股定理》教案(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教案(第1课时)

勾股定理
教学设计说明
“勾股定理”是几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定理,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数与形密切联系起来,它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在理论上占有重要地位.整节课以“问题情境——分析探究——得出猜想——实践验证——总结升华”为主线,使学生亲身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和验证过程,努力做到由传统的数学课堂向实验课堂转变.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从知识与方法、能力与素质的层面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把学生的探索和验证活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对探究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有一定的领悟和认识,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启发探索”式,采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师生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提供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或发明者的身份去探究知识,从而形成自觉实践的氛围,达到收获的目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17.1第1课时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定期进行课堂测验,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6.教学拓展:
-结合勾股定理,引入其他数学文化知识,如勾股定理的历史背景、勾股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丰富学生的数学视野。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竞赛、实践活动,提高他们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新课讲解: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直观的图形推导出勾股定理。
-通过具体实例,讲解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斜边长度、判断一组数是否为勾股数等。
3.教学策略:
-采用分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勾股定理的推导和应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梯度性练习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他们的运算速度和准确性,巩固勾股定理的知识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评价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前期的数学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等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识别和逻辑推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学习勾股定理,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直角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打下坚实基础。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题:
-根据勾股定理,计算给定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度,并简要说明计算过程。
-列举三组勾股数,并验证它们是否符合勾股定理。
-从实际生活中选取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实例,运用勾股定理解决问题,并写出解题过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直角三角形实物图片,如楼梯、房屋斜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它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2.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问题: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和斜边之间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师简要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知识,如三角形的性质、分类等,为新课勾股定理的学习打下基础。
3.讲解与演示:教师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解释勾股定理的内涵,并通过多媒体演示勾股定理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4.实践环节: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进行求解。同时,鼓励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巩固环节: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习勾股定理的应用,加深对定理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勾股定理的证明过程,理解其内涵。
3.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共同探讨勾股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制作直角三角形模型,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c.对于作业中的疑问,鼓励同学们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作业评价:
a.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
b.针对不同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予个性化的评价和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c.对优秀作业进行展示,鼓励同学们向榜样学习,共同提高。
4.作业反馈:
a.教师应及时向学生反馈作业情况,指出共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b.鼓励学生针对作业中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查找原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1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

《17.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及简单应用.2.内容解析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假如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就能够求出第三边长.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专门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动身,到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表达了从专门到一样的探探究、发觉和证明的过程.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去发觉图形的性质,提出一样的猜想,并获得定理的证明.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又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关于勾股定理的研究确实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教学中能够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奉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围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究并证明勾股定理.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能用勾股定明白得决一些简单问题.2.目标解析(1)学生通过观看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并合理地用数学语言表示勾股定理的结论.明白得赵爽弦图的意义及其证明勾股定理的思路,能通过割补法构造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了解勾股定理相关的史料,明白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上的杰出成就.(2)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运算,关键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能求第三条边的长度.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勾股定理是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专门的结论.在正方形网格中比较容易发觉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三边之间的关系.但要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网格中的一样直角三角形,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有较大困难.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构造图形的方法来证明定理存在较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到用合理的割补方法求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先引导学生观看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然后摸索没有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再将这种关系表示成边长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自然合理地发觉和证明勾股定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四、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21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右图确实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那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差不多图形组成?那个图案有什么专门的意义?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我们明白,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问题1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明确吗?三条边的数量关系明确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十七章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十七章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7.1 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一些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

难点:应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一)创设问题情境1、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1)勾股定理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发现的,西方国家称勾股定理为“毕达哥拉斯”定理(2)在中国,相传4000多年前,大禹曾在治理洪水的过程中,利用勾股定理来测量两地的地势差(3)我国著名的《算经十书》最早的一部《周髀算经》。

书中记载有“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这作为勾股定理特例的出现。

2、毕答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的数学家。

相传在2500年以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的地砖铺成的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的某写特性。

(1)现在请你一观察一下,你能发现什么?(2)一般直角三角形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吗?(二)师生行为教师讲故事(勾股定理的发现)、展示图片,参与小组活动,指导、倾听学生交流。

针对不同认识水平的学生,引导其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大正方形的面积等于两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之和。

学生听故事发表见解,分组交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采用分割、拼接、数格子的个数等等方法。

阐述自己发现的结论。

(三)设计意图①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历史,培育学生爱国主义情操,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②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及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相互欣赏、争辩、互助中得到提高。

③鼓励学生用语免得数学活动的困难,尝试从不同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并通过方法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用重点关注:①学生能否将实际问题(地砖图形在三个正方形围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转化成数学问题(探索直角三角形的特性三边关系)。

17.1.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17.1.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发现过程,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会用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的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内容及证明。

2.教学难点:勾股定理的证明。

三、例题的意图分析例1 (补充)通过对定理的证明,让学生确信定理的正确性;通过拼图,发散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个古老的精彩的证法,出自我国古代无名数学家之手。

例2 使学生明确,图形经过割补拼接后,只要没有重叠,没有空隙,面积不会改变。

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四、课堂引入让学生画一个直角边为3cm和4cm的直角△ABC,用刻度尺量出AB的长。

以上这个事实是我国古代3000多年前有一个叫商高的人发现的,他说:“把一根直尺折成直角,两段连结得一直角三角形,勾广1三,股修四,弦隅五。

”这句话意思是说一个直角三角形较短直角边(勾)的长是3,长的直角边(股)的长是4,那么斜边(弦)的长是5。

再画一个两直角边为5和12的直角△ABC ,用刻度尺量AB 的长。

你是否发现32+42与52的关系,52+122和132的关系,即32+42=52,52+122=132,那么就有勾2+股2=弦2。

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五、例、习题分析例1(补充)已知:在△ABC 中,∠C=90°,∠A 、∠B 、∠C 的对边为a 、b 、c 。

求证:a 2+b 2=c 2。

分析:⑴让学生准备多个三角形模型,最好是有颜色的吹塑纸,让学生拼摆不同的形状,利用面积相等进行证明。

⑵拼成如图所示,其等量关系为:4S △+S 小正=S 大正 4×21ab +(b -a )2=c 2,化简可证。

⑶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拼出不同的图形,进行证明。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  教案3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  教案3

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3
备课人学科数学备课
时间课时
安排一课时课题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
目标知识教育目标:
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

理解并会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用多种方法证明勾股定理,培养发散思维。

2、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品德培养目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1、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历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悠久文化的思想,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2、让学生体验自己努力得到结论的成就感,体验数学充满了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之美,探究之趣。

教学
重难点教学重点:勾股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难点:把线段的计算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方法
讲练结合;讨论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图,蜗牛爬行多长路?
2.小鸟最少飞了多远?
3飞机的速度是多少?
飞机在空中水平飞行某一时刻刚好飞到一男孩头顶正上方4000米处,过了20秒,飞机距离这个男孩头顶5000米,求飞机飞行了多少千米?
4.两船相距多少?
甲轮船以15海里/时的速度从港口向东南方向航行,乙船同时以25海里/时速度向东北方向航行求它们离开港口2小时后相距多远?
二.新授:
1.
2、
3、
4、5、
6、
7、8、
9、10、
11、
12、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
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一、导入
二.新授:
三、课堂小结:
附:板书设计1。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第十七章勾股定理17.1 勾股定理第1课时勾股定理【知识与技能】了解勾股定理的文化背景,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过程与方法】在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探究结果,体验数学思维的严谨性.【情感态度】1.通过对勾股定理历史的了解,感受数学的文化,激发学习热情.2.在探究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教学重点】探索和证明勾股定理.【教学难点】用拼图的方法证明勾股定理.一、情境导入,初步认识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它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科学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这就是本届大会会徽的图案(教师出示图片或照片).(1)你见过这个图案吗?(2)你听说过“勾股定理”吗?【教学说明】学生欣赏图片时,教师应对图片中的图案进行补充说明:这个图案是我国汉代数学家赵爽在证明勾股定理时用到的,被誉为“赵爽弦图”.通过对图片的观察,为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创设情境,为探索勾股定理提供背景材料.二、思考探究,获取新知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相传在2500年前,他在朋友家做客时,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中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请你也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一下类似的图案(教材P22【教学说明】教师与学生一道分析教材P图17.1-2,右边的三个正方形及22直角三角形是从左边的等腰三角形的图案中截取出来的,将大正方形沿对角线分成四个小直角三角形,再把两个小正方形沿竖直对角线分成两个小直角三角形,从而可发现其中特征.【归纳结论】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和.问题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特征是否也适用于其它的直角三角形呢?请同学们继续图17.1-3,运用割补法分别计算正方形A、B、C和正方形A′、B′、C′观察P23的面积,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教学说明】让学生自主探究或相互交流探寻出正方形C和C′的面积,教师巡视,针对学生的认知方法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得出它们各自的面积.一方面,正方形C的面积为:52-4××2×3=25-12=13;另一方面也有正方形C的面积为:4××2×3+1=13,而这两种方法都可以从图中直接获得,同样可得到正方形C′的面积为34.通过观察上述问题的探讨,若将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记为a,b,斜边为c,则应有a2+b2=c2,即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上述结论我们都是通过特例而获得的,是否对所有的直角三角形都能成立呢?有没有办法来证明呢?做一做将一张白纸对折,再对折,然后随意画一个直角三角形,用剪刀沿画线裁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在较大直角边处标记b,较短直角边处标记a,斜边标记c,然后按图示方式拼图.想一想(1)中间小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它的面积呢?(2)你能由大正方形的面积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探讨出三角形三边a、b、c的数量关系吗?不妨试试看.【教学说明】通过动手操作,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增长知识.最后师生共同探讨:=c2=4××a×b+(b-a)2=2ab+b2-2ab+a2=a2+b2.S大正方形即a2+b2=c2.有: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教师简要阐述:现有记载的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多达数百种,前面我们利用的面积法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实际上是我国古人赵爽的证法,所拼成的图案称为“赵爽弦图”.三、运用新知,深化理解1.你能利用如图所示的图形来证明勾股定理吗?不妨试试看,并与同伴交流.2.你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下面的问题吗?(1)在Rt△ABC中,∠ACB=90°,AC=7,BC=24,试求斜边AB的长;(2)在Rt△ABC中,∠ACB=90°,AB=10,BC=6,试求直角边AC的长.【教学说明】这两道题先由学生自主完成,然后由教师进行评讲.=(a+b)·(a+b)·=(a2+b2+2ab)·,【答案】1.解:S梯形又S梯形=ab+ab+c2=(2ab+c2),综上a2+b2=c2.有: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2.解:(1)由勾股定理有:在Rt△ABC中,AB2=AC2+BC2,即AB=25.(2)由勾股定理有:在Rt△ABC中,AB2=AC2+BC2,即AC2=AB2-BC2,∴AC=8.四、师生互动,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你还能想到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吗?与同伴交流.五、作业1.请查阅资料或上网,收集一些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并与同伴交流.2.A B生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C 生:勾股定理概念及课本习题。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2.利用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代数学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2.通过赞美勾股定理的美,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精确,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念。
5.人文素养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数学的美。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本节课的案例亮点体现了教学的实用性、互动性和人文性,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数学的美。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古代中国建筑中的勾股定理应用,如赵州桥、故宫等,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2.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如“勾股定理是如何被发现的?”、“你能用勾股定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思考。
3.教师总结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勾股定理的定义、证明方法及其应用。
2.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方式,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发现自身的不足,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3.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博大精深,感受数学的美。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勾股定理》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八年级下册的教学重点。

本节课主要介绍勾股定理的定义、证明及应用。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勾股定理在几何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

但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勾股定理的定义,掌握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能够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

2.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勾股定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勾股定理的应用场景。

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课件。

2.勾股定理相关案例资料。

3.直角三角形道具。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直角三角形道具,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提问:“你们能发现直角三角形之间的某种特殊关系吗?”学生思考后,教师给出答案:“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勾股定理。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股定理的定义及证明过程。

首先,介绍勾股定理的起源,然后展示古代数学家们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如赵爽弦图、欧几里得证明等。

让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和历史价值。

3. 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的长度分别是3cm和4cm,求斜边的长度。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进行讲解。

4. 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勾股定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建筑设计、工程测量等。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7.1《勾股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3.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美、逻辑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4.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形成良好的沟通能力。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几何图形的推理和计算。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勾股定理这一章节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地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在联系。然而,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仍存在以下困难:对勾股定理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灵活运用;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粗心大意的情况;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可能感到困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思维能力。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毅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3.拓展提高题:针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涉及勾股定理与其他数学知识相结合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
4.小组合作作业:布置一道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要求学生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共同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勾股定理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交流沟通能力。
5.思考题:提出一个关于勾股定理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定理的本质和内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创设情境:展示一个实际情境,如一块直角三角形的土地,要求学生计算斜边的长度。让学生意识到勾股定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知
1.勾股定理的概念:通过导入环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发现勾股定理。用数学符号表示勾股定理,并解释定理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1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勾股定理的探究、证明及简单应用.2.内容解析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它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任意两边长,就可以求出第三边长.勾股定理常用来求解线段长度或距离问题.勾股定理的探究是从特殊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出发,到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再到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探索、发现和证明的过程.证明勾股定理的关键是利用割补法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图形的性质,提出一般的猜想,并获得定理的证明.我国古代在数学方面又许多杰出的研究成果,对于勾股定理的研究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教学中可以介绍我国古代在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方面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围绕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信心.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探索并证明勾股定理.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教学目标(1)经历勾股定理的探究过程.了解关于勾股定理的文化历史背景,通过对我国古代研究勾股定理的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能用勾股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2.目标解析(1)学生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并合理地用数学语言表示勾股定理的结论.理解赵爽弦图的意义及其证明勾股定理的思路,能通过割补法构造图形证明勾股定理.了解勾股定理相关的史料,知道我国古代在研究勾股定理上的杰出成就.(2)学生能运用勾股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关键是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边长能求第三条边的长度.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勾股定理是反映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的一个特殊的结论.在正方形网格中比较容易发现以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为边长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进而得出三边之间的关系.但要从等腰直角三角形过渡到网格中的一般直角三角形,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有较大困难.学生第一次尝试用构造图形的方法来证明定理存在较大的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想到用合理的割补方法求以斜边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先引导学生观察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然后思考没有网格背景下的正方形的面积关系,再将这种关系表示成边长之间的关系,这有利于学生自然合理地发现和证明勾股定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勾股定理的探究和证明.四、教学过程设计1.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国际数学家大会是最高水平的全球性数学学科学术会议,被誉为数学界的“奥运会”.2019年在北京召开了第24届国际数学家大会.右图就是大会会徽的图案.你见过这个图案吗?它由哪些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组成?这个图案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前面我们学习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我们知道,三角形有三个角和三条边.问题1三个角的数量关系明确吗?三条边的数量关系明确吗?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以及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由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三角形三边之间是否存在等量关系.我们学习过等腰三角形,知道等腰三角形是两边相等的特殊的三角形,它有许多特殊的性质.研究特例是数学研究的一个方向,直角三角形是有一个角为直角的特殊三角形,中国古代人把直角三角形中较短的直角边叫做“勾”,较长的直角边叫做“股”,斜边叫做“弦”.直角三角形中最长的边是哪条边?为什么?它们除了大小关系,有没有更具体的数量关系呢?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2.观察思考,探究定理问题2 相传2500多年前,毕达哥拉斯有一次在朋友家作客,发现朋友家用砖铺成的地面图案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边的某种数量关系.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前492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

师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分析、思考其中隐含的规律.通过直接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个数,或者用割补的方法将小正方形A,B中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补成一个大正方形,得出结论:小正方形A,B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C的面积.追问由这三个正方形A,B,C的边长构成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条边长之间有怎样的特殊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设计意图】从最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入手,通过观察正方形面积关系得到三边关系,对等腰直角三角形边长关系进行初步的一般化.问题3在网格中的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以它的三边为边长的三个正方形A,B,C的面积是否也有类似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动手计算,分别求出A,B,C的面积并寻求它们之间的关系.追问正方形A,B,C所围成的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难点是求以斜边为边长的正方形面积,可由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可以通过割、补两种方法求出其面积,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方法---割补法.可求得C的面积为13,教师引导学生直接由正方形的面积等于边长的平方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设计意图】为方便计算,网格中的直角三角形边长通常设定为整数,进一步体会面积割补法,为探究无网格背景下直角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基础,提供方法.问题4通过前面的探究活动,思考: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应该有什么关系?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表述: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设计意图】在网格背景下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了等腰直角三角形和一般的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后,猜想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很容易的.问题5 以上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具体的数值,一般情况下,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我们的猜想仍然成立吗?师生活动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a,b表示c.如图,用“割”的方法可得;用“补”的方法可得.这两个式子经过整理都可以得到即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中国人称它为“勾股定理”,外国人称它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设计意图】从网格验证到脱离网格,通过割补构造图形和计算推导出一般结论.问题6 历史上各国对勾股定理都有研究,下面我们看看我国古代的数学家赵爽对勾股定理的研究,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教科书拼图法证明勾股定理.师生活动教师展示“弦图”,并介绍:这个图案是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的赵爽在注解《周髀算经》时给出的,人们称它为“赵爽弦图”,赵爽根据此图指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朱实)可以如图围成一个大正方形,中间部分是一个小正方形(黄实).我们刚才用割的方法证明使用的就是这个图形,教师介绍勾股定理相关史料,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据说有400多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研究一下.【设计意图】通过拼图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对定理的理解更加深刻,体会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思想.通过对赵爽弦图的介绍,了解我国古代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发现及证明所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通过了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3.初步应用,巩固新知例1 画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两直角边分别是,量一量它的斜边是多少厘米?算一算,你量的结果对吗?师生活动学生操作,教师个别指导.【设计意图】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并正确运用勾股定理解决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问题.通过测量进一步验证勾股定理所得结论的正确性.例2 在直角三角形中,各边的长如图,求出未知边的长度.师生活动学生计算,教师检验.【设计意图】勾股定理是通过构造图形法通过面积关系进行证明的.所以勾股定理本质上是反映面积关系的.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斜边长为,那么.通过对等式变形,可以得出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求第三边,应用勾股定理求解,也可建立方程解决问题,渗透方程思想.例3 蚂蚁沿图中的折线从A点爬到D点,一共爬了多少厘米?师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计算,教师检验.【设计意图】设计实际问题背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归纳小结,反思提高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1)勾股定理总结的是什么数量关系?(2)勾股定理有什么作用?(3)阅读教科书,总结教科书提供的勾股定理的其他证明方法.了解中国人的伟大和外国人的智慧.【设计意图】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中国数学文化博大精深和数学的美,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5.布置作业(1)教科书第28页第1题;(2)通过互联网收集定理的多种证法.自主探究定理的证明.五、目标检测设计1.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2,斜边长为5,其面积为( )A.12B.10C.8D.6【设计意图】勾股定理的简单计算,结合三角形的周长和面积知识进行求解.2.等边三角形的高是h,则它的面积是( )A.B.C.D.【设计意图】勾股定理的应用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3.直角三角形中,,,求和.“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运用勾股定理的能力.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