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放射治疗技术培训课件
合集下载
放射治疗技术PPT课件

本方法优点:简便易行;不受治疗机器某些功能限制;照
射野可大可小,调节方便;使用各类肿瘤治疗;或者可以
6
采取各种体位进行垂直照射。
二、定位技术及摆位要求
(一)、定位技术
常规宫颈癌体外垂直照射 采用前后野对穿照射,前野仰卧位,后野俯
卧位,体中线要与治疗床中线相重合,头部放正, 不垫枕,两肩自然放松,两臂贴于体侧,两腿并 拢伸直。
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简便、易用、摆位时间断。
23
三、放射源的选择及照射剂量 因食管位置较深,食管癌放疗时选择60钴、
6MV或者15MVX线,颈部照射时不易选用能量较 高的射线,以免由于建成区域过深而导致皮下照 射剂量的不足。术前及术后常采用常规分割照射, 术前剂量为40Gy,休息2~4周后手术;术后放 疗剂量为50Gy。单纯放射治疗时总剂量为 60~70Gy。
10
四、放射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托架要牢固,安全可靠, 不能发生变形或者松动、老化断裂。
2、在治疗过程中,铅挡块摆位要精确,患者治疗 体位要准确,照射靶区要清楚,灯光野要清晰; 铅挡块不可平放或者倒放。
3、摆位过程中要注意机架角度的准确性及患者体 位的准确性。
11
第三节 全脑、全脊髓照射技术
18
第六节 等中心与成角照射技术
一、临床应用 等中心照射技术(SAD)是临床常用的照射方法,摆
位简单、患者舒适、重复性好的特点。 成角照射技术是将治疗机架旋转到一定角度之后,再
核对源皮距而进行的一种放射治疗方法,放射线束与治疗 者失状面形成一定夹角。
19
(一)、常用成角照射的种类
源皮距成角照射;等中心成角照射;切线成角照射;水 平成角照射;反向成角照射;多野交叉成角照射。
射野可大可小,调节方便;使用各类肿瘤治疗;或者可以
6
采取各种体位进行垂直照射。
二、定位技术及摆位要求
(一)、定位技术
常规宫颈癌体外垂直照射 采用前后野对穿照射,前野仰卧位,后野俯
卧位,体中线要与治疗床中线相重合,头部放正, 不垫枕,两肩自然放松,两臂贴于体侧,两腿并 拢伸直。
技术员在操作过程中简便、易用、摆位时间断。
23
三、放射源的选择及照射剂量 因食管位置较深,食管癌放疗时选择60钴、
6MV或者15MVX线,颈部照射时不易选用能量较 高的射线,以免由于建成区域过深而导致皮下照 射剂量的不足。术前及术后常采用常规分割照射, 术前剂量为40Gy,休息2~4周后手术;术后放 疗剂量为50Gy。单纯放射治疗时总剂量为 60~70Gy。
10
四、放射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1、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托架要牢固,安全可靠, 不能发生变形或者松动、老化断裂。
2、在治疗过程中,铅挡块摆位要精确,患者治疗 体位要准确,照射靶区要清楚,灯光野要清晰; 铅挡块不可平放或者倒放。
3、摆位过程中要注意机架角度的准确性及患者体 位的准确性。
11
第三节 全脑、全脊髓照射技术
18
第六节 等中心与成角照射技术
一、临床应用 等中心照射技术(SAD)是临床常用的照射方法,摆
位简单、患者舒适、重复性好的特点。 成角照射技术是将治疗机架旋转到一定角度之后,再
核对源皮距而进行的一种放射治疗方法,放射线束与治疗 者失状面形成一定夹角。
19
(一)、常用成角照射的种类
源皮距成角照射;等中心成角照射;切线成角照射;水 平成角照射;反向成角照射;多野交叉成角照射。
放射治疗技术ppt课件

放射治疗技术
4
自由基的作用
1、对DNA的损伤作用:单双键断裂、无嘌呤无嘧啶位 点以及产生环孢和嘧啶衍生物。
2、对脂类过氧化作用与生物膜的损伤作用。 3、抗氧化酶类和其他抗氧化物质的作用。
放射治疗技术
5
四、氧效应与氧增强比
氧效应: 受照射的组织、细胞或者生物大分子的辐 射效应随其周围介质中氧浓度的升高而增加,这 种现象称为氧效应。
起物质的电离和激发,从辐射能量被吸收至观察到细胞细
微结构损伤和破坏的这段时间称为原初作用过程。依据产
生放射生物学效应的不同,分为直接放射生物学效应和间
接放射生物学效应。
电离作用:生物组织被粒子和光子流撞击后产生自由
Hale Waihona Puke 电子和带正电的离子;激发作用:粒子和光子流能量不足以将原子的轨道
电子击出时,可使电子跃迁到高能级的轨道上。
放射治疗技术
14
(二)、早反应组织和晚反应组织:
生物学差别:
1、早反应组织主要取决于被放射杀灭的细胞数量,而晚期 反应组织的发生还与进行性继发损伤有关的其他过程的影 响有关。
2、照射后的反应:一般早反应组织的半修复时间为0.5小时 , 可发生加速再增殖;而晚反应组织修复时间出现较晚, 半 修复时间大于等于1.5小时,不发生加速再增殖。
氧增强比 (OER)=缺氧条件下产生一定效应需要 的剂量/有氧条件下产生同样效应需要的剂量
放射治疗技术
6
六、影响辐射生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主要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是与辐射有关的因素;二是与机体有关的因素。 (一)、与辐射有关的因素 1、辐射的种类
2、辐射的剂量 3、辐射剂量率 4、分次照射 5、照射部位 6、照射面积 7、照射的方式
放射治疗ppt课件

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06
CATALOGUE
放射治疗的案例分享
肿瘤放射治疗的成功案例
肺癌放射治疗
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因肺癌接 受了放射治疗,经过几个疗程的 治疗后,肿瘤明显缩小,症状得 到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乳腺癌放射治疗
一位45岁的女性患者,因乳腺癌 接受了放射治疗,治疗过程中未 出现明显副作用,肿瘤得到控制 ,延长了生存期。
放射物理学
研究放射线的物理性质、剂量分布和测量技术, 以及放射治疗设备的性能和质量控制。
临床放射治疗
研究放射治疗在各种肿瘤中的适应症、剂量和照 射技术,以及与其他治疗手段的联合应用。
放射治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调强放疗(IMRT)
通过调整射线的强度,实现高剂量区 的精确投照,降低对周围正常组织的 损伤。
放射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应症
放射治疗适用于多种疾病,尤其 对于无法通过手术、药物治疗的
肿瘤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禁忌症
对于某些特定情况,如急性炎症、 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等,应避免或 慎重选择放射治疗。
注意事项
在选择放射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 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
04
CATALOGUE
调强放疗缺点
设备成本较高,治疗费用较贵, 技术要求高。
调强放疗优点
剂量分布均匀,正常组织损伤小 。
立体定向放疗缺点
设备成本高,治疗费用昂贵。
03
CATALOGUE
放射治疗的应用
肿瘤放射治疗
肿瘤类型
治疗方式
放射治疗适用于多种肿瘤类型,如肺 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
包括根治性放疗、姑息性放疗和辅助 放疗等。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培训课件

• 分化程度:一般来说,分化程度差,恶性程度 高,对放射越敏感
• 肿瘤的大体类型:如鼻型或鼻腔型NK/T细胞 淋巴瘤
• 病人的一般情况:贫血、是否合并局部感染、 生活指数等
2/28/2021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
14
肿瘤控制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 TCP) • 亚临床病灶:45-50Gy可以控制90%以上 • 显微镜下残留:较高的剂量,如60-65Gy • 临床检查出的肿瘤:T1可能需60Gy,T4可能需要70-
胞所占的比例、肿瘤放疗损伤的修复
2/28/2021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
12
放射敏感性的分类
• 高度敏感:精原细胞瘤、白血病、恶性淋 巴瘤
• 中度敏感: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非 小细胞肺癌
• 放疗抗拒:大部分脑瘤、软组织肿瘤、骨 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
2/28/2021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
13
• 组织来源:精原细胞瘤、淋巴瘤放射敏感,鳞 癌、腺癌中度敏感,软组织肉瘤、骨肉瘤不敏 感
24
外照射靶区剂量分布的规定
• 内靶区(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 )GTV和CTV都是 根据肿瘤的分布特点及形态在CT/MR/DSA/PET等静态 影像上确定的,没有考虑到器官的运动,但在患者的 坐标系中,CTV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呼吸或者 器官运动或照射中CTV体积和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 CTV外边界运动的范围,成为内边界(internal margin ,IM),IM的范围称为ITV。
医生
• 2.选择体位固定措施
医生、物理师、技术员
• 3.获取影像学资料(CT、MRI、PET等)
影像科或放疗科
• 4.影象学资料的处理(传输、融合等)
• 肿瘤的大体类型:如鼻型或鼻腔型NK/T细胞 淋巴瘤
• 病人的一般情况:贫血、是否合并局部感染、 生活指数等
2/28/2021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
14
肿瘤控制率(tumor control probability, TCP) • 亚临床病灶:45-50Gy可以控制90%以上 • 显微镜下残留:较高的剂量,如60-65Gy • 临床检查出的肿瘤:T1可能需60Gy,T4可能需要70-
胞所占的比例、肿瘤放疗损伤的修复
2/28/2021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
12
放射敏感性的分类
• 高度敏感:精原细胞瘤、白血病、恶性淋 巴瘤
• 中度敏感: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非 小细胞肺癌
• 放疗抗拒:大部分脑瘤、软组织肿瘤、骨 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
2/28/2021
放疗基本知识介绍
13
• 组织来源:精原细胞瘤、淋巴瘤放射敏感,鳞 癌、腺癌中度敏感,软组织肉瘤、骨肉瘤不敏 感
24
外照射靶区剂量分布的规定
• 内靶区(internal target volume,ITV )GTV和CTV都是 根据肿瘤的分布特点及形态在CT/MR/DSA/PET等静态 影像上确定的,没有考虑到器官的运动,但在患者的 坐标系中,CTV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由于呼吸或者 器官运动或照射中CTV体积和形态的变化所引起的 CTV外边界运动的范围,成为内边界(internal margin ,IM),IM的范围称为ITV。
医生
• 2.选择体位固定措施
医生、物理师、技术员
• 3.获取影像学资料(CT、MRI、PET等)
影像科或放疗科
• 4.影象学资料的处理(传输、融合等)
放射治疗知识ppt课件

放疗后护理
预防感冒及时治疗头面部感染,防诱发放射性肺 炎、头颈部蜂窝组织炎
放疗后护理
放疗结束后仍注意、照射野皮肤的保护,避免感 染、损伤及物理性刺激,防止强风及雨淋、阳光 暴晒
放疗后护理
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预防龋齿。放疗后2~3 年内不能拔牙,如需要时则向牙医提供头颈部放 疗史,采取相应措施,诱发骨髓炎或坏死 2~3年后
2、支撑
软木塞放于上下门齿 或双侧磨牙区
交替支撑 (如图)
10~20分钟/次, 2~3次/日
张口锻炼的方法
3、搓齿及咬合锻炼 活动颞颌关节
锻炼咀嚼肌
每日数次。
张口锻炼的方法
4、注意事项 放疗开始时即进行
有口腔粘膜反应时暂停
重在坚持
胸部放疗护理要点
食管照射后局部黏膜反应较重,疼痛和吞咽困难
2. 每日用软毛牙刷刷牙,建议用含氟牙膏
保持口腔清洁
3. 饮食以软食易消化为好,禁烟酒,禁止强冷强热及辛辣 食品对口腔黏膜刺激
监测血象
放疗可使造血系统受到影响致使外周血象下降,
每周查一次血常规,并观察有无发热等症状-----
骨髓抑制的发生
白细胞<3×109/L,血小板<70×109/L时,暂停放
张口锻炼的方法
张口受限---表现
关节发紧 疼痛 张口缩小 活动受限 口齿不清 牙关紧闭 进食困难
张口锻炼的方法
照射后 渗出、硬化、粘连、挛缩 关节活动受限
颞颌关节
张口锻炼的方法
1、大幅度张口
口腔迅速张开,然后闭合 幅度以可以忍受为限, 2~3分钟/次,3~4次/日。
张口锻炼的方法
物,可起到清凉止痒作用,勿用手抓挠,造成皮 肤损伤
放射治疗技术总论【PPT课件】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与手术联合应用 术前 术后 术中 与化疗联合应用 诱导化疗 同步化疗 序贯放化疗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放疗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加热与放疗顺序和时间间隔
临床实践证明,顺序对治疗效果影响不大 间隔时间以不超过4小时为宜
放射治疗技术发展趋势
对个体化放疗的认识
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
放疗技师应具备的知识
放射物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放射生物学的形成与发展
1906年 Tibndeau 基于照射大鼠睾丸的效应实验,提出了一条基本的放射 生物学法则:分裂旺盛,分化级别低敏感 1920年 Coohdge使用了放射线剂量的测量方法,并制定出了放射剂量的 单位伦琴 1922年 巴黎召开首届国际放射治疗会议,肯定了放射治疗恶性肿瘤的临 床疗效 1930年英国PaterxOn和Parker建立了曼彻斯特系统,描述了组织间插植的 剂量分布规律,推动了近距离放射治疗的发展 1932年 由Coutard奠定了每日照射一次,每周照射5天的分割放射基础, 至今仍被认为是外照射剂量分割的经典模式 20世纪40年代后期 系统的开展了放射生物学研究。 1953年 英国Gray发现了放射中氧效应的问题,不久英国一位放射学家 Adams提出了著名的“亲电子理论” 1955年 阐明了供血和供氧条件对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肿瘤放射治疗技术
内容
第一节 放射治疗技术研究范畴
放射治疗技术(radiation technology)定义: 是以放射物理学和放射生物学知识为基础,借助 于电离辐射作用进行研究和探讨放射治疗技术和 方法,对良恶性疾病进行治疗的一门学科,是肿 瘤学与放射学交叉结合而产生的一门临床学科。
医院放射治疗培训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在放疗中的应用
02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可用于优化放疗计划、提高剂量计算
精度和预测肿瘤动态变化。
新型放疗设备和技术的研究
03
未来将不断涌现出新的放疗设备和技术,如质子放疗、重离子
放疗等,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03
放射治疗安全与防护
放射治疗安全标准
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制定的安全标准
放射治疗事故处理与预防
事故报告制度
建立完善的事故报告制度,及时 上报放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事故 ,以便及时处理和预防类似事故
的再次发生。
事故调查与处理
对发生的事故进行深入调查,查明 原因,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和处 罚,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预防措施
加强设备维护和检修,定期进行安 全检查,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 和技能水平,从源头上预防事故的 发生。
放射治疗成功案例分析
01
02
03
患者A
早期肺癌,接受三维适形 放疗,肿瘤完全消失,至 今未复发。
患者B
乳腺癌保乳术后放疗,局 部控制良好,生活质量高 。
患者C
结直肠癌术后盆腔放疗, 无局部复发,长期生存。
放射治疗失败案例分析
患者D
肺癌放疗后出现远处转移 ,未能控制病情进展。
患者E
乳腺癌放疗后局部复发, 需进一步治疗。
随着放射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未来培训将更加注重对新 技术的介绍和应用。
个性化培训
针对不同层次和需求的学员,开展个性化的培训,以满足不同岗位 和专业的需求。
跨学科合作
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手段 的协同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培训课件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48
展望:
“生物调强”放射治疗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49
▪ 在肿瘤内有生长活跃的部分,有处于休眠状 态的部分,有乏氧细胞,有坏死区,肿瘤周围 还有亚临床灶,它们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
▪ 调强放射治疗可以做到给肿瘤内不同区域以 不同的剂量(物理调强)。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6
▪ 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是按照肿瘤形状给 靶区很高的致死量,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 织不受到照射。
▪ 在1960年代中期日本人高桥(Takahashi) 首先提出了适形治疗(conformal therapy)的 概念。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7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技术的扩展。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6
SRT 俗称 X(γ)刀,包含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7
SRS概念:
▪ SRS是以精确的立体定位和聚焦方法对 病变靶区进行多角度、单次大剂量照射。
▪ 其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1)高剂量分布相对集中 (2)边缘等剂量线以外剂量锐减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8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9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历史
▪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师lars leksell首先提 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
放疗技术培训 PPT课件

治疗体位的选择
有多种因素影响定位、摆位时体位的重复性:皮下脂肪层的厚度会影 响皮肤的为孩子和皮肤的移动;皮肤和皮下脂肪层的张力 亦会收到肌肉的张力和重力的影响而改变其位置。因此,皮肤的不同张力 程度会直接影响患者在CT、模拟机床上和加速器治疗床上 的位置。譬如,患者从床的左侧上床和从床的右侧上床,皮肤张紧的状态 会有不同。若患者先坐在床上,然后再躺下,使患者处于 舒服的和自然地体位,不仅能减缓上述皮肤张力的影响,而且也可能减轻 肌肉拉近对体位重复的影响。因此,治疗体位一旦确定, 要求操作技术员应严格遵守该体位要求的摆位步骤,努力减少从定位到治 疗的过程中因皮肤、脂肪、肌肉等因素对其位置的影响。
另一种常用的体位固定技术,是将体位辅助装置和题为固 定材料做成一体,如头颈部体位固定用的口咬托头部固定装置, X线立体定向治疗用的头部面膜等,这种固定方法的优点是进 一步提高了体位固定精度和改进了体位的重复性。
体位参考标记
体位及体位固定之后,表示患者的治疗部位与体位固定器形成一个类似刚性结构。 通过模拟定位机及CT/MRI等影像设备,利用治疗计划系统找到患者的靶区中心,确立患 者治疗部位的坐标系。患者坐标系一旦确立,靶区的相对范围、靶区与周围重要组织和 器官的关系等都被确定。对头颈部,因器官和组织运动相对较小,患者坐标系中确定的 上述关系一般不会改变;但对胸、腹部位,由于呼吸、器官运动等引起的靶区、器官和 组织的相对位移扩大,患者坐标系中确定的上述关系会随时间变化;加上前述的皮肤、 皮下脂肪、及至肌肉的张力及拉紧状态每次不同,造成治疗部位的整体与体位固定器发 生位移。 为了评估上述各种因素引起的相对位移量,必须在患者坐标系中设置参考标记点。 参考标记点的位置的选择应遵从下述原则:1、该点可以是某一解剖位置,如斗篷野照射 时的胸骨切迹、食管癌照射时某一胸椎体前缘等。它们不会因呼吸和器官及组织的运动 而变化太大,而且在模拟机、CT机图像上能显像,并希望它们能在使用的摄野之内,以 使拍摄摄野模拟和摄野证实片时,可以显示它们与射野的相互关系。位于体表位置的标 记,叫皮肤标记;位于体内的标记叫内标记;2、对皮下脂肪层较薄的部位,体位固定器 与身体形成的刚性较好,如头颈部肿瘤的照射,皮肤标记可设在题为固定面罩上;3、对 皮下脂肪层较厚的部位,如腹部肿瘤的照射,设立皮肤标记时,一定要选择好体罩固定 方法,患者每次躺上时,使皮肤标记的位移最小;4、标记点应该距离靶中心位置越近越 好,即是说,内标记比体表标记引起的误差小得多,因此X(r)线体部立体定向治疗小 病变时,在肿瘤(靶区)周围予埋金点(内标记)的方法比体表标记的方法的精度高得 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利用多叶光栅或适形挡铅技术、将照射野 的形状由普通放疗的方形或矩形调整为肿 瘤的形状。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9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局限性
▪ 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抗拒 ▪ 肿瘤细胞周期时相性对放射线抗拒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0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1
FSRT的特点:
▪ FSRT是利用SRS的定位、体位固定及治疗 计划系统。
▪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FSRT保留了常规 放疗的分次照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2
分次照射的优点:
▪ 使那些对放射线抗拒的乏氧细胞在两次照 射之间有时间发生再氧合,转变为对放射 线敏感的充氧细胞。
▪ 使处于细胞周期中对放射不敏感时相的细 胞向敏感时相转变, 从而提高放射的效果。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3
适应症
▪ 颅内病变:术后残存的脑胶质瘤、转移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脑膜瘤等。
▪ 颅外各系统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肺癌、 肺转移癌、肝癌、胰腺癌、腹、盆腔单发 转移癌等。
▪ 有些病变可单独采用FSRT给予肿瘤根治, 多数肿瘤需要与常规外照射配合,作为对 肿瘤靶区追加剂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 1968年leksell&larsson在瑞典研制成功首台 “γ刀”
▪ 1985年Colombo&Hartman将直线加速器引 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颅脑X刀问世
▪ 1996年瑞典korolinska医院研制成功体部X 刀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0
“γ刀”:
▪ 由201个钴放射源排列成半球形,每一个放射 源发射出的γ射线都聚焦到一个点上。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8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传统手术比较
▪ 优点:避免了开颅手术的许多风险,诸如 麻醉意外、出血、感染以及因为切除脑组 织而导致脑部功能的缺损,也不会遗留疤 痕,住院时间缩短。
▪ 问题:肿瘤需数月后才能逐渐消退;有些 肿瘤虽然被灭活,但也许不会永远消失。
1/16/2021
不同程度的照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
现代肿瘤放射治疗的目标:
▪ 增加肿瘤靶区放射剂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 率。
▪ 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保存重要 器官的正常功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3
▪ 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图像处 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6
SRT 俗称 X(γ)刀,包含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7
“X刀”:
根据同样原理,采 用加速器产生的 X线 进行同中心的多个弧 形照射,使射线都聚 焦到一 个点上,使肿
瘤细胞遭受到损毁性 的打击,称为“X 刀”。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3
弧形照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4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5
1/16/2021
▪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重要手段 之一,大约有60%~70%的恶性肿瘤病人需 要接受放射治疗。
▪ 放射治疗是通过电离辐射,破坏细胞核 的DNA,使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达到杀死 肿瘤细胞的目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
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线在照射肿瘤细胞
的同时,使肿瘤细胞周围的正常组织也受到
▪ 放射治疗设备不断开发和更新。
▪ 放射治疗新技术,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 以及质子治疗技术先后问世并不断发展完 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4
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
SRS概念:
▪ SRS是以精确的立体定位和聚焦方法对 病变靶区进行多角度、单次大剂量照射。
▪ 其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1)高剂量分布相对集中 (2)边缘等剂量线以外剂量锐减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8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9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历史
▪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师lars leksell首先提 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6
特点:
▪ X刀除应用在头部肿瘤外,还可应用在胸、 腹、盆等区域,应用范围比γ刀广。
▪ 可用于<4cm的病变。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7
适应症:
▪ SRS 特别适宜治疗头部重要神经高度集中 区域的小肿瘤以及脑转移瘤和位置较深的 肿瘤。
▪ 临床主要用于颅内病变,如垂体腺瘤、听 神经瘤、脑膜瘤、脑转移瘤、脑动静脉畸 形、脑海绵状血管瘤等。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4
立体定向放疗的局限性
▪ 受肿瘤体积、形状限制
▪
靶区边缘定位的精确度尚待提高
1/16/2021
▪ 靶区周围重要组织放射耐受性有限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5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1
特点:
▪ 治疗区(高剂量区)和非治疗区(低剂量 区)靶点内外的界限非常清楚,象刀切一 样,故形象的称之为“γ刀”。
▪ 这种技术不用开刀,却通过一次或少数几 次治疗达到了开刀切除肿瘤的效果。
▪ 主要用于颅内<3cm的病变。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2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6
▪ 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是按照肿瘤形状给 靶区很高的致死量,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 织不受到照射。
▪ 在1960年代中期日本人高桥(Takahashi) 首先提出了适形治疗(conformal therapy)的 概念。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7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技术的扩展。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9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局限性
▪ 乏氧细胞对放射线抗拒 ▪ 肿瘤细胞周期时相性对放射线抗拒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0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1
FSRT的特点:
▪ FSRT是利用SRS的定位、体位固定及治疗 计划系统。
▪ 根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FSRT保留了常规 放疗的分次照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2
分次照射的优点:
▪ 使那些对放射线抗拒的乏氧细胞在两次照 射之间有时间发生再氧合,转变为对放射 线敏感的充氧细胞。
▪ 使处于细胞周期中对放射不敏感时相的细 胞向敏感时相转变, 从而提高放射的效果。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3
适应症
▪ 颅内病变:术后残存的脑胶质瘤、转移瘤、 垂体瘤、听神经瘤、脑膜瘤等。
▪ 颅外各系统恶性肿瘤:如鼻咽癌、肺癌、 肺转移癌、肝癌、胰腺癌、腹、盆腔单发 转移癌等。
▪ 有些病变可单独采用FSRT给予肿瘤根治, 多数肿瘤需要与常规外照射配合,作为对 肿瘤靶区追加剂量的一种有效手段。
▪ 1968年leksell&larsson在瑞典研制成功首台 “γ刀”
▪ 1985年Colombo&Hartman将直线加速器引 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颅脑X刀问世
▪ 1996年瑞典korolinska医院研制成功体部X 刀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0
“γ刀”:
▪ 由201个钴放射源排列成半球形,每一个放射 源发射出的γ射线都聚焦到一个点上。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8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与传统手术比较
▪ 优点:避免了开颅手术的许多风险,诸如 麻醉意外、出血、感染以及因为切除脑组 织而导致脑部功能的缺损,也不会遗留疤 痕,住院时间缩短。
▪ 问题:肿瘤需数月后才能逐渐消退;有些 肿瘤虽然被灭活,但也许不会永远消失。
1/16/2021
不同程度的照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
现代肿瘤放射治疗的目标:
▪ 增加肿瘤靶区放射剂量,提高肿瘤局部控制 率。
▪ 降低肿瘤周围正常组织照射剂量,保存重要 器官的正常功能,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3
▪ 随着计算机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和图像处 理技术的不断发展。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6
SRT 俗称 X(γ)刀,包含
▪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SRS)
▪ 分次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Fractional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FSRT)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7
“X刀”:
根据同样原理,采 用加速器产生的 X线 进行同中心的多个弧 形照射,使射线都聚 焦到一 个点上,使肿
瘤细胞遭受到损毁性 的打击,称为“X 刀”。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3
弧形照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4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5
1/16/2021
▪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三大重要手段 之一,大约有60%~70%的恶性肿瘤病人需 要接受放射治疗。
▪ 放射治疗是通过电离辐射,破坏细胞核 的DNA,使细胞失去增殖能力,达到杀死 肿瘤细胞的目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
放射治疗过程中,放射线在照射肿瘤细胞
的同时,使肿瘤细胞周围的正常组织也受到
▪ 放射治疗设备不断开发和更新。
▪ 放射治疗新技术,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三维适形放疗、调强放疗、图像引导放疗 以及质子治疗技术先后问世并不断发展完 善。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4
放射治疗技术的发展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SRT
SRS概念:
▪ SRS是以精确的立体定位和聚焦方法对 病变靶区进行多角度、单次大剂量照射。
▪ 其靶区剂量分布特点: (1)高剂量分布相对集中 (2)边缘等剂量线以外剂量锐减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8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9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历史
▪ 1951年瑞典神经外科医师lars leksell首先提 出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概念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6
特点:
▪ X刀除应用在头部肿瘤外,还可应用在胸、 腹、盆等区域,应用范围比γ刀广。
▪ 可用于<4cm的病变。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7
适应症:
▪ SRS 特别适宜治疗头部重要神经高度集中 区域的小肿瘤以及脑转移瘤和位置较深的 肿瘤。
▪ 临床主要用于颅内病变,如垂体腺瘤、听 神经瘤、脑膜瘤、脑转移瘤、脑动静脉畸 形、脑海绵状血管瘤等。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4
立体定向放疗的局限性
▪ 受肿瘤体积、形状限制
▪
靶区边缘定位的精确度尚待提高
1/16/2021
▪ 靶区周围重要组织放射耐受性有限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5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1
特点:
▪ 治疗区(高剂量区)和非治疗区(低剂量 区)靶点内外的界限非常清楚,象刀切一 样,故形象的称之为“γ刀”。
▪ 这种技术不用开刀,却通过一次或少数几 次治疗达到了开刀切除肿瘤的效果。
▪ 主要用于颅内<3cm的病变。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12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6
▪ 理想的放射治疗技术应是按照肿瘤形状给 靶区很高的致死量,而靶区周围的正常组 织不受到照射。
▪ 在1960年代中期日本人高桥(Takahashi) 首先提出了适形治疗(conformal therapy)的 概念。
1/16/2021
常见放射治疗技术 27
▪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是立体定向 放射治疗技术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