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安时天行温病用药特点_杨丽娜
(完整版)中医各家学说(附带答案)
试题一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写在题干后面的括号内。
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无分。
每小题1分,共30分)1、以阐发脏腑病机及脏腑辨证为中心学术内容的是:( )A、温补学派B、易水学派C、河间学派D、丹溪学派2、庞安时倡导的病因说是:( )A、杂气说B、内伤外感说C、寒毒说D、三邪说3、“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哪位医家所提:( )A、吴有性B、吴鞠通C、薛雪D、叶桂4、提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的医家是:( )A、张介宾B、朱丹溪C、赵献可D、李中梓5、《格致余论》的作者是:( )A、刘完素B、张元素C、张从正D、朱震亨6、提出“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的医家是:( )A、刘河间B、李杲C、王好古D、张从正7、刘完素治疗火热病所创制的名方是:( )A、凉膈散B、调味承气汤C、防风通圣散D、银翘散8、治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方选:( )A、白虎汤B、麻杏石甘汤C、补中益气汤D、通圣散9、我国第一部温病专著是:( )A、《温疫论》B、《温热论》C、《疫疹一得》D、《温热经纬》10、吴师机治上焦风热用:( )A、散阴膏B、金仙膏C、桑菊饮D、清阳膏11、易水学派对后世哪个学派较有影响:( )A、温病学派B、温补学派C、丹溪学派D、攻邪学派12、除外科外,陈自明还在哪方面较有贡献:( )A、儿科B、针灸C、妇科D、中药13、丹溪解决了阴虚火旺的机理问题,在治法上创用滋阴泻火之法,其用药特点是:( )A、补阴必兼泻火B、补阴为主,泻火乃权宜之计C、补阴不必泻火D、补阴多兼泻火14、王好古认为,若阴证见身表热,四肢温,头重不欲举,脉浮弦,按之全无力者,则是:( )A、阳从内消B、阳从外走C、转为阳证D、阴证兼外感15、王清任用于治疗气虚血瘀证的代表方是:( )A、补中益气汤B、血府逐瘀汤C、补阳还五汤D、通窍活血汤16、综观中医学发展史,秦汉医学的主要成就是:A、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B、产生医经学派C、产生经方学派D、形成诸子百家学术争鸣17、王叔和治伤寒之学最重:A、脉B、证C、方治E、脉. 证. 方. 治18、刘完素的亲灸弟子是:A、朱震亨B、荆山浮屠C、罗知悌D、张从正19、罗天益独详三焦的辨治,论病注重:A、三焦的气血B、三焦的寒热C、三焦的虚实D、三焦的气机20、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A、血气调和为贵B、血气疏通为贵C.血气充盈为贵D、血气流通为贵21、丹溪认为,相火寄于:A、心肺B、心肾C、肺肝D、肝肾22、薛已强调“滋化源”的实质是:A、补脾土B、益肾水C、补肝阴D、补命火23、提出“命门动气”说的医家是:A、张介宾B、薛已C、孙文垣D、赵献可24、赵献可所谓壮水、益火之剂就是以六味、八味出入增减,以补:A、真阳B、元气C、真阴D、精气25、张景岳的右归丸立方根据是:A、阳中求阴B、阴中求阳C、阴阳平补D、育阴潜阳26、吴有性认为温疫的病因是:A、时行之气B、非时之气C、天地之常气D、天地之厉气27、余霖认为疫疹虽诸症不一,但其病为根本是:A、邪伏膜原B、温邪犯肺C、热毒在胃D、热邪犯表28、提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医家是:A、吴又可B、余霖C、叶天士D、吴鞠通29、王清任学术成就的核心论点是:治病要诀在明白:A、脏腑B、经络C、气血D、津液30、吴师机在运用膏药时,下焦寒湿者用:A.清阳膏B.金仙膏C.散阴膏D.行水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张介宾确立“二纲”“六变”的辨治纲领,其中“二纲”指阴阳,“六变”指表里、寒热、虚实。
温病学重点整理
名解:1.温病: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2.伤寒: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是指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
3.温毒:温毒是感受温毒病邪所引起的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温病,除具有一般温病的基本临床表现外,尚有局部红肿热痛及溃烂等特点,多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多发于冬春两季。
4.战汗:在温病发展过程中突见肢冷爪青,脉沉浮,全身战栗,继而全身大汗淋漓的出现。
多为热邪留连气分日久,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的表现。
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5.神昏谵语(昏谵):表现神志不清,不能识人,呼之不应,谵语指语无伦次,神昏与谵语往往并见故与谵语并称,多系闭证,实证。
6.温疫:是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的一类疾病,因为这些病的属性是温热性质,故称为温疫。
7.昏聩不语:意识完全丧失,昏迷不语,属神志异常中最严重者,多为痰热阻闭心包所致。
8.神志昏蒙:神志不清,时清时昧,似清似昧,呼之能应,或时有谵语,多为湿热郁蒸于气分,病位重在中焦脾胃。
9.日晡潮热:热势于下午益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时,多由热结肠腑,阳明腑实所致,伴有腹满便秘,舌苔焦黄等症,属气分证热型。
10.身热不扬:指身热羁留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可伴有面色淡黄,足胫冷等症,为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11.辛开苦降:湿温病证见湿热并重,困阻中焦,治以药用黄连,山栀苦寒泄热,合以厚朴半夏辛温燥湿。
此寒温同施,苦辛并进,分解中焦湿热,调整脾胃功能,故谓之“辛开苦降”12.大头瘟:是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壅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或咽喉红肿热痛表现,多发于冬春两季,13.轻法频下:轻法指苦寒攻下的作用轻;频下指反覆多次运用导滞通便之法。
暑湿夹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得用三承气汤苦寒下夺,又因暑湿夹滞胶着肠道,故需再三缓下清化,暑湿积滞方尽,此类往往要连续攻下,但制剂宜轻,因势利导,即“轻法频下”,不宜峻剂猛攻。
古代名医 庞安时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庞安时生平简介姓名庞安时字安常别名蕲水道人、北宋医王去逝时间1099年所在朝代北宋出生地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主要成就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伤寒总病论》一、庞安时简介: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被誉为“北宋医王”。
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
医术精湛,能急病人之急,行医不谋私利,常让来诊者在自己家里住下亲自照料,直至治愈送走,他晚年参考诸家学说,结合亲身经验。
撰成《伤寒总病论》6卷,对仲景思想做了补充和发挥。
其突出特点是着意阐发温热病,主张把温病和伤寒区分开来,这对外感病学是一大发展。
二、人物介绍:庞安时(约1042~1099年),字安常,自号蕲水道人,蕲水(今湖北浠水县)人。
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
取黄帝、扁鹊脉书研读,不久即通晓其说,并能阐发新义,时年不满20,后安时病耳聋,进一步钻研《灵枢》、《太素》、《甲乙经》等医籍,经传百家与医药有关者,亦无不涉猎,融会贯通。
庞安时兼收并蓄,颇有心得,而尤精于《伤寒论》,以善治伤寒名闻当世,苏轼曾赞其“精于伤寒,妙得长沙遗旨”。
时人有“庞安时能与伤寒说话”之称。
庞安时年方20岁时,医名就传遍江淮间。
他性喜读书,即使寒暑疾病也不释卷,听说大有异书,便如饥似渴地购买。
他生平讲侠义,也爱斗鸡走狗击球、博奕音乐等等。
他为人治病,不分贵贱,招待住食,尊老慈幼,就像是病在自己身上一样;其中不治者,必定如实相告,不再治疗;病家持金来谢,也不尽取,其医德高尚可称。
三、主要著作:庞氏对《难经》非常推崇,著有《难经辨》、《主对集》、《本草补遗》,因年代久远,这些医学著作现在大多遗失,仅存着一部《伤寒总病论》。
四、学术内容:在学术思想方面,庞安时既精于伤寒,也熟谙温病,内妇儿科,皆有研究;是一位拥有广泛实践经验的医家,其于伤寒与温病尤有发挥。
一、对伤寒学说的阐发庞安时治伤寒主要是从病因、发病入手,并结合体质、地理、气候等进行探讨,他承前人之说,认为伤寒的病因是“寒毒”,只不过是由于感受邪气的时间、地域、体质不同,而表现出伤寒(指狭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湿病、暑病等不同的证候。
温病学知识点新.
八、温毒病邪和疠气的概念,致病特点。 (1)温毒病邪的概念、形成。(2)温毒病邪主要致病特点。 温毒病邪能引起局部红肿热痛或溃烂、斑疹的特点。
九、疫疠病邪及其致病特点 (1)疫疠病邪的概念、形成特点。(2)疫疠病邪主要致病特点。(3)疫疠病邪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疾病播散、流行 的特点。十、温病病因学的实际意义。
临床辨证求因、审因论治。
十一、体质因素在温病的区分及其意义。
体质因素对于人体抵抗温邪能力的影响。十二、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的概念、临床意义。
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初起证候和传变的不同。以风热病邪和伏寒化温病邪所致温病的初起证候表现为例,说明温病有发于表和 发于里的区别。
第三章温病的辨证本章为温病的核心理论,重点突出温病的传变规律,临床辨证思维方法。一、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理论 的源流。 与《内经》“营卫气血”和“三焦”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二、卫气营血辨证 1.卫分证的概念、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1)卫分证的概念。(2)卫分证的主要证候类型。(3)卫分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点。(4)不同温邪所致卫分证证候表 现。(5)卫分证所处的病变阶段和转归。 2.气分证的概念、病机、证候表现、辨证要点。 (1)气分证的概念。(2)气分证形成来路。(3)气分证涉及的脏腑和主要证候类型。(4)气分证的病理特点和辨证要
2.中焦的证候及其病机、辨证要点。 (1)阳明热炽的主要证候、病理及其辨证要点。(2)阳明热结的主要证候、病理及其辨证要点。(3)湿热困阻脾胃证的主 要证候、病理及其
辨证要点。(4)区分中焦燥热证和中焦湿热证的脏腑病位和病机要点。 3.下焦的证候及其病机、辨证要点。 (1)足少阴肾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要点;(2)足厥阴肝的主要证候及其辨证要点。(3)肾阴耗损证和阴虚动风证的病理; (4)下焦证的邪正 对比和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温病“心中憺憺大动”机理。 4.上焦证、中焦证、下焦证病机的联系和相互传变。 四、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的意义
温病名词解释
温病名词解释1、温疫类温病:是指由疗气引起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主要包括湿热疫和暑燥疫。
这类温病多发病急剧,病情险恶,复杂多变,具有强烈的传染性,甚至可迅速传播造成流行。
2、大头瘟:感受风热时毒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
其特点为初起见邪犯肺卫和热毒y盛证候,临床常见憎寒壮热,头面红肿热痛等表现。
3、辛凉平剂:银翘散为辛凉解表之方剂,适用于风热侵犯肺卫之证。
因银翘散中荆芥、豆等辛散透表之品合于大队辛凉药物中,其解表之力较胜,故称之为辛凉平剂。
4. 邪陷心包:指温邪内陷,阻闭心包,出现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病理变化。
症见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等。
邪陷心包的途径,一是肺病逆传,心包受邪:二是由表入里,渐传心包;三是邪热直中,径入心包。
2、透热转气:温病邪入营分治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解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泄之品,冀使营分热邪透转气分而解。
(1.5分)如清营汤中用银花、连翘、竹叶清热解毒,透热外出即是透热转气的很好体现(1.5分)。
3、内闭外脱:邪热闭遏于内,正气外脱,出现气夺阴耗的病理表现。
(1.5分)多见于邪热内闭心包,阳从上脱,汗出气夺,阴从下脱而液亡。
(1.5分)48.透热转气:治疗营血证的一种佐治法(1分)。
即在清营泄热的基础上,加入轻清灵动之品,如双花,连翘,竹叶等(1分),使热邪从营分转出气分而解(1分)。
49.上受:指邪气从口鼻(2分)而入人体的途径(1分)。
50.阳湿:指的是病理演变,非单纯湿分阴阳(1分)。
薛生白把湿已化热,以恶寒伴有发热、身重关节疼痛,(1分)且发热不为汗解的热象已显的证候称为阳湿49.气营两燔:热邪入气不解(1分),又进入营分,致气营皆热的病理(1分),以高热,烦躁,口渴,斑疹隐隐等为主要表现(1分)。
48.热解旁流:阳明腑实病变过程中,由于燥屎结于肠道,致肠中水液自燥屎旁流下(2分),病人排出稀水,但多臭秽(1分)。
49.暑秽:感受暑湿秽浊之气(1分)所导致的猝然烦躁、闷乱的证(2分)。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的区别
经方与温病、北派经方家与南方温病派的区别处方中从不见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且视之如蛇蝎,不但自己绝不使用,还告诉病人不可使用,怪其做用过大,属于峻药,会有许多副作用。
说这话的温病派中医占大多数,他们从不去深研内经及神农本草经,对伤寒论及金匮是完全不了解所造成的,因为如果很了解而且能正确的使用麻黄桂枝石膏附子等药物,治病必然得心应手,且效果弘大迅速,如果使用温病条辨中叶天士的处方,不但无效且拖延时日,病情变化很快,反而使得后医更棘手使用的药物增多,经方家强调药简力专,而温病派医师常见一付处方中有少则四、五十味药多则八、九十味药,属于乱枪打鸟型,例如治咳嗽药,他们把所有本草纲目中凡对咳嗽有效的药都放在一付药中,殊不知所有中药都必须依据表里寒热来开处方,而不是乱七八糟加在一起,这就是经方家与温病家不一样的地方。
由于内经诊断法与经方家的神髓早已失传,书中流存下来的只有形式,因此我花了许多时间由临床实际经验中体会出,内经诊断法与经方的使用,效果弘大,完全舍弃温病家提出的南方无伤寒的说法,同时也证明了叶天士犯的错误观念。
由于中医学术被南方温病派误导入歧途,导致积重难返,被无知的中国人抱着怀疑的态度任意丢弃,我们如果再不发扬北派经方家学术,终有一日中医会完全没落,有幸的是美国人非常能够接受外来文化的洗礼,使我有机会来完成传统中医的发扬,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我一定会让世人知道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绝对有其独到之处,尤其中医理论早就已经定谳,无须再增减,吾人只要加以研究即可。
我个人是恨死了这位人称:天医星的叶天士,由于此人是清朝名医,又利用他的名声自创了温病派,写了温病条辨一书,从此误导了中国人研习中医的领域,许多大陆与台湾的中医师他们的素质非常高,并且才德兼具,但是中医的观念被此人误导,因此妨害到中医药的发展,中国历代都是以经方为主,直到明清之后才出现温病派,我们应该回到过去大家来研究经方,相信集合众人智能之力,必然能让中医弘扬于世界的。
温病学 之老师重点(1)
第一章绪论1.温病学的概念:是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诊断、辨证和防治方法的一门学科。
戴天章《广温热论》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余师愚《疫疹一得》陈平伯《外感温病篇》柳宝怡《温热逢源》雷少逸《时病论》俞根初《通俗伤寒论》第二章温病的概念一.温病的特点(多选OR填空)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温邪2.多数温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卫气营血、三焦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二.温病的分类1.温热类温病——风温、春温、暑温、秋燥——急、热、快、短、伤津——清热祛邪2.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缓、热不明显、慢、长——清热祛湿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第一节病因第二节发病1.发病因素:体质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感邪途径:从皮毛而入、从口鼻而入(选择,填空)3.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第一节卫气营血辨证(必考:填空,简答)第五章温病常用诊法第一节辨舌舌苔(表现加临床意义)第二节陆辨斑疹、白pei1.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2.叶天士:“斑疹宜见不宜多见”4.白pei 出现在湿热类温病。
第三节常见症状1.发热——邪正相争,卫气营血都可发热;温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的发热特点不同。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第一节温病的治疗原则一.祛除温邪(关键)叶天士:“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止血。
”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二.扶助正气第三节温病瘥后调理复证治法:1.劳复证:是指温病瘥后,正气未复,或余热未清,因为过早劳作重新发热者。
2.食复:是指温病瘥后,脾胃虚弱,余热未尽,暴饮暴食或过食油腻之品而复伤脾胃,导致饮食停滞,余邪复作发热。
3.感复:是指温病瘥后,余热未尽,复感新邪,导致病发。
第七章温病的预防我国至少在明代以前就已经发明了种痘法预防天花。
第八章温热类温病温热类温病主要治则第九章湿热类温病第十章温毒类温病主要证治普济消毒饮:三黄二香散:黄连黄柏生大黄乳香没药第十一章叶天士《温热论》上受—温病的感邪途径由口鼻而入,侵犯人体逆传心包—病邪由太阳卫分传变至心包,病情急剧转变,病势重险入营犹可透热转气—邪热入营,治宜犀角(今用水牛角代),玄参,羚羊角等清营热、滋营阴的药物,佐以银花,连翘,竹叶等轻清透泄之品,以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
温病学重点
绪论1.刘河间创制了双解散,防风通圣散表里双解之剂,将解表药与寒凉清热药配合使用。
2.清代温病四大家:叶桂(叶天士),薛雪(薛生白),吴瑭(吴鞠通),王土雄(王孟英)3.戴天章(广瘟疫论),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4.叶天士《温热论》薛生白《湿热病篇》吴鞠通《温病条辨》王孟英《温热经纬》第一章1.温病:是由外感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2.王叔和(伤寒例)“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3.温病的特殊性(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燥化伤阴),(易内陷生变)。
4.温病的命名主要以发病季节,发病季节的主气及临床特点为依据。
5.温病的分类根据病症性质分类温病按其病症是否兼湿可分为温热和湿热两大类。
根据发病初起的症候特点分类温病按其发病初期是否有里热证可分为新感和伏邪两大类第二章1.湿热病邪: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病位以脾胃为主;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2.温热病邪:病初即导致里热证;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3.温毒病邪:具火热之性,致病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的特点;攻窜流走,外窜经络、肌腠,上冲头面,下注宗筋、阴器;蕴结壅滞第三章1.卫气营血辨证鉴别表证型病理证候辨证要点治法代表方卫邪郁卫表肺失宣降正气抗邪邪正相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咳嗽、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浮数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辛凉解表银翘散气邪正剧争里热蒸津热炽津伤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冷饮、尿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清热生津白虎汤营营热阴伤扰神窜络身热夜甚、口干不欲饮、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红绛、苔黄脉、细数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清营透热清营汤血动血耗血瘀热内阻身热、躁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脉数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凉血散瘀犀角地黄丸2.三焦辨证证型病理临床表现辩证要点上焦温邪犯肺卫气受郁肺气失宣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发热,微恶风寒,咳嗽邪热壅肺肺气闭郁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苔黄,脉数身热,咳喘,苔黄湿热阻肺肺失清肃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苔白腻,脉濡缓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湿蒙心包湿热酿痰蒙蔽包络神志昏蒙,时清时昧,舌苔垢腻,舌红或绛神昏时清时昧,舌苔垢腻邪陷心包邪热内陷机窍阻闭身灼热,神昏,肢厥,舌謇,舌绛神昏,肢厥,舌绛第四章1.白苔苔白厚而干燥:主胃燥气伤,胃津不足,无以上承,肺气受伤,气不化津所致。
温病重点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旨在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既有很强的临床实践性,又是中医临床各科的基础之一。
第二节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内经》首次提出温病病名《难经》,“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将温病隶属于金刘河间,提出了变革外感热病的理论与治疗主张广义伤寒之中元王安道,真正使温病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清吴鞠通,评价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韩和——推衍张仲景旨意宋庞安时——变通《伤寒论》治法初步变革朱肱——反对墨守经方创新论:六经传变皆是热证金刘河间立新法:寒凉为主表里双解重大转折制新方:表里双解剂概念: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元王安道病机:温病为里热外达脱却伤寒治则:清理热为主明吴又可,第一部瘟疫学专著——《瘟疫论》①明确提出瘟疫与伤寒有“霄壤之隔”,其性质完全不同②在病因方面,推论出瘟疫是感受杂气所致,③在病机方面,杂气从口鼻而入,始客膜原,邪溃则有九④在治疗上,强调驱邪,创立疏利透达之法清喻嘉言,《尚论篇》提出瘟疫三焦病变定位,以逐秽解毒为主的治疗原则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温病下不厌早<驱邪>,伤寒下不嫌迟<除湿>陈平伯,《外感温病篇》风温专著升降散→僵蚕、蝉蜕、大黄、姜黄柳宝,《温热逢源》春温专著余霖,《疫疹一得》清瘟败毒饮→主治:火热实证、气血两燔开专论温病先河 a.阐明了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与吴又可:《瘟疫论》立杂气致病学说 b.创立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创疏利透达之法 c.丰富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创立卫气营血学说 d.确立了温病各个阶段的治疗大法叶天士:《温热论》阐明温病病因病机 e.论述了妇人温病诊治指导温病辨证论治薛生白:《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丰富温病理论及证治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规范四时温病证治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吴鞠通医案》补上焦如鉴之空王孟英:《温热经纬》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补中焦如衡之平系统总结温病学体系补下焦如水之注第二章 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感受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 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毒类温病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栀 僵蚕、马勃、桔梗、甘草——开结利咽
豉 汤
水牛角合辛凉之品——凉营解毒透疹 芦根——护阴生津
玉钥匙(焰硝 硼砂 冰片 白僵蚕)——清热利咽,定痛消肿 ——用于喉痧初起咽喉红肿而未糜烂者。
温毒类温病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26页
二、气分证治
风热时毒 温热时毒
深入气分
发烧、热毒偏重等加重 局部红肿热痛更严重
温毒类温病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3页
一.病因病机
病因 • 风热时毒
风热病邪性质 热毒特征(局部红肿热痛) 传染性
发病
• 人体正气不足或气血阴阳失调,感邪而发病 • 感邪路径 —— 多从口鼻吸受 • 诱因——原有伤口、溃疡 ,患者有用手搔
抓、挖鼻孔习惯
温毒类温病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4页
病机特点
➢ 发病急骤,有一定传染性和流行性。 ➢ 热盛气分以肺胃为病变中心。 ➢ 风热时毒每上窜头面、搏结咽喉。
锡类散吹喉
温毒类温病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34页
清心凉膈散
石膏——辛寒——解肌透热,达热出表
连翘——轻扬宣透,苦寒清热
温毒类温病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2页
西医认识:
丹毒系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所致急性真皮炎症。
〖临床特点〗 一、病因: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发 二、先驱症状:畏寒、全身不适、高热,39~40℃ 三、好发部位:小腿、颜面部。 四、皮损特点:鲜红色水肿斑,表面担心发亮,边界较清楚, 严重者可发生水疱 。 五、全身症状: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烧等 六、自觉症状:压痛显著,局部皮温高 七、预后:复发性丹毒引发慢性淋巴水肿,下肢重复发作可造 成象皮肿。 八、试验检验:白细胞总数、嗜中性白细胞增高
烂喉痧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吴鞠通《温病条辨》温病的特点总结
温病是指外感温邪,以热象为主要特征,并具有季节性或不同程度传染性的疾病。
它的特点主要有五:
1.有特异的致病因素:吴又可云:“疫者,感天地之疠气,在岁运有多少,在方隅有轻重,在四时有盛衰,此气之来,无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
2.有传染性、流行性:王叔和云:“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3.有季节性、地方性:王叔和云:“凡时行者,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每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4.发生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性:温病的发生一般比较急,变化比较快而多。
其病机变化的规律一般有三种是温疫从口鼻而入,或由表入里,里热外发或表里同病;二是温病按照卫气营血的规律传变;三是温病按照三焦的规律传变。
5.临床表现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温为阳邪,容易化燥伤阴,故发
病后大多发热较重,并伴有口渴、溲黄,若温邪内陷,则亦现神昏谵语、斑疹、吐衄甚或动风痉厥。
小儿用药特点琐谈
小儿用药特点琐谈
杨小欣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3(024)006
【摘要】@@ 1治外感用药轻灵寒温并用小儿肌肤薄弱,"肺常不足",卫外功能较差,寒温不能自调,易为外邪所侵而患外感病.外邪初犯,出现表证,解表法为其主要治法.【总页数】1页(P573-573)
【作者】杨小欣
【作者单位】河南南阳理工学院张仲景,国医学院,4730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小儿推拿的现状及研究方法琐谈 [J], 姚笑
2.琐谈小儿顽固性口腔溃疡的证治 [J], 慎琴芬
3.朱祥成诊治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经验琐谈 [J], 洪钱江
4.谈小儿用药特点及临床注意事项 [J], 闫志玲
5.小儿中医营养保健琐谈 [J], 邓雪梅;陈凤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述络病学理论对温病证治的指导
试述络病学理论对温病证治的指导周燕萍【摘要】络病理论对温病的因机证治均有指导作用.络脉是温邪由卫气分深入营血分的主干道.温邪侵入人体损伤机体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卫气分阶段多为正邪相争的功能性病变,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主,病邪的影响侧重于经而不是络,而营血分阶段则代表温邪伤及脏腑阴络,以脏腑的实质损害为主,络病的病理逐渐突出并随病邪进展由营入血后络病的病理更为显著.通络法贯穿在病程的始终,特别是营血分证阶段,治法多样但各有所侧重.【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0(025)012【总页数】3页(P2160-2162)【关键词】络病学;温病学;卫气营血;因机证治【作者】周燕萍【作者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武汉,43006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络,是由经脉分出的分支,由大到小,如网络状,可实现人体气、血、津、液之间的互相转化,同时还能加强表里经脉的联系并通达经脉到达不了的器官和部位。
由于经粗而络细,经脉气血旺盛,不易受邪;而络脉分布极为广泛,机体内外、五脏六腑、五官九窍,无处不到,且纤细、分支多,所以一旦邪气犯络,客于络脉,则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和津液输布,导致络病的发生。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邪侵入人体损伤机体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主要表现为人体卫、气、营、血所属脏腑功能失调或实质损害。
络病理论对温病的因机证治均有指导意义。
1 病因病机温病的致病主因是温邪,它包括四时温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以及伏寒化温之邪、疫疠病邪、温毒病邪等,这些温邪多以口鼻、皮毛为途径侵入人体,邪气深入传变可由经脉继及络脉,或由经脉到脏腑之络。
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言:“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
1.1 初病在经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由于肺主皮毛,主气属卫,温邪入肺,由经外透肌表之络,故初期有短暂恶寒。
庞安时论治温疫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庞安时论治温疫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许霞;安静
【期刊名称】《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6(035)003
【摘要】北宋著名医家庞安时,一生医学成就显著。
现存著作有《伤寒总病论》一部,此书对张仲景《伤寒论》进行阐述和补充,特别是对温疫的论述,根据病因不同进行分类,详细描述温毒五证,药用寒凉且重视预防调护。
该书内容丰富,论理精湛,见解新颖。
庞安时论治温疫的思想对明清时期的温病学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
【总页数】3页(P1-3)
【作者】许霞;安静
【作者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学院,安徽合肥23003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3
【相关文献】
1.叶天士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2.浅谈庞安时论治温疫的学术成就
3.庞安时论治温疫学术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叶天士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及对后世的影响
5.庞安时学术思想及相关的自然气候因素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用药六法浅析
温病用药六法浅析
杨淑坤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1993(016)002
【摘要】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其范围广泛,病情复杂多变,具有发病急、热象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
前人创立了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纲领,在此基础上又确立了:依纲辨证的针对卫、气,营、血四个阶段“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人营犹可透热转气……人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
【总页数】3页(P32-34)
【作者】杨淑坤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05
【相关文献】
1.温病透法治疗银屑病用药规律探析 [J], 周丽君
2.《伤寒论》方加减用药六法浅析 [J], 梁华龙;郭芳
3.姚五达温病治疗六法 [J], 于丽军
4.温病四大家治疗暑温病的用药规律探析 [J], 王文静;陈鹏;李海洋;郑修文
5.疑难病用药六法 [J], 沈敏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治疗中温热药运用的浅探
温病治疗中温热药运用的浅探
唐汉庆;申晓晴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9)1
【摘要】温病是由外感温热之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
温病病因有兼寒挟湿、患病体质和病理变化具有特殊性,治疗中寒凉过度,以致温病治疗有运用温热药物的可能性。
从其概念来言,其病因是温热之邪,发热是其特征。
其治疗上必以寒凉药为主的方药。
这些温热药在温病治疗方剂中的配伍机制及作用,值得探讨,其配方遣药可谓匠心独具。
现归纳于下,求请杏林同侪不吝正鸽。
【总页数】1页(P55-55)
【关键词】温病;温热药运用
【作者】唐汉庆;申晓晴
【作者单位】广西中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温热药物在湿温类温病治疗中运用 [J], 张飞龙;马健;卢萍;徐珍珍
2.吴瑭运用温热药治疗温病浅探 [J], 宋福印
3.温热药在岭南温病治疗中的应用 [J], 邹立华
4.温热药物在温病治疗中的运用 [J], 高玉娟
5.吴瑭运用温热药治疗温病的理论初探 [J], 张永;胡勇;欧阳孙孟;张树森;周永学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温病的特点及护理对策
祝满江
【期刊名称】《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26)4
【摘要】@@ 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在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具有共同特点,这些特点是确立温病概念,鉴别温病与非温病的主要依据.这些特点对现代护理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就温病特点及其在护理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总页数】1页(P580-580)
【作者】祝满江
【作者单位】长春市人民医院,吉林,长春,13006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3.5
【相关文献】
1.酚妥拉明注射液联合温胆汤加减治疗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护理对策 [J], 李翠欣;黄云;林辉;邓本裕
2.糖尿病足病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 [J], 谭小燕;黄秀禄;农月稠;钟玫;颜晓东;杨红叶
3.糖尿病性心脏病的特点与护理对策 [J], 张红;巴哈尔·木提拉
4.糖尿病足患者并发压疮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分析 [J], 权英娜
5.糖尿病肾病患者血透过程中血压变化特点及护理对策 [J], 方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华英雄传《庞安时》
庞安时
庞安时(1042~1099年),字安常,蕲州蕲水(今湖北省浠水县),自号蕲水道人。
北宋著名医家。
庞氏儿时即随父学医,熟读黄帝、扁鹊等医书,成年后病聋,益加发奋学医,精研医经、脉学、本草,博览经史百家著作。
他通晓临床各科,尤精于伤寒,医名甚著,时人有“庞安常能与伤寒说话”之称。
他从临床实际出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伤寒论》的辨证治疗,指出温
病与伤寒不同,治温病须用寒凉药物,不可用伤寒方治温病,并第一次提出表里双解的治法和天行温病的概念。
庞氏耳聋,与人治病,须书写对答,“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东坡志林》)。
他对病人认真负责,尊老慈幼,把病人的痛苦看作自己的痛苦,治病不分贵贱,视同一等,甚至为病人招待住食。
“有舆疾自千里踵门求治者,君为辟第舍居之,亲视饘粥、药物,既愈而后遗之,如是常数十百人不绝也。
其不可治者,必实告之,亦不复为治。
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柯山集・庞安常墓志铭》)。
可见其医德之高尚。
庞氏与当时的苏轼、张耒、黄庭坚交往甚密,在苏轼的《东坡杂记》《仇池笔记》,张耒的《明道杂志》,以及袁文的《甕牖闲评》,叶梦得的《避暑录话》等宋代的笔记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说明他的医术在当时确有很大的影响,为世所推重。
庞氏一生著述颇多,有《难经解》《主对集》《本草补遗》《验方书》《家藏秘宝方》《伤寒总病论》等,现存仅《伤寒总病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中华中医药学刊庞安时天行温病用药特点杨丽娜,朱邦贤(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摘 要:庞安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治疗天行温病之辛寒透表、寒温并用,祛毒为先、给邪出路,清气凉血、救危截变思想,亦对肺炎、麻疹、重型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等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关键词:庞安时;天行温病;用药特点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1-0113-02The D i s cussi o n on the Char act e ri s ti c s ofPANG An -shi Treat m ent f o rInf e cti v eW ar m D i s easeYANG L -i na ,Z HU Bang -x ian(ShanghaiUn i vers i ty of TCM,Shanghai 201203,Ch i n a)A bstrac t :PANG A n -sh i expos i tion o f the Infecti v e w ar m disease la i d the foundati on f o r t he deve lop m ent of laterwa r m d isease science 。
H is treat m ent o f Infec tive w ar m d isease as eli m i nati ng t he ev il w ith co l d drugs ,a co ld and hot drug using ,g i v i ng priority to e li m i nate t ox i ns from the body ,clear i ng heat and coo li ng b l ood ,and also fo r pneu m onia ,measles ,severe hepatiti s ,hemo rrhag ic fev er and o t her ep i de m i c d iseases ,g iv i ng t he treat ment of exogenous great v al ue of c li n ical gui dance .K ey w ords :PANG An -sh;i i nfective warm d i sease ;t he charac teristics o f trea t m ent 收稿日期:2010-08-11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计划项目(10DZ2290500);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资助项目(s zy08011)作者简介:杨丽娜(1981-),女,山东烟台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各家学说研究。
通讯作者:朱邦贤(1951-),男,上海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各家学说研究。
宋以前历代医家对急性传染性外感热病的认识,散在于/伤寒0、/疫疠病0、/时气之病0、/冬温0、/温疫0、/天行温疫0、/天行之病0等多种论述中,并且对急性传染性外感热病与温病、伤寒的关系看法不一。
5素问#刺法论6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0[1]的记载。
王叔和5伤寒例6中记载/凡时行者,,,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0,/其冬有非节之暖,名为冬温。
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0,指出冬温与伤寒不同。
5肘后备急方6中记载/伤寒、时行、温疫,三名同一种耳,而源本小异,,总名伤寒,世俗因号为时行0,[2]认为伤寒、时行、温疫,三类疾病同种异源。
5小品方6中记载:/古今相传,称伤寒为难疗之病,天行温疫是毒病之气,而论疗者不别伤寒,天行温疫为异气耳,,0,[3]指出伤寒与天行温疫应该加以区别。
庞安时对温病的认识继承了5素问6、5伤寒论6的思想,认为即时感发之伤寒以及寒毒伏发之温病都属于广义伤寒的范畴。
所不同的是,庞安时在继承前人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在5伤寒总病论6中专设天行温病篇,着重论述了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天行温病,认为天行温病与伤寒大异。
庞氏在5伤寒总病论6中把温病分为温病(5素问6、仲景所谓伤寒)和天行温病两大类。
庞安时曰:/辛苦之人,春夏多温热者,皆由冬时触冒寒毒所致。
自春及夏至前为温病者,5素问6、仲景所谓伤寒也。
0[4]认为温病(5素问6、仲景所谓伤寒)是由/冬时触冒寒毒0,邪气潜伏于体内,待春季夏至前阳气升发之时,复感邪气而发的温病,属5素问6、5难经6所谓广义伤寒的范畴。
天行温病是由于四时感受/异气0而发病,是一种具有流行性、传染性、季节性特点的疾病。
天行温病包括:天行之病、腑脏阴阳温毒病以及伤寒感异气而发的温病。
他5卷五#天行温病论6中说:/有冬时伤非节之暖,名曰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即时发病温者,乃天行之病耳0,/又四时自受乖气,而成腑脏阴阳温毒者,则春有青筋牵,夏有赤脉?,秋有白气狸,冬有黑骨温,四季有黄肉随0,/据5难经6温病,本是四种伤寒,感异气而变成温病也,,更遇于风热,变成风温,,更遇其热,变成温毒,,更遇湿气,变为114 中华中医药学刊湿温,,重感于寒,变成温疟。
0[4]庞安时将温病分为两类,一类是温病(5素问6、仲景所谓伤寒),属于广义伤寒范畴;另一类是具有流行性、传染性的天行温病,/与伤寒大异0。
其对天行温病的阐发,为清代温病摆脱伤寒的轨迹而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对天行温病的治疗经验亦对近代急性传染病的治疗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1 辛寒透表、寒温并用庞安时治疗天行温病,主张在辛温解表的基础上加入寒凉清热药物,寒温并用,变辛温发散之法为辛寒透表之剂,并化裁或创制了相应的方剂。
如自创桂枝石膏汤,以桂枝汤为基础,加石膏、栀子、黄芩、升麻、葛根诸品。
方中用石膏、栀子、黄芩等清其热,升麻、葛根等透散解毒,桂枝、生姜通阳散邪,变辛温解肌之法为辛寒透表解毒之剂。
再如,治疗白气狸之石膏葱白汤,方用豆豉、葱白、生姜辛温解表,配合石膏辛寒清热透邪,栀子、大青、芒硝等苦寒清其内热,诸药寒温并用,共凑清热透邪之功。
庞氏还根据温毒为阳邪,易入里化热的特点,在寒温并用方剂中,重用辛寒、苦寒药物。
例如常用石膏四两、栀子四两、芒硝、大青、玄参一两半、知母半两等。
其治疗天行温病辛寒透表,寒温并用,并重用寒凉药物的用药特点,打破了仲景治疗外感病辛温解表的束缚,变通伤寒,为后世温病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刘完素认为,善用辛温解表药者,须加寒药,如佐以黄芩、石膏、豆豉等消息用之,甚至可迳用甘寒透泄药作为发散之剂,从而提出了凉药也能开郁的独到见解。
叶天士在5温热论6中指出/在卫汗之可也0,/故云在表,初用辛凉轻剂0,提出了温病初期宜辛凉解表的治则。
其学术思想与庞安时辛寒透散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2 /祛毒0为先、给邪出路对于发病急骤、来势猛烈、传变迅速的温毒,庞安时立足于/祛毒0,诸病方证,大量使用清热解毒、辛温散毒、攻下泄毒、扶正托毒等药。
例如:豆豉、葱白、生姜、桂枝等辛温解毒以散毒;石膏、知母、大青、玄参等寒凉清热以解毒;芒硝攻下泄积毒;白术、生地等扶正托毒。
庞安时祛毒不仅善于用清解的方法,而且还重视透发和攻下,给邪以出路。
例如庞氏在治疗温毒病7方中,7次使用栀子,多次使用豆豉、麻黄、生姜、葱白、桂枝等药宣透气机,透毒外出;6次使用芒硝,并且使用茵陈、车前子,或泄下积毒,或淡渗利水,推陈致新,使邪从下走体现了其给邪以出路的治疗思想。
给邪出路方法对现代外感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例如,对于小儿肺炎,赵锡武教授认为[5],肺炎既属温病,亦因温毒所染,传变迅速,故肺炎早期治之必须清营解毒佐以发表,分泄其邪,给邪出路,奏效乃捷。
蒲辅周教授将清热宣透法放在治疗麻疹、疹后肺炎、病毒性肺炎的首位[6],认为宣透外邪是早期治疗麻疹、肺炎的重要指导思想。
夏尤佳等报道[7],朱邦贤教授治疗一血汗证患儿,认为此例缘于阳气抑郁,玄府闭塞,治疗从/玄府闭塞0着眼,始终贯彻/开鬼门0和/给邪出路0的治疗方法,切中病机,取得显著疗效。
3 清气凉血、救危截变庞安时根据天行温病起病急、传变快、病势重的特点,治疗上主张初起即用大剂量石膏、寒水石、竹叶、栀子、黄芩等大清气分热毒,甚则迳用生地、玄参、大青叶凉血解毒,直捣病巢,救危截变,体现中医治疗急性传染病/早0、/速0、/效0的思想。
例如庞氏治疗赤脉拂之石膏地黄汤,方中用石膏、葛根各四两,知母半两,栀子仁、黄芩、芒硝各一两半大清气分热毒,地黄半升、玄参二两、大青一两半凉血解毒,截断病邪,防止传变。
统计庞安时在治疗温毒病7方中,6方使用栀子、石膏,多次使用竹叶、知母、黄芩清气分邪热,5方使用大青叶,3方使用地黄,多次使用玄参凉血解毒,迅速救急截变。
温病初起即用清气凉血药物,救危截变思想对现代流行性疾病的治疗有很大的指导价值。
对于重型黄疸,姜春华教授认为[8],乃肝细胞被病毒破坏致肿胀坏死,肝细胞瘀血,治疗主张重用大黄,一般在24~30g ,配伍清热活血药,下泄解毒,直捣病巢,起到救危截变的作用。
江苏中医药研究所报道[9],在流行性出血热气营阶段就早用丹参、生地黄、赤芍、牡丹皮等凉血活血破瘀药物,能提高疗效,促进恢复,缩短病程,使D IC 进程中断或减轻,并使病死率从1119%下降到413%。
综上所述,庞安时治疗天行温病之思想,初步形成了温病及天行温病的辨证体系,为后世温病摆脱伤寒的轨迹而自成体系奠定了基础,对现代治疗外感疾病,尤其是流行性疾病有很大的临床指导价值。
其学术思想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1] 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581.[2] 葛洪.肘后备急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45.[3] 汤万春.小品方辑录笺注[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9.[4] 庞安时.伤寒总病论[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56:99.[5] 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医疗经验[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62.[6] 蒲辅周.中医对几种急性传染病的辨证论治[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4-35.[7] 夏尤佳,吴凤莹,戴强,等./玄府闭塞0说与血汗证的治疗[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12):43-46.[8] 赵文研,陈荣.姜春华截断扭转疗法的临床运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1):115.[9] 张国良,聂广./截断扭转0在急性重症传染病早期干预中的应用与意义[J ].世界中医药,2008,3(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