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象学说教案
藏象教案_精品文档
藏象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藏象的概念;2. 掌握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3. 掌握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及其逻辑关系;4. 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过程和特点。
教学内容1. 藏象的基本概念:是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形态、生理病理征兆及与自然环境相通应的现象。
藏的基本涵义与象的基本涵义。
(约10分钟)2. 藏象学说的形成:(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约5分钟)(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约5分钟)(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约5分钟)(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约5分钟)3. 藏象学说的特点: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约5分钟)(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约5分钟)4.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与生理特点。
(约10分钟)5. 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1)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五脏之精、五脏之气、五脏之阴、五脏之阳的涵义。
(约20分钟)(2)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五脏藏精→精化为气(脏气)→气分为阴气(五脏之阴)、阳气(五脏之阳)。
(约10分钟)重点难点思考题1. 重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形态和生理特点;③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2. 难点:①藏象的基本概念;②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关键是分清“精与气的概念内涵”,运用前面所学的阴阳学说讲清“精与气分阴阳”与“气自身分阴阳”的区别。
3. 思量题:①藏象与藏象学说的概念各是什么?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在形态与生理功能上有何特点?③藏象学说是怎样形成的?④藏象学说的特点是什么?⑤试述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及其逻辑关系。
参考文献1. 张珍玉主编.中医学基础.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332. 王新华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54-1563. 孙广仁等.中医基础理论难点解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108-1204. 孙广仁.藏家的概念及其生成之源.中医研究,1997,10(5):1-55. 孙广仁.简论五脏精气阴阳.中医研究,1998,11(1):1-46. 孙广仁主编.中医藏象生理学.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7-447. 洪素兰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点表解及学习指导.学苑出版社,2000:55-568.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5-66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0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课程名称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章节第二章:藏象第二节:五脏·心(附:心包络)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目的要求1. 掌握心的主要生理功能2. 掌握心的生理特性3. 掌握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4. 了解心包络教学内容1. 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①心主血与心主脉的涵义:主血包括运血和生血;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
神奇的中医精品教案设计5则范文
神奇的中医精品教案设计5则范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基础理论》第四章“藏象学说”,详细内容为第一节“藏象学说基本概念”及第二节“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2. 能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3. 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增强对中医文化的认同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藏象学说基本概念,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难点:如何运用中医理论分析病因病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挂图。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讲述一位患者因情绪波动导致肝气郁结,引发胸闷、胁痛等症状,引导学生思考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2. 新课导入:讲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阐述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
3. 例题讲解:分析上述实践情景中患者的病因病机,讲解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其他实践情景,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藏象学说基本概念2.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统血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液,主纳气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七、作业设计患者,男,40岁。
近一个月来,经常出现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伴有心烦、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答案:患者可能因心火亢盛,导致心血不足,出现心慌、失眠、多梦等症状。
中医诊断:心火亢盛证。
2. 拓展延伸: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中医治疗心火亢盛证的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学生拓展延伸,深入了解中医文化,为今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的选择与运用;2. 藏象学说基本概念的理解;3. 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的掌握;4. 例题讲解与分析病因病机的方法;5. 作业设计与拓展延伸的合理性。
中医藏象学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对象:中医学专业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掌握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3. 能够运用藏象学说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4. 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理论分析实际病例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1. 藏象学说与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结合运用。
2. 藏象学说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中医学?中医学的特点是什么?2. 介绍中医藏象学说的概念和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指藏于身体内部的脏腑组织,如五脏六腑。
- 象:指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表现在外的征象。
- 藏象:研究人体脏腑的解剖形态、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其相互关系。
2. 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 心:主血脉,主神志。
- 肝:主疏泄,主藏血。
- 脾:主运化,主统血。
- 肺:主气,司呼吸。
- 肾:主水,主纳气。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3. 藏象学说与阴阳五行、经络学说的结合运用- 阴阳五行: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哲学思想,藏象学说与之密切相关。
- 经络学说: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藏象学说相互影响。
4. 藏象学说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 以肝病为例,分析藏象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某一病例,运用藏象学说进行辨证论治。
2.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讨论结果。
四、总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藏象学说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强调藏象学说在实际病例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了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 在课堂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病例,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3.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藏象学说(3)
肺主呼吸
肾主纳气
水液代谢其本在肾,其标在肺
肾(水)
肝主疏泄主藏血主调节情志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心主血脉主藏神。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脾主运化主生血统血主升清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肺主气主宣发肃降主行水主治节朝百脉
肾主藏精主一身之阴阳主水液代谢主纳气
1.心与肝:
2.肝与胆:胆寄于肝,胆汁来源于肝;经络相通,构成表里;消化功能促进,精神情志配合。若肝的疏泄失常,会影响到胆汁的正常排泄。反之,胆汁的排泄失常,又会影响到肝。故肝胆症候往往同时并见,如黄疽、胁痛、口苦、眩晕等。
3.脾与胃:经络相通,互为表里;胃纳脾化,脾升胃降;纳运协调,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在生理功能上,胃主消化,脾主运化;脾主升,胃主降;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二者燥湿相济,升降协调,胃纳脾化,互相为用。
2、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1、从认识五行的概念和特征开始,让同学们了解五行的特性和划分的依据。
2、通过讲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让同学们掌握五行生克乘侮的规律。
3、讨论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讲新课(另附):
教具挂图
五脏、六腑彩色,PPT电教幻灯演示教学。
课后分析
㈠脑
脑,即脑髓。位于颅内,上至颅顶,下至风府。由髓汇聚而成,故称“髓海”。
脑髓不但与脊髓相通,上至脑,下至尾骶(dǐ),皆精髓升降之通道,且与全身精微有关。
中医学基础课程案例-藏象学说
主要功能
主血脉 主神志 (为生之本、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大主)
联属功能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 在志为喜, 在液为汗,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为表里。
心的特性
心在五行属火, 在色为赤, 在味为苦, 为阳中之阳脏 主通明 应于夏气而主长养
心的气、血、阴、阳概念
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 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 是心阴心阳的基础 。
❖ 胸部感觉
心悸,胸闷,甚则憋闷刺痛。
(病例二 :心悸、胸闷、憋闷刺痛,手足 厥逆,脉沉迟弦紧。诊为胸痹(胸阳不振 ,心脉痹阻),治以温心阳、通心脉。瓜 蒌薤白桂枝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冰片,三剂 药痛止,此后加减调理而愈)
心藏神
(一)心藏神的概念 (二)心藏神的机理 (三)心藏神的生理病理表现 (四)关于“脑主藏神”与“心主藏神” (五)关于“五脏藏神”与“心主藏神” (六)“心主藏神”与“心主血脉”的关系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 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 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 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3、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 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 着一定关系,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 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 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 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
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 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 肾在志为恐。
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
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 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 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 心气通于夏气 肝气通于春气 脾气通于长夏之气 肺气通于秋气 肾气通于冬气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培训课件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3
生理:
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面色红润,舌质淡红滋润灵活光泽 脉和缓有力,胸部感觉舒畅
病理:
心气不足,血脉空虚,瘀血阻脉 心悸胸闷或痛,面白无华或青紫, 舌淡或瘀斑瘀点,脉细弱或结代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14
(2) 心主神志
广义:人体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 即心主
神
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肃降: 将脾气转输至肺的津液向内向下输送到体内 各脏腑组织器官;并将废水和剩余的水液下达于肾 和膀胱,生成尿液排出体外。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1
外邪袭肺,肺失宣发,可致水液向上向外输布失常, 出现无汗、全身水肿等症。
内伤及肺,肺失肃降,可致水液不能下输于其他脏 腑,浊液不能下行至肾或膀胱,出现咳喘、小便不利、或水肿等症。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0
运化水液
是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
水液→胃→脾的吸收和转化→布散到全身。
多余的水
肺宣发到皮毛→汗 肾与膀胱→尿液
生理:脾气健旺,水液运行正常
病理:水液内停
湿、痰、饮、
水 肿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1
(2)脾气主升
指脾气以升为顺。
脾气上升 头目 升清:水谷精微
心、肺 升举内脏:维持内脏正常位置
•中医藏象学说教 案
第三章 藏象学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概述 脏腑 精、气、血、津液 体质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2
第一节 概述
中医藏象学说教案
3
第一节 概 述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 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 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形体 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 理论体系。
第二章 藏象
(二)脾性喜燥而恶湿 与运化水液有关 脾气健运 脾气虚衰
四、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气升清和散精 水谷精微 四肢
(二)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三)脾在志为思 (四)脾在液为涎
(五)脾与长夏相应
(二)肺主行水
肺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 输布和排泄。又称“通调水道”
宣发
脾胃 水谷 津液 脾 肃降 肺
外达皮毛,汗、呼气
向内向下输送 濡养他脏
肺主行水、肺为水之上源
肾(膀胱) 尿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 象—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现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脏:心、肝、脾、肺、肾 腑: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一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 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 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
第二章 藏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目的要求】 1.掌握 藏象的基本概念 脏、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精气阴阳的概念 2.了解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
教学内容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概述
• 心藏神能 3、对病理现象的观察,一些神志失常病变从 心论治效果良好 4、古代“心灵论”的影响
• 生理方面 1.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主明则下安”。
上篇第三章藏象学说-电子教案
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与小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心火可温煦小肠,小肠能分清浊使浊物 下行于大肠而止于小便。
肝与胆相表里
肝与胆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肝疏泄胆汁助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参与 消化活动。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相互络属构成表里关系 。肺气清肃可通大肠;大肠传导正常可助 于肺气肃降。
02
CATALOGUE
藏象学说中的脏腑理论
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01
02
03
04
05
心:主血脉,主神志, 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主 要生理功能是主血脉和 主神志。心在五行中属 火,为阳中之阳脏,主 通血脉,藏神志,为五 脏六腑之大主,维持人 体各脏腑功能活动的正 常进行。
肝:主疏泄,主藏血, 主要生理功能是疏泄气 机和藏血。肝在五行中 属木,为刚脏,主疏泄 一身之气机,同时具有 藏血的功能,维持人体 正常的血液循环和气机 调畅。
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总结词
藏象学说具有整体性、功能性、相互关联性等特点,它强调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之 间的相互关系和整体调节。
详细描述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器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通过经络、气血等联系在一起,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藏象学说 注重从功能角度认识脏腑器官,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肾:主藏精,主生长发 育与生殖,主要生理功 能是藏精、生长发育与 生殖。肾在五行中属水 ,主藏精,维持人体精 气神的正常状态,同时 具有促进生长发育与生 殖的功能。
六腑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胆
贮存和排泄胆汁,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 在五行中属木,具有疏泄气机的功能,同时能够贮存和 排泄胆汁,帮助消化食物。
中医护理基础知识—藏象学说
气 生理表现——呼吸均匀,气息平和通畅。
病理表现——胸闷、咳嗽、喘促、呼吸不利等。
新课讲授
2.主宣发和肃降
二、肺
(一)肺的生理功能
含义: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生理作用。
主 生理体现 宣
呼出体内浊气 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开合和汗液排泄
向上向外。
发
呼吸不畅——胸闷、喘咳。
恭喜你!你答对啦!
C.皮毛的润泽 D.水液的吸收
哈哈!你答错啦!
E.宣发卫气
综合测试
【A型题】 4.肺的生理特性是 ( ) A.肺为娇脏 B.肺为刚脏 C.体阴用阳 D.喜燥恶湿 E.主封藏
恭喜你!你答对啦! 哈哈!你答错啦!
综合测试
【A型题】 5.肺开窍于( ) A.鼻 B.耳 C.口 D.目 E.舌
2.心在体合脉 3.心其华在面
4.心在窍为舌 5.心在志为喜 6.心在液为汗
课堂小结
藏象、藏象学说的定义
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 2、主神志
心的生理特性
1、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 2、心为火脏而恶热
心的生理联系
1、心合小肠 2、在体合脉 3、其华在面 4、开窍于舌 5、在志为喜 6、在液为汗
综合测试
【A型题】 1.藏象的基本含义是( )
A.五脏六腑的形象
B.内在组织器官的形象
恭喜你!你答对啦!
C.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
哈哈!你答错啦!
D.藏于内的脏腑器官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E.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综合测试
【A型题】 2.“泻而不藏”,用于概括谁的生理功能( )
A.五脏 B.六腑 C.奇恒之腑 D.肾
藏象学说(2)
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使皮肤和粘膜呈青紫色改变的一种表现,也可称为紫绀。这种改变常发生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较丰富的部位,如唇,指(趾),甲床等。
痞块:
是指腹内有形结块,是脾脏肿大引起的。
纳呆:胃的受纳功能呆滞,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的症状。
渎:沟渠、水道。
沤òu
1.小肠的生理功能
⑴主受盛化物
接受胃腑下移的食糜,起到容器作用;消化水谷转化为可以被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
⑵主分别清浊
对消化的水谷进行分清别浊的过程。
分清,就是将饮料化生的津液和食物化生的精微,进行吸收,通过脾升清散精的作用,上输于心,输布全身,供给营养。
别浊,是将固体糟粕通过阑门传送到大肠形成粪便;将剩余的液体糟粕传送到肾脏,经肾脏气化作用渗入膀胱,形成尿液。因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故有“小肠主水”。
三、六腑
六腑,从形象上看,属于官腔性器官;从功能上看,六腑是主“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主要作用是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送和排泄。故有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之说。
㈠胆
胆附于肝,是一个囊状的器官,内贮胆汁。胆汁味苦色黄绿,为肝之精气所化生,故称为精汁。所以胆又称为“中精之腑”。
“里急后重”,形容拉肚子时的一种症状,一般病人患细菌性痢疾时都有“里急后重”的感觉。“里急”是指肚子里面内急,一阵一阵的肠痉挛既疼痛又想大便。“后重”是指大便刺激肛门时产生的便意,老觉得想拉,实际上根本没有什么大便了,但一直在厕所不敢出来。
⑵大肠的病多与津液有关。大肠虚寒,无力吸收水分,则水谷杂下,出现肠鸣、腹痛、泄泻等;大肠实热,消烁水分,肠液干枯,则肠道失润、大便干燥、秘结不通。
胆汁的作用主要是胆盐或胆汁酸的作用。胆盐或胆汁酸可作为乳化剂乳化脂肪,降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于水溶液中,增加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胆汁酸还可与脂肪酸结合,形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藏象教案
(1)古代解剖学的认识。(约5分钟)
(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约5分钟)
(3)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约5分钟)
(4)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约5分钟)
3. 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现,主要体现在: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约5分钟)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约5分钟)
2. 肺的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肺为脏之长。(约5分钟)
(2)肺为娇脏:(约5分钟)
(3)主宣发与肃降:①主宣发的涵义及其体现;②主肃降的涵义及其体现;③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关系。(约10分钟)
3. 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约5分钟)
(2)肺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约5分钟)
7. 李德新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3-75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案
课程名称
中医基础理论(孙广仁主编“十五”国家规划教材)
章节
第二章:藏象
第二节:五脏·肝
教学时数
2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配合多媒体课件
目
的
要
求
1. 掌握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2. 掌握肝的生理特性;
3. 掌握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3)肺在志为悲;(约5分钟)
(4)肺在液为涕;(约5分钟)
(5)肺气通于秋。(约5分钟)
重
点
难
点
思
考
题
1. 重点:①肺主一身之气的概念;②肺气的宣发肃降的涵义与体现。
2. 难点:①肺主一身之气;②肺气的宣发与肃降。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主要生理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心
联属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பைடு நூலகம்
肺
主要生理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肺
联属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脾
主要生理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脾
联属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肝
主要生理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肝
联属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肾
主要生理功能
护理本科班讲稿第二讲藏象学说
中医藏象学说的教案
中医藏象学说的教案教案标题:中医藏象学说的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中医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3. 培养学生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教学重点:1. 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中医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中医藏象学说的相关教材和资料;3. 中医诊断和治疗实例的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介绍中医的基本概念和中医诊断的特点,引出中医藏象学说的概念,并与学生讨论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重要性。
Step 2: 知识讲解(15分钟)通过PPT演示文稿,详细介绍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五脏六腑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经络系统、阴阳学说等。
同时,结合图表和实例,解释中医藏象学说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Step 3: 案例分析(20分钟)提供一些中医诊断和治疗的实例案例,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其中的中医藏象学说的应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引导他们理解中医诊断和治疗的独特之处。
Step 4: 小组活动(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常见疾病或症状,运用中医藏象学说进行分析和讨论。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5: 总结和评价(5分钟)总结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回顾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阅读任务或写作任务,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和应用。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中医藏象学说在不同疾病和症状中的具体应用;2. 组织学生参观中医医院或中医药博物馆,亲身感受中医文化的魅力。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度和表现评价;2. 学生对中医藏象学说的理解和应用的书面作业评价。
2024年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下载[完整版]
2024年精选中医学基础教案任意 [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医学基础》教材第三章“藏象学说”,详细内容包括: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了解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2. 掌握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3. 能够运用藏象学说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中医学中的藏象学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1)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3. 例题讲解: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如何运用藏象学说分析并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医学基础》第三章藏象学说2. 板书内容:(1)藏象学说基本概念(2)五脏生理功能与特性(3)五脏相互关系及作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列举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
(3)分析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
2. 答案:(1)藏象学说基本概念:藏象学说是指中医学中以脏腑为中心,研究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
(2)五脏的生理功能与特性:心主血脉、主神志;肝主疏泄、藏血;脾主运化、统血;肺主气、司呼吸;肾主水、主纳气。
(3)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人体生理活动中的作用:五脏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理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对教学方法的改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藏象学说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如中医诊断、治疗等。
中医学精品教学汕头大学藏象学说讲课文档
第二十四页,共65页。
2.主藏血
濡养自身,制约肝阳
贮藏血液 濡养肝的形体官窍,使其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
肝藏血 调节血量
防止出血
第二十五页,共65页。
(二)肝的系统连属
在志为怒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开窍于目
在液为泪
第二十六页,共65页。
五、肾
(一)肾的生理功能
第二十九页,共65页。
天癸,是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
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这种物质具有 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 生殖功能的作用。
第三十页,共65页。
2.主水
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 故肾又有“水脏”之称。
肾阳对水液的气化蒸腾起作用。 肾脏本身就是津液输布和排泄所必须经过的 一个重
第三十六页,共65页。
三、小肠
(一)小肠的生理功能:
1.受盛化物:接受、消化
食糜
受盛
胃
小肠
化物
2.泌别清浊:
容纳 吸收、消化
“小肠者,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 《素问·灵 兰秘典论》
受盛 小肠
清 水谷精微
濡养脏腑
化物
废液
尿液
浊 糟粕
粪便
利小便
实大便
泌别清浊失常,水走大肠,见小便短少、便溏、泄泻等。 第三十七页,共65页。
情志是人类精神活动中以反映情感变化为主的一类心 理过程。由心所主,但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气条达--气血调和,心情舒畅。
肝气郁结--气血运行不畅,心情郁闷不乐。
肝气上逆--气血运行逆乱,心情急躁,易动怒。
第二十三页,共65页。
第三章 藏象
第二节 脏腑
一、五脏
(一)心
• 心居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 两肺之间,有心包卫护其外。 • 心主血脉、主神志 •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 于舌 • 在志为喜、在液为汗 • 与小肠互为表里。
1、主血脉
• 血,即血液,是全身的营养物质 • 脉,即脉管,为血之府,是血液运行的 通道。 • 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 • 心主血脉是指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 行,灌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脏 腑
• 脏:肝、心、脾、肺、肾五脏 • 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六腑 •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 胞
脏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形态:实体器官 功能:化生与贮藏精气 六腑:形态空腔器官 功能:受盛与传化水谷 奇恒之腑:形似六腑、功类五脏
五脏别论
•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 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 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 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魄门亦 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 •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肺者,气之本
• 《六节藏象论》 • 黄帝问曰:“愿闻何谓气?请夫子发蒙 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师传 之也。帝曰:请遂闻之。岐伯曰:五日 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 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 ” • 二十四节气
• 天人合一:天地变化的基本节律为 气,肺主管人体内基本节律上的天 人同步
• 关节与节气相关,与天气变化有关, 关节病与天气预报
3.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 皮毛为一身之表,是人体抵抵御处 邪的屏障。肺气宣发卫气,以温养 肌肤,管理毛孔开合,防御外邪入 侵。 • 如肺气足,则肌表固密、皮肤润泽, 防御力强,外邪不易侵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胆助消化、胃气主降、小肠泌别清浊、三焦主持诸气及总司人体气化等生理功能;六腑功能失调等情况,及其临床表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教案
课程名称:藏象第1、2次课2018年03月6、8日
教师姓名
王宇新
职称
副主任
教研室
中医
教学时数
6
授课题目
藏象
教学对象
临床医学2014级8年制
授课地点
407教室
教学方式
讲授、ppt
本课的重点、难点:
本次课应用的教具:
主要教学内容:(可另附页)
一、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主要特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及其区别。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
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特点
脏与脏在生理方面的协调配合关系
本
次
课
复
习
思
考
题
1、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
2、从血的生成与运行看脏腑的生理功能。
下
次课预习源自要点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特点;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奇恒之腑与五脏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脏与脏在生理方面的协调配合关系,脏与脏关系失调后的反映,脏与腑之间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腑与腑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等生理活动中的相互配合关系。
本
次
课
小
结
要
点
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精、气、血、津液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