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课件(共29张PPT)(共29张PPT)
•龚自珍
龚自珍是清代后期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诗词表现对黑暗现实的 不满和要求改革的渴望。他著 述的散文有三百多篇,诗词近 八百首。
一、读诗韵 jǐ hài 己 亥 杂诗
gōng
xiá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读诗意
另一种把落花作为自然景物来描写,其中 不少昂扬向上的精神。“花落春仍 在”“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 然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 远处延伸,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从此 就是天涯海角了。
离开枝头,飘零的花朵并非是无情之 物,化作春天的泥土滋养出新的鲜花。
三、读诗情
浩荡离愁白日斜
以“浩荡”二字,极 为凝练地写出离愁的 深广。 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 恋、怅惘、失落、孤独 的种种情怀
• 写一篇短文,用上“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话。 不少于三百 字。
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意思:虽辞官回乡,仍思为国效力, 希望有新奉献的思想。
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句呢?讲讲你喜 欢的原因。
• 提示:我喜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可以这样读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已亥杂诗》课件(共14张PPT)
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
吟鞭/东指/即/天涯。
,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 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这里形容愁绪无边无际的样子。
化作/春泥/更/护花。
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
《病梅馆记》和《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皆为其代表作。 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其长官,赋归来”。
己亥杂诗(其五)
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积累写“落花”的诗句。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他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
第二句具体可理解为: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
3.诗中写了诗人的几种感情?
主要写了诗人的两种感情。一是离别之感。诗人因为敢于揭 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危机和统治集团的专横腐朽,所以受到排挤 ,仕途遇到挫折,不得不离开京城,奔向遥远的南方,心情是愁 苦郁闷的。二是诗人并未一蹶不振,相反,他要投身更广阔的天 地,进行新的奋斗,表现了其不忘报国、为国家贡献自己毕生精 力的精神。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0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徼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1.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三、知识小窗
1.介绍古体诗
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言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
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20 古代诗歌五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了解有关诗词的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教学准备
朗读法、品读法、背诵法,听、说、读、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
(一)预习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涕泪(tì)岱宗(dài)怆然(chuàng)决眦(zì)青未了(liǎo)
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涕:眼泪。钟:聚集。眦:眼眶。缘:因为。怆然:悲伤的样子。会当:终当,终要。
3.走近作者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在四川)人。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蝾,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现存诗100余首,有《陈伯玉集》传世。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享有“诗圣”的美誉,与李白并
20 古代诗歌五首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2.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两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香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着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逐一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1.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授麟台正字。后迁右拾遗。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
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唐代⽂学家。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阅读:20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的第五首诗。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感受课文中蕴含的丰富人生哲理,激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和思考;借助具体文字,感受语言之美,并进一步了解托物言志的手法。《古代诗歌五首》选了陈子昂、杜甫、王安石、陆游、龚自珍等人的诗作,诗人们用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诗句表达了对自然、生命、世界的感悟。《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清道光十九年(己亥年)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接眷属,于南北往返途中,写成的315首七绝,内容或直抒胸臆,或回忆往事,或叙述见闻,或赠答友朋等。《己亥杂诗》(其五)是龚自珍刚刚离开京城时写的。
学情分析:
本首诗蕴含深刻哲理,这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七年级)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可通过具体的词语、诗句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补充资料,适当拓展,促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无达诂”,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和语文素养的不同,对诗的哲理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尊重和引导学生合理的感受。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观看微课、分析诗句、推敲词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措施:
1.重点及突破措施:用自读、指名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纠正读音,划分节奏,最后引导学生诵读,品味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难点及突破措施:用微课补充相关资料,联系微课内容,师生共同解读诗句,引导学生讨论推敲字词,帮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准备:互动课堂和师生平板
教学课时:1课时
新人教版(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 . 阅读 20 古代诗歌五首 己亥杂诗(其五)》研讨课教案_23
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全诗分前后两部分,在第一部分里,诗人以天涯、日暮、落花写出一片浩荡的离愁,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第二部分以落花为过渡,从落花——春泥展开联想,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旨意。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以前也学过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第125首(九州生气恃风雷),所以对诗人和写作背景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在这首诗歌当中应该更多侧重在诗歌内容的分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对诗歌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音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品味语言,创造情境,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四、教学重点
1、本诗的思想内容分析;
2、诗歌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难点
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六、教法
1、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七、教具和媒体
工具单、多媒体音视频
八、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达到目标
1、检查预习
教师活动:检查预习评价单,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学生活动:学生举手起来回答做好的预习题。
达到目标:完成预习评价单,作为新课的先导。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给学生简单的讲解一下鸦片战争这段历史。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了解龚自珍的相关文学常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精品教案
20 古代诗歌五首
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诗人生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3.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会赏析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大家知道诗人是谁吗?下面我们就一道去诗中探秘……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20古代诗歌五首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我国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文化花园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登幽州台歌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
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
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核心素养
1. 语言建构与运用
品析、背诵经典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语言。
2. 思维发展与提升
理解诗歌大意,学会品读诗歌。
3. 审美鉴赏与创造
感受诗歌中意蕴深刻的句子,分析其丰富内涵。
4.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窥探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政治抱负。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
3、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诗歌主要内容,理解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学难点:学会运用一般的诗歌鉴赏方法:诵读——理解(译读)——品析。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唐代又是中华民族诗歌最为鼎盛的时代,优秀的诗歌即是诗人心志胸怀的体现,更是我们窥探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极具代表性的唐诗——《登幽州台歌》《望岳》。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登幽州台歌》。
《登幽州台歌》
1、读懂诗歌
(1)通读诗歌。(注意字音、停顿和语调)
学生自读,探索技巧。
明确:
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 天地/之/悠悠,独/ 怆(chuàng)然/ 而/ 涕(t ì)下。
语调:痛苦、孤独;
语速:低沉、缓慢;
重音:不见、悠悠、怆然、涕下。
学生自读自评,教师点拨。
(2)变形比读。(比比哪种表达效果更好)原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悠悠,独怆然涕下。明确:原诗比较好,本诗恰恰是因为保留了这两个字进行了语气上的停顿,所以才使得作者这种悲伤痛苦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本诗的停顿节奏不同于以往的二三节奏,而是一二二,这种节奏的变化形成了五言中独有的现象,从而有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
【学习内容】
课本:《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
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读诗韵,把握基调
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
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教案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其五)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第五首。“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腐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48岁的龚自珍,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又北上迎接眷属,往返途中共写成七绝315首,总题为《己亥杂诗》,其中包括对往事的回忆,与亲朋的交往;对政治的评论,对改革的渴望等,题材极为广泛,本文堪称“定盦诗”的压卷之作。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停顿,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领悟作者情感,体会作者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教学方法】
以“读”贯穿学习始终——
(1)读准字音停顿,注意押韵。
(2)读准诗句意思,把握情境。
(3)读准写法情感,感悟主题。
【教学媒介】
PPT课件,一体化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七年级下学期,对于部编版初中语文的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有一定诗歌学习的基础,但是基于诗歌的写作时代距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教学时将“时代背景”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力求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年代,更好的把握诗歌情感。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采用“时空连线”的方式让学生自主解析写法与情感,力求新颖,引导学生更好的自主学习,锻炼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PPT展示问题: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其五)-部优
教学设计
己亥杂诗(其五)
龚自珍
教材分析
《己亥杂诗(其五)》写的是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在教这首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背诵古诗,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学习古诗,喜欢朗读、背诵古诗。这首诗学生背诵起来较容易,但对最后两句的言外之意还把握不准确。
【教学目标】
1、理解有关龚自珍的文学常识;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运用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品读感悟的方式,理解诗的含义。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把握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联想、想象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诗歌史上的三朵奇葩,同时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再一次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三、解释题目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四、朗读诗歌的要求
A、声音洪亮
B、字音准确
C、停顿正确
D、读出情感
五、初步朗读课文
己亥杂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设计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案设计
侣俸中学陶鸿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背诵默写五首古代诗歌。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结合注释,朗读诗歌。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情感,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默写五首古代诗歌。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 赏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2. 赏读龚自珍《己亥杂诗》
一、赏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佳作浩如烟海,名家灿若繁星。
(二)结合注释,朗读诗歌(范读、抽读、齐读)
登幽州台歌①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②,独怆然③而涕④下!
①选自《陈子昂集》。幽州台,即蓟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zǐ)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②〔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③〔怆(chuàng)然〕悲伤的样子。
④〔涕(tì)〕眼泪。
(三)作者、背景介绍
1、作者介绍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者。诗的代表作为《感遇》38首,旨在抨击时弊,抒写情怀。他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解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敢言,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所重视,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下狱,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他心情非常苦闷。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0 古代诗歌五首
20 古代诗歌五首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开耀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于狱中。
写作背景: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训,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遗万人作前驱以击适,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武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课文赏析:
念这首诗,我们会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而在这个图景面前,兀立着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感到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因而深深为之激动。
问题探究: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感慨?
3、诗人为什么“独怆然而涕下”,“独”字有什么作用?
4、从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陈子昂?用几句话描绘你感受到的诗人的形象。
5.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课堂练习:一、按要求填写。
1、诗歌中抒发诗人对明君的渴望之情的诗句是:,。
2、诗歌中抒发诗人怀才不遇,悲伤凄凉的诗句是:。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吊古伤今,吟咏叹惋的人生悲歌。
B、一二句的“古人”和“来者”都是指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明君和贤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己亥杂诗》
【学习内容】
课本:《己亥杂诗》
【学习目标】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重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的气节和拳拳爱国之心。
【学习过程】
一、反弹琵琶,导入新课
播放“落花”图片,让学生自由谈感受。
教师引导:古人说,落花是凄美的,“满地落花,似点点有情泪。”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在诗人的笔下展现出别样的芳华。我们一起去领略一番。
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
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英国利用鸦片入侵,清廷分成主战和主和两派。龚自珍越位言事,竭力主战,因而“忤(wǔ)其长官,赋归来”。他辞官南归,在归途中写了大型组诗《己亥杂诗》
二、读诗韵,把握基调
1.学生先自读一遍诗歌。
2.学生展示朗读,纠正读音。
3.读出韵律,还要考虑诗歌的节奏、停顿。练读后,学生展示,教师评价。
4.尝试背诵这三首诗。
三、感诗意,理解内容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再加上这三首诗本身素面朝天, 平和本色,理解并不困难。教给学生一种新的方法,来感知诗意。
方法:
1.以诗人为第二人称——你。
2.与诗人展开心灵对话。可以询问诗人,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敬仰、理解、祝愿等多种情感。
答案示例:
啊,龚自珍,你离开京城,看着西方的落日,你心里在想些什么?
啊,寒菊,你独立疏篱,为什么还能感到趣味无穷?
四、品诗境,诗絮飞扬
1.总有一个字(词),让我们怦然心动。
先让学生通过圈点批注的方法进行品味赏析,之后进行展示交流。
答案示例:
“抱香”
大家有没有注意过菊花枯萎时是什么样?它的花瓣不会被风吹落,而是在枝头上凝成生命的永恒。由此可见,菊的清新淡雅让作者欣赏,而它那种傲骨才更让作者心动。于是菊花便成了中国文化的传说。
2.总有一处风景,让我们心潮起伏。
答案示例: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一池春水边,一树树杏花盛开,娇艳的繁花和水中花影各占春光。
理解赏析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但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后两句正是作者一片拳拳忠君爱民之心的形象体现。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
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育新花生长。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景中寓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这首诗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边愁思,表达了诗人政治理想至死不变的执着态度。作者以“落红”自喻,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五、悟诗魂,升华人格
1.介绍作者的人生经历及写作背景。
《己亥杂诗》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
王安石做宰相时积极推行新法,失败后被迫闲居,诗人内心痛楚和悲壮可想而知,但他进步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却始终不变。《北陂杏花》就写于这样的情况下。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
2.结合背景及抒情句,理解作者高尚的情操。
答案示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作者以落红自比,言外之意是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表达出了诗人虽被排挤,也仍保持其纯洁,宁愿为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表示自己坚守高尚节操,宁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决心。这是郑思肖不屈不移、忠于故国的誓言。
3.把泰戈尔的《生如夏花》这首诗的片段送给学生。
【板书设计】
读诗韵
品诗境悟诗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