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小收入差距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缩小收入差距分析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创造了为世人所瞩目的亚洲奇迹。这种骄人的成绩早已为世人所见证,再不需要任何数据加以说明。然而,我国始终是个发展中国家,如同拉美和东南亚等落后国家一样,面临着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如腐败问题、法制和市场不健全问题、三农问题、失业问题以及收入差距问题,等等。其中收入差距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及国家的长治久安。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预期逐渐升温。如果说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最迫切的任务是解决贫困问题,那么现在最紧急的任务则是缩小收入差距。本文将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现状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入手来分析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一、我国收入差距的现状与趋势
80年代前,我国的贫富差距比较小,基尼系数在0.30左右,80年代之后收入差距不断拉大。根据世界银行的测算,我国基尼系数十年前就已越过警戒线0.40,现在更是高达0.47(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几个国家之一),并且呈现出不断恶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2.6倍。这个数据到1985年缩小到1.9倍,之后就开始不断扩大,到2006年已经扩大到3.3倍,最近也一直维持在3.3倍左右。
第二,区域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之初,东南地区的人均GDP是西部地区的2倍;最近,这个数据扩大到2.7倍左右。其中上海人均GDP是贵州的8倍以上。
第三,不同阶层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城市居民最高收入10%家庭与最低收入10%家庭之间,人均收入比,1995年相差6倍,2008年扩大到了9
倍。若把农村家庭也算在内,那么这个数据在1995年是14倍,2008年则高达23倍。这是比较保守的数据,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都认为现实差距远比统计数据大得多。例如,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王小鲁根据他的灰色收入调查认为目前我国最高收入10%的家庭与最低收入10%家庭之间相差26倍;在全国范围内,这个数据则高达65倍。
二、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悬殊现状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其中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有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有我国的特殊国情。有些客观因素和历史因素只能解释收入差距的现状,而对缩小收入差距并没有本质帮助。比如,农业的天然弱质性、早期工农剪刀差政策等因素是城乡差距的成因之一,但从这里入手我们并不能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出路。同样,地理、经济基础和人力资源的差异是区域收入差距的成因之一,但这只是我们寻找缩小地区收入差距途径的出发点。所以,在这里我们只承认它们是造成收入差距悬殊的原因,但不做更多分析。我们将重点放在那些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的成因上。
首先,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是城乡收入差距悬殊的直接成因。2009年,我国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总产值占国民总收入的89.4%,而城市化率仅仅只有46.6%。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农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开始向第二和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这种转移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率越高,就意味着留在农村从事农业活动的人越少,在第一产业总量一定(事实上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前提下,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就会越高。相反,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结果就是大量劳动力滞留在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的农业部门,而只有较少的劳动力留在生产效率高的工业部门。这就导致了城市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的现状。
其次,经济增长不平衡是造成地区差距的主要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2009年,我国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的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分别为36.70%、8.31%、27.1%和27.91%;同期这四个地区各自的经济总量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4.3%、8.6%、19.3%和17.8%。从这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远比其它三个地区来得快,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东部居民收入水平比其它三个地区居民高得多。
表1:东部、东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口和GDP占全国的比重
东部东北部中部西部
人口比重(%)36.708.3127.1027.91 GDP比重(%)54.38.619.317.8资料说明:表中数据由《中国统计年鉴》(2009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第三,个人能力的差别是造成个人收入差距的根本原因。我国实行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因此,劳动收入是绝大多数居民的收入来源。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劳动分为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倍数于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个人从事何种劳动是由其自身能力决定的。个人能力越强越不可替代,他从事的劳动就越复杂,收入也就越高,反之,收入就越低。
第四,少数居民大量的灰色收入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著名经济学家王小鲁在灰色收入与国民收入分配研究报告中,将非法收入、违规违纪收入、按照社会公认的道德观念其合理性值得质疑的收入、以及其它来源不明的收入统称为灰色收入。在这份报告中,王小鲁认为我国2008年存在的灰色收入高达5.4万亿元。尽管这个数据存在许多争议,但有一点是不可辩驳的,即我国确实存在大量灰色收入,并且它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
第五,制度不健全是造成我国收入差距悬殊的本质原因。我国制度缺陷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公共服务不到位和转移支付不够
力度。2009年,全国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不足50%,医疗保险参保率刚刚达到60%,失业保险覆盖率仅为41%,工伤保险覆盖率也就48%。2009年,全国房地产投资36000亿元,其中廉租房投资仅为484亿元,所占比重仅仅1.3%。其二,财税体制不健全。我国对个人工资薪金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税率从5%逐级上升至45%,共分九个级别;而对于利息所得、资本经营所得和偶然性收入则实行20%的固定税率。这种税率差异使得非劳动收入相对于劳动收入变得更加优惠。在征税过程中,对非劳动收入的征税不够严厉、存在许多漏洞。这就进一步拉大了居民收入的收入差距。另外,我国对小企业的减税范围太窄,补偿力度也不够。比如,我国将小型微利企业的范限制在年利润所得3万元以内。
三、缩小收入差距的对策
以上我们对我国目前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成因做了具体分析,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第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调起点公平,从根本上缩小个人收入差距。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是通过强调分配过程公平来调动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因此,今天分配结果的巨大不公平不是过程不公平导致的,很大程度上是起点不公平的必然结果。而起点公平除了与先天遗传、家庭背景等客观因素有关之外更多的跟后天所接受的教育直接相关。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教育公平在分配公平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实现教育公平呢?对此,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很多观点,这里我只简单地说说个人的一点见解。我认为乡下的教师应该得到比城里教师更高的工资。很多人都认为城里的生活成本比乡下高,于是城里的老师理所当然要得到较高工资。但是乡下的孩子因为家庭背景不好、所处环境较差、文化氛围缺失等客观因素而更需要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能力。另外,乡下教师放弃了城里的许多优越生活享受,这部分损失应该在工资里得到相应的补偿。总之,如果乡下教师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