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合集下载

长三角和珠三角综合实力哪个强

长三角和珠三角综合实力哪个强

长三角和珠三角综合实力哪个强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来看,人口迁移主要从城镇化到都市圈化再到城市群化。

可以说城市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个标志,我国目前大概有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了75%人口,创造了88%GDP。

首先,从地理条件和规模上来看。

长三角是长江的入海口,包括了上海以及江苏、浙江、安徽等部分城市的共26个市,面积有整整21.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了1.5亿人;珠三角是珠江入海口,珠三角城市群主要由广东的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9个城市构成,土地面积合计4.2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6300万人。

不过由于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打造,真正把珠三角9市与港澳紧紧联系在一起,如今的大珠江三角洲地区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从规模上来看,长三角更胜一筹。

从经济体量上来看,2018年长三角GDP达14.9万亿元,且有6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珠三角为8.1万亿元,3大城市跻身GDP万亿俱乐部。

显然,经济总量上,长三角高于珠三角,但是珠三角经济增速总体上更快。

从吸引人才方面看,虽然大家都在“抢人”,但是珠三角吸引人才的力度更大,政策更优惠。

比如广州降低了落户的学历的要求,深圳也在人才引进方面补贴力度很大。

而长三角地区,相应出台“抢人”政策的城市不多,造成长三角人口净流入减少,经济活力受到影响。

从对人口的吸引力上来看,珠三角最近这几年要明显高于长三角。

从交通方面看,长三角是中国获准修建城市轨道交通最多的城市群,很多城市都开通了地铁;珠三角城市群有着全国密集的公路网,二者的交通都十分便捷发达,在区域连接性、一体化发展方面实力很接近。

从发展模式上来看,长三角的城市定位是一主多副,走的路线是大而全的发展模式,上海是中心城市,南京、杭州、合肥等城市都是副中心,还有很多经济强市,比如苏州、无锡、宁波等等;而珠三角城市群是多中心的,广州在贸易,深圳在科技,佛山在制造业等领域都有各自的优势,新兴产业比长三角更发达。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珠三角和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三角
地理位置
经济资源
GDP年均增长16.9%
珠三角
为当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GD P
占全国总量旳19.5%
长三角
2023年后快于珠三角
珠三角旳经济高速增长,由农业社会跨入中档发达国家水平。从老 式农业社会到1979 年改革开放,它充分发挥面临港澳旳区位优势、 信息优势和人文优势,珠三角旳人们敢闯实干,开拓创新, 成就明显 ;从1980—2023年,GDP年均增长16.9%,平均增速高于全国( 9.6%)和 广东(13.8%) ,2023年GDP10648亿元, 财政收入1161亿元 ,占全省比 重:从1980年40.7%和59.9%,增大到2023年旳69.6%和65.8% ,人均 GDP27863元(=3300美元) ,是全国水平旳3.85倍, 全省水平旳2.16倍 ,跨过中档收入国家(平均线2990美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6639.64亿元 ,占全国10.3% (人口占全国1.8%),这为当代化建设奠定 了厚实基础。
珠三角与长三角经济发展之比较
长江三角洲地域与珠江三角洲地域是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旳两大区 域.尤 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两个三角洲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旳作用.本文对两个 三角洲旳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要点在于比较两个三角洲在经 济体制改革方面旳差别,以及在市场化进程方面旳差别.
从综合实力分析
从产业构造上分析
电子 信息 产品
高新
技术
珠三角
企业
“九五”工业高新技术产业总 产值年均增长32% ,高新技术产 品产值2664亿元,占全省93%;高 新技术产业增长值占工业增长值 16%,高于全省旳14.7%;高新技术 产品出口165亿美元, 占全省96% 。

三大城市群

三大城市群

中国三大城市群发展比较由于我国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越、工农业生产发达以及科技水平相对较高,逐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三大城市群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区,而且是我国最具发展活力、最有发展潜质、最能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大经济区,犹如三个动力强大的引擎,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正发挥着引领全国发展的作用。

一、三大城市群发展现状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都市圈是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舟山、绍兴、台州和江苏的南京、苏州、扬州、镇江、泰州、无锡、常州、南通等16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带。

目前长三角地区已成为城镇分布密度极高的地区,在10万平方公里内有大中小城市54个,建制镇1000多个,且城市等级序列十分完善,呈宝塔型特征。

2005年长三角城市群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3963亿元;实现贸易总额5024亿美元;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263亿美元,占全国的41.3%;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72亿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607元,比全国高出4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

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等城市。

珠三角城市群毗邻国际大都市香港,改革开放以来接受了香港的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金投入,不仅促进了珠三角城市群经济的迅速发展,而且促进了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地域结构的重大变化。

目前,珠江三角洲已初步形成一个以广州为枢纽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交通运输及通信网络,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并正在兴建广珠铁路、广州地铁及轻轨网络、岭澳核电站等一大批重要基础项目,初步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和生活圈。

珠三角城市群形成了三大具有特色的产业带。

一是珠江三角洲东岸的东莞、深圳、惠州以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为主的“广东电子信息产业走廊,”这里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子通信制造业基地;二是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珠海、中山、顺德、江门的以家庭耐用与非耐用消费品、五金制品为主的产业带;三是珠江三角洲中部的广州、佛山、肇庆是传统的电气机械、钢铁、纺织、建材产业带。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比较
2、珠江三角洲历来是广东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地区,素有“鱼米之乡” 之称。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农业资源优势,土地肥沃,灌溉水源充 足,农作物可全年生长。良好的水热组合和丰富的土地资源相结合,加上 充裕的劳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本区成为广东省稻米、甘蔗、蚕桑、塘 鱼和水果集中产地之一。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海岸线长达1060多公里, 滩涂面积715.51多平方公里,对围垦和发展海水、淡水养殖及捕捞十分有 利。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特点
1、珠江三角洲的地貌类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它的中部是珠江三角洲 平原,平原上散布着丘陵、地和残丘,在其东、西、北面边缘分布着成片 的低山。珠江三角洲大部分地域在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21.9℃,年均降雨量1776毫米。但夏 秋多台风和暴雨,仍有洪涝威胁。
⑤人才和技术优势:由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较高的
经济待遇,吸引了内地大批各式各样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形成了它 特有的技术、人才优势。近年来,广东省获得的专利技术占全国专利总 数的50%左右,其中80%又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有 利于高新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珠江三角洲经济的腾飞始于20世纪80年代,短短的20多年这个区域 已从一个封闭的农业社会全面转变成工业社会,成为我国著名的4大工业 基地之一,该区区人口占全国6%,而出口占全国1/3,与长江三角洲并称 中国经济两大发动机。目前,整个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增长方式由外延式向 内涵式、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传统工 业向现代化工业、城乡分离向城乡一体化转型,形成了高起点的知识、技 术密集型工业体系,高标准、大规模的第三产业以及竞争力较强的主体产 业群。此外,在交通、通讯、金融、信息咨询、高科技、旅游、文化和对 外交流等方面,也形成了比较优势和综合优势。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珠三角不如长三角?看完这6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珠三角不如长三角?看完这6大原因,你就明白了

珠三角不如长三角?看完这6大原因,你就明白了关于珠三角和长三角,曾有这样的形容:一个发展成了市,一个则成了省。

一直以来,大家对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讨论都很热闹,二者之间的“比拼”也从未停止过——那么双方之间有何差异?或许可以看看以下的因素。

地理位置:多为平原地区的长三角辐射面更广尽管珠三角、长三角都是河流的入海口,但长三角坐拥长江黄金水道,交通便利,以及长三角多为平原地区,辐射面广,更容易将整个城市群紧密结合在一起,除了上海、杭州,近年来苏州、无锡、宁波等城市的发展势头也比较强劲,对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贡献也不断加码。

而珠三角地区多山区,辐射范围容易受到限制,比较容易导致城市发展的断层,除了广深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东莞佛山,其他城市的经济体量相对较小。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偏好长三角高新技术企业是带动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越多,说明城市越有竞争力。

截止2019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前30强当中,长三角有10个城市上榜,珠三角上榜城市为6个。

《2020年第三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中,长三角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100个主要城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的25.89%,占比最高。

产业结构:高端制造业众多长三角依托产业门类齐全、教育科研实力雄厚,产业格局由传统制造业向具有“重、智、上游”特色的高科技业逐步转型。

目前长三角是我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一个工业区,包括轻工业、重工业,以及众多的高新技术产业,此外不少高端产业也位于长三角地区,比如芯片,飞机制造等。

而相对于长三角来说,珠三角的产业主要以轻工业为主,产业门类也没有长三角那么齐全,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方面。

科教和创新研发能力:长三角各大名校明显较多从高校分布来看,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等院校,长三角占了17%,全国双一流的高校学校约137所,长三角占了25.5%,珠三角加上港澳地区,大学的总量占全国高校5.7%,双一流的高校占3.6%,约相当于5所;从人力资本的存量角度来看,有研究指出研究生的教育对于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而珠三角研究生的人数,相比长三角的人数将近要少40倍。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经济发展比较

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经济发展比较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一、长江三角、珠江三角是全国经济的增长极1、经济总量方面2003年1-3季度,两大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3875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30.2%,比去年全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

从增速上看,长三角15城市和珠三角9城市中,增速最高的达到18.8%,最低的9.8%,都远远高于全国8.5%的平均水平。

2、三大需求方面2003年1-3季度,两大三角洲地区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85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8.7%,其中长三角投资迅猛,占全国的21.4%。

利用外资方面,全国利用外资前列的城市几乎都集中在这两大三角洲,1-3季度到位外资接近300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超过70%。

两大三角洲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1-3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7880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24.1%,比上年度提高了0.1个百分点。

两大三角洲对外开放程度较高,1-3季度实现出口近2000亿美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64.8%。

3、居民生活方面2003年1-3季度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347元,从两大三角洲23个城市(缺江门数据)情况看,仅有两个城市略低于全国水平,超过10000元的城市达到10个。

二、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比较(一)2002年全年经济指标比较1、GDP规模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28%。

2002年两地GDP总量29402.1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19983.3亿元,珠江三角洲为9418.8亿元。

长三角地区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和思考

长三角地区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和思考

长三角地区四城市经济发展比较和思考长江三角洲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开放城市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结合部,具有得天独厚的江海交汇、南北居中的区位条件,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

近年来,以上海为龙头、江浙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细胞被激活,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被释放。

2002年,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9101亿元,占全国的18.7%,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达4041.9亿元,占全国的21.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外贸出口额达928.9亿美元,占全国的28.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达203.4亿美元,占全国的38.6%,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

按经济总量及综合实力,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大致可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上海,其人口不足长三角地区的20%,而经济总量、外贸出口、利用外资等却占30%左右,财政收入更是超过50%,是当之无愧的龙头老大;第二层次包括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2002年,这5个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均已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均已超过200亿元;第三层次包括常州、南通、绍兴和嘉兴,这4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均在700亿元以上、财政收入均在70亿元以上;第四层次包括镇江、扬州、泰州、湖州和舟山,这5个城市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在700亿元以下、财政收入在70亿元。

由于各层次之间总量和实力相差较为悬殊(上海市的经济总量是舟山市的近40倍),故我们在15个城市中选择了经济总量同属第三层次、产业结构相对接近的常州、南通、绍兴、嘉兴4市进行比较和分析。

2002年,4个城市土地面积为24192平方公里,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4.3%;总人口为1889.5万人,占长江三角洲地区的24.9%;国内生产总值3285.3亿元,财政收入347.8亿元,分别占长江三角洲地区15个城市总量的17.2%和8.6%。

长三角VS珠三角从这五个维度来比较长三角水平高于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从这五个维度来比较长三角水平高于珠三角

长三⾓VS珠三⾓从这五个维度来⽐较长三⾓⽔平⾼于珠三⾓珠三⾓经济强度略⼤,综合质量⽋佳1. 珠三⾓⾯积、⼈⼝、经济总量⼩于长三⾓,但强度⼤于长三⾓珠三⾓范围9个城市,国⼟⾯积仅占全国的0.6%,经济总量占全国的9.0%,常住⼈⼝0.59万⼈,规模相⽐长三⾓明显偏⼩。

但珠三⾓的⼈⼝密度、经济密度与城市化⽔平都⾼于长三规模相⽐长三⾓明显偏⼩。

但珠三⾓的⼈⼝密度、经济密度与城市化⽔平都⾼于长三⾓。

2015年长三⾓与珠三⾓基本社会要素⽐较2. 珠三⾓经济增速由⾼于长三⾓变为两者持平珠三⾓发展速度较快,2003-2007年为经济⾼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超过15%,从2007年开始,珠三⾓经济增长增速开始下降,2011-2015年GDP年均增速维持在10%以下,2012年增速低于全国⽔平。

以2009年为界,在之前珠三⾓的发展速度⾼于长三⾓2个百分点左右,在此之后,发展速度与长三⾓基本持平,呈交互波动。

发展速度与长三⾓基本持平,呈交互波动。

2000-2015年长三⾓与珠三⾓GDP及增速(图⽚来⾃⽹络)3. 珠三⾓济外向性⾼于长三⾓,进出⼝总额由“⾼于长三⾓”转变为“低于长三⾓”珠三⾓外贸依存度⼀直远⾼于长三⾓,但总体在逐渐下降。

长三⾓与珠三⾓对外进出⼝总额总体上呈增长趋势,以以2003年为转折点,珠三⾓进出⼝总额由⾼于长三⾓转变为低于长三⾓,且差距逐渐拉⼤。

2000-2015年珠三⾓与长三⾓进出⼝总额与外贸依存度4. 珠三⾓国际影响⼒落后于长三⾓领事馆数量、全球⾦融中⼼指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等指标来看,从领事馆数量、全球⾦融中⼼指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举办国际会议次数珠三⾓的国际影响⼒落后于长三⾓。

长三⾓与珠三⾓国际影响⼒指标⽐较会展带动城市影响⼒(图⽚来⾃⽹络)5. 珠三⾓科教实⼒与创新能⼒逊⾊于长三⾓从两院院⼠数、世界五百强⼤学数、985⾼校数指标来看,珠三⾓的科教实⼒逊⾊于长三⾓。

全面衡量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现况

全面衡量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现况
角 是珠 三 角 的 1 2倍 .0 4年 是 18 . 9 20 . 9倍 。 表 明 两 地 区 经 济 这 总 量 的差 距 在 逐 渐 缩 小
【 ) 济 均 保 持 高 速 增 长 。 长 三角 增 幅 低 于 珠 三 角 二 经 但 20 0 5年 双 三 角 经 济 均 保 持 快 速 增 长 长 三 角 经 济 增 长 1. 珠三 角经 济 增长 1. 3 %, 5 5 %。长 三 角 比珠 三 角低 23 百 分 8 .个 点 。从 历 史 来看 , 三 角经 济 增 长 速 度 也低 于 珠 三 角 。2 o — 长 00 2 0 年 , 三 角平 均 经 济增 长 速度 比长 三 角快 1 05 珠 . 百 分点 。 5个
额 占全 国 6 . 42 %的双 三 角 地 区 .是 我 国 成 为 世 界 加 T厂 的 主 战 场 三 是 第三 产 业 发 展 空 间 很 大 双 三 角 的 第 三 产 业 比 重
近 几 年 。 三 角 城 乡差 距 在 进 一 步扩 大 。20 双 0 5年 长 三 角
城 镇 居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1 67元 . 村 居 民 人均 纯 收 人 为 50 农
珠三 角 流 动 人 口 占相 当大 的 比 重 .且该 比重 远 远 大 于 长 三 角 。2 0 珠 三 角 以 常驻 人 口计 算 的人 均 GD 05年 P仍 高 于 长 三 角 以 户籍 人 口计 算 的人 均 G . 均 经 济 效 益 明 显 好 于 长 DP 人 三 角地 区 。20 0 5年 珠三 角 人 均 G ( 驻 人 口平 均 ) 4 90 DP 常 为 19 元 , 三角( 长 户籍 人 口平 均 )0 1 . 4 62元 珠三 角 仍 高 出 34 . %。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

珠三角与长三角未来发展趋势比较引言中国的两个经济发展引擎——珠三角和长三角,位于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人力资源,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然而,在新的经济形势下,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比较。

珠三角的发展趋势珠三角地区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等城市,被誉为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在过去几十年里,珠三角地区以其廉价劳动力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投资。

然而,随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未来,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更加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例如,深圳作为中国的创新中心,正逐渐从制造业向高科技产业转型,吸引更多的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

另外,珠海市正在加大力度发展高端制造业,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

此外,广州等城市也正在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发展。

此外,珠三角地区还有着世界级的港口和物流体系,这为地区的国际贸易和物流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未来,珠三角地区可能会进一步加强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提升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长三角的发展趋势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是中国最为发达和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长三角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强大的人才和创新能力以及完善的产业链,这使得长三角地区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发展趋势可能会更加注重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例如,上海市近年来不仅积极发展金融业、科技创新等服务业,还着力培育高端制造业。

此外,江苏和浙江等省份也在加大力度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创新型企业。

另外,长三角地区也是中国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

随着中国中产阶级的崛起,未来长三角地区的消费需求可能会进一步增长,这将推动地区的服务业和零售业的发展。

比较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都面临着转型和升级的挑战,但在发展趋势上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但面临着人力成本上升的压力。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 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

中国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之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和环渤海湾经济圈。

其中,环渤海经济圈主要是京津冀都市圈,而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

本期专题为您比较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这三个经济圈的发展情况。

中国三大经济圈基本情况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流域下游,毗邻港澳,与东南亚地区隔海相望,是西江、北江和东江入海时冲击沉淀而成的一个三角洲。

行政区类别:地区、都市圈、城市群所属地区:中国华南面积:5.6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肇庆、江门、中山、东莞、汕头。

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方言:粤语、客家语、福佬话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长三角经济圈地理位置:长江入海之前的冲积平原行政区类别:经济区所属地区:华东地区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是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合肥为副中心,包括江苏、浙江、安徽下的30个城市。

地位:中国第一大经济区,中央政府定位的中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国率先跻身世界级城市群的地区。

方言:吴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闽南语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环渤海经济圈地理位置:位于中国沿太平洋西岸的北部,环绕着渤海全部的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行政区类别:经济合作区域所属地区:中国华北,环渤海地区面积:51.8万平方公里城市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区是一个复合的经济区,由三个次级的经济区组成,即京津冀圈、山东半岛圈和辽宁半岛圈。

地位: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沿海发展战略中,占重要地位。

方言:胶辽官话、东北官话、北京官话珠三角VS长三角VS京津冀一、产业结构【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状况
其中长三角为7109元,是全国的2.2倍;珠三角 为6331元,是全国的1.9倍。长三角的城镇居民 人均收入与珠三角的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
正在缩小;而从2004年开始,长三角的农村居 民人均纯收入开始超越珠三角,并且差距有进
一步扩张的趋势
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发 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 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 资源和市场的能力(崔功豪等 区 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对于区域 竞争力的评价,目前国际国内通 用的方法主要有多因素综合评价 法、多目标层次分析法和SWOT 分析法等。
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 的经济发展状况
长江三角洲现状
主要现状: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江浙沪三省市中包括上海、南 京、杭州、苏州、无锡、扬州、南通、镇江、湖州、宁波、绍 兴、舟山、温州、嘉兴、常州等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区域 。长三角的崛起是在珠三角之后,20世纪90年代初,以浦东开 发为龙头,以集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和“温 州模式”相伴随,带动整个长三角地区上了一个新台阶。 GDP现状: 2012年上半年长三角地区GDP总量达到4.2万亿元, 占全国比重达到18.7%,超过一季度1个百分点。同时,其GDP 增速实现回升,均值达9.4%,高于一季度0.4个百分点,与 2011年的GDP增速持平。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有利条
件 1.地理位置优越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
毗邻,靠近东南亚 。 2.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侨乡,与港澳 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
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
珠三角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经济增长模式仍属粗放,增长后劲乏力 2、资源环境约束力度加大,经济发展进入高成本 时代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技术升级受限 4、区域经济发展协调不足, 产业同构现象严重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

比较中国三大经济圈(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发展特征杨俊涛摘要:近年来,我国三大经济圈发展迅速,值得我们对他们的发展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尤其比较他们的差异之处。

本文简单介绍一下三大经济圈的基本情况,就FDI投资环境,产业结构,核心城市经济辐射力,服务业发展,人才,第三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对三大经济圈进行分析关键词:发展经济圈比较一.三大经济圈的简单介绍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大城市经济圈是指以经济比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其具有紧密经济联系和地域相邻的若干周边城镇覆盖的区域所组成的,经济吸引力和经济辐射力能够达到并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大城市经济圈内至少有一个或多个经济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①。

众所周知,中国有三大经济圈,首先简述一下三大经济圈的范围,长三角经济圈:一般指以上海为中心,南京、杭州为副中心,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徐州、扬州、泰州、南通、镇江、常州、盐城、淮安、连云港、宿迁,浙江的宁波、温州、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台州、金华、衢州、丽水,安徽的合肥、马鞍山,芜湖、滁州、淮南共30个城市。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珠三角经济圈:一般是指广东境内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肇庆市区,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高要县,四会县等14个市县。

京津唐地区:一般指以北京,天津为双核,以唐山,保定为双翼,包括北京,,天津以河北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沧州等两个直辖市,三个地级市,5个县级市②。

二.三大经济圈的发展特征1.长三角经济圈—投资拉动型,民资主导型近年来,长三角地区由于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发达的科技教育和日趋完善的政策环境,成为国内外投资者关注的“热土”,特别是跨国资本正大举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作为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上海市日益发展成为大公司、大银行总部和研发中心的所在地,并正在朝着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大中心迈进。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

城市发展珠三角与长三角的比较分析一、珠三角与长三角简介珠三角和长三角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大都市群,珠三角坐落在中国南部,涵盖广东省的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等9个地级行政区;长三角坐落在中国东部,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扬州市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市、宁波市等12个地级行政区。

二、经济发展比较(一)GDP数据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先发展的地区之一,其GDP总量在中国各个大都市群中位列前茅。

2019年,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1.09万亿元,而长三角地区的GDP总量为13.03万亿元。

长三角地区比珠三角地区的GDP总量高了1.94万亿元。

(二)产业结构比较珠三角地区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其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而长三角地区则拥有更为复杂的产业结构,以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

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条更加完整,具有更高的产业附加值和创新能力。

(三)人均GDP比较在人均GDP方面,长三角地区的水平明显高于珠三角地区。

2019年,长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为11.89万元,而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仅为9.45万元。

这一数据差距反映了珠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相对于长三角地区较慢。

三、城市建设比较(一)城市空间规划比较珠三角地区的城市空间规划注重城市扩张,特别是在广深两城之间,形成了广深同城化现象。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相对简单,以出租车、公交和地铁为主要交通手段,覆盖范围较广。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规划更加复杂,涵盖了高速公路、航空、高铁以及轨道交通等众多交通方式。

(二)城市建筑风格比较在城市建筑风格方面,两个地区均有其独特的特点。

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以楼宇为主,大力推广现代化建筑风格。

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建筑则更加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也比珠三角区域更注重建筑美学。

四、社会经济文化差异(一)社会福利的对比珠三角地区在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方面相对落后,而长三角地区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更加完善。

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经济增长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经济增长比较

长三角、珠三角、京三角经济增长比较国家统计局权威人士11月26日表示,今年我国经济有望增长8.5%。

据此测算,以200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10.2万亿元人民币为基数匡算,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将突破11万亿元。

在全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东部地区一马当先、西部地区积极推进、中部地区加快发展、东北地区重振雄风”的全新格局,其中,尤以中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发动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三角的快速增长最为抢眼。

上海:全年经济呈"N"型走势据上海市统计局数据,全年经济增长预计将超过11%,从而延续第12个年头的两位数增长。

根据这个增速推算,上海市全年经济总量有望突破6000亿元大关。

上海的成功得益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全面启动。

这一轮增长周期开始于去年下半年。

今年,这种向上的势头没有因为非典而改变,不但经济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而且质量明显提高。

据市统计局最新统计: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409.82亿元,同比增长11.8%;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强劲,利润总额增长了46.1%,盈利企业盈利额上升37.5%,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6.4%;今年前10个月,投资总额一举突破2000亿元,接近了去年全年的量。

制造业成为最耀眼亮点。

制造业对今年上海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作用,汽车、钢铁、石化、信息产品、电站设备制造等几大热门行业优势更加明显。

近年来,上海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转移的机遇,这一战略决策在第三产业被非典重创的情况下,成为全年经济中最耀眼的亮色。

今年1至10月,全市第二产业增长速度比GDP快了5个多百分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速高达23.5%,工业主要产品中的汽车产量累计超过47万辆,同比增44.4%,增速均为历年来罕见。

江苏:全年经济增速将达13%江苏省统计局数据,前三季度全省国内生产总值850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比较

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比较

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比较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水平比较2002年11月07日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就本质而言,是市场化的过程。

从中国大都市圈的情况看,长三角大都市圈尽管在中国是最早形成大都市圈的地区,城市体系较为完善,但内部横向经济联系不强,产业升级缺乏一种有效机制,国际化程度也有待提高,尤其上海要真正成为国际化大都市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珠三角大都市圈(带)是中国近年发展最快的都市圈,在香港的推动下,它也是市场化、国际化程度较高的都市圈,但也存在着内部横向经济联系不强,缺少内部协调机制,内耗竞争严重等问题。

长江三角洲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即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即浙东北地区),共计15个城市,土地面积99678.5平方公里。

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6735亿元。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等14个市县,土地面积41698平方公里。

2001年总人口为2336.79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8363.94亿元。

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两个区域,同时,都面临着经济结构的问题,如果仅从区域综合竞争力上考察,二者的整体优势可能相差不大,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它们主要发展因素的现有水平与结构,有助于更多地了解二者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差异,探讨未来的发展前景和相应对策。

城市带发展水平区域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有力地推动了区域城市化进程,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分别形成相当规模的城市群和城市带。

目前,在长江三角洲所属70个县或县级市中,已有40个县或县级市已经是都市外围县,已经形成从南京、镇江、扬州经苏锡常,经由上海再到杭嘉湖绍直至宁波,以上海为核心、包括12个都市区的都市绵延区(或称城市带),总人口已达5500多万,其中按户籍统计的非农人口2500万,考虑到大量的隐性非农人口,实际非农人口可能超过3500万。

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长三角和珠三角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过度发展了,由此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中国太大了!每个地区都有很多的人口,超过一亿人口的地区就很多,都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地区间的竞争是必然的。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长江三角洲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经济竞争,东莞台商协会副会长郭山辉做出了上述评论。

东莞台商协会是中国大陆会员最多的台商协会。

郭山辉本人是做豪华家具生意的,在东莞建厂已有多年,在全世界做欧美市场的家具生产商中,他的企业排在世界前五名以内。

但就在不久以前,他在上海附近设立了分厂,并且有连根拔的迹象。

由于他的迁移,当地与其生产相配套的七家台资企业同他一起迁往上海。

在那里,当地政府给了他几十亩土地,让他扩大生产规模。

因为他的企业规模大,又是新来投资,因而每当他回那里,必有官员去机场迎接,并悉心探问一番。

据介绍,在东莞投资的台商,绝大多数都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建立了分厂或分公司,最差的也要建个办事处。

曾因改革开放先行一步而成为沿海明珠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面临来自长江三角洲地区咄咄逼人的竞争。

这种压力可以从不久前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三个“高度重视”上体现出来,其中一个就是:高度重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迅猛发展的势头,并提出要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的确,如果考虑到珠江三角洲经济对外向型经济的高度依赖,那么外资北上对珠江三角洲的影响,不论怎样评估都不为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的未来。

当我们目睹世界五百强云集上海,台湾电子业龙头企业纷纷奔向长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连珠江三角洲的台商也蜂拥北上时,我们不能不为珠江三角洲的明天而担忧了。

对珠江三角洲来说,确实有一个深刻反思、并在此基础上给自己重新定位的问题。

市场:没有长三角辽阔在谈及为何去上海设立分厂而不在当地追加投资时,郭山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长江三角洲的政策比较灵活,优惠,而且政府不收费,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东莞这边收得比较厉害。

那边招商很积极,政府服务好,统一窗口办事,效率高。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

为什么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以重工业制造业为主,但在杭州等地的手工业制作也很发达。

珠三角是轻工业生产模式,以服装等轻产业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和最活跃的地区。

比较研究两个三角洲的经济发展历程和经济规模,探讨其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可以为两个三角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同时也为其它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长江三角洲是指长江入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的部分地区。

本文中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指由沪、苏、浙三地16个地级以上城市组成的复合型区域,具体包括上海市、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和台州市,其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2002年〕。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已被公认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

珠江三角洲是指珠江千百年来冲刷出来的一块平原,北起广州,呈扇形向东南和西南放射,东面有经济特区城市深圳和与之相邻的东莞市,西面由北至南有:佛山、江门、中山以及与澳门接壤的经济特区城市珠海市。

本文中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4个市县: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的市区和惠阳、惠东、博罗三县,肇庆市的市区和高要、四会两市,其土地面积为4.17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2365万人〔2002年〕。

【一】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经济指标的比较1.长江三角洲GDP规模高于珠江三角洲,但人均GDP低于珠江三角洲;两地GDP约占全国的28%。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两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到1995年两地GDP总量达到13076.5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为9216.0亿元,珠江三角洲为3860.5亿元。

长江三角洲GDP总量为珠江三角洲GDP总量的2.4倍。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2013-07-29 | 阅:1 转:10| 分享修改一、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

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

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

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经济实力比较张赛飞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城市、产业和市场三大集群,进入工业化成熟期。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过多年发展,基本形成了较为合理的产业分工。

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留在上海,劳动密集的工业则到苏州、昆山等地区。

这两个城市群城市化水平较高,经济发达,城市配套设施齐全,是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源。

因此,客观评价两地区各城市的经济实力显得尤为重要,并通过比较,以求更好地为各级政府宏观决策提供依据,促进各城市的协调发展。

一、研究的方法(一)主成分分析法与指标选取。

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城市经济的相关理论,选取综合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对外经济、财政收入、人均收入7个分指标中11个反映城市经济实力的指标(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货运量、外贸出口、实际利用外资、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建立综合指标体系。

借助于一定的数量分析方法和模型,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确定出各城市若干个综合指标得分,再加以累计,从而得出各城市在经过数量模型计算后的排序情况。

这里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利用2001年的统计数据,客观准确地评价长江三角洲15城市(上海、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珠江三角洲9城市(广东、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惠州、肇庆)的经济发展状况。

(二)主成分分析的计算。

(1)计算由Yij构成的数据阵Y的相关阵R,R=(X’Y)/N。

(2)计算相关阵R的特征值,并将其由大到小的顺序列成λ1≥λ2≥λ11,同时求出它们相对应的特征向量。

(3)计算各指标的贡献率和累积贡献率,公式如下,结果如表1。

可以看出,当K=2时,其累积贡献率达87.44%,因此,取前两个主成分,记为P1、12。

(4)计算由F1、12所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的因子载荷阵和主成分得分系数,公式如下,系数如表2所不。

二、24城市经济实力比较(一)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城市经济实力总排名中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即上海、深圳、广州、东莞、苏州、杭州、佛山、珠海、宁波、无锡、南京、中山。

在珠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3位的东莞排在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中排名第2位的苏州之前。

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实力较强。

深圳、广州、东莞在24城市中排名居于前列。

综合经济位于前12名的两地区各占一半,上海位居首位,排在2—5位的是广州、深圳、珠海、东莞。

无锡居第6位;C,DP总量超过1000亿元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和佛山。

上海最多达4950.84亿元;佛山最少1068.36亿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6个,珠江三角洲城市3个;人均GDP超过3万元的城市依次是珠海、深圳、东莞、广州、上海、佛山、无锡、苏州,珠海最高为48931元,苏州最少30384元,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且排名靠前;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0%的城市依次是广州、上海、舟山、东莞、南京、深圳、杭州、江门、无锡、珠海、佛山,广州最高为54.1%,佛山最少为40.4%。

11城市中长江三角洲5个,珠江三角洲6个。

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综合经济优势主要体现在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上,尤其是人均GDP优势明显,而经济总量则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

表1:主成分的特征值及解释方差在总方差中的比重初始特征值修正载荷开方和主成分总值总方差中的%累计的%总值总方差中的%累计的%1 7.538011 68.52737 68.52737 7.538011159 68.52737 68.527372 2.080464 18.91331 87.44068 2.08046362 18.91331 87.440683 0.605777 5.507065 92.947754 0.335989 3.054441 96.002195 0.180194 1.638129 97.640326 0.112921 1.026551 98.666877 0.070328 0.639347 99.306218 0.047409 0.430991 99.73729 0.016436 0.149421 99.8866310 0.007114 0.064675 99.951311 0.004991 0.045371 100表2:主成分得分系数表主成分1 2GDP总量0.125222 -0.14087人均GDP 0.092944 0.253179第三产业比重0.089175 0.031097固定资产投资0.124214 -0.1612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123108 -0.15729货运量0.112143 -0.22298外贸出口0.112914 0.18516实际利用外资0.125726 -0.04145财政收入0.123887 -0.13235农民年人均纯收入0.086453 0.331693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0.076488 0.362964固定资产投资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而且第2位的广州与第1位的上海相比,差距很大。

2001年上海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984.31亿元,广州为978.21亿元,不及上海的一半。

前6名分别是上海、广州、深圳、苏州、南京和杭州,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投资需求相对不足。

国内贸易位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广州、深圳和佛山,前6名城市依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宁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

2001年上海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861.3亿元,广州为1248.28亿元,深圳609.26亿元,深圳约为上海的1/3,广州的1/2。

总的来说,珠江三角洲城市的消费需求有待进一步扩大。

交通运输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广州、佛山,深圳居15位。

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广州、杭州、南京、佛山、宁波。

2001年上海货运量5.4亿吨,广州2.49亿吨,深圳0.514亿吨,上海是广州的两倍多,是深圳的10倍,优势十分明显。

因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扩大交通流量。

对外经济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惠州,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东莞、广州、苏州、佛山,其中外贸出口超过100亿美元的城市排序为深圳374.8亿美元、上海276.28亿美元、东莞189.89亿美元、苏州123.07亿美元、广州116.23亿美元。

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亿美元的城市有上海、深圳、广州、苏州、东莞、无锡、惠州、佛山,其中长江三角洲城市3个,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

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外向型经济发达,尤其是实际利用外资优势明显,但广州的对外经济排名不仅落后于上海、深圳,还落后于东莞,主要是外贸出口有待进一步提高。

财政收入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深圳、广州、佛山,位于前6名的依次是上海、深圳、广州、苏州、南京、宁波,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只有两个。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经济总量或经济活力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

人均收入前12名的珠江三角洲城市有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珠海、中山,前6名是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宁波、珠海。

除宁波外,其余5个城市都是珠江三角洲城市。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2万元的城市依次是深圳、东莞、珠海、杭州、广州、宁波、佛山、江门、上海、中山,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7个,深圳最高为23544元,东莞16938元,中山最少12803元。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高于5000元的依次为深圳、东莞、广州、佛山、上海、苏州、无锡、宁波、嘉兴、绍兴、中山,其中珠江三角洲城市5个,且排名靠前。

深圳最高9869元,东莞7366元,广州6446元,其余8城市都是5000多元。

可见珠江三角洲城市的人均收入超过长江三角洲城市且优势明显。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珠江三角洲城市优势主要在于综合经济、对外经济、人均收入三方面。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珠江三角洲城市是外向型经济为主,在经济结构和人均收入等方面优于长江三角洲城市,尤其是人均收入优势明显。

但也存在着城市运行成本高的问题。

为此,珠江三角洲城市须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大力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建立创新的城市协调机制,探索市场机制和行政干预的最优结合,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区域经济联系的交易成本,提升珠江三角洲城市的竞争力。

然而珠江三角洲城市在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贸易、交通运输、财政收入几方面不及长江三角洲城市。

表明珠江三角洲城市内需相对不足、城市流通功能相对薄弱,城市辐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今后应不断开拓国内市场,建成一批档次高、容量大、辐射广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

充分利用旧城改造的机遇,采取“零拆整建”方针,加速骨干商业企业集聚功能的发挥,形成龙头带动、联锁经营的商贸格局。

要进一步加快规划和建设金融、房地产、技术、人才、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市场,充分发挥其调节、吞吐、扩散功能,使市场结构日趋完备,功能日臻完善,提升城市的流通功能。

与此同时,广东省范围内要实现资源调配与设施共享,并以铁路、高速公路、大型机场、港口为主要扩展脉络和物流节点,向西南、华中、华东甚至西北地区纵深方向推进,形成与毗邻省区的联合发展态势,拓展珠江三角洲发展空间。

(二)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实力比较。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最大的城市密集带,经济专业化水平与分工协作水平较高,是我国传统的经济发达地区和对外贸易基地,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核心区。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实力总排名是上海、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嘉兴、绍兴、常州、舟山、湖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

上海不仅总排名居首位,分指标中除人均收人不及宁波外,其他分指标都居于首位。

苏州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经济、财政收入3个分指标领先,是长江三角洲第二经济强市。

杭州的交通运输居前,宁波的人均收入居前,无锡的综合经济居前,南京的国内贸易居前,这4城市的经济实力分别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的3--6位。

上海,位于黄金海岸和黄金水道的交汇点,不仅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交通枢纽,而且是长江流域货物流通的主要集散地。

上海将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大都市,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地位十分明显。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持续高速发展,上海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高,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现代化城市的基础设施框架初步显现,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在24城市7个分指标中除了人均收入外,其他6个分指标上海都位居第一。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两指标优势明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