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
一、突出学生主体
倡导学生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活动主题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的关键。综合实践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课程。它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并独立实践,教师也相应地进行指导和引导。处理好学生自主选择、积极实践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要求。
二、面向学生生活
面向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发展的现实,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书本、系统教材和封闭课堂,面向自然、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经验,促进学生在开放的时间和空间中生动发展,增加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实践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因此,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就是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经验,从学生实际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出发,启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三、注重学生实践
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应引导学生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情境或特定的活动场所(如劳动基地、劳动教室等)开展调查、调查、参观、参观、实验、测量、劳动和服务等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把学生锁在课堂上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不能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有系统书本知识的课程,一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节课一节课地教。学生必须有时间和空间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活动。
四、强调活动综合
学生对各种活动的内容感兴趣,而不是对世界开放的活动的内容。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强调综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通过活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理念的认识
一、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西南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 一 )综合性
• 课程的管理的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管理 ,体现课程管 理的综合性 。综合性是综合实践课程的基本特 征 。这是由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生活世界决定的。 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具有综合性 ,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超越了具有严密知识体 系的技能体系和学科界限不已单一 的学科知识 为中心 ,而是以学生的心理水平、学习兴趣、 社会生活以及跨学科的综合性知识为基础设计 学习内容 ,强调学科间的联系、知识的综合运 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学习方法上具有综合 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学习方法上注重各种 方法的综合应用 ,把观察、询问、调查、制作 等多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课程的管理的综合 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由国家、地方、学校 三级共同管理 ,体现课程管理的综合性。
• 2、课程设置与实施的教学论基础——杜威基于 经验的教学论。
•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 门强调学生亲身体验及 实践探究的课程 。作为核心内容的研究性学习, 强调学生在情景中发现问题 ,在教师指导下解 决问题,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可见 ,综 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杜威基于经验的教学论有着 天然的联系 。此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想 渊源还可以追溯到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布鲁 纳的发现法 ,施瓦布的探究式学习 。综合实践 活动课程也很好的体现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先生提倡的“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 “教学做合一 ”的教育理念。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程序及策略
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程序及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学校组织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的创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新突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形态的新构建,它体现了国际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反映了当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素质教育的新要求。”[1]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依赖于课程资源开发的范围和水平,取决于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的意识和开发策略。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和策略,可为教师提供可资借鉴的开发范例,努力寻求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的模式。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多元的
主要包括:
1.教师。教师是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策划者、组织与管理者、指导与参与者,是对课程资源进行鉴别、开发、利用的主要载体。教师不仅要开发外在的资源,包括学生的资源、实施条件的资源,还要开发自身的资源。教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教学过程中经常要遇到的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群中,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主体。教师作为资源开发的主体,与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对资源的意识程度等密切相关。教师之间的合作与帮助、团结与促进、交流与共享,利于积累、开发和利用各级各类课程资源。
2.学生。学生既是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到教学与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既是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课程资源开发主体群中,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关键主体。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是进行教学的起点;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正是这些知识、能力、兴趣、生活经历、智能倾向等构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手段,他们主动或在教师启发之下开发自身及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同时,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拓宽视野、启迪思维,有时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开发的课程资源不仅从形式上灵活多样,而且还具有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等特点,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能力的锻炼、合作精神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过程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料合集
目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师教育中的开发研究
三、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四、真实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涵育核心素养的新视角
五、项目学习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六、小学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构建的个案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劳动教育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更好地推进劳动教育的发展,需要构建一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教育模式。本文将围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模式的建构进行探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是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体系。该框架下的课程设置具有多样性,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等多种形式。这些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
劳动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教育,更是一种价值观教育,它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设置: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劳动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应该设置不同的劳动教育课程。例如,针对初中生可以开设家务劳动、手工制作等课程,针对高中生可以开设职业技能培训、工厂实习等课程。
教学方法:在劳动教育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实践操作等。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了解劳动技能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方法。同时,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精神。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大纲
《小学综合实践课》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小学综合实践课
英文名称: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学时
总学分:学分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专业
先修课程: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开课系部:教育与心理科学系
二、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它有着新的理念、目标、内容和价值,有着新的实施方略,也是一门处在不断探索中的课程。同时还是一门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展现学校和地方特色的课程。本课程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基本精神为指南,以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依据,紧密围绕小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从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设计、实施三个层面,阐述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目标和内容,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原则、过程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和评价提供全方位的指导。
通过学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课程观,在理解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特征与价值、课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地位的基础上,初步掌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主题的设计、活动内容的整合和开展活动的基本方法,能组织小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综合实践活动概述(学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产生
、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小学教育研究中的意义和条件。
综合实践活动简答
1实物资料
标准答案:指与研究活动主体相关的具体物品,如古字画作品、工艺品、建筑等等;
2观察法
标准答案:观察法是研究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或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教育现象或行为等进行系统、连续的考察、记录和分析,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3.访谈法
标准答案:访谈法就是通过研究者访谈者与研究对象被访谈者的直接交流收集资料的调查方法;
4.表现性评价
标准答案:通过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完成一些综合性的真实的任务对学生进行的评价;
5.问卷调查
标准答案:问卷调查--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
6.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阐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管理的主要内容
标准答案:一课时的安排1、课时的保证,每周2-3节2、弹性化的课时安排二教师的配备1、由各学科教师或班主任兼任2、配备专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3、专兼职结合三指导过程的管理1、教师的自我管理:时间的管理;内容的管理2、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四业绩评定的管理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通过评价激励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7.如何把课程目标具体化
标准答案:
一明确目标的所属维度:即属于知识、技能、情感这三个维度中的哪一位度;二区分目标的不同水平三选取合适的行为动词四采取适当的表述方式
8.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的探究活动计划包括哪些内容
标准答案:包括:研究的课题,活动的目的,小组成员及组长,活动的步骤,活动的方法,人员分工,所需的材料等等;
9.研究性学习为什么强调对各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
标准答案: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并不预设在某一特定的知识领域,而是来源于学生周围的各种现实问题,它往往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于综合;因此,特别强调对多学科知识的整合运用;
绪论、专题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
(2)信息时代,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 和信息能力
A、基础教育中要改革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变革学习方 式。 B、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把“收集 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作为中小学生必备的四大基本技能之 一。 C、其课程计划要求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九年义务 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要素。 在该实践学习过程中具备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满足了时代 发展对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4)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是全球化时代的客观要求。 因为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多元价值观以及交往与合作 的能力,更需要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在实际的问题解决中 进行培养。
2、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生产要素,并融入人们 的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人类的现代生活就难以维系。 (1)信息技术的运用,对每个社会成员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 A、要求人们具有信息意识。
(二)生成意识(课程是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要素)
课程意识要求教师把课程视为一种动态生成的教育 要素。课程可以预设,但要完全实现其发展价值(内在 在价值),需要师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与特定的自然环 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结合,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 课程的生成意识,要求老师突出以下基本行为: 1、对预设课程的批判与创造。 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基本任务: (1)理解和把握预设课程的基本规范和普遍要求。 (2)老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预设课程进行“创造”。 即,对课程目标具体化(将课程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课堂 教学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增删等。(对预设 课程的不合理方面进行批判后重建课程等)。
综合实践活动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理论基础
(一)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统一的知识观
1、由知识的客观性向过程性转变。知识的客观性其标志是要求知识必须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但现在越来越认识到知识不是客观的,不是对现实的准确的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随着新知识的出现,它终究被否定或抛弃。
2、知识的普遍性向个体性和情境性转变。持知识普遍性论者追求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谓规律或真理。摒弃地方性知识,要求知识一定要超越各种社会性因素和个体性因素的制约,达到一种普遍化的水平。而事实上知识是由个体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生产的,它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传统观念、风俗习惯,他所处时代的物资条件和精神风貌、知识水平等。
3、由知识是中立向价值性转变。先前人们认为知识与价值无涉,即知识是纯粹经验的和理智的产物,不涉及主体的兴趣、情感、态度、意志与价值观等等。但现在知识,特别是课程知识,它是从所有人类文化中选择与组织起来的,这种选择需要经过价值的过滤,经过人为的建构和文化意向的牵引。它涉及到了"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
课程知识观的转变和丰富,突出作为课程内容选择来源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教材灌输的"全科玉律",不再侧重知识的确定性、结果性。对过去奉为权威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不具有个人意识的书本知识是一个彻底的拒斥和挑战。而这对于课程资源开发,必然要求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左右关联,知识的个人过程实践等,而不是侧重接受听从,机械接受。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实面目的认识和检验,以及在理解和反思中创生自己的知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与实施
专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施
⼀、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门全新的课程,它是教育部《普通⾼中课程⽅案(实验)》(2003)中设置的、必修的、独⽴的课程领域,由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三⽅⾯内容构成,同语⾔与⽂学、数学、⼈⽂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等领域⼀起构成⾼中新课程的⼋⼤领域。
综合实践活动在普通⾼中课程学分结构表中占23个必修学分,其中研究性学习活动15个学分,社会实践6个学分,社区服务2个学分。该课程在学分结构表中,占最低必修学分(116个学分)的20%,占最低毕业学分(144个学分)的16%。
可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新课程中的地位是⾮常重要的。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及定位:
1、概念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主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活和社会实际,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体现经验和⽣活对学⽣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10-12年级学⽣的⼀门必修课程。它是在国家规定、地⽅指导、学校开发、实施的必修课程。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位
它是国家课程计划中规定的⼀门必修的课程
它是国家规定、地⽅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
它是与学科并列⽽不是从属学科的综合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活和社会⽣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的实践性课程。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其他课程的辅助或附庸,⽽是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的相对独⽴的课程,它与其他课程具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与其他课程相⽐,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如下特性:
黄少华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化
浅议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化
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教育局教研室黄少华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与校本开发的课程。其他分科课程都有国家课程标准和教材,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只有实施指南。它是一个国家规定课名、课时和一般要求,地方统一协调和指导、由学校自己开发的课程领域,充分体现了它的生成性和适应性。本文从主要阐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化实施的理论依据。
正文: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这种学习方式渗透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化是这样理解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对产生或发现的问题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做出合理、客观的分析评价的一种学习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化的基本指导思想阐述如下: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化的哲学基础。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使一切教育活动有益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全面发展又是以每一个具体的学生为对象的。而素质教育的依据之一就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这种全面性主要是指:对每个学生来说既要保证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又要允许有重点的发展自己的优势;对于班级体来说,既要保证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允许个体间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化将以学生自由选题、自主探究为基本学习方式,因此,它为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设了时间和空间。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化实施,可以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新课改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开展的研究
1. 新的知识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探析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与思考
3.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 探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如何实现自身专业发展
5. 探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基本理念
新课改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何开展的研究
摘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门必修课程。基于知识观、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等理论基础,以及小学综合实践课程开展中存在的等问题,本文就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提出课时如何安排、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评价、学校如何做等方面的开展措施。
引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这门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亮点,自2001年秋季进入实验探索以来,实施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仍然面临如何实现常态实施和有效实施的问题。由于已有研究更多偏重于对课程实施的个别或局部问题的研究,而对问题的本质及课程如何开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在此,以马克思实践哲学方法论为指导,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思路展开研究。
一、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
基于新课程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提倡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能力。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必修课程,它能有效地克服课堂与实际生活分离的现象,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知识观的转变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提出是从主观和客观处于分离的知识观逐渐转化为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结合在一起的知识观。前一种知识观是说的是受教育者对知识的学习是机械背诵和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后一种知识观则说的是受教育者对知识的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与教学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学生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教学实践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效果。
一、理论基础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论基础包括构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融合等。
1. 构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通过构建问题情境教学模式,将学科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使学生对知识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学生可以逐渐形成探索、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3. 促进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融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将学到的学科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应用,提高学习成效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实践要注重问题驱动、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1. 问题驱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以问题为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积极讨论解决方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操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要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参与各种实际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在理科实践课程中,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实践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第一章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必要性进行思考
【教学资料】
过去,我们更多地把课程理解为“学科”、“科目”或“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通过知识中心的学习活动引发对知识价值的追求,并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展示课程的价值,其主要内容有:
课程是儿童以经验为基础的理解、体验、探究和反思和创造性实践而构建的活动。儿童不是一块白板,课程内容设计应于儿童个体的经验为基础,课程内容应当是儿童可以感知的、能够内化的,它能够联接儿童的已有经验和待以形成的经验。儿童原有的经验体系在课程活动中不断变化与重组,新的经验构建应当通过诸多活动方式来实现。这些方式包括理解、体验、探究、反思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儿童是课程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创造者。课程是以儿童为主体所进行的富有建构意义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形成双边关系,以主体性的互动共同建构民主、平等的课程运行程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为实践主体的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整个过程中,学生作为一个主体进行构想、准备、实施、总结评价等,而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一起参与整个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过去,制度化的课程体系封闭了教师和儿童的生活空间,教师在课程内容上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只能在既定课程内容的范围内去被动理解和消化课程内容,去钻研课程内容所涉及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被格式化的课程内容限制了几乎所有的在校学习时间,有的学校连学生早读的内容和晚自习的内容都有详细有规定,课外时间和家庭时间也被教师所布置的大量作业所挤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现了开放的课程观念,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方面都具有开放性特点。
综合实践课程的产生、理论基础和特性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产生和理论基础
答:1、综合实践课程的产生
(1)20世纪80年代课外活动大讨论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交流,教育理论界对课外活动的概念、价值以及形式展开了探索,这为教育课程改革,将课外活动正事纳入可能计划奠定了理论基础。
(2)20世纪90年代课外活动课程化
课程改革证词有了概括提炼课外活动的痕迹,但大多数学校只是将课外活动简单、机械的纳入课表,不但没有落实到实处,还抹杀了课外活动的本质属性。
(3)本世纪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式提出
我国综合实践课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精神、顺应国际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西区我国轰动课程研究和实践的经验及教训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
2、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论基础
(1)从主客两分的知识观走向主客观统一的知识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立足于知识观的转变,在课程架构上是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参与活动而活动更多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和“讲过知识的能力”。
(2)从外铄论的教育观走向内发论的教育观
教育要实现发展的创造性,唤醒主体性,完善人格个性的崭新目标,寻求与人的成长机制相匹配的活动方式,其中包括体验、感悟、交往、探究、反思、创造等。
(3)由知识本位课程观转向发展本位课程观
新的课程观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展示课程的价值,建构课程的要素。
二、综合实践课程的特性
答:1、综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的综合性和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健全、完整的发展。
2、实践性
实践并不仅仅意味着参观、调查、访问、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事件的环境,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
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课程形式。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将获得丰富的实践和交互体验,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能力和思维水平。因此,为了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需要进行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课程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教学效果的可持续性。最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课外拓展优秀资源,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那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 制定课程资源开发方案。在课程资源开发之前,教师
需要制定开发方案,明确开发目标和开发的重点。这有助于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效率,提高教学效果。
2. 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的收集。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
教师需要注意积极收集各种与课程相关的资源。包括图书、音视频、实践活动材料等多种类型的资源,这有助于丰富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推动课程资源的创新与优化。教师应当不断推动课程资源的创新和优化。通过不断的创新,可以开发更具吸引力的课程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4. 注重课程资源的适应性。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需要注意资源的适应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需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开发不同类型的资源。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合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教育教学质量和师生双方的学习效果可以得到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熊 梅
提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是适应当代新发展阶段论的必然结果,它是介
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当代的课程观、知识
观、发展观的转换,为其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视点。它是在总结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经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组织形态,是与传统的学科课程有着一定的交叉性、承继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课程类型。它的开发与实施为学校、教师和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开创了柔软的、弹力的基础,使公立学校开始从整齐划一、平行发展的局面中摆脱出来,而朝向自主的、自律的、有特色的课程经营体制的方向发展。
那么,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本质内涵是什么?它基于怎样的理论基础?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运用当代相关科学研究的成果,研究和探讨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定性与定位
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代一些发达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的基本趋势,它是在继承传统的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合理内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课程组织形态,换句话说,它是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的产物。当代一些发达国家最新倡导的课程改革形态则体现了这一基本的样态特点。如最早实行综合性学习的德国,在传统的“合科课程”和“合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实科学习”,或者称“涉及诸学科的教学”(Facheruberg reig ender U nterricht)的课程思想,这种课程是超越了传统的学科学习的框架,而以各种各样的主题学习形式,有意识地展开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断的、综合的学习。美国则倡导“统合化的课程”(integ rative curriculum)”和“被统合化的课程(integrated curriculum)”,“目的在于寻求个体的身体、情感、知性、价值、实践朝向自然的、社会的、文化的、伦理的诸学科、诸学问领域全体性的发展。”¹英国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改革中,强调“学科交叉课程(Cro ss-Curricula)”的实施,它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学科领域的界限而具有横断的柔韧性特点的学习活动,是寻求广领域的、复合的、交叉的课程组织形式,是采取横断的方法编制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计划。它具体包括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经济产业理解、职业教育和指导、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公民教育”。º日本在继承传统的“合科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横断的综合性学习时间”,按照日本学者高浦胜义的诠释,即“它不是单纯地表
现学习的方法,而是寻求课程的编成能够促进孩子综合能力的发展。学习按照统合化的形式而展开,即学习对于孩子来讲具有统合的(综合的)特质。”»今谷顺重则进一步认为,“横断的综合性学习目的在于寻求生活和学问知识的统合,以促进孩子统合学力的发展。它与美国倡导的统合化课程的目标是一致的。”¼我国新近提出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是在总结了近几年我国中小学活动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½
分析和总结国内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我们可以看到,尽管各个国家在提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所体现的宗旨和目标是大体相同的。它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综合课程的思想,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组织的综合性特点,另一方面则有效地吸纳了活动课程的合理内核,重视课程实施的主体性和探究性。可以说,它是传统的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有效结合的产物。我们可以对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内涵作如下的概括: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单元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从目前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来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或者说综合课程)是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一种课程组织形态。一方面,它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被纳入到国家课程的整体结构中来,从而改变了传统分科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如2002年即将实施新的课程计划的日本,将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类型纳入到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来,综合性学习每周平均3学时,小学占12%的比例,初中占10%的比例。我国即将实施的新的中小学课程计划,也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纳入到国家课程计划中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中大约占8%~10%的比例。
另一方面,它也是体现地方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它的开发与实施可以说是国家从僵硬的中央集权向柔软的地方分权课程经营体制转换的集中体现,是地方自治地、主体地自我管理,学校自主地、自律地、有特色地经营学校的课程的具体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扩大了校长自主地创办有特色学校的经营权限和时空环境,使学校能够在一定的时空环境内自律地、自主地经营学校。因此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介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之间的课程组织形态,它的开发与实施,使公立学校逐步能够从传统的划一化的平行发展、平均发展的局面中摆脱出来,而朝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
(一)当代的课程观:从静态性、封闭性向动态性、开放性观念的转换
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当代革新主义课程观复兴的结果,它是在反思传统课程观偏颇的基础上,对革新主义课程观合理内核的扬弃、接纳和创新。革新主义课程观将人们从传统静态的、封闭的课程观念中摆脱出来,而树立起动态的、开放性的课程理念。
1.课程是学习的履历,凸显了课程实施的动态性特征
课程是学习的履历是革新主义基本的课程观,并成为当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理论基础,它内在地规范了课程实施的基本范式。
课程是学习的履历的观念较之于课程是计划的理念,突出了课程的动态性特征。传统的课程是计划的理念,由于强调课程是制度化了的专门的实体性学科知识,是事先预成的固定性的计划,只能按计划执行,不能随意地更改,结果导致学校的教育课程为固定化、僵化的观念所束缚,教师与学生没有参与课程计划与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