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的谁来养活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94年9月,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布朗博士,在美国《世界观察》刊载了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

布朗博士在文章中认为:一方面,随着社会人口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善,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需求增长85%。

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率下降、城市化使耕地减少、工业化使环境受到破坏,到2030年中国粮食的供给会比1994年减少20%。

由此布朗博士得出结论,在发生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的情况下,中国面临的问题将是巨大的粮食缺口。

中国到2030年,若以人均粮食消费水平按400公斤计算,进口粮食将达到3.78亿吨,而世界粮食出口总量不过2亿多吨。

到那时,中国不仅自己养活不了自己,而且世界也不能养活中国。

布朗的具体分析是:2030年,中国的人口从1994年的11.1亿增长到16亿,粮食的消费从现在的人均300公斤增加到人均400公斤,粮食的需求总量从现在的3.46亿吨,增加到6.4亿吨,增长85%。

同时,2030年,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将从1994年的0.91亿公顷,下降到0.48亿公顷,减少了47%,虽然单产水平可以从现在的每公顷3705公斤上升到5700公斤,但粮食总产量则将从现在的3.4亿吨下降到2.74亿吨,减少了20%。

这样可以明显地看出从1990年到2030年,一方面是粮食产量减少20%,另一方面是粮食需求增长85%,这样就造成3.66亿吨的粮食供需缺口。

这样,中国在2030年国内粮食生产只能满足42.5%,其余的57.5%需要靠进口。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李振声研究员,2005年在博鳌论坛上说:“我们对比的结果是,布朗的推论不
正确,不符合中国实际!第一,人口增长速度比他预计的慢了1/3,布朗预计后4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1200万,而2003年我国人口实际增长只有761万;第二,人均耕地减少的速度不像布朗预计的那样严重,因为通过遥感测定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公布的传统数字多出了36.9%;第三,我国粮食15年合计进出口基本持平,净进口量只有879.4亿斤,相当于总消费量的0.6%,微不足道!”
李振声研究员是长期从事小麦育种的科学研究工作,育成了具有耐旱、耐干热风、抗多种小麦病害的优良基因品种,小偃麦四、五、六号。

单小偃六号这个品种到1988年为止,就累计推广面积达5400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

他还建立了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攻克了小麦利用过程中长期存在的“单价染色体漂移”和“染色体数目鉴定工作量过大”两大难题,培育出自花结实的缺体小麦,并利用“缺体回交法”的新方法开创了快速选育小麦异代换系,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奠定了基础。

他在博鳌论坛上信心百倍地告诉世界:“中国人能养活自己!现在如此,将来我们相信凭着中国正确的政策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能够自己养活自己!”
我国农业科学家袁隆平院士是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

杂交水稻是世界级农业科技难题,发达国家较早涉足并投入巨大。

袁隆平院士用科学创新的思维和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使杂交水稻的研究首先在中国得到突破。

他怀着“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历史使命,在反复试验中,掌握多种关键技术,艰难而执着的一步步走向成功,实
现了对既往理论的重大突破。

这项科研成果,使我国进入了杂交水稻的研究和应用领域的世界领先水平。

推广以后,不仅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袁隆平院士说:“我现在有三个愿望:第一个就是超级稻向第三级超级稻攻关,2010年大面积的使用。

第二个实施‘种三产四’的丰产工程,五年之内在六千万亩的土地上生产出八千万亩土地的粮食。

第三个愿望,把杂交稻推向其他国家,走向世界。

我们正在谈判,在五六年之内,能够由现在的两万公顷,发展到一千万公顷,每公顷增产两吨。

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做贡献。


2005年8月,温家宝总理在湖南考察时赞扬说:“袁隆平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有利中国,而且有利世界。

”袁隆平用自己的研究告诉世人,中国不仅能够养活自己,还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从历史来看,在1954年至1964年期间,亚洲水稻平均每年产量增加为1.4%;新品种的增产率为2.7%,略高于人口增长率。

亚洲小麦杂交品种的年增产率从0.4%提高到4.3%。

如果保障足够的土地种植这些新品种,获得同样高的产量,就能够保证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也能够让居民吃饱。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将高产谷物品种和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到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地区,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提高粮食产量。

如“墨西哥小麦”和“菲律宾水稻”等,这些品种和技术在一些国家推广后,粮食产量有显著增长,史称为第一
次“绿色革命”。

自从“绿色革命”以后,世界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人口数量的增长速度。

我国的杂交水稻也属于第一次绿色革命时期的杰出代表。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在引进杂交品种之前的1933年,美国玉米的种植面积是1.098亿英亩,产量24亿蒲式耳。

到1987年,玉米种植面积只有0.767亿英亩,但产量达82.5亿蒲式耳。

1987年与1933年相比,虽然种植面积减少了0.33亿英亩,产量却是3倍多。

此外,玉米生产成本的下降,畜类、禽类产品饲养的成本下降,消费剩余大增,等等,都是绿色革命的成果。


“绿色革命”在农业上的突破,全面推动了现代化的各种重要因素向前发展。

粮食安全仍然是“重中之重”。

人类社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人们还会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耕地面积的巩固等等一系列问题。

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产生和遇到的这些问题一定会在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