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2000的生物学诺贝尔奖项目简介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
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所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或者明显的边缘线,都有特别的反应,很明显,视皮质的细胞是非常专业化的,它们只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的某些特定细节有反应。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演讲稿: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屠呦呦演讲稿:中医药给世界的一
份礼物
12月7日下午中国首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介绍了自己获奖的科研成果。
演讲全文小编收集如下:
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尊敬的主席先生,尊敬的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我极为荣幸能在卡罗林斯卡学院讲演,我报告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在报告之前,我首先要感谢诺贝尔奖评委会,诺贝尔奖基金会授予我XX年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不仅是授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全体中国科学家团队的嘉奖和鼓励。在短短的几天里,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瑞典人民的热情,在此我一并表示感谢。
谢谢william c. campbell(威廉姆。坎贝尔)和satoshiōmura(大村智)二位刚刚所做的精彩报告。我现在要说的是四十年前,在艰苦的环境下,中国科学家努力奋斗从中医药中寻找抗疟新药的故事。
关于青蒿素的发现过程,大家可能已经在很多报道中看到过。在此,我只做一个概要的介绍。这是中医研究院抗疟药研究团队当年的简要工作总结,其中蓝底标示的是本院团队完成的工作,白底标示的是全国其他协作团队完成的工作。蓝底向白底过渡标示既有本院也有协作单位参加的工作。
中药研究所团队于1969年开始抗疟中药研究。经过大量的反复筛选工作后,1971年起工作重点集中于中药青蒿。又经过很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重新设计了提取方法,改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即标号191#的样品,以1.0克/公斤体重的剂量,连续3天,口服给药,鼠疟药效评价显示抑制率达到100%。同年12月到次年1月的猴疟实验,也得到了抑制率100%的结果。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抗疟药效的突破,是发现青蒿素的关键。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名单
及生理学奖。 1996澳大利亚科学家多尔蒂、瑞士科学家青克纳格尔因发现细胞的中介免疫保护特征,而 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7美国科学家普鲁西纳因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蛋白致病因子—朊蛋白,并在其致病机理的 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1998美国药理学家罗伯·佛契哥特&费瑞·慕拉德&路伊格纳洛:发现氧化氮在人体循环系 统中扮演传递讯号的角色 1999美国科学家甘特·布洛贝尔。他发现了蛋白质内控制蛋白质在细胞内传输和定位的信 号。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0瑞典科学家阿尔维德·卡尔松 美国科学家保罗·格林加德 奥地利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因在人类脑神经细胞间信号的相互传递方面获得的重要 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利兰·哈特韦尔、英国科学家蒂莫西·亨特、保罗·纳斯因发现了细胞周 期的关键分子调节机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2英国科学家悉尼·布雷内、约翰·苏尔斯顿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霍维茨因选择线虫作为新颖的实验生物模型,找到了对细胞每一 个分裂和分化过程进行跟踪的细胞图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医学及生理 学奖。 2003美国科学家保罗·劳特布尔、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因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领 域的突破性成就,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4美国科学家理查德·阿克塞尔和琳达·巴克,因在气味受体和嗅觉系统组织方式研究 中作出的贡献,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2005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因发现了导致胃炎和胃溃疡的细菌——幽 门螺杆菌。 2006美国科学家安德鲁·菲尔和克雷格·梅洛,因发现了控制基因信息流动的基本机制, RNA干扰的发现。
[生活]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
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及对我们的启示
一、近十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2010 年,罗伯特•爱德华兹(Robert G. Edwards),英国,因在体外受精等方面的贡献而获奖。
1950年代,Robert Edwards就预见到,对于不育者来说,体外受精是一个很好的治疗途径。他于1960年开始学习体外受精技术,并在剑桥继续从事这项工作。Robert Edwards与妇科医生Patrick Steptoe一起,顶住了众多的社会压力,一直进行人类体外受精的研究。经过一系列的试验,他们成功使卵子在试管内受精。当受精卵分裂至64细胞后(大约受精四天后),再将受精卵放置入母体子宫,但受孕结果总是失败。1977年,当他们把受精两天半的受精卵放置于母体子宫后,胎儿开始顺利成长。1978年7月25日,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顺利诞生了。随后这一技术被优化,并传播至全世界。
2、200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的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H.Blackburn)、美国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卡罗尔•格雷德(Carol W.Greider)、美国哈佛医学院的杰克•绍斯塔克(Jack W.Szostak)因发现端粒和端粒酶保护染色体的机理获奖。
早在1939年, Barbara McClintock注意到,染色体的断裂末端非常容易相互融合,但染色体的自然末端却不容易相互融合。于是推测它应该有一个特殊的结构来避免染色体之间的相互融合。20世纪70年代初,对DNA聚合酶特性的深入了解引申出了一个染色体的复制问题。线性染色体DNA每复制一轮,RNA引物降解后末端都将缩短一个RNA引物的长度,而体内细胞似乎没有出现这种状况,这说明染色体的末端有着与DNA不一样的复制方式。
论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获得者罗杰·斯佩里的大脑功能理论与实验存在的问题
论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金获得者罗杰·斯佩里的大脑功能理论与实验存在的
问题
科学发展验证出大脑半球各有优势又相互作用的分工理论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单侧化试验的失误。尽管耳、目是单侧性输入信息,但大脑两半球却同时对其信息发生作用,分离的左右半球其信息并未“分离”。大脑两半球是统一的整体,意识是整个大脑物质运动形态的反映,一个正常大脑两半球不能各自独立产生意识,亦非各有优势,而当其中一个半球失去作用时,另一个半球将担负起全脑的功能。
一、单侧化试验的失误
大约在1967年,医学科学成功的实行脑连合部切开术,有了裂脑人的出现,如果偶然第一次与这样的病人相遇或交谈,或者甚至通过一次全面的常规性医生检查通常不会被发现。人们不会忘记多年来为科学家所注意的大脑功能定位说,认为左右两半球及其内部区域是有较明确分工的。法国外科医生、神经解剖学家保尔·布洛卡在1861年发现一个语言障碍的病人,其病与左脑有关。1874年,德国神经医学家卡尔·韦尼克又发现一个语言障碍病例,能主动说话,尽管听觉正常,却听不懂别人说的话,还是与大脑左半球有关。
1885年,布洛卡发表《我们用大脑左半球说话》著作。从此,大脑左半球被认为负责说话的责任者。
大脑左半球病变的癫痫患者,施行脑连合部切开术后,如果原有言语障碍,而术后尽管左脑疾患未除,却使癫痫缓解,突然又发现其语言障碍减轻或消失了。根据大脑左半球负责说话的功能,现在左半球仍然存在病患,那么现在说话的工作必是右半球担负起来了,由此来个大转弯,人们认为原来右半球也能认识和理解语言,并能说、能写。然而,人们仍然不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七)】1981年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12月10日第八十一届诺贝尔奖颁发。
物理学奖
瑞典科学家西格班因发明用于化学分析的电子能谱术、美国科学家布洛姆伯根、肖洛因在光谱术中应用激光器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布洛姆伯根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美国的肖洛(ArthurLeonard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ManneBorje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一半。
布洛姆伯根
Bloembergen,Nicolaas
(1920.3.11,尼德兰多德雷赫特)
荷裔美籍物理学家。他和美国的肖洛(ArthurLeonardSchawlow)及瑞典的西格班(KaiManneBorjeSiegbahn)一起,因革新了研究电磁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谱学方法,共获198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其中布洛姆伯根和肖洛因研究那些不用雷射就无法探测的现象共获奖金的一半。他从乌得勒支(Utrecht)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46年接受哈佛大学的一个研究职位,攻读博士学位。1948年在莱顿(Leiden)大学获博士学位。1951年重返哈佛大学,任副教授,1980年成为杰哈德·加迪(GerhardGade)大学教授。1958年入美国籍。1940年代末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时,曾专攻迈射和雷射的基本原理。1953年汤斯(CharlesTownes)演示了迈射,两年後,布洛姆伯根详述了微粒的极广泛的应用。
西格班(KaiM.Siegbahn,1918-)因发展高分辨率电子能谱仪并用以研究光电子能谱和作化学元素的定量分析,布洛姆伯根(NicolaasBloembergen,1920-)和肖洛(ArthurL.Schawlow,1921-1999)因在激光和激光光谱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共同分享了198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
1901-德国科学家贝林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2-美国科学家罗斯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3-丹麦科学家芬森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4-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5-德国科学家科赫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6-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7-法国科学家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8-德国科学家埃尔利希因发明“606”、俄国科学家梅奇尼科夫因对免疫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9-瑞士科学家柯赫尔因对甲状腺生理、病理及外科手术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0-俄国科学家科塞尔因研究细胞化学蛋白质及核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1-瑞典科学家古尔斯特兰因研究眼的屈光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2-法国医生卡雷尔因血管缝合和器官移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3-法国科学家里歇特因对过敏性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4-奥地利科学家巴拉尼因前庭器官方面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15-德国科学家威尔泰特因对叶绿素化学结构的研究获诺贝尔化学奖。1916-1917-1918-1919-比利时科学家博尔德因发现免疫力,建立新的免疫学诊断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0-丹麦科学家克罗格因发现毛细血管的调节机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1-1922-英国科学家希尔因发现肌肉生热、德国科学家迈尔霍夫因研究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3-加拿大科学家班廷、英国科学家麦克劳德因发现胰岛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4-荷兰科学家埃因托芬因发现心电图机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5-1926-丹麦医生菲比格因对癌症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7-奥地利医生尧雷格因研究精神病学、治疗麻痹性痴呆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8-法国科学家尼科尔因对斑疹伤寒的研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29-荷兰科学家艾克曼因发现防治脚气病的维生素B1、英国科学家霍普金斯因发现促进生命生长的维生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0-美国科学家兰斯坦纳因研究人体血型分类、并发现四种主要血型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1-德国科学家瓦尔堡因发现呼吸酶的性质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32-英国科
历年来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
历年来与生物学有关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及研究成就
诺贝尔奖是根据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896)的遗言设立的科学奖,自1901年开始设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69年又增设经济学奖。本文例举了从1901年到2005年研究领域与生物学有关的全部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物理学奖及其研究成就。
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奖颁发),德国科学家贝林(Emil von Behring)因血清疗法防治白喉、破伤风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2年,德国科学家费雪(Emil Fischer)因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获诺贝尔化学奖。
美国科学家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3年,丹麦科学家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因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4年,俄国科学家巴浦洛夫(Ivan Pavlov)因消化生理学研究的巨大贡献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05年,德国科学家科赫(Robert Koch)因对细菌学的发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6年,意大利科学家戈尔吉(Camillo Golgi)和西班牙科学家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07年,德国科学家毕希纳(L.Buchner)因发现无细胞发酵获诺贝尔化学奖。
法国科学家阿方•拉瓦拉(Alphonse Laveran)因发现疟原虫在致病中的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
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简介
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Emil Adolf von Behring),1854年~1917年,德国医学家,因研究白喉的血清疗法而获得190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1857年~1932年,英国细菌学家,因发现疟原虫通过疟蚊传入人体的途径而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尼尔斯〃吕贝里〃芬森(Niels Ryberg Finsen),1860年~1904年,丹麦医学家,因率先使用光辐射疗法治疗皮肤病而获得19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Ivan Petrovich Pavlov),1849年~1936年,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因在消化生理学研究领域的巨大贡献而获得190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1843年~1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因关于结核病方面的研究和发现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卡米洛〃戈尔吉(Camillo Golgi),1844年~1926年,意大利医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y Cajal),1852年~1934年,西班牙病理学家、组织学家、神经学家,因对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而获得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朗(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1845年~1922年,法国医学家,因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作用的研究而获得19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得主
罗杰·斯佩里 大卫·休伯尔 托斯坦·维厄瑟尔 苏恩·伯格斯特龙 本格特·萨米尔松 约翰·范恩
巴巴拉·麦克林托克 尼尔斯·杰尼 乔治斯·克勒 色萨·米尔斯坦 麦可·布朗 约瑟夫·里欧纳德·戈尔 茨坦 斯坦利·科恩
丽塔·列维-蒙塔尔奇尼 利根川进
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
“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
所谓细胞核重编程即将成年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形 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应用于临床医学。
一直以来,人体干细胞都被认为是单向地从不成熟细胞发展为专门的成熟
细胞,生长过程不可逆转。然而,格登和山中伸弥教授发现,成熟的、专门的 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卡罗 林斯卡医学院的新闻公报称,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 生长的理解。教科书因之改写,新的研究领域被建立起来。通过对人体细胞的 重新编程,科学家们创造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格特鲁德·B·埃利恩 乔治·希青斯 迈克尔·毕晓普 哈罗德·瓦慕斯 约瑟夫·默里 唐纳尔·托马斯
国家
美国 美国 瑞典 瑞典 瑞典 英国
美国 丹麦 德国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日本
英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美国
得奖原因
“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
1901年至今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及化学奖获奖者整理
历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奖者: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利用血清疗法治疗白喉。
1902年,Ronald Ross(英国)。关于疟疾的研究。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利用光辐射治疗狼疮。
1904年,巴甫洛夫(俄国)。在神经生理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和信号学说。
1905年,R.柯赫(德国)。关于结核方面的研究和发现。
1906年,C.高尔基(意大利),桑地牙哥·拉蒙卡哈(Santiago Ramón y Cajal,西班牙)。关于神经系统结构的研究。
1907年,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法国),发现原生动物在引起疾病中的作用。
1908年,Ilya Ilyich Mechnikov(俄国),保罗·埃尔利希(德国)。关于免疫方面的研究。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尔(Emil Theodor Kocher)(瑞士)。关于甲状腺生理学,病理学和外科学方面的研究。
1910年,艾布瑞契·科塞尔(Albrecht Kossel)(德国)。关于细胞化学尤其是蛋白质和核酸方面的研究。
1911年,Allvar Gullstrand(瑞典)。关于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2年,Alexis Carrel(法国)。关于血管缝合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方面的研究。
1913年,Charles Robert Richet(法国)。关于过敏反应的研究。
1914年,Robert Bárány(奥地利)。关于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及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及其成就
时间奖项获奖者
1901生理学或医学
贝林[德](Emil Adolf von Behring)
1902生理学或医学
罗斯[英](Ronald Ross)
1903生理学或医学
芬森[丹麦](Niels Ryberg Finsen)
1904生理学或医学
巴普洛夫[俄](Ivan Petrovich
Pavlov)
1905生理学或医学
郭霍[德](Robert Koch)
高尔基[意](Camillo Golgi)
卡哈尔[西](Santiago Ramòn y
Cajal)
1907生理学或医学
拉韦朗[法](Charles Louis Alphonse Laveran)
1906生理学或医学
梅涅尼科夫[法](Ilya Ilyich
Mechnikov)
埃尔利希[德](Paul Ehrlich)
1909生理学或医学
科赫尔[瑞士](Emil Theodor Kocher)
1910生理学或医学科塞尔[德](Albrecht Kossel)
1911生理学或医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
(Allvar
Gullstrand)
1912生理学或医学
卡雷尔[美](Alexis Carrel)
1908生理学或医学
1913生理学或医学
里切特[法]
(Charles Robert Richet)1914生理学或医学
巴拉尼[奥地利](Robert Bárány)1915生理学或医学
1916生理学或医学
1917生理学或医学
1918生理学或医学
1919生理学或医学
博尔代[比利时](Jules Bordet)1920生理学或医学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与生理心理有关者
生理心理学领域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1901-2004)
1906年
C.戈尔季(意大利人)、S.拉蒙–卡哈尔(西班牙人)从事有关神经系统精细结构的研究
1911年
A.古尔斯特兰德(瑞典人)从事有关眼睛屈光学方面的研究
1914年
R.巴拉尼(奥地利人)从事有关内耳前庭装置生理学与病理学方面的研究
1932年
C.S.谢林顿、E.
D.艾德里安(英国人)发现神经细胞活动的机制
1936年
H.H.戴尔(英国人)、O.勒韦(美籍德国人)发现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
1944年
J.厄兰格、H.S.加塞(美国人)从事有关神经纤维机制的研究
1949年
W.R.Hess赫斯(瑞士人)发现大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E.Moniz莫尼茨(葡萄牙人)发现前额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的治疗作用
1961年
G.Von Bekesy贝凯希(匈牙利裔美国人)确立“行波学说”,发现关于耳蜗感音的物理机制
1963年
J.C.Eccles埃克尔斯(澳大利亚人)关于传递神经之间的信息传递机制的研究 A.L.Hodgkin霍奇金(英国人)关于神经兴奋和传导机制的研究
A.F.Huxley赫克斯利(英国人)关于神经兴奋和传导机制的研究
1967年
G.Wald沃尔德(美国人)对视觉生理的研究,包括遗传性色盲的生化了解等重要研究
H.K.Hartline哈特兰(美国人)用电生理方法研究鱼复眼之间存在相互抑制的作用
R.A.Granit格兰尼特(芬兰裔瑞典人)视网膜电生理的研究
1971年
E.W.Sutherland.jr.萨瑟兰(美国人)发现环-磷酸腺苷及其同激素的作用
有关细胞生物学的历届诺贝尔奖
19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对蛋白质与核酸得研究为细胞化学做出了贡献
科塞尔发现核素就是蛋白质与核酸得复合物。她小心地水解核酸,得到了组成核酸得基本成分:鸟嘌呤、腺嘌呤、胸腺嘧啶与胞嘧啶,还有些具有糖类性质得物质与磷酸、确定了核酸这个生物大分子得组成之后,随之而来得问题就是这些物质在大分子中得比例,它们之间就是如何连接得。斯托伊德尔(H、 Steudel)找到了前一个问题得答案。通过分析,她发现单糖、每种嘌呤或嘧啶碱基、磷酸得比例为1∶1∶1。科塞尔及其同事发现,如果小心地水解核酸,糖基团与含氮得基团就是连在一起得。科塞尔还对核酸与蛋白质得结合方式进行了研究。她发现有些物种得核酸与蛋白质结合比较紧密,有些则比较松散。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核酸得分子结构及其在遗传信息传递中得作用1951年,美国一位23岁得生物学博士沃森来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她也受到薛定谔《生命就是什么》得影响。克里克同她一见如故,开始了对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 分子结构得合作研究。她们虽然性格相左,但在事业上志同道合。沃森生物学基础扎实,训练有素;克里克则凭借物理学优势,又不受传统生物学观念束缚,常以一种全新得视角思考问题。她们二人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并善于吸收与借鉴当时也在研究DNA分子结构得鲍林、威尔金斯与弗兰克林等人得成果,结果不足两年时间得努力便完成了DNA 分子得双螺旋结构模型。沃森与克里克在1953年4月25日得《自然》杂志上以1000多字与一幅插图得短文公布了她们得发现。在论文中,沃森与克里克以谦逊得笔调,暗示了这个结构模型在遗传上得重要性:“我们并非没有注意到,我们所推测得特殊配对立即暗示了遗传物质得复制机理。”在随后发表得论文中,沃森与克里克详细地说明了D NA双螺旋模型对遗传学研究得重大意义:(1)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得自我复制。这个“半保留复制”得设想后来被马修·麦赛尔逊(Matthew Meselson)与富兰克林·斯塔勒(Franklin W。Stahl)用同位素追踪实验证实。(2)它能够说明遗传物质就是如何携带遗传信息得。(3)它能够说明基因就是如何突变得、基因突变就是由于碱基序列发生了变化,这样得变化可以通过复制而得到保留。
1981-1990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旦被激活,它们可以致癌。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实验过程:
用已知可以在鸡中致癌的劳斯肉瘤病毒(既是前述Rous病毒)作为实验材料,他 们发现RSV所含有的致癌基因 src在 鸡和其他动物的正常细胞基因组中都能找 到 , 及Bshop认为 , src癌基因不是RSV的固有基因 , 而是来自于宿主细胞基因组
谢谢!
10年诺贝尔:
1989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
“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
源” 获奖者:
毕晓普(M.Bishop):美国微生物学家,毕 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在马萨诸塞州总 医院(MGH)作了2年住院医师,然后 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研究病毒。 1962年毕晓普获医学博士学位。现在美 国西岸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Levintow领 导的实验室工作至今。
1981—1990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主讲人:邹高溪
10年诺贝尔:
1981年:大卫· 休伯尔(David Hunter Hubel,1926年2月27日-2013年9月22
日)是一位加拿大神经科学家,与瑞典神经科学家托斯坦· 维厄瑟尔(Torsten Nils Wiesel,1924年6月3日-),由于对视觉系统的讯息处理过程之研究,而和研究 左右脑半球的罗杰· 斯佩里(Roger W. Sperry,1913年8月20日-1994年4月17日) 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
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
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
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
或者明显的边缘线,都有特别的反应,很明显,视皮质的细胞是非常专业化的,它们只对视网膜上的图像的某些特定细节有反应。
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前列腺素和有关活性物质的发现
贝格斯特隆Sune K. Bergström
瑞典
卡罗林学院1916年—2004年萨米埃尔松
Bengt I.
Samuelsson
瑞典
卡罗林学院
1934年—
万恩
John R. Vane
英国
Wellcome研究实验室
1927年—2004年
萨米埃尔松的老师贝格斯特隆在他刚迈进科研大门时就引导他参与分离和鉴定前列腺素的工作。1962年他和老师在继分离出两种纯前列腺素的结晶之后,又测定出了前列腺素的分子结构。1964年他们共同宣布这类生物活性物质是存在于肉类和蔬菜中的脂肪酸——一种不饱和油脂的组成要素。而且,他还进一步阐明使脂肪酸与氧化合构成前列腺素的详细过程。他在对前列腺素在体内的代谢机制进行了研究之后,发现人体内的酶能使前列腺素失去活性,并找到了原因,从而使合成化学家能够胸有成竹地设计出每种能对抗酶代谢的前列腺素衍生物。为进行生物试验和临床应用,提供了一批外用时间长、效果好的前列腺素药品。尤其重要的是,他和英国科学家万恩在1969年分别发现了新的类似前列腺素的生物活性物质——凝血腺素。它除了能使机体内的各种平滑肌收缩外,连具有使血小板凝集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万恩研究组又进一步发现了抗凝血腺素——前列环素。它能够抑制血小板的凝集。且于前列腺素、凝血腺素和抗凝血腺素的相继被发现,人们对身体如何有效地控制血液的凝结作用有了清楚的了解,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广阔前景。
198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了能自发转移的遗传基因
麦克林托克
Barbara McClintock
美国
冷泉港实验室
1902年—1992年
基因在染色体上作线性排列,基因与基因之间的距离非常稳定。常规的交换和重组只发生在等位基因之间,并不扰乱这种距离。在显微镜下可见的、发生频率非常稀少的染色体倒位和相互易位等畸变才会改变基因的位置。可是,麦克林托克这位女遗传学家,竟然发现单个的基因会跳舞:从染色体的一个位置跳到另一个位置,甚至从一条染色体跳到另一条染色体上。麦克林托克称这种能跳动的基因为“转座因子”(目前通称“转座子”,transposon)。麦克林托克理论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她发现能跳动的控制因子,可以调控玉米籽粒颜色基因的活动,这是生物学史上首次提出的基因调控模型,对后来莫诺和雅可布等提出操纵子学说提供了启发。转座因子的跳动和作用控制着结构基因的活动,造成不同的细胞内基因活性状态的差异,有可能为发育和分化研究提供新线索,说不定癌细胞的产生也与转座因子有关。转座因子能够从一段染色体中跑出来,再嵌入到另一段染色体中去,现代的DNA重组和基因工程技术也从这里得到过启发。转座子的确是在内切酶的作用下,从一段染色体上被切下来,然后在连接酶的作用下再嵌入到另一切口中去的。
198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创立抗原选择抗体学说,发明单克隆抗体技术
杰尼Niels K.
Jerne
丹麦
巴塞尔免疫研究所1911年—1994年
科勒
Georges J.F.
Köhler
德国
巴塞尔免疫
研究所
1946年
—1995年
米尔斯坦
César Milstein
英国
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
分子生物实验室
1927年—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