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唯识的现实意义
杨小福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由于此文侧重点不在此,因此不再细谈。可以这样说,如果将唯识看作体的话,那么现实社会中的佛就是用。而大部分人对唯识的接触都是从学佛或了解佛而开始的,可是生活中,总有一部分人易将学佛与佛学混为一谈,致使在追求佛学过程中“失之一毫,谬以千里”。学佛于佛学为两种完全不同概念,现实生活中很多求佛之人不能完全区分学佛与佛学之真正要旨,甚至对于学佛之目的也不尽清楚。处事不争就能带来好运。另外,万物是紧密联系的整体,表现在人这个群体中就是整个人类群体当中的生死,好坏,是非都是没有差别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也是错,错也是对。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学佛的一个大境界就是能让我们明白,福报源于给予众生的施舍,然而这种施舍是无条件,无目的的。最后为人处事宽容便能获得心灵的丰盈!
关键词:唯识;福报;施舍;宽容
释义
所谓唯识,即是简去心外诸法,择取识心。这是遮简迷情、外界有实我实法的存在,表显内界识心的真性法相。换句话说,唯识宗立论,以我人心识之外的万有现象,皆是由我人心识自体所变现而来,亦即是由第八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所变现生起,故除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因此说:‘唯识无境’;或自万有现象自识所变一面来说,称为‘唯识所变’。
中国唯识宗立宗的主要理论依据,以大乘佛教唯识宗创始人之一世亲的《唯识三十颂》为主线,由唐代著名高僧玄奘三藏法师揉合印度十大论师的诠释编译而成,最能体现法相唯识学派的基本思想。
唯识论
唯识的认识论,就是由识分成“见分”(认识的主体,亦即认识的能力或作用)及“相分”(认识的客体,亦即反映在主观上被认识的形相),然后由见分去认识相分。此时的经验,可以给阿赖耶识造成新的印象,形成新的种子。世界万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说境依识起,唯识无境。
佛教
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术语之一。意谓世界一切现象都是心识所变现,心外无独立的客观存在。亦称“唯识无境”。这种观点认为有情的“识”可分为八种:前五识,谓能了别外界对象的眼、耳、鼻、舌、身等识;第六识,谓有想象、思考等统觉作用的意识;第七识,谓作为潜在的自我意识的末那识;第八识,谓作为前七识的根本及核心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内藏着被命名为种子的能产生世界各种现象的精神因素,故又称为“藏识”或“种子识”。从阿赖耶识能维持种子及身心器官这一方面说,又被称为“执持识”。“唯识无境”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宗教理论与宗教实践的基石,也是中国佛教地论学派,摄论学派以及法相宗的基本观点。
一成佛之要在去二重障
但凡了解点唯识学的人都知道其义理对现实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要将唯识之体作为现实之用,必先深刻地理解唯识学所阐述的形而上之义理。既然拿来用,必定涉及到学以及用。大家都知道,唯识可以看作是佛教鼻祖,但是后来佛教本身也分了派别,单独的派别义理并不能完全代表唯识唯识望文生义就是唯有识。识在《成唯识论》当中解释为内识,说万法唯识,讲的是所有的我执与法执皆为内识的变现,是有非有的,有是说内识本来就存在;说没有是指它的存在呢又是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唯识学说其为梦幻泡影,一切内识及法相都是相似相续的。《成唯识论》当中有个造论缘起:“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若证二空,彼障随断。”这就说明唯识的含义是重在破我法执。我法执从唯识的角度看来呢,就叫做“外境”。那么这个外境表现在哪些方面呢?主要是愚夫对于内识变现的各有情身持执有,执着有情有实在的主宰,这样就成了我、我所执,也就是人我执。这个人
我执就包括我自己的根身,和根身所依的各方面的东西,而成了我、我所执。同时,也认为其他有情,不管人也好,六道轮回中的其它有情,或者是圣,或者是凡,都认为是一个有情,就是一个实在的主宰者,这也是执所摄。所以我执呢,就不仅仅是一种相,而是种种的我相。
同时,愚夫不了一切自然现象和一切社会现象都是内识所现的似境。这样一来,就把根身所依的,诸识所见的天、地、日、月、星辰、草木、河水、宫室楼台,以及社会上的种种活动,每一活动,每一现象,都认为是一种实物;无量的现象,就认为是无量的实物,这样就成了种种的法执。有了我执和法执,就会引起烦恼现行,也就引起所知障现行。有烦恼障就造业,由业感果,引起生死轮回,使有情生死不断,死此生彼,不得解脱。由于有种种法执,便于一切事物的离言本性不能通达,而起种种所知障。有了所知障,便使我们内心的智慧不能显出,诸法的本性也不能显出,这样一来,就有障于佛教的大菩提。总的来说,我法执就是外境的具体内容。我们要问,外境是什么呢?主要就是种种我执和法执。所以呢,外境来说,实在没有,我执、法执本来是空。唯识的道理首先就是说明但有内识,只有内识,没有外境,所以叫做唯识无境。无境者,无妄执之外境,非无内识所变的似外境。因为内识所变的似外境,它本身仍然是识,这是有的。把似外境颠倒妄执为真实的,离识别有之实物,就有了种种我法执,这个外境是绝对是无。因为,它是遍计所执,如龟毛兔角,既无体,也无相。因为成佛要有一定的因缘,那么因缘既然是客观的,人的主观怎么能够创造因缘呢?唯识家纠正了这个缺点,认为法从因缘生,这个因缘不是识以外的因缘,不是客观性的因缘,而是主观内部自具的因缘。因为阿赖耶识中种子生起现行,现行同时又熏成种子,如海水生波,波跌下来,又为海水,水生波,波生水,辗转往复,无有穷尽。阿赖耶识中的种子亦复如是,种子起现行,现行熏种子,种现熏生,辗转无穷。因为一切法皆从识内因缘产生,而此因缘呢,就是内识现行法熏习而成。这样的因缘,人就可以加以掌握。就是说,在世间生死流转,就是造有漏业为因缘而产生,那么要出离解脱,要成佛,就要造无漏因缘,使无漏因缘熏习成种,这样子就具备了内识里面的净因缘,由此净因缘,就可以生起出世间的净果。也就是说,要成佛,就要修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广摄众生以为自体;同时,又要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这样子来造种种无漏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