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大学语文课后练习题答案 (2)
<大学语文考试题目及详细答案>《兼爱》一、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学派,可谓是与孔孟儒学比肩而立的两大思想流派。
儒家讲“仁爱”,墨家讲“兼爱”,成为古代人道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形态。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都提出”爱人”的主张。
不同的是,儒家仁爱建立在“亲亲”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认为只有在爱有差等的前提下,才谈得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墨家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的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思想。
墨家认为,这种有差别的爱,正是造成天下之人不相爱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本文在语言与说理方面有何特色。
语言质朴充实,不重文采。
文辞不加修饰,能就近取譬,浅近通俗,重在以理服人。
说理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论辩一气呵成,气势非凡。
三、今天应如何看待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
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煞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齐桓晋文之事》一、谈谈你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齐桓晋文之事章》表现了孟子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即“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
他的“仁政”主张,首先是要给人民一定的产业,使他们能养家活口,安居乐业。
然后再“礼义”来引导民众,加强伦理道德教育,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理想。
孟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性,其思想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在今天看来,它至少包括重视国家利益,反对特权意识,保护人民等多方面的含义。
这种社会变革的新观念,反映了人民要求摆脱贫困,向往安定生活的愿望,表现了孟子关心民众疾苦、为民请命的精神,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孟子的思想也有其局限性。
二、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是什么?1.娴熟论辩技巧。
巧妙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引人入彀,从而使对方心悦诚服。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
论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的异同作者:王晶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6年第13期摘要:儒墨两家原是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两家都提倡爱人。
儒墨两家思想基本价值取向一致,理想社会的目标一致,对治国之道的看法一致。
两家思想相异之处体现在墨家主张无差别的爱、追求功利并注重外在事功,而儒家恰恰相反,主张爱有差等、超越事功并强调内在因素。
关键词:墨家儒家“兼爱” “仁爱” 异同春秋战国是我国古代社会处于大变动的时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以天子为中心的分封制国家政治秩序逐渐被打破,群雄蜂起,王权衰败,礼制崩塌,诸侯国间频繁的战争陷人民于水火之中。
就是在这样一个变革和动乱的社会状态下,思想学术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形成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社会现象。
作为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的显学,儒墨两家针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失范而提出救世宗旨和治世方略,即墨家“兼爱”与儒家“仁爱”思想,其宗旨是实现社会和谐。
[1]仁在儒家思想体系中,是最高的道德范畴,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而“爱人”是仁的第一要义。
为具体实施“仁爱”,孔子要求人们从日常生活起,由家庭而社会,由亲爱父母、兄弟而亲爱朋友及其他人,最后做到“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此后,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爱人”命题做了进一步发挥。
[2]“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墨子反对战争,试图通过兼爱泯灭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反对亏人以自利,认为一切灾害皆产生于“别”(偏爱、自私),拯救的办法是“兼以易别”,即每个人都毫无分别的爱每一个人。
墨子宣扬“兼爱”的爱人学说的目的之一,在于非攻止战。
由于当时战争兼并日益激烈,战争规模日益变大,战略战术日益发展,从而使得争城夺地愈演愈烈,儒家所宣扬的“仁义”观念被抛却一边,因战争获利的现实日益明显。
如此情况下再以“义、利”游说止战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墨子提出“天欲人兼相爱而不欲人交相攻”的“天志”、“兼爱”学说以制止战争。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之比较内容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并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一、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时代背景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
重士的风气,使得一时间风云人物层出不穷。
受到赏识的如苏秦、张仪之辈,合纵连横,于乱世之中施展雄图大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
也有的受主客观因素影响,转而著书立说,广招门徒,潜心研究,将想法转化为思想理论的高度深度。
将思想传于后世,造福百世万世。
培养门徒,携弟子周游列国,宣传思想主张,以图有朝一日施展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在思想的交流争锋中逐渐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较为著名的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
而在众多学派中又以“儒家”“墨家”在当时并称为两大显学,时人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有趣的是儒、墨两大思想流派思想核心都是关于爱护人,提倡人文关怀,但是却产生了尖锐的思想对立。
以至于儒家亚圣孟子在其《孟子·滕文公下》写到:“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这样的尖锐批评来痛骂讽刺墨家“兼爱”思想。
为了弄清孰是孰非,我们必须先弄清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导致它们核心虽同属关爱人,却产生了尖锐对立。
然后再透过两家的争论交锋,看清它们思想上又有何殊途同归之处。
二、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摘要:孔子、墨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代,两位颇具盛名的学者,墨子主张“兼爱”,孔子主张“仁爱”,两位圣贤的这两种思想有许多相通之处,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
本文将对孔子“仁爱”以及墨子的“兼爱”进行分析比较,分析出孔子“仁爱”和墨子“兼爱”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分析出两种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行为规范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仁爱墨子兼爱目录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 (2)1.1阶级基础 (2)1.2内容不同 (2)1.3具体要求不同 (2)2“仁爱”和“兼爱”的相同之处 (4)2..1 两种思想都主张“仁” (4)2..2 倡导公利,反对私利 (4)2..3注重实践 (4)3启示 (6)参考文献 (7)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比较1“仁爱”和“兼爱”不同之处孔子倡导的“仁爱”以及墨子倡导的“兼爱”。
这两种思想都注重对他人的关心,但两位圣贤的思想却有许多不同之处。
在阶级基础,具体内容及两者实施要求有许多不同之处。
1.1阶级基础春秋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大变动,社会的生产力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带来了生产工具的发展,生产关系内大幅度的调整。
奴隶的斗争使一些奴隶主失去了原来的地位,甚至无力维持生活。
孔子就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家庭背景决定了孔子强调等级差别,宗法制度和封建礼仪的思想主张,这就决定了孔子“仁爱”的思想是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的一种爱,首先是爱自己的亲人,然后再爱他人,“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
墨子与孔子不同出自侠士,和很多农工失业流民以及刑徒苦役有很多的接触,墨子是这些贫苦百姓的代表人物。
因此,更能体会老百姓的艰辛和疾苦,墨子的背景决定了其思想更多的反应社会底层的诉求,即博爱。
1.2内容不同由于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建立在亲人这个基础之上,所以他的思想强调亲疏贵贱,血缘尊卑,宗教程度,是一种由近及远的爱。
孔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出自《中庸》)。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xx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摘要: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是在一定背景下诞生出来的具备丰厚内涵的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一己私利为出发点导致战火不断,社会秩序崩坏,诸子百家以保民利民为出发点提出有明显各自观点的良方,从而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局面,而儒家与墨家是当时最盛行的思想学派。
文章主要从孔子的仁爱观点与墨子的兼爱观点出发,讨论两者在思想上面的异同。
儒家的“爱人”是以“仁爱”为核心,而墨家则强调平等互爱为根本的兼爱。
所以“仁爱”与“兼爱”思想上有怎样的碰撞和实现要求,对两者的差异共同进行分析,有利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到不一样的力量。
关键词:仁爱;兼爱;墨子;孔子;百家争鸣;传统作为春秋时期的两个著名思想学家,孔子与墨子虽然只是一介寒士,终生都无权无势,但是他们有非常渊博的学识,并且在通过学习、走访之后,将自己的思想传播下来,并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随着影响的增大,成为人们心目中真正有学识的先生、君子,所以关于孔孟道德学说哲学思想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在关于孔子与墨子思想上的研究,人们更是区别看待,认为兼爱与孔子的仁爱两者是对立的,但是忽视两者之间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异中有同,同时也是异中存同的。
1.两者的思想内涵解读1.1仁爱倡导“爱人”的核心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十分动荡,价值体系并没有系统的完成,人们从封建历史当中学习到的价值观念、哲学理念都十分有限。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思想上的碰撞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礼崩乐坏”强调是指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僭越,需要强调此时是封建时期,这种制度跨越是十分大胆的行为,但是在这一时期制度全部崩溃,孔子的思想正是形成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孔子感叹礼乐制度的不复存在,实际上是感叹制度、理论、伦理体系的破坏,而他认为要想恢复这一切,维护体系的前提是坚守“仁”[1]。
在“仁爱”思想当中,仁是通过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但是围绕“爱人”来展开的,孔子认为“爱人”不是毫无区别热爱所有人,而是建立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是以“身、家、国、天下”的登记体系,是一种“亲亲有术士、尊贤有爱”,那么“爱人”的前提是亲近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
比较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论文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百家争鸣。
而儒家和墨家却能一跃而起,成为百家中的两大显学,其成功的原因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儒家的仁爱思想是一种自然思维强调以血缘为纽带具有现实性。
墨家的兼爱思想则是彻底地社会化的,要求人与人之间不分亲疏地彼此相爱相利,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不过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墨家的兼爱思想并非决然对立而是互相通达的。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孔子的仁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有等差的爱。
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区别,分析其成因。
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从实质上讲,他们所爱的对象及最终的理想境界,是没有分别的,他们都把道德作了无限的夸大,从这点上他们都属于道德理想主义者。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
“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最基本的涵义是爱人。
墨子的“兼爱”与孔子的“仁爱”的合理价值内核并无根本分歧。
墨子将天下祸乱的根本原因归于因人我之别而产生“交相恶”,为此墨子主张“兼以异别”,“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兼爱”即对天下之人不分远近亲疏兼而爱之,“为彼犹为己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如“兼爱”学说真正实施,则“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最终达到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的理想境界,而这也恰恰正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所孜孜以求的理想之治,孔墨对理想社会的设计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
但是二者出身代表不同阶层的人民本质区别是代表的利益即社会基础的不同。
墨家代表的是城市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以及下层官吏的利益。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浅析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之区别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虽然都是中国古代的思想观念,但在实质上有一些区别。
首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从个人关系出发的爱。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和师生关系,通过这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来实现仁爱。
儒家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养育和关爱他人,而好的个人关系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相比之下,墨家的“兼爱”强调的是普遍的人类情感,超越了个人关系的范畴。
墨家认为,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应该平等对待所有人并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
墨家主张取消家庭、部落和国家的利益,而将所有人都看作兄弟姐妹,实现全面的兼爱。
其次,儒家的“仁爱”更注重的是道德修养和人格的培养,强调个人应该具备仁爱的品质才能去关爱他人。
而墨家的“兼爱”则更注重实际行动,通过行动去实现兼爱的理念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最后,儒家的“仁爱”更强调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护,认为通过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可以实现仁爱。
而墨家的“兼爱”更强调同类之间的关爱,通过互助合作来实现兼爱的理念。
儒家的“仁爱”更注重个人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的“兼爱”更强调普遍的人类情感和实际行动。
两者都强调爱的概念,但在实践上有一些不同的侧重点。
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
3.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的异同一.相同之处1.天道根源相同儒家认为“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物之所得以爲心。
〞即人的仁爱之心来自于天地之心,墨家认为“天之行廣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
〞将践行兼爱看做天意“仁爱〞与“兼爱〞,二者皆显出了爱的普遍性,孔子的“泛爱众〞,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都表达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在主张人人相爱,关爱民众,反对以强凌弱上显然是相通的。
和根本目标相同孔子的仁爱和墨子的兼爱都是产生在春秋战国的社会动乱时期,都怀着安邦定国,终止昏乱纷争的理想。
二.不同之处1.具体内涵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建立在宗法等级制度、血缘关系根底上的有差异的爱,是有先后等级顺序的,由“爱亲〞到“爱人〞,最后才是“泛爱众〞按照宗法等级秩序即尊卑、贵贱、亲疏的顺序去爱人。
墨家的兼爱是一种超越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没有亲疏、厚薄、贵贱的差异,即“爱而有兼〞“爱无差等〞藉此到达利人如己、无私利他的“交相利〞之目的。
2.爱的倾向不同儒家的仁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主张尽心,不言回报,只求尽职尽伦,不过问自己的权利。
具有强烈的群体意识和利他倾向。
墨子站在功利的角度,提出了对等互报的原那么“交相利〞3.推行方法不同儒家认为推行“仁爱〞并不需要外在力量的辅助。
孔子在对“仁〞的推行上,向来是不相信“天、鬼、神〞的,他更强调的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
墨子在如何贯彻和推行“兼爱〞这一主张上,却倚重于超自然的力量:天、鬼、神。
4.具体代表的阶级不同孔子的“仁爱〞学说代表宗法社会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辉煌灿烂的时代,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墨家。
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都肯定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但儒墨两家学说也有区别。
本文旨对儒家的“仁爱”和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其异同,希望能够吸取其精髓,体现其现代价值。
关键字:儒家仁爱墨家兼爱目录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 (1)1.1儒家“仁爱”的内涵 (1)1.2墨家“兼爱”的内涵 (1)2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共性........... (1)2.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本质都是“爱人” (2)2.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基础都是“平等” (2)2.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都关注和平 (2)3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 .. (2)3.1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有差等的区别 (3)3.2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各自阐发的角度不同 (3)3.3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所代表的阶级不同 (3)4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现代价值 (4)参考文献 (5)在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儒墨两家卓然超群,号称“显学”。
孔子推崇仁爱,墨子提倡兼爱,爱是他们共同的伦理原则和行为追求。
1 儒家“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内涵儒家的“仁爱”思想与墨家的“兼爱”主张,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失范而提出的救世宗旨与治世方略。
儒墨两家的创始人都生活在礼制崩塌、王权衰败、诸侯蜂争的时期,两家对失范的现实社会都给予了积极关注和思考。
1.1儒家“仁爱”的内涵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一整套关于道德教化和社会规范的思想。
学生樊迟请教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两个字:“爱人”。
这种爱是在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
孔子解释仁有两句重要的话,一句叫做“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惟与墨家兼爱思惟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汗青上文人人格相对自力,思惟最为活泼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光辉残暴的时代,消失了百花齐放.百花怒放的繁华气象.在当时消失出的很多思惟主意互不雷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首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首创的墨家.《韩非子·显学》记录:“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惟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孔子的焦点思惟是“仁爱”,墨子的焦点思惟是“兼爱”,固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很多不合之处.要剖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孔子关于仁的阐述很多,个中比较周全的阐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答复说:“低廉甜头复礼为仁.一日低廉甜头复礼世界归仁焉.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在这里起首解释仁的基赋性质和内容,这就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世界的人都邑以为他做到仁了.孔子所说的仁的基赋性质是束缚本身的行动使其相符礼的规范,其特色是凸起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懂得仁,即只有恢复礼法.巩固礼所制订的政治秩序的行动才干做到仁.对于统治者,孔子宣传所谓的“使平易近”.“利平易近”.“安平易近”.“教平易近”等等,其本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如许周全驾御人平易近,才可以稳固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如许,才算是达到了仁的尺度.孔子也恰是从这个角度来说:“正人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格,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听平易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格.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周礼是树立在宗法轨制“亲亲”的基本上的,所以他平常重视孝悌,强调造就人们具有孝悌的品格是最根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孔子推重仁爱的重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如果指孝道,孝就是爱怙恃,这是人最真实.最根本的情绪,也是其他一切情绪的基本.因为人一出生就享受到怙恃的怀抱之爱,小我最根本的好处是怙恃给的,不孝就会意不安.小我的一部分好处又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只不过怙恃给我们的好处多,而他人给我们的好处少罢了.如许,假如能爱怙恃便能推广之爱其他人,假如不克不及爱怙恃,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好处少于怙恃的人呢?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关于为仁的办法,孔子推重“忠恕”之道.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赋性的,是人天然而然萌发出来的.但是同样天然的是,他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怙恃对我们的爱,所以爱怙恃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惟做了进一步晋升,提出了“兼爱”思惟.墨子以为,人平易近穷困不堪,逝世亡接踵,世界平常凌乱.国之与过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和气调.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残杀争取的政治局势又进一步造成人平易近的穷困和逝世亡.是以政治上的“交相恶”的凌乱局势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凌乱局势的根本办法就是倡导“兼相爱.交相利”.因为世界相兼爱则治,订交恶则乱.他以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干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互相残杀争取的现象就天然祛除,也就达成了世界宁靖的大治局势.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代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波于世界,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惟.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劳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固然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惟,目标都是微利能让社会安定协调,人平易近痛苦安康,但是一个仁爱一个兼爱却有着很多不合的寄义.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惟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起首,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层不合,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层的好处,他主意贵贱有序,目标在于保护周礼.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临盆者的请求,其兼爱思惟强调功利动因.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法有所不合,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请求以对怙恃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度和社会的爱.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的爱,请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他以为博爱忘我.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包管.再次,墨家以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权衡人世善恶的独一尺度和最高根据.而儒家不但存眷天,更看重人,重视人的教养即道德意识的清醒和自发,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包管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重视人的超出层面和实际性的商量,而疏忽了对人的内涵赋性的研讨.从这些不同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惟可以或许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惟,而墨家思惟在血缘关系起重要感化的中国传统家族社会中只能流于幻想的原因了.。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摘要先秦时代,思想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展开争鸣,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本文着力探讨两种关于爱的观念的异同。
关键词:兼爱仁爱墨子孔子目录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 (3)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 (3)3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区别 (5)参考文献 (8)1墨子“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的的主要内容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子提出的“兼相爱、交相利、非攻、节用”等思想,构成了墨家学说的核心。
其中,“兼爱”是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如穿珠之线,贯穿“非攻”、“天志”、“明鬼”、“节用”等思想。
亦如梁启超《墨子学案》所言:“墨学所标纲领,虽说十条,其实只从一个基本观念出来,就是‘兼爱’”。
关于“兼爱”,甚至曾批评墨子“无父”、“禽兽”的孟子亦言:“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墨家思想的精义在于“兼爱”,“兼爱”是墨家的重要理论思想,而“兼爱”思想的核心内容则是“兼”。
墨子倡导“兼爱”不是停留在空泛的说教上,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要着眼于实利。
“兼爱”论的提出,其普遍性、彻底性、平等性的特性,迅速吸引世人的眼光,取得社会的广泛认同,一时蔚为风潮。
孔子的仁学观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
孔子关于“仁”的观念,发端于西周时期的人本思想。
孔子吸收了西周时期“德”的观念发展形成的诸多成果,用“仁”概括了“德目”的众多内容,将“仁”的观念系统化,铸造起以“仁”为核心的哲学范畴——即“仁学观”,成为儒学和中华民族伦理道德的根本观念导向。
“仁”,即“爱人”,这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和爱心,它既是一种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通联系与相互关照,又是一种主体内在的意识自觉,是可以自己决定的道德自律和价值追求。
2墨家“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共性首先,墨子“兼爱”观与儒家“仁爱”观的本质都是“爱人”。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之异同分析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相同之处:
1、思想价值。
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思想内容,对中华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2、社会意义。
二者都要求用爱心去对待他人、尊重他人,并且强调不断强化自身修养,以此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助互爱。
3、文化内涵。
二者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标准,都强调用心去爱人,在当时的社会产生广泛影响并延续至今,是时代精神的结晶与核心。
二、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的不同之处:
1、价值取向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以“仁”为核心,强调“忠恕”之道,注重主观道德修养,通过“克己复礼”的途径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而墨子反对孔子以恢复周礼为“仁”的思想,注重做事情的结果,强调在做具体的事情中体现“仁”。
2、“爱”的对象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强调以血缘为纽带产生“爱”的不同等级;墨子“兼爱”思想中的“爱”不分等级,是一种平等之爱。
不同之处:
1、产生的阶级基础不同。
孔子仁爱思想主张强调封建礼仪、宗法制度和等级差别,墨子的思想主张更多反应劳苦大众要求。
2、具体的内容不同。
兼爱是爱人要远施周边,尊卑长幼之间要互相爱护。
孔子的仁爱是对他人的关心爱护同情理解尊重,爱人要以亲亲为出发点,主要是处理宗法家族关系内部的亲戚关系,而且爱人涉及到国家、上下、君臣及国际关系。
相同之处:
1、都是爱人的思想。
2、都注重仁。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儒、墨两⼤思想流派思想核⼼都是关于爱护⼈,提倡⼈⽂关怀,但是却产⽣了尖锐的思想对⽴。
⼀、儒、墨两家在思想上有何本质区别1、墨⼦主张的兼爱是“爱⽆差等”,他说:“视⼈之国若视其国,视⼈之家若视其家,视⼈之⾝若视其⾝。
”要求⼈们不分亲疏,⽆条件平等地去爱所有的⼈。
孔⼦主张的仁爱是“爱有差等”,他说:“仁者,⼈也。
亲亲为⼤。
”认为爱是⼈内⼼的真实情感,⼈总是爱⾃⼰的亲⼈胜过爱其他的⼈。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和基础。
“仁爱”思想包括三个⽅⾯即:“亲亲”“仁民”“爱物”。
通俗⼀点说就是我们要先亲近⾃⼰的⽗母亲⼈,再到对⾃⼰周边的⼈仁爱,最后上升到爱护世间的万事万物的思想⾼度。
孔⼦倡导“仁”,张扬仁者“爱⼈”,把个⼈道德修养的意义提升到仁爱天下的⾼度。
那么具体的如何来施⾏“仁爱”思想呢?儒家提出了“忠恕之道”把它作为施⾏“仁爱”的⼀条根本途径。
所谓“忠恕之道”即是“⼰所不欲,勿施与⼈” 将⼼⽐⼼,推⼰及⼈。
仁是⼀种普遍的爱。
应该泛爱⼤众,提倡博爱。
儒家仁爱:是⼀种⾎缘之爱。
它基于这样⼀种思维⽅式,那就是《孝经》所说的:“不爱其亲⽽爱他⼈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敬他⼈者谓之悖礼。
”儒家的仁爱之论,是以⾎缘亲情为基础,由近及远,从⼀个家庭推向⼀个部族,⼀个地域,再推向⼀个国家,最后推向⼈类,推向宇宙万物。
故此,仁爱是⼀种⾼起点的爱,因为实际上我们对亲⼈对⽗母的爱总是要⽐他⼈多⼀点;仁爱是⼀种差等之爱,他论证了等级制度的合理性;仁爱是⼀种契合原始⾎缘冲动的情感之爱,它的起点是对特定⼈的⼀种冲动。
“兼爱”作为墨家的核⼼思想,提出⽆差别平等的博爱。
墨⼦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们不能兼爱。
墨⼦认为,先秦社会之所以失范,在于⼈与⼈之间不相爱,“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与⼈不相爱则必相贼,君⾂不相爱则不惠忠,⽗⼦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
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比较发表时间:2013-12-03T13:33:18.700Z 来源:《赤子》2013年10月下总第292期供稿作者:赵亚元[导读] 墨子“兼爱”思想主张人与人互相关爱,互助互利,来实现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赵亚元(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摘要: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是现代文化发展的源泉。
所以,对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各自思想的精华,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仁爱;兼爱;儒学;墨家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035(2013)10-0000-01 儒家文化和墨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又是各自儒家和墨家文化的主要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的比较研究,有利于梳理儒家与墨家文化的区别,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
对“仁爱”和“兼爱”思想进行分析、融合,及合理性的诠释,将对现代文化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一、孔子“仁爱”与墨子“兼爱”思想相似之处1.思想价值。
“仁爱”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爱”思想贯穿于孔子学说,构成伦理道德范畴,并形成了一个思想体系。
孔子的思想已“仁”为核心,并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者爱人”,强调以人为本。
同样,“兼爱”思想是墨子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
墨子认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尚贤下》),“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兼爱中》),他强调人人互爱互利,论述了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二者蕴含丰富的人道主义和民生主义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瑰宝,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
比较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摘要先秦时代,大小城邦林立,思想家们活动极为活跃,各种学派著书立说,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与墨家。
墨家“兼爱”观与儒家的“仁爱”观影响深远。
二者的爱的来源、其顺序都是有区别的。
本文旨对儒墨两家的思想的核心即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比较他们各自的现值。
墨家“兼爱”的内涵兼爱”是墨子十大主张的核心思想,其基本涵义便是视人如己,不分亲疏远近、贫贱富贵,同等程度的爱一切人。
①兼爱的本义还可以形象阐述为“像爱自己一样的爱所有的人”。
墨子的“兼爱”是把“爱”的观念社会化。
“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相互无差等的一种普遍的爱,如《墨子·兼爱下》中所说的“譬之日月,见照天下之无私也。
”这种普遍的爱要求人们相互地,平等地爱。
爱人之国如爱己国,爱人之家如爱家,爱人之亲如爱己亲,爱人之身如爱己身,无差别的泛爱众生。
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是治理国家,稳定天下的良方,只有“兼以易别”的博爱,全然无私的爱才能实现理想的和谐世界,改变社会混乱和动荡的现象。
“仁爱”与“兼爱”比较及其各自的现代价值“仁爱”与“兼爱”比较“兼爱”和“仁爱”都是一种普遍的爱。
映射。
“仁爱”的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而兼爱是理性的爱。
孟子发展的“仁爱”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之说。
说明儒家的“仁爱”是一种彻底的义务,不需要任何动因。
墨子则推崇“兼相爱,交相利”,“言爱即有交义”的主张,墨家这种“爱利并重”,故凡事必以利为权衡。
《墨子·贵义》中说“万事莫不贵义,义者,利也。
”这便是墨子为他提倡的“兼爱”找到的动机,由此可见墨子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
墨子这种“爱”是以满足利己心,满足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
“兼爱”思想是利己行为动机和利他的行为准则的结合,本质便是调和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冲突。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利益的矛盾和冲突,但低阶层想要和高阶层的利益实现调和是不可能的,甚至“兼爱”主张阻碍了当时大一统的历史潮流。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
“仁爱”与“兼爱”之异同7页“仁爱”与“兼爱”之异同春秋时期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春秋末年社会大变动,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革新,促使了生产关系内部的大幅度调整。
在社会动荡的时代历史背景下,产生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其中,儒、墨两家并称"显学",在怎样对待人的问题上,两家均以爱为出发点,形成两种不同形态的人道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提倡"兼爱",两种人道思想之间既有相通之处,又有各自独特之处。
一、仁爱与兼爱的内涵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
孔子发扬氏族人道遗风,特别是周公敬德保民思想,重视人。
他视"爱人"为"仁",所谓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即不论是在位的大人,还是无位的庶人,不论是自由之人,还是被役使之人,不论是国人还是野人,不论是中国之人还是夷狄,都应该以人道加以对待。
孔子并不抽象地谈仁,他以"孝、悌"为仁之本,孝、悌是仁在血缘关系上的体现(具体化)。
即孔子所说的"爱人"首先指亲亲之爱,也就是爱自己的家庭成员,宗族内都互敬互爱是"仁"的基础,是"仁爱"的第一要义。
儒家认为"仁"还适用于广大劳动群众,所以儒家要求把对亲族爱扩展到对其他社会成员的爱,扩展到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爱,从而明确提出"泛爱众"的要求,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主张。
墨家出自侠士,亦即来自农工失业流民和刑徒苦役,他们是社会的最下层,受到来自世家贵族、官僚以及新型的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墨子受儒家仁爱思想的影响,提出了兼爱的思想。
墨子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是对儒家学说的回应,墨子代表的是"农与工肆之人"的利益,他反对儒家仁爱理论中那种分亲疏、分等差、分厚薄、由近及远的仁爱之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
爱思想的异同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儒家仁爱思想与墨家兼爱思想的异同
先秦诸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文人人格相对独立,思想最为活跃的时代,也是一个异彩纷呈、硕果累累、学术上最为辉煌灿烂的时代,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在当时涌现出的许多思想主张互不相同的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两个,一个为孔子开创的儒家、一个为墨子开创的墨家。
《韩非子·显学》记载:“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之所至,孔丘也。
墨之所至,墨翟也。
”从孔子和墨子的思想内容上来看,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爱”,墨子的核心思想是“兼爱”,虽然两者都强调“爱”,但这个爱却也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要分析这两个爱的异同,我们就先来看看仁爱和兼爱的具体内容。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其中比较全面的论述是与颜渊的一段对话,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人由己,而由仁呼哉?”颜渊进一步追问具体条目,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在这里首先说明仁的基本性质和内容,这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一旦能做到这点,天下的人都会认为他做到仁了。
孔子所说的仁的基本性质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其特点是突出强调了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所制定的政治秩序的行为才能做到仁。
对于统治者,孔子鼓吹所谓的“使民”、“利民”、“安民”、“教民”等等,其实质是强调统治者只有这样全面驾驭人民,才可以稳定地长期地巩固贵族的统治秩序,也只有这样,才算是达到了仁的标准。
孔子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君子而不仁者有矣?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这就是说贵族才有仁这个品德,而被统治的奴隶和其他劳动人民根本谈不上这个品德。
孔子将恢复和巩固礼的统治秩序叫做仁。
周礼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亲亲”的基础上的,所以他非常注重孝悌,强调培养人们具有孝悌的品德是最基本的:“弟子,入则孝,出则悌。
”
孔子推崇仁爱的首要心理动因是“报恩心”和“同情心”,报恩心主要是指孝道,孝就是爱父母,这是人最真实、最基本的情感,也是其他一切感情的基础。
因为人一出
生就享受到父母的怀抱之爱,个人最基本的利益是父母给的,不孝就会心不安。
个人的一部分利益又是社会和他人给的,只不过父母给我们的利益多,而他人给我们的利益少罢了。
这样,如果能爱父母便能推广之爱其他人,如果不能爱父母,那又怎么去爱那些给我们利益少于父母的人呢?所以孝乃是仁的根本。
关于为仁的方法,孔子推崇“忠恕”之道。
即己欲立则立人,己欲达则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孔子的同情心理论。
孔子的仁爱是层层外推之爱,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是人自然而然萌发出来的。
但是同样自然的是,别人对我们的爱总要少于父母对我们的爱,所以爱父母总要胜于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墨子则把孔子的仁爱思想做了进一步提升,提出了“兼爱”思想。
墨子认为,人民穷困不堪,死亡相继,天下异常混乱。
国之与过相攻,家之与家相篡,人之与人相贼。
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种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残杀争夺的政治局面又进一步造成人民的穷困和死亡。
因此政治上的“交相恶”的混乱局面是一切祸害中最大的祸害。
在墨子看来,解决这个混乱局面的根本方法就是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因为天下相兼爱则治,相交恶则乱。
他认为只有有力这疾以助人,有财这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才能真正实现兼相爱的原则。
因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人人相爱相利,社会上相互残杀争夺的现象就自然消灭,也就达成了天下太平的大治局面。
孔子和墨子作为先秦时期的两位圣人,为救世而汲汲奔走于天下,去传播各自关于“爱”的思想。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
”说的就是这两位圣人的艰辛与忙碌,一个连席子都没坐暖,一个连烟囱才生起火就要匆匆到别处游说拯救世人去了。
虽然传播的都是爱的思想,目的都是微利能让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幸福安康,但是一个仁爱一个兼爱却有着许多不同的含义。
从上面所述的“仁爱”和“兼爱”思想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孔子和墨子所代表的社会阶级不同,孔子所代表的是统治者阶级的利益,他主张贵贱有序,目的在于维护周礼。
而墨子所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要求,其兼爱思想强调功利动因。
其次,两个“爱”其爱的方式有所不同,儒家的仁爱强调的是有差等的爱,要求以对父母兄弟的爱为中点,层层外推,逐渐扩充到对宗族、国家和社会的爱。
而墨家强调的是无差等
的爱,要求做到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他认为博爱无私、没有亲疏远近、贫富贵贱是兼爱的保证。
再次,墨家认为天有意志,人顺之得赏,违之得罚,天志是衡量人间善恶的唯一标准和最高依据。
而儒家不仅关注天,更重视人,注重人的修养即道德意识的苏醒和自觉,儒家的仁爱除了以天作为外在的保证外更有一套由近及远,有亲及疏的环环相推的可循之路。
在这一点上,墨子显然是有欠缺的,他只注重人的超越层面和现实性的探讨,而忽视了对人的内在本性的研究。
从这些差别我们就可以看出儒家思想能够成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而墨家思想在血缘关系起重要作用的中国传统家族社会中只能流于空想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