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北魏孝文帝是一个备受称赞的皇帝。
在他统治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键的改革知识点,帮助读者深入了解高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理念和实践。
1. 建立国家在地方上的统一管理体制孝文帝意识到,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个高效的地方管理系统。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建立一个统一的管理体制。
他增加了官员的数量,使得地方政府更加稳定和有序。
他还开创了九品中正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确保了政府机构中的人才优势。
2. 推行农业改革孝文帝重视农业的发展,他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为了改善农业生产,他推行了一系列农业改革政策。
他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并推广了新的耕作方法和农业技术。
此外,他还鼓励人们耕种荒地和开垦新田,以提高农业产量。
3. 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孝文帝认识到商业和手工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他鼓励商人流通商品,给予他们重要的地位和特权。
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支持手工业,降低了工艺品的税收,鼓励人们从事手工业生产。
4. 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孝文帝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创办了官办学校,为更多人提供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还制定了教育政策,推动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繁荣。
通过这些努力,北魏的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为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5. 鼓励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孝文帝鼓励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他提供了支持和奖励给科学家、学者和艺术家。
他鼓励人们研究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推动科技的发展。
此外,他还赞助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他们需要的资源和环境,以促进文化的繁荣和艺术的发展。
总结:高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通过建立统一的地方管理体制、推行农业改革、促进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鼓励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实现了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这些改革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为中国历史上的其他改革奠定了基础。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北魏孝文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先驱之一。
在他的治理下,北魏朝廷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对整个社会进行了全面深刻的改革。
这些改革对中国历史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成为了历史上改革的典范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进行知识点总结,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段重要的历史。
1. 科举制度的改革在北魏孝文帝的统治下,科举制度得到了重大改革。
他采取了分科举、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的方式,让文官经过多次考试筛选,使得选拔出来的官员更加优秀,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
并且对考试中出现的文化课和政治课形式进行了调整,注重实际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考核。
这也促进了北魏社会的文化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
2. 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北魏孝文帝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也进行了重大改革。
为了治理国家的领土和人民,他将各个州分为9个留和15个都,各个州由刺史作为首长,各个县则由县令或者县长管理。
通过这种中央化管理,孝文帝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传播,使得地方行政机构更加高效和精细。
3. 赋税制度的改革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减轻百姓的负担,孝文帝对赋税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他废除了过去遗留下来的徭役和田租,将其转化为地租,并且分配的田地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进行。
这样的制度让农民可以用更少的财力维持家庭生计,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以及商业和手工业的繁荣。
4. 功利主义思想的倡导北魏孝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倡导了功利主义思想,提倡实事求是,弛高学的原则。
他强调了实际经验的重要性,使得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化和理性化。
而这种思想在当时,也影响到了商业发展上,成为了中国史上很重要的发展之一。
5. 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制度的问题在当时的中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多种疑难杂症难以诊治。
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孝文帝规定在各个州县派遣医生,负责卫生工作、疗养生病,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药物管理制度,防止药品流通的混乱全国医疗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政治上:整顿吏治、变革税制、颁俸禄制、改革官制、迁都洛阳。
经济上:行均田制、创三长制、改革租制。
文化上:禁胡语、改汉姓、尊孔子。
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的政治改革。
1.整顿吏治:公元472年(延兴二年),政以久任,满一年升迁一级;治绩不好的即使
就任不久,也要受到处罚,甚至降级。
2.变革税制:公元475年(延兴五年),为改变过去州、郡、县争收租调的混乱局面,
政府确定只能由县一级征收,征收时禁止使用大斗、长尺、重秤。
3.颁俸禄制:公元484年(太和八年),颁布俸禄制,申明俸禄以外贪赃满一匹绢布的
处死。
4.改革官制:太和年间,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
从品为北魏之首创。
5.迁都洛阳。
1.行均田制:公元485年(太和九年),颁布了均田令,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2.创三长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采用邻、里、党的
乡官组织,抑制地方豪强荫庇大量户口。
3.改革租制:公元486年(太和十年),孝文帝对租调制度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1.禁胡语:孝文帝实施汉化中最重要的政策,即将语言改变,规定不再说鲜卑复合语。
2.改汉姓:孝文帝下令把鲜卑族人的姓氏(通常是复姓),改为单姓。
3.尊孔子:孝文帝迁都洛邑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
又给予孔子后裔土地与
银钱,让他们可以继续祭祀这位祖先。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改革简史孝文帝其人简史公元471年,拓跋宏袭皇帝位。
公元494年,北魏正式迁都洛阳。
公元499年,病逝于南征路上。
孝文帝( 公元467年— 499年),本姓“拓跋”,名宏。
是拓跋弘的长子,471年—499年在位, 为北魏第七位皇帝,谥号孝文皇帝。
485年冯太后、孝文帝颁布了均田令,495年正式迁都洛阳,命鲜卑贵族汉化,采用了汉族统治阶级的政治制度。
这些改革,加速了当时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生活速写拓跋宏的父亲献文帝信仰佛教,对政治极其厌恶,总是想超脱俗世,去修身养性。
所以,公元471年,拓跋宏才5岁的时候,献文帝就把皇位让给了他。
北魏拓跋家一直引用汉武帝的老办法,“立其子杀其母”,就是在立儿子做太子的同时,杀掉太子的母亲,以此来防止吕后那样的悲剧重演。
拓跋宏的生母也是这样被杀死的。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的第6位国君。
年幼的拓跋宏只能由祖母抚养。
所以在471年至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持。
冯太后对拓跋宏一直存有戒心,拓跋宏聪慧早熟,冯太后担心他长大后会对自己不利,所以并不喜欢他。
有一次,她听信谗言,杖罚了幼小的拓跋宏。
又有一次,冯太后在大冷天里,把穿着单衣的小皇帝关在一间空屋子之中,3天不给饭吃,还打算废掉他。
后来因为大臣穆泰的劝阻,拓跋宏才保住了皇位。
拓跋宏3岁时生母就被赐死,所以一直都不知自己的亲生母亲是谁。
他生性孝顺,因为从小就跟着冯太后,就一直把冯太后当亲生母亲一样。
所以,虽然冯太后对他并不很疼爱,但是拓跋宏却真可以算是冯太后的肖孙,即使被责罚也毫无怨言。
传世佳句白日光天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照。
——北魏孝文帝评价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有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哪些新的东西。
魏孝文帝作为一个落后民族的统治者,为了政权的巩固,抛弃狭隘的民族偏见,比他的前辈提供了新东西。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推行均田制,并颁布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王安石变法知识点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背景:1、东晋时建代国,拓跋珪建魏,统一黄河流域。
影响:社会安定,经济恢复,推动了畜牧经济向农业经济的转变,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民族融合2、鲜卑文明与汉文明冲突,社会矛盾尖锐,改革迫在眉睫。
(1)宗主督护制,豪强地主隐瞒人口,逃避赋税、徭役(2)广大农民赋税负担沉重,农民起义不断(3)民族矛盾激化,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民族关系,激化矛盾3、冯太后与孝文帝注重汉化,改革条件具备二、改革内容:措施内 容 均田制15岁以上的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 整顿吏治官吏的任期由官吏的政绩好坏决定;实行俸禄制 迁都洛阳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强化中原统治、避开鲜卑族旧势力;原都城偏穷、交通不便、不如洛阳;北受柔然威胁、南为经略中原) 革除旧俗 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三、评价:促进民族大融合1、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手工业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发展2、政权封建化的加速尊儒崇经,兴办学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3、民族的交流与融合鲜卑游牧民族的农耕化, 汉族人民生活的鲜卑化【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王安石变法】:一、背景:1、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1)土地兼并,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反抗斗争不断(2)极贫积弱局面: 财政困难,入不敷出;辽和西夏威胁北宋安全2、庆历新政:以整顿整治为中心,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推行一年多夭折二、内容:北周 北方 南方 魏 蜀 吴 西晋 东晋 十六国 北魏 东 汉 隋 朝 东魏 北齐 宋 梁 齐 陈 南朝 北朝西魏变法的指导思想:积极开源。
变法目的:摆脱积贫积弱和社会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
变法内容:核心:富国强兵1、富国之法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2、强兵之法保甲法 保马法 将兵法 设军器监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 整顿太学 改革官吏选拔三、评价:1、结果:新法被废止,变法失败。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容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AD406年-AD452年),是北魏时期的一位重要皇帝,他是北魏文化和政治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北魏之祖”。
在他的统治下,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一、改革政治制度1. 采用汉族的官制北魏孝文帝采用汉族的官制,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实行九品中正制,废除了原有的鲜卑族官制,这一措施使得北魏政治制度更加稳定,并且与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相一致,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
2. 加强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中书省、尚书省、吏部、户部等机构,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
他还规定了官员的考核制度和晋升制度,使得官员选拔更加公正,有利于提高政府的效率。
3. 实行科举制度北魏孝文帝实行科举制度,设立了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制度,选拔人才,使得士人有了更多的晋升机会,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二、改革经济制度1. 推行均田制北魏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取消了原有的封建土地制度,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农民的土地得到了保障,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2. 开垦新田北魏孝文帝积极开垦新田,修筑水利工程,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加了农业生产的产量。
3. 实行均输法北魏孝文帝实行均输法,规定各地的粮食需求量和供应量,按照需求和供应的比例分配粮食,使得各地的粮食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三、改革文化制度1. 推崇儒学北魏孝文帝推崇儒学,设立了国子监、太学等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儒学人才,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
2. 编修《魏书》北魏孝文帝编修了《魏书》,这是一部记载北魏历史的重要著作,对于后来的历史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 推广汉族文化北魏孝文帝推广汉族文化,广泛采纳汉族的文化传统和制度,有助于减少民族矛盾,促进民族融合。
总结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推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使得北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
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阳,改易汉俗等。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资料,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1、政治及经济方面班禄制北魏初年,官俸制度沿用「掠夺制」,官员俸禄乃从战争中掠夺他人财物,後来国家渐渐安定,官员间贫富差距渐大,贪污成风。
故此孝文帝仿效汉人的班禄制,官员每季定时发薪。
三长制北魏初年,户籍制度沿用「宗主督护制」,平民百姓大多因为生计依附世家大族(宗主),成为宗主的私产,中央政府不但难以收税,平民百姓更多受宗主威迫。
孝文帝制定「三长制」,以五家一邻,五邻一里,五里一党,各设一长,即「邻长」、「里长」和「党长」。
有助重新整理户口,方便收税。
均田制均田制」配合「三长制」而行,计口授田,平均土地和牲畜,使平民百姓安居乐业。
同时,推行「均田制」,亦可视为北魏政权由游牧业跃进为农业的过程。
2、习惯与文化以下这些措施,是为了改变胡人习惯以作的:改服装首先改变衣著,命令人民改穿汉服,不得再穿胡服。
《魏书‧高祖纪下》云:「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
」改籍贯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籍贯不得再称「代人」,须改称「河南洛阳人」,且死葬洛阳,不得回到北方落地归根,又「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地处黄河之 南,农业生 产发达
利于控制中原,并 举兵南下征服较弱 的“南齐”
先进的汉族文化, 数个朝代之都
2.经过:
493年以“南伐”为名,行迁都之 实 495年正式迁都
平城
洛阳
3.意义:
对洛阳发展: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 融合
3.性质: 封建土地国有制
4.影响:
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巩固政权:有利于赋役征收,促进北魏政权封 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统治; 民族融合:推动了内迁各族由游牧转向农耕, 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高潮到来; 历史影响:影响深远,为隋唐封建鼎盛局面奠 定了物质基础。
3.影响:
吏治好转,矛盾缓和,政局安定,为各项 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政治局面
二.推行均田制---土地制度
1.前提: 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2.原因:
接受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根本原因) 政府和宗主争夺农户(直接原因)
3.内容: 国家按一定标准,把控制的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
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 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 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人教版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階段:第一階段改革的重點是創建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祿制、均田制、三長制、租調製。
第二階段改革重點是漢化政策,主要措施是遷都洛陽和移風易俗。
二、主要內容:即制度的創新、遷都和移風易俗。
俸祿制使北魏吏治好轉,為各項制度建立實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與之相適應的租調賦稅制度一起構成了北魏政權的經濟基礎,從經濟上保證了俸祿制的繼續推行,同時也為三長制的實行提供了客觀要求,而三長制的實行又保證了均田制和租調製的推行。
總之,這些制度彼此影響,互相作用,有力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鞏固了北魏的政權,為孝文帝後期推行更深層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礎。
孝文帝假“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的策略性,利用遷都避開了保守勢力雄厚的舊都平城,減輕了改革的阻力,同時,加強了與漢族地主階級的聯繫,為鞏固改革成果和進一步推行深層次改革奠定了基礎。
他還崇尚中國文化,實行漢化,禁胡服?胡語,改變度量衡,推廣教育,改變姓氏並禁止歸葬,提高了鮮卑人的文化水準。
是西北地區各民族陸續進入中原後民族融合的一次總匯,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這一切體現了一代帝王的遠大抱負和雄才大略,孝文帝是我國曆偉大的少數民族政治家和改革家。
三、成功:1、成功的原因:①改革順應了時代潮流;②符合民族融合趨勢和各族人民的願望;③符合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④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越見識,衝破阻力,毅然改革。
2、認識:①先進必然戰勝落後;②改革必須符合歷史潮流、順應*;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④民族融合與孝文帝改革互為因果關係的。
3、評價:孝文帝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復蘇和繁榮,加強了民族大融合,為國家結束*、走向統一和封建社會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孝文帝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練習題:1.關於北魏政權的發展史,下麵說法不正確的是()A.統一黃河流域後建立B.曾被其他政權吞併C.曾多次遷都D.統一北方後社會環境較為安定2.北魏統一北方後,在黃河流域逐漸採用先進的經濟形式發展經濟,這種經濟形式實質是()A.奴隸制經濟形式B.封建制經濟形式C.半封建半奴隸制經濟D.半畜牧半農業3.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種制度的建設有許多不夠完善和欠缺之處,不包括()A.基層政權組織B.賦稅制度C.民族政策D.按人口分配土地4.導致北魏實行均田制的根本因素是()A.漢族地主的建議B.南北對峙的形勢C.*的激化D.中原地區先進經濟形態的吸引5.下列事件的先後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均田制的實行②俸祿制的實行③遷都洛陽④孝文帝親政⑤北魏統一黃河流域A.①②③④⑤B.③④⑤①②C.⑤①③④②D.⑤②①④③6.北魏租調製規定一對夫婦每年繳納一定數量的租調,這裏的調是指()A.田租B.戶稅C.丁稅D.徭役7.孝文帝遷都,的阻力來自()A.鮮卑貴族B.鮮卑平民C.漢族地主D.中原農民8.北魏前期的新政卓有成效,主要表現為()①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經濟制度②促進了北魏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③鞏固了北魏政權④使鮮卑族的社會生活發生巨變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9.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為改革深入進行提供條件的是()A.整頓吏治B.推行均田制C.遷都洛陽D.提倡與漢族通婚。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发徭役和兵役
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保证了国家对人民有效的控制
整顿
吏治
实行俸禄制;考核官吏政绩决定任期;制定惩治贪污的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迁都
洛阳
公元493年,以“南伐”为名迁都洛阳
政治上,加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经济上,满足了对粮食的需求;军事上,远离了北方的骚扰,稳固了政权
移风
易俗
易服装、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崇儒学
促进北魏的封建化,加快民族融合
3.作用
(1)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与繁荣。
(2)加速了北方各族政权封建化。
(3)促进了民族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意义
均田制
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
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高考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
《高考中的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解析》一、引言高考,作为莘莘学子人生中的重要关卡,对历史知识点的考查尤为细致。
其中,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仅对当时的北魏政权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后世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高考历史的舞台上,北魏孝文帝改革常常成为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那么,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知识点,为高考备考助力。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 民族矛盾尖锐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统治过程中,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民族矛盾较为突出。
2. 阶级矛盾激化随着北魏政权的发展,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
3. 统治危机显现北魏前期的政治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官员贪污腐败、地方割据势力强大等,使得北魏政权面临着严重的统治危机。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1. 迁都洛阳孝文帝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摆脱鲜卑旧贵族的势力影响,决定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
迁都洛阳不仅有利于北魏政权对汉族地区的管理,也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融合。
2. 移风易俗(1)易服装:鲜卑族百姓改穿汉服,禁止穿鲜卑族传统服饰。
(2)讲汉话:要求鲜卑官员必须讲汉语,禁用鲜卑语。
(3)改汉姓: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
(4)通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3. 推行均田制国家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农民向国家缴纳赋税和服役。
均田制的推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 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度,严惩贪污腐败行为。
通过整顿吏治,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增强了北魏政权的统治能力。
5. 实行三长制设立邻、里、党三长,负责清查户口、征收租赋和徭役。
三长制的实行,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1. 积极影响(1)促进了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推动了鲜卑族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融合,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选修重大改革系列)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 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文化风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
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
族封建化的过程。
智者的选择
改革的必要性: 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割据局 面。 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 3.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中原比较先进。 4.鲜卑贵族早期统治激化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和统治集 团内部矛盾,社会动荡,人民起义不断,北魏统治面临危, 必须做出抉择。 可能性: 冯太后与孝文帝改变社会落后现状,学习先进汉文化的坚 定态度 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均田制——三长制
①目的: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②内容: 邻长——里长——党长 ③职能: 基层行政组织,职责是检查户口,征收赋 税,征发徭役兵役,推行均田制
2、整顿吏治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 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化了统治者 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2)内容: 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3)影响:吏治得到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 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抛弃了他们民 族原来的特长,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 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试评述这种史学观点。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促进 历史前进,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 不能某一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
二、改革的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二、内容
㈠前期
1、特点: 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 2、措施: (1)推行均田制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广大同学要想顺利通过高考,接受更好的高等教育,就要做好考试前的复习准备。
历史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改革目的为了革除鲜卑旧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顺应历史的潮流希望能征服中原,将鲜卑族的落后文化与中原的先进文化相结合,发扬鲜卑族改革措施孝文帝改革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范围极其广泛,内容也极为丰富。
总体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均田制。
在均田制的同时又颁布了与之相联系的三长制和租调制。
均田制使农民分得了一定数量的土地,将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地主们的基本利益及土地私有制。
而租调制则相对减轻了农民的租调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从另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实行官吏俸禄制,严惩贪污。
吏治的败坏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同时也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矛盾。
在这项改革措施中,以治绩的好坏为标准。
整肃了官僚机构,巩固了封建统治。
第三,迁都洛阳。
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495 年正式迁都洛阳。
第四,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主要内容有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复姓、定族姓、迁都洛阳等,这是孝文帝改革中最重要的措施。
第一阶段:创建新制度(主要由冯太后主持)政治方面采取俸禄制和三长制(设邻长、里长和党长),经济方面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地方上设立三长制。
为配合均田制的推行,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朝廷采用了大臣李冲的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设一党长。
推行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一定数量的租调,使农民负担大大减轻,国家收入增加。
第二阶段:汉化1.迁都洛阳(494 年)2.改变风俗习惯: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通汉婚、定门第、改籍贯3.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
迁都以前:进行政治经济的改革,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迁都以后: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如:拓跋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
《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点总结的内容
一、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重点是创立新制,主要措施有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
第二阶段改革重点是汉化政策,主要措施是迁都洛阳和移风易俗。
二、主要内容:
即制度的创新、迁都和移风易俗。
俸禄制使北魏吏治好转,为各项制度建立实施提供了政治保障,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和与之相适应的租调赋税制度一起构成了北魏政权的经济根底,从经济上保证了俸禄制的继续推行,同时也为三长制的实行提供了客观要求,而三长制的实行又保证了均田制和租调制的推行。
总之,这些制度彼此影响,互相作用,有力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开展,稳固了北魏的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根底。
三、成功:
1、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
②符合民族融合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③符合统治者稳固统治的需要;
④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越见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2、认识:
①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②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③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
④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3、评价: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
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根底。
孝文帝是我国少数民族中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
高二历史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xx为大家带来过了,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
历史知识点的记忆,这样才能熟练的运用知识点进行做答,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
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笔记
北魏孝文帝改革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基础)1).西汉时发源于大兴安岭北部地区.2).魏晋以来逐渐南迁游牧至山西和内蒙古一带.3).386年拓跋圭(道武帝)建立魏国.4).439年拓跋焘(太武帝)统一黄河流域.2、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3、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阶级矛盾尖锐②民族矛盾激化③人民起义不断4、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二、孝文帝改革的目的与客观条件1、改革的主观目的: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
⑴为了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⑵为了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⑶为了促进北魏社会的发展;⑷为了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
2、改革的客观条件⑴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⑵统治阶级汉化改革的奠基;⑶孝文帝与冯太后执掌实权。
四、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1、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2、中后期特点:实行汉制、移风易俗四、孝文帝改革的内容1、前期——制度改革冯太后主持第一阶段改革——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目的:用新制取代不适应统治需要的旧制度内容: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实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作用: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为孝文帝后期推行更深层次的改革奠定了基础第二阶段改革——孝文帝主持侧重点是:汉化政策目的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主要内容:1)迁都洛阳2)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拓跋改为元、通婚姻、改籍贯:迁居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3)学习汉族的制度①尊儒崇经,兴办学校②恢复汉族礼乐制度③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作用: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孝文帝促使鲜卑“汉化”的主要措施的影响?1)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2)得到汉族地主阶级支持,3)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4)促进了民族大融合1、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①、平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易受外族威胁;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的推行;②、洛阳曾是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在黄河之南,地处农业生产发达的中原地区,交通便利。
高中历史 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北魏孝文帝改革01知识讲解
北魏孝文帝改革考点解读考点提示北魏孝文帝改革知识经纬知识清单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1、有利的社会条件:__①__的崛起及统一黄河流域(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社会环境较为安定,生产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参照汉族政权的一些统治方式,拓跋族由游牧生活转向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北魏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2、改革的必要性——社会矛盾尖锐由于北魏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致使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一是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二是民族矛盾激化,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3、个人因素:冯太后和__②__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执掌朝廷实权的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使年幼的君主孝文帝对汉文化十分敬佩和仰慕,深感要巩固统治必须借鉴汉族封建国家的统治经验,改革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冯太后临朝称制时期的改革(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2)设立__③__,保证国家对人民有效控制。
(3)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
2、孝文帝亲政时期的改革(1)迁都洛阳: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
_④_年正式迁都洛阳。
(2)移风易俗:__⑤__:鲜卑贵族一律改穿汉装。
讲汉话:孝文帝宣布以汉语为“正音”,称鲜卑语为“北语”,要求朝臣“断诸北语,一从正音”。
改汉姓,定门第等级。
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改为汉姓。
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的做法,来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照门第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
通婚姻: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通过这种政治联姻把两族统治者的利益和命运紧密连在一起,以巩固统治。
改籍贯: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
【高清课堂: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之北魏孝文帝改革 369639 北魏孝文帝的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1、性质: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自上而下掀起的一次改变北魏社会面貌的__⑥__改革。
高考政治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
拥有很少土地, 或完全没有土地
从东汉起出现田 庄;兼并引起动荡
三长制
北魏地方管理制度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改革后 北魏政权
农民
影响: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 权;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
"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
内容
作用
制定官俸 制,整顿
吏治
整顿吏治,俸禄国家筹集, 巩固统治 制定惩治贪污办法
吏治有所好转 减轻人民负担
推行
缓和社会矛 盾,发展农
均田制 业生产,增
加国家收入
国家控制的土地 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
分配给农民(实
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 政权封建化,民族融合
质:土地国有制) 社会稳定、增加政府税收
设立 三长制
配合均田制
健全基层政权完善行政体制;
的推行,强 化对地方的
邻长—里长—党长
保证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加强中 央集权;
控制
保证税收
推行 租调制
与均田制 向政府交纳一定 相适应, 数量的租调
保证税收
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 现象,减轻农民负担; 农民转向政府,成编户 齐民,增加税收
探究1 : 如果你是北魏的一个农民,你全家
均田制 可以分到多少土地?又有多少土地归你家所
有?其实质是什么?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
亩, … …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 则还田 … …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 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
禁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资治通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历史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 年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历史网。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在民族征服的过程中,北魏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了民族歧视和残酷的民族压迫政策,在征服战争中也常常出现疯狂的民族杀戮,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改革的必要性)。
到了北魏中期,民族矛盾虽已日趋缓和,但由于统治阶级过度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也日益尖锐起来,农民起义年年爆发,特别是公元445 年(太平真君六年)在陕西杏城的卢水胡人盖吴领导的起义,发动了十余万群众参加起义,北魏政府派出6 万骑兵前来镇压,统治者拓跋焘亲临指挥,最终盖吴被叛徒杀害,盖吴起义失败了,却使北魏统治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为北方创造了较为安定的环境,促进了社会发展,并借鉴汉族的一些统治方式
2、北魏统一后面临社会矛盾与统治危机
①政权制度建设欠缺,宗主督护制和赋税制度混乱造成阶级矛盾尖锐
②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③矛盾激化使得人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3、冯太后和孝文帝学习汉文化借鉴汉族经验决定改革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前期:
⑴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
⑵推行均田制①前提: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②基本内容: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