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合集下载

传拓研学手册

传拓研学手册

传拓研学手册

一、传拓的定义和历史

1. 传拓是指通过将古代文物或艺术品的图案、文字等复制到纸上,以便保存和研究的方法。

2. 传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用于复制石碑、铜器等文物。

二、传拓的步骤和方法

1. 准备工具:宣纸、墨汁、毛笔、砚台、水杯等。

2. 选择文物:选择适合传拓的文物,如石碑、铜器等。

3. 制作拓片:将宣纸贴在文物上,用毛笔蘸取墨汁,轻轻涂抹在宣纸上,使图案或文字复制到纸上。

4. 处理拓片:待拓片干燥后,用水浸泡拓片,使其分离出来。

5. 晾干和保存:将拓片晾干,注意防潮和防晒,以便长期保存。

三、传拓的意义和应用

1. 传拓可以帮助保存古代文物和艺术品,使其得以传承和研究。

2. 传拓可以为学者提供重要的研究资料,帮助他们了解古代文化和艺术。

3. 传拓也可以用于教育和展览,向公众展示古代文物和艺术品的魅力。

四、传拓的注意事项

1. 选择适合传拓的文物,避免选择过于光滑或纹理不明显的物体。

2. 使用合适的墨汁和宣纸,以保证拓片的质量。

3. 在制作拓片时要注意用力均匀,避免出现模糊或不清晰的情况。

4. 处理拓片时要谨慎,避免损坏文物或拓片本身。

5. 保存拓片时要注意环境条件,避免受潮或受阳光直射。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金石传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石刻为载体,通过传拓的技

艺将石刻上的艺术意境复制到纸面上,使得传统石刻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金石传拓是中

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审美趣味,更是一种对

自然与人文的共融与赞美。本文将就金石传拓的美和魅力进行浅谈。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意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刻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

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通过金石传拓,人

们可以将石刻上的精美纹样、艺术意境以及文化内涵完整地再现出来,使得这种美在时间

的长河中得以延续。在传拓的过程中,通过细腻的技艺和精湛的功力,艺术家们可以将石

刻上的线条、纹理等细节完整地呈现在纸面上,再现出古代匠人的工艺精湛和心灵手巧。

这种美,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化传承,传统发扬”的理念,金石传拓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金石传拓,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雕刻技

艺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古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创造力和智慧。金石传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

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的窗口,通过石刻上的文字、图案以及纹样,我们可以窥见

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生活习俗,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

意义。金石传拓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艺术美感,更在于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金石传拓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以石刻为原型,通过传拓技艺将其复制到纸面上,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在传拓的过程中,艺术

金石碑学——洛阳非遗传承人裴建平解读传拓意义

金石碑学——洛阳非遗传承人裴建平解读传拓意义

金石碑学——洛阳非遗传承人裴建平解读传拓意义

裴建平先生在日本东京大学讲学

裴建平,生于1957年。河南省偃师市人。洛阳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其历数十年致力于传拓工艺技术的探索研究,在与业界同道不断进行交流和探讨的过程中,博采众长地使传拓这一古老的传统技艺得到了提升与发展,尤其在传拓技艺与碑刻文献的保护关系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着较为独到的见解。我国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观摩裴建平碑刻传拓技艺后,挥笔给予“妙手传拓,化身千亿”的赞誉;2011年裴建平应日本东京大学之邀到日本进行学术交流,“裴拓本”被日本学界所推崇;2012年裴建平受邀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中国传拓技艺展”,被承办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的专书《中国传拓技艺图典》誉为“当代传拓名家”。

冯其庸先生题赠“妙手传拓,化身千亿”。

金石碑学——洛阳非遗传承人裴建平解读传拓意义文/翰艺

传拓起于东汉,最早的作用是临摹习字。到盛唐后,这种习字方法更是被上层士大夫所普遍采用。在两宋阶段,传拓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并延续至今。传拓技术为我们保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具有历史意义。

传拓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文、器皿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显示出来的一种技能。

颜真卿《多宝塔》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现保存在法国巴黎图书馆的拓本《温泉铭》,原石在陕西温泉,石久佚,拓片却长久地保存下来了。国家图书馆珍藏的宋拓《神策军碑》,原石早已不存,而拓本却依存。类似以拓本或拓片形式保存至今的石刻资料有很多,为研究碑刻及历史文献留下了宝贵的资料。中国古语曰:“寿如金石”,说明金石的坚固,能传之久远。由于以前对石刻的保护力度不够,现在大批石刻字迹已不清晰了,但是利用传拓技法拓制的拓片却能使它们风采永驻。其次,传拓技术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书法史料,法帖就是专门用于学习书法的最好范本。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字帖,像柳公权《玄秘塔》、颜真卿《多宝塔》、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等,都是从石碑上传拓下来,经过割裱而成的。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传拓技巧初探

传拓技巧初探

传拓技巧初探

作者:于美娜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07期

摘要:传拓,是将纸附着在有文字或图案的器物上,再用墨或色将其形态、纹理、大小打拓出来的技艺。它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物体显像方法。笔者在博物院中虽从事古籍字画装裱修复工作,但偶尔也会接到一些传拓院藏碑帖的任务,因此对传拓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笔者传拓的对象有碑碣、砚台、印章、玉佩、砖瓦、笔筒、扇骨。每一种器物都有不同的传拓技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琢磨,文章即是笔者在传拓过程中的体会与思考。

关键词:传拓;器形;技巧

传拓,是将纸附着在有文字或图案的器物上,再用墨或色将其形态、纹理、大小打拓出来的技艺。它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物体显像方法。传拓技术在我国的存续历史十分久远。最早见于《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其中著录了《秦皇东巡会稽刻文》一卷、东汉碑刻《一字石经》三十四卷、三国魏《三字石经》十七卷。注曰:“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魏正始中,又立三字石经,相承以为七经正字。后魏之末,齐神武执政,自洛阳徙于邺都,行至河阳,值岸崩,遂沒于水。其得至邺者,不盈太半。至隋开皇元年,又自邺京载入长安,置于秘书内省,议欲补缉,立于国学,寻属隋乱,事遂寝废,营造之司,因用为柱础。贞观初,秘书监臣魏征始收聚之,十不存一。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根据上述文字,我们可以推断,自汉魏时期开始树碑立传之风盛行,许多名门望族的石碑刻石均由蔡邕书写,而“相承传拓之本”指的正是拓本,只可惜这个时期的拓本至今尚未被发现。

陈介祺《传古别录》中的金石传拓技艺探析

陈介祺《传古别录》中的金石传拓技艺探析

陈介祺(1813-1884),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齐东陶父,山东潍县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后官至翰林院编修,辞官后回乡致力于金石研究,是晚清金石学家、古文字学家、收藏家。陈介祺秉持传古之志,好古文字、精鉴古、富收藏,所见古物有文字者,皆愿收藏并研习。鲍康称“当代赏鉴家不得不推簠斋为第一”[1]。他尤善毡蜡,提升、改良晚清民国的金石传拓技艺。吴大澂评陈介祺“拓本之工,亦从古所未有”[2]。他所撰的《传古别录》即是其围绕传拓技艺写予潘祖荫的一封长信,潘祖荫后将其整理刊刻,收入《滂喜斋丛书》。

陈介祺酷嗜三代金石古物,注重其传古功用,称“我辈好古,皆有真性情真精神与古人相契,方非玩物丧志。夸多斗靡,与玩珠玉无异。故必重在文字,尤重有真知有思古获心之喻也”[3]。这与当时古物“赏玩”之风有根本区别。他还认为,传古当“以精拓传世方是己物,不然何以信今传后,岂可虚此一藏”[4]。与其传古观念相应,他进一步提出“传古不可不多拓,多拓不可不护器”[5]7的传拓观念。《传古别录》这一专门探讨金石传拓技法的论著,是对清末金石传拓技艺集中、全面的总结,也是供学者们研究与践行的经典文献资料。原文细致地论述了拓字损器之弊、剔字之弊、拓字之法、立目等相关问题。现按照传拓的基本工序,对《传古别录》中所载相关内容重新加以归纳与梳理,便于传拓者与研究者将其置于拓制流程中进行理解与应用。

一、传拓对象与材料、工具

《传古别录》中述及的传拓对象有26种:石、碑、吉金、鼎、钟、尊、卣、角、爵、觥、斝、觯、重、壶、镜、刀币、戈、矛、瞿、虎符、诏版、泉、瓦、砖、泥封、土范;针对这些器物的特殊部位如腹内、鼎腹、爵鋬、爵足、爵腹也进行了相关拓法的论述;同时还对器物特殊部位中的典型形态,如平面者、古器平者、深腹者、器之深者、碑字大者、字小者,及器物不同保存状况,如铜质薄甚者、古器锈之薄者、石完者、重器、朽器等的拓制技法进行了着重说明。

金石传拓心得

金石传拓心得

金石传拓心得

金石传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技艺,通过用纸和墨将铭刻在青铜器物或石碑上的文字或图案拷贝出来。以下是关于金石传拓的心得:

1. 准备工作:在进行传拓之前,确保你有合适的工具和材料。你需要用到纸张、墨汁、拓包、刷子等工具。选择质量好的纸张和适合的墨汁,以确保拓印的质量。

2. 清洁和处理被拓物:在传拓之前,确保被拓物的表面干净且无油脂。你可以使用软布轻轻擦拭被拓物的表面,以去除污垢和杂质。

3. 涂抹墨汁:将适量的墨汁均匀地涂抹在被拓物的表面。使用刷子或拓包将墨汁均匀地刷在被拓物上,确保墨汁覆盖整个表面。

4. 传拓过程:将纸张轻轻覆盖在被拓物的表面上,确保纸张与被拓物之间没有气泡。然后,使用拓包轻轻按压纸张,使其与被拓物紧密接触。根据需要,可以使用拓包进行多次按压,以确保拓印的清晰。

5. 揭取拓片:在拓印完成后,小心地将纸张从被拓物上揭取下来。注意不要弄皱或损坏拓片。

6. 后期处理:拓片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后期处理,如修剪边缘、装裱等。根据个人喜好和需求,你可以对拓片进行进一步的装饰和保护。

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细心,不断练习和尝试,以提高自己的传拓技巧。金石传拓是一门艺术,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可以逐渐掌握其中的技巧,并创作出高质量的拓片作品。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让金石拓片带您一窥历史文化之美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让金石拓片带您一窥历史文化之美

金石拓片丨楮墨留真——让金石拓片带您一窥历史文化之美

石,是指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现在,广义上金石还包括简牍、甲骨、玉器、砖瓦、封泥等器物。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可见对于如何将重要之事记录下来并永久流传下去,古人自然早已思索过,以青铜之固,以顽石之坚,此类物质自然是上佳的载体。

如何将碑刻、器皿上的文字与图案永久留存?于是人们想到将宣纸蒙在金石表面,再用墨拓印,金石拓片由此诞生。

其实,拓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有:“拓书悉用薄纸”之语。《隋书·经籍志》有:“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尽管我们今天已看不到梁朝和隋朝时期的拓片,但可以肯定,梁朝和隋朝就已经出现拓片。

《隋书·经籍志》中最早出现“传拓”一词

所幸,在敦煌石室所发现的大量文书图卷中,竟然夹杂着一卷唐太宗所书的《温泉铭》拓本,更幸运的是,在拓本的末尾边角处,还有一行墨书小字:“永徽四年八月围谷府果毅儿”——这个准确无误的纪年,使这件《温泉铭》拓本被确认为是唐初的拓本,即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传拓本实物。目前此拓本藏于法国国家博物馆,而在中国国家图书馆只留存有这部拓本的清末照相本,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唐初《温泉铭》拓本局部(尾边墨字为纪年题记)

窦臮《述书赋》云:“岐州雍城南,有周宣王《猎碣》十枚,并作鼓形,上有篆文,今见打本。”“猎碣”即“石鼓文”。文中所说的“打本”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拓本或拓片。由此可见,在唐代就已经有石鼓文拓片流传。

到了宋代,拓片已盛行风靡,由于文化发达,刻帖业的兴盛,拓印技术得到了空前提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拓片,当时对拓片就有“下真迹一等”的评价。宋代欧阳修收藏碑帖拓本上千卷,还编写了《集古录》,开拓片收藏研究大家之先河。赵明诚与妻子李清照一

[整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整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桥

【导视】石刻包括汉画像石刻、摩崖石刻,石刻拓片就是从这些石刻上传拓下来的,又是怎样传拓下来的呢?这就传拓技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魅力邹城》节目又与您见面了!本期为您安排的是:解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下面请收看详细内容。

【解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金石拓片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由于对中华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已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

【采访】所谓传拓,亦称棰拓。“传”与“拓”两字具有不同的含义。《字彙·人部》曰:“传,续也。”陆明德认为:“传者,相传继续也。”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由于在传拓过程中要运用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传拓技法。又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陶器、青铜铭文、

玉器花纹、瓦当、画像、铜镜、货币、铜器器形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人们通常所说的拓片或拓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解说】传拓技术是在刻石已出现,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产生的。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如果说当时只有书写在一定载体上的文字而没有一定数量刻石的出现,就不会有传拓技术的产生了。在汉朝刻石、纸张和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传拓技术的发明、发展和使用。由此看来,传拓技术最早在汉魏之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金石传拓技法

金石传拓技法

金石传拓技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技艺,主要用于复制和保存金石文物的文字和图案。这种技艺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金石传拓主要应用于碑文、石刻、铜器、玉器等文物上,通过特殊的拓印方法,将文物的表面细节转移到纸张或其他载体上,形成拓片。

传拓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工具与材料:包括宣纸、拓布、拓墨、毛笔、刷子等。

2. 清洗文物表面:去除文物表面的灰尘污垢,保证拓印的清晰度。

3. 铺纸:将宣纸湿润后铺展在文物表面,用刷子轻轻拍打使纸张贴合。

4. 拍打与上色:使用拓布均匀拍打纸张,使纸张的纤维充分吸收墨色。

5. 揭纸:待墨色干燥后,小心地揭开纸张,形成清晰的拓片。

传拓技法不仅要求技艺娴熟,更需要耐心和细致,以确保拓片的质量和文物的安全。拓片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保存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传拓还引入了数码扫描和三维打印技术,使得金石传拓技艺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拓片,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用来记录自然美景和文化遗产。全形拓技艺是指利用

这种古老的拓片工艺,创作出全新的艺术作品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这种技艺既有传统的

文化内涵,又有现代的审美需求,因而备受青睐。本文将探讨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以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一、传统拓片工艺的传承

拓片工艺起源于古代中国,最初是用来记录地图、植物和文物的技术手段。古代的拓

片以其精美的纹样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文化遗产都是通

过拓片技术得以传承下来的。拓片工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工

艺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传统的拓片工艺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拓片工艺需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进行

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二、全形拓技艺的实践

全形拓技艺是一种对传统拓片工艺的创新和延伸。它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拓片工艺的精髓,还引入了现代的艺术理念和审美标准,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通过全形拓技艺,艺术家们可以用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呈现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使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

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和魅力。

全形拓技艺在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 创作个性化作品

传统的拓片工艺主要是用来记录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作品的风格和表现形式比较固定。而在全形拓技艺中,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创作特点,创作出更加个性化

的作品。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式,来呈现自己对自然和文化的理解和表达。这种个性化的创作方式,使全形拓技艺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当代审美价值。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又称为“拓印技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指用墨水、颜料或其他染料,在纸张、绸布等材料的表面进行印刷,再经过处理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全形拓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印刷技术之发展恰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完善。

传统全形拓技艺通常需要手工印刷,需要精湛的技艺和高度专注的状态才能完成。现代的数码印刷技术可以更快地制作拓片,但这种印刷方式往往难以保持原始的手工风格,制作出的作品缺乏传统的纹理和细节。因此,重要的是要保持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和熟练掌握,以便能够发挥创造性,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拓印艺术家需要运用创意和技术将传统的技艺与当代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颖的作品。在传统作品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创新将全形拓技艺带入现代化的时代。

全形拓技艺以独具魅力的形式,展示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通过以手工印刷的方式,捕捉和表达自然界中细微的纹理、色彩和形态,全形拓技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它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了解各种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同时,全形拓技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表达和实现想象力的手段,它更具有实用性,可以用来装饰衣服、墙壁、家具等。

岁月打磨出来的鬼斧天工,使当代传拓艺术,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岁月打磨出来的鬼斧天工,使当代传拓艺术,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岁月打磨出来的鬼斧天工,使当代传拓艺术,散发出旺盛的生

命力

自2015年

报本堂明清木雕博物馆

发布馆藏品

原创第「602」期

木雕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多彩的精美纹饰、精细多样的雕刻技艺成为传拓对象。尤其明清老木雕,岁月打磨出来的鬼斧天工,使当代传拓艺术,散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当代手工传拓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依托优质适合传拓的老木雕,利用当代技艺,使老木雕身上的纹饰语言,在当代艺术品上绽放光彩。

当代木雕传拓技艺,为保护老木雕,需保护性传拓,因此拓片作品都是限量的。

木雕拓片是一种创造美的事业,几百年前的木雕纹饰,在当代艺术品上呈现,作为当代全新美学艺术,丰富着艺术品市场。

明清老木雕为文物,木雕拓片,为当代艺术品,两者彼此闪耀,雕花不凋。

今日分享的这对当代木雕拓片作品,拓本来源于清代窗板。

300多年前的海棠花纹饰艺术,古人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使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传拓技艺散发出旺盛生命力。纹饰繁复不失秩序,枝叶立体精致柔软。画面中的纹饰,在老纸上呈现出铺天盖地般密丽,再加上有一只俏皮的瑞鸟,主题纹样更加灵动。

《长物志》认为海棠适合喜欢幽雅环境的人。正如陆游所言“海棠虽艳无俗姿”。

这件作品,中心二朵海棠簇生在枝梢,左右两侧数多海棠簇生在嫩枝上,花多且密丽。花头有向前后,有向左右,花有大小等各种形态。枝干有老嫩,嫩叶穿插其中。

这件作品之所以生动,一是感谢几百年前木雕工匠的雕刻技艺,

二是感谢岁月,岁月打磨了这件雕花窗板,三是感谢刘喜林老师,精湛的当代手工传拓美术技艺。

左右两侧数朵海棠,花开似锦,古代工匠雕刻的海棠花,形制丰富多彩,在当代艺术品上,呈现出来的艺术风采,以墨突出虚实关系,呈现出如遇微风,优美飘飘荡荡状态。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一、历史价值

金石传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使用的是青铜器传拓法。这种传拓法用青铜铸

造出贴有字形或图案的模板,再用纯黑墨汁在模板上印出图案或文字,通过“传”到其他

材料或书目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化遗产。

历经千年演变后,金石传拓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与完善。由于各个时期的工具和材料不同,每一个时期的金石传拓作品都具有它独特的风格。久而久之,这些金石传拓作品不但

成为了历代金石文化的重要补充,更是一种保存、传承和展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宝库的珍品。

二、文化价值

金石传拓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的深刻内涵。金

石传拓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中国文化与美学传承和创新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金石传拓被视为一种艺术,它通过对金石图案形状、笔画、构造、布局等的感性领悟来反映出作者的审美情趣、文化素养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其中,每一篇作品都有其独特之处,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三、审美价值

金石传拓的审美价值则体现在它所传达的美学理念上。金石传拓作品的美学价值不仅

仅在于它的古老、文化和艺术性,更在于它的象征、意境和思维启迪。

在意境和象征方面,金石传拓作品通过对自然、人物和社会万象的描绘体现出中国人

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在思维启迪方面,金石传拓则能够刺激人们学习、思考和感性体

验的欲望,引导人们在情感、艺术、文化等方面的修养。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拓本的产生和碑帖的传拓方法

二、拓本的产生

用纸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或图像,究竟起源于何时,现还无定论。明清金石学家普遍认为,最早之拓本为宋拓本;现代金石学家马衡认为,“拓石之法盖始于石经”(《凡将斋金石从稿》)。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汉魏石经)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惜不见拓本实物。现可知见之最早拓本有三,皆在清末敦煌石窟发现,即唐太宗书《温泉铭》、欧阳询书《化度寺碑》、柳公权书《金刚经》。其中唐太宗书《温泉铭》拓本末尾有题字一行:“永徽四年(653)八月围谷府果毅见(下缺)”为唐初人亲笔所书,故定其为此前之拓本无疑。其他二本纸墨相近,拓工精好,亦为唐拓本。借此,说明了明清金石学家认识上的局限。所以,拓本若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如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初唐无疑。在唐代拓本不称“拓本”,而称为“打本”。西安有一唐代的经幢,其最后一行刻有:“元和八年(813)八月五日女弟子那罗延建尊胜碑打本散施,同愿受持。”意思是说,有一位名叫那罗延的女弟子建立了这个经幢,从这个经幢上打拓下的经文墨本撒发给大家。这“打本”二字就是打印成本的意思。同时,“打本”也成为一个名词。又唐玄宗《石台孝经》后,也存有:“臣仅打本,分为上下卷,于光顺门奉献以闻”之纪录;窦蒙《述书赋注》中有“周宣王猎碣十枚,上有篆-文,今见打本”之句,由此可知“打本”是唐人称拓碑的正

名。

到了宋代,欧阳修跋《武班碑》云:“后得别本,模搨粗明,始辨其一二。”又跋《唐中兴颂》云:“模打既多,石亦残缺。”这里,他随意用模搨、模打,都是意同词,指打碑而言,不是影写了。在宋代古人法书,大都用石刻或木刻的方法传承,不在用唐人摹搨的方法,故宋人所谓拓本、摹本,实际上已和唐人所谓“打本”同义了。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金石传拓,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源自于中国古代。通过传拓,我们可以将自然界

中的各种纹理和形态记录下来,保存至千秋,成为一种独特的、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艺

术作品。在中国古代,传拓曾是宫廷贵族雅士们的消遣,而今,这一传统艺术不仅在中国,还在世界各地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浅谈金石传拓之美,探寻这一传

统艺术形式的魅力所在。

一、金石传拓的历史渊源

金石传拓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早在商周时期,中国文人就开始

使用传拓的方法来保存和记录自然界中的纹理和形态。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的诸多名士

雅士都对金石传拓情有独钟,他们将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岩石砾石、动植物的图案纹理

等进行传拓,保存至卷轴或者石碑上,从而留下了许多珍贵的传世之作。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对金石传拓的描述。《诗经》中就有“金玉良弓寰中箭,斑斓弓纛上横出”的描述,可以看出金石传拓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

影响。在宋代,传拓更是成为文人雅士的必备艺术技能,成为他们抒发情怀、表达独特审

美观念的重要工具。传拓也渐渐成为了一种审美活动和文化传承的载体。

二、金石传拓的艺术魅力

金石传拓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古代被如此重视,正是因为它蕴含着极大的艺术魅力。金

石传拓是一种保留自然之美的艺术形式。在自然界中,每一片叶子、每一块石头、每一寸

土地都有其独特的纹理和形态,而金石传拓正是将这些天然美景记录下来,保存至卷轴或

石碑上。这种通过传拓来记录自然之美的方式,既能够保持自然界的原真和美丽,也能够

将这些美景传承下来,留给后人。

传拓名词解释

传拓名词解释

传拓名词解释

传拓,一个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它源于古代文化传承的需求,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成为了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传拓是指通过传拓技艺,将名家的诗文、书法、绘画作品等拓本制作成拓片,并进行流传和传播。这一传统文化遗产,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子。

传拓技艺起源于古代的“铭文”和“印章”文化。在商、周时期,铭文和印章广泛应用于铭刻和印章,用于标示和纪念。随着历史的推移,绘画、书法和诗歌等艺术形式逐渐兴起,画家和书法家们开始将他们的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并希望通过传拓技艺将这种艺术形式传承下去。

传拓技艺的发展受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极大推崇。他们认为,拓片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技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拓印名家的诗文、书法和绘画作品,不仅可以学习到前人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在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造诣。因此,

传拓技艺在文人墨客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他们创作的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变革,传拓技艺逐渐走出江湖,成为了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如今,传拓技艺已经逐渐回归到大众视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爱好者。为了满足人们对于传拓技艺的需求,许多艺术家、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对传拓技艺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得传拓技艺在当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总之,传拓技艺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内涵的艺术形式。它既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又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在当代,传拓技艺在传承与发展中得到了新的机遇,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追求艺术和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古籍馆金石组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传拓时根据着色的不同、器物的不同,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法在传世的大量拓本中都有反映。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浓黑闪亮的乌金拓,浓淡墨相间的镶拓,以朱、蓝等多种颜料拓成的朱拓和彩拓,用来拓制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等。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不必经由捶拓这一步骤,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扑拓与擦拓

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

的传拓方法。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

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

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与扑拓法相比,

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

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则难于操作。

全形拓

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

立体拓。它是一种综合了素描、绘

画、传拓、剪纸等技术的特别技艺。

早期的全形拓不用整张纸,是将器

物各部位的纹饰及器铭分拓,再把

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按事先画好的

图稿拼粘在一起,故此也叫分纸拓。

现今青铜器全形拓的方法是:在拓

器物前,先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

特征的最佳角度,

然后用铅笔在准扑拓法

大克鼎

噩侯御方鼎

备好的宣纸上轻轻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宣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在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以后用喷壶喷水把拓片整理平整,完成全形拓。

响搨

响搨是摹搨善本碑帖或法书墨迹的一种方法,即将薄纸覆于帖上,用细若游丝的线将字画的轮廓双钩描摹下来,或以薄纸覆帖上,就明窗等透光处影摹,再行填墨或用小扑子补墨。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然圈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窗景而摹之,又谓响搨焉。”

乌金拓、蝉翼拓、隔麻拓

乌金拓即墨色浓黑而发亮的拓本。其工艺特点在于以白宣纸加浓墨反复上墨,使拓本黑亮晶莹,光可鉴人,字口清晰。蝉翼拓即拓工精细、墨色匀淡而薄如蝉翼的拓本,望之如淡云笼月,精神气韵皆在有无之间。隔麻拓,有人谓在传拓时以一细麻布衬于拓纸下,而今人则多以“隔麻”为“葛麻”之误,所谓隔麻拓实际即是用葛麻纸拓制之本。此类拓本所留存下来的实物多为宋拓法帖,字完神足,毫发不失,主要特征是纸面隐隐有经纬纹理。

乌金拓

蝉翼拓

隔麻拓

精拓本

精拓本即纸墨精良、工艺考究的拓本。此类拓本在拓制之前,要对所传拓的对象进行细致清理,特别是散落于野外的石刻,遍体皆是泥土与苔藓,须清洗干净。在此基础之上,又要根据传拓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佳楮良墨,并采取精细的拓法,所谓“先洗剔莹洁,用上料硾宣纸,再以绵包熨贴使平,轻椎缓敲”,如此拓得之本较精。此种拓本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又常能拓得一些一般拓本所遗漏的文字,文献价值更高。故古人谓新拓之精本与一般旧拓本相比,

精拓本要“十倍旧拓”。

《张迁碑》清初精拓本

与传拓相关的技法

与传拓相关的技法,较为常用的包括双钩、双钩填墨、四周填墨、喷墨、颖拓等。双钩本是以纸覆于前代书法墨迹或碑帖拓本之上,勾勒出文字的轮廓而成。若将双钩本中的空心文字中间填墨,即成与墨迹相似的双钩填墨本。若将双钩本的文字周围填墨,即成与拓本相似的四周填墨本。若将双钩本的文字剪下,排列于空白宣纸上,再以墨喷洒文字四周,最后移去所剪之字,所得之本亦与拓本类似,名喷墨本。此外尚有以毛笔临摹拓片者,实际上相当于拓片的绘本,名颖拓本,因“颖”字有笔尖之意而得名。

周正考父鼎铭(清姚华颖拓本)

唐寿佛像(清姚华颖拓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