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金石传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石刻为载体,通过传拓的技艺将石刻上的艺术意境复制到纸面上,使得传统石刻艺术得以传承和发扬。
金石传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审美趣味,更是一种对自然与人文的共融与赞美。
本文将就金石传拓的美和魅力进行浅谈。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审美意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石刻一直被视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实用的功能,更是一种对自然的崇拜和赞美。
通过金石传拓,人们可以将石刻上的精美纹样、艺术意境以及文化内涵完整地再现出来,使得这种美在时间的长河中得以延续。
在传拓的过程中,通过细腻的技艺和精湛的功力,艺术家们可以将石刻上的线条、纹理等细节完整地呈现在纸面上,再现出古代匠人的工艺精湛和心灵手巧。
这种美,不仅体现了古人的审美情趣和工艺水平,更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在中国,历来就有“文化传承,传统发扬”的理念,金石传拓正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
通过金石传拓,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雕刻技艺的发展历程,感受到古人在艺术表现上的创造力和智慧。
金石传拓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古代社会风貌和文化底蕴的窗口,通过石刻上的文字、图案以及纹样,我们可以窥见古人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以及生活习俗,这对于我们研究古代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金石传拓之美不仅在于它的艺术美感,更在于它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
金石传拓之美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石传拓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它以石刻为原型,通过传拓技艺将其复制到纸面上,形成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传拓的过程中,艺术家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和材料,通过细致入微的技艺和感觉细腻的触觉,将石刻上的每一个纹理、每一处痕迹都完整地呈现在纸面上,这种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技术功力。
金石传拓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和魅力,能够给人一种宁静、古雅的美感,让人在欣赏之余感叹古人的匠心和创造力。
金石传拓技法
金石传拓技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技艺,主要用于复制和保存金石文物的文字和图案。
这种技艺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金石传拓主要应用于碑文、石刻、铜器、玉器等文物上,通过特殊的拓印方法,将文物的表面细节转移到纸张或其他载体上,形成拓片。
传拓的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准备工具与材料:包括宣纸、拓布、拓墨、毛笔、刷子等。
2. 清洗文物表面:去除文物表面的灰尘污垢,保证拓印的清晰度。
3. 铺纸:将宣纸湿润后铺展在文物表面,用刷子轻轻拍打使纸张贴合。
4. 拍打与上色:使用拓布均匀拍打纸张,使纸张的纤维充分吸收墨色。
5. 揭纸:待墨色干燥后,小心地揭开纸张,形成清晰的拓片。
传拓技法不仅要求技艺娴熟,更需要耐心和细致,以确保拓片的质量和文物的安全。
拓片作为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对于保存文化遗产、推动学术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传拓还引入了数码扫描和三维打印技术,使得金石传拓技艺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又称为“拓印技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指用墨水、颜料或其他染料,在纸张、绸布等材料的表面进行印刷,再经过处理而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
全形拓技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起源于中国,印刷技术之发展恰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进步、完善。
传统全形拓技艺通常需要手工印刷,需要精湛的技艺和高度专注的状态才能完成。
现代的数码印刷技术可以更快地制作拓片,但这种印刷方式往往难以保持原始的手工风格,制作出的作品缺乏传统的纹理和细节。
因此,重要的是要保持对传统技艺的了解和熟练掌握,以便能够发挥创造性,创造出高质量的作品。
拓印艺术家需要运用创意和技术将传统的技艺与当代的设计元素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新颖的作品。
在传统作品的基础上寻找创新点,将艺术的表现手法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从而通过创新将全形拓技艺带入现代化的时代。
全形拓技艺以独具魅力的形式,展示了人类的审美情趣、历史文化和自然风光。
通过以手工印刷的方式,捕捉和表达自然界中细微的纹理、色彩和形态,全形拓技艺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它还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不同的文化、环境和社会制度,了解各种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同时,全形拓技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创造、表达和实现想象力的手段,它更具有实用性,可以用来装饰衣服、墙壁、家具等。
2019.1金太阳联考论述类讲评
③我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 的重要性。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乾隆内府的《西清 四鉴》等,都辑录描绘了古代器物的形状。然而,这些器物 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在准确描述器物 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最能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实际 形状,同时又不失金石韵味的方法,是“金石器物全形拓技 艺”(以下简称“全形拓”),这种技艺出现在清代中晚期。 在此之前,所谓的拓本都是指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 文。全形拓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素描、剪纸和雕 刻等技术,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全形 拓将那些难得的器物以1:1的比例拓制下来,它的主要意义 就在于存器、存史、补史。由于制作工艺复杂,传拓者对 金石学、书法、绘画、雕刻以及传拓技艺等知识和技法都 须全面掌握。因此,全形拓的学术价值和艺术水准较高,得 者无不视若拱璧。
第一段,论述传拓的来源、概念、特点、功能、审美意趣等。
②我国的传统传拓技艺源远流长,据文献记载和有关学者 考证,我国的传拓技艺发轫于东汉末年,历经魏晋南北朝, 至隋唐时期已经非常成熟。如今所见实物拓本,以清末敦 煌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石刻拓本为最早,上有永徽 四年唐人手写题记。
第二段,论述传拓悠久的历史,指出其“发轫”期、成熟期和现 存最早的实物拓本。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由传统技艺传拓说起,详细论述了全形拓的产生时期、制作 工艺、价值以及发展,等等。 考查内容和论证结构,本题正确。 B.文章列举《考古图》《西清四鉴》等例证来论证器物形状都是通 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 考查论点与论据的关系。本题错误,列举两部古籍是为了论证“我 国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引出 “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 C.文章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全形拓的价值,指出全形拓的意义,认为 其并不亚于古器物本身。 考查论证角度,本题正确。 D.文章最后概括论述改革性传承在全形拓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并指 出全形拓的发展方向。 考查内容,、作用、意义、价值 等。(对比论证)
如何制作一幅拓片?——传拓的流程、方法与技巧
如何制作一幅拓片?——传拓的流程、方法与技巧拓片,是指用墨或有色颜料,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法,把砖瓦、石刻及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物上的图案、文字乃至其本身的形状样貌信息“拷贝”在纸上的印刷品。
这种“拷贝”的动作和过程,也即是“拓”、“传拓”。
拓有什么价值呢?拓片是如何制作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
金石艺术博物馆“拓墨铭传——中国古代传拓艺术展”上鉴赏拓片艺术的观众们拓片,高雅的艺术品传拓,是文博界中用以保存文物信息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手段。
一则,因为它是从原物表面上直接“拷贝”下来,其中的形象、大小与原物几乎完全相同,这让传拓成为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地采集原作表面信息的收录方法。
二则,与原物相比,使用传拓的方法,来广泛地采集、展示、鉴赏和保藏,有诸多好处:原物难求,弥足珍贵,携带、搬运、保藏等都不方便,且又容易受到损伤;而相对的,拓片本身材质极为轻巧柔韧,待其装裱成轴(或册)之后又能曲伸自如,这就非常有利于保存、管理、携带、移动、展陈、玩赏和分享。
启功旧藏孙过庭书谱拓片册页三则,上乘的拓片往往被视为其珍稀原作的“替代品”。
它正是原作的分身和影子,是其文化灵魂外延的渗透,因而也就使其成为收藏界所推崇的不可多得的高雅艺术品,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文博收藏价值。
四则,中国拓印的历史已有超越一千多年之久。
正是因为有拓片的传世,借助于其中显现的原有的信息内容,很多那些已经毁坏、散佚的珍稀器物、碑刻等,才得以让后世的人们能够再度领略它们本初的风采。
环带纹方壶(全形拓)置身于21世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浪潮之中,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地显著提高,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也随之日益高涨,在此形势下,拓片的收藏和展示,已然再度复兴成为一种高雅、时尚而富有内涵的文博热门。
汉莱子侯刻石初拓本拓片如此有价值,那么它是如何制作的呢?下面,我们就以汉画像砖拓片(平面拓)为例,介绍拓片制作的流程与方法。
首先,了解一下传拓工具及前期准备工作。
古老神奇的复制术——传拓
二、 传 拓的历 史贡 献
果最 佳 。 “ 立 体拓 ” 要 求把 实 物 的高 、 宽尺 寸 , 事先
建就有“ 古碣凭人拓” 的诗句 。可见唐代不仅已有
传 拓技 术 的发 明是 对 人类 文化 发 展 的一个 重
拓 片 流行 , 而 且拓 制技 艺 已有 相 当水 平 。到 宋代 , 大 贡献 , 它 是特 定历 史条 件 下 的产 物 , 是 我 国劳动 拓 片 已盛 行风 靡 , 由于文 化 发 达 , 刻 帖业 的兴 盛 , 人 民在 长期 社 会 生 活 实 践 中摸 索 积 累创 造 出来
姓 的书信 , 在封发时 , 都 要 在绳 结 处 用 胶泥 加 封 , 传拓 是 出于长 久保 存 和研 究石 刻 等金 石 文献 资料
再 把经 过特 制 的有文 字 的 印按捺 在胶 泥 上 ,故称
的需 要 , 在纸 张 和墨广 泛使 用 的条 件下 , 充 分借 鉴
之 为“ 封泥 ” , 这种形式被作为取信之用 , 以 印 为 了印章 和印泥 的使用 方法 , 而逐 渐产生 的 。它有一 探索 和完 善 的过 程 , 所 以我们 不 能 只 信 。封 泥随着 玺 印的 出现而使 用 , 历 经 以图画为 主 个不 断 积累 、
纸 开始 逐渐普 遍使用 。到了魏 晋 况, 而且 可通过 对 比不 同时 期 的拓本 , 推断 碑刻 档 高 了质 量及产 量 ,
纸 已经基 本 取代 了 帛、 简而 成为 主要 案 的历 史 背景 ,彰 显其 弥 足珍 贵 的艺 术价 值 和历 南 北朝 时期 ,
史价值 。
的书写 材料 。墨也 是传拓 的重要 材料 之一 , 但 它的
拓 印技 术得 到 了空 前 提高 ,为后 世 留下 了许 多 珍 的 ,也是 我 们 的先 民对世 界 文化 特 定领 域 的重 大 贵 拓片 , 当 时对拓 片就 有 “ 下真迹 一等 ” 的评价 。明 贡献 。 传 拓也是 传统 文化 中的一 种形 式 , 它不仅包 清 时期 , 传 拓技 艺得 到进 一 步发 展 , 拓 片拓 制 水平 含着 拓法 方 面 的技 巧 ,而 且也 包 含着 不 同 时期不 不 断提 高 , 拓 制 更加 精 致 , 拓 制 范 围不 断 扩 大 , 种 同拓法 的独 特性 。
探索古代拓片的历史与技法
探索古代拓片的历史与技法古代拓片是一种利用纸张或其他材料直接印刷、描摹和保存文化遗产的技术。
通过拓片,我们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传承的力量。
本文将探讨古代拓片的历史背景以及拓片技法的演变和应用。
一、古代拓片的起源与发展1.1 原始人类的拓片实践拓片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早期的原始人类就将手掌、手指等部位浸润于颜料或泥浆中,将印迹留在墙壁或岩石上。
这种拓片既具有记录人类生活的功能,也体现了人类对于表达与沟通的需求。
1.2 古代文明中的拓片应用随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拓片技术逐渐应用于不同的文化领域。
在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中,拓片被用于保存墓葬中的壁画和雕塑,以及记录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
这些拓片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见证,也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据。
二、古代拓片技法的演变与应用2.1 传统的纸制拓片技法在传统的纸制拓片技法中,使用特制的纸张或织物,将其紧贴在要拓印的表面上,然后使用炭笔、铅笔或墨水等工具轻轻描绘,使其留下痕迹。
该技法要求操作者有较高的绘画技巧和敏感度,以保证拓片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2 雕刻版拓片技法的引入随着雕刻技术的发展,出现了雕刻版拓片技法。
这种技法利用雕刻刀在木板、金属板或其他硬质材料上刻出图案或文字,然后将油墨涂抹在其表面,再将纸张压在上面,通过印刷的方式制作拓片。
这种技法在书法、篆刻、版画等领域被广泛应用,为拓片技术带来了新的发展。
2.3 数字化拓片技术的兴起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拓片技法逐渐演变为数字化拓片技术。
通过高分辨率的扫描仪或相机,将原始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然后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修饰和保存。
这种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拓片的精度和保真度,还具有较高的方便性和可存储性。
三、拓片的文化与艺术价值3.1 拓片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由于古代文物的易受侵蚀和破坏,拓片成为了保护文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拓片技术,可以将文物的图案、纹理等细节完整地保存下来,为文物研究和修复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古籍拓片的收藏和鉴赏
参考资料:西北民族大学藏金石拓片》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郁烈
参考资料:明拓秦泰山刻石拓片
明拓秦泰山刻石拓片是明朝的文物。
感谢观看
古籍拓片的收藏和鉴赏
参考资料:汉天师张公洞福地榜书
汉天师张公洞福地榜书出土于拓片原物状况,书体为篆书。
内容介绍
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中,考古学家们已经发现了文字的萌芽。一般说在夏代就 已经有了文字体系产生的可能性。古时候文字是被刻在各种坚固耐用的载体之上保存的,如商代 的甲骨文,商周的金文,秦汉的竹简碑石等。
方法/步骤
扑拓改擦拓朴子的平面横向运动为一上一下的纵向运动,这样就可将凹凸不平的载体甚至曲面载 体上的文字或纹饰拓下来。扑拓有浓墨拓、淡墨拓之分,还有用极淡墨拓得很精细的,连纸纹都 现显出来的,称为"蝉翼拓"。
方法/步骤
可是仅仅有拓本还不能将先人的文字广泛流传开来,而且随着社会文化不断进步,文字积累越来 越丰富,也不能仅凭“勒石”、“刻简”来使文字流动了。
方法/步骤
但是这些载体往往笨重粗大而难以搬动,因此无法普及并广泛流传。纸张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难题, 人们可以采用椎打拓墨的形式将文字从其载体上蝉蜕下来,这就是拓本。 传拓的方法基本有两种,一是擦拓;二是扑拓。
方法/步骤
擦拓是用毡卷或扑子(扎好的棉包)蘸墨后,将刷在碑上的纸一一擦过,字迹就会出现在纸上。 这种拓法适用于平面。一般汉碑,唐碑都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如果原载体不平整或有损毁,擦拓 就不能很好地将原文蝉蜕下来,而会产生遗漏或模糊不清,因此在北宋间出现了扑拓的方法。
方法/步骤
因此在唐时出现了雕版印刷的书本,称刻本。刻本有许多分类,按时代顺序排,主要有唐刻本、 五代刻本、宋刻本、金刻本、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等等。以出版者的身份来区分的就有官刻 本、监刻本、内府本、藩府本、局本、私刻本、坊刻本等等。
书法碑帖“搨本”和“拓本”,你分得清吗?
书法碑帖“搨本”和“拓本”,你分得清吗?碑拓这种方法最早始于唐初,经宋元明清历代之发展,迄今已1400余年。
在没有照相、影印技术的一百多年前,拓碑技术一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许多珍贵的书法作品都是通过拓碑保存下来的。
“搨本”和“拓本”都是名迹的复制本,但它们的获取途径和方法又有所区别。
“搨”即“摹揭”,是将纸或绢等材料覆在真品上进行复制,它分为直接摹写和先双钩后填实两种。
用前一种方法得到的复制品被称为“摹写本”,用后一种方法得到的复制品被称为“双钩填廓本”。
进行摹搨的重要条件是透明,古人在暗室中依窗映日钩摹,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摹本被称为“响搨本”;还有用涂过黄蜡的纸覆在真品上进行摹取,用这种方法得到的摹本被称为“硬黄本”。
▲ 神龙本《兰亭序》由于摹搨是直接覆在真迹上进行复制,其效果与真品最为接近,几可乱真,有“下真迹一等”的赞誉。
唐人的摹搨最精,有许多名家,如冯承素、赵模、诸葛贞、韩道政等人。
神龙本《兰亭序》就是由冯承素摹搨的。
“拓本”是用纸和墨在金石或其他刻物上进行椎拓所获取的书法或图像。
因为它是从实物上蝉蜕下来的,又称为“蜕本”或“脱本”。
▲ 《枯树赋》拓本其中最重要的方法是“椎拓”。
其过程是先用水蜡或白芨(一种中药)水涂在刻物上,再上纸并用椎打平,使纸能平服地紧贴在刻物上,然后用拓包蘸墨在纸上拓取。
用椎直接打纸容易破,在打纸时要垫上毛毡。
拓片完成后,为了防止霉蛀,又需在其表面再涂上一层蜡,因此椎拓又被称为“毡蜡”。
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我国在梁时期已经使用椎拓的方法,或者更早,但没有实物可见。
▲ 唐太宗李世民《温泉铭》局部而今存世最早的拓本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温泉铭》,这件拓本是清末在敦煌石室中发现的,其后有“永徽六年”的唐人墨迹,可以断定为唐朝初年的拓本。
椎拓的技法主要有扑拓和擦拓两种。
扑拓就是用拓包蘸墨直接在拓纸上扑打,擦拓就是将拓包蘸墨在拓纸上一擦而过,速度较快。
由于扑拓多在垂直方向用力,比较适合椎拓表面凹凸不平或者小的器物,而擦拓适宜椎拓一些表面比较平坦的器物。
古老神奇的复制术——传拓
一、传拓的起源与发展传拓就是以纸和墨为材料,使用一定的特制工具把铸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图像、纹饰等拓印在纸上的一种技法。
用这种技术方法形成的纸本或者纸片,称之为拓本或拓片。
拓本或拓片直接反映文物的表面信息,不仅能复制可棰拓档案表面的文字、纹饰图案,亦可记录棰拓时表面的损泐情况,而且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拓本,推断碑刻档案的历史背景,彰显其弥足珍贵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首先,印章和印泥的使用方法为传拓技术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借鉴。
我国原始印章起源很早,可上溯到商代。
目前,最早的印章遗物是战国时期的官私玺印,秦汉时为鼎盛期。
在我国古代纸还没有发明和普遍使用之前,其文字的载体主要是竹片和木板。
因此,无论上至皇帝的诏令,下到贫民百姓的书信,在封发时,都要在绳结处用胶泥加封,再把经过特制的有文字的印按捺在胶泥上,故称之为“封泥”,这种形式被作为取信之用,以印为信。
封泥随着玺印的出现而使用,历经以图画为主的过程,盛行于秦汉及魏晋时期。
结果,不能不说它与传拓的产的渊源关系,对墨拓碑铭有着直量出现为传拓的出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
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
第三,纸张和墨的发明及广泛使用为传拓的出现提供了基本材料。
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现有考古资料表明,至迟在西汉早期,就已出现了纸。
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质量及产量,纸开始逐渐普遍使用。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已经基本取代了帛、简而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墨也是传拓的重要材料之一,但它的发明和使用要比纸更早些。
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用墨的迹象,在商代已有墨书在甲骨上出现。
纸和墨是传拓技术实施的重要材料,二者的发明与广泛使用,为传拓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以上分析表明,传拓术不是某一天突然出现的,它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简言之,传拓是出于长久保存和研究石刻等金石文献资料的需要,在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充分借鉴了印章和印泥的使用方法,而逐渐产生的。
[整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石桥【导视】石刻包括汉画像石刻、摩崖石刻,石刻拓片就是从这些石刻上传拓下来的,又是怎样传拓下来的呢?这就传拓技术。
【主持人】观众朋友、大家好!《魅力邹城》节目又与您见面了!本期为您安排的是:解密《石刻拓片与传拓技艺》。
下面请收看详细内容。
【解说】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金石拓片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
近年来,由于对中华古籍保护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人们的古籍保护意识逐步增强,记录中华古代文明的重要载体——金石拓片已引起更多人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传拓技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
传拓,作为一种技艺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并日趋成熟与完善,最终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传拓作为一种复制和保存文献资料的方法,被普遍运用在金石文字及其图像上,尤其是石刻文字。
【采访】所谓传拓,亦称棰拓。
“传”与“拓”两字具有不同的含义。
《字彙·人部》曰:“传,续也。
”陆明德认为:“传者,相传继续也。
”拓,就是用纸和墨从铸刻器物上捶印出其文字、图像或花纹。
由于在传拓过程中要运用一套技术方法,故名传拓技法。
又因此法主要应用于金石器物上,如拓印碑刻、墓志、甲骨、陶器、青铜铭文、玉器花纹、瓦当、画像、铜镜、货币、铜器器形等,所以也称金石传拓技法。
人们通常所说的拓片或拓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制作而成的。
【解说】传拓技术是在刻石已出现,纸张和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产生的。
我国正式刻石的出现当从战国的“石鼓文”算起,从秦到汉,刻石已有数百种之多。
相当数量刻石的出现,为传拓技术的发明提供了重要条件。
如果说当时只有书写在一定载体上的文字而没有一定数量刻石的出现,就不会有传拓技术的产生了。
在汉朝刻石、纸张和墨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传拓技术的发明、发展和使用。
由此看来,传拓技术最早在汉魏之间,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了。
拓制拓片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现存最早的拓本《温泉铭》上有一行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题记,说明最晚为唐初时所拓。
古老传承下的碑帖收藏——拓片
古老传承下的碑帖收藏——拓片拓片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广义的拓片就是将宣纸蒙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来记录花纹和文字,其数量、内容之丰富可谓包罗万象,如甲骨青铜、碑刻墓志、摩崖造像、钱币画像等;狭义的拓片主要指碑拓。
许多已散失毁坏的碑刻,因有拓片传世,才能感受原碑刻的内容及风采,如汉《西岳华山庙碑》、北魏《张玄墓志》、东吴《天发神谶碑》以及唐柳公权《宋拓神策军碑》等皆为孤本。
若没有拓片,将难睹庐山真容,遂成“迷局”。
晚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画体、工用、拓写”中写道:“好事家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顾恺之有摹拓妙法)。
古时好拓画,十得七八,不失神采笔踪。
亦有御府拓本,谓之官拓。
国朝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
承平之时,此道甚行,艰难之后,斯事渐废,故有非常好本拓得之者,所宜宝之。
既可希其真迹,又得留为证验。
”这说明远在唐代之前摹拓书画的技艺已相当不低,且有多家兼任拓写的官府机构。
中国传统拓片的主要拓印对象是石碑、甲骨、青铜器皿上的书法文字,另有少量的花纹图案。
拓片制作手法不同。
简单可将纸覆盖在刻有欲拓内容的硬平面上,倾斜铅笔头,轻轻涂画,使图文的凹凸不平之处复制到纸上。
中国传统拓印程序要求先将石头或青铜表面图文部分刷洗干净,再浇上清水,将宣纸润湿。
小型拓片可用软毛笔润湿,大型拓片可用毛巾润湿。
润湿后自上而下将宣纸轻敷于拓文表面,再在湿宣纸上贴上一层干宣纸以吸取多余水分,将四角四边固定,用毛刷敲捶宣纸,使湿宣纸紧贴所拓平面,随后除去干宣纸。
待湿宣纸稍干后再用扑子蘸取适量的墨汁,轻轻扑打湿宣纸以复制刻画的图文。
待宣纸、墨汁在碑器上晒干或风干,移去四角固定,最后将宣纸取下。
拓片的种类在古代,拓片技艺因难度较高、要求严格,成为是一种专门的传统手艺。
中国拓片技艺分南、北两大派系,派下又分支系。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
浅谈金石传拓之美金石传拓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通过使用金石文化中的碑刻文字和图案,将其刻印在纸张上,再用墨水涂抹展示出来。
这一传统技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世界各地都有所发展。
金石传拓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它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和智慧,展现出了古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理解。
金石传拓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并在当代依然备受推崇,主要是因为它展现出的美学魅力。
金石传拓作品以其朴实、自然的风格,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目光。
在传拓作品中,字体、形状、纹理等元素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给人以沉稳、大气、古朴的感觉。
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外在形式上,更深层次地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生、自然、历史的理解和感悟,因此金石传拓作品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具有文化意义。
金石传拓的美学魅力来源于其独特的表现形式。
金石传拓作品往往采用古代碑石上的文字和图案作为刻印源,这些碑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大多取材于历史文化杰作,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通过传拓技艺,将这些碑刻上的文字和图案刻印在纸张上,再用墨水勾勒,展现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
在这些传拓作品中,古老的文字和图案得以复制和传承,成为了当代人了解古代文化、品味历史风采的窗口。
金石传拓的美学魅力不仅在于其外在形式美,更在于其传递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情怀。
金石传拓之美还表现在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理念,强调自然观、人文关怀和艺术审美。
金石传拓正是这种传统文化精神的载体和表达方式。
金石传拓作品往往采用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卉、山水等元素作为装饰,展现出一种深沉、内敛的审美风格。
这种审美风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一脉相承,深受广大艺术爱好者的喜爱和追捧。
金石传拓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关怀也是其美的来源之一。
在金石传拓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古代诗词、文章或者书法作品,这些作品往往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的感悟、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的热爱。
百幅寿山石薄意作品拓片-也谈传拓技艺
百幅寿山石薄意作品拓片-也谈传拓技艺拓片是以纸紧覆在器物上,将原件的纹样用墨印出来而得到的纸张。
它是一种记录史料的工具,也是记录史料的方法。
它是从原物直接印下来的,能够清晰、完整、准确、生动、真实地反映原件的纹样和神韵。
我国的传拓技艺就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形成和沿袭下来的一种手工工艺。
传拓技艺是用传拓工具将纸、墨覆盖于被拓器物,并将其上的铭文或纹饰拓印下来的一种方法,它发端于东汉末年,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无数珍贵的流散文物、古代文献和书法艺术因此项技艺而被发现并得以流传,且至今仍在考古、文博、古籍等领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传拓时由于所拓器物的不同,其形式与内容也有着极为丰富的表现形式。
依所拓内容可分为平面拓、立体拓、颖拓等;依拓制技巧可分为扑拓与擦拓等。
而且不同的传拓技法也造就了不同风格的拓本,例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乌黑发亮的乌金拓,以朱砂上墨的朱拓、色彩丰富的彩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等。
虽然传拓技艺门类繁多,但其工艺过程的每一部分都包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我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拓片大致可以分为干拓、湿拓两类。
其中湿拓是最常见的传拓方法,制作拓片之前,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柔软吸水的纸保护宣纸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
再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使墨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就会形成黑白分明的拓片。
↑前期准备:宣纸,拓印纸,毛笔,砚台及墨,清水,拓包,白芨水,鬃刷。
↑待纸泛白,或估计至7成干时可上墨↑拓包沾取墨液,在吸水纸上先吸掉多余的墨,上第一层淡墨。
第一边结束后,看实际情况上第2层、第3层墨...直至满意。
拓片应用广泛,诸如甲骨文字、铜器铭文、碑刻、摩崖、墓志铭、古钱币、画像砖、画像石等,都可以使用这种办法,为研究者提供最接近原貌的准确资料。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
全形拓技艺的传承与实践拓技艺是中国特色传统艺术形式之一,以其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闻名。
它是一种以拓印的方式传承和表达艺术技巧的艺术形式。
拓技艺最早源于唐代,起初是为了保护碑文和文物的记录而发展起来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在宋代达到了巅峰。
当时,拓技艺得到了皇室和文人士大夫的青睐,成为他们表达思想和审美情趣的一种方式。
拓技艺的传承对于其发展和推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传统的拓技艺传承中,师徒传帮带是一种常见的方式。
老师将传统技艺的精髓传授给学生,并帮助他们提高技艺。
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慢慢熟悉并掌握了拓技艺的技术要领。
然后,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创造力和想法,发展出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独特性,创作出新的作品。
拓技艺的实践是保持其活力和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实践中,艺术家们可以不断尝试新的材料和工艺,以创造出更加精致和独特的作品。
他们也可以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元素,使拓技艺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融合。
现代的拓技艺传承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面临着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需求和欣赏程度逐渐减少。
新兴的艺术形式和媒介的出现也给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冲击。
拓技艺的传承和实践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为了实现拓技艺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该加强对拓技艺的普及和宣传,提高公众的认识和了解。
要加强拓技艺的教育和培训,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要鼓励艺术家们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推动拓技艺与现代社会的对话与融合。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该加大对拓技艺的支持与保护力度,为艺术家们提供更好的创作环境和条件。
碑拓传承文化的拓印艺术
碑拓传承文化的拓印艺术碑拓传承文化的拓印艺术碑拓是南朝时出现的一种印刷技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
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
碑拓是将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像,用宣纸紧覆在碑版上,用墨打拓其文字或图形,然后将纸揭下,纸上留下碑版上的文字或图形。
碑拓有“乌金拓”、“蝉翼拓”、“朱拓”等多种形式。
碑拓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的出现为雕版印刷术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碑拓承载着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对于研究历史文献、文物、书画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在印刷术没有诞生之前,古代遗存下来的文字有不少是在石头上记下来的。
据记载,大约在春秋的时候,就有人想出来把文字刻在石头上了。
战国初年的古书《墨子》中讲怎样保存文字记录的时候,就提到要刻在金石上面。
“金”指的是青铜器,“石”指的就是石头。
唐朝贞观初,人们在陕西宝鸡附近的陈仓发现了10个石鼓,上面的刻字记载着公元前8世纪时秦文公的事情。
这是迄今为止,年代最久的“石头记”了。
石鼓较小,刻不了多少字,看起来也比较麻烦,后来人们就把字刻到大石碑上去了。
东汉末年,虽然已经发明了纸,但印刷术还没发明。
为了避免手抄书错误频发,汉灵帝熹平四年,即公元175年,蔡邕向汉灵帝建议:把一些儒家经典刻在石碑上,作为校正经书文字的标准本。
灵帝同意后,蔡邕亲自书写,刻好后的石碑一块块立在首都洛阳的太学门外。
这些石碑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熹平石经”,如今还有一些残块保存在西安的碑林里。
用纸墨拓取石刻上的文字,以载籍为据始于梁、隋,若以实物为据则始于唐初,经宋元明清历代之发展,迄今已1400余年。
拓本作为碑刻传承的载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承载了古代灿烂的书法艺术,且为历代学人所取法,备受世人的重视;历代石刻所使用的各种书体,反映着一脉相承的汉字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直观的中国文字发展史;秦汉刻石、隋唐碑刻、宋元明清法帖一经刊刻,对考订史实,研究文字源流与艺术价值、了解古代风土人情、文章诗翰等都是十分珍贵的原始资料。
记录美好,古人也有“相机”
记录美好,古人也有“相机”作者:张友海当我们用眼睛捕捉到一件美好的器物时,大部分人都会随手举起相机或是手机,记录下这些美好。
可是在照相技术尚未发明之时,古人会采用何种方式来记录呢?一种重要的方式便是我国古老的传统技艺——传拓。
传拓是中国人的发明,这一古老技艺之所以能沿用至今,是因为它具有任何其他手段都无法替代的功能。
传拓是以宣纸紧覆在金石器物的文字、纹饰或器形上,然后以墨拓技法把器物原貌按1∶1转移到平面宣纸上的特殊技艺。
它对文字、纹饰、器形的复原表现真实清晰,且讲究墨色浓淡相宜。
因此,传拓不仅具有照相机的功能,并且还能表现出古朴、不饰雕琢的审美意趣。
传统的传拓技艺源远流长,滥觞于东汉末年,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
如今所见实物拓本,以清末敦煌发现的唐太宗书《温泉铭》石刻拓本为最早,后有永徽四年唐人手写题记,便是最好的物证。
我国历史上的金石学家很早就注意到记录金石器物整体形状的重要性。
从金石学肇始的宋代,吕大临的《考古图》以及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一直到乾隆内府的《西清四鉴》等,都辑录描绘了古代器物的形状。
然而,这些器物形状都是通过白描摹绘的方法刻印而成,在准确描述器物的真实状态方面尚存不足。
最能表现金石器物整体的实际形状,同时又不失金石韵味的方法,是“金石器物全形拓技艺”(以下简称“全形拓”),这种技艺出现在清代中晚期。
在此之前,所谓的拓本都是指传拓古器物一个平面上的图文。
清嘉道年间,六舟和尚受嘉兴马起凤所拓全形汉洗的启发,开始研究并开创了古器物的全形拓,古器物的图文和真实形状得以跃然纸上。
一时之间,金石名家争欲观瞻。
后来,山东潍县金石大家陈介祺对全形拓技法进行了改进,全形拓技术日趋成熟。
民国以后,周希丁、马子云、傅大卣等人在吸纳西方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将这门技艺推向新的高峰。
全形拓,又名“立体拓”“器形拓”“图形拓”,它是一种以墨拓作为主要手段,辅之以素描、剪纸和雕刻等技术,将古器物的立体形状复制表现在纸面上的特殊传拓技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拓技法与拓本赏析
古籍馆金石组
传拓作为我国一门独特的传统技艺,其基本技法主要有扑拓、擦拓两种。
传拓时根据着色的不同、器物的不同,又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这些多种多样的技法在传世的大量拓本中都有反映。
如轻薄淡雅的蝉翼拓,浓黑闪亮的乌金拓,浓淡墨相间的镶拓,以朱、蓝等多种颜料拓成的朱拓和彩拓,用来拓制古器物形制的全形拓,以及专门拓制造像的高浮雕拓法等等。
除了严格意义上的传拓,还有一些特殊的技法,不必经由捶拓这一步骤,亦能复制碑帖器物上的图文,如双钩、响搨、颖拓等。
扑拓与擦拓
扑拓法以扑子蘸墨,均匀扑于拓纸上,是最常用
的传拓方法。
其特点是墨色均匀,周到精细,能最大
程度地体现原碑风貌。
擦拓法以擦子蘸墨,平行而快
速地擦在拓纸上,传拓法帖多用此法。
与扑拓法相比,
擦拓法的优点是用时少、速度快、光泽好,缺点是只
能用于较为平坦的碑石,凹凸不平者则难于操作。
全形拓
全形拓又称器物拓、图形拓、
立体拓。
它是一种综合了素描、绘
画、传拓、剪纸等技术的特别技艺。
早期的全形拓不用整张纸,是将器
物各部位的纹饰及器铭分拓,再把
拓完的各部分拓片,按事先画好的
图稿拼粘在一起,故此也叫分纸拓。
现今青铜器全形拓的方法是:在拓
器物前,先选择出更能代表该器物
特征的最佳角度,
然后用铅笔在准扑拓法
大克鼎
噩侯御方鼎
备好的宣纸上轻轻画出“⊥”形图,以表示器物的水平线和垂直线,再以“⊥”形图为基础,画出被传拓器物原大的线描图,随后把标有器物各部位位置的宣纸分先后覆在被拓器物上,用蘸有白芨水的毛笔刷湿,上纸,用棕刷刷实,用墨拓黑后揭下,在拓完器物的各个部位以后用喷壶喷水把拓片整理平整,完成全形拓。
响搨
响搨是摹搨善本碑帖或法书墨迹的一种方法,即将薄纸覆于帖上,用细若游丝的线将字画的轮廓双钩描摹下来,或以薄纸覆帖上,就明窗等透光处影摹,再行填墨或用小扑子补墨。
宋人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记载:“以纸加碑上,贴于窗户间,以游丝笔就明处圈却字画,填以浓墨,谓之响搨。
然圈隐犹存,其字亦无精采,易见。
”宋人黄伯思《东观余论》中说:“摹,谓以薄纸覆古帖上,随其细大而搨之,若摹画之摹,故谓之摹。
又有以厚纸覆帖上,就明窗景而摹之,又谓响搨焉。
”
乌金拓、蝉翼拓、隔麻拓
乌金拓即墨色浓黑而发亮的拓本。
其工艺特点在于以白宣纸加浓墨反复上墨,使拓本黑亮晶莹,光可鉴人,字口清晰。
蝉翼拓即拓工精细、墨色匀淡而薄如蝉翼的拓本,望之如淡云笼月,精神气韵皆在有无之间。
隔麻拓,有人谓在传拓时以一细麻布衬于拓纸下,而今人则多以“隔麻”为“葛麻”之误,所谓隔麻拓实际即是用葛麻纸拓制之本。
此类拓本所留存下来的实物多为宋拓法帖,字完神足,毫发不失,主要特征是纸面隐隐有经纬纹理。
乌金拓
蝉翼拓
隔麻拓
精拓本
精拓本即纸墨精良、工艺考究的拓本。
此类拓本在拓制之前,要对所传拓的对象进行细致清理,特别是散落于野外的石刻,遍体皆是泥土与苔藓,须清洗干净。
在此基础之上,又要根据传拓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佳楮良墨,并采取精细的拓法,所谓“先洗剔莹洁,用上料硾宣纸,再以绵包熨贴使平,轻椎缓敲”,如此拓得之本较精。
此种拓本一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另一方面又常能拓得一些一般拓本所遗漏的文字,文献价值更高。
故古人谓新拓之精本与一般旧拓本相比,
精拓本要“十倍旧拓”。
《张迁碑》清初精拓本
与传拓相关的技法
与传拓相关的技法,较为常用的包括双钩、双钩填墨、四周填墨、喷墨、颖拓等。
双钩本是以纸覆于前代书法墨迹或碑帖拓本之上,勾勒出文字的轮廓而成。
若将双钩本中的空心文字中间填墨,即成与墨迹相似的双钩填墨本。
若将双钩本的文字周围填墨,即成与拓本相似的四周填墨本。
若将双钩本的文字剪下,排列于空白宣纸上,再以墨喷洒文字四周,最后移去所剪之字,所得之本亦与拓本类似,名喷墨本。
此外尚有以毛笔临摹拓片者,实际上相当于拓片的绘本,名颖拓本,因“颖”字有笔尖之意而得名。
周正考父鼎铭(清姚华颖拓本)
唐寿佛像(清姚华颖拓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