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A)题目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见附件1)。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见附件2),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附件1:问题的背景与参考资料;
附件2:嫦娥三号着陆过程的六个阶段及其状态要求;
附件3:距月面2400m处的数字高程图;
附件4:距月面100m处的数字高程图。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北京市一等奖)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月球软着陆是月球探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也成为技术的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基于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过程中着陆准备轨道、主减速段、快速调整段、粗避障段、精避障段以及缓速下降阶段6个阶段进行研究,从而确定着陆轨道和最优控制策略。
对于问题一,本文将题目简化为从离月球表面1500米到300米位置,嫦娥三号作匀减速运动。通过其受到的月球引力以及在300米处对应的经纬度计算其动力方程和几何方程,得到近月点的位置:︒
30N,高度离月球表面
19W,︒5.
51
.
15km,速度为1.7km/s,俯仰姿态角︒
160E,︒5.
30S,
.
69
84。远月点所在位置为:︒
高度离月球表面100km,速度为1.62km/s,俯仰姿态角︒
84。
对于问题二,将软着陆轨道离散化,利用离散点处状态连续作为约束条件,将常推力软着陆轨道转化为多参数问题,利用二次规划确定着陆轨道。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到嫦娥三号在着陆轨道中月心距、法向速度、切向速度和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本文在确定嫦娥三号软着陆的6个阶段策略为:在主减速制导阶段将推进剂消耗优化作为主要设计目标,另外还要兼顾工程可实现性要求;在快速调整阶段提出利用推力大小和方向线性变化的制导率;在粗避障制导阶段提出一种多项式制导算法,满足了速度,姿态等多项约束;在精避障制导阶段,采用位置和速度的平面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制导;在缓速下降阶段将着陆安全性以、陆月面的速度以及姿态控制精度作为主要控制因素。
对于问题三,在考虑设备测量误差和执行机构误差后,本文关于误差的分析均采用蒙特卡罗打靶方案。根据变推力方案推算着陆位置误差、嫦娥三号关机高度和径向着陆速度、软着陆全过程纵向和横向着陆速度误差分布图。
数学建模获奖论文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太空和月球的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探月工程项目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嫦娥三号是我国首次实行外天体软着陆任务的飞行器,在世界上首先实现了地外天体软着陆自主避障。对于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虽然有很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仍然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嫦娥三号运行轨道的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然后确定了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在这基础上,对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进行拟合确定,通过制导技术分析六个阶段最优控制策略。最后,对确定的轨道和最优控制策略进行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在对问题一近月点和远月点位置确定和速度分析时,本文建立了动力学模型,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求得在近月点的飞行速度为1.67km/s,在远月点的速度为1.63km/s,然后用微元迭代的方法,解得近月点的位置19.51W,32.67N,15km,远月点的位置160.49E,32.67S,100km。
在轨道的确定过程中,为了便于研究,将嫦娥三号软着陆的轨道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近月点到距月球表面2400米的高空,在这一阶段的研究中,本文建立了基于软着陆二维动力学模型,然后根据所得到的数据确定轨道,进而用MATLAB拟合出轨道。第二阶段是从距月球表面2400米到4米,考虑到要避开月球表面障碍物,所以,用MATLAB将附件 3中的图像进行平面和三维作图,从而根据所做出的图像确定出此阶段的运行轨道。在第三阶段的划分是嫦娥三号从4米处开始做自由落体运动,这个阶段的轨迹是一条直线。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
一、本文概述
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利用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嫦娥三号作为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软着陆于月球表面,不仅标志着我国航天技术的重大突破,也为后续深空探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软着陆过程作为探月任务中的关键环节,其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问题一直是航天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本文旨在探讨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和深入分析,以期为我国未来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任务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进行简要介绍,包括任务背景、软着陆过程的关键技术难点以及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在软着陆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优化模型建立的必要性。文章将综述国内外在月球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方面的研究成果,包括轨道优化方法、制导与控制策略、以及着陆精度与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现状。通过对比分析,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优点和不足,为后续的优化模型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本文将提出一种针对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该模型将综合考虑轨道动力学特性、制导与控制算法、着陆环境等多因素,通过数学建模和仿真分析,实现对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还将对优化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以确保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我国探月工程及深空探测任务的技术水平,还可为其他航天器在复杂环境下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二、月球环境及轨道特性分析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引言
嫦娥三号是中国国家航天局于2013年发射的一颗月球探测器,是继嫦娥一号
和嫦娥二号之后的一次新的月球探测任务。嫦娥三号的软着陆任务是该探测器的主要任务之一,为了成功完成软着陆,需要设计合理的轨道和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本文将介绍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相关内容。
轨道设计
软着陆任务的轨道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部分,主要目标是使探测器能够安全地
降落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以下是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的几个关键要点:
初始轨道
嫦娥三号在发射后进入地月转移轨道,然后通过月球捕获进入月球轨道。根据
探测器的设计和任务需求,在进入月球轨道后,会通过一系列轨道调整来使探测器逐渐接近预定的着陆点。
着陆区域选择
着陆区域的选择是轨道设计的关键一步。根据对月球表面的地形和气象条件的
分析,选择了一个相对平坦且没有大型障碍物的区域作为着陆点的候选区。在进一步的分析和评估后,最终确定了嫦娥三号的着陆点。
轨道调整
为了使探测器能够准确着陆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需要进行轨道调整。根据着
陆点与当前轨道的相对位置和速度,通过发动机喷射和航天器姿态调整,逐渐调整探测器的轨道,使其进一步接近预定的着陆点。
着陆点验证
在探测器接近着陆点之前,需要进行着陆点验证。这一步骤涉及探测器的高度、速度、姿态等多个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控制。通过与地面的通信和数据传输,控制中心可以对探测器的状态进行监测,并根据实时数据对轨道进行微调,以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着陆在预定的着陆点附近。
控制策略
为了使嫦娥三号能够实现软着陆,需要采取适当的控制策略。以下是嫦娥三号
2014数学建模A题
2014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目(请先阅读“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论文格式规范”)
A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嫦娥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1500N到7500N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2940m/s,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的预定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见附件1)。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见附件2),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请你们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附件1:问题的背景与参考资料;
附件2:嫦娥三号着陆过程的六个阶段及其状态要求;
附件3:距月面2400m处的数字高程图;
附件4:距月面100m处的数字高程图。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建模
2014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诺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竞赛规则.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规则的, 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违反竞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A/B/C/D中选择一项填写): C
我们的参赛报名号为(如果赛区设置报名号的话):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参赛队员(打印并签名)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打印并签名):
日期: 2009 年 9 月 12 日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2009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培训竞赛
编号专用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本文根据题目的要求建立了合理的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模型模型。,我们借助多种数学软件的优势挖掘出大量数据潜在的信息,并将其合理运用,在此基础上,以最优控制策略为最大目标,长远发展为原则,制定出信息不足条件下的量化综合评价体系。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最优控制教材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最优控制
摘要
月球软着陆是月球探测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嫦娥三号采用自环月轨道开始的软着陆方案。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如何设计一条最优的软着陆轨道,采用最优的控制策略,使得嫦娥三号不仅能够安全、准确降落到预定降落点,而且使发动机消耗的燃料最少,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研究课题和任务。
对于问题1,本文采用经典二体问题的矢量解法并结合月心赤道惯性系求解得到了嫦娥三号在椭圆环月轨道上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速度和方向。
处理问题2时,依据软着陆各个阶段的具体情况,通过分别建立各个阶段的动力学模型来确定着陆轨道,如在动力下降段建立了均匀球体三维动力学模型和月心惯性系下软着陆动力学模型;在垂直下降段的接近段,建立了平面月球二维动力学模型,在垂直下降段的着陆段建立了垂直动力学模型。为了最优控制嫦娥三号准确、安全降落到预定点,并且消耗燃料最少,在软着陆的6个阶段分别进行优化控制,得到最优变轨时发动机点火和关车的最佳位置,以及推力方向的最优控制律。如进入霍曼转移轨道后,关闭发动机,利用月球引力飞行;根据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给出耗燃最优控制律,确定在动力下降段的最优推力并优化着陆轨道;在垂直下降段,分别对嫦娥三号在2400m和100m拍摄到的数字高程图中各个像素进行统计分析,求出数字高程图中区域的统计分布情况,嫦娥三号以此为依据进行分析,调整位置,选择高程在100米左右的区域进行软着陆。
处理问题3时,由于机动点处的速度和位置的微小变化会对轨道产生影响,而在月球软着陆主制动段,影响制导精度的误差源主要有偏离标准飞行轨迹的初始条件误差和导航与控制传感器误差。因此建立了初始条件误差模型和导航与控制传感器误差模型进行敏感度和误差分析。表明发动机关机时的速度变化时,目标半径将变化非常巨大,同样发动机关机时的半径的变化同样会产生巨大的误差。因此,在任务发射阶段极有可能存在的微小误差必须在嫦娥三号沿着椭圆轨道飞行时通过中途机动进行纠正。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软着陆轨道设计:软着陆轨道的设计需要考虑月球表面
地形、重力场和空间作业的要求。首先,设计轨道需要确
保探测器能够顺利进入月球附近的轨道,进而实施软着陆。其次,为了使探测器能够顺利降落,轨道还需要考虑月球
引力和空气动力学效应对探测器轨道的影响。最后,软着
陆轨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将来返回地球的任务,包括能量
消耗和轨道调整等问题。
2. 控制策略:软着陆任务中的控制策略主要包括推力控制、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等方面。推力控制主要用于改变探测
器的速度和轨道。轨道调整主要用于修正轨道的偏差,使
探测器能够精确地着陆。姿态控制主要用于控制探测器在
着陆过程中的姿态,使其保持稳定并能够准确降落。
3. 轨道测控技术:嫦娥三号软着陆任务需要使用测控技术
对探测器进行实时监测和控制。测控技术包括测量探测器
的位置、速度和姿态等参数,同时还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
指令传输等操作。通过轨道测控技术,可以及时对软着陆
过程进行监测和调整,确保探测器能够准确地实施软着陆。
总的来说,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需要综合
考虑轨道动力学、月球引力和地形、轨道调整和姿态控制
等因素,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控制策略,使探测器能够准确
地着陆并顺利完成任务。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要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探测器在高速飞行情况下,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以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要保证探测器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是着陆轨道与各个阶段控制策略的设计。本题要求我们根据嫦娥三号的预定着落点和六个阶段关键点的状态,建立数学模型,确定着陆准备轨道位置和六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并对它们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对于问题一,要求得着陆准备轨道(即椭圆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通过查阅资料,对一般底轨月球卫星,地球引力摄动几乎与月球非球形引力摄动相当,假设不能忽略地球扁率项摄动,通过建立嫦娥三号椭圆运动的主要摄动源及力模型,通过在3000m位置经纬度逆推法确定近月点的位置,并通过远月点和近月点位置关系,进而求出远月点位置。
题目中要求远、近月点相应的速度,我们通过简化的椭圆轨道模型,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和机械能守恒(由于月球无大气,着陆器环月飞行无能量耗散),列出相应公式,求出近月点和远月点的速度。
对于问题二,要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我们采取基于蚁群算法的软着陆轨迹优化模型,将这一过程在二体模型下描述,建立整个过程的制动发动机推力方向角)(t
ψ与时间t的关系函数。通过六个阶段的状态,确定线性方程。通过燃
料消耗指标公式⎰⋅∙
=f t
t
dt t
m
J
)(取得最小值,确定最优控制策略。
对于问题三,首先我们通过将题目中附件3和附件4导入matlab中,得出高程图和等高图,可以判断哪块区域较平坦,给卫星水平移动提供理论依据。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引言
嫦娥三号(Chang'e-3)是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于2013年发射的探月任务。作为中国首个实现月面软着陆的任务,嫦娥三号的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轨道设计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
一、轨道设计
1.1 软着陆的定义
软着陆是指在着陆过程中,飞船的速度和加速度较小,从而减小着陆冲击力,降低着陆事故的风险。嫦娥三号软着陆的主要目标是保证飞船及上面搭载的月球车的安全着陆。
1.2 轨道选择
嫦娥三号选择了椭圆轨道进行软着陆。这是因为椭圆轨道在进入月球表面前可以实现速度和加速度的逐渐减小,从而使得软着陆更加稳定和可控。
1.3 轨道参数设计
在确定椭圆轨道之后,嫦娥三号需要确定相应的轨道参数。这些参数包括轨道离心率、轨道倾角和轨道高度等。通过科学计算和仿真
分析,嫦娥三号确定了具体的轨道参数,以便使得软着陆能够满足
任务要求。
二、控制策略
2.1 控制模式
嫦娥三号软着陆的控制策略采取了主动控制模式。这意味着在着陆
过程中,飞船将根据实时数据进行主动调整,以保证软着陆的稳定
和安全。
2.2 触发条件
在软着陆的控制策略中,触发条件是十分重要的。嫦娥三号采取了
多个触发条件,包括高度、速度和倾斜度等。当这些条件满足一定
的阈值时,控制系统将自动开始软着陆程序。
2.3 控制手段
嫦娥三号软着陆采用了多种控制手段,以确保着陆过程的精确控制。其中包括推力控制、姿态控制和舵控制等。这些控制手段能够对飞
船的速度、姿态和角度进行实时调整,以实现软着陆的最佳效果。
2.4 控制算法
数学建模优秀论文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位质量推进剂产生的冲量,或单位流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比冲的单位为米/秒(m/s),
并满足下列关系式:
Fthrust v 0 m 0 ④ 其中
Fthrust是发动机的推力,单位是牛顿; v 0 是以米/秒为单位的比冲; m0 是单位时间燃料消耗的公斤数。 在计算中发现 Fthrust大于了发动机的推力。产生的原因可能是,一部分力在此阶段 辅助发动机做了功,导致推力大于额定推力。
问题二是本文的核心部分,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 6 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可以把问题二分为六个阶段,由一问可得到,嫦娥三号的轨道与赤道的夹角为 65 0 每一 阶段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但是这样的话,计算量就明显增大,由此我们可以简化运动 状态,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进行研究,第一阶段:15km 到 24km 抛物线阶段,24km 到 300m
f sin B0 sin B0 cos B1 cos B2 sin A0 sin A0 1.两点间空间直线距离 2fR 2.两点间最小球面距离 arcsin f 90 R (角度) 3.两点间最小球面距离 arcsin f 2R (弧度) 此公式同样适用于月球。 在月球探测器进入月球软着陆轨道时,不知道月球探测器与月球呈何种角度,因此 我们只能得出近月点到着陆点的距离表达式,得出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经度 和纬度所隐含的关系。 由于我们运用的是两点间空间直线距离,而 X1 的长度是太空中的长度,图形如下: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基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H o h a i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m i n g 2 1 0 0 9 8 ,C h i n a )
Abs t r ac t :T h e l a n di ng p r o c e s s t h a t t he s p a c e c r a f t s ir f s t d e c e l e r a t e t h r o u g h s p e c i a l i z e d g r a d u a t i n g d e — v i c e s a n d t h e n s a t d o wn s a f e l y a t a c e r t a i n s pe e d i s c a l l e d s o t f l a nd i n g .I t’ S pa ti r c u l a r l y i mp o r t a n t t h r o u g h o u t t he p r o c e s s o f Ch a n g’ e 3’ S l a n d i n g o n t he mo o n.Th i s p a p e r ma i n l y s t u d i e d t h e o r b i t d e — s i g n a n d c o n t r o l s t r a t e g y o f Ch a n g’e 3’ S s o t f l a n d i n g wh i c h wa s d i v i d e d i n t o f o u r s t a g e s:l a n d i n g p r e pa r a t i o n s t a g e,ma i n d e c e l e r a t i o n s t a g e,c o a r s e o b s t a c l e a v o i d a nc e s t a g e a n d r e in f e d o b s t a c l e a — v o i d a n c e s t a g e .Th e s t u d y wa s c o n d u c t e d b y s e t t i n g u p mo d e l s o f t h e s t a g e s r e s pe c t i v e l y. Ke y wo r ds:s o t f l a n d i n g;mo o n f a l l ;t r a c k;r o u g h a v o i d a n c e;f in e a v o i d a nc e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_杜剑平模板
) x( t )= a 。 其中 , 根据主发动机比冲的定义 , 有 r c t t a n () α( t y
2 2 ) ) u t t d m +u x( y( 槡 , = d t v e
其中 , 最优控制的目标为燃料消耗最小 , 即 v e 是发动机比冲 。 ·4 1·
· 竞赛论坛 ·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的优化模型
)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4 问题 2
4. 1 软着陆轨道的优化设计模型 嫦娥三号从近月点处开始进入软着陆轨道 , 且软着陆轨道与着陆准备轨道在一个平面内 , 由此可知 软着陆轨道在过月心和着陆点的平面上 。 事实上 , 满足这个条件的平面是不唯一的 。 不失一般性 , 这里将 软着陆轨道平面约束在月球的极轴 ( 南北极 )所在平面 , 即将极轴和着陆点所在平面作为软着陆轨道所 在平面 。 据此建立平面坐标系 , 如图 2 所示 。 垂直方向为坐标 x 轴 。 在该坐标系下 , 将嫦 该 坐标系以月心为原点 , 以月心指向近月点为坐标y 轴 , 娥三号软着陆过程分为 6 个阶段 , 分别是主减速阶段 、 快速调整阶 段 、 粗 避 障 阶 段、 精 细 避 障 阶 段、 缓速 下降阶段和自由落体阶段 。 这 6 个阶段的受力状态和变化情况基本一 致 , 所 以, 在这里先给出嫦娥三号 的一般受力分析模型 , 之后分别讨论每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问题 。 )和 u ) , 各阶段位置和速度的初始条 假设嫦娥三号软着陆过程主发动机推力分量的大小为 u t t x( y( , , , ) , , , , ) , 终止条件为( 则嫦娥三号在着陆过程中 件为 ( x( t t v t v t x( t t v t v t y( y( 0) 0) x( 0) 0) f) f) x( f) f) y( y(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SUT.team田浩男)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SUT.team田浩男)
作者:沈阳工业大学
机自1305班田浩男
一、问题重述
嫦娥三号于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成功发射,12月6日抵达月球轨道。预定的着陆点为19.51W,44.12N,海拔为-2641m。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点15km,远月点100km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分为6个阶段,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耗。(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6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二、问题分析
(一)问题一的分析
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嫦娥三号沿着椭圆轨道做环绕月球运动,月球球心为椭圆的一个焦点,近月点和远月点为椭圆的两个顶点。显然,近月点与远月点的速度方向均沿轨迹的切线方向,而速度的大小可根据活力方程进行求解。
在已知着陆点的情况下,要确定近月点的位置,就要确定主减速阶段的轨迹,通过着陆点与主减速阶段的运动轨迹反推近月点的位置,又由椭圆的性质可知远月点的位置。
(二)问题二的分析
要确定着陆轨道就首先要知道着陆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具体运动方程,我们根据最优控制策略列出了各阶段的微分方程。
(1)主减速过程:根据问题一中的主减速动力学模型确定其运动轨迹。
嫦娥三号
月固坐标系(右手坐标系)是以月球赤道面为参考平面,其中 指向月球赤道面与起始子午面的交线方向, 指向月球自转轴方向。
5.1.2能量守恒定律
设A,B分别为嫦娥三号运动的近月点和远月点, 和 分别表示嫦娥三号经过这两点的速度,由于速度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可知与轨迹形成椭圆长轴垂直,且A,B两点距月心的距离分别为:
(1)建立动力学模型。
(2)建立最优控制模型。
设计主减速段制导控制律(采用燃料最优制导律)针对主减速阶段,卫星主发动机运作进行减速,整个阶段卫星进行抛物体运动,并在此阶段内实现速度从1.7千米/秒降到0米/秒。1主减速模式,卫星主发动机运作进行减速,整个阶段卫星进行抛物体运动设计快速调整段制导律(采用重力转弯制导)设计粗避障段制导律(参考火星动力下降段制导律,可采用D’Souza 制导,或多项式制导, 将平坦区域作为目标着陆点,从而避开岩石)分析星下光学敏感成像图片,启动姿态调整发动机进行水平位移,粗步避开大陨石坑,并进行减速运动,在末阶段实现卫星悬停于目标位置上方。同设计精避障段制导律(参考火星动力下降段制导律,可采用D’Souza 制导,或多项式制导, 将平坦区域作为目标着陆点,从而避开岩石)分析高分辨率三维成像启动姿态调整发动机进行水平位移,精细避开月面障碍物,主发动机产生恰好抵消自身重力的推力,维持稳定下降,经过调整,实现水平速度为0米/秒
忽略嫦娥三号运动过程中出月球引力外的其他影响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假设:从近月点开始到3000米水平位置,主发动机所产生加速度y恒定,其作用方向与水平位置的方向的夹角m,x=sin(m)恒定,z为主减速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逆运算;角动量守恒定律;最速下降曲线;优化模型;灵敏度
1
一、问题的重述
嫦娥三号于 2013 年 12 月 2 日 1 时 30 分成功发射,12 月 6 日抵达月球轨道。嫦娥 三号在着陆准备轨道上的运行质量为 2.4t,其安装在下部的主减速发动机能够产生 1500N 到 7500N 的可调节推力,其比冲(即单位质量的推进剂产生的推力)为 2940m/s, 可以满足调整速度的控制要求。在四周安装有姿态调整发动机,在给定主减速发动机的 推力方向后,能够自动通过多个发动机的脉冲组合实现各种姿态的调整控制。嫦娥三号 的预定着陆点为 19.51W,44.12N,海拔为-2641m。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 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其着陆轨道设计的基本要求:着陆准备轨道为近月 点 15km,远月点 100km 的椭圆形轨道;着陆轨道为从近月点至着陆点,其软着陆过程共 分为 6 个阶段,要求满足每个阶段在关键点所处的状态;尽量减少软着陆过程的燃料消 耗。 根据上述的基本要求,题目要求建立数学模型解决下面的问题: (1)确定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和远月点的位置,以及嫦娥三号相应速度的大小与 方向。 (2)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在 6 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 (3)对于你们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相应的误差分析和敏感性分析。
图(2)从图(1)中抽取的二维直角坐标
远月点速度 v 2 =1630 m / s
5
标系,则可以描述近月点( A )连接通过各个关键点并最终到达预定着陆点软着陆轨道, 如图(2)所示(图(2)为从图(1)中抽取二维直角坐标 1) 现在已知结果(预着陆点的位置) ,采用倒退的方法,解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的位 置。假设预定落地点 O(19.51W , 44.12N )为最优轨迹状态下的准确着陆点,中途在快速调 整姿态后垂直自由落体,假设刚好着陆在预定着陆地点,中途没有遇到障碍, 以 C 下的 避障调整状态暂时忽略。 则此时 C 、 D 、 E 、 F 的位置刚好在二维坐标系的纵轴上: C (0, 2400)、 D (0,100)、 E (0,30)、 F (0,4) 要求解 B 点的位置要考虑 CB 段的状态要求, 通过受力分析等确定,确定 B 点位置后, 近月点(A)就能通过相应的方法求解。所以主要分析的阶段在主减速、快速调整阶段。 分为模型 2、模型 3 两个模型分别进行讨论。 2.模型 2(快速调整状态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1)模型 2 的建立 首先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求解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g )
(1)
其中 l1 、 l 2 分别表示近月点、远月点到月球球心的距离, v 1 、 v 2 分别表示嫦娥三 号经过近月点、远月点的速度, h1 、 h 2 分别表示近月点高度、远月点高度; M 2 表示嫦 娥三号的质量。 2.模型 1 的求解 针对问题 1 用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的速度求解模型为两个方程组,两个未知数, 简 单易于求解。用 MATLAB 计算方程组,结果如下: 近月点速度 v 1 =1720 m / s ; (二)模型 2、3 的建立和求解 1.模型的准备 嫦娥三号从近月点开始软着陆过程分为六个 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点都要满足所处的状态, 并且要尽量减少消耗的燃料。在模型准备中已经 建立如图 1 所示的,以预定的着陆点 (19.51W , 44.12N )为原点的二维直角坐
A 点为近月点位置,因为近月点高度
为 15000m,则设 A ( x 1 ,15000); B 点为
图(1)以预定着陆点为原点的二维坐标系 1
4
主减速完成后基本位于目标上方的点,高度为 3000m,设 B ( x 2 ,3000); C 点为开始粗避 障的点,高度为 2400 的点,设 C ( x 3 ,2400); D 点为开始精避障开始位置,高度 100m, 设 D ( x 4 ,100); E 点为缓慢下降高度为 30m 的点,设 E ( x 5 ,30); F 点关闭发动机,高 度 4m,设有 F ( x 6 ,4)。
赛区评阅记录(可供赛区评阅时使用) : 评 阅 人 评 分 备 注
全国统一编号(由赛区组委会送交全国前编号) : 全国评阅编号(由全国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
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
摘 要
嫦娥三号在高速飞行的情况下,要保证准确地在月球预定区域内实现软着陆,关键 问题是着陆轨道与控制策略的设计。针对问题 1,求解近月点、远月点的位置,我们采 用逆运算的方法,在已知预定着陆点的位置,按照轨道的各个关键点的基本要求,结合 最优控制策略,求出各阶段关键点的位置,最后倒退到近月点的位置。近月点、远月点 的速度本文采用物理理论知识角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求解。 针对问题 2 确定嫦娥三号的软着陆轨道和各个阶段的最优控制策略,我们采用将整 体分割,分别最六个阶段进行最优控制。同时最优控制主要是尽量减少整个过程的燃料 的消耗,而本文假设嫦娥三号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燃料是一定的,因此把控制燃料的消 耗转化为使得着陆时间最短的问题。而在主减速阶段,要达到对两点之间到达时间最短 的控制,我们首先建立了最速降线模型。该模型过程分析简单,实用性强,推广度高。 在粗避障、精避障阶段,我们采用 MATLAB 读入高程图数据,并结合嫦娥三号自身的着 陆器的大小确定要选取的着陆区域的面积。 在所给的范围中搜索距离正中心最近的最平 坦的地方进行降落。最后建立了轨迹关于时间的函数来描述软着陆轨道。 针对问题 3 要求对设计的着陆轨道和控制策略做误差分析, 可以把问题 1 中的求得 的轨迹模型当做预定着陆点的预测轨迹模型,把问题 2 中的轨迹模型看做实际着陆点的 真实轨迹模型。根据实际轨迹模型与预测轨迹模型的对比分析误差,得出该模型误差较 小;而在进行灵敏度分析时,将整个过程分为六段,并对每一段进行灵敏度分析,得出 该模型稳定性较高,灵敏度较低。
(论文纸质版与电子版中的以上信息必须一致,只是电子版中无需签名。以上内容 请仔细核对,提交后将不再允许做任何修改。如填写错误,论文可能被取消评奖资格。) 日期: 2014 年 9 月 15 日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
2014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编 号 专 用 页
赛区评阅编号(由赛区组委会评阅前进行编号) :
2014 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承
诺
书
我们仔细阅读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章程》和《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 赛规则》 (以下简称为 “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 , 可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网站下载) 。 我们完全明白,在竞赛开始后参赛队员不能以任何方式(包括电话、电子邮件、网 上咨询等)与队外的任何人(包括指导教师)研究、讨论与赛题有关的问题。 我们知道,抄袭别人的成果是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如果引用别人的成果或 其他公开的资料(包括网上查到的资料) ,必须按照规定的参考文献的表述方式在正文 引用处和参考文献中明确列出。 我们郑重承诺,严格遵守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以保证竞赛的公正、公平性。如有 违反竞赛章程和参赛规则的行为,我们将受到严肃处理。 我们授权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组委会,可将我们的论文以任何形式进行公开展 示(包括进行网上公示,在书籍、期刊和其他媒体进行正式或非正式发表等) 。
v1 v2
h1
h2 M1
M 2 嫦娥三号的质量
3
g
G R
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 万有引力常数 月球的半径
F , j = B ,C ... O) i 点到 j 点的运动时长(i = A , B ...
tij
ai Vi
在 i 点处的加速度 (i = 1, 2...7) 在 i 点处的速度 (i = A ,B ... F) 单位时间所消耗的燃料质量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第一部分:准备工作
为了更好地对位置进行描述,首先建 立 直 角 坐 源自文库 系 。 以 预 定 着 陆 点
O(19.51W , 44.12N )为原点,建立如图 1 所
示的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 1。经过原点和 该平面的面心建立横坐标轴,垂直横坐标 于原点建立纵坐标轴。由于近月点必定垂 直过月球球心,所以必定与该坐标系在同 一个二位平面上。
二、问题的分析
(一)问题 1 的分析 针对问题 1, 要求解着陆准备轨道近月点的位置, 而题目中已经给定了预定着陆点, 因此可以考虑从最后的结果入手,采用倒退的方法,逐步找到题目的答案。假设预定落 地点 O(19.51W , 通过规划求解出近月点到预定 44.12N ) 为最优轨迹状态下的准确着陆点, 着陆点的着陆轨道之后近月点的位置可以根据预定着陆地进行反推求得。 着陆的轨迹分为 6 段,在每一段中进行优化。前面已经分析在问题 1 中暂时不考虑 避障问题,所以关键在于解决主减速以及快速调整阶段的轨迹优化,快速调整为水平速 度下降为 0 后的阶段为垂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快速调整阶段为水平方向的匀减速运动,垂直方向的类自由落体运动。通过受力分 析等来确定这一状态的控制策略以及相应关键点位置。 为满足最少燃料的软着陆,在主减速阶段,假设主发动机的燃料消耗在单位时间内 是一定的,因此,可以将问题转化为点到点的时间最少的优化问题,考虑建立最速下降 曲线的模型,通过最优化方法求解主减速阶段轨迹。最后根据相应的轨迹就可以从预定 落地点 O 逆推到近月点、远月点的位置和方向;近月点、远月点的速度大小则采用角动 量守恒定律求得结果。 (二)问题 2 的分析 针对问题 2,题目要求确定嫦娥三号的着陆轨道和 6 个阶段的控制策略,因此要对 6 个阶段进行逐一分析以确定综合的最优控制。通过对 6 个阶段的分析,主减速阶段和
三、模型的假设与符号说明
(一)模型的假设 (1)假设一:单位时间内的燃料消耗是一定的; (2)假设二:主动机消耗的燃料相对于嫦娥三号来说很小,忽略燃料减少对嫦娥三 号的总质量的影响,天体质量恒定为 2.4t; (3)假设三:题中提供的数据准确无误差; (二)符号说明
l1
l2
近月点到月球球心的距离 远月点到月球球心的距离 嫦娥三号经过近月点的速度 嫦娥三号经过远月点的速度 近月点高度 远月点高度 月球的质量
我们参赛选择的题号是(从 A/B/C/D 中选择一项填写) : 我们的报名参赛队号为( 8 位数字组成的编号) : 所属学校(请填写完整的全名) : 参赛队员 (打印并签名 ) :1. 2. 3. 指导教师或指导教师组负责人 (打印并签名 ): 四川师范大学 彭晨宸 苏美玲 王 丹 张永乐
A 23006012
第二部分:问题 1 的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一)模型 1 的建立和求解 1.模型 1 的建立 问题 1 对嫦娥三号在近月点、 远月点相应速度的求解可以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揭 示的角动量守恒定律,建立嫦娥三号近月点( A ) 、远月点速度( v A )模型: ⎧ tv1l1 = tv 2l 2 ⎪ 1 1 2 2 ⎨ M V + M gh = M 2 V2 + M 2 gh 2 2 1 2 1 ⎪ ⎩ 2 2
2
快速调整阶段在问题 1 中已进行分析,就不用再赘述,关键的地方在于问题 1 中被暂时 忽略调整的粗避障、精避障、缓慢下降和最后的自由落体阶段。 在问题 2 中需要对后 4 个阶段逐一进行分析。 粗避障阶段需要对嫦娥三号在距离月 面 2.4km 处对正下方月面 2300*2300m 的范围的拍照的高程图进行分析,选取最平坦的 位置进行着陆,而下降到距离高空 100m 时,又有对着陆点附近区域 100m 范围的内拍摄 图像的高程图,需要用 MATLAB 进行数据的读入和分析,再用 MATLAB 编写相应的函数寻 找到最平坦的区域进行降落。在考虑降落点的选择是时,要考虑嫦娥三号本身的大小即 所占陆地域,需要查阅相关资料数据。在缓速度下降的状态为匀减速运动。 (三)问题 3 的分析 误差一般是指实际值与拟合值之间的差异, 而误差分析则是分析这种实际值与拟合 值之间所包含的各种差异,通常可以通过残差平方和准确度等指标对误差进行衡量。 本 题中的问题 1 可以看做要达到预定着陆点的预测值,而问题 2 可以看作达到实际点的真 实路程,因此,这里的误差分析可看做问题 1 与问题 2 所形成差异。 灵敏度分析是指研究与分析一个系统(或模型)的状态或输出变化对系统参数或周 围条件变化的敏感程度的方法。为了方便题目的研究,可以选择周围环境的条件变化所 对应的灵敏度分析。而在本文中,模型大致分为六个过程,为了便于说明和分析,分别 对每个状态进行灵敏度分析,从而综合看出整个运动过程的灵敏度。
发动机的推力
̇ m
Fthrust
x
y
s ij
在某一时刻的水平位置 在某一时刻的竖直位置 嫦娥三号从 i 点运动到 j 点平移距离(i = A , B ... E , j = B ,C ... F)
hij 嫦娥三号从 i 点到 j 点的竖直位移距离(i = A , B ... E ,j = B ,C ...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