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全品高考复习方案高中生物第9单元 种群和群落听课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单元种群和群落

第28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

【知识梳理】

1.自然区域内全部个体

2.单位体积新产生或死亡个体总数个体总数各年龄期稳定型雌雄

3.(1)①植物②平均值③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随机取样

(2)①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4.(1)位置状态或布局(2)随机分布集群分布

理性思维

1.两者都不是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不属于同一物种;校园内全部五年龄的杨树未包含该区域杨树的所有个体。

2.喷施性外激素诱杀雄虫破坏了该害虫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了出生率,进而降低了该种害虫的种群密度。

科学探究

可能的原因:①使用的标志物易脱落;②老鼠被标记后,易被天敌发现并被捕食;③两次捕捉期间老鼠有

大量迁入等。

【命题角度】

1.A [解析] 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A正确;增长型年龄组成预示着种群数

量将增多,但不绝对,B错误;动物的出生率与性成熟的早晚有关,C错误;种群性别比例的改变能降低出

生率,D错误。

2.C [解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3.C [解析] 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一般为样方法。该草地上某种植物全部个体数全部统计难度较大;只选取一个样方的数目进行调查不具有代表性;一般随机设置1 m2的样方为宜,并且尽量选择多个

样方求平均值。

4.D [解析] 该弃耕地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主要为植物,次级消费者包括鼬和其他的次级消费者,A

错误;弃耕农田里发生的是次生演替,B错误;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80÷40=30÷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则第二次捕获的田鼠中有标记的田鼠有15只,C错误;若标记的田鼠

有部分被鼬捕食,该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减少,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高,D正确。

考点二

【知识梳理】

1.数学模型假设数学形式

2.(1)“J”型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没有敌害②种群的起始数量数量倍数③一定的倍数

(2)“S”型①自然界资源和空间有限②K/2 环境容纳量

(3)环境容纳量不受破坏种群最大数量

3.(2)食物人类活动

理性思维

1.不是,“J”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一定的,而“S”型曲线反映的种群增长率是逐渐减小的。因此,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是“J”型曲线。

2.增长倍数λ-1 (1)增大增长

(2)保持稳定稳定(3)减小衰退

【命题角度】

1.C [解析] 据图乙可知,种群的K值在a~b之间波动的某个大于b小于a的数值,A错误;据图甲可知,λ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减少,λ值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加,故在b~c年,种群数量先减少后增加,B错误;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图乙中第3年以后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和

死亡率的变动,C正确;据图分析,图甲中c点时λ>1,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图乙中c点处于K/2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为增长型,D错误。2.D [解析] 由题中信息可知,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由图可以看出,前4年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5,因此该种群呈“J”型增长,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第5年到第9年间,该种群的λ值都是1,因此该种群数量相对稳定,年龄组成为稳定型,A错误。第4年到第5年间λ值减小,但仍然大于1,则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第9年到第10年间λ值减小且小于1,则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B错误。从第11年到第12年间λ值小于1,种群数量一直在不断减少,第12年后λ值大于1,则该种群数量不断上升,C 错误。第1~5年间λ值大于1,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到第5年时λ值等于1,达到K值,在第5~9年间λ值等于1,种群数量维持稳定,D正确。

3.D [解析] 调查某地区的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4.C [解析] 要获得最大持续捕捞量,应使种群的增长速率维持在最大(即b点),故应在种群数量稍大于b点时进行捕捞,捕捞后银鱼种群数量应处于b点,C正确,A、B、D错误。

考点三

发散思维

降低随酵母菌数量的增多,培养液中营养物质消耗增多,酵母菌种内斗争加剧,且代谢产物使生活环境恶化,从而使K值降低

【命题角度】

1.B [解析] 每块血细胞计数板的正中央有2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都是1 mm×1 mm,深0.1 mm,故A 项错误,B项正确。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时,先在计数室上加盖盖玻片,后沿盖玻片边缘滴加样液使其慢慢渗入计数室,C项错误。计数时统计相邻两条边线及其顶角上的细胞数量,D项错误。

2.(1)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

(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

(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解析] (1)图中BC段,乙醇开始产生并逐渐增多,酵母菌数量仍在继续增加,因此可推断这一区间酵母菌既进行无氧呼吸,也同时进行有氧呼吸。(2)酵母菌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原因有葡萄糖大量消耗、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3)t1~t2时段,酵母菌数量增多、酵母菌进行产乙醇的无氧呼吸,产能少,需消耗更多葡萄糖。(4)取样正确的操作是摇匀培养液,再吸取样液,若未曾摇匀,吸管在上部取样,则数据偏小,在下部取样,则数据偏大;统计时,应统计这一区间的活菌个体数,若把死亡个体算进来,数据就会偏高。

历年真题明考向

1.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的数量增长。该家畜种群呈“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要充分利用该家畜资源,种群数量超过K/2,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后去捕获,捕获后数量维持在K/2左右,种群可快速增长起来,故D项正确。

2.B [解析] 用样方法调查某植物种群密度,计数前不需要进行标记,A项不合理。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因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故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B项合理。当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时,样方的数量应适当增加,面积也应适当增加,C、D项不合理。

3.B [解析] 培养初期,酵母菌数量少,种内竞争弱,A项错误。由于营养和空间有限,酵母菌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B项正确。应该用血细胞计数板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项错误。酵母菌的细胞呼吸场所一直在细胞内, D项错误。

4.(1)“J”

(2)苗圃中山鼠种群中个体的迁出

(3)捕食

(4)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