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不 原因 同 点
对儒学 态度
秦刚刚统一; 秦统治受到儒 士攻击
排斥、打击
国力强盛;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 统治者的需要
尊崇
手段 作用
相 目的 同 点 实质
作用
简单粗暴
倡导、劝勉、教化
儒学发展进入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低潮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
巩固政治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思想文化只 有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才会具有强大的 生命力。
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传统文化。因为 文化的发展是连续的,是一个继承与发 展的过程。
综合探究
探究题1、
请大家结合教材上的介绍和以下材料思考二者 的异同。 材料一 “燔诗书起淳于越之谏,坑士起自诸
生 为妖言。” ——(东汉)王充《论衡·语增篇》
2.措施:
3.影响:
a.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b.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汉王朝也加强 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 史文化的进步。
(二)太学的出现——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1、教育体制:
1)中央:创建太学(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医药、卜筮、种树 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加 强思想控制,而医学、卜筮、种 树之书跟思想基本无关,且有利 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卜筮之书可 以麻痹人们的思想,是其思想统 治的工具。

儒学的经学化过程研究

儒学的经学化过程研究

内容提要:汉朝儒学在汉武帝、董仲舒的弘扬、改造下,以经学化的表现形式,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经”由最初的“六经”不断发展,大兴于汉武帝后。今文经与古文经在诸多方面有重大分歧,二者的发展是一个互为消长的过程。

关键词:经学今文经古文经互为消长

董仲舒的“三人天策”,独尊儒术,满足了汉武帝在先辈六七十年休养生息所奠定的雄厚经济基础之上,变垂拱无为的寡欲政治为扩张皇权的多欲政治,变约法省禁为王霸双管齐下,变轻徭薄赋为“赋敛繁多,律外而取”的理论需求,正中武帝下怀,因此得以迅速推行。汉武帝、董仲舒对儒学进行一系列精心的鼓吹、改造,使得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其表现形式,是儒学的经学化。“经”的本义,乃“编丝缀属之称……以简帛为书,亦编丝缀属也”。[1]盖经之义,取象治丝。纵丝为经;引伸之则为组织之……后世以降,以六经为先王之旧典也,乃训经为“法”,又以六经为尽人所共习也,乃训经为“常”。[2]

春秋战国时代,文字记载于竹木简上,典籍以牛皮绳贯穿竹简而成,如同织物之经,于是一些权威的开创学派的诸子文献便分别被其后学统称为“经”。除“儒经”以外,墨有《墨经》,道有《道经》,法有《法经》,医有《医经》,天文有《星经》。武帝以后,儒学独尊,地位高于众学,儒家典籍“五经”成为治国之“法”、人伦之“常”,“经”变从此成为儒家典籍的特称。最开始,经的内容仅限于孔子删定的“六经”,即《诗》《书》《礼》《易》《乐》《春秋》。到东汉后又增加《孝经》、《论语》,合称“七经”。隋唐时,“三礼”并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析出(《左传》、《公羊》、《谷梁》),再加上古时的训诂词典《尔雅》,合称“十二经”;唐代以后,《孟子》升格,形成了传、注、说、记、疏、笺、证、正义等一整套阐释儒经的学术体例,以及一些列相应严密的学术规范,可以说能与西方文化中的《圣经》学术史匹敌。

【知识点】汉代儒学

【知识点】汉代儒学

【知识点】汉代儒学

1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董仲舒将道家(黄老之学)、阴阳家、法家思想融合在一起改造传统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学,新儒学主要增加了四方面的内容:①天人感应②君权神授③三纲五常④大一统。

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专制;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2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吸纳了其他学说,由先秦时的批判时政改为维护现实统治。

3影响

>>>>

对当时: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适应西汉经济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

>>>>

对后世:

①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对中国人的伦理观念、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学独尊局面的形成,又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

汉代儒学的特点

汉代儒学的特点

汉代儒学的特点

1.天与万物的关系。这里有两重关系值得注意。其一,天是一,是元,是万物之太始。这万物中也包括人。在这里,天既是万物之根源。又超越万物。天无为而无不为。这个思想与道家理论有关系。其二,天的运行及其与万物的物理关系。这涉及到天地交合,四时变化,万物繁育,以及万物的性质。这方面的内容主要用阴阳五行的理论加以解释。

2.天与人的关系。这里值得注意的思想有三。其一天与人相类,所谓人副天数。一方面从人之生理上说相类,另方面,人之政治关系和伦理关系也是合乎天地的阴阳关系、五行秩序的。其二,人应当效法天。个人养生应当效法天,君主治世也应当效法天。其三,天人可以感应,善招善,恶招恶,天则善善恶思。

3.人的政治与伦理关系。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一方面,君臣配阴阳,君为阳而臣为阴;另一方面,君主对臣民还有一种超越的关系,犹如天超越万物一样。

4.治国之道。诸如要遵循阴阳之理,德主刑辅,君主要“居无位之位,行不盲之教",要善用赏罚之权,等等。

5.阴阳五行理论。这是董仲舒整个思想系统的论理基础,更具体点说,阴阳五行学说是董仲舒论天与万物,天与人,人之政治伦理关系及治国之道的“物理"的依据。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课件-12.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2022届高中历史人民版复习课件-12.33-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南宋朱熹建立了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 2.表现 (1)理气关系:朱熹认为理气互相依存,但理先于气,理不能离开气。 (2)修养论:强调日积月累,强调“仁”和仁者境界。 (3)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_三__纲__五__常___”,干预政治的关键是“正君 心”。 3.影响 (1)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 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2)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 “朱子学”学派。
(二)读图明史——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读] 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 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这 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 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三)史料探史——董仲舒的治国思想
[教材补缺] 理学的世俗化
朱熹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章句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 解释“四书”,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 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 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 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

浅析汉代儒学的形成及经学纬学的脉络

要理清两汉儒学之发展,首先要理清的是两汉儒的概念。汉儒和先秦之儒不是一个关系。先秦的儒家,早期我们能够看见的是孔门诸弟子对于礼法的争执,例如“曾子袭裘而吊.子游裼裘而吊.曾子指子游而示人曰.夫夫也.为习于礼者.如之何其裼裘而吊也.主人既小敛.袒括发.子游趋而出.袭裘带绖而入.曾子曰.我过矣.我过矣.夫夫是也.”(《礼记·檀弓》)这群孔门弟子更多的是关于实行的“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的具体做法的讨论和执行。中期的孟子开始研讨关于“人性”的形上之说,讲求“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由在孔子时单纯作为品评人物的标准如: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子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至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

,走向了更为道德意义和思想意义的一个思想范畴。宋儒也曾经夸赞孟子,在孔子的仁之上加上了义,仁之为仁义,此间便有无限文章。至于到了后期的荀子上,一方面他批判各家的学说,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开展对“礼”,“兵”,“君道”,“臣道”,“法刑”等理论探讨。本质上看,先秦之儒是由实用(辩论礼所实行方法的正确与否)转变到形上(开展大范围的理论的探讨)之路上。用后世的标准,他们是名至实归思想家(尤其是到后期)。这是先秦部分。

最新二、汉代儒学ppt课件

最新二、汉代儒学ppt课件
2)儒生和游生引用儒学经典,借用古代 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焚书? 坑儒?
①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②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 籍(医药、卜筮、种树)。
百度文库
课堂探究1: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堂探究3:
(为1)什秦么王秦朝王焚朝书不的焚目禁的医是药为、了卜遏筮制、知种识树分之子书的?思想, (2)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国家 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3、评价: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 制,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有利于巩 固秦朝统治。
“罢黜百家”
秦刚刚统一;
国力强盛;
原因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董发展儒学,适应了统

击;
治者的需要;
同 儒学态 点 度 排斥、打击
尊崇
手段 简单粗暴 作用 儒学发展低潮
倡导、劝勉、教化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相 同 点
目的 实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 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思想控制
作用 有利于国家……但钳制了人们的……

高中历史|(知识全解)儒学是如何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

高中历史|(知识全解)儒学是如何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

高中历史|(知识全解)儒学是如何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的?

概述:

汉初,儒家学者致力于儒学的复兴,叔孙通制礼仪,陆贾、贾谊等让刘邦尊儒,融合诸子思想发展改造儒学,适应统治需要,扩大儒学影响力。

汉武帝时最终成为统治思想同时开始经学化、政治化。汉宣帝、汉成帝时经学统治地位全面确立,经学与政治紧密结合,加强了经学对行政的干预和影响。

1. 原因:

①西汉初年,社会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社会经济需要恢复和发展;

②西汉初年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黄老之学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需要。

2. 内容:

①是道家学说中黄帝和老子的学派,以早期道家理论为基础,又兼采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的思想;包括治身和治国两个主要内容;

②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③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3. 作用:使汉初政治宽松,社会迅速恢复发展。

1. 原因:

①汉朝面临王国问题和匈奴威胁,道家无为思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②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统治者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开拓大一统事业;

③儒家学说经过调整,整合出了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宣扬“有为”而治、积极进取,适应了社会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1)地位:董仲舒是汉朝儒家的代表人物,也是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

(2)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揉合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并开始赋予儒家思想以哲学和神学的内涵。

(3)目的:满足汉武帝将君主权力绝对化、神圣化的内在要求。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汉朝的儒学为什么叫做新儒学?与儒学有什么不同

本文导读:

无为而治的思想一直经历了四位皇帝(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据《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这句话是说从汉初至汉武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间,由于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得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所以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富民强,国家国力空前强盛。那么问题就来了,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给朝廷积累了丰厚实力,因此解决国内国外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匈奴和诸侯),所以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成为当务之急。这时候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

系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就闪亮出场了。

到这里各位看官认为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的先秦儒学吗?不,不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在继承先秦儒学的基础上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墨家等思想,使儒学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的思想。这就是符合了统治者的需要,神化神权有利于统治者进行控制人们。所以,什么叫天子,天子就是天之子。天之子,代天行道,行和道,行生生之道。那天子无道,怎么办呢,这就提到了天人感应。你就该祈祷了,祈祷老天爷,你这个选的天子不怎么样啊。那帝德不德会怎么样呢。就会出现伤败,洪水啊、地震啊、涝灾啊都进联系起来了。所以这个时候的汉代儒学是跟先秦儒学万万不同的,孔夫子曾说过:子曰,怪力乱神,敬而远之。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2019届高考一轮讲义: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与宋明理学

一、汉代儒学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

2.措施

(1)政治上:重用儒生。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

(2)思想上: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天人感应”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

(3)教育上:设置太学,培养政治人才,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3.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学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具有积极意义。

(二)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倡“三纲五常”。

2.主张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

2.科举制的含义:隋唐时代开始的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的选官制度。3.影响: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二、宋明理学

(一)理学的创立

1.背景

(1)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播,冲击着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被削弱。

(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2.创立:北宋时期,以程颢、程颐为代表的“北宋五子”将儒学提升到“天理”的高度,创立了一种新儒学体系——理学。“二程”确立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并认为天理的核心是“仁”。张载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

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是怎样的?不清楚的小伙伴看过来,下面由小编为你精心准备了“儒学的发展阶段及演变过程”仅供参考,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内容!

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

汉代儒学文PPT课件

汉代儒学文PPT课件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这表明他( )
→汉武帝时期,成为正统 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
在大一统思想指导之下,汉武帝是如何解决以下问题的?
→秦,遭到打击 使中国人民的头脑长期禁锢于神权政治和封建伦理政治之下
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 (2013年重庆文综)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 国 C天儒2家人0学将感13内有 应年部失 思重的道 想庆改之文造败综B.,)D而我其天国他乃古学先代说出有的灾一衰害位落以学谴者告运之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A统治集团的斗争 B社会环境的变化 至解(③东读2大0汉 : 一09,汉统安规代局徽模儒面文不学的综断的形高扩兴成考大起)④(背儒儒三景家家万、思以人内想外)容经各、过学成不派为断的正发消统展亡的,措逐施渐,成分为析中其国对传中统国文文化化的发主展流所。造成的影响。
导致中国近代的落后。
天朝上国观念
三纲五常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君为阳,
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王道之
三纲,可求于天。 ”
—— 《春秋繁露·基义》

高二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

高二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 “焚书坑儒”的比较
秦始皇 政策 不 同 点 原因 排斥、打击 汉武帝
影响 目的
相 同 点
秦刚刚统一,需要 巩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 击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尊崇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 统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 应了统治者的需要
实质 作用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⑵坑儒: 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①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②目的:警告文化人
(3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积极:
⑴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和维护秦朝的统一; 消极:
⑵其实质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
⑶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场文化浩劫; ⑷文化成为政治权利的附庸,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 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区别与联系?
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能够取得统治思想的 主流地位,主要还是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 “三纲五常”的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君 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需要。同时,新儒学又增加了“大 一统”思想,并融合了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的一些思 想,这些都是先秦儒学所不曾拥有的。 而先秦儒学宣扬的“礼”“仁”“仁政”“民本”也 为新儒学继承,并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需要。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课件 (共25张PPT)

教 另一方面,知识分子以仕途为唯一理想归宿,人人追 师 讲 求功名利禄,使得专门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知识分子稀少。 中国古代士人价值取向和社会人才流向的这一特征, 解
也是导致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严谨完备以及科学的相对落
后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课小结
本节课学习内容为西汉时期儒学的兴起。具体表现为 以下几点:
推进新课
问 题 情 景
这些选官制度对儒学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察举制,推举儒生做官,进一步提高和
巩固了儒学的地位。
教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 师 容主要是儒学经典。于是,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 讲 解 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
活。儒生的地位得以提升,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同时也成为 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问 题 情 境
为什么秦王朝不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 教 师 而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 讲 解 家直接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推进新课
推进新课 二、“罢黜百家”
问 汉武帝是以“雄才大略”著称的帝王。在我们以前 题 学过的历史知识中,你能够总结出汉武帝有哪些突出的 情 境 历史成就吗? ①政治方面:存在王国问题和相国权重问题——实
教 师 讲 解
③经济方面: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盐铁官营, 行“推恩令”和设立中朝; 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②民族关系方面:匈奴问题和越族问题——抗击匈 ④对外关系上: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奴和设立三郡;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共40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1.2汉代儒学(共40张PPT)
3)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4)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 推动了民 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1.秦朝实行“焚书坑 儒”,西汉实行“罢黜百 家,独尊儒术”,二者的 根本着眼点是?
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
转变体现了什么?怎么来①评中价央它集/权的强化 ②
思想控制的加强 ③大 一统局面的形成
二、太学的出现
(1)汉武帝创立太学
(2)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 家培养政治人才的官立学校。是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汉武帝时代,初步建立了地 方思教考育:系汉统代太学规模的不段扩大,
反映了文化教育怎样的趋势?
思想、文化和教育 越来越受到重视
2、太学的影响 对:教育: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一、“焚书坑儒”批判
1、背景:
(1)秦朝统一后,需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 (3)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中,李斯建议焚书。
3、目的:加强思想控制,维护专制统治, 4、实质: 文化专制
5、评价: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指出材料二中观点的积极作用。
(3)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像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莫属。
根据下列材料归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意:《春秋》所说的天下万物归属于一的理论,是 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古往今来普遍存在的真理。 材料二: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大意:微臣我愚蠢地认为,凡是不属于孔子学说的各种理论和
汉武帝历史成就
政治 方面
①频繁换相,破格用人、设立中朝(相权过重); ②设刺史;③颁布推恩令(王国问题);④察举制。
经济 方面
①盐铁官营;②铸“五铢钱”统一货币。 (土地兼并)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①抗击匈奴;②建立郡县(民族问题); ③开通陆上丝路
思想 文化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黄老之术存在的问题) ②太初历;③太学、郡国学,确立官学制度;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仁】──亲也。对人宽厚有爱心 【义】──事之宜也。为人正派,爱憎分明 【礼】──理也。待人彬彬有礼,行为端庄 【智】──智慧也。处事果断周密 【信】──诚信也。做人诚实稳重讲信誉 认为“三纲”是人与人之间的伦常关系, 而“五常”是用来调整伦常关系的基本原则。 用以维护封建君主集权制。
针对中央集权 学派,都应禁止传播和泛滥,不要让它们与(孔子学说)共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版必修Ⅲ专题一
汉代儒学
——董仲舒“正谊明道”说之管 窥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江都相董仲舒:“夫仁人者,正其谊(通 “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春秋繁露》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1、“正义”说 2、“正我”说 3、“正民”说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1、 “正义”说
“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
……
3、正民说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
——《春秋繁露· 考功名》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故立大学以 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主张通过什么方式来正民?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3、正民说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故立大学以 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王道之三纲” “三纲五常”
“儒者三纲之说,皆非推已及人 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已属人之奴 隶道德 ” ——陈独秀《一九一六年》
[我说]:
“如果孔子…活着,那些教徒们难免 要恐慌。对于他们的行为,教主先生 不知道要怎样慨叹。” ——《在现代中国的孔子》
• 查阅史料(尤其是第一手资料) • 通过提取有效信息,深入解读重要概念 • 结合教材内容,依托解读出的有效信息,得出 相应结论 • 在相应的时空中解读历史现象
儒?
君权神(天)授
+法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2、正我说
“义之法在于正我,…我不自正,虽 能正人,弗予为义” 君:“故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 正百官,……以正四方” “灾异谴告”
——《春秋繁露﹒保位权》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2、正我说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2、正我说
“义之法在于正我,…我不自正,虽 能正人,弗予为义” “故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 君:
正义
正谊明道
正我
正民
有机统一
二、“正谊明道”说之“我”见
“师出无名,事故不 成;明其为贼,敌乃 可服,此便是有意立 名以正其谊。”
汉武帝
“儒者三纲之说,皆 非推已及人之主人道 德,而为以已属人之 奴隶道德 ”
朱熹

陈独秀
[汉武帝说]: 董仲舒的儒学
思想主张 1、“正义说” 作用
神化君权
君权 中央 集权 统一
2、“正我说”
明君仁臣的构建
3、“正民说”
为人处事标准 稳定社会秩序
规劝刘非
“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 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 “善”
——《春秋繁露》
[朱熹说]:
“汉儒惟董仲舒纯粹,其学甚 正,非诸人比”
——《朱子语类》卷一一七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学规》处事之要
[陈独秀说]:
正百官,……以正四方” “灾异谴告”
儒?
天人感应
+阴阳家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2、正我说
百官:制度约束
养才:“兴太学,置明师”
荐才:“侯、郡守、二千石各荐贤以供宿卫”
用才:“毋以日月为功,实试贤能为上, 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 ——《春秋繁露﹒考功名》
通过教育和选官
儒! 儒?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大义也。”
——《春秋繁露﹒仁义法》 董仲舒认为的“义”是什么? 民 君 天
ຫໍສະໝຸດ Baidu 江都王刘非
吴王刘濞
“陛下多病志失,不能省察。欲 举兵诛之,谨闻教” ——《吴王刘濞遗诸侯书 》
一、“正谊明道”说之解释
1、正义说
“《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故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大义也。”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