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运动学解题方法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运动学规律及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的运动学规律和解题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匀变速直线运动:这是最基础的运动学规律,涉及到的概念有速度、加速度、位移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公式,如速度公式、位移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根据题目条件列方程求解。

2. 牛顿运动定律:这是运动学的基础,涉及到的概念有作用力、反作用力、惯性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或者用惯性定律分析运动过程。

3. 曲线运动:涉及到抛物线运动、圆周运动等。

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向心力的公式和定理,分析物体在曲线运动中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

4. 相对运动:分析物体之间的相对运动,解题方法主要是画运动示意图,运用运动学规律进行分析。

5. 振动和波动:分析物体的振动和波动情况,解题方法主要是利用振动和波动的规律,如振动方程、波动方程等。

在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仔细审题,理解题意,明确题目要求求解的问题。

2. 根据题目的条件和运动学规律,选择合适的公式和定理进行求解。

3.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轨迹,注意分析过程的细节和物理意义。

4. 对于复杂的运动过程,需要分段或者分步骤进行分析,画运动示意图有助于理解问题。

5. 对于多过程的问题,需要注意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和转折点。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题解题技巧一、直线运动题直线运动题是高中物理中最基础的题型之一,通常涉及速度、加速度、位移等概念。

解答直线运动题的关键在于理清思路,掌握基本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有一辆汽车以2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10秒,求汽车的位移。

解答思路:1.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确定已知量:速度v = 20 m/s,时间t = 10 s。

2. 根据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 = vt,代入已知量计算位移s = 20 m/s × 10 s = 200 m。

3. 答案为200米。

这道题的考点在于应用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s = vt,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二、自由落体题自由落体题是高中物理中常见的题型,通常涉及重力加速度、时间、速度等概念。

解答自由落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自由落体的特点,掌握相关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落体,经过2秒后的速度是20 m/s,求物体下落的高度。

解答思路:1.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确定已知量:时间t = 2 s,速度v = 20 m/s。

2. 根据自由落体的基本公式v = gt,代入已知量计算重力加速度g = v/t = 20 m/s ÷ 2 s = 10 m/s²。

3. 根据自由落体的高度公式h = 1/2gt²,代入已知量计算高度h = 1/2 × 10 m/s² ×(2 s)² = 20 m。

4. 答案为20米。

这道题的考点在于应用自由落体的基本公式v = gt和h = 1/2gt²,并注意单位的转换。

三、斜抛运动题斜抛运动题是高中物理中较为复杂的题型,通常涉及初速度、角度、时间、位移等概念。

解答斜抛运动题的关键在于分解速度、运用平抛和竖直上抛的知识,掌握相关公式,并注意单位转换。

例如,一个物体以30 m/s的速度和45°的角度斜抛,求物体的最大高度和飞行的水平距离。

运动学解题方法

运动学解题方法

高中物理 运动学解题方法一、 静力学解题方法:三力平衡受力分析步骤1、 确定研究对象2、 按照①重力;②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③场力(电场力、磁场力)的顺序进行分析。

3、 作图,画出大小和方向2、判断力的方向:①根据力的性质和产生的原因去判;②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去判;二、运动学解题的基本方法、步骤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和基本规律是我们解题的依据,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题途径的武器。

只有深刻理解概念、规律才能灵活地求解各种问题,但解题又是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必需环节。

根据运动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可知求解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步骤为(1)审题。

弄清题意,画草图,明确已知量,未知量,待求量。

(2)明确研究对象。

选择参考系、坐标系。

(3)分析有关的时间、位移、初末速度,加速度等。

(4)应用运动规律、几何关系等建立解题方程。

(5)解方程。

三、动力学解题的基本方法我们用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分析求解动力学习题.由于动力学规律较复杂,我们根据不同的动力学规律把习题分类求解。

1、应用牛顿定律求解的问题,这种问题有两种基本类型:(1)已知物体受力求物体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运动情况求物体受力.这两种基本问题的综合题很多。

从研究对象看,有单个物体也有多个物体。

(1)解题基本方法根据牛顿定律ma F =合解答习题的基本方法是① 根据题意选定研究对象,确定m 。

②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受力图,确定合F 。

③ 分析物体运动情况,确定a 。

④ 根据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规律、运动学公式等建立解题方程。

⑤ 解方程。

以上①、②、③是解题的基础,它们常常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

2.应用动能定理求解的问题动能定理公式为k 1k 2E E W -=合,根据动能定理可求功、力、位移、动能、速度大小、质量等。

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方法是 ·① 选定研究的物体和物体的一段位移以明确m 、s 。

高中物理运动解题技巧与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解题技巧与方法总结

高中物理运动解题技巧与方法总结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在高中阶段有着重要的地位。

而在物理学中,运动是一个基本概念,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解题是学习物理的关键,下面将对高中物理运动解题的技巧与方法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物理学习中的运动问题。

一、理清问题在解决物理运动问题时,首先要理清问题,明确所给定的条件、要求以及所求的物理量。

有时候,问题中还可能会给出一些附加条件,我们需要判断它们是否对问题的解答有影响。

只有对问题有清晰的认识,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解题。

二、建立逻辑关系在解决物理运动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所给条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方程或者等式。

这些方程或等式代表了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常见的物理量包括位移、速度、时间、加速度等。

建立逻辑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对物理运动原理和公式进行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三、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在解决物理运动问题时,我们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题效率。

例如,当物理问题涉及到匀速运动时,我们可以直接使用匀速运动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当问题涉及到变速运动时,我们可以考虑使用速度-时间图、位移-时间图等图形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

选择适当的计算方法能够快速地得到问题的解答。

四、注意单位换算在解决物理运动问题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单位换算。

物理量通常需要使用国际单位制进行表示,而不同物理量之间的换算关系也需要掌握。

在计算过程中,如果不同物理量的单位不一致,我们需要进行单位换算,保持一致性。

否则,单位不一致将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

五、进行合理估算在解决物理运动问题时,我们有时候可以通过进行合理的估算来快速分析问题。

例如,可以通过观察问题中的数值范围,选取合理的近似值。

合理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对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在解决复杂问题时能够快速找到答案的范围。

六、细心检查计算过程在解决物理运动问题时,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十分重要。

因此,在完成计算后,需要对计算过程进行细心的检查。

运动学与力学常见题型解题方法总结

运动学与力学常见题型解题方法总结

运动学与力学常见题型解题方法总结运动学和力学是物理学中重要的两个分支,涉及了物体的运动规律和受力情况。

在解决运动学和力学问题时,我们需要运用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

本文将总结一些常见的解题方法,以助于读者更好地应对运动学与力学题目。

一、基础概念回顾在解答运动学与力学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回顾一些基础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加速度、力等。

位移用于描述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置变化,其大小和方向共同构成了位移向量。

速度是位移对时间的比值,即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

加速度则是速度对时间的比值,表示速度的变化率。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导致物体的加速度变化。

二、运动学题型解题方法1. 直线运动问题直线运动问题中,物体沿着一条直线运动,通常给出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时间等信息,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位移公式:位移 = 速度 ×时间- 平均速度公式:平均速度 = 位移 ÷时间-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 = (末速度 - 初速度) ÷时间2. 自由落体问题自由落体问题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垂直下落的情况。

常见的自由落体问题中,我们通常需要计算物体的下落时间、下落距离等。

根据重力加速度的定义,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下落时间公式:时间= √(2 × 下落距离 ÷重力加速度)- 下落距离公式:下落距离 = 重力加速度 ×时间² ÷ 2三、力学题型解题方法1. 牛顿第二定律问题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产生的加速度的影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加速度公式:加速度 = 力 ÷物体质量- 力的大小公式:力 = 物体质量 ×加速度2. 平衡问题平衡问题通常涉及物体在受力平衡时各个力的大小和方向关系。

在解答平衡问题时,我们需要根据力的平衡条件进行计算。

根据平衡条件,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合力为零时的条件:ΣF = 0四、综合题型解题方法在运动学与力学问题中,往往存在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运动学和力学的知识进行解题。

高中物理运动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高中物理运动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

高中物理运动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常见的考点。

掌握运动的常见题型解题思路,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以几个常见的运动题型为例,详细分析解题思路,并给出一些解题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运动的相关知识。

一、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基础的运动形式之一,其题型也是高中物理中最简单的。

考虑到题目的多样性,这里以一个典型的题目为例进行分析。

题目:小明骑自行车以20m/s的速度匀速行驶了2小时,求小明行驶的距离。

解题思路: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速度恒定,可以使用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的公式来计算。

根据题目给出的速度和时间,可以得到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即位移=20m/s × 2h = 40km。

所以小明行驶的距离为40km。

解题技巧:在解答匀速直线运动的题目时,要注意单位的转换。

题目中给出的速度和时间单位可能不一致,需要进行换算,保持单位的一致性。

二、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形式。

它的题型相对较多,但解题思路比较固定。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自由落体运动题目。

题目:从高度为100m的高楼上有一个物体自由落下,求物体落地所需的时间。

解题思路:根据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物体在自由下落过程中,只受到重力的作用,速度不断增加。

可以利用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式 h = 1/2gt²来计算。

将题目给出的高度和重力加速度代入公式,得到100m = 1/2 × 9.8m/s² × t²,解得t ≈ 4.52s。

所以物体落地所需的时间约为4.52秒。

解题技巧:在解答自由落体运动的题目时,要注意重力加速度的取值。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但在不同的地方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需要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进行相应的取值。

三、斜抛运动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受到重力的作用进行抛体运动。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学问题的解题技巧在高中物理学习中,运动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它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和运动状态。

解决运动学问题需要掌握一些解题技巧,本文将从几个常见的题型出发,为大家介绍一些解题技巧。

一、匀速直线运动问题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一种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距离相等。

解决匀速直线运动问题时,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公式:位移 = 速度 ×时间速度 = 位移 ÷时间时间 = 位移 ÷速度举个例子来说明,假设小明骑自行车以10 m/s的速度行驶了20秒,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他的位移:位移 = 速度 ×时间 = 10 m/s × 20 s = 200 m所以小明的位移是200米。

二、自由落体问题自由落体是指物体在只受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的运动。

解决自由落体问题时,我们需要掌握以下公式:下落距离 = 初始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速度 = 初始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 m/s²。

例如,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经过3秒钟后,我们可以利用上述公式计算它的下落距离:下落距离 = 1/2 × 9.8 m/s² × (3 s)² = 44.1 m所以物体的下落距离是44.1米。

三、抛体运动问题抛体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情况下,垂直方向上受重力作用自由运动的情况。

解决抛体运动问题时,我们需要利用以下公式:水平方向位移 = 水平方向初速度 ×时间垂直方向位移 = 垂直方向初速度 ×时间 + 1/2 ×重力加速度 ×时间的平方水平方向速度 = 水平方向初速度垂直方向速度 = 垂直方向初速度 + 重力加速度 ×时间其中,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是相互独立的。

高二物理学习中的运动学问题求解策略

高二物理学习中的运动学问题求解策略

高二物理学习中的运动学问题求解策略物理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而运动学则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的分支学科。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物理学习中的运动学问题往往是较为基础且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解决运动学问题时,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求解策略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策略。

一、运动图解法运动图解法是解决运动学问题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利用图像的直观性,将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置、速度以及加速度等参数都绘制在图上,通过观察图像上的变化,来推断物体的运动规律。

在使用运动图解法时,首先需要绘制一个坐标系,用于表示物体的位置。

然后根据问题中给出的信息,确定物体的起始位置和起始速度,并利用运动学公式计算出物体在各个时间点的位置和速度。

将这些数据标在坐标系中,连接起来就得到了物体的运动图像。

通过观察运动图像,我们可以判断出物体的运动类型(匀速、匀变速、匀加速或非匀加速)、物体的最大速度、加速度等信息。

在进行计算时,学生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诸如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等来求解。

二、向量分解法在解决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运动学问题时,向量分解法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求解策略。

它适用于物体具有多个独立运动分量的情况,例如,一个物体在倾斜平面上沿斜面滑动时,可以将这个运动划分为垂直于斜面和平行于斜面两个独立的运动分量。

在使用向量分解法时,学生需要将物体的运动分解为两个垂直方向的运动分量,通常是沿着斜面方向和垂直斜面方向两个方向。

然后可以利用物体自由落体运动和斜面上平行运动的知识,分别对这两个分量进行求解。

最后,将求解结果合成,得到最终的答案。

此外,向量分解法还适用于解决其他类型的问题,比如抛体运动中的斜抛问题,将抛体的初速度分解为水平分量和竖直分量,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更容易求得所需结果。

三、微元法微元法是一种近似求解运动学问题的方法。

当问题中的物体运动过程相对复杂、无法直接求解时,可以将整个运动过程分解为许多微小的时间段,并假设每个时间段内物体的运动是匀速或匀变速的。

运动学-妙用五法巧解题

运动学-妙用五法巧解题

运动学-妙用五法巧解题《直线运动》一章概念多,公式多,关系复杂多变,选用不同的规律、公式解题,繁简不同,若巧妙选用特殊的规律、方法,从另外的角度出发,可使解题快速简洁。

常采用以下五种妙法: 妙法一:巧用推论推论1: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aT =2是恒定的。

推论2: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位移除以时间,也等于其初、末速度和的一半,也等于其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即v st v v v t t ===+202。

例1. 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s 无初速释放一个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小球后,对在斜面上滚动的小球拍下照片,如图1所示,测得s cm s cm AB BC ==1520,,求:(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 球的速度;(3)拍摄时s CD 的大小; (4)A 球上表面滚动的小球还有几颗?解析:(1)各球在所拍照片时刻的位置可等效看作一个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间相隔0.1s,利用推论1:得小球的加速度a sT=∆2a s sT m s BC AB =-=225/(2)再利用推论2:B 点的速度等于AC 段上的平均速度,即v s tm s B AC==2175./ (3)利用推论1:由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恒定,即s s s s CD BC BC AB -=-,所以图(1)s s s m CD BC AB =-=2025.(4)设A 点小球的速度为v A ,由于v v at m s A B =-=125./所以A 球的运动时间为t v as A A==025.,所以在A 球上方滚动的小球还有2颗。

推论3: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连续相等时间内位移之比为s s s s n n 12313521:::…::::…:=-()推论4: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通过连续相等位移所用时间之比为:()()()t t t t n n n 123121321:::…::::…:=----例2. 屋檐定时滴下水滴,当第5滴水滴滴下时,第一滴刚好落到地面,而第3滴和第2滴分别位于高1m 的窗的上下沿,如图2所示,问: (1)此屋檐离地面的高度? (2)滴水的时间间隔是多少?解析:(1)利用推论3:设相邻两水滴间的距离从上到下依次为x :3x :5x :7x 。

运动学五种方法

运动学五种方法

★运动学解题五种方法★(亚旭教育学校理综教研组 刘旭老师)一:公式法1. at v v t +=0 (速度--时间关系)2. 2021at t v S += (位移—时间关系) 3. aS v v t 2202=- (速度—位移关系) 4. )(210v v v t += 平均速度(1)平均速度v 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M v ,M t v v v ==2(2)两段相邻的相等时间)(T 内位移之差2aT S =∆,a 为加速度主要思想:知三求二(在题中找出三个运动学物理量,然后运用公式进行运动学题目的求解)切记:公式法运动较简单,但是在稍难题中,很少有能够直接看到或者找出的物理量,此时,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对题目分析后才能找出正确的物理量! 例一:物体在斜坡顶端以1 m/s 的初速度和0.5 m/s 2 的加速度沿斜坡向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斜坡长24米,求:(1) 物体滑到斜坡底端所用的时间。

(2) 物体到达斜坡中点速度。

例二:一辆汽车以10米/秒速度行驶,司机发现前面40m 有危险,他立即以a=2米/秒2的加速度作匀减速运动,问: (1)前6s 这辆汽车的位移是多少?(2)若司机的反应时间是0.5s ,是否会发生危险?例三:一个物体做初速度不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连续两段长为x 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求物体在此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大小.二:平均速度法 公式推导:S vt v v t v t t t ==+=02例一:一架飞机起飞前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起飞速度v 所需时间t ,则起飞的运动距离是多少?例二:A 、B 、C 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一个物体自A 点从静止开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经过B 点时的速度为v ,到C 点时的速度为2v ,则AB 与BC 两段距离大小之比是( ). (A)1:4(B)1:3(C)1:2(D)1:1三:比例法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T 为相等的时间间隔,则有:1、 T 末、2T 末、3T 末……的瞬时速度之比为:v 1:v 2:v 3:……v n =1:2:3:……:n2、 7、T 内、2T 内、3T 内……的位移之比为:s 1:s 2:s 3: ……:s n =1:4:9:……:n 23、 8、第一个T 内、第二个T 内、第三个T 内……的位移之比为:s Ⅰ:s Ⅱ:s Ⅲ:……:s N =1:3:5: ……:(2N-1)4、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设s 为相等的位移间隔,则有:第一个s 、第二个s 、第三个s ……所用的时间t Ⅰ、t Ⅱ、t Ⅲ ……t N 之比为: t Ⅰ:t Ⅱ:t Ⅲ :……:t N =1:()():23:12--……:)1n n (--例一: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质点,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m ,64m ,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s ,求质点的初速度和加速度。

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几种方法

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几种方法

解决运动学问题的几种方法1.平均速度法定义式对于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题目中,有一类是质点在其中某段时间t内走过位移s,要求某一未知物理量的题型,如果巧用这一关系式,可以简化解题过程。

例1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通过某一段距离s所需时间为t1,通过下一段同样长的距离所需时间为t2,则物体的加速度多大?解析如图2-1所示,物体在AB段上的平均速度等于时刻的瞬时速度v1,物体在BC段上的平均速度等于时刻的瞬时速度v2。

由加速度的定义可知。

2.巧用Δs=aT2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和第N个T时间内的位移之差s N-s n=(N-n)aT2例2如图2-2所示,有若干个相同的小钢球从斜面的某一位置每隔0.1s无初速度地释放一颗,连续释放若干个小球后,对准斜面上正在滚动的若干小球拍摄到如图的照片,可得AB=15cm、BC=20cm。

试求A球上面还有几颗正在滚动的小球?解析小球运动的加速度。

小球B的速度B球已运动时间设在A球上面正在滚动的小球的颗数为n则颗取整数n=2颗,即A球上面还有2颗正在滚动的小球。

例3如图2-3所示,一块涂有碳黑的玻璃板,质量为1kg,在拉力F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竖直向上做匀加速运动。

一个装有指针的振动频率为5Hz的电动音叉在玻璃板上划出如图2-3所示的曲线,测得OA=1cm,OB=4cm,OC=9cm,则外力F应为N。

(g=10m/s2)解析玻璃板竖直向上做匀加速度直线运动,在相等时间内,相邻位移改变量相等。

由则由牛顿第二定律F-mg=ma得F=m(g+a)=1×(10+2)N=12N。

3.比例法利用初速度为零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解题,可使得问题变得简单,解起来快捷。

例4屋檐上每隔相等时间有一水滴落下,当第一滴落地时,第五滴正好刚离开屋檐,这时第四、第五滴水相距1m,则屋檐高为_______m。

解析水滴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位移为s1∶s2∶s3∶s4=1∶3∶5∶7,设屋檐高为H,则可得H=16m。

高中物理运动题解题思路及示例

高中物理运动题解题思路及示例

高中物理运动题解题思路及示例一、速度与位移的计算在物理学中,速度和位移是最基本的运动量,它们的计算方法也是解决物理运动题的关键。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解题思路。

例题1:一个小球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经过2秒后速度为4 m/s,求此时小球的位移。

解析: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所以,我们可以用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位移,即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在本题中,速度为4 m/s,时间为2秒,所以位移等于4 m/s ×2 s = 8 m。

因此,小球在经过2秒后的位移为8米。

例题2:一个物体以10 m/s的速度匀速运动了5秒,求此时物体的位移。

解析:根据速度的定义,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所以,我们可以用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位移,即位移等于速度乘以时间。

在本题中,速度为10 m/s,时间为5秒,所以位移等于10 m/s × 5 s = 50 m。

因此,物体在经过5秒后的位移为50米。

二、加速度与速度的计算当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外力的作用时,它的速度就会发生变化,这时我们需要考虑加速度的概念。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解题思路。

例题3:一个物体以5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运动了10秒,求此时物体的速度。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所以,我们可以用加速度乘以时间来计算速度的变化量,即速度的变化量等于加速度乘以时间。

在本题中,加速度为5 m/s^2,时间为10秒,所以速度的变化量等于5 m/s^2× 10 s = 50 m/s。

由于物体是匀加速运动,所以它的初始速度为0 m/s,即物体的速度等于初始速度加上速度的变化量,即速度等于0 m/s + 50 m/s = 50 m/s。

因此,物体在经过10秒后的速度为50 m/s。

例题4:一个物体以2 m/s的速度匀加速运动了5秒,求此时物体的加速度。

解析: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加速度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高考物理运动学板块运动经典题型解题方法

高考物理运动学板块运动经典题型解题方法

牛顿第二定律有 a
(mA mB )g mA mB
g ,然后隔离
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
f AB
mBa mBg

1
大小不变;物体 B 做速度方向向右的匀减速运动,故而加速度方向向左,摩擦力向左;故选 A. 3.如图所示,物块 A、木板 B 的质量均为 m=10 kg,不计 A 的大小,B 板长 L=3 m。开始时 A、B 均静 止。现使 A 以某一水平初速度从 B 的最左端开始运动。已知 A 与 B、B 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分别 为 μ1=0.3 和 μ2=0.1,g 取 10 m/s2。
m
/
s2
1m
/
s2
;对
A
受力分析,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
ma1 ,
解得:A、B 之间的滑动摩擦因数 0.2 .故 A 项错误.
B:由图乙得:物体
A

0~1s
内位移
xA
3 11m 2
2m
,摩擦力对
A
做的功
5
Wf mgxA 0.2 410 2J 16J ,则物块 A 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16J.故 B 项正确.
(1)若物块 A 刚好没有从 B 上滑下来,则 A 的初速度多大?
(2)若把木板 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让 A 仍以(1)问中的初速度从 B 的最左端开始运动,则 A 能否与 B 脱
离?最终 A 和 B 的速度各是多大?
【答案】 (1)2 m/s (2)没有脱离 m/s m/s
【解析】 (1)A 在 B 上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 a1=μ1g=3 m/s2
2
(2)若 μ1=0.4,求滑块运动时间.(结果用分数表示)
解:(1)滑上木板 A 时,木板不动,由受力分析得:μ1m1g≤μ2(m1+2m2)g 若滑上木板 B 时,木板 B 开始滑动,由受力分析得:μ1m1g>μ2(m1+m2)g 代入数据得:0.35<μ≤0.5; (2)若 μ1=0.4,则货物在木板 A 上滑动时,木板不动.设货物在木板 A 上做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大小 为 a1,由牛顿第二定律得,μ1m1g=m1a 解得:a1=4m/s2 由﹣2a1L=v12﹣v02 达到 B 板时速度 v1=4m/s 在 A 板上滑动时间由 v1=v0﹣at1,解得:t1=0.5s

高二物理(3.运动学问题的分析方法)

高二物理(3.运动学问题的分析方法)

2、甲乙两个质点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 做直线运动, 做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所 示,则 乙比甲运动的快 A、乙比甲运动的快 s乙追上甲 乙追上甲 B、2 s乙追上甲 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C、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 m远 D、乙追上甲时距出发点40 m远
3、图中所示的各图象能正确反映自由 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落体运动过程的是
4、一列火车由车站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值班员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 时,值班员站在第一节车厢前端的旁边, 第一节车厢经过他历时4 s, 第一节车厢经过他历时4 s,整个列车经 过他历时20 s,设各节车厢等长, 过他历时20 s,设各节车厢等长,车厢 连接处的长度不计, 连接处的长度不计,求: 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 (1)这列火车共有多少节车厢? 最后九节车厢经过他身旁历时多少? (2)最后九节车厢经过他身旁历时多少?
二、利用图象分析解决运动学问题
3.利用图象分析和解决问题时 必须把图象与具体的物理情景 相联系,能写出横、 相联系,能写出横、纵坐标之 间关系式的,最好写出关系式, 间关系式的,最好写出关系式, 并把式子与图象相结合。 并把式子与图象相结合。
图如图所示, 1、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如图所示,则 ( ) s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①前6 s内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②2 s~4 s内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s末质点的速度为零 末质点的速度为零, ③3 s末质点的速度为零,且改变运动方向 ④2 s末质点的速度大小是4 m/s s末质点的速度大小是4 m/s 末质点的速度大小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②③④ D、②③④
二、利用图象分析解决运动学问题

总结运动学部分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

总结运动学部分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

总结运动学部分的常见考点及解题技巧运动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规律。

它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学习其他力学分支的必备知识。

而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运动学的过程中,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考点和解题技巧,以便能够在考试中更好地应对相关题目。

本文将从运动学的常见考点和解题技巧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常见考点1. 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在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所经过的路径长度,用Δx表示;速度是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率,用v表示;加速度是速度随时间的变化率,用a表示。

对于这些基本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其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进行推理和计算。

2. 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是运动学中的基本运动形式,常见的考点包括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学生需要掌握速度恒定的特点,以及通过位移、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的方法。

而对于变速直线运动,则需要理解加速度的概念,以及如何利用速度、时间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计算。

3. 曲线运动除了直线运动外,曲线运动也是运动学中的重要内容。

常见的曲线运动包括圆周运动和抛体运动。

对于圆周运动,学生需要理解圆周运动的定义、半径和角速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计算圆周运动的位移和速度。

而对于抛体运动,则需要理解抛体运动的自由落体和斜抛两种情况,以及如何计算抛体运动的位移、速度和时间等。

4. 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重要考点,涉及到物体在不同参照系中的运动。

学生需要掌握相对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根据不同参照系中的位移和速度进行计算。

此外,相对运动还涉及到相对加速度的概念,学生需要理解其定义和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相关题目中。

二、解题技巧1. 理清思路在解题时,首先要理清思路,明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

可以通过画图、列式等方式将题目所给信息整理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2. 选择适当的公式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和要求,选择适当的公式进行计算。

高中物理运动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题技巧

高中物理运动题技巧一、引言物理学中的运动题是高中物理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题型。

掌握解题技巧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运动图像分析、运动方程应用和解题思路三个方面,为高中学生和他们的父母介绍一些解决运动题的技巧。

二、运动图像分析在解决运动题之前,首先要学会分析运动图像。

通过观察图像,我们可以获得运动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等信息,从而确定解题的方向。

例如,有一道题目:小明从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经过2秒后速度为10m/s,经过4秒后速度为20m/s。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运动图像得到以下信息:1. 初速度为0m/s,因为小明从静止开始运动;2. 2秒时速度为10m/s,说明小明在2秒内匀加速运动;3. 4秒时速度为20m/s,说明小明在4秒内匀加速运动。

通过运动图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小明的初速度为0m/s,加速度为5m/s²。

这些信息将有助于我们后续的解题。

三、运动方程应用在解决运动题时,我们需要灵活运用运动方程。

常见的运动方程有:v = u + at、s = ut + 0.5at²、v² = u² + 2as等。

例如,有一道题目:小明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运动,经过5秒后速度为10m/s,求小明的加速度和位移。

我们可以利用运动方程v = u + at求解。

已知初速度u = 0m/s,末速度v =10m/s,时间t = 5s,代入运动方程解得加速度a = 2m/s²。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运动方程s = ut + 0.5at²求解位移。

代入已知量得s = 0 +0.5 * 2 * 5² = 25m。

因此,小明的加速度为2m/s²,位移为25m。

四、解题思路解决运动题时,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思路:1. 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问题所给的条件和要求;2. 分析运动图像,确定运动物体的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等信息;3. 运用运动方程,根据已知量求解未知量;4. 检查答案的合理性,确保计算结果与题目要求相符。

高考物理运动题型总结归纳

高考物理运动题型总结归纳

高考物理运动题型总结归纳物理运动题在高考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对于考生来说是一项重要的考点。

掌握好这一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提高物理得分非常关键。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高考物理运动题型进行总结归纳,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直线运动题型直线运动是运动学的基础,也是高考物理运动题型中的主要内容。

常见的直线运动题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

1. 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相同时间内位移相等的运动。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可以利用以下公式:位移s=速度v×时间t2. 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发生了改变的运动。

对于这类题目,可以使用以下公式:速度v=初速度u+加速度a×时间t位移s=初速度u×时间t+½加速度a×时间的平方t²3. 自由落体运动自由落体运动是指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下的自由运动。

对于这类题目,常用的公式有:下落时间t=√[2h/g]下落高度h=½g×时间的平方t²其中,g表示重力加速度。

二、斜抛运动题型斜抛运动是指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具有初速度的运动。

在高考物理中,斜抛运动题型通常与平抛运动和合成运动相关。

对于斜抛运动题目,可以使用以下公式:1. 平抛运动公式平抛运动是指物体的运动轨迹为抛物线的运动。

常用的公式有:水平方向位移s=水平速度v×时间t垂直方向位移h=初速度v×sinθ×时间t-½g×时间的平方t²其中,θ表示抛出角度,g表示重力加速度。

2. 合成运动公式合成运动是指一个物体同时具有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运动。

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需要将平抛运动和竖直上抛运动的位移和时间进行合理组合。

三、圆周运动题型圆周运动是指物体在一个固定圆周上做运动。

在高考物理中,涉及到圆周运动的题目通常与速度、角速度、角加速度等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方法2.【2016·全国新课标Ⅲ卷】一质点做速度逐渐增大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时间间隔t 内位移为s ,动能变为原来的9倍。

该质点的加速度为 A .2st B .232s t C .24s t D .28s t 【答案】A【解析】设初速度为1v ,末速度为2v ,根据题意可得221211922mv mv ⋅=,解得213v v =,根据0+v v at =,可得113+v v at =,解得12at v =,代入2112s v t at =+可得2sa t=,故A 正确。

8.(多选)对于如图所示的情境,交通法规定“斑马线礼让行人”,否则驾驶员将受到罚款200元扣除3分的处罚。

若以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有行人正在过斑马线,此时汽车的前端距停车线12m ,该车减速时的加速度大小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在距停车线处才开始刹车制动,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B. 驾驶员立即刹车制动,则至少需汽车才能停止C. 若经后才开始刹车制动,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D. 若经后才开始刹车制动,汽车前端恰能止于停车线处【来源】湖南省(长郡中学、株洲市第二中学)、江西省(九江一中)等十四校2018届高三第一次联考物理试题 【答案】 BC【解析】AB 、若汽车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的时间为,在t 时间内运动过的位移为:,故A 错误;B 正确;CD 、若车恰好停在停车线处,则匀速运动的时间为 ,故C 正确;D 错误;综上所述本题答案是:BC10.ETC 是日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路桥收费方式,它通过安装在车辆挡风玻璃上的车载电子标签与设在收费站ETC 通道上的微波天线进行短程通信,利用网络与银行进行后台结算处理,从而实现车辆不停车就能支付路桥费的目的.2015年我国ETC 已实现全国联网,大大缩短了车辆通过收费站的时间.假设一辆汽车以10m/s 的速度驶向收费站,若进入人工收费通道,它从距收费窗口20m 处开始减速,至窗口处恰好停止,再用10s 时间完成交费;若进入ETC 通道,它从某位置开始减速,当速度减至5m/s 后,再以此速度匀速行驶5m 即可完成交费.若两种情况下,汽车减速时加速度相同,求:(1)汽车进入ETC 通道减速行驶的位移;(2)汽车从开始减速到交费完成,从ETC 通道通行比人工收费通道节省的时间。

【来源】湖北省武汉外国语学校2017届高三下学期5月最后一模理综物理试题 【答案】 (1)115x m = (2)11t s ∆=【解析】(1)根据速度位移公式得,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222100/ 2.5/2220v a m s m s x ===⨯ 汽车在ETC 收费通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为: 221251001522 2.5v v x m m a --==-⨯'=(2)过人工收费通道,匀减速直线运动的时间为:t 3=v/a =10/2.5s =4s ,15.机场大道某路口,有按倒计时显示的时间显示灯.有一辆汽车在平直路面上以36km/h 的速度朝该路口停车线匀速前进,在车头前端离停车线70m 处司机看到前方绿灯刚好显示“5”.交通规则规定:绿灯结束时车头已越过停车线的汽车允许通过.(1)若不考虑该路段的限速,司机的反应时间1s ,司机想在剩余时间内使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以通过停车线,则汽车的加速度a 1至少多大?(2)若考虑该路段的限速,司机的反应时间为1s ,司机反应过来后汽车先以a 2=2m/s 2的加速度沿直线加速3s ,为了防止超速,司机在加速结束时立即踩刹车使汽车做匀减速直行,结果车头前端与停车线相齐时刚好停下来,求刹车后汽车加速度a3的大小(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答案】(1)2.5m/s2(2)6.1m/s2(2)汽车加速结束时通过的位移为m此时车头前端离停车线的距离为m此时速度为:匀减速过程有解得10.如图甲所示,滑道项目大多建设在景区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间,成为游客的代步工具,又可以增加游玩的趣味性,在某景区拟建一个滑道,示意图如图乙,滑道共三段,第一段是倾角比较大的加速下坡滑道AB,第二段是倾角比较小的滑道BC,游客在此段滑道恰好做匀速运动,若游客从静止开始在A点以加速度1a做匀加速运动,经过4s到B点并达到最大速度16m/s,然后进入BC段做匀速运动,设计的第三段上坡滑道CD作为下客平台,使游客做匀减速运动后速度减为零(乘客经过两段轨道衔接处可视作速度大小不变),游客乘坐滑道,从山顶A处到达下客平台D处总共用时8.5s,游客在各段滑道运动的总路程为92m,求:(1)在AB段运动加速度1a的大小;(2)AB段的距离1L;(3)乘客在BC段匀速运动的时间0t.【答案】 (1)24m/s ;(2)32m ;(3)3s 【解析】(1)在AB 段,由运动学公式得: 211164m/s 4v a t ===;可得: ()002vL t t vt =-+; 代入数据得: ()0016928.5162t t =⨯-+,解得03s t =.追及相遇3.火车以速率v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 处有另一辆火车,它正沿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2做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使车做匀减速运动,该加速度大小为a ,则要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的关系为A. B. C. D.【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两车速度相等时所经历的时间:,此时后面火车的位移为:,前面火车的位移为:,由解得:,所以加速度大小满足的条件是:,故选项D正确。

13.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天气现象增多,危害加重。

雾和霾相同之处都是视程障碍物会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减小从而带来行车安全隐患。

假设有A、B两辆汽车,在同一车道上同向行驶,A车在前,其速度V A=l0m/s,B车在后,速度V B=30m/s,因雾霾天气使能见度很低,B车在距A车△S=100m时才发现前方有A车,这时B 车立即刹车,但B车要经过180m才能够停止。

问:(1)B车刹车过程的加速度多大?(2)试判断B车能避免和A车相撞吗?用分析计算说明。

【答案】(1)-2.5m/s2;(2)B车和A车不会相碰【解析】(1)B车刹车至停下过程中,v t=0,v B= v A =30m/s,,S=180m由v t2-v B2=2as得:0-v B2=2a B S ,2222302522180/./BBva m s m ss(2)设A车的加速度为a A时两车不相撞:两车速度相等时:'B B Av a t v①此时B车的位移:212''B B Bs v t a t②A车的位移:S A=v A t ③两车位移关系满足:S B-S A<△S ④所以,B车和A车不会相碰。

10.在一条平直的公路上有一辆长L0=1.5m的电动自行车正以v=3m/s的速度向前行驶,在其车尾后方S0=16.5m 远处的另条车道上有一辆长L=6.5m的公共汽车正以v0=10m/s的速度同向驶来,由于公共汽车要在前方50m处的站点停车,上下旅客,便在此时开始刹车使之做匀减速运动,结果车头恰好停在站点处。

不考虑公共汽车的再次启动,求:(1)从公共汽车开始刹车计时,公共汽车(车头)从后方追至自行车车尾所需的时间;(2)两车第一次错车过程中所经历的时间.【来源】【全国百强校】辽宁省大连市第二十四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物理试题【答案】(1)3s;(2)4s【解析】试题分析:由汽车的刹车距离求得其加速度,由加速度与二者的初速度确定汽车相对自行车的相解得:(2)车尾到达自行车头历时为,则有:代入数据得:解得:则第一次错车时间为:推论问题2.如图所示,物体从O点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途经A、B、C三点,其中|AB|=2 m,|BC|=3 m.若物体通过AB和BC这两段位移的时间相等,则O、A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A. B. C. D.【来源】【百强校】2016-2017学年湖北省黄冈市黄冈中学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物理试卷(带解析)【答案】 A【解析】设通过AB和BC的时间均为T,则;根据,可得;又;;联立解得:。

故选B3.一物体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以一定的初速度匀减速运动。

若已知物体在第1s内位移为8.0m,在第3s内位移为0.5m,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在第2s内位移为4.0mB. 物体的加速度大小为C. 物体在2.5s末速度一定为0.5m/sD. 物体停止运动的时刻为3.5s末【来源】【百强校】2017届河南省安阳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物理试卷(带解析)【答案】 A【解析】,故A正确,BD错误;物体在末的速度为:,故C错误4.平直公路上有一超声波测速仪B,汽车A向B做直线运动,当两者相距355m时,B发出超声波,同时由于紧急情况A刹车,当B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信号时,A恰好停止,此时刻AB相距335m。

已知超声波的声速为340m/s,则汽车刹车的加速度大小为()A.10m/s2 B.20m/s2C.5m/s2D.无法确定【答案】 A图像问题6.(多选)如图所示为一个质点运动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质点在0~4s内()A. 先沿x轴正方向运动,后沿x轴负方向运动B. 一直做匀变速运动C. t=2s时速度一定最大D. 速率为5m/s的时刻有两个【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8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理科综合物理试题【答案】CD5.(多选)甲乙两车在同一平直公路上同向运动,甲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乙做匀速直线运动。

甲乙两车的位置x 随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在t1时刻两车速度相等B. 从0到t1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C. 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D. 从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来源】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物理(全国III卷)【答案】C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位移图像的理解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解析根据位移图象的物理意义可知,在t1时刻两车的位置相同,速度不相等,乙车的速度大于甲车的速度,选项A错误;从0到t1时间内,乙车走过的路程大于甲车,选项B错误;从t1到t2时间内,两车都是从x1位置走到x2位置,两车走过的路程相等,选项C正确;根据位移图像的斜率等于速度可知,从t1到t2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选项D正确。

4.【2016·全国新课标Ⅰ卷】甲、乙两车在平直公路上同向行驶,其v–t图像如图所示。

已知两车在t=3 s时并排行驶,则A.在t=1 s时,甲车在乙车后B.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7.5 mC.两车另一次并排行驶的时刻是t=2 sD.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为40 m【答案】BD【解析】根据v–t图像,可以判断在t=1 s时,甲车和乙车并排行驶,故AC错误;在t=0时,甲车在乙车前的距离(105)1m7.5m2x+⨯∆==,故B正确;甲、乙两车两次并排行驶的位置之间沿公路方向的距离也就是从第1 s末到第3 s末两车运动的位移(1030)2m40m2x+⨯'∆==,故D正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