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课件:哮病

合集下载

哮 病ppt课件

哮  病ppt课件

(二)填空题:
治疗哮病的首要原则是,发作时 ,平时 .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谢谢大家!
哮 病 辨 证 论 治
辨证要点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 痰、虚哮五类; 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 脾、肾三脏之所属; 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 全身症状辨别其主次。
调护
哮 病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预 防 调 护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3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4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 护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结语
• 临床特征:
• 病理因素 : • 病 机: • 辨证论治 :
饮 食过食生冷,寒饮内停, 或嗜食酸咸甘肥,积痰蒸热, 不当 或进食海膻发物,
病后体弱,如幼年患麻疹、顿咳, 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导致肺虚。 素质不强
病 后 体 虚
肺气不足,阳虚阴盛, 气不化津,痰饮内生。
肾精亏虚,阴虚阳盛,热蒸 液聚,痰热胶固。
二、病机
风寒 外邪 风热 肺 邪壅于肺 气不布津
确指出了哮病发作时的特征。
• 病因病机:《素问· 阴阳别论》所说之“阴争于内
概 述 • 治疗:
,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 鸣”。 汉· 张仲景《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 脉证并治》篇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 汤主之。”
三、讨论范围
肺 胀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 概 性疾患 )

中医内科学——哮病《精选》.ppt

中医内科学——哮病《精选》.ppt

最新.课件
40
• (5)常用药: • 白芥子——温肺利气涤痰; • 苏子——降气化痰、止咳平喘; • 莱菔子——行气祛痰; • 麻黄——宣肺平喘; • 杏仁、僵蚕——祛风化痰; • 厚朴、半夏、陈皮——降气化痰; • 茯苓——健脾化痰。
最新.课件
41
• (6)加减:
• 痰壅喘急,不能平卧,加用葶苈子、猪牙 皂泻肺涤痰,必要时可暂予控涎丹泻肺祛 痰;
• 3、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并阐明病理 因素“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 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
• 4、明·虞抟《医学正传》对哮喘作了明确
的区别。
最新.课件
4
(三)病证范围
• 1.本篇所论哮病包括西医学的支气管哮 喘、哮喘性支气管炎、嗜酸性细胞增多 症(或其它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引起 的哮喘。
• 舌脉:舌质淡或偏红,或紫黯,脉沉细 或细数
最新.课件
43
• (2)证机概要:哮病久发,痰气瘀阻, 肺肾两虚,摄纳失常。
• (3)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
• (4)主方:平喘固本汤加减。本方补益 肺肾,降气平喘,适用于肺肾两虚,痰 气交阻,摄纳失常之喘哮。
• 平喘固本汤由党参、五味子、冬虫夏草、 胡桃肉、脐带、沉香、苏子、款冬花、 半夏、橘紅、磁石组成。
• 舌脉:舌苔厚浊,脉滑实。
最新.课件
38
• (2)证机概要:痰浊伏肺,风邪引触, 肺气郁闭,升降失司。
• (3)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
• (4)主方:三子养亲汤加味。本方涤痰 利窍,降气平喘,用于痰壅气实,咳逆 息涌,痰稠粘量多,Fra bibliotek闷,苔浊腻者。
最新.课件
39
三子养亲汤

中医内科学课件15哮病

中医内科学课件15哮病
两虚证
主症
兼症 舌 脉 治 法 方 药
预防调护
预防 调护
预防
哮 病 1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
气的刺激而诱发。

防 2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

以逐步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调护
哮 病
1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 生痰生火,避免海膻发物;避免烟尘异味;
2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三)简答题:
哮病的诊断依据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试述哮病与喘证的区别与联系.
2.试述“痰”在哮病发病中的意义.
谢谢大家!
辨证要点


发时以邪实为主,当分寒、热、寒包热、风

哮病
痰、虚哮五类;

总属邪
未发时以正虚为主,应辨阴阳之偏虚,肺、
论 实正虚
脾、肾三脏之所属;

之证
若久发正虚,虚实错杂者,当按病程新久及
2. 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
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 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3. 一旦大发作时,每易持续不解,邪实与正虚 错综并见。
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肺不能
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肾虚命门之火不能上济
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病机关键:
行涩滞,可见心动悸,脉结代,唇、舌、
甲床紫绀,颈脉动甚。肺脾气虚,气不
摄血,可致咳血、吐血、便血等。心主
血而肝藏血,主疏泄,为调血之脏,心
脉不利,肝脏疏调失职,血郁于肝,瘀
结胁下,则致徵积。
痰浊、水饮、血瘀三者之间 又互相影响和转化——

《中医内科学》哮病 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  ppt课件

证治分类(发作期-冷哮)
证侯: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 满闷如窒,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 白多泡沫,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 怕冷,天冷或受寒易发,兼风寒表证。
舌脉:舌质淡,苔白滑。 脉象:脉浮紧或弦紧。
ppt课件
19
证治分类(发作期-冷哮)
证机概要: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 气阻,肺失宣畅。
治 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代 表 方: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加减

ppt课件
20
证治分类(发作期-冷哮)
方解: 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宣肺平喘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 五味子敛肺止咳;
小青龙汤→芍药和营养血; 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射干麻黄汤→射干、款冬花、紫苑祛痰利 肺,止咳平喘。
8
讨论范围
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嗜酸性 粒细胞增多症(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 )引起的哮喘。
ppt课件
9
病因
外邪侵袭
饮食不当


情 志 刺激
体虚病后
ppt课件
10
诱因
ppt课件
11
病因病机
主因:内有宿痰 诱因:外邪侵袭:风寒、风热、烟尘异味。
饮食不当:生冷、肥甘厚味、海膻发物。 情志刺激:肝气郁结、肝郁化火、横克脾土。 体虚病后:素体虚弱、病后体虚。
↓ 痰气博结,壅塞气道,肺失宣降
↓ 哮病
ppt课件
12
病因病机
病位:肺,与脾、肾关系密切。 基本病机:痰气博结,壅阻气道,肺失
宣降。 病理性质:邪实正虚。 病理因素:痰
ppt课件
13
诊查要点
病史:有过敏史及家族史,诱因。 症状:特点:反复发作,持续时间;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02
中医对哮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治疗原则
01
02
03
整体观念
中医认为人体内部各脏腑 之间相互关联,治疗哮病 需从整体出发,全面考虑 。
辨证施治
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用 不同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预防为主
强调预防哮病的复发,通 过改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 惯,增强患者体质。
中药治疗方法
THANKS
感谢观看
案例总结
哮病是一种常见的呼 吸系统疾病,多与过 敏体质有关。
预防哮病需避免接触 过敏原,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
中医治疗哮病需根据 个体差异制定治疗方 案,注重整体调理。
05
问题与解答
学生提问
01
什么是哮病?
02
03
04
哮病的症状有哪些?
哮病如何诊断和治疗?
哮病与喘证有何区别?
教师解答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呼吸困难,甚至喘息 不能平卧为特征的反复发作性肺系疾病。
坚持治疗
注意症状变化
留意自身症状的变化,如出现气喘、 咳嗽等症状加重或持续不减的情况, 应及时就医。
按照医生的指导坚持治疗,不要随意 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04
哮病的案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张某,男性,45岁,已婚 ,干部。
பைடு நூலகம்主诉
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 咳嗽20余年,每冬春季节及气 候骤变时易发作,可自行缓解 。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contents
目录
• 哮病的概述 • 中医对哮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 哮病的预防和保健 • 哮病的案例分析 • 问题与解答
01

中医内科哮病详解精品PPT课件

中医内科哮病详解精品PPT课件

病机—宿根学说
宿根学说的证据:
反复发作、症状相似、诱因相同、有季节性。
宿根学说的内容:
1.痰:
肺不能布散津液
脾不能转输精微 }聚液成痰,伏藏于肺
肾不能蒸化水液

诱因引触

壅塞气道,
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搏结, 肺失宣降,痰随气动→痰
病机—宿根学说
2.虚
气虚 阳虚} 阴虚
肺脾肾等脏腑虚弱, 卫外不固,遇劳而发, 持续不解。
治疗原则
治标:祛痰利气(温化宣肺、清化肃肺、 去壅泻肺)
疏风解痉(祛风化痰)
治本:扶正固本(温补、滋养、补肺、


脾、益肾)
攻补兼施:“然久发者,气无不虚…… 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景岳全书·喘促》
分证论治—发作期
1. 寒哮 主症: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
如塞。 兼次症: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或清稀呈
缓解期不能如常。 哮病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肺胀。
辨证要点
1. 辨已发未发 症状
发作期:…… 缓解期:……
辨证要点
2. 辨证候虚实 实:呼吸困难、呼气延长、喉中痰鸣、
痰粘量少、咯吐不利、张口抬肩、不能平 卧、端坐俯卧、胸闷窒塞、烦躁不安、或 伴寒热、苔腻脉实。
虚:气短声低、动则尤甚、喉中轻度 哮鸣、咯痰清稀、自汗恶风、食少便溏、 腰酸耳鸣。
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 必有伏饮。” 哮喘的名称最早见于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经元 代朱丹溪认定,正式从其他病名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 立的病名。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 谓之喘。”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哮病

《中医内科学》教学课件-哮病

六、 辨证论治
热哮
症状: (1)气粗息涌,喉中哮鸣; (2)胸高胁胀,咳呛阵作,咯痰色黄或白,粘浊稠
厚,排吐不利,烦闷不安,汗出,面赤,口苦, 口渴喜饮; (3)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六、辨证论治
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 方药:定喘汤加减。
麻黄——宣降肺气定喘 杏仁——降逆平喘
两药相伍,宣肺化痰定喘之功更强 桑白皮、黄芩――清肺热而止咳平喘 白果――味甘性涩,化痰祛浊,敛肺平喘 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化痰 甘草――调和诸药
1.依据哮喘痰鸣情况辨发作期、缓解期 起病急,哮喘气促,喉中痰鸣有声为哮喘发作期;若病延
日久,临床以气短息促,体质亏虚为主,则属缓解期; 2. 以发作期、缓解期辨虚实
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 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作时多虚实错杂。 3.以痰液及症候寒热特点分寒哮、热哮及痰哮
六、 辨证论治
(三)分证论治 1.发作期 寒哮
症状: (1)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 (2)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面色晦暗带
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 冷; (3)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六、 辨证论治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射干麻黄汤。
射干、麻黄——宣肺平喘,豁痰利咽; 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 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 五味子——收敛肺气; 大枣——和中。
(二)治疗原则 首要原则: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 。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 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 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避免接触烟雾、花粉、宠物毛发 等可能诱发哮喘的物质,保持室
内空气清新。
定期检查
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健康 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
康问题。
调护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控制哮喘症状,减少 发作频率。
呼吸锻炼
通过深呼吸、腹式呼吸等锻炼,改善呼吸功能, 缓解哮喘症状。
心理调适
保持乐观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减轻心理压力对 哮喘的影响。
中医内科学之哮病
contents
目录
• 哮病的概述 • 哮病的临床表现 • 哮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哮病的治疗 • 哮病的预防与调护
01
哮病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哮病是一种以发作性喉中哮鸣、 呼吸困难为特征的慢性呼吸道疾 病。
分类
根据发作时间,可分为急性发作 期、慢性缓解期和临床缓解期。
哮病的病因
外邪侵袭
外感风寒、风热之邪, 导致肺气失宣,气道痉
挛。
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油腻食物, 损伤脾胃,痰湿内生。
情志失调
情绪波动,导致气机不 畅,痰气交阻。
体质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 失养,肺、脾、肾三脏
虚弱,卫外不固。
哮病的发病机制
气道高反应性
哮病患者气道对各种刺激因素呈现高 度敏感,易引起气道痉挛和狭窄。
喘。
中药外敷
将中药制成药膏或散剂,敷于 特定穴位或患处,以缓解症状 。
针灸治疗
通过刺激相关穴位,如肺俞、 定喘、膻中等,调和气血、平 衡阴阳,达到治疗目的。
艾灸治疗
利用艾叶制成的艾条或艾炷, 在特定穴位上施灸,以温通经
脉、散寒止咳。
其他疗法

反复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缓解期如常人或表现为持续性咳嗽、胸 闷。

哮病课件PPT课件

哮病课件PPT课件
03
哮病的病因包括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失 调等,病机以痰饮内伏、气道壅塞为主。
02
哮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肺系疾病”的范畴,与 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04
哮病的治疗原则是祛邪扶正、标本兼顾,根据 病情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哮病的西医定义
哮病是一种慢性 呼吸道疾病,主 要表现为反复发 作的喘息、气促、 胸闷等症状。
哮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01
02
03
04
中医理论:哮病 分为寒哮、热哮、 虚哮、实哮等类 型,治疗方法各 不相同。
西医治疗:主要 采用抗炎、平喘、 抗过敏等药物进 行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 病情,采用中西 医结合的方法进 行治疗,提高疗 效。
预防措施:避免 接触过敏原、保 持良好的生活习 惯、加强锻炼等。
Simple & Creative
哮病课件
汇报人:_
Contents
目录
01. 哮病的定义和概述
04. 哮病的治疗和预防
02. 哮病的发生原因和机制
03. 哮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05. 哮病的康复和调护
06. 哮病的现状和前景
Part One
哮病的定义和概述
哮病的中医定义
01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呼吸道疾病,以呼吸急促、 喉中哮鸣为主要症状。
心源性哮喘:哮病与心 源性哮喘的鉴别诊断主 要在于哮病发作时是否 有哮鸣音、哮病发作的 持续时间以及哮病发作 时是否有心悸、胸闷等 症状。
01
02
03
04
Part Four
哮病的治疗和预防
பைடு நூலகம்
哮病的治疗原则
控制症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等药物缓解哮喘症状 预防发作:避免接触过敏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长期治疗: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长期控制 紧急治疗: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抗炎药等药物进行紧急治疗,防止病情恶化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中医内科学》哮病-课件

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为

病机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
脏腑阴阳失调,素体偏盛偏虚,对津 藏的运化失常,肺不能布散津液,脾 不能输化水精,肾不能蒸化水液,而 致凝聚成痰,若痰伏于肺则成为潜在 的病理因素
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
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 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 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 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 促
加减
肺气阴两虚为主者加黄芪、沙参、百合;肾阳虚为主 者,酌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制附片、肉桂; 肾阴虚为主者加生地、冬虫夏草。另可常服紫河车粉 补益肾精
预防调护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 根据身体情况,作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逐步增强体质,
提高抗病能力 饮食宜清淡,忌肥甘油腻,辛辣甘甜,防止生痰生火 避免海膻发物 避免烟尘异味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劳逸适当,防止过度疲劳 平时可常服玉屏风散、肾气丸等药物,以调护正气,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病名,在《丹 溪心法》一书中作为专篇论述, 并认为“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 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 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 原则
明·虞抟《医学正传》则进一 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 言”
西医学命名
支气管哮喘 喘息性支气管炎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
疾患)引起的哮喘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痰伏于肺,每因外邪侵袭、饮食 不当、情志刺激、体虚劳倦等诱因引动而触发, 以致痰壅气道,肺气宣降功能失常
病因
外邪侵袭
体虚病后
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未能及 素质不强,则易受邪侵
时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
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中医内科学——哮病

中医内科学——哮病

(二)饮食不当
过食生冷
Hale Waihona Puke 酸咸肥甘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
海羶发物
(三)体虚病后——素质不强,过敏体质,病后体虚,肺脾肾亏 虚
第五页,共六十八页。
第六页,共六十八页。
• 二、病机 • (一)病理因素以痰为主。脏腑阴阳失调,对津液的运化失常
,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哮病的夙根。 • 朱丹溪云:“哮喘专主于痰”
• 3、寒包热哮证 • (1)症状 • 主症:喉中鸣息有声,胸膈烦闷,呼吸
急促,喘咳气逆 • 兼症:咯痰不爽,痰粘色黄,或黄白相
兼,烦躁(fánzào),发热,恶寒,无汗,身痛 ,口干欲饮,大便偏干 • 舌脉:舌苔白腻、罩黄,舌尖边红,脉 弦紧。
第二十八页,共六十八页。
• (2)证机概要: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 寒包火,肺失宣降。
,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表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 。
• 3、大发作时正虚与邪实并见,肺肾同病,病及于心, 甚则喘脱。
第十页,共六十八页。
病因 病机示意图 (bìngyīn)
风寒
外邪 风热
烟尘花粉
邪壅于肺,气不布津
津液(jīnyè)凝聚,痰浊内 生
生冷 饮食 酸咸甘肥
海腥
脾失健运,聚湿生痰 痰(夙根) 发作
第二十一页,共六十八页。
• (5)常用药:
• 麻黄、射干——宣肺平喘,化痰利咽; • 干姜、细辛、半夏——温肺化饮降逆; • 紫菀、款冬——化痰止咳;
• 五味子——收敛(shōuliǎn)肺气;
• 大枣、甘草——和中。
第二十二页,共六十八页。
• (6)加减: • 表寒明显,寒热身疼,配桂枝、生姜辛散
• 词解2:哮吼:“夫哮吼以声音名,喉中如水鸡声是也。 ” (《寿世保元·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权等学者认为本病与水 饮停胸有关。
许成群学者认为瘀血致哮 喘”,病理机制包括气滞 致瘀而哮喘,痰阻致瘀而哮 喘,气虚致瘀而哮喘等三个 方面。
朱倩等学者认为哮喘与肾 热壅肺证有关,泻肾有效。
张京安等学者哮喘的膜原 说。
诊断
1、发作时喉中有哮鸣音,呼吸困难,甚则 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发绀。
食愈少
晋代张华的《博物志》 “所食愈少,心愈开, 年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 。 明代敖英的《东谷赘言》:“多食之人有五 患:一者大便数,二者小便数,五者扰睡眠, 四者身重不堪修养,三者之食不化。” 明代御医龚廷贤认为“食唯半饱无兼味,酒 至三分莫过频”(《寿世保元》)。
证候特征
1、发作时呼吸困难,喘息,喉中有哮鸣音。 2、具有“夙根”,临床表现为发作性, 反 复性,顽固性。
辨证分型(经典)
1.发作期
•[冷哮] •【主症】 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塞; 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面色晦暗带青,口不渴,或 喜热饮;天冷或受寒易发,形寒怕冷,舌苔白滑,脉 浮紧或弦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药】 射干麻黄汤(射干、麻黄、细辛、大枣、半 夏、五味子、生姜、紫苑、冬花)厚朴麻黄汤、小青 龙汤
间歇期以正虚为主 从实转虚 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灼伤肺肾之阴。 虚实互为因果 肺脾肾脏气虚弱,因虚生痰,因痰发病,愈 发愈虚。
大发作期正虚与邪实并见 肺肾同病,病及于心,甚则喘脱。
各家学说
邱志楠等学者认为本病尚 与肺经瘀血、脾肾两虚有 关;
赵贵铭等学者则认为本病 与肺虚有关;
武丹平等学者认为本病由 肺、脾、肾三脏虚损引起;
本病以儿童为多见,儿童高于青壮 年,老年人患病率有增多的趋势, 男女发病率大致相同,约半数患者 有家族史。合理的防治是治愈本病 的关键。
源流
《素问.阴阳别论篇》“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咳而上气,喉 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元朱丹溪首创哮喘之名,《丹溪心法.哮喘》“哮喘必 用薄滋味,专主于痰”。 明虞搏始把哮证与喘证区分为二证。《医学正传.哮喘 》 “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鸡 声者,谓之哮;气促而连续不能以息者,谓之喘”。 张景岳《景岳全书.喘促》 喘有夙根,遇寒即发, 或 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扶正为主,既发时以攻邪为 主”
加减:痰涌喘逆不得卧者,加葶苈子泻肺涤 痰。表寒里饮,寒甚者,选用小青龙汤。久 病阳虚,发作频繁,哮时面白汗出,四肢不 温,疲惫无神,气短难续,舌质淡胖,脉沉 弱者,可用苏子降气汤以阳补虚,化痰降气。
三、病因病机
主因:宿痰内伏于肺 诱因:很复杂,如外邪、饮食、异味剌激, 花粉吸入、劳倦、精神因素等皆可诱发哮病 发作,尤以气候变化关系最为密切。
病机(宿痰产生的原因)
外邪侵肺→肺不布津→聚液成痰
宿
饮食不当

脾不健运→聚液成痰

思虑过度

先天不足

肾虚不能蒸化水液→聚液成痰 肺
肺病及肾
宿 感受风寒
痰随气升→
痰 诱 饮食不当
气机升降不 哮
内+ 七情劳倦 触发伏痰 利→呼吸气 喘
伏 因 异味剌激


于 花粉吸入
痰阻气逆→ 作

痰气搏击
病理性质
发作期以邪实为主 病因于寒(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寒痰——冷哮 病因于热(素体阴虚,痰从热化)——痰热——热哮 痰热内与郁,风寒外束——寒包热哮 寒痰内郁化热或热证久延转从寒化
薄滋味
一方面是指饮食不宜过咸,《素问·生气通天论》 说:“味过于咸,则脉凝涩而变煞费苦心。”
另一方面的含义是主张以素食为主。元代养生家朱 丹溪对素食更是推崇备至,专门著有《茹谈论》一 书,认为:“凡人饥则必食,彼粳米甘而淡者,土 之德也,物之属阴而最补者也,惟可与菜同进。径 以菜为充者,恐于饥时顿食,或虑过多因致胃损, 故以菜助其充足,取其流通而易化,此天地生化之 仁也。”
类证鉴别
哮证
喘证
相同: 呼吸困难,难于平卧。
病因:宿痰内伏于肺
肺气不降
症状:发作时有哮鸣音, 无
反复发作有夙根, 无
发作时必兼喘 喘不兼哮
预后:易反复发作难断根 视原发病
鉴别诊断
喘证以气息喘急迫促为主要表现,多并发于多种急、 慢性疾病病程中。
哮喘是一个独立的疾病,除了气息喘促之外,以在发 作时喉中哮鸣如水鸡声为其特点。“喘以气息言,哮 以声响言 ”。
实喘中的痰喘,也可能出现气息喘促,哮鸣有声,有类 于哮喘,但无哮喘有反复发作的特点, 不难鉴别。
预后转归
病程颇长——反复发作—Hale Waihona Puke 难以速除调养正气 控制哮喘发作
儿童哮喘,为纯阳之体,阳气渐长 ,伏痰可渐化,甚至消失,多数可 以根治哮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虚实 实证:新病,喘哮声高气粗,体质状实。 虚证:久病,喘哮声气怯声低,体质虚 弱。 2、辨寒热 冷哮:哮证特征+咳痰清稀,痰白,口 不渴,苔白。 热哮:哮证特征+咳痰黄稠,胶粘难咯,口干欲 饮,苔黄。
治法(经典)
辨证时应首辨冷哮、热哮
其次应辨肺、脾、肾之虚
哮喘的治疗原则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治疗上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由于痰 浊是本病之宿根,故发时以宣肺豁痰为重点,并 根据证候寒热之属性,或宣肺散寒,或宣肺清热。 治本主要从肺、脾、肾着手,区别不同的证候, 或补益脾肺,或肺肾双补。
哮病
Bronchial Asthma
中医定义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 以致痰阻气逆,肺失肃降, 气道挛急所致发 作性的痰鸣气喘痰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 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 现。
西医定义
支气管哮喘又简称为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 胞、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气 道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 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主要是易感者对各种激发因子具有气道高反 应性,并引起气道狭窄。临床特点为反复发 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嗽、甚则 喘息不能平卧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 晨发作、加剧,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 流受限,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后缓 解。
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 食 不当, 情志失调,劳累、吸入异味、花粉 等因素而诱发, 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 咳嗽、胸闷等先兆。
3、常有过敏史,家族史。
4、体检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罗音。
相关检查
血常规:WBC总数、N、E 血清IgE 肺功能:PEF、组胺激发试验 血气分析 胸部X线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