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1:楚庄王,楚穆王之子,公元前614年继位。

据载生年不祥,卒于公元前591年,又称荆庄王,熊氏,名旅(一作吕,侣),年龄时楚国最有作为的国君,中原五霸之一。

郢都即今江陵纪南城,登位三年,不发号令,终日远足围猎,沉湎声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
大夫伍举冒死进谏,逢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钟鼓之间。

伍举请猜谜语“有鸟止于阜,三年不飞不叫,是何鸟也?”
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叫,叫将惊人!”但数月之后,庄王依然依旧,享乐愈甚。

大夫苏从又进谏。

庄王抽出宝剑,要杀苏从。

苏从无所畏惧,坚持劝谏。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并举伍举、苏从担任要职。

这就是“一叫惊人”的来历,后任用孙叔敖为令尹,讲求得失,稳定了政局,发展了生产,从而为楚国的争霸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2:一次,孙权在武昌临钓台饮酒,喝得酩酊大醉。

醉后,他叫人用水洒席上的大臣,并对大家说:“今天饮酒,一定要醉倒在这里不可。

”当时,任绥远将军的张昭,板起脸孔,一言不发地离开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车内。

孙权派人叫他回去,说:“今天只不过是共同饮酒、取乐罢了,你为
什么要发怒?”张昭回答说:“过去纣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长夜之饮,也是为了快乐,不认为是坏事。

”孙权听了,一句话也不说,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掉了酒宴。

历史上成功劝说的事例3:“为君之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治国,魏徵也深深明白这一点。

他总是适时地利用太宗的一些发问,来阐述自己的治国理念,不仅解决了太宗的疑难,也达到了规劝的目的。

这也是魏徵的聪明之处。

贞观元年(627),太宗刚刚即位,对于为君还充满了疑惑。

有一天他问魏徵:“爱卿,你说何为明君,何为暗君?”
魏徵听到此问,心中一动,这不正是自己想提醒皇上的话吗。

他从容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人主如果能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可称得上是一位明君,但要是只相信一个人的说法,那就不可避免是昏聩的君王了。

昔日尧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

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

这都是反面的例子。

所以人君应该兼听广纳,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而不会受到一两个大臣的蒙蔽啊。


太宗点头称善,说:“若不是因为有了爱卿,朕听不到这样的话啊!”
君主应该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也同样是儒家治国理念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魏徵继承了这种思想,并通过太宗运用到了贞观政治中去。

魏徵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原则在贞
观前期的决策中得到了比较好的坚持,太宗遇事经常会与朝臣们广泛地讨论。

而这也是贞观政治风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贞观十二年(638),有一次大宴群臣,太宗又问道:“诸位爱卿,你们说说,是创业难啊还是守成难呢?”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回答说:“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竞起。

陛下身经百战,历经重重危险,才打下今日江山,这么说来自然是创业更难。


魏徵回答说:“帝王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天下大乱。

乱世方显英雄本色,也才能获得百姓的拥戴。

而得天下之后,渐渐有了骄逸之心,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滥用民力,最终导致国家衰亡。

以此而言,守成更难啊。


太宗总结说:“玄龄当初跟朕打天下,出生入死,备尝艰苦,所以觉得创业难。

魏徵与朕一起治理天下,担心朕生出骄逸之心,把国家引向危亡之地,所以觉得守成更难。

现在创业时期的困难已经成为往事了,守业的艰辛,朕跟大家一起谨慎面对吧。


群臣都贺:“陛下能这样想,真是国家之幸、百姓之福啊!”
而贞观十五年(641),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魏徵说:“守业很难啊。

”太宗反问:“只要任用贤能之人,虚心接受进谏,不就可以了。

为何说很难呢?”魏徵进一步作了发挥,说:“看看自古而来的帝王,在忧患危险的时候,往往能够任贤受谏。

但到了天下安乐之时,必定会懈怠,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渐渐出现,最终导致国家危亡。

这也就是居安思危的道理所在。

天下安宁还能心怀忧惧,岂不是很难吗?”
其实,创业与守成,打天下与治天下,是历史上经常被讨论
的有关君道政体的一个重要话题。

辩证地看,创业与守成同样是艰难的。

创业时期的出生入死,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等到战胜了所有的敌手建立了新政权之后,从艰苦的战争年代走过来的人,似乎还有想想都后怕的感慨。

正如太宗所说,房玄龄经历过战争的艰苦,九死而后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

但是,在新政权建立起来之后,如果还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变得骄傲自满,放纵自己的欲望,不再关心人民疾苦,就会引起新的社会矛盾,导致政权的衰亡。

魏徵认为,打天下还存在着“天授人与”的机遇,只要顺应时势人心,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而治天下就必须始终保持谨慎的头脑,不能对个人的欲望有丝毫的放纵,这才是最难的。

其实魏徵也是经历过隋末动乱的,只不过在太宗掌权以前,没有跟随他夺取皇位而已。

说他不懂得创业的艰难,这是不可能的。

但魏徵的政治修养令他比房玄龄更明白这个时候应该关注的是守成、是治国。

当然也是因为魏徵没有创业的功劳可居,没有那方面的发言权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