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581-组胚实验-组织学实验-组胚名解与问答

合集下载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组织学与胚胎学》组胚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第一章绪论参考答案

3.名词解释

(21)HE(hematoxylin and eosin)染色法

(21)HE染色法是采用苏木精和伊红对组织切片进行染色的最常用的方法。苏木精可使细胞核和胞质内的嗜碱性物质染成紫蓝色,伊红使细胞质基质和嗜酸性物质以及细胞间质内的胶原纤维等染成红色,以便观察组织细胞结构。

(22)组织(tissue)

(22)组织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群体结构。一般可分为四种基本组织: 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3)组织化学(histochemistry)术

(23)组织化学术是应用化学或物理反应原理, 显示组织或细胞内某种化学成分,进行定位、定量及其与功能相关研究的方法。

(24)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术

(24)免疫组织化学术是应用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原理,检测细胞内的多肽、蛋白质及膜表面抗原和受体等大分子物质的存在与分布。

(25)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术

(25)原位杂交术是一种核酸分子杂交技术,用来检测细胞内某种蛋白质的基因(DNA片段或mRNA片段)表达和定位与定量研究。

4.论述题

(26)简述电镜下粗面内质网丰富的细胞, 在光镜下其胞质HE染色的特点。

①粗面内质网是由内质网及其外表面附着的核糖体构成。

②粗面内质网丰富的细胞质, 其核糖体的数量一般也随之增多。

③核糖体是嗜碱性物质, 易被苏木素染成紫蓝色。

因此, 光镜下其细胞质呈现嗜碱性染色。

(27)比较免疫组织化学术和原位杂交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意义。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1.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6. 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2.嗜碱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碱性染料所染,称为嗜碱性。

3.嗜酸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酸性染料呈强亲合力,称为嗜酸

性。

4.异染性:当用蓝色碱性染料甲苯胺蓝进行染色时,组织中的

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红色,并非染成蓝色,此种色变现象称为异染性。

第二章上皮组织

5.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分布于胸、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许多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

中轴为含微丝的细胞质。其功能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功能。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

膜,细胞质内周边含九组双联微观,中央为两条单微观,具有定向摆动的能力,可将细胞表面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质定向推送。

9.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挨在一起称为连

接复合体,可加强细胞间的连接,封闭细胞间隙起屏障作用,或可允许细胞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10.质膜内褶:上皮细胞的基底面,细胞膜向胞质内折叠,其附

近的胞质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它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物质的转运。

第三章结缔组织

11.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通常有圆钝形突起,胞核小,

深染,胞质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电镜下表面有褶皱、微绒毛,胞质内有初级、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残余体。功能:作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参与和调节免疫应答,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2.分子筛:以透明质酸为主干,其它糖胺多糖和核心蛋白构成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串讲课件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1.HE染色:将能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的苏木清和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染成粉红色的伊红两种染色法简称为:HE 染色

3.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5.肌节: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暗带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暗带中央有一条暗色的窄带。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成为Z线。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成为肌节。

6.横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7. 三联体:每一条横小管与其两者的终池共同组成

8.闰盘: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9.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为光镜下可见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在一些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尼氏体大而多,宛如虎皮花纹,又称虎斑小体。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10.神经原纤维:是神经细胞质内的丝状纤维结构。在银染标本切片中,呈棕褐色细丝,交织成网,并向轴突和树突方向延伸。神经原纤

维由神经丝和微管聚集成束所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转运。

现细胞之间的通讯。

12.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

13.动脉周围淋巴鞘:简称为淋巴鞘,由位于中央动脉周围的淋巴组织构成。主要含有大量T细胞,属于胸腺依赖区,同时含有巨噬细胞、交错突细胞等,但无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组胚名解 问答

组胚名解 问答

.组胚名解问答

1.基膜:是介于上皮细胞基底面与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反应呈阳性。电镜下基膜分为基板和网板。基板由细丝状物和细颗粒状物组成,由上皮细胞产生。网板由网状纤维和基质组成,由成纤维细胞产生。基膜的化学成分为型胶原蛋白,层粘连蛋白,硫酸乙酰肝素和纤连蛋白。具有支持,连接作用及半透膜性质。

2.细胞衣:又称糖衣。

部位: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结构:由构成细胞膜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糖链部分组成。

功能:功能:粘着、支持、保护、物质交换及识别。

3.微绒毛:

部位: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结构:LM:纹状缘(小肠)、刷状缘(肾小管)

EM: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

功能: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细胞的吸收

4.纤毛:

部位: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结构:细胞膜和细胞质伸出的能摆动的细长突起,光镜下可见;电镜下内含 9 + 2 的双联微管

功能:节律性摆动、防御、运动。

5.紧密连接:

部位:位于相邻细胞间隙的顶部

结构:胞膜外层蛋白质排列成网状嵴,相对嵴紧贴封闭间隙

功能:封闭屏障;一定机械性连接作用

6.中间连接:

部位:紧密连接下方

结构:呈连续带状,细胞间隙内有丝状物连接两侧细胞膜

功能:连接;维持细胞形状

7.桥粒:

部位:中间连接深部

结构:斑块状,细胞间隙有丝状物交织形成中间线,胞膜胞质面有致密的附着板,胞质中有中间丝插入并反折;通过桥粒,邻近细胞的中间丝间接相连,形成贯穿组织的网络

功能:很牢固的细胞连接,多见于易受机械刺激或摩擦的部位

8.缝隙连接:

部位:桥粒的下方。

结构:呈斑状,细胞膜上6个亚单位围成小管,相邻细胞膜上的小管彼此连接,互相通连。在钙离子作用下,管道可开发或闭合

组胚名词解释及大题

组胚名词解释及大题

组胚名词解释及大题

组胚名词解释

1.桥粒(分布、结构和功能)

答:桥粒连接区的细胞间隙内有低密度的丝状物,这些丝状物于间隙中央交织形成一条与细胞膜平行且致密的中间线。细胞膜的细胞质面各有一椭圆形的附着板,由致密物质构成。附着板上有许多张力丝附着,并常呈袢状返回细胞质。

2.哈弗斯系统(定义、组成)

答:又称骨单位,是由哈弗斯骨板和哈弗斯管共同组成的系统。哈弗斯骨板介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是骨干密质骨的主要部分,它们以哈弗斯管为中心呈同心圆排列。哈弗斯管内有血管、神经及少量的结缔组织。

3.网织红细胞(特性、结构特点、数值)

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直径略大于成熟红细胞。用煌焦油蓝做体外活体染色。可见网织红细胞的细胞质内有染成蓝色的细网或颗粒,它是细胞内残留的核糖体。在成人网织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0.5%-1.5%,新生儿较多,可达3%-6%。

4.肌浆网(定义、结构组成)

答:肌纤维内特化的滑面内质网,在相邻的两个横小管之间形成互相通连的小管网,纵行包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又称纵小管。肌质网膜上有丰富的钙泵和钙通道。钙泵能逆浓度差把肌质中的Ca2+泵入肌质网内储存,使其内Ca2+浓度为肌质中上千倍。当肌质网膜接受兴奋后,钙通道开放,大量Ca2+涌入肌质。

5.尼氏体(光、电镜结构)

答:尼氏体在光镜下呈嗜碱性团块状或细粒状物质,电镜下为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

6.血-胸腺屏障(定义、组成、功能意义)

答:为血液与胸腺皮质间的屏障结构。主要由以下5层组成:①

连续毛细血管内皮;②内皮基膜;③血管周间隙,间隙中可有巨噬细胞等;④胸腺上皮细胞的基膜;⑤最外面包裹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该结构使血液中的大分子物质很难与胸腺细胞接触,避免引起直接的免疫应答,是保证胸腺细胞发育微环境的结构之一。

《组胚学》复习资料

《组胚学》复习资料

《组织学与胚胎学》复习资料

名解&(简答题)&问答题第一章、上皮组织名解:

1、内皮:分布在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2、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3、基膜:上皮细胞的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间的一层薄膜样结构

4、微绒毛: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与质共同向外形成的指状突起

第二章、结缔组织

名解:

1、组织液:由毛细血管动脉端渗出的部分血浆成分,含有血液中多种营养成分

2、骨单位:骨单位(哈弗氏系统)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位于内外骨板间,数量较多,呈筒状,由10~20 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构成

问答:

1、结缔组织的基本特征:

1细胞少,间质多

2无极性地分散于细胞间质中

3包括纤维、基质、组织液

4有连接、支持、防御、保护、营养、运输、修复的作用

2、比较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的异同点:

1 抗拉/ 弹性

2 量多/ 量少

3 粗细不等/ 细

3、描述巨噬细胞的光镜结构&功能:

结构:

1核小(圆形或肾形)

2有较长的伪足,形态不定

3胞浆丰富嗜酸

功能:

1趋化运动

2吞噬作用

3免疫应答

4分泌作用

4、长骨骨干的组织结构:骨松质、骨膜、关节软骨、骨髓骨密质:

1 环骨板

2骨单位(构成骨板)

3 间骨板

4骨内外膜

5中央管,穿通管

第三章、血液

名解:

1、血浆:血液离心后的上层淡黄色液体,约占血液总量的55% PH为7.3~7.4,渗透压为313mOsm包含水、无机物、

有机质

问答:

1、光镜下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1圆形,两面凹,中央浅红,周围深红

2无细胞核,无细胞器

3有一定的可塑性

2、光镜下中性粒细胞与嗜酸性粒细胞的异同点(详见下):

组胚名解与问答题

组胚名解与问答题

5、微绒毛: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及细胞质向细胞表面伸展形成指状的突起,其内含有微丝,

微绒毛可增加细胞的表面积。

6、基膜:是上皮细胞基底面与深部结缔组织之间共同形成的薄膜状结构,可分为两层:近上皮层为基板,近结缔组织侧为网板,是一种半透膜,可加强上皮细胞与结缔组织的连接。

7、质膜内褶:上皮细胞基底面的细胞膜内陷形成很多内褶,内褶间胞质内含有大量的线粒体,可增加细胞表面积,增强细胞对水和电解质的转运。

8、连接复合体:连接复合体系指在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和缝隙连接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时,称连接复合体。

1、肌节: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称肌节。一个肌节包括一个完整的A带和与A相邻的两个1/2 I带,长约2~2.5μm。肌节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闰盘:是相邻两心肌细胞的连接结构,位于Z线水平。闰盘连接的横向部分为中间连接和桥粒,起牢固作用;纵向部分为缝隙连接,能传递冲动,使心肌产生同步收缩。

3、三联体:肌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横小管。近横小管两侧的纵小管末端横向扩大形成终池。横小管及其两侧平行的终池,合称三联体。

4、尼氏小体(嗜染质):呈嗜碱性的小体或颗粒,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组成,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

5、神经原纤维:银染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在胞体内交织成网,并伸入树突和轴突内。由神经丝和微管组成,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

6、血——脑屏障:是存在于血液和脑神经组织之间的一种屏障,它由连续型毛细血管内皮

及其基膜和包绕毛细血管的神经胶质膜等共同组成,具有限制某些物质进入脑神经组织的作用。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注意:放大的表示是比较重要的。

1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

故称网织红细胞

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组胚——组胚简答题

组胚——组胚简答题

一、血-脑屏障:它由脑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胶质膜组成。内皮细胞是血-脑屏障的主要结构,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二、血-胸腺屏障:具有屏障作用。它由五层组成:1、连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2、内皮外连续的内膜;3、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4、胸腺上皮细胞基膜;5、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该屏障的作用是阻止血液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进入胸腺皮质,维持胸腺内环境的稳定,保证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三、胎盘屏障:由绒毛血管壁、绒毛间质、基底膜和绒毛上皮组成的屏障结构,可避免母体免疫细胞与胎儿组织接触,防止胎儿被母体排斥。

四、气-血屏障:指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通过的结构,又称呼吸膜。气-血屏障很薄,厚0.2~0.5um,有利于气体交换。它由肺泡表面液体层(含表面活性物质)、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及内皮共同构成。

五、滤过屏障:血管球毛细血管的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称滤过屏障。

六、血-睾屏障:由毛细血管内皮及其基膜、结缔组织、生精上皮基膜和支持细胞紧密连接组成,其中紧密连接是最重要的结构。它的功能是阻止某些物质进出生精上皮,维持有利于精子发生的微环境,还能防止精子抗原物质逸出到生精小管外面引发自身免疫反应。七、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胃上皮表面覆盖一层厚为0.25-0.5mm的粘液层,它是由不可溶解的粘液凝胶构成,内含大量碳酸氢根离子。凝胶层将上皮与胃蛋白酶隔离,并缓解氢离子向黏膜方向弥散。碳酸氢根可中和氢离子,形成碳酸。碳酸可被胃上皮细胞的碳酸酐酶迅速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组织胚胎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1.超微结构:电子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结构称为超微结构。

2.嗜碱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碱性染料所染,称为嗜碱性。

3.嗜酸性:组织细胞成分若被酸性染料呈强亲合力,称为嗜酸性。

4.异染性:当用蓝色碱性染料甲苯胺蓝进行染色时,组织中的

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红色,并非染成蓝色,此种色变现象

称为异染性。

第二章上皮组织

5.内皮:分布于心脏、血管、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6.间皮:分布于胸、腹膜和心包膜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7.微绒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许多指状突起,表面为细胞膜。

中轴为含微丝的细胞质。其功能是扩大细胞表面的接触面积。

有利于吸收功能。

8.纤毛: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许多突起,电镜下表面为细胞

膜,细胞质内周边含九组双联微观,中央为两条单微观,具

有定向摆动的本领,可将细胞外表的分泌物和颗粒性物资定

向推送。

9.连接复合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紧挨在一起称为连

接复合体,可增强细胞间的毗连,封闭细胞间隙起樊篱作用。

或可允许细胞间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

10.质膜内褶:上皮细胞的基底面,细胞膜向胞质内折叠,其附

近的胞质内含较多的线粒体,它扩大细胞的表面积,有利于

物资的转运。

第三章结缔构造

11.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形态多样,通常有圆钝形突起,胞核小。

深染,胞质嗜酸性,含空泡和异物颗粒。电镜下表面有褶皱、

微绒毛,胞质内有低级、次级溶酶体、吞噬体、吞饮小泡和

残余体。功用:作趋化性定向运动;吞噬;介入和调节免疫

应答,并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12.分子筛:以透明质酸为骨干,别的糖胺多糖和核心卵白组成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及简答

绪论

1.组织:是形态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细胞组成的细胞群体,细胞间可有或多或少的细胞外基质。根据形态结构和功能,人体的组织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4种基本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方式有机组合形成器官。

2.HE染色:为苏木精-伊红染色法的简称,是最常用的组织学染色方法。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胞质内的核糖体着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料,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着红色。

3.免疫组织化学术:是根据免疫学的原理,通过特异性标记抗体与抗原(某种蛋白质、多肽等)的结合来显示细胞内某种抗原,并进行定位和定量的研究方法。

4.原位杂交术:是根据两条单链核苷酸互补碱基序列专一配对的特点,应用已知碱基序列并具有标记物的RNA或DNA片段即核酸探针,将标记探针与组织切片或细胞内的待测核酸(RNA或DNA片段)进行杂交,通过放射自显影处理或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显示标记物,在光镜或电镜下观察目的mRNA或DNA的存在与定位。

上皮组织

四、名词解释

1.junctional ple*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特化的细胞间连接紧挨在一起,即称“连接复合体”,在小肠单层柱状上皮较典型。

2.microvillus 位于上皮细胞游离面,电镜观察由细胞膜和细胞质形成的指状突起,中轴含纵行微丝,微丝与终末网相延续,功能是通过增大细胞的表面积,扩大吸收面积,参与细胞的吸收功能。

3.cilium位于细胞游离面,较微绒毛粗而长,光镜下可见:根部有一个基体。电镜结构为细胞膜和细胞质组成,胞质中有纵行排列的微管。周围是9组2联微管,中央为两根单独的微管,每根微管都与胞质中的基体连接,纤毛的功能是能定向摆动,排出上皮表面的尘埃和细菌等物,纤毛的摆动与微管的相互滑动有关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组胚串讲课件名词解释与简答题答案整理

1.胚胎学:研究生物个体发生,生长及其发育机制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生殖细胞发生,受精,胚胎发育过程,发育规律,发育机制·胚胎与母体的关系和先天畸形等。

2.HE染色:将能组织或细胞内的酸性物质染成紫蓝色的苏木清和将组织或细胞内的碱性物质染成粉红色的伊红两种染色法简称为:HE 染色

3.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

4.间皮:分布在胸膜、腹膜和心包膜的单层扁平上皮。

5.肌节:在偏振光显微镜下,明带呈单折光为各向同性:暗带呈双折光,为各向异性。暗带中央有一条暗色的窄带。明带中央有一条深色的细线成为Z线。相邻的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成为肌节。

6.横小管:是肌膜向肌质内凹陷的管状结构。其走向与肌纤维长轴垂直。

7. 三联体:每一条横小管与其两者的终池共同组成

8.闰盘:盘心肌纤维的连接处,在HE染色的标本中呈着色较深的横行或阶梯状粗线。

9.尼氏体:为嗜碱性物质,又称嗜染质,为光镜下可见的嗜碱性小体或颗粒。在一些大型的运动神经元,尼氏体大而多,宛如虎皮花纹,又称虎斑小体。电镜下,尼氏体由大量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其间的游离核糖体构成。是神经元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10.神经原纤维:是神经细胞质内的丝状纤维结构。在银染标本切片中,呈棕褐色细丝,交织成网,并向轴突和树突方向延伸。神经原纤维由神经丝和微管聚集成束所构成,神经原纤维构成神经元的细胞骨架,具有支持作用,参与细胞内的物质转运。

现细胞之间的通讯。

12.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媒介,单向传导。由突触前成分、突触后成分与突触间隙组成。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组胚(组织学与胚胎学)名词解释

注意:放大的表示是比较重要的。

1造血干细胞:是生成各种细胞的原始细胞,又称多能干细胞,起源于人的胚第3周初的卵黄囊血岛,出生后,造血干细胞主要存在与红骨髓,其次是脾和淋巴结,外周血也有少量. 肥大细胞:起源于骨髓,呈圆形或椭圆形,胞质内含有粗大的颗粒和白三烯、组胺、肝素等物质,常见于疏松结缔组织内

2. 浆细胞: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是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转化而来的。胞质嗜碱性,核偏向细胞的一侧,内含大量的RER和Glogi复合体

3. 致密结缔组织:一种以纤维成分为主的固有结缔组织,可分为不规则和规则两种

4.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单核细胞和其分化而来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组成的系统,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尘细胞

5. 网织红细胞:细胞内尚残余部分核糖体,用煌焦油蓝染色呈洗网状,故称网织红细胞

7. 造血组织:主要由网状组织和造血细胞组成

8. 骨单位:是长骨中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数量多,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一致

9. 骨板: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骨板

10. 间骨板:位于骨单位之间或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哈弗斯骨板或环骨板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11. 同源细胞群:靠近软骨中央,细胞较成熟,体积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而且多为2-8个聚集在一起,它们一个软骨细胞分裂而来,故称同源细胞群

12. 软骨陷窝:基质内的小腔称软骨陷窝

13. 软骨囊:糖胺多糖在基质中的分布不均匀,紧靠软骨陷窝的部位硫酸软骨素较多,此处呈强嗜酸性,形似囊状包围软骨细胞,故此区域称软骨囊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组胚」名词解释与简答

名词解释(内脏)

1.皱襞plica

粘膜与粘膜下层共同向消化管腔内的突起,可以是环形(小肠)、纵形(食管)或不规则形(胃)。有的是恒定结构,有的该段消化管扩张时可消失。

2.浆膜serosa

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的薄膜,包括胸膜、腹膜、心包膜和睾丸鞘膜,覆盖在体腔表面或内脏器官外表面。

3.胃底腺fundic gland

分布于胃体和胃底部,是胃粘膜中数量最多,功能最主要的腺体,主要由主细胞和壁细胞构成,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内因子

4.中央乳糜管central chyle

在小肠绒毛中轴固有层内有1~2 条毛细淋巴管,称为中央乳糜管。主要转运肠上皮吸收的脂肪。

5.肝小叶acini hepatis

是肝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小叶中央为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成肝板,肝板之间为肝血窦。肝细胞相邻面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胆小管。

6.肝血窦hepatic sinusoid

位于肝板之间的血流通道,腔大不规则,窦壁为一层不连续的内皮,窦腔含血液,肝巨噬细胞等。

7.肝巨噬细胞

位于肝血窦内,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能吞噬和清除血液中的异物、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参与吞噬衰老的红细胞和血小板。

8.窦周隙sinus gap

指肝血窦的内皮细胞与肝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含有一种散在贮脂细胞,是肝细胞与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9.肝门管区hepatic portal area

是指相邻几个肝小叶之间的区域,含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并有小叶间胆管、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静脉通过。

10.胆小管bile duc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1、组织(tissue):

位于人体各组织器官内,由细胞群和细胞外基质构成。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2、HE染色法:

苏木精染液为碱性,主要使细胞核内的染色质与细胞质内的核糖体染为紫蓝色;伊红为酸性染液,主要使细胞质和细胞外基质中的成分染为红色。

3、连接复合体(junction complex):

位置:在细胞侧面

结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细胞连接同时存在

功能:是细胞的特殊结构,起到细胞连接的作用

4、肌节(sarcomere)

位置:位于相邻两条Z线之间

结构:一段肌原纤维,每个肌节包括1/2I带+A带+1/2I带

功能:是肌纤维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5、尼氏体:Nissl body

位置:位于神经元胞体内;

结构:为一种嗜碱性物质,多呈斑块状或颗粒状,由许多发达的平行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及游离核糖体组成;活跃的蛋白质合成

功能:尼氏体的形态结构可作为判断神经元功能状态的一种标志。

◆6、central fovea(中央凹)

视网膜后极处有一浅黄色区域,称黄斑,其中央有一小凹陷称中央凹。中央凹视网膜最薄,只有视锥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此处的双极细胞和节细胞均向外周倾斜,故光线可直接落在视锥细胞上,且与双极细胞形成一对一的通路。因此,中央凹是视觉最敏锐的部位。

●7、胸腺小体(thymic corpuscle)

位置:位于胸腺髓质内;

结构:由胸腺上皮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而成,小体外周的上皮细胞较幼稚,细胞核明显,中心的上皮细胞已经完全角质化,呈嗜酸性染色,或呈均质状,小体内常见有巨噬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功能:尚未明确。缺乏胸腺小体的胸腺不能培育T细胞。

◆8、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 cell

位置:位于甲状腺滤泡间和滤泡上皮细胞之间。

结构:细胞圆形或椭圆形,光镜下HE染色切片中嗜酸性,染色浅,银染和电镜下显分泌颗粒。

功能:合成和分泌降钙素

◆9、intestinal villus(肠绒毛)

位置:肠绒毛在小肠的黏膜表面;

结构:由小肠上皮和固有层共同向官腔内突起的指状突起,表面为单层柱状上皮,中轴固有层结缔组织内含有孔毛细血管、中央乳糜管和散在平滑肌。

功能:扩大小肠吸收表面积。

10、月经周期:

位置:子宫内膜;

过程:在卵巢雌、孕激素周期性作用下子宫内膜功能层出现的周期性变化,每28天左右发生一次内膜剥脱与出血及修复和增生,称月经周期。

功能分期:月经周期分三期:月经期、增生期、分泌期。

◆11、排卵

位置:卵巢皮质浅层;

过程:受垂体释放黄体生成素(LH)影响,成熟卵泡破裂,卵母细胞、透明带、放射冠随卵泡液从卵巢排出的过程;

功能:卵母细胞从卵巢排出后,若受精则形成新个体。

●12、植入

位置:子宫体、底后壁;

胚泡逐渐埋入子宫内膜的过程称为植入。于受精后第5~6天开始,第11~12天完成。

◆13、sinusoid(血窦)

是毛细血管的一种类型,又称窦状毛细血管;

位置:位于骨髓、肝脏、脾脏及一些内分泌腺;

结构:官腔大而不规则,内皮细胞间间隙大,基膜连续或不连续或缺如;

功能:与其所在的器官有关。

14、微绒毛(microvillus):

位置:位于上皮细胞的游离面;

结构:为指突状突起,表面附有细胞膜,胞质内含有许多纵行的微丝;

功能:扩大细胞表面积,利于物质的吸收。

●15、气血屏障(blood-air barrier)

位置:位于肺泡腔与血液间;

结构:肺泡表面液体层、I型肺泡细胞与基膜、毛细血管基膜与连续性毛细血管内皮组成;

功能:为肺泡腔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经过的结构。

◆16、基膜

位置:位于上皮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均质半透明膜;

结构:基膜可分为透明层,致密层,基板和网板;

功能:有支持、连接和固定作用,加强上皮与结缔组织的连接并进行物质交换。

17、triad(三联体)

位置:主要见于骨骼肌纤维内;

结构:由一条横小管及其两侧相邻的肌浆网终池组成,横小管和肌浆网膜紧密相贴形成三联体结构。

功能:将肌膜的兴奋经横小管和三联体连接传递到肌浆网膜,使肌浆网膜储存的钙离子迅速大量释放到肌浆内,为肌丝滑动,肌纤维收缩创造条件。

18、骨单位:

位置:长骨内环骨板和外环骨板之间

结构:呈筒状,由哈弗斯骨板及中央管(与穿通管相通,内含血管、神经及结缔组织)构成

功能:为长骨支持作用的主要内容结构

19、黄斑

位置:位于眼球后极视网膜的一浅黄色小凹区;

结构:中央有浅凹,为中间凹。中央最薄,只有色素上皮和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位于中央凹周围。

功能:视锥细胞、双极细胞和节细胞之间成一对一关系,精确传导视信息。

20、胎盘屏障:

位置:胎盘内胎儿与母体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所通过的结构;

结构:早期胎盘膜结构为合体和细胞滋养层、基膜、绒毛内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和内皮。晚期胎盘膜细胞滋养层等消失,胎盘膜变薄;

功能:物质交换与分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激素和雌激素等激素。

21、精子形成

位置:生精小管近腔面;

结构:变化为

A、细胞核染色质高度浓缩,形成精子头部的主要结构。

B、高尔基复合体形成顶体,位于核的一侧;

C、中心体移至顶体的对侧,中心粒的微管延长,形成轴丝,成为精子尾部的主要结构;

D、线粒体汇聚,螺旋盘绕于轴丝周围,形成线粒体鞘;

E、多余胞质集于尾侧,最后脱落。

功能:精子细胞经变化,由圆形分化转变为蝌蚪形精子,此过程称精子形成。

22、胰岛

位置:位于胰腺外分泌部(或分布于腺泡)之间的内分泌细胞团;

结构:内含A、B、D和PP细胞,细胞间有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

功能:分泌高血糖素、胰岛素,生长抑素及胰多肽素等。

23、睾丸间质细胞(testicular interstitial cell)

位置:位于生精小管之间的结缔组织内;

结构:光镜下成群分布,胞体大而圆或多边形,胞质嗜酸性,电镜下具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

功能:合成和分泌雄激素。

24、突触

位置:位于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

结构:特化的细胞连接,有突触前成分、突触间隙以及突触后成分;

功能:实现细胞间通讯。

25、Filtration barrier(滤过屏障)

位置:肾小体内;

结构:由有孔毛细血管内皮、基膜和足细胞裂孔膜三层结构组成;

功能:肾小球滤过功能,将血管球内血液中小分子物质和水滤过到肾小囊形成原尿。26、桑葚胚

位置:位于子宫内;

结构:受精后第三天,受精卵形成一个由12~16个卵裂球组成的实心细胞团。

27、血-胸腺屏障

位置:位于胸腺皮质毛细血管和周围组织内;

结构:由a、连续毛细血管,其内皮细胞间有完整的紧密连接;b、内皮周围连续的基膜;c、血管周隙,内含巨噬细胞;d、上皮基膜;e、一层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组成功能:阻碍大分子物质通过血管进入胸腺实质。

28、毛细血管后微静脉

位置:位于弥散淋巴组织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