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复习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1-100篇(含答案解析)
⑭故乡的风,依然在四季里行走,从未停歇,但它已失去身披黄色的凶猛。穿过绿树荫荫,送来阵阵洁净的清爽,露出透明的形态。记忆中和现实中,故乡的风究竟形态如何,又会带来怎样的回味和感受,也许,只有故乡人知道……
⑤我的冷血是存心的,因为我对父亲有着深深的不满。父亲原来是一名工人,45岁那年他病退回家,让与我同班读书的大哥辍学“顶替”。大哥比我大一岁,我俩的成绩不相上下,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可那时家里穷,父亲怕我俩都考上又都读不“终局”,于是决定让大哥回来“顶替”。
⑥就这样,我和大哥开始了不同的人生。大哥进厂不久,厂里更新了机器设备,他的工作只是坐在电脑监控室里按电钮,轻松自在,养得白白胖胖,并按部就班地娶了妻,生了子,节假日一家三口共用一辆摩托车,像一串幸福的糖葫芦在大街小巷兜风,活得好不滋润。而我这个世纪末的大学生却赶上不包分配,在一个又一个人才市场里兜售了两年,赔尽了笑脸,仍然没能把自己推销出去,个中辛酸,一言难尽。正是我们兄弟俩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让我开始憎恨父亲,他明知我自幼体弱多病,为什么不保险起见让我“顶替”呢?既然父亲把他的爱以最实惠的方式给了大哥一个人,那么就让大哥一个人来承担养老送终的义务吧!我虽然冷血却不矫情,言为心声是我最大的优点。所以我说要回家睡觉。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下列小题。
故乡的风
杨俊文
①锦州风大。
②童年记忆里的风,有时在耳际嘶鸣,双眼便旋即做出眯起的样子,像是担心那风里的尘沙,还会吹进我的眼里。我知道这是瞬间的幻觉。
③最初,我对风的色彩的识别是黄色。其实,风不该有颜色,即使有,也是人的赋予,比如,风从海洋上吹过,说风是蓝色;从森林吹过,就是绿色;从雪山上吹过,就变成了白色。而家乡的风,与其它地方的风明显不同——它个性十足,生猛异常。那时,还没听过“沙尘暴”这个词,只知道“刮黄天儿”,风刮起,天空一片昏黄。
2024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含答案
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理解之记叙文解题方法文题理解与拓展运用一、文题理解1.解题方法(1)把握文题的象征、双关义:一般从表层(字面义)和深层(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如高尔基的《海燕》以“海燕”为文题象征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形象。
(2)把握作者的感情:有的文题是对作者内在感情的一种概括,或是作者寄托情感的事物,我们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准确理解其含义。
如《枣核》无疑是宣泄海外华人思乡之情的感情出发点,亦即标题的含义。
(3)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阿长与〈山海经〉》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突出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表现阿长的真诚、善良和乐于助人,表明“我”的感激和怀念。
(4)寻找文章线索:即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或梳理的线索深层次地理解文章。
如《背影》就以标题“背影”充当线索表现父子深情。
2.文题的作用(1)散文文题的作用:①交代文章内容;②点明文章主旨;③交待行文线索;④具有象征意义;⑤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等。
(2)小说文题的作用:①突出主题;②设置悬念;③贯穿全章的线索;④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⑤推动情节的发展。
二、拓展运用1.感受启示题:联系文章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如主旨、具体语句、具体情节、具体形象)谈。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面不宜太宽,最好抓住其中的一点,写出自己的创意。
例1:(同第2讲例文《一把芳香的泥土》)1.结合全文内容,说说标题中“芳香”一词在文中的含义。
【思路点拨】理解文题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方面来分析。
文中“芳香”表面指土壤的香,实则象征泥土无私、伟大、宽容的精神。
【参考答案】“芳香”本指故乡“山地上的土壤是砂土质的,干净、爽气”,闻起来是芳香的。
实际上在这里象征泥土的精神。
泥土是无私、伟大、宽容的。
它一声不吭地奉献着。
小学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各类教材通用)
记叙文阅读专题【考试说明】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了解记叙文这一文体,掌握相关文体知识,其中包括以下常见考点,分别是:①记叙文六要素;②记叙文的人称;③记叙文的顺序;④记叙文的线索;⑤记叙文的表现手法;⑥记叙文的思想内容。
【文体知识】1.如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考察记叙文六要素)答:(1)这篇文章记叙了(描写了、讲述了等)……的故事(尽量包含记叙文六要素)。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的思想感情。
注意:答案一定要强调三个部分:内容是什么,文章怎么样,作者怎么样。
2.文章中常常使用的人称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考察记叙文三大人称)答:(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用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便于情感的直接交流,抒情更强烈。
(3)第三人称:客观、公正,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3.文章的记叙顺序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考察记叙文记叙顺序)答:(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4)补叙:也叫,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作用:运用补叙,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4.文章线索的类型有哪些?线索有什么作用?如何找到文章的线索?(考察记叙文线索及作用)答:(1)类型:人线、物线、事线、时线、地线、情线(2)作用:贯穿全文,把人物和事件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课件(共38张PPT).ppt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 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 “攀”“缩”“微倾”几个连续的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为我买橘时过 铁路、爬月台的情景,突出父亲的艰难不易,表现了父亲细腻深沉的父爱。
二、句子角度
2.句子作用
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
2.以地点转换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先回忆童年时代在百草园乐园的生活,后写在三味书屋 读书生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地点范围的转换,一目了然。
3.以物为线索
如《台阶》一文是以“台阶”为线索,讲述了父亲要造一座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故事。
定义:贯串全文,推进文章情节的发展,通过线索可以把相关的人物、事
②作用:补充交代了上文某些内容;与上下文情节形 成对比;为下文某个情节做铺垫;丰富文章内容,使情 节富有波澜;丰富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突出中心。
《故乡》一文, “我 ”和 “母亲 ”谈到闰土时, 插入过去少年闰土和“我 ”的友谊片断,接着回到现实。
定义:所谓记叙顺序是指叙事前后安排的次序。主要包括顺叙、倒
件、场面、环境等有机地组织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整体。
4.以人为线索
如《我的叔叔于勒》以“我”作为人物线索,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展开叙述的。
5.以事件为线索
如《皇帝的新装》一文情节发展的线索是: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 装”。
如《社戏》一文按照“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这一中心事件来构思 全文,再现儿时美好生活。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我”对阿长的感情是:实在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敬意消失——新的敬意
专题11 记叙文阅读-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
2024年一轮复习知识点全覆盖+考查趋势+思维导图+复习要点+解题方法(全国通用)记叙文阅读(十一)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
它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有议论和抒情。
新版课程标准提到了“核心素养内涵”,其中有:1.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
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这里首次提到了“革命文化”,这是一个新亮点,必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考试中有所体现。
近年来对记叙文阅读的考查,主要有以下特点。
1. 阅读材料均来自于课外,不仅注意记叙文类型的多样化,而且注重文章的审美意趣、价值取向。
2. 题型更加灵活。
注重对阅读材料的词句理解、文章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考查,尤其是开放类试题,包括评说、感悟、联想与想象、仿写、比较、探究、赏析等。
3. 主观类试题及开放性试题的比例逐渐加大,适当考查知识积累,侧重考察学生的理解及感悟、表达等能力,突出学生个性化体验。
考点一:文本赏析【考向 1 选材特点】①选材真实:选取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具有真情实感。
②选材典型/切题:围绕中心选取事例,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针对性。
③选材新颖:选取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视角独特。
④选材多角度:从几个方面来叙述,全面性。
【考向 2 语言品析】(1) 遣词造句方面:长短句结合、句式富于变化、句式整齐节奏感强运用反问增强语言气势(2)语言风格方面:①典雅而有韵味、含蓄凝练②清新雅洁、灵活生动活泼、③幽默风趣④富有生活气息、质朴自然【考向 3 人称作用】(1) 第一人称:①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②叙述亲切自然③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2)第二人称:①增加亲切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②利于交流思想情感,便于抒情。
专题03记叙文阅读五大考点(三)-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03:记叙文阅读(三)(五大考点:文章思路记叙人称主旨情感表达方式写作特色)考点11:文学作品阅读之梳理文章思路【考点分析】梳理文章的思路是文学作品阅读中常见的题型之一。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
梳理文章思路,要善于分辨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理清文章思路及整体结构。
阅读赏析时,首先要能准确把握文章的线索,理清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其次,要弄清情节内在逻辑联系,理解作者情节设计的用心。
好的结构往往出人意料而又合乎情理,错综复杂而又连贯统一。
梳理文章思路类题目考查的设问方式通常有:1、请根据故事情节,补全相关内容。
2、结合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3、纵观全文,“我”的情感(心理)发生了3次变化,请按顺序各用一个词语概括。
4、根据文章内容,梳理情节,完成填空。
【技巧点拨】阅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思、分清结构,这样文章的内容和思路也就清晰起来,为接下来更加深入地阅读品析奠定了基础。
答题时,要学会通过对文章语意层次的理解,抓“神”找“线”理清文脉;要关注文中起承转合处的描写,画线切割,还要养成着眼全篇的习惯,前后关联。
一、答题三部曲1.寻找线索、明确线索。
抓住线索,也就抓住了作者的思路,就能理清文章的结构。
找线索的方法:(1)抓标志。
抓住时间标志的词语或地点方位标志的词语,文章线索常常就是以时间为线索或以地点(行踪)为线索。
(2)抓物品。
以物写人、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文章线索常常就是这个“物”,就是以“某某物”为线索。
(3)抓事情。
文章中写一件核心的事件,事件的发展过程就是文章的线索。
(4)抓细节。
反复出现的同一个细节(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同一种表情等)这些反复出现的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5)抓情感。
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语句及表达感情词句常常是文章的线索。
2.划出能表示线索的标志性语句。
(1)划出与线索中的人、物、事情发展的时间等有关系的语句;(2)划出能体现作者感情变化的语句或对某一事物的认识、看法变化的语句;(3)如果是线索表达不够直白的文章,一时找不出头绪来,可从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得到启示,然后再去寻找。
期末复习记叙文阅读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相关问题。
(14分)远行的童年记忆①又是麦浪翻滚时,这些金色的麦田,麦客撞开了我渐行渐远的童年记忆的大门。
②天刚刚有些微弱的无亮,那些头顶草帽、手持镰刀,挑着简单行囊的麦客便候鸟似地穿梭在乡村的道路上了。
布鞋的噗沓声带着一路风尘,随着麦香的气息惊扰了乡村的美梦。
天大亮时,村子中心的磨盘前已聚集了好多麦客。
男人头戴草帽,女人脖子上搭条毛巾。
他们衣着简朴,操着生硬的外地口音,有父子兄弟,也有夫妻相随,看起来都很壮实。
有雇主过来了,他们便簇拥上前,谈好价钱的人跟着去了,剩下的人则继续等待。
③村子地处川道。
家家户户都有七八亩地,人口多的甚至上十亩。
一晌太阳两阵风,麦子瞬间成熟。
若不及时收割,一场风雨就有可能让一年的收成打了水漂。
家家户户都很心急,男女老少齐上阵,忙不过来的人家便去请麦客。
父亲在煤矿上工作,不能回来,奶奶便张罗着叫麦客帮忙。
经过一番比较,特会算计的奶奶相中了一对夫妇,每亩价格比别人少两元钱。
奶奶说,女人割麦没有男人快,可是心细,两亩地少四元钱。
划算。
④母亲把夫要俩带到地头,指出地界就去忙了,只留下我照看。
天很热,男人和女人捋下袖子和裤腿,全副武装,拱着腰,低着头。
飞快地挥舞着镰刀。
男人在前边开道,割边做捆蝇;女人紧跟其后,边割边捆。
随着有节奏的唰唰声响,麦子便一排摔倒在脚踝前,用脚一勾、镰一挟,便成一抱麦子,三缠两绕后干净利索地绑出一个半人高的大麦捆来。
躲在地头树下乘凉的我,只能看到两个猫着腰的背影在麦田掘土机似地前进。
在他们身后,湿气尚未散尽的断鲜麦茬如海岸线般不断延长。
田野里没有一丝风,太阳越来越高。
刺眼的阳光如麦芒般扎到人身上,火辣辣的,疼得难受。
蝉也不叫了,不知躲到哪儿乘凉去了。
虽然他们一个戴着草帽,一个头顶毛中,但后脊的衣服却湿透了一层又一层,割麦的速度也明显慢了下来。
⑤奶奶颠着小脚到地里送水来了。
看着地里麦荐很低,麦穗给得干净,奶奶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招呼他们到地头吃馍喝水。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模板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文体特点,能正确识别和分析记叙文。
2. 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段落大意的方法快速理解记叙文。
3. 训练学生分析记叙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记叙文写作手法的认识,能运用所学知识鉴赏和评价记叙文。
5. 培养学生在中考中应对记叙文阅读题目的信心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记叙文的文体特点2. 记叙文的结构特点3. 记叙文的人物形象分析4. 记叙文的事件发展分析5. 记叙文的环境描写分析6.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7. 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8. 记叙文阅读练习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文体特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分析、事件发展分析、环境描写分析、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记叙文阅读题型的解题技巧,如何快速准确地答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结构特点、人物形象分析、事件发展分析、环境描写分析、写作手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记叙文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记叙文的各种特点。
3. 练习法:设计记叙文阅读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题技巧。
4. 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借鉴。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讲解记叙文的文体特点、结构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记叙文的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环境描写。
3. 第三课时:讲解记叙文的写作手法。
4. 第四课时:介绍记叙文阅读题型及解题技巧。
5. 第五课时:进行记叙文阅读练习,讲评答案。
6. 后续课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练习。
7. 结束语:总结本专题复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加强自主学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记叙文阅读的课后作业,并要求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阅读知识
3、以物象为题的作用: (1)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比喻义、象征义)。 (2)线索贯穿全文。 (3)概括故事情节。 (4)设置悬念,引发联想,吸引读者。
(5)寄托某种感情,突出文章主题。
4、以事件为题的作用: (1)突出主要故事情节。 (2)紧扣中心,突出主旨。
(2)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 等
答题模板:
1、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 了……,表达了……的情感。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描写 了……的情景,抒发了……的感情。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增强了语气,有力地 抒发了……的感情。 4、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表达了……的感情,强调 了……的特点。
(2)三要素: 人物:小说通过各种描写来刻画和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并 通过人物形象来反应作品主题。
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描写类:
1、景物描写的方法: ①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②虚实结合 ③点面结合(总体和局部结合起来) ④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
5、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表达了 鲜明的态度,突出……的特点。 6、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提出问题,引人思考, 强调了……的特点。 7、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语势,通过反复
咏叹的情势,表达了……的强烈的感情。
(3)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直抒胸 臆、对照、衬托、象征、想象、联想、烘托、 托物起兴、乐景哀情、渲染、白描、动静结合、 虚实相生、抑扬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 细节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移步换景、 定点特写等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5801-5900篇(含答案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5801-59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努力学习的意义到底在哪里吕不同三年前,没上过一天学的外公,被肺心病折磨了八年后,自己在医院里拔掉鼻管,不理在床边跪成一排的三个舅舅的哀求,强行要求出院。
救护车把他送回家后,他坐在自己亲手做的那张帆布椅上,平静地交代完后事,把我叫到身旁说:‚不同,这个肺心病到底是什么病啊?好几年了,也没搞明白。
我摸出手机搜了一下肺心病,告诉他这病的全名叫什么,有哪些症状。
我每说一个症状,他就嘿嘿笑着说:对对对,一点都没错。
我念完后,他又问:那这病最后把人弄死是因为什么?我闻言鼻子一酸,不忍再念。
外公看着我说:孩子,念啊,这有什么关系。
我犹豫了一会说:多器官衰竭。
外公闻言点了点头,喃喃说了句:听起来好像很厉害。
沉默了一会,他眯着眼睛看了看对门门框上贴的春联对我说:‚你们年轻人现在还写对联么?我点点头说:也有人写。
外公扭头看我一眼,伸手叫我把他扶起来,然后叫外婆拿来眼镜和纸笔。
一屋子人见状围了上来,还有人连忙搬来一张小桌子。
外公没有理会他们,戴上眼镜,弓着背,手颤抖着,把本子放在自己的膝盖上,颤抖着手,一笔一划写了一副对联——阴阳两隔哀思能抵人间疾苦天府可消我看了后说:外公,这好像是……葬礼上才会用的。
外公笑着说:对啊,这就是我给自己写的挽联。
一屋子人传阅这副对联时,外公又对我说:你看这个“消”字是用三点水的好,还是用金字旁的“销”好?我还没说话,他突然兴奋起来,叫外婆帮他把那本已经翻烂的新华字典拿来。
拿到字典后,他先是用力地咳嗽了一下,吐.出一口痰,然后扶.了扶眼镜,右手食指在舌头上蘸.了点口水,一页一页地翻.开字典,郑重的样子像一个第一次查字典的小学生。
他查了十分钟。
查到结果后他把纸拿回去,他得背更弓了,手也颤抖得更厉害。
记叙文阅读-初中语文总复习专题ppt课件
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 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 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 物喻人。 借景抒情 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 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
借物喻人 描写事物,突出其特点,并以此设喻, 表现作者高尚的思想情操。 先抑后扬 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 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 褒扬,更突出地强调事物的特征。
第二部分 常见试题及解题思路
单击此处添 加大标题内 容
单击此处可添加副标题
一.整体感知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 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② 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 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③ 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 心内容; ④ 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常见的考查 方式有表述、判断、选择等。
一.修辞手法的作用 二.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2. 对照字数要求进行简缩:① 去除无关 紧要的修饰语,② 多音节词改为单音 节词,③用简称(尤其是地名)。
3. 将句子连起来读一遍,看是否有语病, 如有,必须修改。
二.要做到句子简明、完整、通顺、明确。
13.仿写句子: 仔细分析例句格式。注意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和用词特 点(如叠词)等。 如果是续写性仿句,还要注意语意的连贯一致。 口头表达题(如询问、交谈、电话交流等场景对话)
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策略+考点梳理)
记叙文阅读一、信息提取与概括。
1.阅读题干,找出关键字。
比如概括“XX”和“XX”,或者看有无提示词。
若无已经给出部分内容则需根据提示词进行概括。
2.阅读全文,进行分析,确定作答要点。
①若给出部分内容,则需根据所给内容,确定作答区域,在文中画出内容要点;②若记叙的事件不止一件,则需将内容初步分层(分层时可以按照景物的描写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分,也可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来分,还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来分),看具体讲了几件事;③若记叙一件事,要迅速浏览全文,找出六要素,同时注意抓抒情句、议论句。
3.提取要点,简要概括。
给出部分内容的,模仿已给情节句式按照“什么怎么样”的形式概括即可;记叙一件事的,将六要素整合概括即可;事件不止一件的,将每层的内容按照“人物+事件”的形式归纳,分条整理出来。
注意:①写答案时要分条整理。
②概括一件事时,个别要素若文中未提到,概括时可忽略,还需删减次要情节,避免答案过长。
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做铺垫等几方面的作用。
(2)段落在文中。
①承上启下(承上、启下、承上启下);②照应标题前文。
还需要考虑是否有环境描写、是否考查情节的作用、是否考查插叙的作用。
(3)段落在文尾。
①总结上文(或全文);②照应标题、前文;③设置悬念,引发读者思考。
二、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1.标题的含义。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①分析标题的字面义;②分析标题的修辞义;首先将标题中运用的修辞还原,然后理解标题的内容;③分析标题的象征义;④分析标题和文章主旨的关系。
(3)最后分析其效果(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义丰、发人深思、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2.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种:①标明写作对象;②概括主要内容;③文章的行文线索(文章的题目如果是一个人、一件物或是一件事等,这篇记叙文的文题可能就是该文的行文线索);④揭示主题,点明主旨;⑤标题新颖,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专项训练——记叙文阅读一、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我的“小花鹿”佚名①去年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只美丽的“小花鹿”。
它既不会跑,也不会跳,是个泥制的储蓄罐。
②“小花鹿”可真讨人喜欢。
圆圆的脑袋上,一对粉红的耳朵向上竖着,仿佛在倾听周围的动静。
脸上嵌着两只明亮的眼睛,透蓝的眼眶里,那圆溜溜的黑眼珠还真有神采呢!一只小嘴微微噘着,像是要跟我说话。
“小花鹿”的身体是橘黄色的,上面还有好看的梅花斑纹。
它那条又小又短的尾巴向上翘着,显出一副调皮的样子。
它整天静静地蹲在我的写字台上。
我在它的脖子上系了一条绿丝带,打了个蝴蝶结,这下它变得更神气、更漂亮了。
③自从我有了“小花鹿”以后,那些话梅啦、山楂啦,不像过去那么吸引我了。
我不再随便买零食吃,把节省下来的钱,从“小花鹿”后脑勺上的小口子里塞进去。
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小花鹿”就像吃到了鲜嫩的树叶一样,高兴得眯起眼睛笑了。
④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不到一年,“小花鹿”变得沉甸甸了。
我抚摸着它高兴地说这下我就可以买许多书啦你的功劳真不小啊1. 在第④段中的“□”里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 读第②段,完成练习。
(1)请按顺序填一填“我”是怎样介绍“小花鹿”的样子的。
脑袋→()→脸→()→小嘴→()→()(2)这段话按()的顺序,介绍了“小花鹿”讨人喜欢的样子。
A. 从头到尾B. 从整体到部分3. 读第③段,选出正确的答案。
(1)“那些话梅啦、山楂啦,不像过去那么吸引我了”的意思是()A. 话梅、山楂,都是“我”的零食。
B. 那些话梅、山楂,都很吸引“我”。
C. “我”很喜欢吃那些话梅、山楂。
D. “我”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买零食吃了。
(2)自从有了“小花鹿”,“我”的变化有(多选)()A. 不爱吃那些话梅、山楂了。
B. 不再随便花钱买话梅等零食吃了。
C. 把每天节省下来的钱都存了起来。
D. 改掉了过去乱花钱买零食的毛病。
4.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画“√”,错的画“✕”。
2023年中考语文专题复习-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答题模版一、句式作用1.短句的作用:干脆利落,简洁明快。
2.短句独立成段:视觉上更醒目+突出强调内容。
3.重复的短句:突出强调。
4.对称的句子: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
5.长短不一的句子:句式生动活泼。
二、标点作用1.句号的作用:语气舒缓。
2.①问号的作用:引发读者思考。
②连续问号的作用:气势充沛,感情强烈。
3.该用顿号却用逗号:逗号停顿时间长,起强调作用。
4.省略号作用:说话断断续续或沉默或思绪延续或给读者思考空间。
5.感叹号作用:强烈抒发情感/增强语气调自我反思。
标点符号的共性作用: 表达了的情感。
三、童谣/歌谣/诗歌作用1.使文章增添生动活泼感(歌谣),具有可读性。
2.使文章增强文化韵味/意蕴 (童谣/诗词),具有可读性。
3.交代信息,丰富文章内容。
4.突出所写的特点。
5.表达人物的心情。
6.点明文章的中心。
7.表达作者的情感。
四、修辞作用比喻: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便于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五、环境描写作用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六、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第二部分答题套路一、词语赏析题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手、特、情。
没有手法的解题方法: 解释词语+分析词语作用+词语表达情感。
二、词语含义题本来义:词语的字面意思。
语境:词语在句子中直接体现出的意思。
表现义:词语表现出的目的意图、情感态度、精神品质。
三、句段作用题【结构上】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万能作用);点明中心(首段中含中心句);文题照应(首段中出现题目);首尾呼应(首段尾端有相似相关语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记叙文阅读(含散文)-考点1 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训练(教师版)—2021届中考语文专项复习
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一记叙文阅读(含散文、小说)考点1概括主要内容,把握文章大意[一15分)田垄深处谭仲池①清明过后,莺飞草长。
柳丝翠绿,在暖风里摇摆。
枝繁叶茂的红叶石楠树,绽放出一丛丛火焰,在柏油村路两边升腾,氤氲着浓厚的春天气息。
我前往浏阳河畔的金石村,访问家庭农场主孔蒲中。
②车在明媚的阳光里穿行,眼前是一望无边的层层叠叠的深绿和金黄。
油菜花芬芳醉人,乡野色彩悦人,水渠清波照人。
从车上下来,我朝田垄深处走去。
脚下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绵长田埂,好似纤纤如缕的琴弦。
③孔蒲中,中等身材,皮肤黝黑,留着小平头。
他站在稻田边的土堤上迎接我。
看得出来,他已经下地干一阵活儿了,裤脚上沾满泥土。
我紧握着老孔的手,感到他手掌粗糙,却很有力。
他的脸上满是灿烂的笑容。
④老孔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初中毕业后就回乡跟父亲学种田,从未离开过这片土地。
年近六旬的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办的家庭农场被电视台报道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引来广泛关注。
孔蒲中在家乡这片土地上与泥巴打了四十年交道。
历经风霜雨雪、虫灾稻病、干旱洪涝,有过土地歉收、温饱不保的苦闷,却终于在农村改革的春潮里,看到了蓬勃的希望。
从承包责任田那天开始,他就立志在家乡这片土地上,描画蕴藏在心中多年的致富蓝图。
2006年开始,他从自己承包土地种养的经验出发,经过反复实践,逐渐探索出“稻田+生态种养”的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他把种稻和养甲鱼、黄鳝、田螺、泥鳅相结合,在田间实现“互惠共生”,种稻也不用施化肥、农药。
2014年,他在金石村创办家庭农场,一时前来学习参观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
⑤我们边走边谈,不知不觉,就来到老孔流转的二百六十多亩成片种养田畴。
老孔用手摸着他精心设计的铁丝石棉板围挡,对我说,为防止甲鱼从田里爬出来跑走,才设计出这道围挡。
不久,他就要在围挡地基上种上丝瓜。
长起来的瓜藤爬上围挡,既成为一道绿色风景线,还可以获得数十万元的丝瓜收入。
我仔细端详着这一排排稻田围挡,精巧而别致,一直朝前方延伸,装饰着绿树掩映下白墙黑瓦的农舍。
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
十、开放性试题的注意事项
1、中心明确:“谈”时要针对话题, “谈”的内容应 从原文出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 的情感。
2、条理清晰:“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 式(议论记叙相结合),使表达有条理。 3、注意细节: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抓住关键词,注意 文字数量的要求。 4、积累材料:关注生活,广泛阅读,积累较丰富的材 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者角度展开记叙, 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2)第二人称:是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 但用得不多。
(3)第三人称:以“他”叙事。不受时空限制,能 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五来自记叙文段落层次的划分及内容的概括
1 、划分段落层次方法
1)按时间推进划分
2)按空间变换划分
六、记叙文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和体会 (一)掌握关键句子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引用的句子; ⑤起承转合的句子。
(三)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特殊含义 言外之义 深层含义
原则--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3、记叙文中的抒情的作用
分类: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
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 大的感染力。
九、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对比、拟人、夸张、衬托、渲染、烘托、象征、讽刺、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先抑后扬(欲扬先 抑)、伏笔、铺垫、渲染、铺排、动静结合、虚实结 合、点面结合、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等。
一、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
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 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 心或段落大意。
记叙文阅读复习
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
分六类:
•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以具 体事物为线索贯穿全文
•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 为线索
•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 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3) 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 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 言辛辣幽默 。
(4) 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 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 意料的感人效果。
(5)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 中心突出。
描写类型(环境描写)
❖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 (1)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
海等自然景物
❖
❖ (2)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 围(室内)的布局、陈设
❖ 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 ❖ 1、交待要素(暗示时间)。 ❖ 2、渲染气氛。 ❖ 3、烘托人物心情。 ❖ 4、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 ❖ 5、帮助塑造人物性格。
•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 “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
“怎 样 找 线 索:
▪ ①文章的标题 ▪ 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 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 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 线索的作用:使文章内容井然有序地组合在一起, 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⑾男主角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 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 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 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 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理解专题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学案一.学习目标理解记叙文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作用二.概念阐述1.重要词语是指有助于揭示主旨、刻画人物形象、表达人物情感、表现事物特征、体现语言特色的词语。
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语境义)。
重要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A、点明主题的句子;B、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蕴含哲理的句子);C、具有言外之意的句子;D、起承转合的句子;E、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三.试题解读(一)浇花张丽钧①阳台上的双色杜鹃开花了,终日里,妖娆的红色与雅洁的白色争艳,静静的阳台显得喧嚷起来。
②妈妈提来喷壶,哼着歌儿给花浇水。
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她相信花儿们能读懂她这份好感,她还相信花儿会在她的笑容里开得更欢——她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
③儿子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拎了喷壶来给花儿浇水——呵呵,小小一个男孩子,竟也如此懂得怜香!④一天,妈妈仔细端详她的花儿,发现植株的旁侧生着几株株装模作样的杂草。
她笑了,在心理对那杂草说:“几天没搭理你们,偷偷长这么高了?想跟我的杜鹃抢春光,你们的资质查了点!”这样想着,俯下身子,拔除了那杂草。
⑤儿子回到家来,兴冲冲的拎了喷壶,又要给花儿浇水。
但他跑到阳台上,却忍不住哭叫起来:“妈妈,妈妈,我的花儿哪里去了?”⑥听到哭闹,妈妈一愣,心想莫非杜鹃插翅飞走了?带她跑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妈妈于是说:“儿子,这花儿不是在这儿吗?”⑦儿子哭得更厉害了:“呜呜……那是你的花儿!我的花儿没有了!”⑧妈妈见儿子绝望的指着原先长草的地方,顿时就明白了。
说:“儿子,那哪儿是花呀?那是草,是妨碍花儿生长的草!妈妈把她拔掉了。
”⑨不想儿子却说:“我天天浇我的花儿,它都开了两朵了!呜呜……”⑩妈妈疑惑地把那几株草从垃圾桶里翻检出来,发现那蔫蔫的叫不上名来的植物确实开着两朵比叶片颜色稍浅的绿色小花儿。
妈妈心想:原来这样不起眼的植物在孩子心中也是花儿,我怎么没有意识到呢?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俯下身子抱起孩子。
起,妈妈不该拔掉你的花儿。
儿子,你真可爱!妈妈要替这两朵小小的花儿好好谢谢你,谢谢你眼里有他们,谢谢你一直为它们浇水;妈妈还要替妈妈的花儿谢谢你,因为你在为你的花儿浇水的时候,妈妈的花儿也占了光!”⑿后来,妈妈惊讶的发现,这个世界上被忽略的花儿真多!柳树把自己的花儿编成一个个结实的绿色小穗,杨树用褐色的花儿模拟虫子逗人,狗尾草的花儿就是毛茸茸的一条“狗尾”,连蒺藜都顶着柔软精致的小花儿于春风逗弄……上帝爱他的花园,大概,他也会用清水、微笑和歌声来浇花吧?并且,他会和孩子一样,不会忽略掉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一株植物的一抹浅笑……(选文有改动)1、从文中提炼出妈妈对儿子的“花儿”的“称谓”分别表明了妈妈对儿子的“花儿”怎样的态度?完成下面表格。
称谓:()→()→()态度:()→()→()2、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她在看花儿的时候,眼里漾着笑...……②待她跑过来,却发现杜鹃举着笑脸....,开得好好的。
3、联系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⑩段中画线语句“她的心温柔的动了一下”的理解。
4、文章开头描写杜鹃花盛开的景象,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二)糖罐的秘密①上高中时,学校坐落在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
宁静的村落三面临水,四季风景如画,如同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
但也极其A(piānpì)闭塞,周围疏疏落落全是民居,连买一根针也非要上十里外的小镇不可。
②这可苦了我们这群高三的可怜虫们。
读书实在太耗心智了,以至于整天唯一的感觉就是饿,连睡梦中都满是各种各样令人B(chuíxián)的好吃的东西。
不知是谁带了一罐糖来,是那种黄亮如金、细软如沙的黄砂糖。
③于是,寝室里便流行罐装的黄砂糖。
十二个糖罐,恰似我们十二个女孩子,亲亲热热地排成一排。
临睡前,美滋滋地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糖水,月儿便甜甜地照进梦乡。
④唯独秦霜是不大喝糖水的。
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陶罐里的糖,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
每晚,我们一边啜着糖水,一边叽叽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或嘻嘻哈哈地相互取笑时,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问她为什么不喝,她说:“坏牙齿呢!”⑤后来有人跟我咬耳朵,说秦霜的糖罐根本就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她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过活,学费都交不齐,哪还有闲钱买糖吃?她那一罐糖,吃了再没得添的,又怕人瞧不起,就胡说什么坏牙齿的鬼话!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
⑥一次下课间操,口渴了,我匆匆忙忙回寝室找水喝-经过寝室门前的花坛时,不经意地向寝室的窗户一瞥,却见秦霜正狼吞虎咽地吃什么东西,不由一惊。
细细看,竟是在吃糖呢!她挨次从每个糖罐里舀上一大勺,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⑦我看得目瞪口呆。
可不知怎地,慢慢地,所有的惊讶、愤怒、鄙夷渐渐散去,两行温热的泪却无声无息地淌下来,滴落在那暗香袭人的花丛中—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⑧晚饭后,待一寝室人走得一个不剩,我一跃而起,飞快地闩上门,拉上窗帘,一把抱起我的糖罐,先给另外的几个逐一补上一大勺糖,然后,将剩下的通通倒进那个青瓷糖罐:又从箱子里抽出一袋糖,倒入自己的空罐儿。
胆战心惊地忙完这一切,我狂跳不止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⑨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晓琴:你一定还记得那个糖罐儿吧,那是我外婆的嫁妆,据说还是宫廷里的东西。
现在,居然有人愿出五万元买它呢!我舍不得出手,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那个偷糖吃的女孩儿,她其实觉察到了花丛中的那双眼睛——那双世界上最纯最美的眼睛。
因为它的注视,那个差点成为偷儿的女孩,在后来充满苦难的岁月里,却再也不曾妄动过一回。
⑩不用说,这封信是我多年的挚友——己任深圳一家电脑公司执行总经理的秦霜寄来的。
(选自(现代交际)20XX年第11期)15.清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
(2分) A. piānpì ( ) B.chuíxián ( )16、根据语境,第④段划线句"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
"中两个需要重读的词浯是?(2分)17.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4分)我想:18.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的含义。
(3分)答:19.本文以()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等四件事。
(4分)20.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3分)答:(三)《鼓神》那一年冬天,我流落到陕西省略阳县。
这里地处秦岭腹地,山高坡陡民穷,是李白为之嗟吁的蜀道第一关。
我流连在这里,贩点山货倒点野味,甚是凄惶可怜,甚至到了春节年关还不敢作归乡的打算。
春节的气氛越来越浓,鞭炮声鼓锣声从街巷小院传来,听得人心烦意乱,我裹掖着衣服离开县城走向一个熟悉的小山村。
这里也在操练鼓锣作春节上街游行的准备。
既然躲不掉就留下来听听吧。
于是我就混在一帮老头婆姨姑娘小孩子中间看着坝中十来个中青年汉子把鼓锣敲得震天价响。
敲打锣鼓的汉子们敦实威风,这些平时在山中辛苦刨食的人此时一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A)卖着狂傲,逞着威风,显得不可一世。
这气氛使我这个异乡人感到更加的凄惶悲考,孤独孑孑。
我准备悄悄地离开。
正在这时,敲打大鼓的壮汉把双槌一收,抹一下额上的汗水,用眼光把人群扫了一遍,最后目光定在我身边的一个瘦老头身上,说:“张伯,你来玩一把。
”“别,别……”,这个叫张伯的老头既瘦弱又邋遢,穿着一件破旧的黑布棉袄,双手操在袖筒中甚是羞惑地直往后退。
我感到他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
但姑娘媳妇们却揪住他往前推搡,说:“鼓神,来一个!”打鼓的汉子一脸虔诚地把有如婴儿手臂粗的双槌直往他面前送,那些打小鼓腰鼓铜锣铜钹的后生们也满脸殷殷地望着他。
我真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
我等着往下看。
他感到是再也推辞不掉了。
布满皱纹和胡茬的脸上突然焕发出一股豪气,只见他把棉袄脱下来扔到一旁,走到大鼓前。
就在他将双槌握在手中的时候,一个我不敢相信的奇迹出现了。
一个在黄土中长大的像黄土一般平凡的汉子忽然间像天神似的项天立地般站在了大家面前。
他的眼睛充满光辉,脸上透出神圣,手臂像钢棍一样坚强起来,在轻轻地敲打了鼓沿几下后,双臂猛一挥,一声石破天惊的巨响倏地刺进了我的耳膜和心脏,接着小鼓铜锣一起轰鸣,一股原始混沌的神秘冲动和古老意念的混乱音符猛地从地底蹿出来通过双脚直抵进了我的心中,使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般的剧痛的快感.我像被魔语诅咒了似的,双目紧盯着他,(B) 只见他急敲慢敲,重敲轻敲,时而敲打鼓沿时而肘杵鼓面,时而跃腾猛捶,时而贴鼓轻抚,柔时如丝绸无骨,坚时像枪击钢板,乱时如乌云压顶,齐时如布兵排阵;铁马金戈乱箭飞,细雨轻风荷塘清,劈山开路是男儿,再闻堂前纺织声……就在敲击出的声声鼓鸣中,我似乎听到了天庭的意志,大地的精神,男人的粗犷,女人的娇娉,还有生命,婴儿落地开始的生命,老人撒手西去的生命……这些奇妙的幻象在锣鼓声交织而成的音韵的罗网中不断地冲突,纠缠,呼啸,狂乱……它们似在演绎着生命,似在点拨着生命,似在操纵着人类奔向精神将要达及的终点……我站在这群肃立的山民之间,观看眼前出现的不可思议的奇迹,大鼓在响,小鼓在响,铜锣铜钹铿铿锵锵,而指挥这支创造奇迹的鼓队的老人他已不再是一个蔫耷汉,而是一个飘逸的精灵!一串神秘的符号!一团无形的罡声!皇天在上,后土在下,人在其中。
而他,这个人中的英杰此时就代表着人类在立地项天!我惊愕了,世上竞有着这样的声音。
我醒悟了,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
我从人群中慢慢地退了出来,充满敬意地望着他们。
我想我该回家过年了。
(选自《首届老舍散文奖获奖作品》)15.从“不敢作归乡的打算”,到“该回家过年”,“我”为什么改变了主意?(4分)答:16.本文在写鼓神奇迹般的表演之前作了多处铺垫。
请细读原文,指出其中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6分)答:(1)(2)17.本文有不少精彩的句子,请在画线的A、B两处任选一句作点评。
(4分)( )句点评:18.结合全文内容说说“鼓神”“神”在哪里。
(6分)答:四.学法指津及课后反思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