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
7(第7章) 中国美术史[20页]
论述专项
(4)书画同源。 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 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唐代张彦远在《历代 名画记》卷一“叙画之源流”中,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书画同源的问题。宋元以后,文人画家由于对 于笔墨的重视,又从新的角度强调了书画同源的观点,其用意在于强调绘画用笔本身独立的形式趣味和 审美意义。 书画同源的观点在当代中国书画创作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影响,成为中国民族美术形式的重要审美标准 之一。
Fra Baidu bibliotek
论述专项
③与“四王”对传统的态度不同,“四僧”则着力于“借古以开今”。四僧所继承的传统仍然是文 人画系统,十分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灵性,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 于临摹,不囿于挪用古法。他们的艺术风貌虽然各不相同,但在当时都是十分大胆新颖的创造。石涛 的艺术主张更证明了这一点,石涛主张“借古开今”,其艺术独出心裁,张扬个性,其灿烂自由的艺 术精神不仅开启了“扬州八怪”的创新之风,而且对近现代画坛产生了影响。
论述专项
★4.阐述中国山水画的演变与发展。
答题要点: (1)山水画作为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上,秦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中
也时有出现,但仅作为图符或宣教故事的衬景。 (2)魏晋以后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和自觉的山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山水意识及相应审美观的变化,体
中国历代画论简析
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
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
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
(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
(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古代绘画艺术的流派与风格
古代绘画艺术的流派与风格
古代绘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悠久,流派繁多,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中国绘画发展的长河中,又出现了诸多的画派,每个画派都有着独特的审美和风格,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古代绘画艺术的流派与风格。
一、山水画派
在古代绘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山水画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流派。这类画派以自然界中山水、水墨表现为主,注重自然的真实
和艺术感的抒发。其中最为重要的画家是王维、苏轼、黄公望、
董源等人,他们对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和审美标准产生了不可磨灭
的影响。山水画派的风格独特,注重自然的真实性和艺术感的抒发,不追求高度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而是注重思想内涵和艺术
的感染力。
二、人物画派
人物画派也是古代绘画艺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以人物形
象的表现为主,辅以自然景色和器物。这类画派最早开始于唐代,
经过宋代的改进和发展,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在人物
画派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伟大的画家,如吴道子、顾恺之、郑板桥等人,他们的作品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人物画派的风格独特,形象生动,情感丰富,重视个人表现力和
创新性,富有现实社会意义。
三、花鸟画派
花鸟画派以画花、画鸟、画虫、画鱼等为主要表现对象,它是
中国画中非常独特的一种形式,追求高度的写实性和艺术的想象力。花鸟画派起源于唐代,但是最为著名的花鸟画派则在宋代形成,代表画家有徐渭、朱耷、赵孟頫等人。人们喜欢用花鸟画来
表达祝福、禅意以及借物以喻的思想,在感官和心灵上体现出这
类画派的特色和魅力。
四、工笔画派
工笔画派是中国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流派,它的特点是笔端
国画基本绘画理论
书画同源:
1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2同起源:书法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同之处。象形文字。
3同形源: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书法的用笔是中国画造型的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从而,中国画本身带上了强烈的书法趣味,国画的线条、墨韵,处处都透露着抽象之美,流露出其独立的审美价值。
4同神源:具有相同的神髓、意境之源。
5同心源:字如其人,画如其人,人的品性皆会融入其书画作品之中,书法与绘画艺术也因其作者而有了其各自品格。故此可得,书画同源,源自人心。
南北宗论:
1明,董其昌,华亭派、松江派代表人物。
2佛教禅宗分南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
3北宗: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傒、赵伯驹、赵伯骕以至马远夏圭。4南宗: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其传为张璪、荆浩、关仝、董源、巨然、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
5他将唐至元代的绘画发展,按画家的身份、画法、风格分为两大派别,认为南宗是文人之画,而北宗是行家画,崇南贬北,提倡文人画的南宗,贬抑行家画的北宗。6缺点:昌亦有自相矛盾之处,标准不一,对同属南宗的文人画家的评价亦有褒贬等等,反映了理论上的混乱。限制了绘画的发展。
三远法:
1北宋画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画论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2高远、深远、平远。3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三种透视法
六法论:
1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2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古画品录》)中。
3气韵生动(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骨法用笔(“骨法”最早大约是相学的概念,后来成为人们观察人物身份和特征的语言)、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构图)、传移模写(临摹作品)
美术笔记(绘画理论篇)
第四章中国绘画理论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理论
一、人物画论
(一)顾恺之
东晋
著作:《魏晋胜流画赞》——顾恺之对魏晋名流画家作品的评论。
《论画》——专谈临摹画知识,也涉及画论。
《画云台山记》——一幅画的创作文字设计稿。
观点:传神、“以形写神”“迁想妙得”
顾恺之——论点
论点
第一,明确的提出传神的重要性;
第二,提出反映生活的“以形写神”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第三,重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四,提出体验生活的“迁想妙得”论。
【以形写神】指要求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抓住人物外部的典型特征,表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使人物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方法。
【迁想妙得】即通过艺术家的情感活动,审美观照,使客观之神融合为“传神”的、完美的艺术形象。
(二)谢赫(南齐)
时间:南朝齐、梁间
1.著作:《古画品录》(《画品》)
——古代第一部对绘画作品、作者进行品评的理论文章
观点:谢赫六法
《古画品录》——开篇
“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绘画功能2.谢赫六法
①气韵生动:最高准则,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
②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
③应物象形:画家描绘社会生活或是描绘自然景物,必须按照客观对象具有的面貌来表现;
④随类赋彩:解决色彩的问题;
⑤经营位置:构图;(章法、布局等)
⑥传移模写:临摹画的技能。
(三)孙畅之
北魏(or南朝梁)
著作:《述画》
——第一部传记体画史著作
二、山水画论
(一)宗炳
南朝宋
著作:《画山水序》
——我国山水画论的开端
论点:“畅神说”“卧游”
——“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中国绘画史的发展
中国绘画史的发展
中国绘画的发展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距今至少有七千余年的历史。最初的中国绘画,是画在陶器、地面、和岩壁上的,渐而发展到画在墙壁、绢、和纸上。使用的基本工具是毛笔和墨,以及天然矿物质颜料。在无数画家不断探索、创新的努力之下,逐渐形成了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并有着自己独立的绘画美学体系。
明清以来,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随着封建社会的崩溃,外来绘画艺术不断传入,丰富了中国绘画的体裁。中外艺术交流日益频繁,使画家从中得到吸收和借鉴,中国绘画创作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油画、水彩画、漫画、宣传画等相继发展起来,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各个画种都展示出新的面貌。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书籍或咨询专业人士。
中国绘画简单介绍
中国绘画简单介绍
中国绘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下面是对中国绘画的简单介绍:
1. 起源和发展:中国绘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绘画作品可追溯至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在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绘画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的变迁,包括古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等。
2. 传统技法:中国绘画注重笔墨的运用和意境的表达。传统的绘画技法包括水墨画、工笔画、写意画等。水墨画是最具代表性的技法,通过运用墨汁和水来表现形态、纹理和光影变化。
3. 传统题材:中国绘画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历史故事等各个方面。山水画是中国绘画中最具特色和重要的题材,强调表现自然山水的意境和气韵。
4. 精神追求:中国绘画注重表达意境和内在的审美追求。它强调意境的抒发和观者的联想,追求以简约、虚实结合的手法来传递情感和思想。
5. 传承与创新:中国绘画具有广泛的传承与创新。古代经典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也有许多艺术家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实验,推动了中国绘画的发展与变革。
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它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智慧,也通过画笔记录了中国社会、历史和自然的变迁。
南北宗论名词解释美术史
南北宗论名词解释美术史
南北宗论
南北宗论是中国美术史上的一个重要理论概念,指的是南宗和北宗两个不同的绘画传统。南宗以宋代的文人画为代表,追求意境和表达自我;北宗以元代的工笔花鸟画为代表,注重写实和细腻的技法。
南宗
南宗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一个流派,兴起于宋代。南宗画家注重表现内心世界,追求以笔墨表达心境和意境,主张以写意的手法创作。著名的南宗画家有文征明、郑板桥等。
北宗
北宗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另一个流派,兴起于元代。北宗画家擅长工笔花鸟画,注重写实和细腻的表现,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著名的北宗画家有杜鹃、黄公望等。
古人论画的文章
古人论画的文章
古人论画的文章有很多,以下列举一些:
1. 谢赫的《古画品录序》提出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
2. 荆浩的《笔法记》提出了“六要”,即气、韵、思、景、笔、墨。
3. 朱景玄的《唐朝名画录》把绘画作品分为“神”“妙”“能”“逸”四品。
4. 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首次对“逸”“神”“妙”“能”四种品格做了解释,并把“逸格”置于最高级,奠定了文人画品评最高标准。
5. 刘道醇的《宋朝名画评》提出了“六要”“六长”,丰富了谢赫的“六法”。
6. 郭熙的《林泉高致》论述了山水画创作的本意、主客关系和画家修养,最重要的是提出了“高远”“深远”“平远”三远之说。
7. 黄公望的《写山水诀》要求画作去“邪”“甜”“俗”“懒”四个字。
8. 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论述了形与神、雅与俗、笔与墨之间的辩证关系,提出了用笔的阳刚与阴柔之美。
9. 方熏的《山静居画论》推重文人画,着重笔墨,强调以“古雅”“士气”最为高。
10. 邹一桂的《小山画谱》专门讨论花鸟画,提出“八法四知”。
以上是古人关于绘画的理论文章,它们对于理解中国绘画的精髓和艺术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如需更多信息,建议阅读中国绘画史相关书籍。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 谢赫(肖像画家)的《古画品录》总结了 三国以来的绘画创作经验,是我现存较早而 又系统的画论著作 ,为我过古典绘画理论 奠定了基础。
• 《古画品录》主要是对三国曹不兴及其后 共27名画家的作品进行了品评,在品评中, 他讲到了平画的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 1. 政治标准: 出于一种政治宣教目的,强调政治功 利性,而这种政治功利性主要源于当时有 关历史故贤人物的创作,具有规劝与政治 的教育作用。
谢赫肖像画家的古画品百度文库总结了三国以来的绘画创作经验是我现存较早而又系统的画论著作为我过古典绘画理论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美术理论发展的十 分重要阶段,对以后的绘画理论和实践都 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 东晋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
、《画云台山记》(收录于唐代的《历代名 画记》 • 宋宗炳《画山水序》 • 王薇《叙画》
• 顾恺之三篇画论的主要论点:
1. 传神论。顾恺之在《论画》中明确的提出 了“传神”的重要性。首先强调人的眼神, 他的创作常把眼睛放在最后,侧重于内心 精神的传达。
2. 强调以形写神。注重对眼神的描绘,即所 谓传神写照,但这并不是要形,而是要在 形准确的基础上写神。 3. 迁想妙得。描写对象要以形写神,尤其是 对眼睛的刻画,但还是要首先根据客观对 象的生活与性格去表现。这就是说要了解 对象的内心世界,反映出其精神特征,否 侧只是“空其实对”。
中国美术史之画论
魏晋南北朝
“六法论”的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1、内容: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转移摹写
2、意义:奠定了中国绘画正确的美学原则和独特的表现法则。“传神论”和“六法论”是针对当时人物画的创作而提出的,“神”与“气韵”基本上是就客体而言的,是指对象本身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以后,各代画家和理论家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理论,“神”和“气韵”的概念不单指客观之“神”;这个概念不单用于人物画,而且还用于山水、花鸟等绘画领域。略谈顾恺之在艺术理论和实践上的成就
顾恺之在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在于塑造人物不单纯满足于外表的肖似和姿态动作的生动自然,而是提出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最高新要求:传神写照,并加以实践。这里的“神”是指人物的风神(个性和生活情调、情绪),顾恺之的理论主张和艺术实践,把中国传统绘画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隋唐五代
《历代名画记》——唐代张彦远着。此书是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绘画通史,文章体裁新颖,材料丰富,在古代美术史论中,是一部科学、系统的重要文献。全书共分十卷,内容大致包括四部分:绘画的发展史,画家传记及有关资料,绘画技法与理论,作品的鉴赏收藏与考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张璪总结自己的艺术实践时谈到的,它概括了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为中国绘画奠定了理论基石。“师造化”不是单纯模仿自然,必须同时“得心源”,即有所思,有所寄意;反之,“得心源”也不是凭空而得,一味以意为之,而是建立在“师造化”的基础上,二者结合,便会有好的作品产生。
宋元
郭熙在山水画史上有何贡献?
郭熙的山水画理论,由他儿子郭思整理编成《林泉高致集》,是我国画论中一部重要的着作。他强调要精确的表现山水在不同地理、气候、时间条件下真实的特殊面貌。他还要求画家要注意大自然给予人们的主观感受和联想。他认为要发现自然山川的审美形象,获得深刻的什么感受,创作出好的作品。他首先提出的“三远法”,是研究山水画透视原则和空间处理的重要法则。
中国古代画论精读
中国古代画论精读
一、中国古代画论的起源与发展
1. 古代画论的定义与概述
在中国古代,画论是一门独特而重要的学科,它以研究绘画艺术的理论和技巧为主题。古代画论着重强调绘画的形式美和意境表达,对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2. 古代画论的起源
古代画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兴盛时期,特别是在汉代以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画论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当时一些文化名人如曹植、王羲之等都积极参与画论的讨论与研究。
3. 古代画论的发展与流派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画论逐渐丰富与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古代画论逐渐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如魏晋流派、唐代流派等。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古代画论的重要性与影响
1. 古代画论对绘画艺术的指导作用
古代画论通过对绘画技法、意境表达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为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借鉴,使绘画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古代画论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对于后世绘画家的学习和启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古代画论对绘画审美观念的影响
古代画论在探讨绘画艺术的同时,也对绘画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阐释。通过古代画论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对于绘画的审美追求和价值观念,这对于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绘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古代画论的主要理论内容
1. 形式美与意境表达
古代画论强调绘画作品的形式美和意境表达,认为一个好的绘画作品应该既具备艺术形式上的美感,又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
2. 用笔与构图原则
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认识
六法论对中国绘画的认识
六法论是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理论,它提出了衡量绘画作品的价值和标准。六法论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和传移模写六个方面。气韵生动是指作品整体要具有生命力和动感,表现出一种生动的气势和韵味。骨法用笔则是指用笔要有骨力,要有力度和美感。应物象形是指作品要准确地表现物象的外形和内在特征。随类赋彩则是指根据物象的种类和特点,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色彩美感。经营位置是指构图要精心设计,画面要有层次感和空间感。传移模写则是指学习绘画的方法,通过临摹前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技艺。
六法论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评价绘画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同时,六法论也是中国绘画技巧和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中国绘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六法论是中国绘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不仅为评价绘画作品提供了标准,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绘画技巧和风格的发展。
中国历代画论简析
先秦至两汉绘画理论
1、《尚书》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提出了艺术审美的标准,一在教育的原则是“温宽刚简”二是和谐;审美观念初步形成。
2、《周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于天, 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 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1)反映出绘画是观察自然,源于自然的结果。
(2)说明绘画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具有主观目的性与社会功利意义。这种认识可以视为绘画社会功能论的滥觞。
(3)原则追求----抽象。
3、《左传》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魍魉,莫能逢之...
对绘画社会教育功能的直接继承。
(1)它提出了“使民知神奸”的绘画观点,突出了艺术的社会教育意义。(2)涉及艺术本体性问题“远方图物”与“铸鼎象物”美术与绘画中的模仿,写真性质初露倪端。
4、《老子》
(1)明确提出了色彩美学观,反五色,提倡素朴。“知其白,守其墨”推崇黑白色彩观。
(2)自然审美观,追求平淡,追求自然。
(3)意境审美观,用心体会,追求朴素,单纯,和谐的审美理想。
5、孔子:
(1)绘事后素,仁是内在的,根本的,首要的,而表现在外在的礼虽然重要却居于仁之后。
(2)尽善尽美,在孔子看来,美与善必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艺术作品既要有美的形式,又要有善的内容。孔子的审美标准是很明确的,那就是尽善尽美,美的形式只有与善相统一,才是真正完美的艺术。它们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孔子显然更注重内在的仁或善,更注重人的修养与艺术的教化作用,社会效果,为此后人品与画品,书品的结合埋下了认识的伏笔。
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
论述一下中国历代的绘画理论
————————————————————————————————作者:————————————————————————————————日期:
ﻩ
1----概述一下中国近代的绘画理论
中国绘画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已经构筑完成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但却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由绘画功能、创作与鉴赏原则、创作道路、构图比例透视、笔墨技巧、绘画步骤、作品评定、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九个方面组成。一萌芽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中国绘画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河
姆渡文化的刻画艺术即已产生到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付诸文字记载的有关绘画论述至今尚未见及。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代出现了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关绘画的论说便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之所以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两汉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论与绘画有关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散见于一些哲学的论说之中既不成系统且又只是作为论述学术观点时的例证。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虽已相当发达但有关绘画理论总结远不曾见及。二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年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画论虽然传世的著作不多但却十分重要。。顾恺之《画评》是我国第一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提出画面的“置陈布势”画人的“生气”、“天趣”问题。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绘画成为中国画论的一个精髓成为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的先导。
中国古代的绘画与艺术理论
中国古代的绘画与艺术理论
中国古代绘画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其源远流长,丰富多样。在中国古
代的艺术理论中,绘画被视为一种高尚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文人雅士的生活中,并成为他们表达情感、追求境界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绘画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意境的表现。古代文人雅士追求一种超脱尘世
的境界,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绘画中,他们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追求一种意境的达到。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形式的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种追求意境的表现在中国古代绘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使得中国古代绘画与其他国家的绘画形式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绘画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笔墨的运用。在中国古代绘画中,笔墨被视
为绘画的灵魂,是表达意境的重要手段。古代文人雅士们注重笔墨的运用,他们通过墨色的深浅、笔触的轻重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墨色的韵味,通过墨色的变化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在中国古代绘画中,墨色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理论的指导。中国古代有许多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他们对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墨经》和《画经》。《墨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它对绘画的技法和墨色的运用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画经》则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绘画理论著作之一,它对绘画的构图、线条和色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艺术理论的出现,为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本土,它还对世界绘画史产生了重要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概述一下中国近代的绘画理论
中国绘画理论的历史发展分为萌芽、奠基、成熟和完善等四个发展阶段。南北朝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到了宋代中国绘画理论体系已经构筑完成元代以来中国绘画理论没有大的发展但却在一些基本问题方面进行了充实完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由绘画功能、创作与鉴赏原则、创作道路、构图比例透视、笔墨技巧、绘画步骤、作品评定、笔墨当随时代、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等九个方面组成。一萌芽阶段从春秋战国到两汉这段历史时期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中国绘画早在&"""年前的仰韶文化彩陶艺术和河姆渡文化的刻画艺术即已产生到夏、商、西周的青铜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付诸文字记载的有关绘画论述至今尚未见及。到了东周春秋战国时代代出现了诸子著书立说、百家争鸣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有关绘画的论说便出现在诸子的著作中。之所以说从春秋战国开始到两汉是中国绘画理论的萌芽阶段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还没有出现专门的画论与绘画有关的言论只是片言只语散见于一些哲学的论说之中既不成系统且又只是作为论述学术观点时的例证。这一阶段中国绘画虽已相当发达但有关绘画理论总结远不曾见及。二奠基阶段魏晋南北朝的!"#年间是中国绘画理论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出现了专门的画论虽然传世的著作不多但却十分重要。。顾恺之《画评》是我国第一篇保存较为完整的画论提出画面的“置陈布势”画人的“生气”、“天趣”问题。他所提出的“以形写神”原则一直指导着后世绘画成为中国画论的一个精髓成为南朝谢赫提出“六法”的先导。
综观上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是十分关键的对中国绘画理论和创作都起着奠基作用。三成熟阶段由隋唐至两宋的"$%年是中国绘画理论大发展并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一阶段的重要特征是山水画异军突起唐代的山水画与道释人物画、花鸟走兽画呈并立之势五代至两宋山水画已作为中国画十三科之首而遥遥领先这一时期的大画家多是山水画的高手一些划时代的绘画大师从自身的实践经验出发总结出不朽的山水画论
这些画论充实完善了以“六法”为总纲的中国绘画理论体系。代王维《山水诀》、《山水论》。。因此中国绘画理论到了北宋已相当完善成熟理论与创作呈比翼双飞态势构成中国绘画史上最为辉煌的一章。四完善阶段从元代到现代的七百余年是中国绘画理论体系不断地得到充实完善的发展阶段。由于元代之前中国绘画理论已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元代以来的理论研究只是在大的框架内部进行。这一阶段理论研究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工作1
对前人理论作补充2善增加了分科技法的总结3对中国绘画的基础———笔墨提出了突破性的观点从而打开了中国绘画的新纪元。
两汉以前中国绘画理论的发生情况1审美价值取向的产生,《老子》,大,精神的充盈、自然、和谐、解衣盘礴、绘画达观超逸,个性追求。(2)从本体的角度讲,绘画技法上:观察法、创作方法:类;色彩上:黑白素朴;(3)教化功能的产生:目的了解天象或“使民知神奸”(4)形神意识的产生,重视神。《淮南子》
魏晋南北朝绘画理论
1、第一次高潮:(1)出现一批画论家,自觉写作。(2)出现了众多画伦著作。(3)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画论观点。(2)“比《雅颂》之述作”提升了绘画艺术的地位;顾恺之:(1)
以形写神出自《魏晋胜流画赞》,用形来传达神气,汉代《淮南子》已提出绘画或音乐演奏中的“君形”问题,可视为传神论的雏形,它是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的精当概括,它与传神写照共同展示了绘画的本质。
价值意义:(1)确立了中国绘画的中心是“气韵”;(2)开创了中国绘画中书画同源的先河(骨法用笔);(3)为中国画创作开列了完整的技术清单(用笔,用色,构图)。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1)更加详尽的论述了绘画的社会功能问题,突出强调其社会教育意义。对谢赫的六法论做了新的阐述,强化了以气韵为核心的中国画审美趋向。强调形似更强调神似。(3)首次提出了书画同体,用笔同法的观点。(4)阐明了绘画用笔风格与立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元代如此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关系,决定着元代绘画与隋唐五代和两宋着明显的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第一,文人画开始占据画坛主流。元代统治者对绘画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在题材、技法、审美倾向上不自觉地表达文人的情趣和爱好,从而带来元代绘画题材、风格以及技法上的巨大变化。在复古思潮下,唐宋的文人画和山水画自然成了师法和模拟的对象。总之,以水墨写梅兰竹菊,成为元代文人作画的特殊题材和时尚,舍形取神,简逸为上,重视情感的发挥,审美趣味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开了明清绘画之先河。元代绘画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其传世作品比六朝、隋唐五代、两宋都多。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基本特征:史前美术以生活工艺品为主,其发展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才能和智慧,迎来了美术史上光辉的黎明。
夏商周三代政治制度革新,社会生产力和人的精神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成为推动美术发展的巨大动力。的绘画以人物肖像为主,画在墙壁上、丝帛上。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对民族美术传统的形成和不断发展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秦汉时期,随着国家的强生,政治经济联系的加强,秦汉的统一使得科学和文化艺术也出现繁荣,对外交流活跃,边地各民族在美术上的创造为此时代增添了光彩,绘画艺术有进一步
发展。后期佛教美术初见端倪,为后来繁荣做了准备,对后来魏晋南北朝美术的发展有着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绘画门类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等。五代两宋时期是中国绘画的鼎盛时期,一方面,绘画自身的形式意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另一方面,绘画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与唐代相比,宫廷画院进入最为活跃的阶段,画学兴起,适应民间需要,绘画成为商品,绘画艺术得以全面发展。山水花鸟画的成熟,诗歌书法的渗入,由偏重描写个体到有意识的展现个体,各画种全面发展,题材愈加广泛,画派并出,空前繁荣,盛极一时,其光辉璀璨,照耀百代。绘画形成了完美而成熟的格局体系。中国的绘画宋以前主要是文人画,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代由于理学的兴起,绘画注重意境。宋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民间风情画大量出现。现实性和世俗性明显增强,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对元明以后有重要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仍,民生疾苦,但是绘画仍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苦难给佛教提供了传播的土壤,随着民族大融合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挣脱开旧的束缚,佛教美术勃然兴起。艺术造诣极高。由于上层社会对绘事的爱好和参与,除了工匠,还涌现出一批有文化教养的上流社会知名画家,如顾恺之等。这一时期玄学流行,文人崇尚飘逸通脱,画史画论等著作开始出现,山水画、花鸟画开始萌芽,书画理论著述的问世,知道了艺术创作的方向。这个时期的绘画注重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日趋流行,正确阐明他们各自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对研究美术史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隋唐时国家统一,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对外交流活跃,给绘画艺术注入了新的机运,使文化艺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丰富多彩的绘画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绘画艺术也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高峰之一。在人物画方面虽然佛教壁画中西域画风仍在流行,但吴道子、周昉等人具有鲜明中原画风的作品占了绝对优势,民族风格日益成熟,展子虔、李思训、王维、张缲等人的山水画、花鸟画己工整富丽,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中央集权体制进一步加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艺术生产有其特殊规律性,宫廷绘画都曾受到重视,发挥着宣扬教化装饰宫廷的职能,一部分美术雅化的趋向成为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艺术现象,民间美术的活跃和艺术上的成就都应得到科学的评价,在写意花鸟画成就最高,山水画也有一定发展,而直接表现现实生活的人物画则明显衰弱,后期剧变动荡,中国美术只有适应时代潮流,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百年来近现代美术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