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学时:81学时学分:4.5学分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中医基础理论是关于中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的学科,是介绍和阐释中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课程,是探讨和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必修的课程。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属于中医学专业基础课,是学习中医学其它各门课程的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绪论(6学时)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了解中医学和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重点:中医理论体系与中医学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第二章精气、阴阳、五行学说(12学时)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了解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重点: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难点:五行制化和胜复第三章藏象(20学时)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的分类方法,掌握五脏的生理功能和主要病理变化,掌握六腑的生理功能,掌握脑和女子胞的生理功能,掌握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熟悉藏象学说的形成和特点,熟悉五脏与形体、官窍之间的关系;了解脏腑的生理特性,了解五脏与液、志、华之间的联系,了解心包络与命门学说的概念。

重点:脏腑的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的关系。

难点:脏腑的生理特性,肾阴、肾阳、肾精、肾气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三焦的部位形态及功能掌握精气血津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掌握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掌握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掌握气、血的生成和运行,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的概念、生成、分布与功能)。

重点:气的分类,血液运行,津液代谢。

难点:气的分类。

第五章经络(6学时)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和经络的生理功能,掌握十二经脉的名称分类,走向与交接规律,分布规律,流注次序和表里关系,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功能,掌握督、任、冲、带脉的循行路线和主要功能;熟悉经别,别络,经筋,皮部的基本概念和功能,熟悉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了解阴跷、阳跷、阴维、阳维脉的循行特点和主要功能。

《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名称:中医学实验二、适应专业: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三、实验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强调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实验教学,巩固和加强学生的中医基本理论知识和诊断、治疗常识,并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的技术。

四、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实验教学中要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必须按照中医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中医的诊断方法和理法方药的原则,及针灸推拿的基本诊疗技能,能运用所学中医知识进行诊治疾病。

五、实验项目与类型:六、实验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实验一、望神、舌诊、脉诊(2学时)1、目的要求通过老师讲解,观看录像(或幻灯片)以及同学们相互诊察,掌握有神和无神、正常舌和病态舌以及正常脉和病态脉主要临床特点和诊察方法。

2、方法原理通过讲解、观看录像(或幻灯片)以及同学相互诊察,了解中医望神、舌诊、脉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3、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彩色电视机、影碟机、舌诊、脉诊VCD光盘4、掌握要点中医望神、舌诊、脉诊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5、实验内容和步骤(1)观看和讲解望神录像(或幻灯片),注意有神和无神的主要临床特点和诊察方法。

(2)观看和讲解舌象、脉象录像(像或幻灯片),注意其主要临床特点和诊察方法。

(3)观看舌象模拟模型、脉象图谱(4)让学生相互体验望神、望舌和脉诊(5)分析诊查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实验二、常用60种中药识别与中药调剂常识(2学时)1、目的要求通过对中药植物标本和饮片的观察,掌握常用60种中药的识别,了解有关中药调剂的基本常识。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  教学大纲

中医基础理论02课程代码:01400052适用专业(方向):中医药类专业本科总学时数:64学分数:4.0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要求本课程属于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对疾病的认识以及养生与治疗的原则(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即全面而系统地掌握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今后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以及中医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该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可适当配合多媒体教学。

课时共计64学时。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绪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等。

自学: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属融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自然科学;受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多学科融合的产物。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特色(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三)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二)辨证论治:病、证、症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8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3.熟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了解精气学说。

自学: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教学内容】第一节精气学说一、古代哲学精、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包括精概念的源流。

(二)气的基本概念:包括气概念的源流。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精气构成宇宙万物的机理;精气的存在形式。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Science for identifyijng Chinese Materia Medijca总学时:112 讲授学时:64 实验学时:48学分:5.5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适用专业:中药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中医中药学系一、课程简介《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是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继承传统中药经验鉴别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及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材新资源发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从事中药和其它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中药与中药鉴定学1.2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与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与任务2.理解和了解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二章中药的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2.1 本草考证2.2 中药的品种鉴别教学要求:掌握和理解本草考证及中药的品种鉴别。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三章现代技术与中药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3.1 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3.2 指纹图谱与真实性3.3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3.4 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教学要求:1.理解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指纹图谱与真实性。

2.了解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四章中药的有效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4.1 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4.2 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4.3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要求:理解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中药的毒性成分分析,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中医学》课程简介

《中医学》课程简介

《中医学》课程简介《中医学》课程简介(一)课程编号:BZ030571课程名称:《中医学》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中医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70学时;其中理论学时:66学时,中药饮片见习学时:4学时学分: 4 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并通过它了解民族科技文化的思维。

初步认识中医的整体现,初步掌握中医药有关基本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而为日后中西医结合打下基础。

课程内容简介:《中医学》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中医基础理论和中医临床辨证。

前者主要讲述中医的一些基本理论,为学习中医临床辨证奠定基础;后者则是在运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讲述临床常见病的辨证思维、治法和方药。

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板书,并通过诱导、置疑、动情、引趣、渗新五种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魅力。

加强中医的直观教学(图片等资料),进行病例、病案讨论分析,结合中药标本见习,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并能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考核形式:考试教材:《中医学》,贺志光,第三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主要参考书目:《中医学》,李家邦,第六版主讲教师:洪杰斐,副教授;刘强,讲师;《中医学》课程简介(二)课程编号:BZ030572课程名称:《中医学》英文名称:《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学院中医学教研室课程性质:必修课总学时:48学时学分: 2.5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整形美容、麻醉学、心理医学)专业教学目的:通过对《中医学》的学习,认识祖国传统医学,并通过它了解民族科技文化的思维。

初步认识中医的整体现,初步掌握中医药有关基本理论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加深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差异,丰富临床诊疗技术,拓宽视野,开阔思路,而为日后中西医结合打下基础。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摘要:一、前言二、课程概述1.中西医临床医学简介2.课程目标和培养方向三、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课程2.西医基础课程3.临床实践课程4.专业选修课程四、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1.学年与学期安排2.课程学时分配五、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2.成绩评定标准六、结语正文:【前言】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通过系统地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概述】【中医基础课程】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生将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方法以及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

【西医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生将全面了解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药物的作用和应用。

【临床实践课程】临床实践课程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临床科室的实习,学生将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等临床技能。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科疾病、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

【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学年与学期安排】课程分为五个学年,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生需要按照课程安排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学时分配】中医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西医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临床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专业选修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

【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

【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学生需达到课程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

【结语】通过在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中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为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中药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医学基础课程实验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开课单位:适用专业:课程名称:中医学基础课程代码: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学分:3总学时:48 理论学时:32 实验(上机)学时:1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医用化学》等后续课程:《中医诊断》《方剂学》《中医内科》二、课程简介(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临床各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本课程系统阐述中医学理论的的特点、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人体脏腑与精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疾病的防治及康复原则等,是学习中医学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本专业所必须的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并牢固树立热爱中医、献身人类健康事业的专业思想。

(二)课程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⑴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精气、阴阳和五行的概念和基本内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和基本内容;经络的概念、组成和生理功能;体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病因的概念及各种病因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基本病机;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⑵熟悉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和生理联系;奇恒之府及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和生理联系;神与志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精气血精液的相互关系;十二正经的分布、走向、交接与气血流注;体质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疾病的病程演变;中医预防医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措施。

⑶了解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中医学的科学思维方法;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藏象学说的形成;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主病;中医学的养生和康复原则。

2.能力培养目标⑴能正确运用中医精气、阴阳、五行、藏象、体质等学说阐述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

⑵应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分析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

⑶初步具备对常见典型病证进行辩证论治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⑷具备对后续中医课程的学习能力。

3.素质教育目标⑴巩固专业思想,树立热爱中医事业、献身中医事业的远大理想。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

临床中医学课程标准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中医学》课程标准供临床专业《中医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医学》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72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8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临床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四、课程基本理念本门课程的以课堂讲授为主,力求生动活泼,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采用布置作业,组织讨论,加强辅导及辅助多媒体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学概貌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五、课程设计思路1.进一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2.鼓励学生以中医模式对疾病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和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合理改革考试模式,加强学生综合素质考核4.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沟通能力,注意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护士素质、专业形象的培养六、课程学习策略与建议1.明确学习目标2.注重人文修养3.培养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4.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该课程的任务是介绍与专业相关的中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术,让学生了解、理解、应用中医的精髓和主要内容,学习中医学一些最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常识性知识,掌握中医理论、中药理论,介绍常用的中医与中药方剂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方法、药物、方剂等。

二、分类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中医的基础理论。

2、利用中医方法对病人进行独立诊断。

3、掌握基本的中医治疗原则及用药原则。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课堂理论教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并组织学生展开必要的讨论,以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

《中医学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培养层次:大专课程类别:专业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54学时总学分数:3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医学基础》具有悠久的历史,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集医学、药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学科于一体,通过学习中医,有助于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他们为中国医学科学献身的激情和斗志。

另一方面,要在提高专业素质的同时,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也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在主修西医的同时,让医学生了解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有助于在宏观和微观对照中,形成自身的医学观,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可以在中医思维方法的启示,使其在今后从事西医和科研时开阔思路,具有以中医知识来补充西医之不足的意识,直接或间接增加治病防病的手段和方法,从而提高科研水平和临床疗效。

2.课程性质《中医学基础》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及其人文背景、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医学的认知方法,中医学未来发展展望;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对正常人体的认识;中医学的病因病机;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及治疗概述。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医学基础》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学习祖国医学的主要精髓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医学的热爱,达到提高学生医学综合素质的目的。

4.课程作用本课程内容丰富,知识体系的整体性强。

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藏象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和辩证、防治原则、中药方剂等。

本课程实行“临岗(课间见习)—协岗(毕业实习)递进型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获得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以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为依据,以医疗工作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融“教、学、做”一体等教学方法,突出教学过程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目标:1.理解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2.了解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掌握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4.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兴趣和热爱,为深入学习中医药学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1.中医药学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中国古代医学的渊源和基本特点;-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和里程碑事件。

2.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中医病证学说和病因病机学说;-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方剂学。

3.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中医诊断方法和观察技巧;-中医药学研究的实验、临床和流行病学方法;-中药鉴定的常用手段和技术。

4.中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传播-中医药学在东亚国家的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学在西方国家的引入和应用;-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时安排:总学时:72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践课:24学时五、教学方法:1.理论教学:-讲授:通过教师讲解、演示、分析等方式传授中医药学的基本知识;-互动讨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图表、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

2.实践教学:-参观实习:安排学生到中医药机构参观实习,了解中医药学的实际应用;-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中医诊断方法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际技能;-课程设计:组织学生进行中医药学相关课程设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

六、教材和参考资料:教材:1.《中医药学概论》;主编:XXX;出版社:XXX参考资料:1.《中医药学发展史》;主编:XXX;出版社:XXX2.《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主编:XXX;出版社:XXX七、考核方式:1.平时成绩:包括出勤情况、课堂表现和参与度等因素;2.期中考试: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掌握程度;3.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中医药学各方面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实践考核:考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

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

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

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定向中医学课程表(大一到大五)大一:1. 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气血津液理论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中医诊断学:学习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切诊等,培养初步诊断能力。

3. 中医药学:了解中草药的基本分类、性味归经等,学习中药的基本知识和用药原则。

4. 中医针灸学:学习针灸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包括经络穴位、针刺方法等,培养基本的针灸技能。

大二:1. 中医内科学:学习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肺病、心病、肝病等。

2. 中医外科学:学习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伤科、疮疡等。

3. 中医妇科学:学习中医妇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妇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月经不调、妇科炎症等。

4. 中医儿科学:学习中医儿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儿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小儿感冒、消化不良等。

大三:1. 中医五官科学:学习中医五官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眼科、耳鼻喉科等。

2. 中医皮肤科学:学习中医皮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湿疹、痤疮等。

3. 中医肿瘤科学:学习中医肿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癌症、肿瘤等。

4. 中医养生学: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饮食调养、运动保健等,培养养生意识。

大四:1. 中医康复学:学习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按摩、推拿等,用于康复治疗各种疾病。

2. 中医心理学:了解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心理诊断、心理疏导等,培养心理健康意识。

3. 中医骨伤科学:学习中医骨伤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骨折、关节炎等。

4. 中医老年病学:学习中医老年病学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大五:1. 中医临床实习:进行临床实习,实践运用所学的中医理论和技术,培养临床应用能力。

2. 中医学术研究:学习中医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进行科研项目的设计和实施,培养科研能力。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

中医药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中医药学概论二、课程性质与目标1.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2.课程目标:a.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的全面了解;b.使学生掌握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理论体系、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c.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独立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d.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口头汇报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1.中医药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化背景(4学时)a.中医药学的起源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与原则(4学时)a.中医药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b.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的关系;c.中医药学的特点和优势。

3.中医药理论体系(8学时)a.中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脏腑学说等;b.中药学理论体系:药物性味归经、五味归经、药性归类等。

4.中医药治疗方法与技术(10学时)a.中医诊断学:四诊合参、望闻问切;b.中医治疗法:针灸、中药、推拿等;c.中医养生方法:食疗、气功等。

5.中医药学的现代研究与发展(6学时)a.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b.中医药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6.中医药文化与国际交流(4学时)a.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b.中医药学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7.学科实践与案例分析(6学时)a.拓展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中医药理论在具体疾病治疗中的应用;b.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1.教学方法a.授课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传授知识;b.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c.实践与案例分析:通过实验、实习和病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评估方式a.平时表现:包括课堂积极参与、实验/实习报告等;b.期中考试:针对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c.期末考试:综合考核课程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

《中医内科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Z2431510 适用专业:中医专业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96学时总学分数:5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 .课程简介中医内科学是一门主要介绍中医内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常见内科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辩证论治规律的医学学科。

分总论及各论两大部分。

总论主要论述中医内科疾病辩证论治纲要,各论部分按肺系、心系、脾胃系、肝胆系、肾系、气血津液、肢体经络病证具体阐述。

各篇除疾病命名、病名释义、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鉴别诊断、辩证论治、其他疗法、转归预后、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参考的内容外,还包括古书记载、知识链接、病例分析等内容。

学习中医内科学应较全面和系统的掌握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处方用药等理论,了解部分疑难危重病症的治疗法则,为从事中医内科工作及其他中医相关科室奠定基础。

2 .课程性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和系统的掌握中医内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对中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调护及初级诊治的能力,对中医内科疑难危急重症一级处理和转诊的能力,开展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指导及健康管理的能力,为学生今后开展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奠定良好基础。

课程在第四学期开设,共96学时。

3 .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学科的核心课程,是中医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不仅是各基础课程的综合,而且是中医各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医医学的学术水平。

因此,中医内科学在中医学学科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我院中医专业的必修课。

4 .课程作用《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医本科五年制 课程内容

中医本科五年制 课程内容

1)中医基础理论(必修)81学时 4.5学分。

2)医古文(必修)81学时 4.5学分。

3)传统体育I (必修)36学时2学分。

4)中药学(必修)108学时6学分。

5)中医诊断学I (必修)72学时4学分。

6)正常人体解剖学(必修)81学时 4.5学分。

7)传统体育II (必修)36学时2学分。

8)内经学(必修)72学时4学分。

9)方剂学I (必修)72学时4学分。

10)生物化学(必修)99学时 5.5分。

11)传统体育III (必修)36学时2学分。

12)伤寒论(必修)90学时5学分。

13)生理学(必修)81学时 4.5学分。

14)传统体育IV (必修)36学时2学分。

15)金贵要略(必修)72学时4学分。

16)温病学(必修)72学时4学分。

17)病理学(必修)90学时5学分。

18)药理学(必修)54学时3学分。

19)中医诊断学II (必修)27学时 1.5学分。

20)中医各家学说(必修)72学时4学分。

21)集中见习(必修)320学时8学分。

22)诊断学基础(必修)132学时7.5学分。

23)方剂学II (必修)27学时 1.5学分。

24)西医内科(必修)114学时 6.5学分。

25)针灸学(必修)106学时6学分。

26)中医儿科学(必修)57学时3学分。

27)中医妇科学(必修)72学时4学分。

28)中医急症学(必修)57学时3学分。

29)中医内科学(必修)162学时9学分。

30)中医外科学(必修)72学时4学分。

31)中国医学史(选修)27学时 1.5学分。

32)中医学导论(选修)36学时2学分。

33)细胞生物学(选修)40学时2学分。

34)组织胚胎学(选修)27学时 2.5学分。

35)中医信息学(选修)18学时1学分。

36)医学心理学(选修)18学时1学分。

37)中医文献检索(选修)27学时 1.5学分。

38)中医文献学(选修)18学时1学分。

39)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选修)45学时 2.5学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标准所属系部中医系适用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课程编码04020210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分 6 学时84开课时间第一学年度第一学期编写执笔人李静、董小君等审定负责人王农银编写日期2011年9月20日审定日期2011年9月25日第一部分课程性质及任务《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是由中医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构建的理论体系。

它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理论核心,并融合了历代著名医家真知灼见的一门课程。

本课程包括了认识论和方法论两部分内容。

认识论方面主要是以阴阳五行、整体观念等哲学思想以及藏象学说等为代表的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认识;方法论主要是以辨证论治、养生防病为核心的临床思维方法,遣方用药法则等。

本课程体现了古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机融合,是中医院校各专业学生学习中医药学其他各门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所必修的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这种中医基础知识的奠定作用将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深造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灵魂,课程中所阐述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基本规律对临床实践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扎实的中医基础理论功底对学生以后参加临床医疗实践活动,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临床辩证水平以及开拓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程培养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知识,为学习中医其他各科奠定坚实的基础,并对学生的中医思维能力进行初步训练。

课程要求学生能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古代的哲学理论——阴阳五行学说,掌握人体脏腑、精气血津液、经络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病因与发病、病机、防治原则等,初步了解人体脏腑的主要病理表现。

二、技能目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用验案来对照理论,结合理论进行辨析讨论,让学生亲身感受临床诊疗经过,培养学生的临床兴趣,使得理论与临床应用有机结合,并直观形象地把握理论,能初步运用中医理论来辨析疾病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

中医系课程表

中医系课程表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中医类专业2007级内外招(含针推)41+19人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 本课表从2010年9月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中医学专业2008级内外招35人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
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医学院本科生课程安排表
上课地点:A代表新教学大楼,B代表北门成教楼注:本课表从2010年9月 6 日起执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授课内容和学时分配表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48学时(一)导论2学时(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2学时(三)藏象学说8学时(四)病因病机2学时(五)诊法述要4学时(六)辩证8学时(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2学时(八)中药8学时(九)方剂4学时(十)针灸自学(十一)内科常见病症4学时1.咳嗽 12.胃痛 13.黄疸 14.水肿 1(十二)见习4学时二、自学内容:针灸三、建议参考书:《中医学》教学大纲中医学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中医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医学是中国医药学的简称,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积累总结而成、具有独特理论风格和卓越诊疗效果的医学理论体系,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现代医学共同承担着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任务。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中医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精华,初步掌握中医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常识,加深了对人类复杂生命现象的认识,理解不同医学体系对于生命现象认知的差异,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增加临床诊疗知识和技术。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医学、进行中西医结合工作打下基础。

同时,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提高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

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选用“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中医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高鹏翔主编)。

课程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教学,适当安排讨论式教学。

教师除完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及任务外,可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适当补充讲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提高本学科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一、导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熟悉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和中医学认知方法。

3.了解中医学的学科优势,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中医学的历史沿革:中医学的起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摄生及预防医学思想,中医学学科优势与展望;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恒动观念,辨证论治;中医学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进展。

二、中医学的哲学思想目的要求:1.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内容。

2.熟悉阴阳五行之间的关系。

3.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般了解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等,元气的内容。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元气论;阴阳学说:阴阳学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五行学术的基本概念、主要内容,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三、藏象学说目的要求:掌握藏象的概念、中医的脏腑概念、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基本概念。

熟悉六腑的概念、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运动形式、分类;血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津液的基本概念、生理功能;气血之间的关系。

了解奇恒之腑的概念及生理功能,脏与脏、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体质的概念。

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概述:藏象的基本概念、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脏腑: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连属,六腑的主要功能,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联系;体质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四、病因病机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对病因、病机的理解;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七情的概念,对脏腑气机的影响;正邪相争与阴阳失调。

熟悉痰饮、瘀血的致病特点。

了解饮食、劳逸、疠气及其他致病因素。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病因:外感致病因素、内伤致病因素、其他致病因素;病机:正邪相争、阴阳失调、气机失常。

五、诊法述要掌握中医诊法的基本原理与运用原则,四诊的基本知识,舌诊的内容及意义。

熟悉神的含义,望神、望色的内容;诊脉的部位和方法,常见病脉的特征与主病。

了解常见病脉象的特点,望小儿指纹,问诊、闻诊、切诊的内容。

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望诊:全身望诊、局部望诊、望排泄物、望小儿指纹、望舌;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问诊:问寒热、问汗、问疼痛、问饮食口味、问睡眠、问二便、问小儿与妇女;切诊:脉诊、按诊。

六、辨证目的要求:1.掌握辨证的含义,辨证论治的基本基本原则;八纲辨证中各个纲领证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及鉴别要点;脏腑辨证的基本内容,各种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2.熟悉常见的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辨证治疗及处方用药。

3.了解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辨证;脏腑辨证:心与小肠的辨证,肺与大肠辨证,脾与胃辨证,肝与胆辨证,肾与膀胱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

七、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目的要求:掌握中医学的独特治疗体系,治则的基本概念及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具体治疗法则。

熟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基本治疗八法。

了解中药、方剂、针灸、气功、推拿、按摩等防治手段。

教学时数:2教学内容:防治原则:养生与预防、治病求本、调整阴阳、扶正祛邪、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因时、因人治宜;治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八、中药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的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

熟悉中药的配伍应用原则、用药禁忌、剂量、服用方法、煎煮方法。

了解中药的产地、采收与炮制,中药的分类及常用中药。

掌握以下常用中药的功效、主治:麻黄桂枝柴胡独活藿香苍术茯苓茵陈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熟地黄生地黄黄芩黄连大黄贝母半夏杏仁干姜附子陈皮川芎丹参人参黄芪白术当归沙参麦冬了解以下中药的功效主治:荆芥葛根猪苓黄柏荷叶决明子地骨皮山楂火麻仁前胡白及党参甘草杜仲天麻钩藤山芋肉酸枣仁龙骨枳实教学时数:8教学内容:中药的基本知识,中药的产地、采集、收藏;中药的炮制、性能及中药的用法,中药的分类九、方剂目的要求:1.掌握方剂的组方原则;常用方剂组成、功用及主治。

2.熟悉方剂的应用及变化。

3.了解方剂的分类。

4.掌握以下常用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1)麻黄汤(2)银翘散(3)小柴胡汤(4)大承气汤(5)柴胡疏肝散(6)二陈汤(7)四君子汤(8)四物汤(9)六味地黄丸(10)肾气丸(11)血府逐瘀汤(12)理中汤了解以下方剂的组成、功用及主治:(1)桂枝汤(2)茵陈蒿汤(3)白虎汤(4)半夏泻心汤(5)小青龙汤(6)越鞠丸(7)补阳还五汤(8)补中益气汤(9)参苓白术散教学时数:4教学内容:方剂的基本知识;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剂型、治法;方剂的分类及常用方剂。

十、针灸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的定义,经络的组成,腧穴的基本概念。

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灸法的种类。

2.熟悉针灸学的发展简史,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3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刺法的操作。

3.了解腧穴的定位法;毫针的基本知识、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

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自学教学内容:针灸学的发展历史,经络的功能和作用;腧穴的基本概念,腧穴的分类、主治规律,腧穴的定位法,3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毫针的基本知识,毫针刺法的操作,针刺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得气的意义,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灸法的种类,灸法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十一、内科常见病证(一)咳嗽目的要求:1.掌握痰热壅肺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咳嗽的分型;各类咳嗽的鉴别要点。

3.了解咳嗽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咳嗽的病因病机2.咳嗽的辨证论治(1)外感咳嗽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嗽(2)内伤咳嗽痰湿咳嗽痰热壅肺肝火犯肺气虚咳嗽阴虚咳嗽(二)胃痛目的要求1.掌握胃痛证的分型,脾胃虚寒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胃痛证各型的鉴别要点。

3.了解胃痛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胃痛证的病因病机:(1)郁怒伤肝肝气犯胃(2)饮食不节损伤脾胃(3)禀赋不足脾胃虚弱2.胃痛证的辨证论治(1)肝郁气滞(2)瘀血阻络(3)饮食积滞(4)脾胃虚寒(5)胃阴亏损(三)黄疸目的要求1.掌握阳黄、阴黄的鉴别要点;阳黄中热重于湿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以及治法、方剂。

2.熟悉阳黄和阴黄的各类分型。

3.了解黄疸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黄疸的病因病机2.黄疸的辨证论治(1)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2)阴黄寒湿内困瘀血内阻(3)急黄(四)水肿目的要求1.握水肿病中肾阳衰微证的证候表现和证候分析、治法、方剂。

2.熟悉水肿病的各类分型,阴水与阳水的鉴别要点。

3.了解水肿的病因病机。

教学时数:1教学内容:1.水肿病的病因病机2.水肿病的辨证论治(1)阳水风水泛滥水湿浸渍湿热壅盛(2)阴水脾阳不振肾阳衰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