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一览表

合集下载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古诗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1. "则": 表示假设、推论、转折、对比等关系。

- 例句:晚风摇树发宜州,则可怜横波落不休。

(《桂枝香·咏鹅》)2. "或": 表示不确定、可能的意思。

- 例句:或共山鸠高飞,天风共北斗星。

(《鹧鸪天·人道旁白》)3. "皆": 表示全部、都的意思。

- 例句:试上高台招句曲,轻移画扇坐中流,不觉香残粉影落,尽是花枝万里愁。

(《虞美人·听雨》)4. "乃": 表示结果、原因等。

- 例句:不施纶绔,陈力就列,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尚书·大禹谟》)5. "岂": 表示疑问或反诘的语气。

- 例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桃花源记·嵩阳书院记》)6. "宁": 表示表示选择、态度等。

- 例句:宁吞吴雁,无食我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 "非": 表示否定,有时也表示强调。

- 例句:乃不知有汉,无论齐燕。

(《观沧海》)8. "吾": 表示第一人称。

- 例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天下篇》)9. "何": 表示疑问、反问等。

- 例句:一片冰心在玉壶,何况于野。

(《赋得古原草送别》)10. "其": 表示指示、连接作用。

- 例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云客路思悠悠,现在地球无穷处。

(《黄鹤楼》)。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

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文言虚词18个及用法如下:一、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二、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三、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初中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

初中文言文17个重点虚词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文言文常考虚词用法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语文常见虚词一览表(一)常用虚词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词或作用例句代词1 、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他(们)、她(们)、它(们)公与之乘。

(《曹刿论战》)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出师表》)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桃花源记》)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2 、代第一人称的。

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3 、指示代词,表近指。

这(这件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助词1 、结构助词:定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咨臣以当世之事。

(《出师表》)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之2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译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捕蛇者说》)3 、结构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

不译何陋之有?(《爱莲说》)4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不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5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无义,译时应省去。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期年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

(《邹忌讽齐王纳谏》)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动词到、往、到……去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至之市,而忘操之。

(《郑人买履》)其代词1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

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岳阳楼记》)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而置之其座。

(《古代寓言二则》)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岳阳楼记》)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2 、第三人称代词。

一般他、它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2)“而后”:才,方才。
例:①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③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 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 鸣也。而况石乎!
练习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转折 修饰 2)掩口胡卢而笑。 假设 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并列 4)蟹六跪而二螯 承接 5)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你的 6)若欲死而父。 同“耳” 7)如是而已。 8)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 何况 能鸣也。而况石乎!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递进
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 死国可乎? ②无以,则王乎? 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例:于是乎书。
练习
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2)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3)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4)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5)吾尝疑乎是 6)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 7)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 后矣 8)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 乎 9)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10)巍巍乎可畏 疑问 反问 然 揣测 对 于 在 感叹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 者之为,何哉?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6.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7.何等 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8.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 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呵斥。)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的25个虚词用法汇总(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

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

(《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

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三)以1. 用作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

初中最全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含翻译文言文常用虚词1.之(一)代词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鲁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胜帮助他一同杀死了两个军官。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

《曹刿论战》)2.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①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假如太尉认为我是个可教之才而不吝赐教,那就是我的福气了。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要根据实情去处理。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我认为大王手下的官吏攻打宋国,是和这种做法一样。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过了很久,狼好像闭上了眼,神情十分悠闲《狼》)③怅恨久之(因失望而叹息了许久《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这有什么简陋呢?《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呢?《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但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一而再:用来指重复或经常发生的事情,强调重复的动作,格式为“一而再,再而三”;
2.何尝:用来表示怀疑,强调非常怀疑的极端,格式为“何尝XX”;
3.欲求:表示誓死奋斗或追求的意思,强调情感的强烈,格式为“欲
求XX”;
4.闻之: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的表示,可用来表达惊讶,格式为“闻
之XX”;
5.所言:突出说出的话语,强调说出的表明,格式为“所言XX”;
6.左右:表示四处和周围,强调四面八方的范围,格式为“左右XX”;
7.尔其:表示在文字前面再次强调其中一种情况,格式为“尔其XX”;
8.既而:表示既然,强调结果已经出现,格式为“既而XX”;
9.斯斯:表示强烈的谴责,强调所说话语的感受,格式为“斯斯XX”;
10.故曰:用来引开前面的说法,表示此处是前面话语的总结,格式
为“故曰XX”;
11.其乃:用来表示特别关注,强调此处说的是重点,格式为“其乃XX”;
12.庶乎:表示疑惑,强调感情上的犹豫不决,格式为“庶乎XX”;
13.尔等:表示敬意,用来称呼对方,格式为“尔等XX”;
14.其系:表示连接,强调说法属于一类,格式为“其系XX”;
15.但见:表示看到。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完整版)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归纳(10 个)1、之(一)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2、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ft》)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ft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ft》)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3、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及意义总结

一、【之】1.代词⑴人称代词①第三人称——可代人、事、物,译为:“他(们)”、“它(们)”。

例:A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B 子孙视之不甚惜。

(《六国论》)C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②第一人称(较少见),译为:“我”。

例:A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B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⑵指示代词——表近指,译为:“这(种)、这样、这些”。

例:A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B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C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D 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2.助词⑴用于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译为:“的”。

例:A 是寡人之过也。

(《烛之武退秦师》)B 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谏太宗十思疏》)⑵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A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寡人之于国也》)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逍遥游》)C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⑶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例: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B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⑷表明定语后置,不译。

例: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B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⑸音节助词,不译。

例:A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

(《寡人之于国也》)B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师说》)3.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译为:“到、往”。

例:A 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五人墓碑记》)B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兰亭集序》)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二、【为】1.动词作谓语(该义项为实词用法),翻译比较灵活,如:⑴做、作例: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过秦论》)B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⑵治、治理例: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⑶担任、充当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二十个虚词用法(一)且1. 副词(1)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将”,“将要”、“将近”。

例: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2)表示行为的状态,可译为“姑且”、“暂且”。

例:存着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2.连词(1)表示递进,可译为“况且”。

例: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2)表示让步,可译为“尚且”、“还”。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马说》)(3)表示并列或递进,可译为“和”、“而且”、“并且”。

例: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二)乃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乃重修岳阳楼。

(于是,就)(《岳阳楼记》)/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才)(《狼》)2.判断词,可译为“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3.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你的”。

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三)矣1.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或判断推测语气,相当于“了”、“啊”。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啊)(《岳阳楼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了)(《论语》十则)2.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了”。

例:甚矣,汝之不惠!(了)(《愚公移山》)3.语气词,表命令或请求,相当于“了”、“啦”。

例: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曹刿论战》)(四)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2)表反问,可译为“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3)表推测,可译为“吧”。

例: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4)表感叹,可译为“啊”。

例: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发出的处所,相当于“于”。

例:醉翁至于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五)所1. 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情况”。

初中文言文17个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17个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的17个重点虚词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虚词.用法例句常见短语.之. (1)【动】往,到……去.(2)【代】他,她,它.(3)【助】的(有时可不译).(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不译.(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时省去.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马说》).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说》)..以. (1)【动】认为,以为.(2)【介】用,把,拿.(3)【介】因为,由于.(4)【介】凭借,依靠,依照.(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6)【通】“已”,已经.(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9)【连】以至、因而.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十年以前;北京以东.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于. (1)【介】在,到,向,从,对,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在动词后引出对象).(2)【介】被.(3)【介】同,和,跟.(4)【介】比,胜过.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告之于帝(《愚公移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曹操比于袁绍(《隆中对》).苛政猛于虎也.【于是】①与现代汉语相同;②这时,当时;在这,从这。

.者. (1)【代】……人;……事物;……时候;……的情况.(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不译.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者,……也】或【者也】……是…….乎. (1)【助】吗,呢,哪,吧;啊,呀,哇.(2)【通】“于”。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

30个文言虚词的常见用法和意义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没有具体意义或意义模糊的词语,主要用于构建句子结构、衔接语意关系,或者表示语气、情感等。

以下列举了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及其常见用法和意义:1.乃:表达原因、结果等关系,相当于“因为”、“所以”。

2.之: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地”等。

3.以:表示目的、手段、条件等,相当于“为了”、“用”、“如果”等。

4.为:起连接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为”等。

5.而: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但是”、“然而”。

6.乎:用于疑问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7.亦:表示“也”、“还”等,用于肯定句、疑问句、否定句等。

8.方:表示目的、结果等,相当于“为了”、“以至于”等。

9.将:表示将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要”、“将要”等。

10.故:表示原因、结果、连词等,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11.即:表示连词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也就是”、“也即是”等。

12.乃:表示结果、动作让渡等,相当于“才”、“只是”等。

13.焉:表示地点、程度、方式等,相当于“在哪里”、“多少”等。

14.过:表示经历、肯定、能力等,相当于“经历”、“必定”等。

15.然:表示转折、结果等,相当于“但是”、“如此”等。

16.及:表示连接、接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跟”等。

17.岂: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岂非”等。

18.以:表示手段、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如果”等。

19.抑:表示抑制、转折等,相当于“却”、“而是”等。

20.境:表示状态、程度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的”等。

21.虽:表示转折、让步等,相当于“虽然”、“不过”等。

22.奈:表示无奈、惋惜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可是”、“可怜”等。

23.还:表示还回、表示程度等,相当于“还给”、“更加”等。

24.物:泛指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东西”、“物品”等。

25.必:表示肯定、必须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定”、“必须”等。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生必收藏:18个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归类

初中⽣必收藏:18个常见⽂⾔虚词⽤法归类昨天在头条上发布了我这么多年以来整理的⽂⾔⽂虚词⽤法归类,很多⼈在私信我有没有虚词。

现经过整理,把初中阶段最常见的⽂⾔虚词和⽤法归类发出来,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成绩提升有所帮助。

⼀、⽽1.连词。

(1)表并列:⼀般不译,有时可译为“⼜”。

例①:蟹六跪⽽⼆螯。

例②:北救赵⽽西却秦。

(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且”。

例:君⼦博学⽽⽇参省乎⼰。

(3)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于是”,或不译。

例①:余⽅⼼动欲还,⽽⼤声发于⽔上。

例②:图穷⽽⼔⾸见(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

例: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诸君⽽有意,瞻予马⾸可也。

(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或译为“地”。

例①:吾尝终⽇⽽思矣。

例②:吾恂恂⽽起。

例③徐⽽察之(7)表因果:可译为“因⽽”。

例:诸⼈徒见操书⾔⽔步⼋⼗万⽽各慑恐。

2.代词。

只⽤作第⼆⼈称,⼀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①:⽽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侍母。

例②:⽽翁归,⾃与汝复算尔。

3.⾳节助词。

常与其他虚词构成“复⾳虚词”。

如:“⽽已”,放在句末,表⽰限⽌的语⽓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①:⼀⼈、⼀桌、⼀椅、⼀扇、⼀抚尺⽽已。

例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已。

“已⽽”、“俄⽽”⼀般⽤来表⽰时间不久。

⼆、何1.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常有语⽓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何者?严⼤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宾语,常放在谓语动词前,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①:豫州今欲何⾄? 例②:⼤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①:然则何时⽽乐耶? 例②: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猿哀鸣。

2.副词。

(1)⽤在句⾸或动词前,常表⽰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初中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归纳

初中文言文相关虚词用法归纳
副词
相当于“那么”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童趣》)
九、[之]
序号
词性
意义
示例
(2)
代词
他;它;这件事;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述而》)
(4)
助词
“的”
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5)
助词
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
助词
补足音节,无实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为政》)
十、[于]
序号
词性
意义
语境义
示例
(1)
介词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
“在”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童趣》)
十一、[以]
序号
词性
意义
语境义
示例
(3)
介词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四、[为wèi]
序号
词性
意思
示例
(1)
介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给,替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
(2)
介词
因为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童趣》)
六、[与]
序号
词性
意思
示例
(3)
介词
跟,同
蹲其身,使与台齐。(《童趣》)
七、[则]
序号
词性
意思
示例
(2)
副词
相当于“就”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而》)
(3)
一、[然]
序号
词性
意思
示例

代词
这样,那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副】即使。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非此即彼
可望而不可即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1)【副】不。
(2)【副】没有什么;没有谁。
(3)【同】“暮”。
宋莫能守。(《公输》)
莫能与之争。
【莫大】没有什么比这个再大,极大。

(1)【代】“怎么”。
(2)【代】“什么”。
(3)【连】因此,于是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形态(《核舟记》)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1)【名】①处所、住所、地方
②恰当的位置,应有的归宿、结果。
(2)【助】①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即“所”字结构,表示“……的人(事物、地方、情况等)”②组成“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虽然】虽然如此,即使这样。

(1)【代】有人、有的、某人……
(2)【副】或许、也许、可能
(3)【副】或者,有时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有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其印为予群众所得(《活板》)
【所以】⑴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⑵表示手段或凭借、目的,相当于“用来……东西”。

(1)【连】①表递进关系(况且、并且)、并列关系(还)。②表让步(尚且)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一览表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虚词用法一览表
红色部分为重点虚词
虚词
用法
例句
复音虚词或常用短语

(1)【动】往,到……去
(2)【代】他,她,它,这
(3)【助】的(有时可不译)
(4)【助】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5)【助】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6)【助】宾语前置的标志。译时省去
(1)céng
【副】竟然
【副】曾经
【通】层
(2)zēng
【通】增,增加
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
荡胸生曾云(《望岳》)
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副】只,仅仅
(2)【副】只要
(3)【连】不过,只不过
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
但手熟耳。(《卖油翁》)
(7)【助】定语后置的标志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学而时习之(《论语》);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宋何罪之有(《公输》);菊之爱(《爱莲说》)
马之千里者(《马说》)

(1)【动】认为,以为
(2)【介】用,把,拿
(3)【介】因为,由于
(2)【形】老的,旧的,原来的;从前的,原来的;故旧,老友
(3)【副】故意,特意
(4)【连】因此,所以
(5)【动】死亡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蔚。(《陈涉世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已故
【故人】老朋友。

(1)【连】于是、就(表承接)
【何极】哪里有穷尽。

(1)【代】……人;……事物;……时候;……的情况
(2)【助】引出判断(原因、解释),不译
作亭者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者,……也】或【者也】……是……

(1)【助】吗,呢,哪,吧;啊,呀,哇
(2)【通】“于”。“在,从,向,给,对”

(1)【代】什么,哪里
(2)【副】为什么
(3)【副】多么
(4)【副】怎么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何以】为什么。
【何许】何处。
【何如】怎么样。
【何其】多么,怎么这样。
【何尝】并非。
【何加】有什么益处。
(3)【同】熟。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是可忍,孰不可忍
徐公来,孰(仔细)视之。(《邹忌讽齐王纳谏》)

(1)【助】“了”、“啦”、“吧,啦”。
(2)【助】表疑问。

(1)jiāng
①【副】将要
②【动】拿
③【动】扶持
④【助】动词后,无义
(2)jiàng
①【名】将士,将领
②【动】带兵,领兵
(3)qiāng

(1)【副】“……以后”“已经”“完全”
(2)【连】既然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既而】不久。

(1)【代】你、你们、你
(2)【代】这、这样、如此
(3)【连】如果、或者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若人
【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
惟\唯
【副】只;只有、只是

(1)【名】遮日挡雨的用具。
【然而】这样,可是……。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若……然】像……一般(样子)。

(1)【代】怎么,哪里
(2)【形】安全,安定
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谢庄遂安(《冯婉贞》)

(1)【介、连】和、跟、同
(2)【副】给、替
(3)【介】比,和……比较
(4)【动】给予、授予
(5)【副】全
(5)【通】“欤”,句末语气词
不亦乐乎(《论语》)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助】啊,呀,呢,吧,可不译(表判断、肯定,表疑问、反问,表感叹)
(2)【助】句中表示舒缓、停顿,可不译
吴广者,阳夏人也(《陈涉世家》);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哉】呢,吗(表疑问或反问)。

(1)【名】原因,缘故
(2)【动】遮盖,掩盖。
(3)【副】大概(表推测)
(4)【连】原来(说明原因)
(5)【助】发语词。
(6)【动】胜过,超过。
日初出大如车盖。(《两小儿辨日》)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歌》)
盖以癞虾蟆。(《童趣》)
盖余之勤且艰苦此。(《送东阳马生序》)
英才盖世。

(1)【量】众,许多。
(2)【合音】“之于”(句中)或“之乎”(句尾)的合音。
安敢轻吾射!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呼尔而与之。(《鱼我所欲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归园田居》)
【尔来】那时以来。

(1)fū
①【名】丈夫。
②【名】成年男子。
(2)fǘ
①【助】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议论。
②【代】这,那。
③【助】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其夫呓语。(《口技》)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
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追日》);以丛草为林(《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项为之强(《童趣》)
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为……所……】被……。

(1)【副】于是、就
(2)【副】却,竟然,居然,反而
(4)【介】凭借,依靠,依照
(5)【连】相当于“而”(表承接)
(6)【通】“已”,已经
(7)【连】连接上下东西往来等字
(8)【介】去,来,用来(表目的)
(9)【连】以至、因而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以刀劈狼首(《狼》);投以骨(《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以君之力(《愚公移山》)
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十年以前;北京以东
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狼》)
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以为】认为;作为。
【以是(是以)】因此。

(1)【介】在,到,向,从,对,对于,由于,在……之中(方面)(用在动词后引出对象)
(2)【介】被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记》)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夫子】⑴旧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⑵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⑶《论语》中孔子弟子对孔子的尊称。

(1)【副】立即,马上。
(2)【副】就是。
(3)【动】靠近,接近。
(4)【副】则,就。
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陈胜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
号令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不辱使命》)

(1)【副】虽然
(2)【副】即使
其真无马邪(《马说》)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楚辞·离骚》)

【连】①表并列:“和、又”。可不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