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强化五 人教版物理选修3-4、5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复习读书题纲 新人教版选修3-4、3-5

高中物理复习读书题纲 新人教版选修3-4、3-5
93、激光的特性及应用

是一种人工产生的相干光。
(1)电磁波频率越高,能量越大,可以比无线电波传递更多信息。
(2)特点:A、频率单一(频宽很小)。B、相干性好:可传递信息,可以用于全息照相;C、平行度好(方向性好),传播很长距离后仍能保持一定强度,可精确测距。应用在VCD、雷达测距、测速(多普勒原理)、追踪目标;D、亮度高(能在很小空间、很短时间内集中很大的能量)。应用在“激光刀”、引起核聚变等方面。P73正文倒数第二段
2.白光通过三棱镜时,会分解出各种色光,在屏上形成红→紫的彩色光带(注意:不同介质中,光的频率不变。)课本P56 P50习题5
90、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探究)

1.实验的改进:找到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以后,可以入射点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圆,分别与AO、OO′(或OO′的延长线)交于C点和D点,过C、D两点分别向NN′做垂线,交NN′于C′、D′点,则易得:n = CC′/DD′
84、波长、频率(周期)和波速的关系

( 由介质决定,f由波源决定)
课本P30例2
85、波的反射和折射波的衍射和干涉

1.波面(波阵面):振动状态总是相同的点的集合;波线:与波面垂直的那些线。
2.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以看做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的包迹就是新的波面;
3.(1)互不干扰原理;
(2)叠加原理。反射、折射、干涉:Δx = kλ处,振动加强;Δx =(2k + 1)λ/2处,振动减弱。
(3)衍射(产生明显衍射现象的条件)
4.波的干涉:(1)频率相同(2)现象:加强区与减弱区相互间隔(加强区永远加强,减弱区永远减弱)课本P40图12.6-3 P41问题1、3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模块综合试题及答案5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4模块综合试题及答案5

色性和相干性,所以不需要滤光片和单缝,直接照射到双缝上即可得到干涉图样.
7.( ·苏北五市模拟 )某有线制导导弹发射时,在导弹发射基地和导弹间连一根细如蛛丝的特
2
制光纤 (像放风筝一样 ),它双向传输信号,能达到有线制导作用.光纤由纤芯和包层组成,
其剖面如图所示,其中纤芯材料的折射率
n1= 2,包层折射率 n2= 3 ,光纤长度为 3 3
所以 D 点速率最大.
6.在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中,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调节分划板的位置,使 分划板中心刻线对齐某条亮条纹 (并将其记为第一条 )的中心,如图乙所示,此时手轮上的读
数为 ________mm ;转动手轮,使分划线向右侧移动到第四条亮条纹的中心位置,读出手轮
上的读数,并由两次读数算出第一条亮条纹到第四条亮条纹之间的距离
[解析 ] 手轮上的读数的固定刻度读数为 1mm ,可动刻度第 18 个格与基准线对齐,读数为
18.0×0.01mm ,所以手轮上的读数为 1.180mm ;第 1 到第 4 亮纹之间有 3 个条纹间隔,所

Δx=
9.900 3 mm

3.300mm

λ=
d l
Δx=
6.60
×

10
7
m
;氦氖激光器发出的激光具有很好的单
-5
[答案 ] (1)见解析 (2)8×10 s
[解析 ] (1)由题意在纤芯和包层分界面上全反身临界角
C 满足: n1sinC= n2sin90 得°:C= 60°,
当在端面上的入射角最大 (θ1m= 90°)时,折射角 θ2 也最大,在纤芯与包层分界面上的入射角
θ1′ 最小.
sin90 ° 在端面上: θ1m= 90°时, n1= sinθ2m得: θ2m= 30°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课后习题整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课后习题整理讲课教案

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课后习题整理讲课教案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5课后习题整理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16.11. 光滑桌面上有 1、2 两个小球。

1 球的质量为 0.3 kg,以 8 m/s 的速度跟质量为 0.1 kg的静止的 2 球碰撞,碰撞后 2 球的速度变为 9 m/s,1 球的速度变为 5 m/s,方向与原来相同。

根据这些实验数据,晓明对这次碰撞的规律做了如下几项猜想。

(1) 碰撞后2球获得了速度,是否是1球把速度传递给了2球?经计算,2球增加的速度是 9 m/s,1 球减小的速度是 3 m/s,因此,这种猜想不成立。

(2) 碰撞后2球获得了动能,是否是1球把动能传递给了2球?经计算,2球增加的动能是 4.05 J,1球减小的动能是 5.85 J,这种猜想也不成立。

(3) 请你根据实验数据猜想: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这次碰撞中2 球所增加的这个量与 1球所减小的这个量相等?通过计算说明。

2. 水平光滑桌面上有A、B两个小车,质量都是0.6 kg。

A车的车尾连着一个打点计时器的纸带,A车以某一速度与静止的B车碰撞,碰后两车连在一起共同向前运动。

碰撞前后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如图16.1-6所示。

根据这些数据,请猜想:把两个小车加在一起计算,有一个什么物理量在碰撞前后可能是相等的?图 16.1-6 碰撞前后纸带上打下的点迹16.21. 解答以下三个小题,思考动量与动能的区别。

(1) 质量为 2 kg 的物体,速度由 3 m/s 增大为 6 m/s,它的动量和动能各增大为原来的几倍?(2) 质量为 2 kg 的物体,速度由向东的 3 m/s 变为向西的 3 m/s,它的动量和动能是否变化了?如果变化了,变化量各是多少?(3) A物体质量是2 kg,速度是3 m/s,方向向东;B物体质量是3 kg,速度是4 m/s,方向向西。

它们的动量之和是多少?动能之和是多少?解答后做个小结,说说动量与动能有什么不同。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选修3-4》强化提高训练(新含答案)

高三物理专题复习《选修3-4》强化提高训练(新含答案)

高中物理专题复习选考部分《选修3-4》强化提高训练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只有物体温度较高时,才能向外辐射红外线B.物体做机械振动,不一定产生机械波C.单摆具有等时性,即周期与振幅无关D.X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穿透力较强,可用来进行人体透视E.机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一定不变(2)如图所示为一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玻璃棱镜ABC,其中∠A=30°,D 点在AC边上,A、D间距为L,AB=23L.一条光线平行于AB边从D点射入棱镜,光线垂直BC边射出,已知真空中的光速为c,求:①玻璃的折射率;②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时间.2.(1)如图,一透明球体置于空气中,球半径R=10 cm,MN是一条通过球心的直线,单色细光束AB平行于MN射向球体,B为入射点,AB与MN间距为5 2 cm,已知出射光线CD与直线MN的夹角为30°,则透明球体对该光的折射率n=________.若改变光束AB的入射角,则经折射进入该球体内的光线再次向空气出射时,________(填“有”或“不”)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2)一列沿水平x轴传播的简谐横波,频率为10 Hz,某时刻,当质点M到达其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时,在其右方相距0.8 m处的质点N恰好到达最高点.求该列简谐横波的传播速度.3.(1)2015年12月30日在新疆阿克陶县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如果该地震中的简谐横波在地球中匀速传播的速度大小为4 km/s.如图所示,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刚好传到N处,则________.A.从波源开始振动到波源迁移到地面需要1.75 s时间B.波的周期为0.015 sC.从波传到N处开始计时,经过t=0.03 s位于x=240 m 处的质点加速度最小D.图示时刻,波的图象上M点的速度沿y轴负方向,经过一段极短时间动能减小E.图示时刻,波的图象上除M点外与M点势能相等的质点有7个(2)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利用直角三棱镜做光学实验,直角三棱镜的截面如图所示,棱镜的折射率为2,α=30°,BC边长度为a.P为垂直于直线BCO的光屏.现有一宽度等于AB边长度的平行单色光束垂直射向AB面,已知sin 75°=24+64,cos 75°=64-24.求:①光线从AC面射出时的折射角;②在光屏P上被折射光线照亮的光带的宽度.4.(1)下列对光学和相对论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A.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B.用透明的标准样板和单色光检查工件平面的平整度利用了光的衍射C.要确定雷达和目标的距离需要直接测出电磁波从发射到被目标接收的时间D.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绿光,则干涉条纹间距变小E.全息照片往往用激光来拍摄,主要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2)沿x轴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如图所示,其中实线为t=0时刻的波形,虚线为t=0.3 s时刻的波形,求:(导学号59230115)①该波的周期;②该波的波速最小值.5.(1)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B.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C.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D.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E.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2)如图,在注满水的游泳池的池底有一点光源A,它到池边的水平距离为3.0 m.从点光源A射向池边的光线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恰好等于全反射的临界角,水的折射率为4 3.①求池内的水深;②一救生员坐在离池边不远处的高凳上,他的眼睛到池面的高度为2.0 m.当他看到正前下方的点光源A时,他的眼睛所接受的光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恰好为45°.求救生员的眼睛到池边的水平距离(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高中物理专题复习选考部分《选修3-4》强化提高训练(参考答案)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A.只有物体温度较高时,才能向外辐射红外线B.物体做机械振动,不一定产生机械波C.单摆具有等时性,即周期与振幅无关D.X射线在磁场中偏转,穿透力较强,可用来进行人体透视E.机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一定不变(2)如图所示为一横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的玻璃棱镜ABC,其中∠A=30°,D 点在AC边上,A、D间距为L,AB=23L.一条光线平行于AB边从D点射入棱镜,光线垂直BC边射出,已知真空中的光速为c,求:①玻璃的折射率;②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时间.解析:(1)一切物体在任何温度都能向外辐射红外线,A错误;由于机械波传播需要介质,故当物体在真空中做机械振动时,不会产生机械波,B正确;单摆具有等时性,即周期与振幅无关,C正确;X射线不带电,不会在磁场中偏转,X射线的穿透力较强,可用来进行人体透视,D错误;机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频率一定不变,E正确.(2)①光路如图,因为光线垂直BC边射出,有β=30°,光线在E点发生反射,有α=30°,可知r=180°-90°-2×30°=30°.光线平行于AB边从D点射入棱镜,入射角θ=60°,由折射定律有n=sin θsin r= 3.②△ADE为等腰三角形,有DE=AD=L,EB=AB-2L cos 30°,解得EF=EB·cos β=3L 2.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路程s=DE+EF=2.5L,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速度v=cn,光线在棱镜中传播的时间t=s v=53L2c.答案:(1)BCE(2)①3②53L 2c2.(1)如图,一透明球体置于空气中,球半径R=10 cm,MN是一条通过球心的直线,单色细光束AB平行于MN射向球体,B为入射点,AB与MN间距为5 2 cm,已知出射光线CD与直线MN的夹角为30°,则透明球体对该光的折射率n=________.若改变光束AB的入射角,则经折射进入该球体内的光线再次向空气出射时,________(填“有”或“不”)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2)一列沿水平x轴传播的简谐横波,频率为10 Hz,某时刻,当质点M到达其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时,在其右方相距0.8 m处的质点N恰好到达最高点.求该列简谐横波的传播速度.解析:(1)作法线OB、OC,连接透明球内的折射光线BC,设光束在B点的入射角为i,由sin i=5210=22,得i=45°,根据球体的对称关系,光束在C点的折射角也为45°,由几何关系得∠BOC =120°,所以光束AB 在B 点的折射角r =30°,在B 点由折射定律有n =sin i sin r =sin 45°sin 30°= 2.因为光进入透明球体时的折射角等于出射时的入射角,总是小于全反射临界角,所以不可能发生全反射现象.(2)波沿x 轴有向左和向右传播两种情况,若波向右传播,其波形如图1所示,根据题意有⎝ ⎛⎭⎪⎫n +34λ1=0.8 m(n =1,2,…),波速v 1=λ1f =324n +3m/s(n =0,1,2,…).若波向左传播,其波形如图2所示,根据题意有⎝ ⎛⎭⎪⎫k +14λ2=0.8 m(k =0,1,2,…),波速v 2=λ2f =324k +1m/s(k =0,1,2,…). 答案:(1)2 不 (2)向右传播时,324n +3m/s(n =0,1,2,…) 向左传播时,324k +1m/s(k =0,1,2,…) 3.(1)2015年12月30日在新疆阿克陶县发生3.3级地震,震源深度7千米.如果该地震中的简谐横波在地球中匀速传播的速度大小为4 km/s.如图所示,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某时刻刚好传到N 处,则________.A .从波源开始振动到波源迁移到地面需要1.75 s 时间B .波的周期为0.015 sC .从波传到N 处开始计时,经过t =0.03 s 位于x =240 m 处的质点加速度最小D.图示时刻,波的图象上M点的速度沿y轴负方向,经过一段极短时间动能减小E.图示时刻,波的图象上除M点外与M点势能相等的质点有7个(2)某探究小组的同学利用直角三棱镜做光学实验,直角三棱镜的截面如图所示,棱镜的折射率为2,α=30°,BC边长度为a.P为垂直于直线BCO的光屏.现有一宽度等于AB边长度的平行单色光束垂直射向AB面,已知sin 75°=24+64,cos 75°=64-24.求:①光线从AC面射出时的折射角;②在光屏P上被折射光线照亮的光带的宽度.解析:(1)波上质点并不随波迁移,选项A错误;由题意可知该波的周期为T=60 m4 km/s=0.015 s,从波传到x=120 m处开始计时,经过t=0.03 s,波刚好传到x=240 m处,位于x=240 m处的质点在平衡位置,加速度最小,选项B、C 正确;由“上下波”法可得,题图所示时刻,M点的速度沿y轴负方向,正在向平衡位置运动,速度增大,则动能增大,选项D错误;由简谐运动的对称性可得除M点外与M点势能相等的质点有7个,选项E正确.(2)①光线在AB面上折射后方向不变,射到AC面上的入射角i=30°,如图甲所示,折射角为r,根据折射定律有n=sin rsin i,解得r=45°.甲乙②如图乙所示,可画出折射光线在光屏上的光带宽度等于CE,∠EAC=45°,∠ECA=30°,AC=2a,在△AEC中,根据正弦定理有CEsin 45°=ACsin 105°,解得CE=(23-2)a.答案:(1)BCE(2)①45°②(23-2)a4.(1)下列对光学和相对论的认识正确的是________.A.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状态有关B.用透明的标准样板和单色光检查工件平面的平整度利用了光的衍射C.要确定雷达和目标的距离需要直接测出电磁波从发射到被目标接收的时间D.在光的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绿光,则干涉条纹间距变小E.全息照片往往用激光来拍摄,主要利用了激光的相干性(2)沿x轴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如图所示,其中实线为t=0时刻的波形,虚线为t=0.3 s时刻的波形,求:(导学号59230115)①该波的周期;②该波的波速最小值.解析:(1)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运动快慢有关,A正确;检查平面的平整度的原理是经过空气层的前后两面反射的光线在标准样板的下表面叠加,发生薄膜干涉,形成干涉条纹,B错误;雷达利用了电磁波的反射原理,雷达和目标的距离s=12cΔt,直接测出的是从发射电磁波至接收到反射的电磁波的时间间隔Δt,C错误;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仅将入射光由红光改为绿光,由于波长变小,故干涉条纹间距变小,D正确;激光具有良好的相干性,全息照片就是利用激光的相干性进行拍摄的,E正确.(2)①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由14T+nT=0.3 s(n=0,1,2,…)解得波的周期可能为T= 1.21+4ns(n=0,1,2,…),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由34T+nT=0.3 s(n=0,1,2,…).解得波的周期可能为T= 1.23+4ns(n=0,1,2,…)②由波形图可知,波长λ=1.2 m,若波沿x轴负方向传播,当n=0时,可得T max=1.2 s,v min=λTmax=1 m/s,同理,若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可得v min=3 m/s.答案:(1)ADE(2)①-1.21+4ns或1.23+4ns(n=0,1,2,…)②1 m/s或3 m/s5.(1)某同学漂浮在海面上,虽然水面波正平稳地以1.8 m/s的速率向着海滩传播,但他并不向海滩靠近.该同学发现从第1个波峰到第10个波峰通过身下的时间间隔为15 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A.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B.该水面波的频率为6 HzC.该水面波的波长为3 mD.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能量不会传递出去E.水面波没有将该同学推向岸边,是因为波传播时振动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2)如图,在注满水的游泳池的池底有一点光源A,它到池边的水平距离为3.0 m.从点光源A射向池边的光线AB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恰好等于全反射的临界角,水的折射率为4 3.①求池内的水深;②一救生员坐在离池边不远处的高凳上,他的眼睛到池面的高度为2.0 m .当他看到正前下方的点光源A 时,他的眼睛所接受的光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恰好为45°.求救生员的眼睛到池边的水平距离(结果保留1位有效数字).解析:(1)水面波是一种机械波,说法A 正确.根据题意得周期T =159 s =53s ,频率f =1T =0.6 Hz ,说法B 错误.波长λ=v f =1.80.6m =3 m ,说法C 正确.波传播过程中,传播的是振动形式,能量可以传递出去,但质点并不随波迁移,说法D 错误,说法E 正确.(2)①如图,设到达池边的光线的入射角为i ,依题意,水的折射率n =43,光线的折射角θ=90°.由折射定律有n sin i =sin θ①由几何关系有sin i =ll 2+h 2②式中,l =3.0 m ,h 是池内水的深度.联立①②式并代入题给数据得 h =7m ≈2.6 m .③②设此时救生员的眼睛到池边的距离为x .依题意,救生员的视线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为θ′=45°.由折射定律有n sin i ′=sin θ′④式中,i ′是光线在水面的入射角.设池底点光源A 到水面入射点的水平距离为a .由几何关系有sin i ′=aa 2+h 2⑤x +l =a +h ′⑥式中h ′=2 m .联立③④⑤⑥式得x =⎝ ⎛⎭⎪⎫3723-1m ≈0.7 m. 答案:(1)ACE (2)①2.6 m ②0.7 m。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全册知识点考点梳理、重点题型分类巩固练习)(提高版)(家教、补习、复习用)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实验:研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学习目标】1.明确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基本思路;2.掌握同一条直线上运动的两个物体碰撞前、后速度的测量方法; 3.掌握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 4.掌握案例的原理、方法.【要点梳理】要点诠释: 要点一、实验内容 1.实验目的该实验的目的是追寻碰撞过程中的不变量,由于质量不是描述运动状态的量,因此我们需要在包括物体质量和速度在内的整体关系中探究哪些是不变的,所以实验中一方面需要控制碰撞必须是一维碰撞,另一方面还要测量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并通过计算探究不变量存在的可能性.2.实验探究的基本思路 (1)一维碰撞.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这一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2)追求不变量.在一维碰撞的情况下,设两个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2m m 、,碰撞前的速度分别为12v v 、,碰撞后的速度分别为12v v 、'',如果速度与我们规定的正方向一致取正值,相反取负值,依次研究以下关系是否成立:①11112222m v m v m v m v ==,'';②11221122m v m v m v m v +=+'';③ 222211221122''m v m v m v m v +=+;④12121212''v v v v m m m m +=+. 3.实验探究的案例方案一:利用气垫导轨实现一维碰撞,如图所示.(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xv t∆=∆,式中x ∆为滑块(挡光片)的宽度,t ∆为数字计时器显示的滑块(挡光片)经过光电门的时间.(3)各种碰撞情景的实现:利用弹簧片、细绳、弹性碰撞架、胶布、撞针、橡皮泥设计各种类型的碰撞,利用滑块上加重物的方法改变碰撞物体的质量.方案二:利用等长悬线悬挂等大小球实现一维碰撞,如图所示.(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2)速度的测量:可以测量小球被拉起的角度,从而算出碰撞前对应小球的速度,测量碰撞后小球摆起的角度,算出碰撞后对应小球的速度.(3)不同碰撞情景的实现:用贴胶布的方法增大两球碰撞时的能量损失.方案三:利用小车在光滑桌面上碰撞另一静止小车实现一维碰撞,如图所示.(1)质量的测量:用天平测量. (2)速度的测量:xv t∆=∆,x ∆是纸带上两计数点间的距离,可用刻度尺测量.t ∆为小车经过x ∆所用的时间,可由打点间隔算出.4.实验步骤不论采用哪种方案,实验过程均可按实验方案合理安排,参考步骤如下: (1)用天平测相关质量. (2)安装实验装置. (3)使物体发生碰撞.(4)测量或读出相关物理量,计算有关速度. (5)改变碰撞条件,重复步骤(3)、(4).(6)进行数据处理,通过分析比较,找出碰撞中的守恒量.(7)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5.实验数据分析碰撞前 碰撞后6.注意事项(1)保证两物体发生的是一维碰撞,即两个物体碰撞前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后仍沿这一直线运动.(2)若利用气垫导轨进行实验,调整气垫导轨时注意利用水平仪确保导轨水平.(3)若利用摆球进行实验,两小球静放时球心应在同一水平线上,且刚好接触,摆线竖直,将小球拉起后,两条摆线应在同一竖直面内.(4)碰撞有很多情形.我们寻找的不变量必须在各种碰撞情况下都不改变,才符合要求. 7.误差分析(1)碰撞是否为一维碰撞是产生误差的一个原因,设计实验方案时应保证碰撞为一维碰撞. (2)碰撞中是否受其他力(例如摩擦力)影响是带来误差的又一个原因,实验中要合理控制实验条件,避免除碰撞时相互作用力外的其他力影响物体速度.要点二、实验总结1.探究一维碰撞中的不变量的设计思路 2.实验探究中要注意的两个问题(1)保证两个物体做一维碰撞:可用斜槽、气垫导轨等控制物体的运动. (2)速度的测量要比较方便、精确:可利用光电门、打点计时器(配纸带)、闪光照片等手段,也可利用匀速运动、平抛运动等间接测量.【典型例题】类型一、纸带研究碰撞问题【实验:研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例2】例1.某同学设计了一个用打点计时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实验:在小车A 的前端粘有橡皮泥,推动小车A 使之做匀速直线运动,然后与原来静止在前方的小车B 相碰并粘合成一体,继续做匀速直(1)与物体运动有关的物理量可能有哪些; (2)碰撞前后哪些物理量可能不变; (3)如何研究碰撞的各种不同形式. 实验思路 (1)怎样保证碰撞是一维的? (2)如何测量质量?(3)如何测量速度? (4)数据如何处理? 需要考虑的问题探究一维碰撞 中的不变量线运动.他设计的具体装置如图甲所示.在小车A 后面连着纸带,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 ,长木板下垫着小木片用以平衡摩擦力.(1)若已得到打点纸带如图乙所示,并将测得的各计数点间距标在图上,A 为运动起始的第一点.则应选________段计算A 碰前的速度,应选________段计算A 和B 碰后的共同速度.(填“AB ”或“BC ”“CD ”或“DE ”) (2)已测得小车A 的质量0.40 kg A m =,小车B 的质量0.20 kg B m =,由以上测量结果可得:碰前 ________kg m/s A A B B m v m v +=⋅,碰后________kg m/s A A B B m v m v +⋅''. (3)通过以上实验及计算结果,你能得出什么结论?【思路点拨】解此类问题关键是求小车的速度,而小车碰撞前后的速度求解方法是利用纸带上匀速运动过程求解,为了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应多测几个间距来求速度.【答案】(1)BC DE (2)0.420.417【解析】(1)小车A 碰前做匀速直线运动,打出纸带上的点应该是间距均匀的,故计算小车碰前速度应选BC 段;CD 段上所打的点由稀变密,可见在CD 段A B 、两小车相互碰撞.A B 、碰撞后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所打出的点又是间距均匀的,故应选DE 段计算碰后速度.(2)0.105m / s 1.05m / s 0.1A BC v t ===∆, 0.0695''m / s 0.695m / s 0.1A B DE v v v t =====∆.碰前0.41.05 kg m/s 0.42 kg m/s A A B B m v m v +=⨯⋅=⋅,碰后()0.60.695 kg m/s 0.417 kg m/s A A B B A B m v m v m m v +=+=⨯⋅=⋅''.举一反三:【变式】用半径相同的两个小球A B 、的碰撞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斜槽与水平槽圆滑连接.实验时先不放B 球,使A 球从斜槽上某一固定点C 由静止滚下,落到位于水平地面的记录纸上留下痕迹.再把B 球静置于水平槽的前端边缘处,让A 球仍从C 处由静止滚下,A 球和B 球碰撞后分别落在记录纸上留下各自的痕迹.记录纸上的O 点是重垂线所指的位置,若测得各落点痕迹到D 点的距离: 2.68 cm OM =,8.26 cm OP =,11.50 cm ON =,并已知A B 、两球的质量比为21∶,则未放B 球时A 球落点是记录纸上的________ 点,系统碰撞前总动量A A p m v =与碰撞后总动量A AB B p m v m v =+'''的百分误差|'|p p p-=________.(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答案】P 2【解析】未放B 球时A 球的落点是P .用小球的质量和水平位移的乘积代替动量,则有|()||'|A A B A m OP m OM m ON p p p m OP⋅-⋅+⋅-=⋅ |8.62( 2.6811.50)|2%8.62A AB A m m m m ⨯-⨯+⨯=≈⨯.类型二、气垫导轨研究物体速度【实验:研究碰撞中的动量守恒 例1】例2.为了研究碰撞,实验可以在气垫导轨上进行,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小阻力,使滑块在碰撞前后的运动可以看成是匀速运动,使实验的可靠性及准确度得以提高.在某次实验中,A B 、两铝制滑块在一水平长气垫导轨上相碰,用闪光照相机每隔0.4 s 的时间拍摄一次照片,每次拍摄时闪光的延续时间很短,可以忽略,如图所示,已知A B 、之间的质量关系是1.5B A m m =,拍摄共进行了4次,第一次是在两滑块相撞之前,以后的三次是在碰撞之后.A 原来处于静止状态,设A B 、滑块在拍摄闪光照片的这段时间内是在10 cm 至105 cm 这段范围内运动(以滑块上的箭头位置为准),试根据闪光照片求出:(1)A B 、两滑块碰撞前后的速度各为多少?(2)根据闪光照片分析说明两滑块碰撞前后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和是不是不变量?【答案】见解析【解析】由图分析可知,(1)碰撞后:'0.2'm/s 0.50m/s 0.4'0.3'm/s 0.75m/s 0.4B BA A s v t s v t ∆⎧===⎪⎪∆⎨∆⎪===⎪∆⎩.从发生碰撞到第二次拍摄照片,A 运动的时间是1''0.15s 0.2s '0.75A A s t v ∆===, 由此可知:从拍摄第一次照片到发生碰撞的时间为2(0.40.2)0.2 s t ==-,则碰撞前B 物体的速度为2''0.2m/s 1.0m/s 0.2B B s v t ∆===, 由题意得0A v =.(2)碰撞前:1.5A A B B A m v m v m +=,碰撞后:0.750.15 1.5A A B B A A A m v m v m m m +=+='',所以A AB B A A B B m v m v m v m v +=+'',即碰撞前后两个物体各自的质量与自己的速度的乘积之和是不变量.【总结升华】准确把握题目中信息“A 原来处于静止状态”是正确分析照片信息的前提,图示滑块位置只是对应运动中不同时刻的几个状态,碰撞不一定发生在闪光时刻,在不计碰撞时间的情况下,相邻两位置对应的时间仍为闪光间隔,但碰撞前后物体速度不同,所以在这0.4 s 内不可以用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求速度.举一反三:【变式】气垫导轨(如图甲)工作时,空气从导轨表面的小孔喷出,在导轨表面和滑块内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薄薄的空气层,使滑块不与导轨表面直接接触,大大减小了滑块运动时的阻力.为了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在水平气垫导轨上放置两个质量均为a 的滑块,每个滑块的一端分别与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相连,两个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均为b .气垫导轨正常工作后,接通两个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并让两滑块以不同的速度相向运动,两滑块相碰后粘在一起继续运动.图乙为某次实验打出的、点迹清晰的纸带的一部分,在纸带上以同间距的6个连续点为一段划分纸带,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其长度12s s 、和3s .若题中各物理量的单位均为国际单位,郡么,碰撞前两滑块的动量大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碰撞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大小为________.重复上述实验,多做几次.若碰撞前、后两滑块的总动量在实验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相等,则动量守恒定律得到验正.【答案】10.2abs 30.2abs 130.2()ab s s - 20.4abs 【解析】因为打点计时器所用电源的频率均为b ,所以打点周期为1b,所以碰撞前两清块的动量分别为:11110.215s p mv a abs b ==⋅=⨯, 32230.215sp mv a abs b==⋅=⨯.因为运动方向相反,所以碰前两物块总动量为12130.2()p p p ab s s ==--,碰后两滑块的总动量22'20.415s p a abs b=⋅=⨯.【总结升华】本题是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是有区别的.类型三、利用平抛运动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例3、(2015 巫溪县校级期末考)如图,用“碰撞实验器”可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即研究两个小球在轨道水平部分碰撞前后的动量关系.(1)实验中,直接测定小球碰撞前后的速度是不容易的,但是,可以通过仅测量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间接地解决这个问题.A 小球开始释放高度hB 小球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C 小球做平抛运动的射程(2) 图中O 点是小球抛出点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实验时,先让入射球m 1多次从斜轨上S 位置静止释放,找到其平均落地点的位置P ,测量平抛射程OP .然后,把被碰小球m 2静置于轨道的水平部分,再将入射球m 1从斜轨上S 位置静止释放,与小球m 2相碰,并多次重复.接下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________.(填选项前的符号)A .用天平测量两个小球的质量m 1、m 2B .测量小球m 1开始释放高度hC .测量抛出点距地面的高度HD .分别找到m 1、m 2相碰后平均落地点的位置M 、NE .测量平抛射程OM ,ON(3) 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其表达式可表示为 (用第(2)小题中测量的量表示); 若碰撞是弹性碰撞,那么还应满足的表达式为 (用第(2)小题中测量的量表示). 【答案】(1)C ;(2)ADE 或DEA 或DAE ; (3)m 1·OM +m 2·ON =m 1·OP 、m 1·OM 2+m 2·ON 2=m 1·OP 2【解析】①根据平抛规律,若落地高度不变,则运动时间不变,因此可以用位移x 来代替速度v ,因此待测的物理量就是位移x 、小球的质量m .②待测的物理量就是位移x (水平射程OM ,ON )和小球的质量m ,所以,要完成的必要步骤是ADE .③若两球相碰前后的动量守恒,则m 1v 0=m 1v 1+m 2v 2,又OP =v 0t ,OM =v 1t ,ON =v 2t ,代入得:m 1OP =m 1OM +m 2ON若碰撞是弹性碰撞,满足动能守恒,则:222012121111222v v m m m v =+,代入得;m 1OP 2=m 1OM 2+m 2ON 2【总结升华】该实验中,虽然小球做平抛运动,但是却没有用到速度、时间,而是用位移x 来替代速度v ,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高考物理 专题强化练习 选修3-5

高考物理 专题强化练习 选修3-5

2011年高考专题选修3-5专题强化练习1.[物理——选修3-5](15分)(1)(5分)根据玻尔的原子理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 .原子只有在吸收了光子以后才有可能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B .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一定会辐射出光子C .氢原子向外辐射光子的能量不会超过13.6eVD .氢原子能吸收的光子的能量不会超过13.6eV(2)(10分)质量分别为m 1和m 2的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以速度v 1、v 2同向运动并发生对心碰撞,碰后m 2被右侧的墙原速弹回,又与m 1相碰,碰后两球都静止。

求第一次碰后m 1球的速度。

1.(15分) (1)BC (5分)(2)(10分)根据动量定恒定律有 '22'112211v m v m v m v m +=+ (4分)0'22'11=-v m v m(4分)解得12211'12m v m v m v +=(2分)2.(8分)[物理—物理3—5](1)我国科学家经过艰苦努力,率先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克马克试验装置并调试成功。

这种装置能够承受上亿摄氏度高温且能够控制等离子态的核子发生聚变,并稳定持续的输出能量,就像太阳一样为人类源源不断地提供清洁能源,被称为“人造太阳”。

在该装置内所发生核反应的方程是234112HH He X+→+,其中粒子X 的符号是 。

已知21H 的质量为m 1,31H 的质量为m 2,42He 的质量是m 3,X 的质量是m 4,光速为c ,则发生一次上述核反应所释放核能的表达式为 。

(2)如图所示,质量为3m 、长度为L 的木块静止放置在光滑的水平面上。

质量为m 的子弹(可视为质点)以初速度v 0水平向右射入木块,穿出木块时速度变为025v 。

试求: ①子弹穿出木块后,木块的速度大小;②子弹穿透木块的过程中,所受到平均阻力的大小。

2.(8分)【物理一物理3—5】 (1)1201234()nm m m m c +--(每空1分)(2)解:①设子弹穿出木块后,木块的速度大小为移。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5物理选修3-5_知识点总结提纲_精华版

物理人教版高中选修3-5物理选修3-5_知识点总结提纲_精华版

word 整理版高中物理选修3-5 知识点梳理一、动量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可以从两个侧面对动量进行定义或解释:①物体的质量跟其速度的乘积,叫做物体的动量。

②动量是物体机械运动的一种量度。

动量的表达式P= mv。

单位是kg m s. 动量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瞬时速度的方向。

因为速度是相对的,所以动量也是相对的。

2、动量守恒定律:当系统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外力为零,则系统的总动量守恒。

动量守恒定律根据实际情况有多种表达式,一般常用等号左右分别表示系统作用前后的总动量。

运用动量守恒定律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动量守恒定律一般是针对物体系的,对单个物体谈动量守恒没有意义。

②对于某些特定的问题, 例如碰撞、爆炸等,系统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力,远比它们所受到外界作用力大,就可以把这些物体看作一个所受合外力为零的系统处理, 在这一短暂时间内遵循动量守恒定律。

③计算动量时要涉及速度,这时一个物体系内各物体的速度必须是相对于同一惯性参照系的,一般取地面为参照物。

④动量是矢量,因此“系统总动量”是指系统中所有物体动量的矢量和,而不是代数和。

⑤动量守恒定律也可以应用于分动量守恒的情况。

有时虽然系统所受合外力不等于零,但只要在某一方面上的合外力分量为零,那么在这个方向上系统总动量的分量是守恒的。

⑥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

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还是电力、磁力,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

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还是分裂成碎块,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3、动量与动能、动量守恒定律与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比较。

动量与动能的比较:①动量是矢量, 动能是标量。

②动量是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互相转移的物理量而动能往往用来描述机械运动与其他运动( 比如热、光、电等) 相互转化的物理量。

高二物理3-5针对练习(5)人教版选修3-4

高二物理3-5针对练习(5)人教版选修3-4

高二物理选修3-4 3-5针对练习(5)1、A(选修模块3—4)(12分)(1)如图甲所示,强强乘电梯速度为0.9c(c为光速)的宇宙飞船追赶正前方的壮壮,壮壮的飞行速度为0.5c,强强向壮壮发出一束光进行联络,则壮壮观测到该光束的传播速度为。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0.4c (B)0.5c (C)0.9c (D)1.0c(2)在0t=时刻,质点A开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

质点A振动的周期是 s;8t s=时,质点A的运动沿y轴的方向(填“正”或“负”);质点B在波动的传播方向上与A相距16m,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2m/s,在9t s=时,质点B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cm(3)图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安置在游泳池底部的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相机的镜头竖直向上。

照片中,水利方运动馆的景象呈现在半径11r cm=的圆型范围内,水面上的运动员手到脚的长度10l cm=,若已知水的折射率为43n=,请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高估算该游泳池的水深h,(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B.(选修模块3—5)(12分)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

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

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11H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1)中微子与水中的11H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1n)和正电子(01e+),即中微子+11H→1n+01e+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

(填写选项前的字母)(A)0和0 (B)0和1 (C)1和 0 (D)1和1(2)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01e++01e-→2γ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J.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不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原因是。

(3)试通过分析比较,具有相同动能的中子和电子的物质波波长的大小。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7-4、5.docx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517-4、5.docx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4 概率波5 不确定性关系(时间:60分钟)考查知识点及角度难度及题号基础中档稍难概率波1、2、3、4 5不确定性关系6、7、8、109综合提升11、1213、14知识点一概率波1.关于电子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子云是真实存在的实体B.电子云周围的小黑点就是电子的真实位置C.电子云上的小黑点表示的是电子的概率分布D.电子云说明电子在绕原子核运动时有固定轨道解析由电子云的定义我们知道,电子云不是一种稳定的概率分布,人们常用小圆点表示这种概率,小圆点的密疏代表电子在这一位置出现的概率大小,故只有C正确.答案 C2.在历史上,最早证明了德布罗意波存在的实验是 ( ).A.弱光衍射实验B.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C.弱光干涉实验D.以上选项都不正确解析根据课本知识我们知道,在历史上,最早证明德布罗意波假说的是电子束在晶体上的衍射实验,故B正确.答案 B3.在做双缝干涉实验时,发现100个光子中有96个通过双缝后打到了观察屏上的b处,则b处是 ( ).A.亮纹B.暗纹C.既有可能是亮纹也有可能是暗纹D.以上各种情况均有可能解析由光子按波的概率分布的特点去判断,由于大部分光子都落在b点,故b处一定是亮纹,选项A正确.答案 A4.下列各种波是概率波的是 ( ).A.声波 B.无线电波C.光波 D.物质波解析声波是机械波,A错.电磁波是一种能量波,B错.由概率波的概念和光波以及物质波的特点分析可以得知光波和物质波均为概率波,故C、D正确.答案CD5.下列关于物质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实物粒子与光子一样都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实物粒子与光子是本质相同的物体B.物质波和光波都是概率波C.粒子的动量越大,其波动性越易观察D.粒子的动量越小,其波动性越易观察解析实物粒子虽然与光子具有某些相同的现象,但实物粒子是实物,而光则是传播着的电磁波,其本质不同;物质波和光波都是概率波;又由λ=hp可知,p越小,λ越大,波动性越明显,正确选项为B、D.答案BD知识点二不确定性关系6.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微观粒子不能用“轨道”观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B.微观粒子能用“轨道”观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C.微观粒子位置不能精确确定D.微观粒子位置能精确确定解析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是不能同时确定的,这也就决定了不能用“轨道”的观点来描述粒子的运动(轨道上运动的粒子在某时刻具有确定的位置和动量),故A正确.由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可知微观粒子位置不能精确确定,故C正确.答案AC7.由不确定性关系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如果动量的不确定范围越小,则与它对应坐标的不确定范围就越大B.如果位置坐标的不确定范围越小,则动量的不确定范围就越大C.动量和位置坐标的不确定范围之间的关系不是反比例函数D.动量和位置坐标的不确定范围之间有唯一确定的关系解析由不确定关系的定义分析可知C选项正确,其他三个选项只说明了基本的某个方面,而没有对不确定性关系作进一步的认识,故都不正确.答案 C8.关于不确定性关系ΔxΔp≥h4π有以下几种理解,其中正确的是 ( ).A.微观粒子的动量不可确定B.微观粒子的坐标不可确定C.微观粒子的动量和位置不可能同时确定D.不确定性关系不仅适用于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也适用于其他宏观粒子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不确定性关系ΔxΔp≥h4π的理解,不确定性关系表示确定位置、动量的精度相互制约,此长彼消,当粒子的位置不确定性小时,粒子动量的不确定性大;反之亦然.故不能同时准确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不确定性关系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对微观世界的影响显著,对宏观世界的影响不可忽略,故C、D正确.答案CD9.电子显微镜的最高分辨率高达0.2 nm,如果有人制造出质子显微镜,在加速到相同速度的情况下,质子显微镜的最高分辨率将 ( ).A.小于0.2 nm B.大于0.2 nmC.等于0.2 nm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解析电子显微镜是以利用电子的波动性为工作原理的仪器,其分辨率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的波长成反比,物质波的波长与实物粒子的动量有关,即λ=h p .在同样速度的情况下,由于质子的质量大,故其物质波的波长短,质子显微镜的分辨率要高于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答案 B10.光通过单缝所发生的现象,用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关系的观点加以解释,正确的是 ( ).A.单缝宽,光是沿直线传播,这是因为单缝宽,位置不确定量Δx大,动量不确定量Δp小,可以忽略B.当能发生衍射现象时,动量不确定量Δp就不能忽略C.单缝越窄,中央亮纹越宽,是因为位置不确定量越小,动量不确定量越大的缘故D.以上解释都是不对的解析由不确定性关系ΔxΔp≥h4π可知A、B、C选项都正确.答案ABC11.下列对物理模型和物理现象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 ( ).A.物理模型应与日常经验相吻合,并能解释物理现象B.物理模型可以与日常经验相悖,但应与实验结果一致C.物理模型不能十分古怪,让人难以理解D.只要物理模型与实验结果一致,它在一定范围内就能正确代表研究的对象解析建立物理模型的目的就是能解释物理现象,与实验结果符合,而不是符合人的日常经验,B、D对.答案BD12.根据不确定性关系ΔxΔp≥h4π,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采取办法提高测量Δx精度时,Δp的精度下降B.采取办法提高测量Δx精度时,Δp的精度上升C.Δx与Δp测量精度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有关D.Δx与Δp测量精度与测量仪器及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无关解析由于微观粒子的运动具有位置和动量的不确定性,所以不能同时将位置和动量都精确测定,由ΔxΔp≥h4π知,如果Δx测量精度提高,即Δx减小,则Δp增大,Δp的精度就下降,A正确、B错误;Δx和Δp的测量精度与测量仪器和测量方法是否完备无关,C错误、D正确.答案AD13.下表列出了几种不同物体在某种速度下的德布罗意波长和频率为1 MHz的无线电波的波长,由表中数据可知 ( ).A.要检测弹子球的波动性几乎不可能B.无线电波通常情况下只表现出波动性C.电子照射到金属晶体上能观察到波动性D.只有可见光才有波动性解析因为弹子球的波长太小,要在现在科技水平下测量是不可能的,故A选项正确.因为无线电波的波长很大,相对其他的电磁波频率较小,通常情况下主要表现出波动性,B选项正确.电子照射到金属晶体上能发生衍射现象,得到衍射图样,可以观察到其波动性,C选项正确.所有的光包括可见光和不可见光,都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故D选项错误.答案ABC14.已知h4π=5.3×10-35J·s,试求下列情况中速度测定的不确定量.(1)一个球的质量m=1.0 kg,测定其位置的不确定量为10-6m.(2)电子的质量m e=9.0×10-31kg,测定其位置的不确定量为10-10 m(即在原子的数量级).解析(1)m=1.0 kg,Δx=10-6m,由ΔxΔp≥h4π,Δp=mΔv知Δv1≥h4πΔxm=5.3×10-3510-6×1.0m/s=5.3×10-29m/s.(2)m e=9.0×10-31kg,Δx=10-10mΔv2≥h4πΔxm=5.3×10-3510-10×9.0×10-31m/s=5.89×105m/s.答案(1)Δv1≥5.3×10-29m/s (2)Δv2≥5.89×105m/s。

高考物理选修3-4 (5)

高考物理选修3-4  (5)

选修34 第1讲知识巩固练1.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A 放在质量为M 的物体B 上(M =2m ),B 与弹簧相连,它们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做简谐运动.振动过程中A 、B 之间无相对运动,设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 ,振动的振幅为A 0,重力加速度为g .则物体A 、B 间动摩擦因数μ的大小为( )A .最大为kA 0mgB .最小为kA 0mgC .最大为kA 03mgD .最小为kA 03mg【答案】D2.(2019届唐山期末)(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摆运动到平衡位置时,回复力为零B .只有发生共振时,受迫振动的频率才等于驱动力的频率C .水平放置的弹簧振子做简谐振动时的能量等于在平衡位置时振子的动能D .单摆的周期与摆球质量有关E .同一地点,两单摆的摆长相等时,周期也相等【答案】ACE3.(2018年大同一模)(多选)关于简谐运动的周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间隔一个周期的整数倍的两个时刻,物体的振动情况相同B .间隔半个周期的奇数倍的两个时刻,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可能同时相同C .半个周期内物体的动能变化一定为零D .一个周期内物体的势能变化一定为零E .经过一个周期质点通过的路程变为零【答案】ACD4.(2019届长沙期末)(多选)摆球质量相等的甲、乙两单摆悬挂点高度相同,其振动图象如图所示.选悬挂点所在水平面为重力势能的参考面,由图可知( )A .甲、乙两单摆摆长之比是4∶9B .t a 时刻甲、乙两单摆的摆角相等C .t b 时刻甲、乙两单摆的势能差最大D .t c 时刻甲、乙两单摆的速率相等E .t c 时刻甲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大于乙【答案】ACE【解析】由图可知T 甲T 乙=1638=23,又因为T =2πl g ,所以摆长之比为49,A 正确;由于两摆线长度不同,在t a 时刻离开平衡位置位移相等的位置,两个单摆的摆角不相等,B 错误;因为甲的摆线短摆幅大,所以甲上升的最大高度大于乙的,在t b 时刻,乙在平衡位置最低处,而甲在最高处,因此两者的势能差是最大的,C 正确;由于甲偏离平衡位置高度差大于乙的,所以甲经过平衡位置时速度大于乙,所以D 错误、E 正确.综合提升练5.(2019届太原模拟)(多选)一个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质点振动的频率为4 HzB .在10 s 内质点经过的路程是20 cmC .在5 s 末,质点的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D .t =1.5 s 和t =2.5 s 两个时刻质点的位移和速度方向都相反E .t =1.5 s 和t =4.5 s 两时刻质点的位移大小相等,都是 2 cm【答案】BCE【解析】由题图可知,振幅A =2 cm ,周期T =4 s ,频率f =1T=0.25 Hz ,A 错误;t =10 s =2.5 T ,故10 s 内质点经过的路程s =10A =20 cm ,B 正确;t =5 s 时,质点位移最大,速度为零,加速度最大,C 正确;t =1.5 s 和t =2.5 s 两个时刻的位移方向相反,但速度方向相同,D 错误;由x =A sin ωt =2sin π2t cm 可知,t =1.5 s 和t =4.5 s 两个时刻的位移大小相等,都为 2 cm ,E 正确.6.弹簧振子以O 点为平衡位置,在B 、C 两点间做简谐运动,在t =0时刻,振子从O 、B 间的P 点以速度v 向B 点运动;在t =0.2 s 时,振子速度第一次变为-v ;在t =0.5 s 时,振子速度第二次变为-v .(1)求弹簧振子振动周期T .(2)若B ,C 之间的距离为25 cm ,求振子在4.0 s 内通过的路程.(3)若B ,C 之间的距离为25 cm.从振子处在平衡位置且向正方向振动开始计时,写出弹簧振子位移表达式,并画出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解:(1)弹簧振子简谐运动示意图如图所示.由对称性可得,T =0.5×2 s =1.0 s.(2)若B 、C 之间距离为25 cm则振幅A =12×25 cm =12.5 cm 振子4.0 s 内通过的路程s =4×4×12.5 cm =200 cm.(3)根据x =A sin ωt ,A =12.5 cm ,ω=2πT=2π 得x =12.5sin 2πt (cm)振动图象如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强化五选修3-4、51.弹簧振子做简谐运动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第5s 末,振子的速度最大且沿+x 方向B .在第5s 末,振子的位移最大且沿+x 方向C .在第5s 末,振子的加速度最大且沿-x 方向D .在0到5s 内,振子通过的路程为10cm2.甲、乙两弹簧振子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可知( )A .两弹簧振子完全相同B .两弹簧振子所受回复力最大值之比F 甲∶F 乙=2∶1C .振子甲速度为零时,振子乙速度最大D .两振子的振动频率之比f 甲∶f 乙=1∶23.一列简谐波在均匀介质中传播,图甲表示t =0时刻的波形图,乙图表示甲图中b 质点从t =0开始计时的振动图象,则( )A .该波沿x 轴正方向传播B .质点振动的频率是2HzC .该波传播的速度是8m/sD .a 质点和c 质点在振动过程中任意时刻的位移都相同4.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一列简谐横波在t =0时刻的波形如图所示,M 为介质中的一个质点,该波的传播速度为40m/s ,则t =140s 时( ) A .质点M 对平衡位置的位移一定为负值B .质点M 的速度方向与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同C .质点M 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相同D .质点M 的加速度方向与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方向相反5.在xOy 平面内有一列沿x 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波速为2m/s ,振幅为A 。

M 、N 是位于平衡位置且相距2m 的两个质点,如图所示。

在t =0时,M 通过其平衡位置沿y 轴正方向运动,N 位于其平衡位置上方最大位移处。

已知该波的周期大于1s ,则( )A .该波的周期为34sB .在t =13s 时,N 的速度一定为2m/sC .从t =0到t =1s ,M 向右移动了2mD .从t =13s 到t =23s ,M 的动能逐渐增大 6.蝉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做“双鼓手”的蝉。

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

某同学围绕蝉歇息的树干走了一圈,听到忽高忽低的蝉鸣声,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这种现象属于声波的衍射现象B .这种现象属于声波的干涉现象C .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可以看做是相干波源D .蝉发出的两列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相同7.如图所示,男同学站立不动吹口哨,一位女同学坐在秋千上来回摆动,下列关于女同学的感受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女同学从A 向B 运动过程中,她感觉哨声音调变高B .女同学从E 向D 运动过程中,她感觉哨声音调变高C .女同学在C 点向右运动时,她感觉哨声音调不变D .女同学在C 点向左运动时,她感觉哨声音调变低8.我国南宋时的程大昌在其所著的《演繁露》中叙述道;“凡风雨初霁(雨后转晴),或露之未晞(干),其余点缀于草木枝之末,日光入之,五色俱足,闪烁不定,是乃日之光品著色于光,而非雨露有所五色也”。

这段文字记叙的现象是光的( )A .反射B .干涉C .色散D .衍射9.频率不同的两束单色光1和2以相同的入射角从同一点射入一块厚玻璃板后,其光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色光1的波长小于单色光2的波长B .在玻璃中单色光1的传播速度大于单色光2的传播速度C .单色光1垂直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小于单色光2垂直通过玻璃板所需的时间D .单色光1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小于单色光2从玻璃到空气的全反射临界角10.如图所示,半圆形玻璃砖置于光屏PQ 的左下方,一束白光沿半径方向从A 点射入玻璃砖,在O 点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光在光屏上呈现七色光带。

若入射点由A 向B 缓慢移动,并保持白光沿半径方向入射到O 点,观察到各色光在光屏上陆续消失。

在光带未完全消失之前,反射光的强度变化以及光屏上最先消失的光分别是( )A.减弱,紫光B.减弱,红光C.增强,紫光D.增强,红光11.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光在同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海市蜃楼是全反射的结果C.任何两束光都可以发生干涉D.汽车前窗玻璃常采用偏振玻璃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紫外线、伦琴射线和γ射线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均为3×108m/sB.红外线应用在遥感技术中,是利用它穿透本领强的特性C.紫外线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小于红外线在水中的传播速度D.日光灯是紫外线的荧光效应的应用13.关于γ射线,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γ射线比伦琴射线频率更高,穿透能力更强B.γ射线可用来检测金属材料内部伤痕、裂缝、气孔等C.利用γ射线穿透力强可制成金属测厚计来检测金属板的厚度D.“γ刀”是利用了γ射线的强穿透能力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光波是电磁波B.干涉现象说明光具有粒子性C.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D.光的偏振现象说明光是纵波15.如图所示,用a、b两种不同频率的光分别照射同一金属板,发现当a光照射时验电器的指针偏转,b光照射时指针未偏转,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a光的强度,验电器的指针偏角一定减小B.a光照射金属板时验电器的金属小球带负电C.a光在真空中的波长小于b光在真空中的波长D.若a光是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1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则b光可能是氢原子从n=5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16.对光电效应的理解正确的是()A.金属钠的每个电子可以吸收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光子,当它积累的动能足够大时,就能逸出金属B .如果入射光子的能量小于金属表面的电子克服原子核的引力而逸出时所需做的最小功,便不能发生光电效应C .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D .由于不同金属的逸出功是不相同的,因此使不同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的最低频率也不同17.如图是某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与入射光频率ν的关系图象。

由图象可知不正确的是( )A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EB .该金属的逸出功等于hνcC .入射光的频率为2νc 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D .入射光的频率为νc 2时,产生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 218.用同一光电管研究a 、b 两种单色光产生的光电效应,得到光电流I 与光电管两极间所加电压U 的关系如图所示。

则这两种光( )A .照射该光电管时a 光使其逸出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大B .从同种玻璃射入空气发生全反射时,a 光的临界角大C .通过同一装置发生双缝干涉,a 光的相邻条纹间距大D .通过同一玻璃三棱镜时,a 光的偏折程度大19.物理学家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双缝干涉实验中,在光屏处放上照相底片,若减弱光的强度,使光子只能一个一个地通过狭缝,实验结果表明,如果曝光时间不太长,底片上只能出现一些不规则的点;如果曝光时间足够长,底片上就会出现规则的干涉条纹。

对这个实验结果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 .曝光时间不长时,光的能量太小,底片上的条纹看不清楚,故出现不规则的点B .单个光子的运动没有确定的规律C .干涉条纹中明亮的部分是光子到达机会较多的地方D .只有大量光子的行为才表现出波动性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汤姆孙首先发现了电子,并测定了电子电荷量,且提出了“枣糕”式原子模型B .卢瑟福做α粒子散射实验时发现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只有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C.α粒子散射实验说明了原子的正电荷和绝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D.卢瑟福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并解释了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的原因21.根据玻尔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就要向外辐射电磁波B.处于定态的原子,其电子绕核运动,但它并不向外辐射能量C.原子内电子的可能轨道是不连续的D.原子能级跃迁时,辐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取决于两个轨道的能量差22.氢原子的部分能级如图所示,已知可见光的光子能量在1.62eV到3.11eV之间。

由此可知,氢原子()A.从高能级向n=1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波长比可见光的波长短B.从高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均为可见光C.从高能级向n=3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的频率比可见光的高D.从n=3能级向n=2能级跃迁时发出的光为可见光23.下列有关原子结构和原子核的认识,其中正确的是()A.γ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B.氢原子辐射光子后,其绕核运动的电子动能增大C.太阳辐射能量的主要来源是太阳中发生的重核裂变D.21083Bi的半衰期是5天,100克21083Bi经过10天后还剩下50克24.由于放射性元素23793Np的半衰期很短,所以在自然界一直未被发现,只是在使用人工的方法制造后才被发现。

已知23793Np经过一系列α衰变和β衰变后变成20983Bi,则()A.20983Bi的原子核比23793Np的原子核少28个中子B.20983Bi的原子核比23793Np的原子核少18个中子C.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7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D.衰变过程中共发生了4次α衰变和7次β衰变25.如图甲是α、β、γ三种射线穿透能力的示意图,图乙是工业上利用射线的穿透性来检查金属内部伤痕的示意图,请问图乙中的检查利用的是()A.α射线B.β射线C.γ射线D.三种射线都可以26.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

下列释放核能的反应方程表述正确的是()A.31H+21H→42He+10n是核聚变反应B.31H+21H→42He+10n是β衰变C.23592U+10n→14456Ba+8936Kr+310n是核裂变反应D.23592U+10n→14054Xe+9438Sr+210n是α衰变27.已知氦原子的质量为M He u,电子的质量为m e u,质子的质量为m p u,中子的质量为m n u,u为原子质量单位,且由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Δmc2可知:1u对应931.5MeV的能量,真空中光速c=3×108m/s。

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聚变成一个氦核,释放的能量为()A.[2(m p+m n)-M He]×931.5MeVB.[2(m p+m n+m e)-M He]×931.5MeVC.9[2(m p+m n+m e)-M He]×1016JD.9[2(m p+m n)-M He]×1016J参考答案1.BCD2.CD3.AB4.CD5.AD6.BCD7.AD8.C9.ACD10.C11.BD12.AC13.ABC14.A15.CD16.BD17.D18.BC19.BCD20.BCD21.BCD22.AD23.B24.BC25.C26.AC27.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