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戈多》的解读

合集下载

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

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

《等待戈多》是荒诞戏剧的代表作,它以两个流浪汉苦等“戈多”,而“戈多”不来的情节,喻示人生是一场无尽无望的等待,表达了世界荒诞、人生痛苦的存在主义思想,也反映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空虚绝望的精神状态。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各种压力和不确定性,感到无助和迷茫。

像《等待戈多》中的两个流浪汉一样,人们也可能在等待某个不存在的“戈多”,即他们可能渴望一些无法实现的事情,或者在追求某些无法达到的目标。

这种等待往往是无望的,因为“戈多”可能并不存在,或者即使存在也难以实现。

然而,《等待戈多》也表达了一种对于生活的期盼和希望。

如果用正面的心态去迎接“戈多”,它可能会给人们带来生活的勇气和希望。

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反思和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来摆脱这种无望的等待,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因此,《等待戈多》的现实意义在于提醒人们要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无助感,但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行动,寻找其他的生活目标和意义,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

同时,它也揭示了现代人一种极具奢望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不要陷入无尽的等待和空虚之中,而是要积极面对现实生活,寻找自我救赎和成长的机会。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它于1953年1月在巴黎巴比伦剧院首演后,立即引起了热烈的争议,虽有一些好评,但很少有人想到它以后竟被称为“经典之作”。

该剧最初在伦敦演出时曾受到嘲弄,引起混乱,只有少数人加以赞扬。

1956年4月,它在纽约百老汇上演时,被认为是奇怪的来路不明的戏剧,只演了59场就停演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和承认,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奴隶主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音译为吕克),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

第一幕。

黄昏时分,两个老流浪汉在荒野路旁相遇。

他们从何处来,不知道,唯一清楚的,是他们来这里“等待戈多”。

至于戈多是什么人,他们为什么等待他,不知道。

在等待中,他们无事可做,没事找事,无话可说,没话找话。

他们嗅靴子、闻帽子、想上吊、啃胡萝卜。

波卓的出现,使他们一阵惊喜,误以为是“戈多”莅临,然而波卓主仆做了一番令人目瞪口呆的表演之后,旋即退场。

不久,一个男孩上场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

第二幕。

次日,在同一时间,两个老流浪汉又来到老地方等待戈多。

他们模模糊糊地回忆着昨天发生的事情,突然,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向他们袭来,于是没话找话、同时说话,因为这样就“可以不思想”、“可以不听”。

等不来戈多,又要等待,“真是可怕!”他们再次寻找对昨天的失去的记忆,再次谈靴子,谈胡萝卜,这样“可以证明自己还存在”。

戈戈做了一个恶梦,但狄狄不让他说。

他们想要离去,然而不能。

干嘛不能?等待戈多。

正当他们精神迷乱之际,波卓主仆再次出场。

波卓已成瞎子,幸运儿已经气息奄奄。

戈多的信使小男孩再次出场,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会来。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简介:
1、《等待戈多》是一部反传统、反理性的剧作。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非理性的世界。

2、剧本通过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揭示了世界的荒诞与人生的痛苦,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

艺术特色:
1、荒诞剧的主要特征有:荒诞、抽象的主题;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奇特怪异的道具功能。

2、《等待戈多》中完全抛弃了传统戏剧的情节结构,有意将生活撕成毫无内在联系的断片碎块。

从表面上看,根本没有戏,但这不可思议的东西却恰恰是《等待戈多》独特的艺术手法。

作者采用的这种“荒诞”的艺术形式,正好表现出现代西方社会正经历着难以克服的精神危机。

3、剧作用“直喻”的方法强化了“纯粹戏剧性”。

作者通过非理性的夸张,利用各种舞台手段让舞台形象、灯光、道具“说话”,把内在的思想变为视觉形象,以达到使人物感情外化的目的。

等待戈多分析

等待戈多分析

等待⼽多分析⼀、荒诞派戏剧与传统戏剧的不同:1.传统戏剧有完整的戏剧情节,有丰满突出的⼈物形象,有⼈物间性格或其他⽅⾯的冲突,冲突即戏剧。

⽽荒诞派戏剧没有完整复杂的戏剧情节,没有完整的戏剧程式。

2.戏剧场⾯、舞台形象的不同,荒诞派戏剧不关⼼是否具有现实⽣活的真实,强调象征意义。

3.戏剧语⾔与⼈物表演的不同,荒诞派戏剧采⽤⼀种⽀离破碎的戏剧语⾔,表明对传统戏剧语⾔的反叛。

⼆、《等待⼽多》的主题和核⼼是等待希望。

是⼀出表现⼈类永恒的在⽆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多”作为⼀个代名词始终是⼀个朦胧虚⽆的幻影。

⼽多虽然没有露⾯,却是决定⼈物命运的⾸要⼈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线索。

⼽多似乎会来,⼜⽼是不来。

⼽⼽绳⼦也没有。

但他们还是在执着地希望着、憧憬着。

⽆论⼽多会不会来,也不管希望会不会成真,它毕竟使绝望中的⼈多了⼀层精神寄托。

如果说,⼽⼽和狄狄在荒诞的世界中百⽆聊赖地活着、希望着,具有⼀种幽默滑稽成分的话,那么,他们在⽆望的希望中执着地等待也令⼈感动。

他们既不知道⼽多是谁,也不知道⼽多什么时候来,只是⼀味的苦苦等待。

狄狄说:“咱们不再孤独啦,等待着夜,等待⼽多,等待着,等待着。

”天⿊了,⼽多不来,说明天准来,第⼆天⼜没来。

第⼆幕中,⼀夜之间,枯树长出来了四、五⽚叶⼦,⼽⼽和狄狄的穿着更破烂,⽣存状况更糟糕,波卓成了瞎⼦,幸运⼉成了哑巴。

剧中的两天等待情景,是漫长⼈⽣岁⽉的象征。

真是“⼽多迟迟不来,苦死了等他的⼈”。

《等待⼽多》向我们揭⽰了⼀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等待⼽多》中对希望的等待,体现了贝克特不愿将痛苦的⼈类推⼊绝望的深渊,于⽆望之中给⼈留下⼀道希望之光的存在主义⼈道主义的思想。

该作品的意义有两点:⼀是揭⽰⼈类在⼀个荒诞宇宙的尴尬处境和幻灭情绪;⼆是展现这种处境中⼈类不屈的意志和⼼底那盏不灭的希望之灯。

正如西⽅的评论者所说的,该剧“弹出了⼀个时代的失望之⾳”,表达了“⼀代⼈的内⼼焦虑”。

《等待戈多》解读(宫宝荣)

《等待戈多》解读(宫宝荣)

《等待戈多》解读(宫宝荣)《等待戈多》解读(宫宝荣)贝克特影响最大的剧作无疑当推《等待戈多》,有人将之视为整个“50年代的杰作”。

不过,最初剧本完稿之后,却是命运多蹇,几度遭到拒绝,直到查拉将之推荐给布兰之后,才出现转机。

可布兰为了募集资金与寻找场地整整花费了三年时间,直到1953年1月5日才终于首演。

演出之后,大多数评论家都给予了高度评价,纷纷称之为“现代戏剧的一件大事”;奥蒂贝尔蒂称剧本为“一部完美的作品”,萨拉库誉其为“我们时代的戏剧”,阿努依则将之与皮兰德娄剧作在1923年首演于巴黎一事相提并论,并认为它是“当代戏剧三四部关键剧本之一”。

如今,几乎没有人不把它视为20世纪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戏剧力作。

《等》剧之所以受人推崇备至,一方面在于它表达了作者对西方社会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在于它以极其新颖独特的风格打破了传统模式。

全剧“什么也没发生,没有人来,也没有人去,真是可怕”该剧所有台词均引自《荒诞派戏剧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②以下分别简称弗和爱。

,然而正是这种“什么都没有”的形式最生动地表达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灾难给西方人所带来的莫大精神空虚与痛苦。

通过人物的无望等待,剧本直喻了整个人类的不幸与痛苦。

继尼采之后,贝克特用直观的戏剧形象再一次归咎于“上帝”。

不管“戈多”是否就是上帝抑或其使者,他在弗拉季米尔与爱斯特拉冈②两人心目中至少代表了某种希望,然而戈多迟迟不见,“希望总是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

于是,人类只能从死亡中去寻求慰藉与解脱。

如此,生命与生活的意义也就从根本上受到了质疑,生与死的界限进一步模糊。

弗拉季米尔的话发人深省:“双脚跨在坟墓上难产。

掘墓人慢腾腾地把钳子放进洞穴。

”这种虚无悲观主义思想迷漫全剧,并从一开始就引起观众的关注与共鸣。

正如布瓦德弗尔在首演之后所写评论中所说的那样:“观众们第一次面对死亡;他们见到了人类的焦虑和荒诞体现在那些难以忘怀的人物身上。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

高二语文《等待戈多》课文解析一、创作背景贝克特出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

人类所遭遇的劫难使他忧虑、迷惘,感到极大的悲观与绝望。

虽然他积极参加了法国反纳粹的地下抵抗运动,曾受到盖世太保的追捕,但战争那可怕的阴影始终在心头难以忘却。

而“二战”后西方社会信仰坍塌、物欲横流的现实,又使他和西方民众共同感受了未来的渺茫与无望。

他在此时创作出《等待戈多》是不奇怪的。

作为侨居法国的爱尔兰裔作家,贝克特早年结识了同样侨居巴黎的爱尔兰作家乔伊斯,深受其现代派文学创作的影响。

他在23岁时写的论文《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中,就指责当时的读者只愿意“不费劲”地阅读“形式与内容严格分离”的作品,而不愿意接受像乔伊斯小说那种“直接表述”的作品,因而主张将作品的语言形式与思想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获得“形式即内容”的艺术表达效果。

他的小说中的哲学沉思就往往与叙述的无序、情节的重复、词语的含混难以分解,彼此一致。

贝克特的创作有诗歌、小说、戏剧等。

1969年,贝克特“因为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说和戏剧作品,使现代人从贫困境地中得到振奋”而荣获诺贝尔文学获。

二、关于“戈多”与“等待”始终未出场的戈多在剧中居重要地位,对他的等待是贯穿全剧的中心线索。

但戈多是谁,他代表什么,剧中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对此,西方评论界众说不一。

有的人认为他是巴尔扎克早期戏剧中的一位神秘人物,有的人认为他是上帝,还有的人认为他是“虚无”或“死亡”。

有人曾就此问贝克特本人,贝克特回答说: “我要是知道,早在戏里说出来了。

”戈多给剧作增加了很多神秘色彩。

戈多到底是什么呢 ?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

据此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

戈多似乎能给人以希望,给生活以意义,但直到戏剧结束他也没有出场。

他会来吗 ?人们的等待会有结果吗 ?显然,这只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文/崔虹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久远的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戏剧鉴赏 等待戈多

戏剧鉴赏 等待戈多

荒诞的世界,精神的救赎——浅谈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人们用荒诞的行为来对这个荒诞的世界提出希望,本文拟从人类在痛苦的等待过程中寻求生命的意义这一命题出发,探索人在面对信仰的危机及社会的荒诞,如何清醒却又坚韧地活下去。

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之一。

戏剧内容大致为狄狄和戈戈在荒野里百无聊赖却十分执着地等待一个也许永远缺席的“戈多”。

剧中没有离奇的情节发展,没有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没有鲜明的性格塑造,也没有繁复华美的场景安排,但它却带给观众和读者深深的震撼和无尽的沉思。

学界大体认为它反映了人类的生存困境,特别是战后西方社会,人们普遍怀有的那种对生活的无望感、荒谬感,揭示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处的孤独、尴尬处境以及在尼采宣布“上帝已经死了”后人生意义的虚无和终极目标的失落。

但如果认为《等待戈多》仅仅展示了现实生活中人们是在毫无意义地追求与等待一个虚无的希望,人类的整个行为只是荒诞不经,一切都是无望,仅仅表现了贝克特对生存与生命意义以及对他所置身的现存社会秩序的合理性的质疑,那或许没有完全真正领悟到他的意图所在。

一.荒诞的剧情和世界这是一个两幕剧,出场人物共有5个:两个老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奴隶主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报信的小男孩。

故事发生在荒郊野外,两个流浪汉在枯树墩上等待一直未出现的戈多,而戈多到底是谁,剧本中并没有任何说明,只有些模糊的暗示。

第一幕开始时, 戈戈和狄狄在一起等待戈多,他们的等待过程是用乱说乱动来消磨时间。

而这两个人物都是失魂落魄、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波佐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经过时给他们的等待带来一点变化,在第一、第二幕的最后都有报信的小男孩说戈多今天不来了,可能明天来,爱斯特拉冈问“:那我们怎么办?”弗拉季米尔说“:等待戈多”,这是可以概括的基本剧情。

这部两幕剧的剧情非常简单,没有情景发展,剧情矛盾冲突也不十分明显,人物形象也不是十分清晰,地点和时间也没有交代清楚,可以说通篇都是杂乱无章的对话和荒诞的行为,也没有出现一般戏剧都会出现的高潮。

《等待戈多》象征着什么

《等待戈多》象征着什么

《等待戈多》象征着意义是等待希望,是一出表现人类永恒的在无望中寻找希望的现代悲剧。

“戈多”作为一个代名词始终是一个朦胧虚无的幻影,一个梦魇中的海市蜃楼。

戈多虽然没有露面,却是决定人物命运的首要人物,成为贯穿全局的中心线索。

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乡间路上,两个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整日呆在树下等一个叫戈多的人到来。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只能没事找事,剧中表现为无聊地对话、吵架、和好、上吊等一系列荒诞行为。

而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戈多,连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楚。

但等待戈多,似乎又是他们存在的唯一理由和全部希望。

《等待戈多》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社会现实,也给我们以极大的启迪:希望是存在的,但要等待希望的实现是未知的,等待就是意味着幻灭。

尽管如此,人类还是应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

《等待戈多》的解读文/崔虹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久远的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贝克特《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一部戏剧作品,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戏剧之一。

虽然它的情节简单,只有两个主要角色和一个售货员,但它揭示了人类的存在与孤独之间的深刻关系,探索了人类对意义、希望和失望的体验。

这部剧通过讽刺和黑暗的幽默,呈现了人类生活的荒诞与绝望。

《等待戈多》的核心内容是对人类存在的思考和对人类孤独的揭示。

剧本共分为两幕,每幕都以两个名为弗拉吉尔(Vladimir)和埃斯特拉冈(Estragon)的角色在荒凉的地方等待戈多的到来。

戈多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他们并不知道他是谁或他为什么会来。

然而,他的到来被视为一个拯救的希望,带来了逃离无聊和绝望的可能性。

尽管他们等待了很长时间,戈多却没有出现。

他们的等待变得越来越令人沮丧,甚至在某些时候,他们考虑过放弃等待。

然而,在痛苦和绝望中,他们仍然继续等待。

他们的存在似乎被无尽的等待所占据,他们感受到无法逃离的虚无和孤独。

这种等待的模式既是个人存在的经验,也是整个人类存在的一个缩影。

贝克特的剧本探索了人类生活中常常出现的希望与绝望的对立。

虽然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经历着痛苦和折磨,但他们仍然坚持等待戈多的到来。

这种无尽的等待体现了人类对意义和目的的渴望,对一个更好的未来的期望。

然而,《等待戈多》也揭示了人类存在的荒谬和绝望。

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的存在感觉被既定的秩序所捆绑,他们似乎不能摆脱生活的无聊和虚无。

他们在剧中反复表达的对时间的感知展示了人类生活的意义和无意义之间的微妙平衡。

贝克特将这一主题通过剧中的对话和幽默手法以及两个主角的行动来展示。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无聊的废话和重复,显示了他们的心灵虚弱和对生活的迷茫。

此外,弗拉吉尔和埃斯特拉冈的行动和肢体语言也表达出他们的困扰和挣扎。

通过这部戏剧,贝克特提出了多个问题,例如人类的存在是否有任何意义,我们是否受到外部力量的操控,以及人类生活中的希望和绝望之间的微妙平衡。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

有关《等待戈多》的解读等待戈多剧情介绍内容梗概:五十年来,萨廖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直是世界剧坛最匪夷所思、最神秘莫测的剧本。

即便是在戏剧观念最保守的地球村的某个角落,仍然有众多的戏剧家对这个潘朵拉匣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多次尝试着打开这个匣子-用各种感性的、理性的、荒诞的、哲理的诠释来解构贝克特,但不苟言笑的贝克特却一如既往地保持他严峻的沉默,并把沉默带进了天堂。

也许这就是从艺人到大师的一步之遥。

这将是一次新的偿试,由张献、李容、和景国三个皮匠领军,向世界剧坛的节巨匠贝克特先生致敬-也是上海现代人剧社和真汉咖啡剧场联合完成对贝克特的祭奠。

我们承认贝克特自己已对戈多做最好的解释-他说:"我们如果知道戈多是谁,那早就在剧本中写出来了。

"所以我们只有相信戈多是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存在,或者戈多本身就是等待。

就象荒年中的埃及人把戈多看成是粮食,而美国圣昆延监狱的囚犯则痛斥戈多就是"社会"上海戏剧学院的陈加林教授把戈多想象成"四小天鹅",而北京大导林兆华先生则由戈多联想到<三姐妹>--当然想象是无罪的,或者说"无知者无畏";但令人遗憾的是迄今为止谁都不想把这戏排得更好看一些,而我们唯一想做的恰恰是要让这戏更好看。

所谓"2001.女性版"正是为这个群体社会度身定做的,为了迎合和取悦观众,在这出<等待戈多>里充斥着流行和时尚、"戏剧"和"思想",然而我们的原意却是用流行反流行、用时尚反时尚、用戏剧反"戏剧"、用思想反"思想"。

我们相信,贝克特先生一定是个大好人,他创作了<等待戈多>正是为了给世界众多的话剧艺人一个吃饭的机会,所以在世界舞台上才会有形形色色的<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赏析

《等待戈多》(En attendant Godot),又译做《等待果陀》,是爱尔兰现代主义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两幕悲喜剧,1953年首演。

《等待戈多》表现的是一个“什么也没有发生,谁也没有来,谁也没有去’’的悲剧。

作品着重表现人的心态、心理活动过程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障碍。

作品中的人物没有鲜明的性格,作品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

《等待戈多》是戏剧史上真正的革新,也是第一部演出成功的荒诞派戏剧。

剧幕梗概第一幕,乡间一条路。

一棵树;黄昏。

老流浪汉爱斯特拉冈(昵称戈戈)坐在一个土墩上脱靴子,累得筋疲力尽也没能脱下来。

另一个老流浪汉弗拉季米尔(昵称狄狄)走上来,两个老朋友交谈几句。

狄狄更爱说话,老讲些似乎暗藏哲理的话:“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

你就是这样一个人,脚出了毛病,反倒责怪靴子。

”因为无事可做,戈戈提议说:咱们走吧。

狄狄回答:咱们不能。

戈戈:干吗不能?狄狄:咱们在等待戈多。

原来这就是他们来到此地的唯一目的,至于戈多是谁,为什么要等他,连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

在等待中,他们没事找事,没话找话,吵架,上吊,啃胡萝卜。

突然传来一阵响声,一个人手拿鞭子,驱赶着另一个被绳子拴住脖子的人,出现在他们面前。

两人一阵惊喜,却马上发现来人并非戈多,而叫做波卓。

波卓手里牵的那个人,叫幸运儿。

戈戈和狄狄眼看着波卓残酷虐待幸运儿,又聆听幸运儿一番胡言乱语地“有声思想”。

之后,波卓赶着幸运儿离去,一个孩子上来报告说,戈多今晚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这时夜幕降临,戈戈再次提议离开,狄狄表示同意,但他们仍然坐着不动。

幕落。

第二幕,次日,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两个老流浪汉再次相遇,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了昨天发生的事情。

他们把前一天的对话和动作重复一遍,没完没了地说话打发时间。

他们把靴子穿上脱下,又扮演波卓和幸运儿,然后再吵架、再和好。

戈戈像昨天一样,又做了一个噩梦,狄狄也依然不让他说出来。

波卓又牵着幸运儿上场了,不过他已经瞎了眼睛,昨天晚上的威风一扫而空,也根本不记得曾经见过戈戈和狄狄。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二、艺术特征
贝克特在这出戏中以反传统的 艺术形式更新了人们的戏剧观念, 艺术形式更新了人们的戏剧观念, 开辟了“ 开辟了“过去艺术家从未勘探过的 新天地。 新天地。” (一)人物形象 异化了的人变成了“非人” 异化了的人变成了“非人”,人的形象 被降低到最低限度, 被降低到最低限度,被剥去了一切作为人的 特征,成了没有个性的“非人化”了的人。 特征,成了没有个性的“非人化”了的人。
(二)戏剧情节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无意义的; 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无意义的;因此 在这出戏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情节。 在这出戏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戏剧情节。 (三)戏剧语言 在荒诞的世界中语言作为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类交流的 工具失去意义了 ,因此在该剧本中出现了许多答非所问 的对话、没有语法结构的“电报式”语言、 的对话、没有语法结构的“电报式”语言、往返重复的对 白以及语无伦次的呓语。 白以及语无伦次的呓语。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 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一,在西 方引起极大轰动。 方引起极大轰动。
一、主题思想
(一)生活的机械性引起的对人 类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 类自身存在价值的怀疑。 (二)生活的无目的所引起的虚无感和对意义的绝 望的期盼。 望的期盼。 (三)被遗留在异己世界的孤独感和荒诞感。 被遗留在异己世界的孤独感和荒诞感。 (四)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 人与人之间的隔离感。
(四)舞台形象的象征性和抽象 性使得作品的主题思想具有多义性和 普遍性。 普遍性。
(五)荒诞的思想内容和荒诞的 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思考题
(一)你是如何理解《等待戈多》 你是如何理解《等待戈多》 的思想主题的? 的思想主题的? (二)说说《等待戈多》反传 说说《等待戈多》 统戏剧的艺术特征。 统戏剧的艺术特征。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

论《等待戈多》中的循环与荒诞《等待戈多》是法国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一部经典戏剧作品,该剧以其深沉的哲学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充满荒诞的故事情节而闻名于世。

通过对角色的言行举止、场景的布置、情节的发展等多个方面的分析,可以发现该剧中存在着循环与荒诞的主题。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对《等待戈多》的分析,并探讨其深层含义。

从循环的角度来看,《等待戈多》中的很多元素都呈现出明显的循环特征。

整个剧本采用了循环式结构,故事情节呈现出一种“无尽循环”的状态。

主人公弗拉戈、奎里亚、波索以及他们所遇到的其他角色,似乎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一段对话,同样的一些动作,同样的一些情节,他们就像被困在了一个永无止境的时间循环中。

这种循环的感觉,让人产生了一种无望和绝望的情绪,使得剧中的角色们将整个生活看作是一场毫无意义的游戏。

循环的另一个体现是时间和空间的重复。

在剧中,弗拉戈和奎里亚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而他们对于戈多的等待永无止境。

而这种无尽的等待,让他们的生活仿佛一直停滞在原地,时间一直在原地打转。

剧中的场景也是相似重复的,整个戏剧似乎只发生在相似的地点和环境中,这种重复的环境又加重了整个剧的循环感。

从荒诞的角度来看,《等待戈多》中的剧情呈现出一种非常荒诞的氛围。

剧中的对话往往毫无逻辑,场景的布置也十分怪异,角色的行为更是充满了极端的荒诞。

他们时而像小丑一样装傻卖乖,时而又显得无比绝望和无奈,整个故事情节几乎是在玩弄着荒诞的元素。

在剧中,弗拉戈和奎里亚经常表现出一种无比的无助和颓废,他们的言谈举止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绝望和放弃,他们似乎对一切都失去了信心,对生活充满了怀疑和厌恶。

他们的行为举止又充满了一种荒诞的元素,他们的许多言行举止都超出了现实的常规,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剧中的情节发展也是充满了不合常理和离谱的荒诞。

弗拉戈和奎里亚似乎一直在等待着一个叫做戈多的人,然而他们对于戈多的描述又各不相同,有时候弗拉戈说他是老人,有时候奎里亚又说他是儿童,这种模棱两可的描述给人一种神秘和荒诞的感觉。

读《等待戈多》有感

读《等待戈多》有感

读《等待戈多》有感
《等待戈多》是一部著名的英国小说,讲述了一个叫戈多的年轻人的故事。

他在一个贫穷的乡村里长大,母亲去世,父亲变得温柔体贴,但他仍然有着非凡的梦想。

他有着无穷的渴望,想要改变他的命运,但他却发现,生活总是充满了挫折。

读完《等待戈多》,我感受到了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梦想的力量。

戈多的梦想是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勇敢地面对挫折,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了他的梦想。

这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努力,梦想就能实现。

通过这本书,我也学会了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放弃梦想,不要被挫折打败。

只有勇敢地面对挑战,不断努力,才能实现梦想。

【课外阅读】《等待戈多》赏析

【课外阅读】《等待戈多》赏析

【课外阅读】《等待戈多》赏析《等待戈多》是爱尔兰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于1952年创作的一部荒诞派戏剧,因为此剧贝克特获得1969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全剧共分两幕,上场的人物共有五人: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又称戈戈)和弗拉季米尔(又称狄狄),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还有一个男孩.故事发生两个黄昏.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在乡间小道的一棵枯树下焦急地等待戈多.第二天,他们又在原地等待戈多.戈多是谁干什么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他们就这样莫名其妙地等着,靠梦呓般的对话和无聊的动作消磨时光.在等待戈多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他们渴望戈多的到来能改变他们的处境.但戈多始终没来,接连两个晚上都是一个小男孩——戈多的使者前来传讯: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明天准来.他们绝望了,两次上吊都未能如愿.他们只好继续等待,永无休止地等待.法国作家加缪在《西西弗斯的神话》中曾写道,西西弗斯因为背叛宙斯,死后被罚每天要将一块沉重的石头,从平地搬往山顶.西西弗斯每日推石头上山,每当石头推到山顶就滚下来,于是西西弗斯又得重新将石头往山顶推,如此不休.人生的荒诞在此表露无疑.因此,荒诞派戏剧的精神内涵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存在主义的基本原理——终极价值已经没有,人必须为自己寻找理由在该剧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两个主人公戈戈和狄狄已经成为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大机器下生产出的两个零部件,他们地位卑微,行为委琐,精神状态迷离恍惚,整日浑浑噩噩,他们生存唯一的目的就是等待戈多的到来,仿佛只要戈多到了,他们痛苦的生活就会结束,但生活的荒诞又只能让他们在一次次热切盼望中,等来的却是失望.两个人物没有特性,不具备戏剧作品中应有的性格特征,在他们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当代西方社会一般大众的生存状态——徘徊在虚无缥缈的人生道路上,等待着不可知的命运,忍受着生与死的折磨.这两个流浪汉永无休止而又毫无希望的等待,表现了现代西方人希望改变自己的生活处境但又难以实现的绝望心理.剧中反复出现下面这段对白:爱斯特拉冈咱们走吧.弗拉季米尔咱们不能.爱斯特拉冈为什么不能弗拉季米尔咱们在等待戈多.戈多在剧中多次被提到,但全剧从始到终却从没出现过,所以,戈多就可以被理解为是西方人在精神迷茫的情况下的一种寄托,是即将掉入悬崖时抓住的一跟救命稻草,它很渺茫,有时使人绝望,人们认识到等待只能是无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等待.因为戈多根本不存在,戈多是人们为了安慰自己而编造出来的幻想.但是,人的一生也只是在等待,或许等待一件事物,或许等待一个人,甚至也有可能是死亡.等待戈多的过程便是荒诞的人生所经历的过程.二次大战后,西方世界一片残垣断壁,整个社会正处于重建的过程中,但是,战前和战争时期遗留下来的许多问题却得不到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经济凋敝,道德沦丧,一大批知识分子对于当时的社会感到不满,但苦于找不到出路,他们只好用一种悲观,失望的态度去看待整个世界.贝克特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等待戈多》,借此折射出西方世界深刻的精神危机.全剧于半个世纪前在巴黎上演,受到不同的反响.据说,在当时的巴黎,有人问站在路边的人在干什么,那人回答说等待戈多,可见这部作品的影响.作为一位严肃的艺术家,贝克特将内容的荒诞和形式的理性奇妙的统一起来,为我们描绘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他的作品对于生活在当代社会的中国青少年也很有借鉴意义.在商品化大潮冲击下,怎样才能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至于迷失自我,成为一个失去灵魂的人,《等待戈多》带给了我们无限的启迪与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等待戈多》的解读
文/崔虹
萨缪尔·贝克特的戏剧《等待戈多》被公认为是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自从其1956年出版以来,该剧所表达的存在主义思想一直为许多评论家所关注。

萨缪尔·贝克特是爱尔兰小说家,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

其代表作《等待戈多》奠定了贝克特在文坛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为他赢得了久远的声誉。

《等待戈多》于1953年在巴黎推出时引起轰动,上演了三百多场,成为战后法国舞台上最叫座的一出戏。

《等待戈多》以文本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延长了读者和观者对“等待”这一抽象事物的感觉,这种“等待”更像是生活本身,它真实地存在于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却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也很少引起人们的思考,思考自身与生活本身。

“没什么事发生,没有人来,没有人去,真可怕”,整个剧情用剧中的这句台词来概括再恰当不过。

就是这样一部看似重复和无聊至极的戏剧,却是贝克特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

大凡经典,必有其典经之处。

也只有经典才能被人反复剖析并不断解读却始终不会过期。

某种程度上看,经典之为经典更在乎其中蕴含着某种普遍而恒久的价值批判或人文反思,贯穿于人类文明的整个进程。

那么,回到《等待戈多》,它的价值批判和人文反思体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它凭借什么而立于经典之林呢?
时间无法减淡这部作品的价值,相反,时间增加了它的价值重量和批判力度。

等待,当人们说出这个词并用它指代一个具体事件的时候,好像并不能达到完全意义上的出离时间。

而《等待戈多》中的“等待”在这一点上对传统的“等待”给与了批判并提出了挑战。

在这里,我想对“等待”做一个个人的理解和区分。

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内,正是时间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在等待;也有一种“等待”在时间之外,这种出离并非绝对超脱我们所在的时空之纬,它依然在我们所在的时空之内发生,却早已抵达另一个终极意义。

是的,我想说《等待戈多》中的“等待”是终极意义上的“等待”,它涉及生活本质的困惑,因而它也越发能凸显出我们生活的多元性,各自的空虚单调,机械压抑,仍然不愿意也不能够互相理解和交流,人心和人心充满了遥不可及的距离。

有一些距离是本质上的距离,与时间与空间都无多大关联。

《等待戈多》剧情非常简单,第一幕开始时正值黄昏时分,在一条荒凉的乡间小路旁有一颗光秃秃的树,两个流浪汉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正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

他们一边说着语无伦次的话语,一边做着机械无聊的动作。

等了多时,戈多没有来,却来了陌生人波卓和他的仆人幸运儿。

波卓在他们面前大吃大喝,大发议论,肆意嘲弄和折磨幸运儿,然后用绳子牵着幸运儿要到奴隶市场去卖掉。

两个流浪汉又在继续等待,戈多还是没有来,但来了一个小男孩,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此时,夜幕降临,第一幕结束。

第二幕开始时是次日黄昏,场景与第一幕相同,只是光秃秃的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两个流浪汉在等着戈多的到来。

他们等来的还是波卓和幸运儿,只是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

主仆两人走了以后,小男孩又来了,他告诉他们说:戈多今天晚上不来了,明天晚上准来。

两个流浪汉扯下裤带子又打算上吊自杀,不料裤带子断了,自杀未成,他们呆呆地站着不动,全剧终止。

虽然名为《等待戈多》,但中心人物“戈多”始终没出现。

剧中人物对戈多是否存在,是否会如约到来始终不确定,但戈多却是整出剧的中心,是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存在着的理由。

因为存在的不确定性,戈多变得深不可测。

对戈多的等待实际上就是对不确定的,难以捉摸的,消失的重要元素的表达和寻找,而这一重要元素的不确定性决定了等待戈多的无意义。

等待其实是一种无效的活动,等待本身就是一种消亡。

该剧中心人物戈多所代表的意义至今仍不确定。

戈多到底是谁?西多评论家有多种解释:有人认为“戈多”(Godot)由上帝一词演变而来,暗指上帝;有人认为他象征着死亡;有人认为波卓就是戈多,各种解说不一而足。

在一次采访中贝克特被问到“戈多”到底是谁,他坦言:“我要是知道,早就在戏里说出来了。

”有的学者认为戈多是一种象征,是“虚无”,“死亡”是被追求的超验,是现世以外的东西。

“戈多”所代表的意义的不确定性,也是该剧拥有持久魅力的一个主要原因。

很多文学评论,总是强调这种等待是西方社会的人们迷惘、绝望与茫然的痛苦,其实,这部戏剧更具有普遍性意义。

剧本中一共只有四个人物,这四个人分别来自四个国家,爱斯特拉冈是法国人,弗拉季米尔是捷克人或者是俄罗斯人,博佐是意大利人,吕克又是英国人,贝克特对人物关系做这样的安排,显然是想借这一方式,暗示出这些人物的境遇、心理、情感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他们的身上,高度浓缩了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特征,集中表现出了“人类在一个荒谬的宇宙中的尴尬处境”。

他们整天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等待戈多”。

博佐象征着压迫,他蛮横凶狠,狂妄自傲;幸运儿吕克则可以说是痛苦的化身,他饱经磨难,任人奴役。

贝克特以此来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因为到了第二幕里,博佐的眼睛瞎了,反而倒过来向两个流浪汉求救,这正暗示出命运其实也是变化无常的,用剧中人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天底下没有一件事情说得定”。

但是,就在两个流浪汉无望的等待中,我们又看到他们在等待中的执著,他们抱定主意,要一直等下去,今天等不到,明天再等;明天要是还等不来,就继续再等下去。

我们看剧本的第二幕,几乎就是第一幕的再现,贝克特也就是想用这种直观的舞台动作,来强化我们对等待的感性理解。

我们甚至可以想象,要是剧本还有第三幕、第四幕的话,剧中人也照样还是会耐心、顽强、执著、永不放弃地等待下去的,哪怕这种等待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这种无望的等待固然是人类永恒的痛苦,却也是在绝望中所包含的希望,表现出了人类从不轻言放弃的信念与坚强。

作为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人物,贝克特面对人类存在的荒诞这一悲剧主题,并没有像存在主义的大师萨特那样,以清晰的哲学观念和理性的逻辑结构,去表达他对人的生存处境不合理性的看法与见解,而只是把人类生存的困境,以具体生动的舞台形象展示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能够直接感受到存在的荒诞性,与《等待戈多》里面的那几个人类社会的小人物一起,去体验人们在荒诞世界里等待的苦闷和绝望的悲哀。

对人的生活的迷失,构成了《等待戈多》荒诞感的又一个重要的方面。

人已经完全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戈戈和狄狄搞不清楚自己的过去在麦康地区亦或凯康地区的生活,甚至只经过了一夜的时间,戈戈就失去了对昨天的记忆。

波卓和幸运儿呢?一夜之间就变成了瞎子和哑巴。

命运对于人类说来,就是这样的丝毫无法把握无法预测。

谁也无法知道正在发生着什么,谁也无法知道将要发生什么。

人不知道自己生存的意义是什么,戈戈说自己当过诗人,那证据就是穿在身上的破烂衣裳。

戈戈又说自己名叫卡图勒斯——公元前罗马著名抒情诗人,而戈戈已经穷愁潦倒,那是说,那些传统意义上的美德、崇高、追求早已不值一提,早已沦落了。

人在现实生活中受尽苦难,甚至连笑也不敢笑,但人又不知道自己痛苦的原因是什么。

戈戈被靴子挤痛了脚,但当他终于费力脱下靴子来,反复向靴子里窥视之后,却仍然是一无所知。

狄狄不断地翻来复去地察看帽子也是如此。

人类奋斗过,挣扎过,但这种奋斗、挣扎毫无用处,而且,既然对外界对自身毫无所知,所以,这些挣扎、反搞也就毫无作用毫无目的,而且显得可笑。

戈戈和狄狄玩幸运儿的帽子,他们想上吊,相互对骂,就都是如此。

而对未来呢?他们“没提出什么要求”,或者说,他们再也提不出什么新的要求。

正因为人对自身迷失,所以,他们放弃了自己所有的权力,把希望寄托在外在的力量上,而且,在他们眼中,任何处在的力量都是十分强大可怕的。

戈戈和狄狄对波卓毕恭毕敬,甚至起初对幸运儿也唯唯诺诺。

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戈多的到来上,把自己“拴在戈多身上”,生活的全部意义就是等待,但是,这种等待也依然是一种绝望的等待,戈多一直未能出场“希望迟迟不来,苦死了等待的人”。

因此,这等待,变如同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永远推运不到山顶上去的飞石,因此,有人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等待的西西弗斯神话”。

无论等待是多么痛苦,多么令人腻烦,多么可怕,但等待的东西却始终不来。

其实,即使戈多来了,又能如何?
所以,美国圣昆延监狱的犯人看过《等待戈多》之后会说:“即使戈多最终来了,他也只会使人失望”。

这就是贝克特笔下的人的现实生存状态。

是啊,即使戈多来了又能如何?人们还不是惊慌失措,语无伦次,畏手畏脚。

无望的是结果,希望的是过程,正如鲁迅所说“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

而我们所能做的和正在做的便是在无望与希望之间——继续等待,但我坚信这种等待可以不是消极的等待,这个等待的过程也可以无比丰富。

人类啊,问问自己,我们为什么等待,我们确定我们需要等待么?等到了我们等待的事物,就是我们的人生意义么?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存现状么?我们真的清楚么?我们以为理所应当的事,就像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理所应当地等待戈多一样,那真的是“理所应当”么?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人类越来越习惯于自己创造的伟大物质文明的时代,我们人类,是不是在渐渐迷失自我?《等待戈多》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