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家园——《记忆传授人》核心意象的话语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家园意识下易安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家园意识下易安词中的黄昏意象

浅析家园意识下易安词中的黄昏意象作者:吕瑞娟张军俊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7年第01期李清照一生坎坷,际遇不幸,一心对幸福安稳生活虔诚祈求,却因家庭变故和大时代洪流而求之不得,她将少女时代的天真无忧,少妇时的柔情伤感,以及人生的种种不幸都熔铸在黄昏之中,因此其大量词均以黄昏为意象,而这一意象的心理根源便是她深刻存在的家园意识。

家园意识通常是属于时空观念的一部分,它与中华文化中的寻根意识、安土重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其实质就是强烈的回归和追寻意识。

家园既可理解为实指的、具体的家,也可理解为精神上、心灵上的归宿和依托。

家园意识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它与个人的人生际遇紧密相连,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也可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特点和这一时代下人们的精神追求。

李清照词作中所体现出的家园意识正是词人精神世界的归属感和大时代背景下人们的追求。

李清照作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其词作格调高雅,情感真挚,个性鲜明,彪炳着宋词婉约派的最高成就。

数百年来,李清照之所以一直广受关注,除了其在词作方面的突出成就外,她那多舛不平的人生际遇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

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弱势女子,她凭着自己的才智冲破了自古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成为宋词史上一颗熠熠生辉、光彩夺目的明珠。

正如郑振铎先生所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女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事实上,她的词作不但在宋代女词人中首屈一指,就是与同时代的男性作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但她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老年漂泊,可谓是历尽沧桑,尤其是后半生,在国破、家亡、夫死的境况下她独自在异乡孤苦度日。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作为传统的中国人,无论离开故乡多远多久,那个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都是其心中固守的“根”,是令人魂牵梦绕,永远思念的家园。

农耕时代的中原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夕阳西下,黄昏中的人家炊烟袅袅,饭菜的香味弥漫在记忆的空气中,喊着孩子乳名的母亲在每个国人对家园的思绪里。

【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局部”“整体”两题型,先切后合要点清

【散文阅读—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局部”“整体”两题型,先切后合要点清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局部”“整体”两题型,先切后合要点清【知识导图】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在近几年高考中是考查的热点,是针对分析概括作品内容、主题而设的常见题型。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它又可分为局部概括(针对段落)和整体概括(针对全文)。

题型一局部概括“局部内容概括”既指概括一个段落的内容要点,也指概括多个段落(层次)的内容要点,包括段(层)意概括题、特点概括题(以概括散文中的人、物、环境的某种类型、某一方面的特点为主)和因果探寻题。

一、怎样判断是局部概括题(2017·北京卷)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2015·重庆卷)作者用“甘森”的蒙古语意思引出其环境条件之苦,又写了新中国成立后甘森的发展之变,请分别予以概括。

(2015·北京卷)本文倒数第三段描写了哪些赏梅的情境?作者借此写出了梅题干花怎样的品质与格调?示例其他设问方式:(1)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2)根据××分析主要原因。

(3)作者为什么说××?请简要概括。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请分条概括。

明辨题型(1)题干中有“概括”“体现”等字样(2)题干中有“原因”“特点”等字样二、掌握技巧,找到解题钥匙对于局部概括题,可根据不同的命题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1.段(层)意概括题解答方法2.特点概括题“三步走”特点概括题要求概括的是散文中的人、物、景、情的特点(特征),是概括题中的常见题型之一。

第一步,审读题干,明确答题方向。

明确题干要求概括的是谁的特点,是人物特点还是景物特点;然后明确思维趋向。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三角度”①从记叙的事件中概括特点这一点与概括小说中人物形象特点需要从情节入手是一个道理。

②从描写中概括特点对于文中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外貌等的描写,特别是细节描写要重点关注,从这些描写中均可以提炼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意象在家园意识中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寄托

意象在家园意识中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寄托

意象在家园意识中的象征意义与情感寄托作者:林昌盛等来源:《新高考·语文学习(高一高二)》2015年第06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仿佛很适得写愁思。

尤其此曲,无一言直道相思之苦,却无一句不含惆怅之恨。

游子之思,顿作苍凉秋景,催人泪下。

这便是意象的魅力,不须苦心地解说,一目了然的寄托自然给人无限遐思。

而此种寄托与象征的妙法,在家园之画中尤有画龙点睛之最。

然而,人又是如何培养出这一触及内心的对意象的亲近之感呢?家园是人的依赖,先有家的保护与哺育,然后才会有精神的萌发与滋长,一个人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劳作,休憩,一个地方就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这个家也就不只是人与物的交融,亦是人生追求的驻点。

韩少功先生说: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拥有故乡。

我以为不假。

家园的构建,因自己的参与才会产生一种值得延续的根的情感。

而在此中,在时间与空间的陪伴里,人与周遭的一切形成“生死契阔,与子成说”的终身依赖,而这些在人成长的记忆里都将以意象维系和铭记。

所说,意象之于人的象征与寄托来自人与物经久的相伴与渗透。

曾读《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的村庄就是伴随着他的成长而发育来的。

当我们读到“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之句,愁思怀远之心不由旁人言说,便跃然眼前。

这种传一人之思于万人之心的独特方法,是任何抽象的语言都无法全面表达的。

“危栏、斜阳”,可以近乎夸张地说,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基调正是这些多愁善感的词汇联结起来的。

至少其中的文人情怀,与凡人的生活意愿在升迁、离聚之间都靠这些能引起共鸣的意象表达和传承。

这种“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的伤心与悲凉,象征于“孤村落日残霞”寄托于“轻烟老树寒鸦”。

似乎这意象就为中国人这不善言说却善比拟的性格而特定的。

中国文学在形成共同的精神寄托,也的的确确依赖于意象的表现。

否则诗词成了议论文,就失了其“要眇宜修”之美。

秋之萧瑟非落木不能尽其意,同样,这种典型而深刻的象征与寄托,是人们千年经历之总结,多年情感之积淀,所以才会如此广泛地冲击每一个有温度的心灵。

记忆传授人每章概括

记忆传授人每章概括

记忆传授人每章概括【原创版】目录1.概述《记忆传授人》的主要内容2.分析小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3.总结小说的主要角色和情节4.探讨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正文《记忆传授人》是一部描绘未来世界的科幻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乔纳思的故事,揭示了一个由“社区”和“野外”组成的二元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被剥夺了个人的记忆和情感,一切都由“记忆传授人”掌控。

小说通过这个设想,探讨了人性、自由、责任等诸多主题。

首先,让我们概述一下《记忆传授人》的主要内容。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被严格控制的未来世界,人们生活在“社区”中,一切生活所需都由“社区”提供,人们无需为生活担忧,也没有记忆和情感的困扰。

乔纳思是这个社区的一名新生儿,他被选中成为下一任“记忆传授人”,负责管理社区的记忆。

然而,在一次接受记忆的过程中,乔纳思发现自己对“野外”的生活产生了向往,于是他决定离开社区,去寻找真正的自由。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小说的主题和核心思想。

《记忆传授人》通过对“社区”和“野外”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类自由、个性和责任的思考。

在小说中,“社区”象征着一个安全、稳定但失去个人自由和个性的世界,而“野外”则象征着危险、未知但充满自由和个性的世界。

作者通过这个设定,让我们思考:真正的自由是什么?个体应该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再来总结一下小说的主要角色和情节。

小说的主人公乔纳思是一个勇敢、善良、渴望自由的年轻人。

他在接受记忆的过程中产生了对“野外”的向往,决定离开社区去寻找真正的自由。

在野外,乔纳思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一起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最终找到了一个新的家园。

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重要的角色,如乔纳思的朋友法布里奇奥、女友莉莉等,他们共同构成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故事世界。

最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小说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记忆传授人》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的科幻小说,它让我们反思了人类社会的许多问题,如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自由与责任的平衡等。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现代诗歌(理解题型讲解)(含解析)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信息类文本现代诗歌(理解题型讲解)(含解析)

文学类文本阅读(三)现代诗歌现代诗歌题型讲解一、基础知识积累1.现代诗歌的概念诗歌是与小说、戏剧、散文并列的文学样式。

诗歌饱含情感和想像,是以富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集中精炼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情感的文学体裁。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

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

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

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2.诗歌的主要分类(1)按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分:叙事诗和抒情诗①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

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

②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2)按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①格律诗: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

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

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③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

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和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

从王维的诗到罗大佑和方文山歌词,聊聊意象罗列的“陌生化”效果

从王维的诗到罗大佑和方文山歌词,聊聊意象罗列的“陌生化”效果

从王维的诗到罗大佑和方文山歌词,聊聊意象罗列的“陌生化”效果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75篇文章我小时候背唐诗的时候,最喜欢就是李白,因为李白的诗里面抒情色彩浓厚,总是有着大量直抒胸臆的语句。

你想抒发什么感情直接说明白,对于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来说,当然是最好理解的了。

李白比如《蜀道难》,上来第一句就是“噫吁嚱,危乎高哉!”翻译过来就是“唉呀妈呀,真TM高啊!”这么直白谁看不懂啊。

相比之下,唐诗的另一座高峰——杜甫的诗,对于我们来说理解就没那么轻松了。

我小时候总是觉得,杜甫的诗总是前半截写景,到了后半截才开始抒发感情。

总是要看到这首诗的后半截才知道杜甫想要抒发什么感情。

前半截写景,后半截抒情。

这也基本上成了唐代大多数诗人所通用的方式。

对于我们这也并不难,无非是做古诗鉴赏的时候多看几句,到了后半截总会出现抒情的语句,就能够知道作者想要抒发的情感了。

杜甫本来有了这个经验,面对大部分古诗鉴赏“作者想要抒发什么感情”这类问题,我们都可以顺利解决。

直到,我们碰到了一位诗人,我们终于知道,原来真的有人写诗是根本不抒情的。

话说他不抒情我们怎么知道他要抒发什么感情?而这位被我们同学们誉为“站在古诗鉴赏题巅峰的男人”的唐代诗人,就是王维。

王维王维的诗,总是冷静的记录着美好的景色,但是却很少夹杂自己的情感。

我小时候读王维,总觉得他的诗好像有一种旁观视角,好像他笔下的景物都与他无关一样。

他所采用的意象活色生香,淡然空灵,但是他自己的情感,却总是隐藏在这些意象之后,让人无从捉摸。

比如《山居秋暝》,就是这种旁观视角的典型作品: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诗似乎很难用什么艺术理论来概括,直到我后来接触到了一个词,叫做“陌生化”,顿时茅塞顿开。

王维的诗就是这种“陌生化”的典型代表。

王维的这种意象罗列的创作方式,其实也让我想到了我个人很喜欢的两位音乐人创作歌词的方式,那就是罗大佑和方文山,他们的创作同样也很符合“陌生化”的理论原则。

2020年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20年菏泽市郓城第一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

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

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

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

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材料二: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

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2021年温州乐清市柳市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1年温州乐清市柳市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1年温州乐清市柳市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阳关雪余秋雨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

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

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

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儿首不必引述的诗。

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

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

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

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候,也就给自己负上了一笔沉重的宿债,焦渴地企盼着对诗境实地的踏访。

为童年,为历史,为许多无法言传的原因。

有时候,这种焦渴,简直就像对失落的故乡的寻找,对离散的亲人的查访。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

他们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着什么法术呢?今天,我冲着王维的那首《渭城曲》,去寻阳关了。

出发前曾在下榻的县城向老者打听,回答是:“路又远,也没什么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

”老者抬头看天,又说:“这雪一时下不停,别去受这个苦了。

”我向他鞠了一躬,转身钻进雪里。

一走出小小的县城,便是沙漠。

除了茫茫一片雪白,什么也没有,连一个皱折也找不到。

在别地赶路,总要每一段为自己找一个目标,盯着一棵树,赶过去,然后再盯着一块石头,赶过去。

在这里,睁疼了眼也看不见一个目标,哪怕是一片枯叶,一个黑点。

于是,只好抬起头来看天。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也没有被吞食,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有这样的地,天才叫天。

有这样的天,地才叫地。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侏儒也变成了巨人。

在这样的天地中独个儿行走,巨人也变成了侏儒。

2021年泉州现代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泉州现代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1年泉州现代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特别是叙事文学,有两个基本的构成要件,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空间。

所谓的时间是指什么呢?任何一部叙事文学作品,都必须经历一个时间的长度量。

它必须有起始、发生、发展、高潮、结尾,要经历一个时间的跨度。

作家正是通过时间的变化,来展现人物的命运,并以此表达他的某种道德判断、他对读者的劝告、他提供的意义。

什么是空间呢?空间是在时间变化当中出现的片段,比如场景,画面、人物的装束、衣服、帽子、肖像——包括戏剧性的场面,所有这些都在空间的范围内。

过去的文学,是时间和空间两个部分构成的,这两个部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永远附属于时间的。

空间不是没有意义,它有意义,但是它的意义从属于时间的意义。

可是到了18、19世纪以后,空间性的东西开始急剧上升,加速繁殖,然后空间性开始慢慢取代时间性,压倒时间性。

在传统的文学里,空间是时间化的;在今天的文学里则相反,时间是空间化的。

而且,空间最后碎片化了。

我们都是碎片化时间的俘虏。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文学时空观的巨大变化呢?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本身发生了变化,因为文学从总体上来说是在模仿这个社会,它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

近代科学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呈现了太多空间。

旅行变得太容易了,你可以随时经历无数个空间。

在旅行当中你不经历时间变化,你经历的是空间,从一个宾馆搬到另外一个宾馆。

碎片化的空间,在以几何级数加速繁衍。

我们一生中经历了无数的事情,这是古人远远不敢想的,这构成了我们物质生活也是文化里非常重要的部分。

但同时,它也造成了另外的后果,就是恍惚中,我们都忘了时间。

有的人也许会说,我们就生活在这样一个空间化的碎片中也挺好。

我自己有时候也很爱读那些空间化的小说,比如说类型化的小说,我喜欢读侦探小说,也喜欢读金庸的武打小说。

疲劳的时候你读一读,确实非常有趣。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20-2021学年上海市金汇实验学校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战争【美】迈尔尼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3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是我。

”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

2020届福建省闽侯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福建省闽侯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届福建省闽侯第三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大鼓(张丽)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

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

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

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

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

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

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

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

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

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

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

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

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

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

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

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文学表征中的“记忆的微光”与1918 年大流感

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文学表征中的“记忆的微光”与1918 年大流感

2021年5月第23卷第3期㊀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outhea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㊀May2021Vol 23No 3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文学表征中的 记忆的微光 与1918年大流感王㊀蜜(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44)㊀㊀[摘㊀要]1918年大流感是被集体 遗忘却始终被个体 记忆 的疫伤,处在记忆的 微光 状态㊂‘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等三部中短篇小说在自传体式的文学书写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个体在大流感中的痛苦的创伤体验,并借助典型的创伤叙事将大流感表征为人为的而非纯粹自然的现代性文化创伤㊂类似瘟疫的频繁暴发让这些蛰伏在文学想象中的个体记忆作为大流感最重要的创伤见证,成为社会集体回忆的来源和支撑,促成了大流感从个体想象向集体记忆的转变㊂这一转变启示我们以集体之名记忆瘟疫,要采取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的方式,要有宏大叙事,更要有有血有肉的个体书写,从个体记忆到集体记忆的转化才是对瘟疫习惯性遗忘的救赎之道,才能真正实现记忆过去以照亮未来的理想㊂[关键词]个体想象㊀集体记忆㊀1918年大流感㊀ 记忆的微光 ㊀大流感主题书写[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阿斯曼文化记忆理论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19CZW006)和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 德国文化记忆理论研究 (2018SJZDI138)阶段性成果㊂[作者简介]王蜜(1987 ),山东新泰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西方文论与文化研究㊂①㊀CharlesClayDoyle,WolfgangMieder&FredR.Shapiro,TheDictionaryofModernProverbs,NewHaven:YaleUniversityPress,2012,p 121 ②㊀AlfredCrosby,America sForgottenPandemicTheInfluenzaof1918,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p 315 ③㊀由于当时战时统计的不完备和各国媒体新闻报道的管制,对于这场大流感确切的死亡人数有各种推测和估算,但至今没有一个权威定论㊂5000万到1亿是目前在大流感研究中引用较多的一个数据,这一数据出自:FrankMacfarlaneBurnet, PortraitsofVi⁃ruses:InfluenzaVirusA ,Intervirology,1979,11(4),pp.201-214㊂ 历史从来不会重复,但它会押韵㊂ ①居安思危往往只是一种美好的期盼和理想,当类似的灾难又一次发生时,人们才会想起已然尘封在历史中的另一场灾难㊂自2000年伊始,SARS㊁MERS等疫病的先后流行以及当下已经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无一例外让人们一次次回忆起发生在百年之前的另一场疫难 1918年大流感㊂然而在这次历史性的 出场 之前,大流感在西方学界一直被称为 被遗忘的瘟疫 ②㊂事实上,作为西方在20世纪经历的最严重的疫伤,大流感虽然在集体层面上被遗忘,却始终借助文学表征以个体想象的方式存在着,当下正是这束 记忆的微光 透过历史的黑洞引领我们回望这段创伤历史,让大流感从集体遗忘开始一步步走入集体的记忆㊂新冠疫情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我们每个人都是见证者,梳理1918年大流感从个体想象向集体记忆的转变,对于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应该如何以集体之名记忆新冠具有现实的启示意义㊂一㊁1918年大流感:被集体 遗忘 的瘟疫大流感暴发于一战后期,从1918年3月有病例记载的美国军营开始,在前后不到两年时间里,这场瘟疫蔓延到了世界各个国家,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感染,5000万到1亿人口死亡③,这让大流感成为西方自现代社会以来所经历的最具毁灭性的灾难之一㊂然而在其发生后的百年里,西方社会对这场灾难的认知和记忆与灾难本身极不相称㊂ 对于1918年以后出生的普通大学毕业生来说,比起大流感,他们更熟悉14世纪的黑死病,尽管存在这样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那就是他们自己的. All Rights Reserved.亲人或者年龄大些的朋友都曾亲历,而且能够详细叙述那段经历㊂ ①这意味着有关这场瘟疫的创伤记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未从私人领域真正进入到公共领域,未从亲历者的个人记忆演化为后人共享的集体记忆㊂大流感被 集体遗忘 的一个重要表征即是在时代主流的文学作品中大流感叙事的匮乏㊂璀璨的20世纪西方文学诞生了像海明威㊁艾略特㊁帕索斯㊁菲茨杰拉德㊁斯泰因㊁福克纳㊁劳伦斯等众多的文学大家㊂尽管这些作家几乎都亲身经历了大流感,但是我们很难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有关大流感的书写,即便 当大流感真正出现在主流的美国文学作品中时,却呈现出一种奇怪的缄默式的写作手法 ②㊂这种缄默式的写作手法可以称之为 痕迹书写 ,即大流感并不是创作的主题,而是被裹挟其中,甚至有时成为不易发现的 痕迹 默默隐于背景之中㊂如斯泰因在大流感期间旅居巴黎,并且还充当志愿者开车运送罹患流感的伤兵,但在她的代表作‘艾丽斯自传“中也仅用几句笔墨提及了大流感㊂弗吉尼亚㊃沃尔夫(VirginiaWoolf)的‘达洛维夫人“通常被解读为战后的创伤文学,事实上女主角和沃尔夫本人一样因为流感而导致心脏机能受损,但这条线索也只是作为战争创伤的一个脚注㊂托马斯㊃沃尔夫(ThomasWolfe)的‘天使望故乡“算是对大流感着墨较多的一部作品,但是作为一部成长小说,男主尤金的哥哥死于流感也仅仅是其经历的众多挫折与不幸中的一个㊂在任何一个时代,集体的回忆总是片面的㊂ 从某一当下出发,过去的某一片段被以某种方式照亮, 聚焦的㊁集中的回忆之中必然包含着遗忘,用培根的一个意象来说,就像人们把一根蜡烛拿到一个角落里,就会使房间里的其他地方变得黑暗一样㊂ ③20世纪是充满灾难和浩劫的一个世纪,也是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㊂在时代的集体记忆里,战争的创伤和发展的荣光无疑是被聚焦㊁被 蜡烛 的强光所照亮的那个 角落 ,而大流感则是遁入黑暗中的㊂二㊁ 记忆的微光 :大流感的个体创伤与文学想象刘亚秋在‘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 兼评阿莱达㊃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中提出,所谓记忆的微光 ,从概念层面上讲是对记忆存在状态的一个隐喻④㊂这样的存在状态指的是过去的某一部分既没有进入到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又没有被完全遗忘,而是徘徊在记忆与遗忘之间㊂对1918年大流感的创伤记忆即是这样的一种 微光 状态㊂大流感是被 集体 遗忘的,是被20世纪主流的叙事框架排除在外的,却是被 个体 记忆的,并且以个体想象的方式在边缘化的文学书写中始终存在㊂对大流感的创伤书写除了隐匿在主流作品中的 痕迹书写 ,还有为数不多的以大流感作为直接叙事对象的 主题书写 ㊂约翰㊃奥哈拉(JohnOᶄHara)的‘医生的儿子“⑤,威廉㊃麦克斯韦尔(Wil⁃liamMaxwell)的‘他们像燕子一样飞来“⑥和凯㊃安㊃波特(KatherineAnnePorter)的‘灰色马,灰色的骑手“⑦三部中短篇小说就是典型的对大流感的 主题书写 ㊂作为大流感的文学叙事,三部作品透过不同的视角在自传体式的创作中,将个体在大流感中的创伤体验借助典型的创伤叙事形成了独特的创伤表征,不仅将战争之外的个体创伤记忆深深刻写在了西方文学的卷轴中,也让它们在日后作为大流感最有力的创伤表征,成为大流感从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转变的最重要 媒介 和 载体 ㊂首先,小说作者作为大流感的亲历者在自传体式的创作中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个体痛苦的创伤体931第3期王㊀蜜㊀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①②③④⑤⑥⑦AlfredCrosby,AmericaᶄsForgottenPandemicTheInfluenzaof1918,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p 319 LaurelBollinger, Trauma,Influenza,andRevelationinKatherineAnnePorter s PaleHorse,PaleRider ,PapersonLanguage&Literature,2013,49(4),pp.364-389 [德]阿莱达㊃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08页㊂参见刘亚秋‘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兼评阿莱达㊃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㊂JohnOᶄHara,TheDoctorᶄsSon,andotherstories,NewYork:Harcourt,Brace&Company,1935 WilliamMaxwell,TheyCameLikeSwallows,NewYork:Harper&Brothers,1937.中文版:[美]威廉㊃麦克斯韦尔:‘妈妈走的那一年“,程应铸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㊂KatherineAnnePorter,PaleHorse,PaleRider,NewYork:Harcourt,Brace&CoPublication,1939 中文版:[美]凯㊃安㊃波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鹿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㊂. All Rights Reserved.验㊂斯皮瓦克曾说: 自传是一个伤口,在这里,历史的血迹永不干涸㊂ ①约翰㊃奥哈拉㊁威廉㊃麦克斯韦尔和凯㊃安㊃波特都是大流感的亲历者,和这场瘟疫有过最直接的接触,这让个体的想象和作者本人真实的经历在作品中杂糅在一起,通过一种有温度的文学叙事传递出受创者的创伤体验和心理感受㊂奥哈拉的父亲就是一位极具声望的医生,‘医生的儿子“中奥哈拉借助同样作为医生儿子的少年吉姆斯㊃马洛伊(JamesMalloy)的视角,书写了自己作为一个13岁的小镇少年所经历的大流感㊂‘他们像燕子一样飞来“讲述了一个中西部家庭成员先后感染大流感的经历,作者麦克斯伟尔的母亲死于大流感的痛苦记忆,也被他放入了小说中,成为叙事的核心㊂波特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中的女主角米兰达(Miranda)一样在1918年工作期间感染了大流感,并且也和女主角一样濒临死亡㊂虽然故事设定的场域不同,‘医生的儿子“是一个社区,‘他们像燕子一样飞来“是一个家庭,‘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是个体,但是它们都聚焦于作为拯救者(‘医生的儿子“同时也是受难者)所观察到的,或者作为受难者(‘他们像燕子一样飞来“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所体验到的个体的㊁微观的创伤体验㊂比如‘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就采取了一种独特的 病人视角 ,以一种介于清醒与昏迷㊁梦魇与现实的口吻,通过大量的感官细节描写将个体的疾病体验刻化到了极致㊂ 每经历一次新的恐怖,心就跳得衰弱一点儿;每跨过一步,骨头都不听使唤 ②,随着病情的加重,走向死亡的道路成为 布满痛苦的漫长路程 ③,在昏迷中病人感到无边的孤寂和无助, 只剩下一颗微小而光线强烈的生命的火星,它只知道自己,只依靠自己 ④㊂真切细致的创伤体验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这不仅使读者产生很强的代入感,而且开始从病理学之外思考疾病之于人性㊁人的精神的影响,这也是 为什么波特的疾病书写在今天依然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因为她捕捉到了受难的本质,从而在过去和当下架构起一座桥梁,这对于个体的体验终究会被遗忘这个说法是一种嘲讽 ⑤㊂其次, 不可言说 的叙事特点与 碎片化 的叙事风格将大流感的个体创伤体验展演为一种典型的创伤叙事㊂凯瑟琳㊃贝林(CatherineBelling)在谈到文学界对大流感的缄默时提出,这并不是一种正常的记忆筛选的结果,而是因为 大流感可能不像战争,它已经超出了人类语言所能叙事的范围 ⑥㊂19世纪作为一个 科学的世纪 使得 人定胜天 的理念在20世纪初深入人心,然而大流感的肆虐却昭示出一个 不可控 的世界,疫病导致的巨大伤亡在讴歌现代性的时代显得异常突兀和不和谐,对这场瘟疫的集体缄默成为信念动摇后的失语㊂同理于奥斯维辛之后再无诗歌,大流感作为西方自现代社会以来所经历的最严重的疫伤,无法再沿用以往的瘟疫叙事模式,注定在大写的战争叙事和现代性进步叙事中无法被言说,即使是在以大流感为主题的文学创作中也因为这种 不可言说 ,作品中对大流感创伤的揭露普遍呈现出一种迂回㊁克制㊁间接的叙事特点㊂例如在‘他们像燕子一样飞来“中,作为家庭主心骨的母亲因感染流感去世,但小说并没有直接叙述小儿子邦尼是如何面对最亲爱的母亲的离去,反而用大量的篇幅将邦尼和母亲两个人亲密无间的温情日常娓娓道来㊂看似平铺直叙,没有波澜,实则将邦尼与母亲天人永隔的锥心之痛隐匿其中㊂正如小说作者麦克斯韦尔所言, 关于我母亲的死,我再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永远 ⑦㊂同样在‘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中,心爱之人毫无征兆的死亡也以近乎突兀的方式被避而不谈㊂女主米兰达染病后,半睡半醒间听到爱人亚当说出去买东西,五分钟后就会回来,可是却永远没有回来㊂米兰达病中不停地跟周围人说起亚当,打听他的下落,但康复后得知早在一个多月前亚当就因为感染流感而去世㊂这个唯一让她可以依靠的㊁无限眷恋的爱人可能就是因为照顾自己而染上流感,米兰达并没有告知任何人亚当的死亡,04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①②③④⑤⑥⑦GayatriChakravortySpivak, ActingBits/IdentityTalk ,CriticalInquiry,1992,18(4),pp 770-803[美]凯㊃安㊃波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鹿金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第177页㊂[美]凯㊃安㊃波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第177页㊂[美]凯㊃安㊃波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第180页㊂MarkHonigsbaum, Thepatient sview:JohnDonneandKatharineAnnePorter ,TheArtofMedicine,2009,374(9685),pp.194-195CatherineBelling, OverwhelmingtheMedium:FictionandtheTraumaofPandemicInfluenzain1918 ,LiteratureandMedicine,2009,28(1),pp.55-81[美]威廉㊃麦克斯韦尔:‘妈妈走的那一年“,程应铸译,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6年,本处引用出自中文版封面㊂. All Rights Reserved.更是从此再也没有在人前提起过亚当这个名字㊂然而每当自己独处的时候就会出现幻觉,亚当 一下子待在她身旁了,看不见,但是分明在场,一个幽灵 ①,而幽灵正是创伤作为 不可言说 之物的惯常隐喻㊂与 不可言说 的叙事特点相对应的必然是 碎片化 的叙事风格㊂卡鲁斯(CathyCaruth)将创伤定义为 在突然的或灾难性的事件面前,[个体原有的]经验被覆盖,对这些事件表现出通常是延迟的㊁以幻觉和其他侵入[意识]的现象重复出现的无法控制的反应 ②㊂‘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从 病人视角 展开的叙事正是回忆㊁幻觉与梦境交织在一起,奄奄一息的米兰达总是处于现实与梦魇㊁生存与死亡之间㊂ 创伤携带着一种使它抵抗叙事结构和线性时间的精确力量 ③,不连贯的故事情节和混乱的语言表达打破了传统叙事的线性时间结构,各种闪回㊁噩梦㊁意象一起拼凑出米兰达病中的体验㊂碎片化的叙事风格在‘他们像燕子一样飞来“中体现为叙事视角的多重转换㊂小说分为三章,分别从弟弟邦尼㊁哥哥罗伯特和父亲詹姆斯的视角展开叙事,整个作品并不聚焦于情节和主题的推进,而是分别从三个家庭成员的视角反复描述同一件事即母亲的死亡㊂通过展演创伤事件在受创伤主体生活中重复出现的场景,不同的记忆碎片共同尝试着 言说 大流感带给一个家庭的创痛㊂最后,不同于以往将瘟疫表征为自然神力,三篇小说都尝试在现代性的反思语境中将大流感表征成人为的㊁社会的而非纯粹自然的现代性创伤㊂ 创伤叙事向来关注的是人为的创伤,因为这是对社会㊁经济及政治机构能够制造并无限延续创伤的隐性批判㊂ ④长期以来,瘟疫被习惯性地理解为 天灾 而非 人祸 ,这使得很多时候瘟疫被排除在文学的创伤叙事之外㊂ 人们书写着战争,描绘着大屠杀,记述着人与人之间的冲突㊂但显然,他们忘记了自然强加给人类的恐惧,在这些恐惧面前人类是多么地微不足道㊂大流感正以此相和㊂ ⑤和以往瘟疫叙事对瘟疫的解释与自然神力联系在一起不同,三篇小说在描述大流感的传播过程和致病原因时都没有涉及所谓的神秘力量,而是以现代性的身体为切入口,用相对客观㊁冷静的笔触透露出人才是疫病的源头,正是现代社会人口的大规模聚集加快了大流感的传播速度,扩大了其传播范围㊂正是这种对疫病流行的因果关联做出的初步理性思考,将瘟疫指向了 人为 的灾祸而非 天灾 ,指向了现代性发展的悖论㊂在‘医生的儿子“中,主人公以居住的社区为单位观察大流感传播和致死的过程,传达出瘟疫的严重程度就取决于人口的密集程度和交通的便捷程度,是城市化与人口聚集传播了瘟疫㊂然而,传统的家庭医生和私人诊疗方式又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人们又不得不蜂拥至病人聚集的医院集中看病,进一步造成了相互感染,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瘟疫㊂‘他们像燕子一样飞来“和‘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中正是家庭成员之间㊁爱人之间身体的亲密接触直接传播了瘟疫,诱发了所爱之人的死亡,因此在小说中时刻传递出一种 幸存者的愧疚 (前者是小儿子邦尼,后者是女主米兰达)㊂在现代社会,瘟疫并没有伴随着医疗科技的进步而远离人类,相反,在经历了 科学的世纪 (19世纪)后,大流感却比以往任何一次瘟疫波及的范围更广,造成的伤亡人数更多㊂在小说中,正是人口(身体)的聚集加快了疫病传播,而爱人㊁家人之间身体的亲密接触直接诱发了死亡㊂身体成为疫病和死亡的源头,要想阻止疫病的传播,身体就只能被隔绝㊁被远离,被剥夺其原有的社会性(渴望聚集和交往)和自然性(需要亲密和抚触)㊂在现代社会,身体不再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有机统一,不再是一个能够允许我们自由支配的自然有机体,身体已经极端异化,染病的身体更是陌生化的,是与灵魂分割开的,生命只能以一种孤寂和疏离的状态存在,一如碎片化的㊁陌生化的现代社会㊂在现代性的语境中, 大流感通过不同方式被表征为现代生活非人化㊁去自然性的隐喻 ⑥,大流感成为现代性危机的前兆㊂创伤的言说需要时空距离,创伤越大,需要的时空距离越大㊂三部作品先后出版于1935到1939141第3期王㊀蜜㊀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①②③④⑤⑥[美]凯㊃安㊃波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第188页㊂CatherineBelling, OverwhelmingtheMedium:FictionandtheTraumaofPandemicInfluenzain1918 ,LiteratureandMedicine,2009,28(1),pp.55-81 [英]安妮㊃怀特海德:‘创伤小说“,李敏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5页㊂LaurieVickroy,TraumaandSurvivalinContemporaryFiction,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ofVirginiaPress,2002,p.4[美]约翰㊃巴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钟扬㊁赵佳媛㊁刘念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449页㊂CarolineHovanec,The1918InfluenzaPandemicinLiteratureandMemory,MasterDegreethesis,VanderbiltUniversity,2009,p.27 . All Rights Reserved.年,作为 不可言说 却又 不得不说 的疫伤,在瘟疫结束近二十年后,大流感才从个体的创伤体验通过创伤书写进入到文学想象中㊂但在浩瀚的西方战后文学中,它们也只是 痕迹 般的存在㊂正如克罗斯比(AlfredCrosby)的评价, ‘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完全没有吸引历史学家的关注,或者仅仅被当作是美国战后复苏文学中一位重要作家的有特点的一部作品而已 ①㊂1918年大流感是被时代的宏大叙事所遮蔽的创痛,是 无法被纳入主流的话语和残留物 ②,只能借助文学的创伤书写蛰伏在个体想象㊁个体记忆里,成为一种 潜伏 的记忆㊁ 被囚禁的记忆 ③,在黑暗中发出一缕莹莹的 微光 ㊂三㊁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现代生存困境下的救赎之路从创伤经历到创伤书写是个体记忆向叙事记忆的转变,是个体记忆的外化,只有当这些文学书写被大众广泛阅读,被学界深入研究,个体想象才有可能向集体记忆转变,个体创伤才有可能从个体经验的认知层面向社会媒介层面转变,集体的创伤才能不仅被经历相同创伤体验的群体所共享,而且也被没有亲历但是通过阅读进阶为创伤见证的后人所共享,成为一种文化创伤㊂蛰伏的创伤记忆需要特定的 社会时机 才能被 召回 ,被 解禁 ㊂ 在一些特定的时空里,人们往往更需要获得有关历史性知识,去触发㊁强化我们的记忆,即所谓记忆的社会时机㊂ ④1957年的H2N2流感㊁1968年的H3N2型流感㊁2002年的非典㊁2009年的H1N1猪流感㊁2012年的MERS和当下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 类似瘟疫的频繁爆发无疑是大流感从个体的创伤记忆中被 召回 进而走入集体视野的 社会时机 ㊂大流感暴发前的19世纪是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一个世纪,医学领域取得的一系列突破性成就似乎让人们相信 人定胜天 ,瘟疫已经远离现代社会,然而大流感的爆发给秉持乐观主义的现代人当头一棒㊂站在现代社会向未来疾速奔驰的列车上,人们更愿意相信这场瘟疫只是发展中一段不和谐的 插曲 ㊁一个突兀的 偶发事件 ㊂但类似的瘟疫却频繁爆发,间隔时间也越来越短,这样的现实打破了大流感是 偶发事件 的假象,越来越昭示出一种现代性的发展悖论㊂ 在这些病毒出现之前,1918年大流感已经基本从文化记忆中消失了 ⑤,当人类社会一次次以近乎同样的方式被类似的瘟疫挫伤时,人们开始不约而同地转向过去,回忆起这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流感瘟疫㊂曾经, 对这场瘟疫的集体缄默是对现代性反思的回避与信念动摇后的失语 ⑥,而当下重又转向过去是人们在生存与发展的现代性悖论中,将大流感视为 现代性危机与风险的预警 ⑦,试图通过直面和反思历史突破现代性的生存困境㊂作为非亲历者的后人,回忆不能凭空进行, 在文学㊁流行文化甚至历史书中都很少提及大流感,这让波特的小说成为这场瘟疫的重要记录 ⑧㊂作为被集体遗忘的历史,有关大流感的 历史性知识 无疑是匮乏的,相较于档案馆中残缺不全的文字记录和冰冷的数字统计,蛰伏在文学想象中的个体记忆作为大流感最重要的创伤见证,逆袭成为社会集体回忆的来源和支撑,随着这些作品被不断再版㊁重印,大流感开始走出个体的想象㊂总结起来,大流感从个体想象向集体记忆转变的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对大流感的文学创作研究的出现㊂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文学创伤叙241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3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AlfredCrosby,AmericaᶄsForgottenPandemicTheInfluenzaof1918,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p 319刘亚秋:‘记忆的微光的社会学分析 兼评阿莱达㊃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社会发展研究“2017年第4期,第3页㊂[以色列]阿维夏伊㊃玛格利特:‘记忆的伦理“,贺海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导论第3页㊂万恩德:‘个体记忆向集体记忆的转化机制 以档案为分析对象“,‘档案管理“2018年第2期,第10页㊂DavidA.Davis, TheForgottenApocalypse:KatherineAnnePorter s PaleHorse,PaleRider, TraumaticMemory,andtheInfluenza⁃Pandemicof1918 ,TheSouthernLiteraryJournal,2011,43(2),pp.55-74王蜜:‘在记忆与遗忘之间: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瘟疫 以1918年大流感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08页㊂王蜜:‘在记忆与遗忘之间:作为一种集体记忆的瘟疫 以1918年大流感为例“,‘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第109页㊂DavidA.Davis, TheForgottenApocalypse:KatherineAnnePorter s PaleHorse,PaleRider ,TraumaticMemory,andtheInfluenza⁃Pandemicof1918 ,TheSouthernLiteraryJournal,2011,43(2),pp.55-74. All Rights Reserved.事的角度,研究有关大流感的创伤经历和创伤记忆如何在文学中被言说㊁被建构㊂研究或是聚焦于以上述三部作品为代表的大流感主题书写,如CarolineHovanec(2009)㊁CatherineBelling(2009)㊁DavidDavis(2011)㊁JaneElizabethFisher(2012)㊁LaurelBollinger(2013),或是从 痕迹书写 的角度重读主流的经典作品,如ElizabethOutka(2020)等㊂其次是以文学创作研究为起点对大流感进行的社会学㊁文化学角度的研究㊂这类研究多是从大流感表征的空白入手尝试从社会文化角度解析大流感的影响力和被遗忘的深层逻辑,比如克罗斯比(AlfredCrosby)的‘被美国遗忘的瘟疫:1918年大流感“(2003)㊁约翰㊃巴里(JohnBarry)的‘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2004)㊁凯瑟琳㊃阿尔诺的(CatharineArnold)的‘1918年大流感“(2018)等㊂第三是对大流感本身的历史学角度的研究㊂这类研究把大流感视为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试图对事实来源㊁发生的环境㊁基础数据等进行历史学的考证和梳理,比如‘1918 1919年大流感“(PaulKupperberg,2008)㊁‘1918年大流感的故事及其对病毒来源的追溯“(GinaKolata,2011)㊁‘苍白骑士:1918年西班牙流感以及它对世界的改变“(LauraSpin⁃ney,2017)等㊂如果说前两类研究基于人本位,重在表征研究,注重对大流感的反思和理解,那么第三类研究则是基于史本位,是一种事实研究,关注大流感的细节和史料㊂第四是文学创伤书写从自传体式的小说创作延伸为虚构型历史小说,作者也从创伤的亲历者扩大到亲历者的后代以及非后代的㊁单纯的创伤遗产的继承者㊂‘维克特的救赎“(MylarGoldberg,2006)讲述虚构的一对年轻夫妻在大流感期间的命运抉择㊂‘地球上的最后一个小镇“(ThomasMullen,2007)是作者读到大流感期间一个小镇曾自我封闭隔离这样一条史料,受到激发而完成了创作㊂此外还有‘罗曼诺夫十字“(RobertMasello,2013)㊁‘死亡之年“(MakiiaLucier,2016)㊁‘死亡时刻“(ReinaJames,2016)㊁‘月亮石:从来不是他“(Sjón,2016)‘美丽的毒药“(LydiaKang,2017)等等㊂比起屈指可数的亲历型文学创作,诸如此类的虚构型文学作品可谓数量庞大,并且在近年来呈现出持续激增的态势㊂大流感的创伤历史在当下已经走出了个体想象,进入到了公众和学界视野㊂在这个过程中,所谓的 社会时机 事实上只是先决条件,最终让其真正走向集体记忆的是大流感的个体创伤记忆所承载的社会价值㊂ 尽管集体记忆是在一个由人们构成的聚合体中存续着,并且从其基础中汲取力量,但也只是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才进行记忆㊂ ①集体记忆的主体依然是群体中的个体,个体所具有的差异性㊁能动性赋予了个体记忆修补乃至重构集体记忆的可能性㊂但并不是所有的个体记忆都具备这种价值属性,集体记忆作为记忆的 社会框架 ,个体记忆总是受到集体记忆的规约㊂只有那些少数在集体记忆之外的, 不依存权力而展现的姿态,在权力范式下成为 不可见的部分 ②,即成为 记忆的微光 的那部分个体记忆,才可能修补乃至重构时代的集体记忆㊂大流感的创伤书写所承载的个体创伤记忆就是这样的 记忆的微光 ㊂对于大流感的创伤历史而言,没有业已形成的集体记忆㊂除去被尘封的残缺档案,以‘灰色马,灰色的骑手“等三部作品为代表的文学书写几乎是这段创伤历史的唯一线索,与其说它们是对集体记忆的补充和修正,不如说在当下正以它们为蓝本重新形成大流感的集体记忆,亦如 灰色的骑手 已经逐渐成为1918年大流感的代名词㊂在任何创伤事件的言说中,创伤亲历者尤其是幸存者是最应该被赋予话语权的一方㊂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这三部作品作为亲历者创作的见证文学,保留了彼此不同的却是最真实的个体生命体验,虽然被放逐在宏大的㊁主流的历史叙事之外,却始终顽强地存在着,也正是它们的个体性和具体性让它们在当下依然能够在读者中产生一种共鸣㊁共情,由此对抗着大写历史的抽象与遗忘㊂这些个体想象是被遗忘的大流感与个体生命曾发生真切联系的证明,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㊁重又获得关注㊁再版,被大众阅读被学界研究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它关涉的不仅是历史事件,更是当下的现实问题,是对被隐匿的过往创伤的疗愈,更是在被疫情笼罩的现代性生存困境中,当代人以期通过回忆过去㊁反思历史实现自我的救赎㊂341第3期王㊀蜜㊀从个体想象到集体记忆①②[法]莫里斯㊃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㊁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9-40页㊂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 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第222页㊂. All Rights Reserved.。

2021年萧山区北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萧山区北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1年萧山区北干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工匠精神如何助力中国成为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厘清工匠精神的现代内涵、工匠精神产生于手工艺时代。

先秦时期,《周礼·考工记》曾对工匠的工作有这样的描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手艺是一种谋生的技能。

工匠们结合生产生活实践,创造性地发明了各种生活器皿与生产工具,使各种材料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在使用工匠所制造的器具时,人们能通过这些器具感受到匠心独运的高超技艺,体味到这种匠心之中所包含的生活大智慧。

这只是传统的“手工匠”精神,现代工匠精神需要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小至瑞士手表,大至波音飞机,都是传统手工和现代机械技术相得益彰的结,在波音生产线上,大量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因为机械流水线保证不了零件高精装配。

然而,这只是手工技术和现代科技的初级整合。

实现手工和现代科技有机融合,需要更高层次的科技突破。

例如,苹果公司iMac支撑架的高精需求,全世界仅有日本小林研业的纯手工打磨能满足,但产量有限。

苹果公司视频记录手工打磨全过程,精密分析手工操作精髓,将结果用于改进机械加工技术,成功实现了机械化产量。

真正的工匠精神渴求富创意、有创见、敢创新的匠人,只有在“创”中才能成就这样的匠人,“创”者,从仓从刀,敢于对既有知识仓库内的成果大刀阔斧改造,这是现代工匠精神应有之意。

最近,在美国著名众筹网站Indiegogo上,有一个中国项目Czur扫描仪首发即筹得近百万美元。

Czur 重新定义了扫描仪,可自动“抚平”卷曲纸张、清楚手印、切除白边,可扫描3D物体、变身视频展示台,还能自动连接高速Wifi传输。

这种扫描仪跟手工技术完全不搭界,但无疑是现代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通过对扫描仪技术性能的极致开发,完成智能扫描仪的华丽转身,这是只有会思想的芦苇才能完成的任务。

《记忆传授人》的反乌托邦精神解读

《记忆传授人》的反乌托邦精神解读

《记忆传授人》的反乌托邦精神解读
陈欣;李青
【期刊名称】《知识文库》
【年(卷),期】2016(000)017
【摘要】<正>近年来,反乌托邦末世小说以及由此改编的反乌托邦青春片屡见报端,比如《饥饿游戏》、《分歧者》。

其中,《记忆传授人》(The Giver)也是一部典型的青春题材反乌托邦作品。

该小说是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的一部优秀儿童科幻文学作品。

该小说在1994年获得纽伯瑞奖(The Newbery Medal)以及波士顿环球《号角》杂志奖(Boston Globe—Horn Book
【总页数】1页(P5-)
【作者】陈欣;李青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外国语学院;成师附小万科分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生存困境· 伦理选择· 道德成长\r——《记忆传授人》的文学伦理学解读
2.重塑家园——《记忆传授人》核心意象的话语分析
3.自由意志与人的实践性异化——小说《云图》的反乌托邦精神解读
4.《记忆传授人》中乔纳思的成长探析
5.存在与成长:从迷惘到自由——《记忆传授者》成长主题的存在主义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安市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西安市试卷带解析及答案

选择题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列坐其次次:旁边B.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置:放置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享有D.则或咎其欲出者咎:责怪【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

B项,置:丢下,放弃。

句子翻译是: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辆、人马,自己逃脱独自骑马。

故选B。

选择题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君不如肉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妇女无所幸B.何可胜道也哉沛公不胜杯杓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多谢后世人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其孰能讥之乎【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中一词多义词含义能力。

A项,幸:侥幸/幸:临幸,宠爱。

封建君主对妇妾的宠爱成为“幸”;B项,胜:尽,完/胜:承受,禁得起;C项,谢:谢罪,道歉/谢:劝告、告诫;D项,孰:谁/孰:谁。

故选D。

选择题下列各句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B.悦亲戚之情话C.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D.哀吾生之须臾【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词理解判断能力。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十分,极;B项,亲戚,古义,父母以及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人;今义,跟自己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成员。

C项,不行,古义,不能走路;今义,不可以或能力不够;D项,须臾,古义今义均为:极短的时间,片刻。

故选D。

选择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或命巾车,或棹孤舟A.反欲斗两主B.夜缒而出C.侣鱼虾而友麇鹿D.籍吏民,封府库【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实词中词类活用词活用类型判断能力。

例句:棹:名词作动词,划船;A项,斗:动词使动用法,使……相斗;B项,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伴侣;D项,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故选D。

选择题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吾得兄事之A.太子迟之B.有泉侧出C.屈贾谊于长沙D.晋军函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

2020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届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

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

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要关注外观,而且要体现内涵。

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里。

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缺乏创意。

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

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笺、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

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2020年江门市新会会城华侨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门市新会会城华侨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江门市新会会城华侨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捡漏儿许福元女友豆豆边往三轮排子车上啪啪扔纸箱子,边嘟着嘴假装生气,对男友亮亮说:“你是不是脑残呀?你卖自家的纸箱子还不够,还要收集别家的。

也不够一壶醋钱,还不够我刷流量的呢。

你要收破烂呀!”亮亮嘻嘻笑了:“我这是节约再生资源。

收破烂咋啦?破烂里能捡漏儿!收破烂了!有破烂的卖喽!”亮亮蹬着三轮车吆喝,豆豆坐在他身后排子车纸板上,用温热的小手掌轻拍他后背。

“收破烂的,这儿有几个纸箱子要不要?”说这话的是一个像退休职工又像离休干部,很干净很清爽的老人,拄杖立在一层单元门外,腿边三个纸箱子。

亮亮捏闸跳下车,问:“多少钱?”“给三十吧。

”老人用拐棍敲了敲纸箱子,听声音很瓷实。

“刚才有个收破烂的开个三蹦子,我让他等一会儿。

等我小孙子从电梯上搬下来时,他又开车突突冒黑烟走了。

我这孙子呢,回去打游戏机去了。

现在的孩子,不气你就不错了。

这纸箱子里就是些旧书旧报纸。

你收走,我到凉亭坐会儿。

”亮亮把三个纸箱子搬上车,第三个纸箱子还挺沉。

亮亮一边继续蹬车一边对豆豆说:“你还真跟小主似的,也不帮个忙,连车都不下。

”“你还真能卖萌,好像你是大款似的,连房贷首付都交不起。

也不讲个价,这三个破纸箱子,最多值十五块钱。

”豆豆又呲儿他:“拐辅路,走辅路。

”车子一颠一歪,豆豆随着纸箱子就溜了下来。

摔疼了刚要发作,见纸箱子里掉出一板东西,金光一闪。

豆豆眼光一亮,喊出了声:“钱!”是钱,还不止是一板。

崭新的人民币,一百元一张。

腰封很好,整齐硬实。

一板一百张,一板一万。

俩人看四周静悄悄,开始紧张地数钱,一板,两板,三板,四板,五板……好啊,整整五十板,五十万,五十万呐!天上掉下个大馅饼!这个大馅饼该怎么吃?亮亮挠着头问:“怎么办?”“还能怎么办?”豆豆话语里带着甜丝丝的味道,“贷款买房交首付当婚房。

2020年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0年玉林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朗读者范承刚李德才去世两个月了,整个阳高县城都在谈论他的死亡,人们用一种混杂着伤感和戏谑的口吻回忆着这位71岁老人的一生。

穿过时的军装,戴一身的毛泽东像章,李德才是阳高县的名人。

县城的人们能轻易地给他画一幅肖像:五短身材,大眼粗眉,大檐帽永远端正,墨绿军衣颜色早褪,全身满缀着四十多枚明晃晃的毛主席像章。

他总是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红旗牌28自行车,车后贴着三块写满毛主席语录的纸板,车前挂着一张脸盆大小的毛主席画像——画像被老人当作了车牌。

县城里的人大多能清晰地回忆起他的声音:洪亮,亢奋。

激动时,他会咧开干裂的大嘴,露出两排蛮横而不齐整的黄牙,双手像杨树枝一样摇摆。

30年来,李德才如布道师一般,不厌其烦地寻觅着人群最密集处,开启他激昂而冗长的演讲。

演讲的内容只有一个:红色语录。

政府大院前,他对着来来往往的公务员高呼:“只有落后的领导,没有落后的群众!”体育场里,他跑着步,一遍遍地大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田畔地头,他笑着热情鼓励田里的农民:“备战备荒为人民!”就连在街头有人打架,他也会冲上前,拦下两人,正经严肃地表示:“要文斗,不要武斗……”更多的时候,人们会看见李德才站在县政府门口,针砭时弊,指点江山。

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仍怀抱着坚硬的革命情怀,并试图影响他人。

有时,他也会得意自夸:“马克思的博才,毛泽东的天才,刘少奇的文才,周恩来的人才,张春桥的口才,都不如阳高的李德才!”小城里的人很早就窃窃私语,说李德才“精神有毛病”“学毛主席语录走火入魔了”“陷在旧时代里出不来了”……平日里的李德才和善、勤快,言语清晰,种菜为生,他卖菜羞于与人讲价,遇见老人还免费赠送,这让他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农闲之时,他常推着个小推车走街串巷,收捡人们丢弃的毛主席像章或其他“文革”遗物,最终收集了一两百个像章,装满一个小布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5月May2019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第26卷第3期Vol.26No.3重塑家园《记忆传授人》核心意象的话语分析陈斌峰(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摘要:美国作家劳里的小说《记忆传授人》以丰富的意象呈现了当代少年以知识为工具进行家园重塑的艰难历程,表达了劳里对家园政治的关切。

小说赋予苹果、河流、雪花等意象以解放性话语意义,它们串联在一起共同寄托了劳里对青少年改造现代家园的希望。

从文学话语分析视角,结合《记忆传授人》的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通过对核心意象的批评性话语分析解读深层文本,有助于探寻小说中关于乔纳斯从认识家园到出走家园再到重塑家园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记忆传授人》;家园政治;话语分析;意象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65X(2019)3-0068-09一、文学话语分析纽柏瑞文学金奖作品、美国作家洛伊丝•劳里(Lois Lowry,1937-)的小说《记忆传授人》(The Giver,1993)以12岁少年乔纳斯(Jonas)的视角审视现代社会,反思人类文明,颇具艺术特色与研究价值。

小说描绘了一个近乎完美的乌托邦社区,一切统一规划,安定和谐,没有痛苦,直到乔纳斯接手成为新任记忆传授人,并了解社区运作的真相之后,他决定改变现状,最终到达了理想的彼岸。

小说被评论家贴上了少年小说、科幻小说、反乌托邦小说等众多标签,他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收稿日期:2019-02-25基金项目: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金斯利•艾米斯学界小说的文化话语研究”(FJ2018C072)作者简介:陈斌峰,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重塑家园小说中所揭示的种种社会问题①。

然而,小说早己超越单一的文类限制,将视野投向了整个人类家园,意欲借助文本表达劳里对少年读者特殊的社会期待与话语意义。

小说发表的20世纪90年代处于新世纪的拐点,面对社会变革和价值观巨变,小说以文学话语的方式呼应了这一转型时代的群体焦虑。

因此,对小说文本的解读应该采取文学话语分析方法,它以新的视角介入文本,能够较好地呈现文本的话语意义,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以往研究中的缺憾。

文学话语分析借鉴批评性话语分析的方法,将文学语篇视作一种话语实践,力图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揭示文本中隐晦的权力关系。

“话语是文化和思想的具体方式和形态”(高玉,2009:56),是“一定文化传统和社会历史中形成的思想、言说的基本范畴和基本法则,是一种文化对自身的意义建构方式的基本假定”(曹顺庆,2001:26),这是从社会学视角定义话语。

而文学本身不仅是对社会的反映,更是建构了社会,文学就是话语。

童庆炳(2004:69,67)认为:“文学作为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艺术,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话语行为或话语实践。

把文学不是简单地看作语言或言语,而是视为话语,正是要突岀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具体社会关联性、与社会权力关系的紧密联系”,“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潘红(2015:39)则进一步指岀:“文学作为一种话语实践,也体现着权力运作的效应:文学在书写社会现实之同时,以其文本审美话语中蕴含的支配力量,诉诸人们的情感,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行为,进而以文学话语所衍生的社会权力参与社会实践,参与对社会价值和规范的建构,构筑新的社会秩序。

”由于小说文本的审美性特点往往遮蔽了小说蕴含的深层话语,对文学话语的解读必须结合文本的直接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并对文本叙事结构进行深层挖掘,以窥视文学文本背后作家对社会伦理、生命哲学、民族关怀等的思考。

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话语不仅指涉社会现实,更是与现实互为建构,并在虚实之间与之形成一股张力,源源不断地生成话语意义。

而对少年题材文学而言,意象分析是进行文学话语分析行之有效的路径。

丰富的意象一直是少年文学的一大特色。

虽然我们会注意到这些意象对于小说主题揭示的重要意义,但往往倾向于将它们浪漫化,而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背后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各种社会问题频发,吸引着小说家们的关注。

当代少年小说根据时代转变题材变得日益丰富,“创作领域明显拓宽,创作倾向也由浪漫转向写实”(杨贵生、赵沛林,1996:126)。

少年这一群体己经超越了天真的儿童时代,又逐渐走向成熟,是生理、心理等方面的过渡期与形塑期。

因此,少年文学呈现岀浪漫与现实并置的特点,但落脚点却唤起了少年对当代社会现实的关注。

《记忆传授人》中各种意象的使用不再像儿童小说那样浪漫,而是凸显岀一种现实的厚度。

劳里以丰富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的意象串联起小说文本,那些看似不起眼的意象在文本的深度挖掘中呈现岀多维话语意义,共同展现了乔纳斯从认识家园到岀走家园再到重塑家园的历程。

本文旨在透过房子、苹果、雪花、河流等核心意象在小说文本语境和社会历史语境中的分析,探求这些意象所传递的话语力量和社会意义,从而揭示岀小说深刻的社会内涵与教育意义。

二、家园政治下的压抑性话语“家园意识是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内涵,它一方面指岀了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道岀了人类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的存在意义。

”(袁霞,2014:70)作为一部反乌托邦小说,《记忆传授人》反映了作家的家园意识,这集中体现在社区里的房子这一意象中。

小说中居民的住所里统一配备专门的词典和社区指南、规则等,别无他书,获取知识的权利己经被剥夺。

为了避免饥荒,每家每户都严格按照一对父母加一对子女的组合方式构成,严格控制人口。

每个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生活都己经被程式化和固定化,大家穿着统一化,住宿标准化,不允许任何改变。

除了日常居住的房子,小说中另一个常见的房子便是养老院(House of the Old)。

进入养老院的老人们即将面临的便是解放仪式(release)。

所谓解放,其实就是在当事人不知情的前提下对老人实行安乐死,目的是避免社区里的任何痛苦。

这一切与其说是房子,倒不如说是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13)或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所谓的“全景监狱”(panopticon)。

监狱是许多单独的囚室组成的环形建筑,中心是瞭望台,负责监视囚室里的一举一动,但囚室里的囚犯之间却无法进行沟通,“在被囚禁者身上造成一种有意识的和持续的可见状态,从而确保权力自动地发挥作用”(福柯,1999:226)。

《记忆传授人》将这样的监狱写进小说。

所有的住所都安装了监控,房子里每个人的行为都受到监视。

一旦有人违背了社区规则,社区广播就会响起警告。

社区里“发展岀一整套对人类进行驯服的技巧,把他们禁锢在特定的地方,进行监禁、奴役、永无止息的监督”(包亚明,1997:30)。

房子本应是温馨、和谐的家的代名词,却在小说中指向了禁锢、专治、牢笼等寓意,是家园政治下压抑性话语的体现。

“任何房屋都有文化的维度。

”(Ballantyne,2007:21)小说中的房子寓意深刻,己经超越了简单的客体范畴。

“'家园'不是一个简单的自然客体,而是一个通过'权力',以一系列'表征'性符号为媒介所建构的'主体想象物'。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所有的家园建构都是'政治性的'(political)。

”(费小平,2010:1)小说中的家园几乎没有任何纯天然的风景,只剩下人为建造的统一规划的房子和社区景观。

在长老们构建这一社区景观的过程中权力发挥了作用,并对空间表征产生了影响。

他们选择了一切安逸、美好的事物,排除了社区里一切可能的伤害。

正如罗斯玛丽•乔重塑家园治(Rosemary George,1999:2)所言:“'家园'概念得以建构的基本组织原则便是选择的包容性与排他性……术语'家国'本身表达的是一个对主体存在而言必要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综合体。

”小说中的房子成为了承载着统治阶级权力与欲望的场所。

房子所体现的牢笼式家园政治还体现在对身体的压抑和主体的缺失。

小说中的青春期孩子们都被要求食用药片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而夫妻的结合依靠的不是性,而是统一配备与生产。

除了对性的压抑,社区对个人的情感和记忆也予以无情的剥夺。

身体与房子都成了空壳,一切主观体验都己经被掏空。

房子与身体的双重禁锢凸显了劳里对现代性的忧虑。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流水线生产方式促生了同质化“僵尸产品”的岀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国际联系的增强,地区一体化逐渐形成,并逐步走向全球化,地球村概念让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进入信息社会,复制、粘贴己成为日常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在通讯手段发达、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文化渐渐失去独特性,趋向融合,而人最可贵的情感也在逐步消失。

在社区里连用词都被严格规范,每家每户配备的字典都是经过严格筛选的,语言也成为禁锢自由的牢笼。

当亚设描述自己路过渔场看着工作人员分鲑鱼而发狂(distraught)时,教师指岀“发狂”一词语义过重,应该改为“分心”(distracted)。

当乔纳斯说自己饿死(starving)时,母亲及时将其更正为饥饿(hungry)。

当乔纳斯询问父亲是否爱(love。

他时,父亲要求他改为喜欢(enjoy)o最为残酷的解放仪式其实就是一种屠杀。

在社区里情感色彩过重的词语都被禁止使用,只能用中性词或者委婉语,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内心情感的贫瘠和自我的缺失。

从身体到心理,从个人到社区,房子的牢笼意象凸显了后现代社会的生存困境,寄托了劳里对少年一代追寻自我、改造生活的希望。

三、知识话语支配下的家园再认识《圣经》借助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的故事表达了人类探索知识的欲望。

这一禁果也被称作“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创世纪》2:16)o然而,人类岀于对知识的渴望而走向堕落,从此踏上了漫长的赎罪征程。

禁果一般被认为是苹果,它是人类知识与智慧的象征。

苹果这一意蕴丰富的意象在劳里笔下被赋予一种革命的话语含义,它在小说中多处岀现,是理解小说中乔纳斯对家园认知历程的一条重要叙事线索。

小说中对苹果色彩等各方面的感知权也被剥夺。

但是与偷食禁果而导致堕落不同,乔纳斯通过苹果了解了家园,获取了知识,从而获得了新生。

乔纳斯对苹果的认知经历了三次重要变化,层层递进,独立人格与自我意识逐步彰显。

他初次感知苹果是在和亚设(Asher)玩接物游戏时。

就在苹果被抛起时乔纳斯第一次感受到了苹果的异样。

虽然“它还是原来的苹果,大小、形状相同”(Lowry,2014:30),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年第3期但是乔纳斯就是觉得它变了,即感知到红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