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最近读完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对曼瑟尔·奥尔森和公共选择理论有了新的认识,也发现他的理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存在,作者对其进行梳理、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一套理论体系,现在将此书的理论简要介绍,并发表我的观点。
这本《集体行动的逻辑》即是对集体行动理论进行系统阐述的经典著作,被认为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奠基之作。
首先,奥尔森教授分析了公共物品和集体的概念,得出一个结论:在严格坚持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下,经济人或理性人都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采取行动。
接着,作者对集体利益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区分了相容性和排他性的集体利益,从而将集团也分为(利益)相容性集团和(利益)排他性集团。
作者做出判断:较之排他性集团,相容性集团更有可能实现集体的共同利益。
对于集体行动总普遍存在的集团成员“搭便车”行为,作者设计出了一种动力机制——“有选择性的激励”。
这种激励之所以是有选择性的,是因为他要求对集团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即“赏罚分明”。
而要做到这样成本是如此大,以至于实际上要促成这样的集体行动是不可能的。
因为集团规模大、成员多使做到“赏罚分明"得花费高额的成本,它包括有关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信息成本和度量成本记忆奖惩制度的实施成本等。
显然,不仅仅是收益分享问题阻碍了大集团实现其共同利益,而且组织成本随着集团规模的扩张而剧增也使之难以为继。
这就是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在。
而小集体则是例外的,因为小集体成员人数少,因此叫之实现的集团总收益,集团的总成本更小。
在此情形下,小集团的每个成员发现,一旦他为集体利益去行动,他从中获得的收益超过了他为之而付出的成本。
这时,个人利益才会与集体利益相一致。
这时候集体行动才能够得以促成.奥尔森教授的结论是:小集团比大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具有有选择性的激励机制的集团比没有这种机制的集团更容易组织起集体行动。
奥尔森提出的理论有完整严密的逻辑,作者在本书探讨了工会、阶级、压力集团等集团的表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
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
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
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2页)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对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理解——《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报告
必然 还需要 经过全面的论证 。遇到问题时 , 社会 内部衍 生一些力量 , 在一定范 围起到的 作用也许 比政府排他性治 理更好些 。 社会 当 中存 在 的一 些沿 袭下来 的习俗 会对集 体行 动起到重要作用 , 集 团内部的 自 发集 团也可 能会 通过 契约 的形式来 防止 搭便车 现象 的 产生 。
二 、集体行 动理论 的 一些局 限
奥尔森 的理论 阐述具 有 通俗 明了 的风 格, 其对集体行动理论的分析入木三分 ,直 指要 害。其理论很好 的解释了哈丁的公用地 悲剧 ,印证 了 “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 务常常是最少 受人照顾 的事务 。 ”现实生活 中有很多公共事 务的困境 , 导致公共资源的 利用 无度 、浪费 现象及公 共组 织 的效 率低 下 。奥尔森的 “ 选择性激励”为 我们解决这 些 问题 , 避免搭便车提供了新 的思路 和解决 途径 。但其理论 也并非是万能理论 , 也有其 局 限性 。通过对 这一理论 的深入思考 ,本人 对 其理论 的前 提假设 及其 阐述 过 程中 的细 节方 面提 出了一些浅薄的质疑。 首先 , 用 “ 理性人 ”的假设来解释集体 行 动的问题 , 并不 能如实反映客观现实 中集
限性。
通过阅读 奥尔森 的 《 集体行动 的逻辑 》 , 我们 可 以逐 步清 晰地 了解 奥尔 森提 出集体 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 , 其阐述 的集体行动 理 论 为我们 理解和解 决客 观现 实 当中的诸 多 相关 问题具有启发作用。同时 ,随着对这一 理论 的关注和更深一步的思考 , 我们也发现 其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
路 奥 尔森 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 “ 理性人” 的假 设 , 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 自 利 的、短 视的 , 人们总是寻求最大 的收益和最低 的成 本。从 这一假设 出发 。奥尔森对 “ 有共 同利 益 的个人组 成 的集 团通 常是试 图增 进那 些 共 同利益”这一观点 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 , “ 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 , 或者除非存 在 强 制或其 他某些 特殊手 段 以使 个人 按 照他 们 的共 同利益行事 , 有理性 、寻求 自我利益 的个 人不 会采取 行动 以实现 他们共 同的或 集 团的利益 。 ”奥尔森 重点 考察 了集 团规模 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 , 对大集团和小集 团 做 了区分 ,认为集 团规模越 大 , 增进集 团利 益的人 获得 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 , 组 织成本也越高 ,集体行动越 困难 。奥尔森指 出 :“ 在任何一种情 况下 ,规模是 决定对个 体利 益 自 发 、理性 的追求是否会导致有利于 集团的行为 的决定性 因素 。比起大集团来 , 小集 团能够更好地 增进其共 同利 益。 ” , 他指 出一 个具有 共同利 益 的集体并 非必 然产 生 集体行动的根源在 于集 团内广泛存在 的 “ 搭 便车”现象 。一个理性的人是不会参 与到集 体行动中来的 ,因为这要 花费私人 的成本 , 而收益却是集体共享。针对大集 团集体 行动 提供公共物品的困境 , 为避免搭便车 ,奥尔 森设计建立独立的 “ 选择性 的激励 ”驱使潜 在集 团中的理性 个体 采取有 利于 集团 的行 动 。这些 “ 选 择性激励 ”可 以是积极的 ,也 可 以是消极 的, 即既可以通过惩罚没有承担 集 团行动成本的人来进行 强制 , 或者也可 以 通过奖励为集体利益而出力的人进行诱导。 除了考虑集 团规模外 , 奥尔森还简要分析 了 集 团结构对集体行 动的影响 。他指 出 :“ 一 个集 团, 如果其成员对一件集体物 品的兴趣
个体与集体之争_兼论集体行动的逻辑悖论
【理论与改革】2005・6通常,人们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均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换句话说,人们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努力,并从中获得利益。
但曼瑟尔・奥尔森对“集体行动的逻辑”的研究结果表明,每个人并不一定都会从集团合作中受益,“除非存在强制或其它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是不会采取行动已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换句话说,即使一个大集团中的所有个人都是有理性的和寻求自我利益的,而且作为一个集团,他们采取行动实现他们共同的利益或目标后都能获益,他们仍然不会自愿地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①奥尔森指出,由于“搭便车”问题的存在,以及经济学关于人及其行为的假定条件,理性经济人是不会为集团的共同利益而努力的。
由此可见,奥尔森的研究结果和人们的常识是相悖的。
本文把上述奥尔森的研究结果称之为集体行动的“结果悖论”。
那么人们是如何来界定“集体”概念的呢?经验上判断,人们通常从数量上来考察“集体”,认为由两个人以上组成的团体就可以称之为集体。
实则不然。
人们常规的思维将“集体”等同于一个集合概念,认为他们之间是“1+1=2”的关系。
本文研究的“集体”并非是“经验集体”,并非是个体简单累加的关系,本文研究的“集体”更注重集体内涵的研究。
奥尔森认为,拥有共同利益的人集合在一起就是“集体”。
他写道,“一些随即挑选的人也可以成为一个'集体';但对集体的大多数讨论看来关心的主要是有共同利益的集体。
”②他引用了阿瑟・本特利以及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的观点,并采用了他们对“集体”的定义,即“每个集团都有其利益”。
③这种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或在一定范围内具备公共利益的性质(关于公共利益1的阐述不是本文研究的范畴),这样看来集体的存在是以其共同利益(公共利益)的存在为前提。
本文认为,“集体”等同于“团体”,集体行为就是团体行为。
心理学家塔菲尔将“团体行为(inter-groupbehavior)界定为“人们以团体成员的身份做出的行为,是团体成员采取的统一行为”。
最新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精品
浅谈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论文摘要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著作中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在集体行动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并最终提出了进行选择性激励的方法,从而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困境。
但正是由于其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所以其理论自身也具有局现性。
论文关键词理性人搭便车选择性激励曼瑟尔·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在和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理论的发展。
他在书中对于传统的利益集团观进行了批判。
对于集团的研究,传统的理论家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总是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服务。
在奥尔森看来,这些理论貌似合理却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理性的“经济人”会在集体的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排除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团和集体行动,在研究和探讨集体行动及其困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对于集团这个词,不同的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
本特利是集团理论的创始人。
他在《政府过程》一书中指出,社会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组成社会的群体联合。
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都可以由有相同利益个体组成的群体来代表。
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经济、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
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集团行动。
在本特利之后,杜鲁门修正了这种群体与利益一一对应的关系。
他认为,当具有共同态度的一部分人正式或非正式地结合成一个团体,以建立、维持与增进共同态度所蕴含的行为模式,向社会上其他团体提出其主张,并进而谋求实现其主张时,便构成了利益集团。
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2019.6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学术园地每个人都是社会上的人,集体行动密切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集体行动,就无所谓人类社会的整体架构,而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各类集团与组织大量涌现,集体行动的失效现象却在与日俱增。
人们不禁想问,集体行动体现出何种逻辑、是什么引发了集体行动的失效、该困境的出路在何方?……奥尔森教授将经济学方法引入对社会政治现象的研究之中,基于理性人假设批判了传统集团理论,提出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困境,并予以两种解决方案,为集体行动问题的探究,于重重迷雾中窥见了一丝智慧的微光。
一、集体行动的逻辑: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冲突传统的集体理论认为,集体是拥有共同利益的个体的集合,集体目标的实现使集体中的个体均能够获益,为了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具有理性、寻求利益的个人会为了共同利益而行事,即在必要时采取行动以增进和维护共同利益,推动集体利益的最大化。
由此我们推想,同一公司的员工会积极参与例会和团建活动,同一社区的居民会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同一产品的消费者会组织起来和售假的商家据理力争……但事实上,上述现象不一定发生,基于成员共同利益组成的集体,无法推导出所有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采取行动的一致性。
对集体内部成员而言,集体行动所产生的集体物品类似于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集体采取行动的过程中,少数成员的消极对待甚至不采取行动也可以确保其在集体实现目标后分得一块蛋糕,因此为最大化个人收益而最小化支出成本,个体会减少对集体物品生产的贡献,避免承担集体行动的成本却试图分享由他人提供的集体收益,产生搭便车的集体行动困境,这无疑阻碍了集体利益的进一步实现,彰显出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难以规避的冲突性,但对自利的个人而言,搭他人劳动便车的行为却是合乎理性的,即奥尔森所谓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1]为对集体行动的逻辑做进一步诠释,奥尔森按照集团规模和互动频率将集团分为大集团和小集团两类。
关于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
关于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的分析作者:赵蓉蓉来源:《法制与社会》2012年第33期摘要曼瑟尔·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著作中基于“理性人”的假设,提出了在集体行动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并最终提出了进行选择性激励的方法,从而解决集体行动中的困境。
但正是由于其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所以其理论自身也具有局现性。
关键词理性人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作者简介:赵蓉蓉,陕西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244-02曼瑟尔·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集体行动的逻辑》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有力地推动了集团理论的发展。
他在书中对于传统的利益集团观进行了批判。
对于集团的研究,传统的理论家认为具有相同利益的个人所形成的集团,总是有进一步扩大这种集团利益的倾向,每个集团都是为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服务。
在奥尔森看来,这些理论貌似合理却还有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发生:理性的“经济人”会在集体的行动中“搭便车”,从而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排除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的、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团和集体行动,在研究和探讨集体行动及其困境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
对于集团这个词,不同的理论家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和分类。
本特利是集团理论的创始人。
他在《政府过程》一书中指出,社会本身只不过是一些组成社会的群体联合。
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利益,这些利益都可以由有相同利益个体组成的群体来代表。
本特利认为,利益集团是经济、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本力量。
每个集团都有自身的集团利益,集团利益总是导致集团行动。
读书笔记 集体行动的逻辑
自本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以来,现代经济学中兴盛、发展起来了一门新的分支——公共选择理论。
它研究的是传统经济学不予关心的非市场决策问题,或者说是集体行动问题。
传统经济学之所以不研究这类问题是认为,诸如此类的决策和行动由于是由非市场因素决定的,所以就超出了经济学有关行为的传统假定。
可现代经济学的拓展和进步恰恰证明了:非市场问题并不意味着不能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
相反,公共选择理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牢牢扣住“经济人”这个最基本的行为假定,认为除了参与私人经济部门活动的人之外,公共活动的参与者也受制于此,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的公共利益(或集体利益)是不存在的。
理论前提:对理性人假设奥尔森的前提假定是:人是理性的,因此不会浪费金钱、时间和资源。
如果人们不需要花费资源,即可获得所需,那么他们就不会花费资源争取利益。
奥尔森认为,利益集团的实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追逐特殊利益。
利益集团为其成员谋取利益的惟一途径,只能是在杜会的总利益中争取较大份额,而不顾社会的总的利益是增加还是减少。
第1章集团和组织理论第1章对集团和组织行为的某些方面作了逻辑的理论的解释。
1.1组织的目的大多数组织的目的是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但这种利益是共同利益1.2公共物品和大集团奥尔森用了一个经济学中很简单的公共物品的提供的例子来指出传统理论的致命缺陷,在一个完全竞争产业中,所有企业显然对更高价格有共同的利益,但每一个企业都发现当价格高于边际成本时,增加产出是有利可图的,结果导致所有企业都增加生产,价格下跌,每个企业的利润都减少了,怎样才能防止这一现象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外部干预,政府价格支持,关税,卡特尔协议和诸如此类的措施可以防止企业采取与它们利益相相悖的行为。
但是奥尔森此时又给人们拨了一盆冷水:正如某一生产者为提高其产品价格而限制产量是不合情理的一样,要他牺牲时间和金钱来资助其产业的游说集团获得政府帮助同样是不合情理的。
集体行动理论名词解释[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集体行动理论名词解释[浅谈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理性人集体行动搭便车选择性激励曼瑟尔・奥尔森,1932年1月22日生于美国北达科他州,1998年2月19日逝世。
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马里兰大学从事教学研究,也在美国空军服过役,曾在约翰逊当政的美国健康与福利部任职。
他的主要论著有:《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兴衰探源》、《权利与繁荣》、《战时短缺经济学》、《一份准备中的报告》、《没有增长的社会》和《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等。
曼瑟尔・奥尔森撰写的《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新政治经济学的经典著作。
通过研读,我们可以逐步清晰地了解奥尔森提出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其阐述的集体行动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客观现实当中的诸多相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
同时,随着对这一理论的关注和更深一步的思考,我们也发现其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
一、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根据全书对集团这一概念的使用情况,可以认定本书在对集团进行分类时是根据的集团成员数量,也就是说尽管存在规模的大小差异,只有数量庞大的才是大型集团,而只有少数成员的集团是小集团,而这两种集团是具有不同性质的,其不同性质之所以存在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就是成员数量及由此所体现的集团性质。
而集团的具体表现形式则可以归纳为行业、组织、特定人群等等,其特性是特定性质的并且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组成一个集团,这个集团的成员可以互不相识,或者没有集合起来组成特定组织的意愿,这里还产生了组织的、积极的集团和无组织的、消极的集团的分别,后者是一种潜在的集团,其成员的凝聚力不强,比较松散,难以成为正式组织的成员,这也是大型集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传统集团理论会认为集团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的本能,或者现代集团是原始社会进化的结果,尽管存在这两种观点,但都有一个共同性,即认为现代集团和现在才产生的大集团,与以前的集团以及更具历史传统特征的小集团有着共同的性质和功能,只要将后者的功能乘上相关的乘数就可以找到现代大集团的功能,而这正是本书在后面各个章节所要反驳的。
奥尔森及其集体行动理论
生一定的影响, 但从长期来看, 扩张货币供 给量不但不会降低失业率, 还会造成较高的 通货膨胀预期, 从而导致物价水平的持续上 涨; 同时有实证研究证明, 货币供给量已经 不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王建华 在 2005 年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 货币供给量的有效性已经大大降低) 。因此 本文建议应放弃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 的中介目标, 转而采取利率作为中介目标, 或直接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 架。我国学者程瑶和王芙蓉已经在 2006 年 证实了利率是比货币供给量更好的一个货 币 政 策中 介 目 标, 更 符 合 可测 性 、可 控 性 和 相关性的标准; 另外我国也可以实行通货膨 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框架, 这一框架的因素 包括: 中央银行制定稳定物价的政策; 公布 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货币政策; 公布中长 期所要达到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膨胀率区 间; 经济面临短期冲击时对政策进行相应调 整; 增加责任的透明度, 定期向公众提供信 息, 使公众能够更好的了解央行的政策意 图。因此从这一框架的因素可以看出通货膨 胀目 标 制 是一 个“受 约束 的 相 机 决 策 ”政 策 框架, 它以稳定物价为首要目标, 与我国“保 持 物 价稳 定 ”的 货币 政 策 目标 相 符 合 , 并 且 这一制度通过定期的向公众公布通货膨胀 指数及其波动范围来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 度, 增强中央银行的责任感。因此这一制度 可以降低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 使政府当局 可以在较低的通货膨胀率水平下实施其他 的经济政策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
曼 瑟 尔·奥 尔 森 作 为 公 共 选 择 理 论 的 主 要 奠 基 者 是 20 世 纪 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著述甚丰, 其中主要论 著 有《集 体 行 动 的 逻 辑》(1965 年)、《国 家 的 兴 衰》( 1982 年) 、《权 利 与 繁荣》( 2000 年) 、《没 有增 长 的 社会》( 1974 年) 等 , 前三 部 是 他 的 成 名 作 。 其 中 前 两 篇 堪 称 姐 妹 篇 , 后 者 运 用 了 前 者 的 理 论 ,《集 体 行 动的 逻 辑》影响 最 大 。
浅析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浅析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作者:史静韩春霞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年第31期摘要从柏拉图时代到休谟时代,学者们关于集体行动的观察和思考从未间断。
其中曼瑟尔·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对政治学乃至社会学的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
书中,奥尔森以“经济人”、“理性人”作为逻辑起点,否定社会学家习以为常的观点,建立自己的集体行动逻辑。
而分析奥尔森的集体行动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奥尔森集体行动搭便车有选择的激励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识码:A1相关概念1.1集体行动的相关概念1.1.1集体(组织)不同学者对“集体”界定不同。
一般认为:相对于个人而言,集体是由多个个体组织聚集在一起,为了共同目标、利益而进行的活动。
当我们在界定个人与集体的相互关系时,通常是把它理解为个人与整体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或具体理解为个人与代表整体或社会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的关系。
文中所指具有共同利益的多个个体集聚起来形成有组织的群体。
1.1.2行动本文借鉴沃特斯对行动的界定,即行动是与一套意义、理由或意图相关的行事过程,对行动的强调意味着个体是社会的能动者,作为主动的行动者,面对种种社会刺激,他们感觉着、思考着、行动着。
1.1.3集体行动集体行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集体行动是指集体所采取的行动,包含突发的集体行为和正式社会运动。
狭义的只是指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等这类有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组织所采取的促进集体利益的行动。
本文将集体行动界定为:为了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实现,许多个体聚集起来,采取有利于实现共同利益、共同目标的共同行动。
1.2“经济人”与“理性人”1.2.1“经济人”包含三方面的意思:第一,人是“自利性”的个体,经济学家认为社会竞争的幸存者都好像是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而那些不按照自利原则行事的人已经消亡;第二,个人的理性选择导致对幸福最大化的追求;第三,每一个人的自利行为与群体内其他人的自利行为之间的一致性假设。
试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试述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作者:高金慧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第33期摘要:本文在论述、总结奥尔森教授观点的基础之上,分析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前提,并由集体行动的悖论出发得出集体行动理论实质即个体与集体利益之间博弈的结论。
关键词共同利益集团规模“相容性”集团“排外性”集团有选择的激励强制性措施一、奥尔森教授“集体行动的逻辑”奥尔森教授认为集体中的个人采取的大多数行动都是通过组织所实现的,其成员不但可以通过组织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亦可实现其纯粹的个人或私人利益。
这里,这个共同的利益可以被视为一件公共物品,根据公共物品的定义“任何物品,如果一个集团xl.…xi…xn中的任何个人Xi能够消费它,它就不能不被那一集团中的其他人消费”,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
那么,如果集体中的个人想要采取行动来实现其共同利益,则他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行动成本,然而此次行动的收益即公共产品可以被集团内部的所有个人所共享,分给采取行动个体的收益只是这其中的一小部分,且集团规模越多,他付出的成本越多,得到的收益越少,因此有理性的人会首先考虑到他自己的个人利益,而选择放弃集体行动。
同理,如果在集团内部建立一个追求公共利益的组织或是任何性质的游说组织,那么组织成本亦由少部分人承担,成果由集团之内的所有人共享。
这就是集团内部所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现象。
据此可以得出,集团规模越大,其成员采取行动来实现其集体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小。
“三个和尚没水喝”也可以用这个道理来解释。
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如上所述,一般集体中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集体利益,但集体利益确实是客观存在的。
奥尔森教授并没有忽视这一点,他认为要实现集体利益必须采取“有选择的激励”措施,或者一些强制措施,来区别对待集体中的成员,奖励为集体利益做出贡献的成员,惩罚不响应集体行动的成员,或是像工会组织一样,采取类似“只为参加工会的人提供工作”的强制措施。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 读书笔记
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美]曼瑟尔·奥尔森著陈郁郭宇峰李崇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4第一版,2003.3第三次印刷一、搭便车理论的核心观点以及方法论基础本书作者奥尔森创造性的在集体行动的研究领域,引入了传统经济学经常强调的个体主义方法论的视角。
传统的社会理论家研究集团行为时总是认为,组织或集团的存在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而且它们也能有效的做到这一点。
而奥尔森从经济学的个人主义视角出发,首先假定,每个人都是理性人,而理性人的显著特征就是行为前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和权衡,以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为目的,即使在组织或集团中也是如此,由此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理性的自利的个人不会积极主动地发动集体行动、提供集体物品以满足所属集团或组织的需要,必须对集团成员实施选择性激励才能提高成员提供集体物品的可能性。
具体来说,不同规模和性质的集团对其成员行为有不同影响。
在集体物品的获取方面,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优势。
集团越大,它提供的集体物品的数量就会越低于最优数量。
而在抱有共同利益的小集团中,存在着少数“剥削”多数的令人惊讶的倾向。
可以说,个体主义方法论和理性人假设是本书所提出的搭便车理论模型的方法论基础。
二、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思路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采取“理性人”的假设,他假设人都是理性的、自利的、短视的,人们总是寻求最大的收益和最低的成本。
从这一假设出发,奥尔森对“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1页)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他认为,“除非一个集团中人数很少,或者除非存在强制或其他某些特殊手段以使个人按照他们的共同利益行事,有理性、寻求自我利益的个人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
”(2页)奥尔森重点考察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对大集团和小集团做了区分,认为集团规模越大,增进集团利益的人获得的集团总收益的份额就越小,组织成本也越高,集体行动越困难。
[分享]集体行动的逻辑
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笔记曼瑟尔·奥尔森(Mancur Olson)[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
主要著作包括:《战时短缺经济学》(1963)、《集体行动的逻辑》(1965)、《一份准备中的社会报告》(1969)、《没有增长的社会》(1974)、《健康护理经济学新方法》(1982)、《国家兴衰探源》(1982)和《权力与繁荣》(2000)。
【摘要】:《集体行动的逻辑》是一部有关人类行为理论的巨著,它对个人在具有集体利益的组织中为何引发行动困境这一问题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然而,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的缺陷在于它把这个理论简单地建立在“经济人”假设,用单一的理论去解释全部现象。
而且还把集团成员多少是衡量集团规模大小唯一变量等假设,从而导致该理论在解释现实的过程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集体行动、理性人、搭便车、选择性激励、中国国情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这本书是从集团和组织理论的概念入手,将理性人假设引入社会领域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中,奠定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很好地解释了生活中诸多集团及政治问题。
以下便是我的相关读书心得:主要内容简介、重要关键词介绍、读后思考。
1、主要内容简介第1章奥尔森首先阐述了集体行动理论与理性人假设的相关理论,为从微观机制来对集团腐败进行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2章奥尔森鲜明地反驳了传统理论丝毫不加怀疑地认为正如单独的个人会为他们的个人利益而行事一样,有着共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集团会为他们的共同利益而行事。
并随后得出了在许多情况下小集团比大集团更有效率、更能创造价值的观点。
第3章则考察赞成工会的论点的含义,并得出以下结论:某一形式的强制性会员制度在大多数情况下对工会是生死攸关的。
第4章则用本研究中提出的方法对马克思的社会阶级理论进行考察并对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提出的国家理论进行分析。
第5章按照研究阐述的逻辑对许多政治学家使用的集团理论进行分析,并证明对这一理论的通常理解在逻辑上是矛盾的。
奥尔森模型的动机和原理
奥尔森模型的动机和原理1 理论背景曼瑟尔・奥尔森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奠基者,是20世纪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所提出的集体行动理论与分利集团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他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探源》、《权利与繁荣》这三本著作中,其中前两篇堪称为姐妹篇,后者主要运用了前者的理论。
在《集体行动的逻辑》中,奥尔森主要回答了“为什么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的问题,奥尔森从理性人假设和个人主义方法论出发,认为“搭便车”思想的存在,导致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
既然集体行动出现困境,那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奥尔森指出大型集团的成功主要取决于它们是否具有选择性激励:(1)具有行使强制性措施的权威和能力;(2)具有向个人提供积极诱导资源的能力。
在《国家的兴衰探源》一书中,奥尔森运用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国家兴衰之道,认为社会中的利益集团如同集团中的理性个人,具有搭便车的天性,他们在集团狭隘利益诱惑下成为分利集团,其行为扭曲了市场过程和政府过程,导致了制度僵化和经济停滞的社会后果,因此,国家必须依靠立法来对利益集团的活动施加限制,强化利益协调机制。
在以往对奥尔森的研究中,大多是对他的集体行动理论的应用性研究,而忽视对他的理论的辩证思想,本文对奥尔森的利益集团理论以及其论证过程进行了整体的梳理与评析。
2 奥尔森理论的辩证过程奥尔森认为:对每一个人都有利的集体行动常常难以实现。
也就是说公共活动的参与者都有使自己行为最大化的倾向,无行为主体的所谓公共利益是不存在的。
传统观点通常认为:“有共同利益的个人组成的集团通常总是试图增进那些共同利益”,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集团存在着共同的利益,那么这个集团便会采取一致的行动来争取他们共同的利益,如许多工会理论、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等,但是,奥尔森教授却批判了这个观点。
他的批判是以“经济人”这个前提出发的,他认为:“由于集团提供的是公共物品,其每个社会成员不管是否对这一物品的产生做过贡献,都能享受这一物品所带来的好处,于是当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为获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奋斗时,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想让别人去为获取公共物品而支付成本,自己则坐享其成,这种‘搭便车’的思想,使得任何理性人都不会自愿的为集团的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
理性人、自利与道德性激励——评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二。
一四年第四期95●政治学理性人、自利与道德性激励——评述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刘华云(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理性人假设为其逻辑出发点。
区别于经济人假设。
理性人假设以严格的工具理性计算行为成本一收益,抛弃了经济人假设中的行为动机与道德价值考量。
但是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理论中过多强调经济组织与集团成员个体的自利动机而造成理性人与经济人的混淆,由此导致学界认为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力薄弱。
不能解释经验生活中慈善与宗教组织等大型集团的运行。
研究发现,澄清奥尔森理论中的自利与理性、选择性激励和道德性激励的关系。
可知利己与利他、选择性激励与道德性激励在集体行动理论中的统一,这极大丰富了奥尔森集团理论的解释力。
关键词:理性人;自刺;选择性激励;道德性激励中图分类号:C9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684(2014)04—0095—05Rational Man,Self-interest and Moral Incentives——A Study o n Mancur Olson’S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LIU Hua—yun(School矿Public Affairs,Xiamen Unwersity,Xi amen361005,China)Abstract:Olson takes the hypot he si s of rational human a s the theoretical basi s,whic h is frfferent from the hypoth es is of eco nomic man.T he hypothesis of th e rational man rationally calculates t h e C OSt-be nefit of behavior with st ri ct tools,abandoning conside rat io ns of t he behavior mot iv at i on and moral values of economic man.H ow eve r,t oo much emphasis o n economic org ani zat ion and gr o up member s!individua l self-interest motiv at ion in the the ory o f collective action c a u s e s confusion of the rational man with the economic man.Scholar s thi nk Olson’s explanatory power for the collective action theo ry is weak,fo r the th eory c a n n o t explain the oper at io n of char itabl e and religious organiza tio ns and other large groups.The s tu dy fi nds that clarifying the relationshi p of self-interest and rationality,selective and moral incen tiv es i n Olsen’S theory,we c a n know the unificat ion of serf-interest and altru is m,se lec ti ve in cen tiv es and moral incen tiv es in the collective action theory.Key word s:r ati on al ma n;se lf-int ere st;s ele cti ve incentives;moral incentiv es奥尔森作为一名多产的经济学家,其理论影响发表以来,他后期的每一部著作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并不局限子经济学界,而是对整个社会科学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著作还包括《国家的兴衰》(1985)、《权巨大的理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收稿日期:2008-04-30理性人假设与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高春芽(天津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天津,300383)摘 要: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将理性人假设引入社会领域集体行动问题的研究中,奠定了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
奥尔森认为理性的集团成员根据成本———收益决定是否参与集体行动,但他没有系统论述利他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对集体行动过程的影响。
关键词:奥尔森;理性人;集体行动中图分类号:D 0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681(2008)04-0016-03作者简介:高春芽(1978-),男,江苏宿迁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讲师,政治学博士,主要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在集体行动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奥尔森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打开了通向正式研究集体行动之门”。
[1](P 3)奥尔森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冲击了多元主义集团理论,还在于使用新型方法论,分析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
托马斯·谢林认为,奥尔森主要使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即方法论个人主义和理性人假设。
[2](F o r e w o r d )而奥尔森在《经济、行为和逻辑》中指出,他接受并使用了方法论个人主义,但自己并没有使用理性人假设。
[3]如何评价理性人假设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这已经成为需要明确辨析的问题。
一、理性人的含义理性人(r a t i o n a l m a n )是公共选择学派使用的行为模型,但在西方思想史上,对人类行为进行理性分析并非始于公共选择学派。
英国思想家亚当·斯密与霍布斯在对市场交易和政府起源的分析中就已经指出,具有自利性的个人能够理性地交换产品或签订社会契约。
杜鲁门对此认为:“政治学与经济学的古典理论若隐若现地都是从孤立的个人出发。
不管是经济人还是政治人,都被假设为运用着`理性选择',并以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而独立行动着。
”[4](P 14)公共选择学派从经典著作中汲取了思想灵感,明确地提出并使用理性人模型研究非市场决策问题,在社会科学中引起了方法论革命。
理性人并不是对现实世界中个人行为经验特征的描述,而是对个人行为取向的设定。
唐斯认为,“理性人仅仅指这样一种人,他们在自己知识的限度内,运用每单位有价值的产出的最少的稀缺资源投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5](P 5)理性人总是采取有效的方法,力图在一定产出下使投入最小化,或在一定投入下使产出最大化。
理性人模型具有重要的工具性价值,研究者籍此能够以统一的人性观分析个人在不同环境中的决策行为。
理性人假设仅在“逻辑上一致”的意义上是“正确”的,无须在在经验上加以反驳。
[6](P 160)和理性人有关的另一个概念是经济人(e c o n o m -i c m a n ),在有些学者的著述中,这两个概念被互换使用。
经济人是从对市场交易的研究中提炼出来的行为模型,随着公共选择学派的兴起,经济人的适用范围从经济领域扩展至政治领域。
由于经济人具有物质利益最大化倾向,这和现实中的社会人相距甚远,一些学者拒绝使用这个概念。
唐斯就认为经济人已经“臭名昭彰”,功利主义的经济人“仿佛具有一个计算器似的大脑”。
[5](P 6-7)同经济人相比,理性人更有可能受到利他主义、信息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影响。
在奥尔森的著作中,他主要使用的概念是理性人而不是经济人。
二、奥尔森对理性人假设的运用奥尔森的研究方法源于经济学,他认为:“一个人无论何时采取行为,均假定其行为是理性的,是为了促进他具有的某种`利益'。
”[6](P 160)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以公共选择理论的早期发展为条件。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征是,将经济学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中运用和延伸。
唐斯、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主要关注选举和立法过程等政治问题,奥尔森比他们更加广泛地使用了理性人假设,他将此方法延伸至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以外的社会领域,提出了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参与理论。
[7](P 13)(一)理性人与自利性戴维·瑞兹曼认为,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以两个假设为前提,一个是自利假定,另一个是计算理性(c a l c u l a t i v e r a t i o n a l i t y )。
[8](P 143)奥尔森对此并不予以承认,他认为理性人假设并非自己喜欢使用的方法,“自利并非研究的起点”,因为人们在特定条件下的自利性十分有限,理性人假设无法解释人们的某些行为。
[3](P 77)奥尔森试图回避自己在集体行动理论研究中使用理性人假设,但这和他对集体行动的具体分析并不相符。
集体行动理论的基本命题就是,“理性的个人行为一般不会导致理性的集体结果”。
[9](P 873)回避理性人假设,将使集体行动理论缺少方法论支持。
集体行动是供给集体物品的过程,理性人假·16·设在奥尔森对集体物品供给的分析中得到了广泛运用。
从理性决策的角度,奥尔森论述了个人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非市场集团中的个体必须考虑两个不同问题。
一个问题是,他从提供一定量集体物品中得到的总收益是否超过他为此付出的总成本。
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他愿意供给集体物品的话,那又该提供多少,答案当然取决于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之间的关系,而非总成本和总收益之间的关系。
”[6](P27)集团成员是否参与集体行动,这不是随意选择的结果,而是“计算”的结果:“奥尔森假设理性的个人参与集体行动的方式与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那就是在边际成本大于边际收益的那一点以后,不再参与集体行动。
”[1](P2)集团成员根据成本———收益的计算决定是否贡献以及贡献多少集体物品,这是理性人的基本行为特征。
①有学者对奥尔森的理性人模型提出批评,认为他没有重视非经济激励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的逻辑是“自私自利的基本逻辑”。
[7] (P25)奥尔森把理性解释为:“不管人们的目标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他们都以有效的方式实现这些目标。
”[6](P23)理性人寻求实现预期目标的有效方式,而非专注于物质利益的最大化。
奥尔森认为理性人并不意味着自利,一个利他主义者同样可以是理性的。
经济激励不是唯一的激励,人们有时还希望获得声望、尊敬、友谊以及实现其他社会心理目标。
经济激励以外的性爱激励、心理激励和道德激励都可以成为个人参与集体行动的动力。
[6](P60)奥尔森曾经区分了理性利他主义和“康德式”利他主义,理性利他主义者采取有效的手段实现利他目的,而“康德式”利他主义者则不计后果地追求利他目的。
[10] (P19)奥尔森将各种极端利他行为视作非理性,理性人并不会作出这种选择。
奥尔森认识到利他性对理性决策产生的影响,但是,由于理论分析一致性和简明性的需要,他在研究中并没有详细论述利他主义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以及当自利动机与利他动机发生冲突时,个人将如何取舍。
奥尔森对小集团的论述提及了社会激励对集体行动的影响,但由于集体行动理论主要关注大集团,非经济激励的作用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奥尔森一方面指出,为获得集体物品而遵守道德准则、作出牺牲并没有和集体行动理论相冲突,另一方面他又诚恳地承认,自己没有用道德力量或道德激励解释集体行动:“首先,不可能得到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的经验性证明;在某些特定的事例中,不可能确切地说某一个人的行为是出于道德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这样用道德因素来解释人的行为就会使理论无从验证。
第二,不需要这样的解释;因为其他因素就足以解释所要考察的集团行动。
第三,大多数有组织的压力集团总是明确地争取自身利益,而非其他集团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把集团行动归因于道德准则就不是很合理。
”[6](P61-62)这段引文准确地体现了奥尔森对理性人假设的基本看法。
奥尔森没有否认理性人可以采取利他行为,但他并没有将利他主义纳入集体行动理论的具体分析中。
虽然利他行为是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但奥尔森认为集体行动理论必须首先研究影响个人自利行为的激励结构。
[11](P117-119)政治学家莫指出,奥尔森在行文中常提及意识形态、社会压力和利他主义,“这造成所有价值因素都被纳入集体行动理论预设中的误导性印象”。
[12](P24)在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中,理性人首先是为经济利益所驱动的独立决策者。
(二)理性人与理性的限度根据经济学家威廉姆森的观点,理性可以区分为三个层次:强理性、弱理性和中等理性。
[13] (P68)对于奥尔森在集体行动研究中使用的理性人假设,一些学者从理性强度的视角展开了讨论。
张伯伦指出,奥尔森假设个人对所有人的行为和集体物品的生产函数拥有充分信息,奥尔森假设的理性人具有“强理性”,能够对决策的成本和收益作出精确的计算。
[14](P708)与此种观点有所不同,戴维·马什认为,奥尔森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他的方法论“假定了最优决策条件的存在”,个人是拥有充分信息的理性人,但奥尔森在对小集团的讨论中,认为集体行动过程伴有策略性行为。
集团成员并不拥有充分信息,他们将在预期其他人行为选择的前提下作出决策。
[15](P266-267)奥尔森明确指出,集体行动过程中的个人并不拥有“充分的以至全面的信息”。
[16](P62)奥尔森虽然将理性人作为集体行动理论的逻辑起点,但他认为人们的诸多判断并非出于精确的计算,而是依赖个人的习惯。
奥尔森举例指出,一个走在水泥路上的人并没有怀疑脚下踩的不是水泥而是涂成水泥色的纸,这并非由于个人每走一步都要进行计算,而是出于个人的日常习惯。
他认为:“在我(奥尔森)的方法论中……一个人应该就其本身研究问题,并使用必需的假设和学科知识。
我的方法论并非始于狂热或冰冷的理性。
”[3](77)人们对于重要问题的决断会进行理性计算,而对于非重要问题则并非如此,人们会采取“理性无知”(r a t i o n a l i g n o r a n c e)的态度,没有激励收集额外信息。
奥尔森提出了有关理性选择的“临界值”理论:理性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存在一个临界点,在高于临界点之上,个人才会进行成本———收益计算。
这就好比一个人承受了压力,在压力很小时个人不会采取反抗,只有当压力很大时才会作出反抗。
[6](P164)西蒙认为,个人的理性受到生理、心理结构的内部约束和缺乏信息的外部约束,人们追求“满意”的结果而非“最优”的结果。
[17](P30)依据西蒙的有限理性观点,奥尔森认为个人决策有可能受到意识形态或传统规则的限制,个人并不是一个“最大化者”而是一个“满意者”。
[18](P99)个人常常依靠意识形态和习惯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决策者并不拥有无限理性。
奥尔森在提出理性人假设时意识到利他主义的存在,与此类似,他也意识到有限理性对个人决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