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读后感30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读后感3000字
苏武是《汉书》中极具悲剧色彩的人物。
《汉书》和《史记》不一样,《史记》的著者太史公本身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因为投降匈奴的故交李陵辩护,而惨遭下狱及腐刑之祸,苟且偷生,忍辱负重,终成《史记》。
司马迁由于个人身世的不幸,故而发愤著书,恰如其所言:“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诗》三百篇,此皆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对于一个刑余之人而言,当立德无望,立功不成之时,唯有寄希望于立言,以求“藏之名山,传诸后世”。
这就是司马迁,他在《史记》中塑造了一大批悲剧英雄,从易水悲歌的荆轲到从易老难封的李广;从“非战之罪,天亡我也”的至死不悟的霸王项羽到忍胯下之辱的韩信,在他们的身上无一不折射出司马迁的悲剧精神。
而作为一代良史之才的班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笃志于儒学”,他更多地赋予了苏武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气质,而掩饰了苏武作为一个常人的特质。
对于苏武,我们的第一印象看到的是一位桑迪亚哥式的硬汉的形象,千锤百炼,抱定信念,一往无前,百折不挠。
他以顽强的精神和超人的毅力,折服了我们。
就其情节而言,武帝年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在即将完成使命之际,却因副使张胜贪功而卷入了一场灾难,最终“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常惠被斩,张胜投降,苏武被拘。
纵观全文,苏武的事迹主要有如下几点:其一,“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后“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归汉。
’引佩刀自刺。
”为了捍卫国家的尊严,他两次欲自杀殉国,忠贞之情,千古而下,如在目前,令人动容;其二,卫律、李陵先后两次劝降,然苏武终不为名利所诱,威武所屈,凛然正气,浩荡不已;其三,困拘北海,杖节牧羊,虽“节旄尽落”,却“卧起操持”,未曾废离,贫贱不移,浩然之气,千古长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最令我有感触的是李陵的劝降,李陵是汉“飞将军”李广的孙子,精于骑射,善于用兵,深得士兵的爱戴,屡建功勋。
曾以五千步卒横扫匈奴,后因没有援兵而兵败投降。
李陵与苏武同为侍中,本是故交,情谊深厚,(文中“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因闻苏武牧羊北海,处境悲惨,前去劝降。
同是劝降,卫律是软硬兼施,诱之以利,费尽心思;李陵则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设身处地,推心置腹地与他交谈。
然,苏武矢志不渝,不为所动。
苏武之死靡他的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李陵,以致其泣下沾襟,嗟叹不已:“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最上通于天!” 古人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句,却传达了共同的思乡之情,念亲之意。
牧羊的北海是荒寒之地,除了羝羊,了无人烟,我们不知道在一个个漫长望月的夜晚,手持汉节的苏武可曾想起故乡,想起家人。
或许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而此时到来的李陵给他带来了他最想听到,也可能是他最不愿听到的家中的消息。
而他对家的印象永远定格在了那年出使前离别的那一幕。
而今,岁月斑驳,家已破碎,梦已成空!哥哥,因为触柱折辕,遭遇弹劾,伏剑自刎;弟弟,因追捕宦骑,逐而不得,饮药自尽;母亲悲痛,含恨辞世;妻子红颜皓齿,在莲花开落中,等待,从希望到绝望,终抛家弃子,为他人之妇;妹妹与孩子,身如浮萍,生死未卜。
苏武没有想到,执著忠贞,饮雪吞毡,无尽而漫长的守候,没有守望到稚子迎门,没有守候到共剪西窗,更没有举家团圆,等来的却是家破人亡。
班固并未在《汉书》中刻画这样一个铮铮铁骨的汉子听到这一番话时的神情。
但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此刻的苏武心中的酸楚与苦痛,因为他是哥哥的弟弟,是弟弟的哥哥,是母亲的孩子,是孩子的父亲,也是妻子的丈夫,然而,这一瞬间,绳断网破,他这个网上的结,现在只是一个结而已,孤零零的。
这一切都在《汉书》之外,而《汉书》之内:“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无所恨。
”“无所恨”,虽字字千钧,斩钉截铁,他真的无所恨吗?班固如是说,然而……班固把普通的人性、人情从苏武身上给剥离
了,赋予了他神性的光辉与英雄的形象,给了他巨大的光环,炫晕了观者的双眼。
我们在赞美他们,仰望他们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的辛酸与苦楚,而这恰恰是苏武也是英雄的悲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