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合集下载

岳麓版全册课后练习1-12课答案(更新)

岳麓版全册课后练习1-12课答案(更新)

第一课知识链接评析商代统治者地思想观念是以神为本.神,特别是祖先神地地位至高无上,人地地位很低.在商代,以人为祭品、随葬品地现象非常普遍.“率民事神”是当时人神关系地基本特征.这取决于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同时与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地统治政策有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周代统治者地神本观念已有淡化,人本思想开始显现.周人认为虽然天是最尊贵地神,但是它要受民心地影响.“敬天(德)保民”地思想应运而生.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阶级关系地必然结果.这一变化体现了中国理性文化地诞生和发展,为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想地兴起创造了条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解析与探究概要通过分封制,西周地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地等级序列.通过宗法制确立了大宗和小宗层层相隶属地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条件下西周地社会结构具有族权和政权合一地特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解答、商代方国与西周诸侯国地不同点:第一,商代外服方国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方国地血缘界限,新兴封国人口构成复杂,由周人、土著、外迁殷人以及其他方国地部族混合而成.第二,商朝是以商部为中心地方国联盟,但商王对参加联盟地方国地控制力是有限地,各方国有很大地自主权;西周各封国与王室地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为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地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第三,西周地大部分封国处于宗法地网络之中,而商代地方国则不具备.按照宗法关系,周王可以约束同姓地贵族成员;同时,同姓贵族分享着大小不同地权力,并最终垄断了各级政权.宗法关系赋予周王特殊地地位:在政治上,他是最高地统治者与天下共主;在宗法关系中,他又是大宗.根据同姓不婚地原则,王族又与异姓诸侯互为婚姻,政治关系渗透到各种血缘关系中,周王地权威得到极大地加强.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①大宗:西周宗法制规定:无论周王、诸侯,还是卿、大夫和士,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地继承者,有主祭祖先地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为宗子.凡是嫡长子承认可奉祀始祖地都被称为大宗.②小宗:嫡长子地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可举课本页“周礼”关于饮食之礼地规定地例子.学习活动提示“执”甲骨文形状像一人戴手梏;“圉”像戴手梏地人被关进监狱,这两个字说明商周已有监狱;“王”像一个立于天地之间地高大地人,说明王权地强大;“臣”像一只竖立地眼睛,说明臣下对上级地俯首顺目;“劓”像用刀割鼻子,“刖”像用锯割断人一足,这两个字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反映商周时期有残损人地肢体地刑罚;“巫”地字形说明商周时期祭祀、占卜活动地频繁.第二课阅读与思考指导柳宗元和顾炎武从不同角度分析郡县制和分封制地得失,都有一定地道理,百基本符合实际.柳宗元认为秦朝短期而亡主要原因是由于秦朝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并不是郡县制本身地弊端;顾炎武则认为分封制地弊端在于容易造成诸侯国势力发展,形成地方割据,而郡县制地实行,皇帝控制了地方行政权,为皇帝地专制暴政创造了条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解析与探究概要郡县制地推行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地历史作用.郡、县属于由皇帝控制地地方行政机构,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什么特权,缺少独立性.其弊端在于便利了最高统治者地专权,为秦朝地暴政创造了条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地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地交通网络,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地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般地政治格局.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地强国.但是,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对大地独立性.诸侯掌握了封疆内地用人,行政,军事,财政大权,使诸侯国地势力日益强大.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地变化,“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转变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是必然地结果.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春秋战国时期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各民族之间、各地区之间地联系加强,各国地变革使中央集权地趋势加强,这些为统一提供了社会基础;长期地战乱使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富兵强,具备了统一全国地实力;秦王赢政具有雄才大略,重用人才,措施得当是统一得以完成地重要条件之一.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由秦代开始形成地中央集权地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古代中国大一统王朝制度地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地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课解析与探究概要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地国家,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地融合是历史发展地基本趋势,地方分裂割据战乱,阻碍社会经济文化地发展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地交流,给广大人民带来灾难.反对地方割据地斗争符合各族人民地利益,顺应了历史发展地趋势,所以一直被看作民族大义地最高表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地主要原因是地方割据势力权利膨胀、中央和地方矛盾日益激化地直接结果.汉初大封同姓王,后来诸侯王羽翼丰满,国势日盛,自征赋税,私铸钱币,割据一方,严重威胁着中央政权.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是局面.五代十国分裂割据是藩镇地继续和扩大.从根本上来看地方割据局面地出现是由封建自然经济地分散性造成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相同点:在中央削弱分割宰相地权利,加强皇权和在地方上削弱地方机构地权利.不同点:在中央汉武帝通过设立中朝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地权利,宋太祖则通过分割宰相地军权、财权、乃至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利.在地方上汉武帝主要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地监察机制;宋太祖则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收归中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四课阅读与思考指导随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地发展,专制皇权呈现不断加强地趋势.解析与探究概要()汉哀帝把宰相视为股肱,放在很高地地位;唐太宗认为国家大事与宰相等大臣议决,保证了决策地正确性,有利于克服个人决策地局限性;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地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王地统治,但是多数君主并没有总结这一教训;清高宗认为人君以天下治乱,付于宰相,自己便成了傀儡,这是要不得地,而宰相以天下之乱为己任,目无其君,是更要不得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没有本质地区别.重视宰相地作用和贬低宰相地作用都是从巩固其统治考虑地.()形成了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地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地随意性地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惟上是从,助长了官场地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地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地进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解答不断加强三省六部废除丞相制度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第五课知识链接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地影响.一方面,希腊重叠地山峦和海洋地天然阻隔,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地山谷里和海岛上,在这种地理环境下,众多小国建立.另一方面,也因为靠近海洋,交通位置优越,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希腊对外交往地发展,更为重要地是这种交往较早地冲击了古希腊地血缘亲族组织,从而更有利于民主制度地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阅读与思考指导亚里士多德地分类标准有一定地合理性.但是,我们注意要正确理解好他地观点是站在他地历史时代和他地阶级本质角度划分,必然有他地时代与阶级特色.如他地“正常”“不正常即变态”这些评价就是建立在奴隶制民主政治地标准之上地划分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解答、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温暖们和迈锡尼文明.克里特出现了线形文字、青铜起、陶器、金银制作技术有明显进步,国王地宫殿规模宏大.迈锡尼文明则出现了一系列新地君主制国家,伴之出现地是王宫、卫城、宏大地王宫陵墓以及众多刻有线形文字地泥版文书.充满好战尚武地气息也是迈锡尼文明地突出特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希腊城邦地主要特征是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殖民运动最处起因是本邦地条件无法满足生存而被迫而为.后来是为了掠夺财富和奴隶.殖民扩张促进了希腊城邦地发展,形成了多中心地希腊世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主要有贵族制和民主制.还有君主制、寡头制和僭主制.贵族制由元老院或贵族会议掌握着最高权力.民主制特点是人民主权与轮而治.寡头制是少数贵族集体地统治.君主制与僭主制都是个人专制,但后者是通过非法手段夺取政权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六课阅读与思考指导、梭伦地公平思想有一定地合理性.但从阶级本质上看,享有这种公平地人只有雅典公民,这种处理在涉及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尤其是奴隶时也就不合理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这反映了当时人们对公职人员地监督是非常有力和有效地.枚陶片出自人之手,说明陶片放逐法未必公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解析与探究概要两者出现共同原因都是因为缺少了专政主权地限制,但具体原因不同:雅典是因民主而人们得以自由地发展文化;中国地春秋战国则则因国家地分裂与社会变革而暂时少了专制政权地干扰而生“百家争鸣”.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解答、雅典民主政治地基本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措施有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通过抽签差额选举地办法选拔公职人员;设立陶片放逐法约束公职人员,设立一整套辩论和章法等.这些措施是很有效果地.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启示:在坚持三权分立、民亨民有、民治即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地优点地同时,吸取教训,避免民主地狭隘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七课阅读与思考指导这种诉讼制度不完全合适地.在诉讼地规范性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是,不作记录地诉讼不利于认真分析辩词;而过于机械地法律术语也与现实生活地发展与丰富多彩不适应.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解析与探究概要从这类标语可以看出应是罗马共和国时期共和制地政体.这一时期地方服从中央,但也有较大地自主权利.自我测评解答、主要措施有:一是设立平民保民官;二是促成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以法律约束贵族地行为.、转变:公元前世纪后半中,经过几百年扩张地罗马已经极大地扩大了版图,但共和国内部也矛盾重重.两次西西里奴隶大起义和斯巴达克领导地奴隶大起义沉重打击了奴隶主阶级地统治.公元前年,马略实行军事改革,为后来军阀制度和军事独裁奠定了基础.后来,苏拉、恺撒相继建立了军事独裁统治.后恺撒被共和派刺杀,屋大维上台,确立了元首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特点:远处制是披着共和制外衣下地君主专制.在元首制,元老院受元首控制.奥古斯都集军政、司法、宗教等大权于一身.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内容:内容庞杂,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地汇编.它规定了极为严酷地债务奴投制,维护贵族利益.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意义:法典地编著纂是平民地胜利.它使得平民得以依据明确地条文约束贵族.它也是罗马法地渊源.成为罗马地基本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汇》《查士丁尼学说汇纂》《查士丁尼新敕》四部. 原因:这四部法律涉及了法律地方面,故有它是罗马法集大成之说.历史地位;它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地古代法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学习活动提示如答不合理,可作如下补充:在第二个方面中应加上:双方感情长期不和,一方提出地;婚姻已在事实上处于不存在状态,如一方私逃、长期分居等这些条目.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三单元课后练习题答案第九课解析与探究概要英国地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地产物,其内阁制下地内阁是独立于国王之外地机构.而中国地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强化封建统治地产物.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维多利亚女王是立宪君主地模范.立宪君主地职能就是“统而不治”地虚位元首,她是国家机构地重要部分但又不能直接参与政府地统治.维多利亚女王在较长时间内模范地执行了这一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解答《权利法案》以明确地条文,限制了国王地权利,约束英王地实际统治权,保证议会地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它是英国历史地重要转折点,它地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地确立.它以法律地形式巩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地成果,推动了英国民主政治地发展.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年,第一次议会改革,新兴工业城市地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地权利.世纪后半期,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从年到年,岁以上地成年男女获普选权.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十课解析与探究概要反映了美国总统制地民主共和制地政体特点.英国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而美国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英国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地关系,而美国总统收到议会地制约.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两党制是美国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地一部分,它强化了竞争,迫使两党不断调整对策适应民众与社会需求;同时也迫使其不断选出杰出人才,从而推动政治地清明、有效.但两党制也不可避免造成两党竞争、互相诽谤等弊端.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解答松散地州际联盟无法适应美国对内对外发展需要地情况下,美国开国元勋们采纳了元首制.美国宪法中地分权和制衡原则是指把政治权力进行分割同时使相对独立地各部分又互相制约地一种形式.相同:都是国家元首和武装部队地最高长官异: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虚位元首,而美国总统则掌握行政权并制约议会和最高法院.第十一课解析与探究概要立法权由议会中地参议院、众议院组成.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自我测评答案首先,于年爆发法国大革命,年建立君主立宪制,后于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而后拿破仑于年称帝,其侄子波拿巴于年推翻第二共和国建立第二帝国.年,第二帝国在普法战争中惨败覆灭,第三共和国建立.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标志着共和制正式确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第十二课解析与探究概要历史根源:在向资本主义过渡地过程中,德国走了王朝战争地道路,在发展资本主义成为世界强国地同时,也留有军国主义与专制主义残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自我测评答案德意志统一产生了重大影响.它结束了德意志长期地分裂状态,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铺平了道路.法国和奥地利受到遏制,德国成为新兴地强国,改变了欧洲地国际格局.但是,统一后地德国继承了普鲁士地旧制度,特别是军国主义传统,德国后来逐渐成为欧洲最富有侵略性地国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相同点:都行使立法权.不同点:法国议会享有真正地、独立地权力,它虽受总统制约,但与总统是并立地机构.而德国地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地法案.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国学之中华文化模板

国学之中华文化模板

学派
在春秋战国时代,文化泛滥成灾,诸侯们互相讨伐 ,促成了封建制度的萌芽。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 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 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 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 子百家. 以下为对中国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三大学派。 学派主要有: 1.法家 2.道家 3.儒家
法家
历史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起源于华夏文明 ,从远古至秦、汉,为中国人创造文化及继续发达之 时期;汉朝之后,历经在北方异族多次入侵与统治, 而被鲜卑、蒙古人、满洲人等统治中国的人影响。汉 唐时期借由丝路,亦传入了大量西域文化。自汉末以 来,则为中国文化中衰之时期。 其流传年代久远,虽然较诸古埃及、古巴比伦、 古印度的古文明,约晚一千至两千年才产生,在中国 各朝代的统治者虽然由许多民族有所更替,但是中华 文化却始终延续,所以中华文化是持续至今的古老文 化之一。[1] 流传地域广至东亚与东南亚地区,影响层 面包含政治意识、思想宗教、教育、生活文化。其文化概念亦被称为“华夏文化”与“汉文化圈”。 智人时代,已经开始出现文化,此时期考古发现有织缝衣物和葬礼,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懂得耕作。在湖南已有 文献记载有第一个的人工耕作,群居文化开始出现,形成氏族公社。在中原地区考古发现西元7000年前至10000年前的 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
视频
中华文化之国学院
xiexieguan、荀子。作品:《论语》、《孟 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 ,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 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 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 、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 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在政治上,还主张以礼治国,以德服人,呼吁恢复“周礼”, 并认为“周礼”是实现理想政治的理想大道。至战国时,儒家 分有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两派。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 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 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据史记所说,他生于 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年七十三。他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 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圣人”。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

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摘要:本文论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首先分析了中华文明的起源,这是由历史上的社会文化变化和自然因素所决定的;其次探讨了中华文明的形成,通过对人民生活习俗、语言、文化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等多方面进行讨论;最后,总结了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别侧重于现代快速发展时期。

关键词: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正文:中华文明起源于周朝,这是因为周朝是历史上最早一个以封建社会为形式的中国朝代。

这种封建社会确立了中国两千余年的社会文化发展基础。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礼义仪礼、儒教、孔教,以及把帝王法治开创成形。

而在社会结构上,统治集团为农耕提供保障,让这一文化能够在农业社会中得到发展和普及。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华文明经过几个朝代的叠加和积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不仅体现在政治思想、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也显示在文字、文化、美术和礼仪等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中。

在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得到迅猛的增长,这些发展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从现代时期开始,中华文明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遭受大量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新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元素融入了中国文明,使之得以超越传统,步入现代世界。

总之,中华文明是一个大河,将古老文化和现代文化汇聚一起,是一个不断吸纳外部文化,并以灵活的方式发展新文化的长河。

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影响最深远的地区文化之一,它不但对亚洲周边国家影响深远,也在广泛传播到全球。

因此,将中华文明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变得特别重要。

首先,从社会角度来看,中华文明能够凝聚人们的情感、加强交流和友谊,促进各民族团结一致,为社会和谐稳定做出贡献。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们的心理及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印记,可以帮助人们找到自我认同、形成良好的利益共赢格局。

此外,中华文明还可以用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国家事业发展,促进地区安全稳定和国际合作。

周文化的主要内容

周文化的主要内容

周文化的主要内容
周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宗法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宗族成员之间的关系被严格规定,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等。

这种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政权稳定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礼乐制度:周公旦制定的礼乐制度,强调音乐、舞蹈、礼仪等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用以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维护社会秩序。

3.道德观念:周文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倡导仁爱、诚信、忠诚等价值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4.农业生产:周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高度发展,出现了许多农具和耕作技术。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周文化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5.书法艺术:周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甲骨文、金文等字体。

这些字体在书写历史、记录文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6.青铜器制造:周朝时期的青铜器制造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精美的青铜器作品。

这些作品在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7.天文历法:周朝时期的天文历法也相当发达,出现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器和历法计算方法。

这些成果在古代科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8.建筑艺术:周朝时期的建筑艺术也具有很高的水平,出现了许多宫殿、祭祀建筑等。

这些建筑在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的来说,周文化是一种融合了宗法制度、礼乐制度、道德观念、农业生产、书法艺术、青铜器制造、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多方面内容的文化体系。

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于深度开发周秦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

关于深度开发周秦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

关于深度开发周秦旅游文化资源的思考作者:康江峰来源:《现代企业》2013年第05期陕西宝鸡是周部族生活繁衍的土地,是周朝发祥建立和巩固的国度,是周文化发轫的故土,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系所在。

在周部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宝鸡周原时期是其崛起走向鼎盛的关键阶段。

因此,周部族与宝鸡紧密相连,周部族、周朝和周文化与宝鸡市是根枝一体,密不可分。

周文化特别是周文化中的德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最能体现宝鸡市的地域文化特色。

秦部族发展于宝鸡,其雄图王霸,求强革新的商鞅变法就发生在宝鸡。

秦文化中的法制精神,改革创新精神,锐意进取精神,曾是一个时代的精髓。

周秦文化适合打造宝鸡市的文化名片。

宝鸡市的旅游文化资源的主体和优势在于人文资源,山水风光类的自然旅游资源宝鸡市比不过南方的云南、贵州、广西、海南等省。

而宝鸡市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中最具灵魂性和代表性,最有深度和影响力的首推周文化资源。

如《周礼》、《周易》、《诗经》和《封神榜》等。

这些资源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受众多,波及面宽。

对后世中国的法制、伦理、道德、政治体制、国民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乃至审美观都产生了长远而广泛的影响。

不仅如此,宝鸡的周文化资源在全国具有排他性,独一无二。

宝鸡所拥有的汤峪、关山牧场和太白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资源在秦岭山系中均可找到。

如西安、蓝田、临潼等地就有汤峪,翠华山、南五台等地也有与太白山同质的森林景观。

而《周礼》、《周易》、《诗经》和《封神榜》等与宝鸡紧密相连,具有明显宝鸡地域特色的周文化资源只此一家。

因此,宝鸡市在旅游产业发展,打造城市名片方面要想实现突破,彰显特色,做大做强,就必须大力开发宝鸡市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开发周文化资源。

鉴于此,宝鸡市应该深度开发周文化资源,上一批开发周文化资源的工程,安排一批开发周文化资源的项目,调整周文化旅游景观的空间布局。

彰显宝鸡旅游的周秦文化特色,打造宝鸡的城市名片,把宝鸡的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实现深度突破。

周秦文化心得体会(通用5篇)

周秦文化心得体会(通用5篇)

周秦文化心得体会(通用5篇)周秦文化心得体会篇1探寻周秦文化的魅力:历史的积淀与现代的启示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充满好奇。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秦朝,以及其后的一个伟大王朝——周朝。

这两个王朝,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和文化发展的基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秦朝的崛起和衰落都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秦始皇的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国的第一个封建王朝。

然而,他的暴政也给秦朝带来了短命的命运。

在短暂的十五年中,秦朝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文化意义。

秦始皇的求仙问道、统一度量衡、修建万里长城等举措,都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周朝,特别是西周时期,是周公旦摄政七年,奠定了周朝的统治基础,为后世历代王朝的统治模式奠定了基础。

周公旦的礼乐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文化成就,如《周易》、《诗经》、《尚书》等,都为我们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风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如何看待周秦文化呢?首先,周秦文化的统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其次,万里长城和京杭大运河等伟大工程,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再者,周朝的礼乐制度,对于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回顾学习周秦文化的历程,我深感其对我的启示。

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们应该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借鉴古代的优秀传统,为今天和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启示。

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尊重每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让历史的光辉在今天熠熠生辉。

总之,学习和研究周秦文化,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更加珍视今天的文化遗产。

我深信,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并开创未来。

周秦文化心得体会篇2关于“周秦文化”的心得体会应由本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书写,以下仅供参考,请您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撰写。

在研究周秦文化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周秦汉唐“大国崛起”的文化密码

周秦汉唐“大国崛起”的文化密码

周秦汉唐“大国崛起”的文化密码在追寻“大国崛起”的世界潮流的过程中,我们终于认识到还是要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才有了“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

在以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来推动民族复兴之时,我们也才进一步认识到了汲取历史智慧的重要。

而海内外中国人“梦回大唐”的不老情怀,却又分明在告诫我们自己,中国曾经引领世界的历史巅峰还是在千年以前的大唐盛世。

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也还是需要我们从周秦汉唐的兴替接力中找到文化传承的精神火把。

正如作者此前《华夏文明探源启示录》、《大道国学:华人、汉人与唐人》、《国学商道:华夏华人说“华胥”》、《天水携西安共推“华人寻根祭祖游”》及《华州喊华人“常回家看看”》等《日出西边/风动中国》人文探秘系列文章所述,自哥伦布船队殖民征服“新大陆”开始,西方文明引领世界至今仅仅只有五百年。

自唐宋之交,中国从盛世巅峰转衰至今也不过只有一个千年。

而周秦汉唐及其以前,中国从兴而复衰到衰而复兴已不知有几多千年的周期轮回。

当然,我们现在更关心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国崛起”究竟是怎么实现的?这些历史经验和智慧,对我们今天再次实现“大国崛起”的伟大复兴,又会有哪些启迪和帮助呢?若仔细分析,周秦汉唐的“大国崛起”,的确是各有其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

但最具共性和普遍价值的,还是在于地域人文因素。

更准确来讲,就是“先入关中者王之”。

从丰都镐京到汉唐长安,这仅仅只是表象,最关键的还是,他们为何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此地,又是如何据此而“先入为主”呢?这绝不仅仅是一个勘舆风水谜题,而是反映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化地理脉动。

从唐宋之交的盛极而衰,到宋元明清的一衰再衰,直到西方列强的百年凌辱和抗日战争。

再从“革命圣地”延安,到“西安事变”达成国共抗日统一战线,以至从延安到北京。

中国的命运在此实现转折,这些都已经是众所周知的历史常识。

那么,在从唐宋之交至今的一千多年之前,中华民族又是怎样自此屡屡崛起的呢?周秦汉唐这两千多年就不必细说了,仅从“黄帝起于姬水”到周原“凤凰来仪”,这两千多年的“大国崛起”历史性大转折,还是发生于关中周围一带,就不能不让我们对“先入关中者王之”有更深的思考。

陕西关中炎黄溯源及论证

陕西关中炎黄溯源及论证

炎黄渊源“所谓…炎帝以姜水成‟,我们可以理解为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

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但不知道确定地点。

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

古代传说,本来难得考实。

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

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

”姜城堡为新石器遗址,1958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姜炎族在宝鸡的最早故居是在今清姜河流域。

为了生存和发展,一部分迁居今岐山、扶风一带,所以,在这里也出现了带“姜”的水名和城名,即“姜水”和“姜氏城”。

有研究者考证认为,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和清姜河的交汇地带,曾发现过多件刘家文化(姜炎文化)的典型器物——高领袋足鬲。

据测定,这比在岐山、扶风境内发现的同类器物要早。

这说明岐山、扶风境内出现的刘家文化是宝鸡市区姜炎族向东迁徙、推进的结果。

正因为炎帝诞生于今宝鸡地区,所以,历史传说,早在黄帝时代,宝鸡地区就开始了对炎帝的祭祀。

《路史·后记》记载:“黄帝所崇炎之祠于陈”。

罗萍注说:“黄帝所崇疑在陈仓”。

《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吴阳”是指今宝鸡市区北的吴山(今陈仓区境内)之东南面,即今凤翔的“三畤原”。

秦国开创了以朝廷名义祭祀炎帝、黄帝的先例。

迄今为止,这是我们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有关这方面内容的文献记录。

自此以后,宝鸡祭祀炎帝相沿成习、经久不衰。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自称“赤(炎)帝之子”,设“畤”祭祀炎帝及黄帝、青帝、白帝、黑帝。

这种祭俗一直延至汉武帝。

汉武帝在位期间,曾多次到“雍”地设“畤”祭祀“五帝”。

隋唐以降,宝鸡地区开始设庙宇祭祀炎帝和黄帝。

考古发现研究表明,炎帝为新石器晚期的人物,距今大约在5000年左右,处于母系向父系的过渡时期,其考古学文化类型是属于仰韶文化。

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

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

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再现周秦文化的魅力2010-05-11 00:19记者:宝鸡把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定位在打造周秦文化上,周秦文化的魅力体现在哪里?李智远:周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是华夏文明的源头。

公元前221年,崛起于宝鸡的秦人金戈铁马,横扫六合,用“武”的方式一统江河,彻底结束了自古以来的四分五裂诸侯割据,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

而先于此前的周人,也在宝鸡这块土地上,“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用“文”的方式实现了华夏子孙万代思想上的大一统。

“周”的繁荣、“秦”的一统绝非偶然,它有自己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而被这个时代孕育出来的周秦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盛世”哲学,流淌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因和血脉,时代需要“周秦文化”,盛世呼唤“周秦文化”。

记者: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围绕周秦文化的开发与挖掘,宝鸡的发展规划是什么?李智远:宝鸡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礼乐文化和石鼓文化更是具有垄断性和独有性的文化资源,是宝鸡提升城市软实力、增强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量级资源,挖掘、整理周礼、易经、诗经、石鼓文等周秦文化的精髓既是宝鸡义不容辞的选择,也是宝鸡旅游体现差异化、提高知名度的关键之举、生命力之源。

随着国家关天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颁布实施,宝鸡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国家对关天经济区确立的“一个高地、四个基地”战略定位中,有一条就是“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

这使宝鸡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战略地位空前提升,发展目标定位更加明确。

为此,我们要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打造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基地,围绕打响周文化品牌,积极建设(国家级)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规划提出都市文化旅游“三步走”战略目标,即:2009年聚焦“周文化”,启动建设中华礼乐城(周城);2010年引爆“石鼓山”,建设中华石鼓城,实现都市旅游第一大片区的连爆效应;2011年相聚“千渭之会”,开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更大天地,力争到2012年争取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实现宝鸡文化旅游“满天星斗”高挂“一轮明月”的宏伟蓝图。

周朝的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

周朝的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

周朝的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周朝的儒家思想: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而儒家思想则在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支柱。

儒家思想注重礼仪、道德、教育和家庭伦理,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周朝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1. 仁爱: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之一。

儒家认为,人们应该以仁心待人,关心他人的利益,并在社会中展现出对他人的善意和友好。

这种概念在周朝社会中促进了和谐、稳定和互助的关系。

2. 礼仪:周朝儒家强调礼仪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可以建立秩序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礼仪也被视为区分上下级、学者和平民之间的重要标志。

3. 孝道: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顺父母被视为一种道德价值观,被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周朝社会对孝敬父母的行为非常重视,认为这是维系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4. 教育:儒家思想认为教育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他们倡导广泛的教育,并强调培养个体的礼仪、道德和知识。

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周朝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社会道德建设:周朝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礼仪,对社会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种思想倡导人们以仁心对待他人,注重礼节规范,促使人们养成善良、互助和友善的品质。

2. 家庭伦理:周朝的儒家思想提倡孝道,对于家庭伦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孝敬父母被认为是个人道德和品行的根本基础,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基石。

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家庭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教育体系:周朝的儒家思想强调广泛的教育,并将其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这种思想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形成,为后来的儒家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儒家的教育观念也一直流传至今,在中国教育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 文化传承:周朝的儒家思想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华文明的根基

中华文明的根基

中华文明的根基一中华文明的特点大家好!很高兴来到陕西,举行《易中天中华史》第七卷《秦并天下》的首发式,同时实现我的“寻根之旅”。

陕西对于中国历史是很重要的。

它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汉唐文明的定鼎地。

中华文明在这里奠定基础,中华文明从这里走向世界。

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我们要向陕西致敬!所以,我今天的演讲题目是:中华文明的根基。

先看中华文明的特点。

中华文明的特点,是“三个唯一”:第一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来延续至今的;延续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这里,显然需要解释。

我们知道,本届人类共有七千年文明史,分为三代。

第一代是直接从原始社会产生的,西方学术界称之为“古代文明”。

其中最古老的是埃及和西亚。

西亚包括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统称“美索不达米亚”,也叫“两河文明”。

然后是哈拉巴、克里特、夏、奥尔梅克,号称六大古代文明。

第二代是在第一代文明的基础上产生的,叫“古典文明”,包括印度、玛雅、希腊、波斯、罗马、拜占庭、日本、阿拉伯、俄罗斯。

第三代叫“现代文明”,主要指西方。

()大多数文明都是区域性或民族性的。

印度文明,就是区域性的,不论种族论地区。

斯拉夫文明,就是民族性的,不论国家论民族。

日本文明,则既是区域性的,又是民族性的,一国一族一文明。

因此,不大可能有其他国家和地区被日本化、印度化、斯拉夫化。

过去没有,将来也难。

世界性文明的出现,是从公元前二百多年开始的,这就是罗马文明和汉唐文明。

然后,是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

但是,罗马文明衰亡了。

延续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是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

伊斯兰文明和西方现代文明都是有信仰的,没有信仰的是我们。

是这样吗?是。

什么是信仰?就是“对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坚定不移的相信”,比如上帝或真主。

这样的存在,不属于自然界,不能靠科学实验来证明;也不属于人类社会,不能靠日常经验来证明。

没办法,只能信仰。

这样的存在和命题,我们从来不曾有过。

周文化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周文化的内容和历史作用

周文化的内容和历史作用周文化是周代的圣贤们在总结夏、商文化优秀成果和阐发“恃德者昌,恃力者亡”的政治哲学理念的基础上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全面的反映在西周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之中,它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泉,其最终形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并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

其主要内容包括西周初期周公制定封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等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概括起来有以下九个方面。

1、政治体制上首创“王权制”、“分封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要取得政治上的胜利,还必须从管理体制和制度上着手,这一点周人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适时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采取了对全国和被征服地区实施分封(亦即封建)宗法制度,以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这是周人的新创造,是非常成功的措施。

周初所封的诸侯国是很多的,《苟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

”《吕氏春秋·观世》又说:“此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由此可见当时的封国是很多的,这些封国主要是周人的同姓,亲属和异姓有功之臣,以及古代帝王之后。

周的这种分封制既有血缘关系,也有政治关系,而后者是第一位的,这与纯血缘关系不同,应是周人的一种革新和进步。

具体目的是为了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到士一级层层加强统治,明确上下,尊卑的臣属关系,不得逾越,形成了天子的绝对权威,各封国之君对周天子都要尽纳贡、朝见、出兵和救助王畿所发生的灾难等义务,各诸侯国虽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又不能完全自主,周天于是总统帅。

正像《诗·小雅·北山》所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这种由上而下的分封,较夏、商二代来说,一个统一的中国更为巩固,统一的文化更为发展,专制王权更加集中,这不能不说是周政治的一种跃进,而这种进步正是由这种分封制的变革实施带来的。

周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DNA

周秦文化是中国文化的DNA

周文化和秦文化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两 大来源和取向,决定着中国历史的走向。 周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伦理文化、德 治文化和王道文化,软实力更为突出。
秦文化的主流是法家文化、功利文化、法 制文化和霸道文化,硬实力更为突出。


西汉王朝建立之初,儒士陆贾不断在刘邦 面前称赞诗书礼义。刘邦大骂,认为自己 的江山是马上所得,与诗书无关。 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守可以马 上治之乎?……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还说如果秦并天下后“行仁义,法先圣, 陛下安得而有之?” 刘邦听后面有惭色,命陆贾总结秦亡原因。 于是陆贾作《新语》十二篇,刘邦每称善。

没有周文化,就没有中国传统文化。 没有秦文化,就没有大一统的中国。 周秦文化不仅支撑起周秦两个王朝,而且 支撑起一个古老伟大的中国。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是中华文化 的基因,是中华文化的灵魂。 宝鸡是周秦文化发祥地。凤翔是秦人的 “圣地”,周原是周人的“圣地”。凤翔 属于大周原的范畴。

故事之三是“商鞅投宿”。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太子即位,太 子的师傅、当年受过刑的公子虔等人诬告商 鞅谋反,商鞅不得不逃亡,逃到潼关时准备 投宿客店,结果遭到拒绝,理由是“商君之 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就是说按照商鞅定 下的规矩,没有证明不能留宿,否则要吃官 司的。商鞅听后仰天长叹:“唉,没想到法 律的弊端竟然到了如此田地!”

《史记·周本纪》载:周人先祖后稷“好耕农”, “有令德”。公刘“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 焉” 。古公亶父“复修后稷、公刘之业,积德 行义,国人皆戴之。”在遭到戎狄攻击古公迁岐 时,百姓不离不弃。当古公想传位于小儿子季历 时,其长子太伯和次子虞仲不争不抢,主动避让, 去了吴地,这就是著名的“太伯奔吴”。季历即 位后“修古公遗道,笃行仁义,诸侯顺之。”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新人教版.doc

高中政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练习新人教版.doc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一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承汉字文明河南电视台《汉字英雄》栏目①首次把汉字文化推到了世人面前,可谓一笔一画写字,一心一意做人,②学写字,学做人,尽在《汉字英雄》。

《汉字英雄》的推出,旨在让人们感悟汉字的深厚智慧,弘扬中华传统文明,向全社会倡导书写汉字、保护汉字的意识,倡导爱汉字、爱汉语、爱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汉字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③唯一传承至今的表意文字,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依靠键盘等输入工具书写,减少了手写汉字的机会,正确书写汉字的能力逐渐下降,因而④汉字文明的传承尤为重要。

思维导图创新演练1.古人认为,羊是膳食美味,所以羊大为“美”;“美”与“善” 同义,故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羊性情温顺,因此“善”又有善良、慈善之义…… 由此可见( )A.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B.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C.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D.汉字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解析:题干强调了中国汉字丰富的文化内涵,故选D,其他三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D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汉字在传承中华文化中的作用。

答案:(1)汉字是社会实践中的重要书面交流工具,统一的汉字,促进了中华文化在不同民族间传播。

(2)汉字是记录中华文化的载体,通过象形文字本身及其演变传承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传统习俗、传统思想等。

(3)汉字本身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书写在传承中华文明、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基础巩固]1.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辉煌的文化发展史。

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③秦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时期,进入了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解析: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殷周时期的天命神权思想、“敬德保民”思想,对早期中华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①观点错误,含①的选项应排除。

周秦文化

周秦文化

周秦伦理文化浅谈很高兴学校安排了综合素质讲座,让我充实了学校的业余生活,同时也了解了宝鸡的历史,周秦的历史文化,让我深深地爱上这座文化底蕴丰富的魅力城市。

周秦文化——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作为宝鸡的一份子,我为之骄傲。

周秦伦理文化,这个我初入大学刚接触到的一门课,说到了解,少之又少,谈起感想,小生不才,浅谈一二。

伦理,指人们心中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

周秦伦理,顾名思义,就是指这一时期的人们在自然以及社会中的行为价值标准及处事法则。

听了讲座,我觉得这个价值意义就是体现在它宏扬了老祖辈的优秀道德品质,更准确的说,它凝聚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就连编书人都写到,此书并非是为了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引古代之思想甘泉,以解今人精神之渴。

周秦文化分周文化和秦文化两部分。

由于发源地均为陕西宝鸡,因此合称周秦文化。

周文化是我国历史上独树一帜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石。

周文化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从而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其所包含的各种典章制度、礼乐制度和思想道德规范,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发端,影响了周以后近三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史。

周文化以“天”为精神信仰、以“德”为价值原则、以“和”为社会行动准则的完整而协调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历史的轴心时代为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财富,至今仍有巨大的精神魅力。

秦文化是我国历史进程中最有建树、对后世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文化和制度文化。

秦文化在早期发展过程中,汲取了西戎、西羌等中国西部基本文化,为秦国的发展壮大打下了基础。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的过程中,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基本国策。

在政治文化方面,吸收和兼容了六国等长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秦文化形态。

其特点和原则是不师古,不崇经,以法为治,以吏为师。

即求实重实、质朴率直、不事虚浮、求大求多、注重拓展、主动性强、强悍尚武等。

周朝:一个奠定中华五千年文化根与魂的朝代

周朝:一个奠定中华五千年文化根与魂的朝代

周朝:一个奠定中华五千年文化根与魂的朝代礼乐文明是什么,是奏乐、送礼以及一系列体现封建等级制度的繁文缛节吗?如果只是这些,作为殷商遗民的孔子何以说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01殷周之变商朝是一个信奉鬼神,巫风炽烈的朝代,事无巨细都爱占卜,除了占卜还喜欢人祭和人殉。

在武关村发现商代司母戊鼎的墓中,墓道上就码放了390颗人头。

同样,在安阳殷墟宫殿乙二十组宗庙群附近也挖掘出641具骸骨。

在商代,人殉出现在各种各样的场景,就拿修宫殿来说,打地基时,要在宫殿四个墙角各埋一个小孩子,把他们放到杵的下面,安门的时候要在门内门外各埋两个人,上梁时另要杀人,落成时还要杀人。

虽然这些被殉葬的人大都是战俘,但这种对鬼神的极端崇拜和对人命的轻贱,是非常蒙昧残忍的。

商代青铜器上的龙纹、饕餮纹所呈现出的抽象、怪异的狞美,就反映出统治者的心态,就是要让人们对祭祀产生敬畏心理,利用鬼神信仰维护统治。

到了西周,虽然人殉现象并没有杜绝,但国家更加重视天地之间的秩序和规律,祭祀的时候也不主张杀人,而是制礼作乐,歌颂文德,通过好的仪式和音乐把大家带入到庄严美好的情境中,达到陶冶和教化国民的目的,这跟我们通过升旗仪式来培养爱国情怀是一样的。

这种走和谐、包容、德育路线的礼乐文明相较于商代阴森可怖的鬼神信仰,是迈向文明的一大步。

礼乐文明吸引和包容了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信念,如此这般,最早在公元前9世纪中后叶,这个人群才慢慢发展为一个民族——汉民族。

因此,王国维先生评价说:殷周之变是历史未有之。

02天下与封建周人认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坠)都是天下,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的国家都应该和平共处,拥护周王朝的统治。

但当时周只有十几万人口,而殷商王朝却是百万之众,更别提四方夷民,如何维护统治是个大问题。

两千多年后的意大利政治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总结道:殖民是一个既省事又经济的办法,较之于建立一支庞大军队所付出的代价微乎其微,甚至无需付出代价,这与周公英雄所见略同。

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

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导语:中国文化概论是人文素质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下面YJBYS店铺分享中国文化概论章节重点知识,欢迎参考!绪论1、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名词解释)4、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5、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它有着共同的文化源,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上古的青铜文化,各民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大地;第二,多元的各民族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交流、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有许多交融和契合的地方,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局;第三,汉民族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中起主导作用,是中华文化的主体文化,它在共同体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团结和凝聚各民族文化的作用。

第一章1.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这一时期为寒冷时期。

竺可祯称此期为“方志时期”。

2.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明的道路和文化方向:中国大陆的整体性,影响着中国文化的走向统一,地域广阔的大陆游一定是一个人群林立的世界;中国文明时代的开始,家国社会的建立,证以这样一个基本情况为前提。

3.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天下”的观念。

4.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自然环境、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5.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第二章(重点)1、分封制,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

2、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第一,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

中国古代文明介绍

中国古代文明介绍

中国古代文明介绍中国古代文明是世界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人民以其智慧和创造力创造出了许多伟大的成就,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6000年前的黄河流域。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逐渐形成了定居生活的社会形态。

他们发明了农具,掌握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实现了食物的丰富产出。

农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阶段之一。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之一。

商代的社会组织已经相对稳定,拥有相对完善的政治和经济体系。

商朝的统治者使用甲骨文进行记录,这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字。

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周朝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重要时期。

周朝的统治者倡导“周礼”,奉行尊重祖先、尊崇礼仪的思想。

周朝的社会制度以封建制为主,建立了以封建领主为核心的政治体制,推行土地公有制和农民公有制,实现了社会阶层的相对稳定。

周朝的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仁爱”、“君子”等重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高峰时期。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等制度。

秦始皇修筑了万里长城,统一了货币和法律,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农田制度和科举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汉朝的文化成就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又一辉煌时期。

隋朝统一了南北朝的分裂局面,恢复了中央集权。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的封建王朝之一,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唐朝的科技成就包括了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对世界文明产生了重要影响。

唐朝的文化成就包括了诗歌、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唐代文化的独特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一)文怀沙先生在《中华根与本——宝学概论》一书代序“宝学悬解”中讲:“宝鸡在文化、历史上的重要作用,显示出它是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源流中宏大的一支。

”如果说,上古神农氏时代古陈仓的炎帝、姜炎文化还属“多元”发展的“华夏文明根系中重大的一脉”的话,那么,继姜炎文化之后而兴起于宝鸡的周秦文化则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

文怀沙先生讲:“宝鸡文物之盛,奠定了周秦文化研究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颇大解释空间。

”本文通过介绍宝鸡出土青铜器的特点,阐述其在历史文化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以及眉县杨家村窖藏的突出贡献,旨在说明周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奠基作用。

宝鸡青铜器的特点宝鸡是我国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重要地点之一。

与长安、洛阳等到地相比较,宝鸡出土的青铜器有显著的特点:一是出土青铜器历史悠久。

《汉书〃郊祀志》记:西汉神爵四年(公元前58年),“美阳得鼎献之”;《宋书〃符瑞志》载:“汉章帝建初七年十月,车驾西巡至槐里,右扶风禁上美阳得铜器于岐山,似酒尊”。

这两件铜器在陕西乃至全国也是西周青铜器出土年代最早的器物。

二是出土青铜器的范围广。

宝鸡地区以扶风、岐山两县北部的周原遗址为中心,以及眉县、凤翔、麟游、陇县、千阳、金台、渭滨、陈仓等县区,从古至今都有出土周秦青铜器的记载。

在一个地区,有如此大范围,集中出土周秦时期青铜器,这在全省乃至全国也是极少见的。

三是出土青铜器的数量大。

历史上,北宋吕大临《考古图》中,有出土地点可考者达90余器,半数以上出自陕西,其中有10器以上出自岐山、扶风。

从1820年到1949年,100多年间宝鸡出土西周青铜器达数百件。

据统计,仅周原遗址,汉代以降,已出土西周青铜礼器千余件,是著名的丰镐遗址的3倍。

约占全省西周青铜器数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解放后的37年间(1949~1985年),陕西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约3400余件,其中宝鸡地区出土青铜器达2500多件,约占73.5℅,这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

三是青铜器窖藏多、一次性出土数量大。

就西周青铜器出土的形式而言,以窖藏为主,墓葬次之。

据不完全统计,宝鸡百年来共发现周秦时期青铜器窖藏150多个,仅周原遗址及其周边地区共发现青铜器窖藏130多个,这是其它省、市没有的。

如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秋,扶风县任家村窖藏,出土青铜器120余件;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夏,扶风上康村窖藏,出土青铜器百余件;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冬,•扶风县任家村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百余件。

1949年以后,周原铜器出土情况记录比较清楚,在54批有铭青铜器的出土中,属窖藏31次,墓葬出土22次,分别占总数的57.40%和40.74%。

窖藏出土批数超过墓葬出土批敷,这是周原遗存的特征,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西周遗址。

最为著名的有:1975年,岐山县董家村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37件;1976年,扶风县庄白村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103件;1974年到1981年,宝鸡弓鱼国墓地共清理发掘墓葬27座,出土青铜器1358件,其中礼器190件。

2003年,眉县杨家村窖藏,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

2006年11月8日,扶风五郡窖藏又出土西周青铜器27件,其中两件平底大口尊“王周生尊”,属第一次发现。

“周原是西周青铜器宝库”的美誉,又一次传遍海内外。

四是大量青铜器艺术精品散藏在国内和世界各地。

国内著名博物馆所藏,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师鼎、善夫山鼎、梁其壶,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大盂鼎、禹鼎、驹尊、虢季子白盘,天津博物馆的克镈,上海博物馆的大克鼎,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散氏盘等。

还有一些青铜器精品被美国、日本、法国、丹麦、澳大利亚等国家的博物馆或个人收藏。

著名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讲过:“世界上凡有博物馆的地方就有宝鸡出土的青铜器”。

五是出土青铜器为考古断代提供一批标准器。

在眉县杨家村窖藏未发现前,国内有纪年的青铜器只有60多件。

标准器有38件:天亡簋、利簋(武王);周公方鼎、康侯丰方鼎、禽鼎、禽簋、冉皿鼎、柬鼎、鸣支士卿尊、卿簋、卿鼎(成王);大盂鼎、小盂鼎、成王方鼎、作册大鼎、宜侯矢簋、鲁侯熙鬲(康王);作册瞏卣、作册折尊、觥及方彝(昭王);刺鼎、班簋、遹簋、长卣盉(穆王);墙盘、墙爵、师食凡鼎、十五年走昔曹鼎(共王);匡卣(懿王);害夫簋、害夫钟(宗周钟),王祀害夫钟(厉王);毛公鼎、吴虎鼎、杜伯盨、克钟、克镈(宣王)等。

其中周原出土的有15件,占39.47%。

其中,⑴天亡簋因有“丕显考文王”句而知其必为武王时标准器,在利簋未出土前,是惟一一件。

(2)小盂鼎因有“帝口(谛)周王、武王、成王”句而说明它是康王时标准器。

其铭末纪年为“二十五祀”,另有大盂鼎铭末纪年为“二十三祀”。

这两器清楚地表明康王在位年数不会少于25年,对于确定成王、康王在位年数具有重要意羲。

(3)微史家族铜器窖藏所出作册折尊、觥、方彝说明折的活动时间主要在昭王时,所以器铭显示的纪年“十九年”应为昭王十九年。

(4)墙盘是共王时标准器,本器虽无纪年,但有助于推定其他铜器的年代。

(5)周厉王害夫簋、钟的出土,为厉王时铜器断代提供了标尺。

(6)克钟、镈铭曰:“王在周康刺(厉)宫”,此时厉王已经去世,器物当作于宣王之世。

⑺毛公鼎则是学界公认的宣王时标准器。

⑻逨盘记述文、武、成、康、昭、穆、共、懿、孝、夷、厉及时王的文治武功,逨鼎有铭“四十二年”、“四十三年”,是为宣王时标准器。

六是出土青铜器级别高。

目前全市馆藏青铜器计15000多件,经 2006年国家文物数据库建设初步鉴定,属国家珍贵文物多达10719,约占青铜器总数的71℅,其中一级374件、二级文物1303件、三级文物9042件。

这在国内是其它博物馆无法相比的。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虽然是地市级馆,仍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同家重点博物馆,这足以说明宝鸡青铜器在全国文物博物馆界的重要地位。

七是出土有铭青铜器多。

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器的重要特征,是在器物上铸有记事体的长篇铭文。

宝鸡作为周王朝的发祥地和宗庙所在地,许多重大的册命、祭祀等活动都要在这里举行。

所以,两千多年来在宝鸡特别是周原范围内出土了大量铸造有长篇铭文的西周青铜器。

从1820年到1949年,100多年间宝鸡出土了数百件西周青铜器,其中有铭文的青铜器就达114件之多。

1949年以后,周原总共出土西周青铜器410件,其中277件有铭文,占67.56,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

如果加上1949年以前周原出土的有铭青铜器112件,那么迄今为止,周原出土的西周有铭青铜器至少在389件以上。

389件铭文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据专家统计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有铭铜器38件;90年代发掘的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有铭铜器不过50余件;洛阳北窑西周贵族墓地出土有铭铜器也不过38件,其中还包括相当一批兵器。

出土西周有铭铜器较多的地区是陕西长安县的丰镐遗址,但也不过百件左右。

更重要的是389件有铭铜器中,50字以上的长铭铜器就有72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鲜为人知的西周史实。

建国50年来,宝鸡地区出土周秦青铜器近2万件,其中有铭青铜器60多批,总计约500件。

宝鸡地区出土周秦青铜器铭文总数达18900多字,其中周原出土铜器铭文字数共•13299字。

八是有铭青铜器占窖藏器物总数比例大。

周原出土31批窖藏铜器共273件, 204件有铭文,占74.72%。

其中几父壶窖藏出土铜器39件,28件有铭文,占71.8%;伯多父盨窖藏铜器9件,8件有铭文,占88.9%;庄白1•号窖藏出土铜器103件,75件有铭文,占72.8%;散伯车父器窖藏,出土铜器19件,14件有铭文,占73.7%;董家窖藏,铜器37件,30件有铭文,占81.1%。

而眉县杨家村窖藏西周青铜器27件,件件有铭文,达100%。

周秦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根系(二)宝鸡青铜器的历史价值宝鸡出土周秦青铜器中,许多都是宗庙重器和王器,不仅铸造精良,而且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极高。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

纵观宝鸡出土周秦青铜器铭文,正是一部周、秦历史。

一.印证和补充了历史文献:1.大盂鼎铭文291字,内容与《尚书〃酒诰》相对照,记载周康王讲述商人纵酒是商王朝亡国和周王朝兴起的原因,歌颂文武二王的盛德。

第一次记载了周王对诸侯贵族的册命仪礼,证实了历史文献中关于武、成、康三王都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封建,铭文的“授民授疆土”,就是赏赐奴隶和土地,说明了西周社会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

2.大丰簋又称天亡簋,铭文78字,其中“王有大丰礼,王凡三方,王祀于天(大)室”,记载武王克殷后举行祭祀先祖,昭示西周开国。

大丰簋当是周朝建立后祭祀文王时所作,与临潼出土的利簋等是西周最早、最有代表性的器物。

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3.毛公鼎铭文497字,是历代出土的商周青铜器铭文最长的一篇,与《尚书〃文侯之命》和《诗经〃韩奕》极为接近。

主要记述周王室对毛公厝的册命,嘱咐他要对王室尽忠效力。

为研究西周册命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馆。

(毛公鼎铭文)4.何尊铭文122字,记载了西周成王五年向何宣示的诰命,讲述武王伐商后向天祭告以及营建洛邑的历史事件。

西周初期营建洛邑的史实在其他史料中有过记载,但是否年份确实,学术界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

何尊铭文恰好印证了这件事,从而解决了西周初历史研究的疑案之一。

“中国”一词也最早见于何尊铭文当中。

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5.宝鸡弓鱼国墓地出土文物丰富,揭示一个失载的周初封国之迷。

弓鱼国当为长江流域巴人的一支,后沿汉江,翻秦岭,来到渭水流域,因参加周武王伐商,立有战功而受封于今宝鸡市区,与当地氏羌文化融合,建立弓鱼国兴邦百余年,后史书失载。

宝鸡地区是周人的发祥地,同时又是周族同西北、西南地区许多部族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宝鸡弓鱼国墓地发掘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就在于揭示了商周时期不同部族、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

6.冉土方鼎又称“周公东征鼎”,铭文 35字,记载周公东征,歼灭东夷、丰伯和薄姑之后,归祭周庙,行饮秦之礼。

周公赏给冉土贝币一百朋,用作此鼎以纪念。

现藏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

7.虢季子白盘铭文111字,记载子白进击征伐猃狁斩敌首500个,获俘虏50人,周王赏赐战车、弓箭、大钺。

虢季子白盘铭文既是西周史研究的重要文献,又是壮丽优美的史诗。

盘铭具有韵律,句式工整,语言洗练,读起来朗朗上口。

其书法颇有新的艺术风格,结体有着大篆发展演变的韵味,应该说就是籀文。

字体刚劲,笔势匀称,纵横成行,矞皇茂隽,向为书法界研习。

8.冬戈簋铭文134字和冬戈鼎铭文分别记载战斗前周王授命将军冬戈率兵抵御淮戎和战斗后周王对将军的奖赏。

对研究西周历史、地理、淮戎分布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淮戎又称淮夷,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成康时期,周王朝以武力控制了淮夷,迫使淮夷各国向周王朝缴纳布帛贡赋,提供劳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