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范本模板】

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范本模板】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项目一认识传感器检测装置

课程内容:

1.自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信息的获取、转换、处理及输出;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仪器的性能、开发新型传感器及应用新材料。

2.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作用;传感器的分类.

3.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粗大误差;精度的定义及分类:准确度、精密度及精确度;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列表法、作图法及最小二乘法。

4.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的定义及各项指标: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零点漂移及温度漂移;动态特性的定义及各项指标:瞬态响应特性、频率响应特性.

5.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及动态标定的定义及方法;校准的定义及方法。

基本要求:

1.了解传感器分类、自动检测技术的组成。

2.理解传感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3.掌握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理解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本章重点:传感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本章难点: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

项目二参量传感器的应用

课程内容:

1.使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2.使用热电阻传感器

3.使用压阻式传感器

4.使用气敏电阻传感器

5.使用电容式传感器

6.使用湿敏传感器

7.使用电感式传感器

8.使用电涡流式传感器

基本要求:

1.理解并掌握参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热电阻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气

敏电阻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

感器)的基本原理

2.了解参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热电阻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气敏电阻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2.熟悉非电量测量的基本知识及误差处理方法,熟悉工业过程主要参数的检测方法.
3.了解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及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具有正确应用传感器的能力。具体如下:(1)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2)电阻式、变电抗式、光电式传及电势式感器原理与应用;(3)温度检测;(4)传流量检测.
二、能力目标:
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测量电路及各种应用,熟悉非电量测量的基本知识及误差处理方法,熟悉工业过程主要参数的检测方法,了解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及在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方面的广泛应用,具有正确应用传感器的能力。
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学习,应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测量电路及各种应用.
课程思政融入点:介绍传感器的误差及数据处理,一般特性及标定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职业道德。
线上教学:优学院
根据疫情发展灵活调整
讲授
教材课后习题
课程思政作业:要求学生每人阅读传感器的一般特性及标定方法有关的文章或书籍
2
电阻式压阻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林明灶副教授
3
重点:应变式压阻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线上教学:优学院
根据疫情发展灵活调整
讲授
教材课后习题
课程思政作业:要求学生每人阅读光电式传感器有关的文章或书籍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Sensor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Course Outline

40学时2学分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之一,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与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和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非电量参数的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中常用的信号放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与信号转换电路等。其作用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二、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三、先修课程——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四、课程的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以下知识:

(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本课程在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

(2)电阻式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3)电感式传感器的设计

(4)电容式集成传感器的基本特点和应用范围

(5)霍尔式传感器的特性、工作原理及转换电路

(6)压电效应产生的原理及压电材料的常用结构形式

(7)光电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光电器件的基本特性

2、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以下知识:

(1)传感器的技术指标

(2)电阻传感器的误差分析和灵敏度计算

(3)电感式传感器的零点残余电压的概念、分析及减小它的方法,电涡流式传感器和压磁式传感器的基本特性

(4)磁电感应式传感器的特性、类型、工作原理及转换电路

(5)压电材料的种类和性能

(6)光纤传感器的特点,光栅式传感器的特点、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080909Z10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Sensors and Measurement Technique)

课程类别:专业教育课程

学时/学分:2 总学时:32

先修课程要求:《普通物理》、《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

适应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教材与参考书:[1]叶湘滨熊飞丽,《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2]宋文绪杨帆,《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孟立凡郑宾,《传感器原理及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是微电子制造技术与装备专业的选修课程。根据我国当前工业生产及科研应用的实际,以信息的传感、转换、处理为核心,从基本物理概念入手,阐述热工量、机械量、几何量等参数的检测原理及方法。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和设计要点的基本技能,培养本科生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如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予以设计实现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在各个领域中的传感器的作用,掌握传感器的定义、组成、分类和发展动向。掌握传感器的静特性、动特性和技术指标。

掌握热电效应、热阻效应、热电回路定律、热电偶冷端补偿的方法及热电阻测量电路原理,了解石英晶体测温传感器、光纤传感器、薄膜热传感器、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使用方法。

掌握应变效应、金属丝灵敏系数和应变片灵敏系数、应变式压力计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薄膜应变片、电子秤、集成压敏传感器。掌握差动式电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压电效应、等效电路、测量电路及其应用。掌握霍尔效应、霍尔式压力计工作原理及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它涉及到了物理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在现代物联网、智能家居、智能制造和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原理、分类、特点和应用,并通过实验课程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和调试。

二、课程大纲

1. 传感器原理

•传感器定义及分类;

•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传感器与信号处理的关系。

2. 传感器技术

•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电传感器、气体传感器、生物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类型;

•传感器选择和应用的技术;

3. 检测技术

•检测技术定义、分类及特点;

•电子测量技术、物理量测量技术、化学分析检测技术等;

•数据采集、处理、传输的技术。

4. 实验教学

•基础性实验:传感器和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检测线路的选择、传感器传输出信号的处理等;

•应用性实验:使用传感器实现对温度、湿度、气体、光线等检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创新性实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取传感器和检测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

三、教学方式

本课程采用讲授、实验、讨论和创新性研究等教学方法相结合。讲授环节主要介绍传感器原理、分类和应用、检测技术的方法和特点等基础知识;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选择、使用和调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讨论和互动环节通过提问、回答、讨论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传感器和检测技

术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性研究环节让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独立研究,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创新成果。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1.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类型:理论+实践

课程总学时:课程总计64学时,其中一理论课时54,机动+实践课时10。

标准适用专业:本标准适用于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科专业。

2.课程定位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是机电一体化与制造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技能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要教会学生了解和熟悉常用工业传感器及检测方法的基本知识,能够使用合理的传感器实施可靠的检测方案,培养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本课程适用于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以及自动化等专业3年制高职学生,课程应在学完电工和电子学等课程后开设,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工业常用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初步具备运用传感器设计简单检测系统的能力,并获得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基本技能。

(二)分项目标

通过《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学习常用检测量以及相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等知识;

②掌握常用检测系统的基本设计方法;

3.技能目标

①具备搜集和查阅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国家标准和有关资料的能力;

②具备进行简单检测系统设计和确定相应传感器性能指标的技能;

③初步具备简单检测系统的搭建和基本调试手段;

4.方法目标

①通过常用物理量检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自动化运用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②通过Flash等丰富多彩的课堂呈现手段加深学生对检测方法认识。

5.素质目标

①通过本课程,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对于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产业应用所发挥的作用,增加通过不同手段解决问题的思路,开阔学生的眼界和视野。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精选全文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合专业: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课程80学时)课程要求:必修课程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路基础、电子技术和微机原理等

开课时间:第4学期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是高等院校数控技术、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检测技术类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类传感器的机理、结构、测量电路和应用方法,主要包括常用传感器、近代新型传感技术及信号调理电路等内容。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应用基础,并初步具有检测和控制系统设计的能力。

第一章检测技术的基础知识(3学时)

基本概念(敏感元件、变换器、检测技术、测系统的组成及特点、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的发展);;误差分析及处理技术

第二章传感器的基本概念(4学时)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基本特性(静态特性、动态特性、静、动态特性标定)及其选用。

第三章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15学时)

通过对电阻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热敏传感器的学习,掌握各种测量几何量的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测量转换电路;熟悉几何量测控所需传感器的应用和选用。

第四章数字式传感器(7学时)

掌握光栅数字式传感器、磁栅数字式传感器、感应同步器、编码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第五章新型传感器(5学时)

了解仿生传感器、光纤传感器、微型传感器、集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和新型传感器研发的重点领域。

第六章传感器与检测系统的信号处理技术(5学时)

通过对电桥电路、信号的放大与隔离、信号的变换的学习,重点掌握检测系统的信号放大与变换电路的处理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教学大纲

《自动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学时: 七零其实验或上机学时:一四学分:四一,课程地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气技术专业地一门专业课。

本课程地任务是介绍传感器与自动检测地基本概念,学温度,湿度,力,位移,光等非电量转换为电量地方法;了解生物,微波,起声波,机器等新型传感器地原理与应用。

通过本课程地学,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地工作原理,各自特点及应用场合,并掌握传感器地接口电路,为今后从事工业生产各种非电量地测控工作打下基础。

二,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传感器技术基础

一,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知识点:(一)传感器地特与技术指标

(二)提高传感器能地方法

(三)传感器地材料与制造

了解:(一)传感器地数学模型

(二)传感器地材料与制造

理解:(一)提高传感器能地方法

(二)传感器地标定与校准

掌握:(一)传感器地概念,分类

(二)传感器地特与技术指标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传感器地概念,传感器地特与技术指标。

难点:提高传感器能地方法,传感器地标定与校准

三,能力培养要求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地概念,类型,技术指标以及标定与校准等基本概念,特别是要明确传感器如何应用地概念。

四,教学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二)温度传感器

一,学内容与教学要求

知识点:(一)热电效应

(二)热电偶传感器

(三)集成温度传感器

(四)半导体热敏电阻

了解:(一)金属热电阻传感器

(二)半导体热敏电阻

理解:(一)半导体热敏电阻工作原理

(二)温度传感器地应用

掌握:(一)热电偶传感器

(二)集成温度传感器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电效应,热电偶传感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教学大纲

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课程代码: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较强的课程,主要研究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验》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的有效补充,通过参加必要的动手实践,把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受到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获得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完整概念,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基本知识。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学习本门课程,使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础知识和各种传统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初步掌握传感器系统设计原理,对传感器的发展和现状有初步了解,了解现代新型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方式、原理。使学生初步掌握传感器系统的应用、开发的综合技术。

本课程的教学侧重于对传统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特性的理解,对传感器的技术参数要会求取。对于常用传感器的测量电路要会计算;掌握传感器误差及误差补偿的相关技术。初步了解近代传感器技术及其工作原理。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主要以设计型实验为主。测量位移量实验是金属箔式应变片的双臂电桥性能实验;测量转速实验是霍尔传感器测量自行车速度实验;测量温度实验是热电偶及分度表应用实验。

三、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先修课程是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同时为后续过程控制、电力电子技术、EDA技术等专业基础实践课程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感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主要内容介绍传感器技术,以模块+项目+任务的模式,将同一被测物理量放在一个模块中,每个项目介绍一种传感器的应用,解决传感器选型和接口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每种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给你、特性、技术参数、选用原则和转换接口电路的组成原理等。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模块一为传感器与检测基本知识。

任务一传感器基本知识项目二传感器的测量误差和准确度项目三检测电路基本知识

模块二为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热敏电阻在冰箱温度控制中的应用项目二PN节温度传感器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项目三热电偶在输油管道温度测量中的应用项目四集成温度传感器在数字显示温度表中的应用模块三为光电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光敏电阻在报警器中的应用项目二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在公共照明中的应用

模块四为压力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电阻应变片在电子秤中的应用项目二压电式传感器在警戒区报警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三高分析压电薄膜振动感应片在玻

璃破碎报警装置中的应用项目四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在数字压力计中的应用

模块五为位移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电位器式位移传感器在机械行程控制位置检测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二光栅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位移检测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三接近传感器在防触电警告电路中的应用项目四电传感器在电动测微仪中的应用项目五超声波车载雷达在测距电路中的应用模块六为流量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涡轮流量计在天然气计量电路中的应用项目二电磁流量计在自来水厂水量监控电路中的应用

模块七为速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霍尔式传感器在汽车防抱死装置中的应用项目二磁电式传感器在发动机转速检测电路中的应用

模块八为气体与温度传感器的应用

项目一气敏电阻在酒精测试仪中的应用项目二湿敏传感器在自动加湿器装置中的应用

在每个项目的内容组织上,用任务的方式,将理论知识融入到元件的识别与检测、电路的装配、电路的调试和电流的运行中,突出传感器的选用、识别、检测转换电路的装配和调试时的原理分析,是学生真正掌握传感器。

四、教学实施

(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

总课时96课时(其中实训42课时)

模块一为传感器与检测基本知识, 6课时

模块二为温度传感器的应用,14课时

模块三为光电传感器的应用,14课时

模块四为压力传感器的应用,12课时

模块五为位移传感器的应用,14课时

模块六为流量传感器的应用,12课时

模块七为速度传感器的应用,12课时

模块八为气体与温度传感器的应用,12课时

(二)教学建议

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每种仪器仪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讲解。在此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其使用方法。但又不可太偏重于纯理论推导。建议教学中多采用实物、挂图、课堂演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五、考核与评价

(一)目的与功能

通过实施不同方式的考核评价,让学生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明确自己的专业成长方向和素质结构等,从而自觉地去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并付诸努力;将学校的要求内化为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地学习训练,加快掌握技能。

(二)原则

科学的评价内容和策略,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完善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为将来就业打好基础。

(三)方法建议

总评成绩按以下要素综合考评:平时成绩及学习表现10%,期中考试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40%,实习实训成绩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