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传播学(一)
网络传播绪论
![网络传播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0ceab9c62cc58bd63186bd82.png)
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教学重点和难点: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教学方法与手段: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第一节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中国网络新闻的发展与现状第三节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第四节互联网的基本概念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复习与作业要求:考核知识点: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信息传播、网络传播、网络媒体“把关”、互联网辅助教学活动:教学过程:绪论一◆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网络传播给传播学理论带来的冲击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2.互联网及其发展3.什么是网络传播4.网络传播学研究对象5.网络传播学科属性6.网络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信息技术的创新----〉信息传播的革命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上◆人类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3个阶段5个时期1、口头传播阶段(自然记忆阶段)特点:主观的,群体记忆少,直接交流,信息流失及推移错漏,亲闻亲知,无文字传递2、文字传播阶段特点:离体记忆,信息多复杂,广泛传播A、个体书写特点:传递内容复杂精确,广泛认同的符号系统,抽象客观,文字权威B、印刷品生产特点:印刷术,信息传播容量与数量大,传播空间广,信息生产加工成本低,文化交流3、电子传播阶段特点:即时性,传播空间无限扩大,模拟信号,数字信号,多形式,数字化革命* 各个阶段的比较(…….)2互联网及其发展互联网是美国/苏联冷战的产物1969年美国国防部的ARPAnet。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现代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互渗透、密切结合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
◆它是利用通信系统(通信线路和通信设备)按一定的连接方法,将分布在不同地点并具有独立工作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外设等)相互连接在一起,在网络软件(网络操作系统、网络数据库、网络应用软件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数据通信的整个系统。
网络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cbffb29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3d.png)
网络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最初由英国牛津大学研究人员Richard Rogers于1997年提出并开始研究,它是以现代社会中媒体、传播技术和其他现代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科。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课题涉及到网络、传播技术、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总体上说,它集合了一系列媒体学问和科学思维,主要研究如何用技术的手段,借助信息网络的特点和性能,来改变和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行为,以及如何利用技术媒体来传播信息、活动和情感。
网络传播学包括网络环境下的传播技术与行为研究,也包括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文化研究,目的是要深入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过程中,媒体技术、文化和社会间的互动关系。
网络传播学主要聚焦于网络传播的技术形式,理解、解释和探讨用网络传播技术推动的新媒介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文化、政治和社会问题。
主要包括:网络传播系统的构成、结构和功能;网络传播技术的综合应用;网络传播技术下的文化和社会影响,以及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领导力研究。
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发展使得许多社会和企业能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实现新的沟通和交流,改变传统的沟通方式。
因此,网络传播学对于现在的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企业从传统的媒体传播模式中解放出来,整合社会媒体等新型媒体技术,以更高效的方式传递企业消息和实现客户关系管理,拓展市场,提高宣传效果,改善企业形象,加强企业品牌。
另外,网络传播学还可以帮助社会和个人学习社会新兴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学习如何在网络传播环境下,综合应用多种媒介技术,传播信息和资源,实现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网络传播学在今天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在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和应用中,研究人员需要了解网络的本质,将网络的优势发挥出来,利用网络的传播特性,通过网络技术传播信息、激发活动,引导社会变革。
此外,研究人员还要了解多种媒体技术,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把握文化、心理学变化等社会动态,对技术发展的影响,持续追踪社会的变化,以研究的成果来改善社会的发展。
《网络传播学》课件
![《网络传播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f2098f7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deb9261.png)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口碑传播是指受众在接收到传播内容后,向他人 推荐或分享的行为,口碑传播的效果往往比传统 广告更为显著。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信息泛滥Βιβλιοθήκη 01网络传播的便利性和快速性导致了信息的泛滥,大量无用的、
虚假的信息充斥着网络空间,给受众带来困扰。
社交变革
02
网络传播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社交习惯,人们可以通过社
交媒体等平台随时随地与他人交流和互动。
实施处罚措施
对违反法律法规的网络传播行为,依 法进行处罚,包括罚款、撤销资质等 。
加强国际合作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 打击跨境网络传播违法行为。
网络传播的自律机制
行业自律组织
企业自我约束
成立相关的行业自律组织,制定自律规范 和标准,引导会员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伦 理准则。
网络传播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加强员工培训和教育,提高自律意识。
详细描述
网络传播学的跨学科性表现在它融合了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实践性则体现在它 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的实际问题和现象,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态性则是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传播方式不断 变化,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内容也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
02 网络传播的原理与技术
网络传播的原理
信息的高速流动和广泛覆盖。
网络传播的技术基础
互联网技术
互联网是网络传播的核心技术,包括 TCP/IP协议、HTTP协议、SMTP协议 等,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信息互联互 通。
云计算技术
大数据技术
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采集、 存储、分析和可视化,为网络传播提 供了更加精准的目标用户分析和个性 化推荐。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c6783a40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d9.png)
《网络传播概论》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任务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网络传播的特点、技术及应用等内容的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网络传播技能和网络传播活动地特点,特别是作为新兴媒体地网络在与传统媒体的竞争中,如何发挥自己地优势,在网络新闻的采写和发布中博采众长,整合其他媒体的优点,在新闻传播中争得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为后续课程课程奠定学习基础。
二、教学学时分配每章节所需学时列表如下:章次内容理论实训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技术4学时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2学时2学时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4学时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2学时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2学时第六章网络的属性与传播形态4学时第七章网络传播的典型形式2学时第八章网络中的新闻传播者4学时第九章网络传播的受众4学时第十章网络传播的效果2学时第十一章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2学时总计34学时32学时2学时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网络传播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简介网络的基本知识,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互联网的应用技术。
教学要求:了解信息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的关系,掌握网络传播概念、研究内容、传播模式、议程设置以及互联网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
第二章:网络信息制作与发布教学内容:讲述网络信息的制作技术与发布技术,以及网站的规划与网页的设计。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网页设计逻辑思维能力和设计方法,主要熟练掌握制作网页的有效工具Dreamweave和Flash,以及信息发布技术。
第三章:网络新闻编辑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的特性以及具体的业务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新闻的层次化加工与单元化编辑、专题化组织、多媒体整合以及网络动态报道的实施和网络编辑思想的传达。
第四章:网络互动组织教学内容:讲述网络媒体中互动的重要性,以及网络媒体的几种主要互动方式和网络媒体互动的缺点。
教学要求:了解并掌握网络媒体互动中对网络论坛与个人博客的作用。
第五章:网络公关与广告传播教学内容:讲述网络营销、网络公关与网络广告的关系,网络公关的主要任务和方式及原则,网络广告的形式及制作和网络广告的具体执行方式。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0d473683c4bb4cf7ecd1ac.png)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3d6df63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10.png)
网络传播概论知识点总结一、网络传播的基本概念1. 网络传播的定义和特点网络传播是指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和其他数字化技术进行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活动。
网络传播具有即时性、全球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等特点,极大地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方式。
2. 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网络传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ARPANET,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传播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3. 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带来了信息泛滥和网络安全等问题。
二、网络传播的基本理论1. 信息传播理论信息传播理论研究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包括信息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环节,是网络传播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
2.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理论是研究传播现象的学科,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效果和传播媒介等方面,对网络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3. 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主要研究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包括信息传递、态度和行为的改变等,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和作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网络传播的主要形式和特点1. 网络媒体网络媒体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包括门户网站、社交媒体、博客、微博等形式,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和全球性等特点。
2. 网络社交网络社交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交活动,包括社交平台、社交应用等,它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改变了传统社交方式。
3. 网络广告网络广告是指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品和服务的宣传和推广,它具有精准定位、互动性和成本效益等优势,成为主流的广告形式。
四、网络传播的影响因素1. 技术因素网络传播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支持,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它们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推动了网络传播的发展。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网络传播有着重要的影响,包括广告投入、市场需求、盈利模式等,它们决定了网络传播的商业化程度和发展方向。
网络传播的传播学浅析
![网络传播的传播学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9638b38051e79b8968022662.png)
网络传播的传播学浅析[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最快捷、最便利的传播方式,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传播方式。
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对原有大众传播学理论的挑战。
[关键词] 网络时代传播学从传播学角度看,网络传媒是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媒体,其传播内容包含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文字、声音和图像。
新媒介的使用,为传播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和手段,深刻改变了传播学研究的体系,也催生了新的研究方法。
网络以传播过程的交互性、多元融合的媒介功能和丰富的媒介信息构筑了新的视觉和文本空间,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们的阅读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传统的传播理论越来越难以合理地解释复杂的网络传播现象。
一、网络传播现状1.多种传播方式的融合网络改变了人类信息传递和交流的方式。
网络既担任着向广大受众传递信息、传授知识、引导舆论的任务,又充当着网上用户之间进行人际交往的工具。
因此,网络传播方式既是一种点对面和面对面的大众传播方式,又是点对点的人际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将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等各种传播方式融为一体。
比如,门户网站新闻板块中的信息传达与传统媒体信息传达较为类似,属于大众传播,但很多网站在每条新闻之后都设有评论,直接点击之后就可以发表意见。
网友可以在评论的页面里互相讨论对本条新闻的看法,这种讨论将松散的网页浏览者暂时组合成了一个群体,他们的讨论也带有群体传播的性质。
这种群体讨论有的时候也有可能转变为固定两个人互动的交流,使群体传播又渐渐向人际传播靠拢。
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这些人际传播的内容又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新的节点,对广大网民产生新的影响。
博客更是一种融合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多种传播类型为一体的一种新型传播模式,达到的是一种多重的传播效果。
2.传受角色限制的突破在传统传播理论中,传者与受者泾渭分明,传者传递信息,受者接受信息,受者只有通过反馈才能对传者产生影响。
网络的出现实现了以往传媒无法实现的传受双方实时的互动,传与受的界限模糊了。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548a5d804d2b160b4ec07b.png)
二、功能:交流沟通,宣泄心理,人格虚拟
1、传递信息信息流意见流
2、协调入际关系交流情感
3、调节情绪满足心理需求
第四节网络上的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一、网络群体传播
群体,广义指一切通过持续的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活动,并有着兆同
3、去中心和网络技术人员所特有的信息平等与共享的理想及其持续相应的努力有关例
如, 番茄花园 番茄花园版xp
(三)海量信息的兼容化、控制性、强时效性
l、传统媒介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工具,传统媒介控制者的地域性使传统媒介表现
出较强的地域性
2、网络是全球网民信息沟通的媒介平台,,个人、政府、财团无法控制媒介生态、传播图景、舆论态势
二、网络传播特性
(一)数字化、多媒体交互性、易检性
传统的大众传媒以点对面的单向性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
网络媒体再现以电脑为媒介,参与者双方创造和分享信息的动态过程和结构形态,异步性颠覆,互动传播模式
例如,早期,人际传播办式运用多,如E-mail QQ,随技术成熟,社会运用普及。90年代中期,传统媒体上网,将人际传播、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二网络传播对传统大众传播理论的冲击
l、网络传播模式
2、网络传播中的传播者
问题:什么样的传者成为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形象和品牌,传播手段和技巧
3、网络传播中的受众
4, 网络传播的效果
比如,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培养理论
三、功能
l、监视环境
广泛信息源,向社会成员提供社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重要事件最新变化
2.1990年,中国政府正式注册CN顶级域名,
网络传播学概论1
![网络传播学概论1](https://img.taocdn.com/s3/m/728fd5236edb6f1aff001feb.png)
第一课1.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年:雏形;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年:CERN雏形HTML;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年以后:进入Web2.0时代;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2.“新媒体”的界定(书P10)四个角:1度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进行,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2相对的概念(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3国际标准为依据(国人看来是新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4宽泛(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第三课1.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Rss和标签技术Tag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Web2.0。
《网络传播学》课件
![《网络传播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e34aac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23.png)
网络传播
通过本课程,您将全面了解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您未来在网络传播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和指导。
网络传播的传播路径
研究网络传播信息传递的路径, 包括社交媒体、新闻平台等。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效果源自1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剖析网络传播对社会的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2
网络传播的舆论场效应
研究公众在在线平台上的声音与舆论,以及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3
网络传播的品牌建设
展示如何利用网络传播手段,为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网络传播学》课件!本课程将为您介绍网络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课程介绍
本节将为您介绍《网络传播学》的课程内容、目标与重点,并分享学习方法 和要求,为您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网络传播基础知识
网络传播概念与发展历 程
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定义、 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 关联。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分析,揭 示其与传统传播方式的比较 优势。
网络用户行为与心理
研究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传播 中的行为模式与心理活动。
网络传播的要素与过程
网络传播的参与者与 角色
分析网络传播中各类参与者的 角色与影响力,并探讨他们在 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 式
探索网络传播中的内容类型和 传播形式,如文字、图像、视 频等。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9c35bc2acfc789eb172dc830.png)
网络传播课程目标和要求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崛起。
本课程围绕网络传播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和讨论网络传播的类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及其行为、网络媒介特性、网络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内容。
要求:熟悉网络媒介,结合自身的网络使用,理解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网络传播的了解。
及时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什么是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对传播学知识的影响(一)什么是网络传播媒介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媒介与传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媒介与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媒介媒介一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指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广义的媒介指人体的延伸,如麦克卢汉说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
狭义的媒介指传播媒介,包括个人媒介、组织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媒介即信息因尼斯:媒介的偏向麦克卢汉:真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是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内容,而恰恰是媒介本身。
媒介即信息,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媒介的内容所影响。
波兹曼: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梅罗维茨:媒介形塑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达到传播目标的重要工具。
媒介是影响人们态度、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发展,受媒介的影响和制约。
媒介有自己的偏好,对传播内容有深刻的影响,指导着我们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
阅读材料:媒介的影响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举过三个例子,分析媒介对于文化的影响(《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第18-21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没有书面文字的非洲部落如何解决纠纷大学博士论文口试中对于引用的态度苏格拉底的辩护传播的历史关于传播的历史,传播学者唐·彭伯说:我们假定人类现代历史的4万年为一年,此时正值12月31日深夜,该年的最后一天。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4a3dd9a1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1a.png)
工作原理:搜索器,索引数据库,检索程序和用户界面四个部分组成。 搜索器:spider(网络蜘蛛),crawlers(网络爬虫),在网络间来回搜集信息和发现更新的信息。索引数据库:搜索器搜索结果的汇总之地,它按照一定的顺序存放搜索到的信息,并为这些信息编排索引表。如:作者名字,更新时间,链接流行度。从上到下排序。也就出现大家搜索了以后出现的信息顺序不一样。检索程序:在接到用户的搜索关键词后,负责在索引数据库中进行查找的算法和相关程序。用户界面是使用者与搜索引擎打交道的一个信息交流平台,用户在此输入要查找的内容,搜索引擎在此反馈给用户查找的结果。
互联网时代的aidma ——aisas
三、微博改变一切
微博就是每次发布都不超过140个字的微型博客,是表达自己,传播思想,吸引关注,与人交流的最快、最方便的网络传播平台。
微博定义
微博降低了内容门槛——人人都是发布者 网络传播的去中心化现象显现无疑 信息生产变得简便,快捷,不费吹灰之力。结合了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因为简单,所以深入人心,所以人人都是发布者
网络广告的含义
中国的第一个商业性的网络广告出现在1997年3月,传播网站是chinabyte,广告主是intel,广告表现形式为468*60像素的动画旗帜广告。Intel和ibm是国内最早在互联网上投放广告的广告主。
就网络广告效果的监测而言一般分为三大类:广告的显示和点击监测、广告的后继行为追踪监测、持续效果分析。
格雷马斯模拟图
也就是说格雷马斯发明了一个四元结构的分解意义的模型,他认为在二元之外还有第三元,它既非a1,也非a2,而这个第三元在其内容层形式又串联了两个相反的意义,即1,2。
二、广告金字塔(advertising pyramid)
网络传播学_习题集(含答案)
![网络传播学_习题集(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679b3a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39.png)
《网络传播学》课程习题集一、多项选择题1.网络媒体较以往的传统媒体而言特征包括()。
A传播方式的交互性B数字化C多媒体D个性化E超文本2.魔弹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
A受众面对大众媒介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B认为大众媒介力量有限C受众与大众媒介地位相当D受众面对大众媒介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E认为大众媒介力量巨大3.人类的传播活动大体上经历了那几个阶段()A口头传播时代B文字传播时代C印刷传播时代D电子传播时代E网络传播时代4. CMC作为新型传播手段。
它有哪些特点()A、从传播模式看,它既然实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可实现大众传播。
B、从传播方式看,它既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一对一传播,也可以实现传授者的一对多、多对多传播。
C、从传播内容看,它既可以传播文本信息,也可以传播声音信息、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
D、从传播媒介看,互联网是CMC传播的基础,CMC不能离开Internet而单独存在。
E、从传播的实效性上看,它既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同步传播,也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异步传播。
5.系统模式理论是德国学者马莱兹克提出来的。
他的主要观点是()。
A、大众传播过程一般不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大众传播过程是各种社会力量、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C、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传播者、接受者、媒介与信息,都会受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D、传播者和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双向的信息传播。
E、整个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的系统。
6.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网络传播者分为()。
A、职业的网络传播者B、普通的网络传播者C、专门的网络传播者D、技术型网络传播者E、非技术性网络传播者7.网络媒体受众的心理特征包括()。
A、独处心理B、隐蔽心理C、匿名心理D、角色扮演心理E、共享心理8.网络传播模式的多种传播类型结合的特点体现在()的结合。
A、人际传播B、群体传播C、组织传播D、大众传播E、交互传播9.网络传播中的把关行为包括()。
网络传播01网络传播概述复习资料
![网络传播01网络传播概述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d3ba47d81c758f5f71f6780.png)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复习资料1.1有关传播及媒介的几个基本概念⏹传播●概念➢①即传布。
如:传播消息。
②在传播学中,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以此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换的过程。
{《辞海》1999年版P.258}➢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P.21-22}➢所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出版社20011年版P.4}●渊源据考证,“传播”一词在我国出现于1400多年前,始见于《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
{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卷第1期}●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手机传播时代⏹传播媒介●概念➢传播活动中承载、传递信息的中介物。
广义包括语言、文字、电话、电报、传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一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手段;狭义指新闻媒介。
{《辞海》1999年版P.259}➢广义的传播媒介是指实现人类信息传递的所有中介物。
我们课程中所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即指经常性向社会大众传递众多新闻和信息的各类手段与工具,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和手机。
●传播媒介的演变言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以及手机媒介1.2传播的类型⏹按信息的特质划分从信息角度看,传播实质上是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流动变化。
因此,根据信息的特质,传播可以划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类型⏹按信息的表达形式划分信息只有被各种符号系统组织为不同形式的符号序列(也即信息)才能进行传播。
因此,根据信息的表达形式——符号,传播可以划分为:言语传播(或称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传播(或称非言语交流)两种类型⏹按传播媒介的特质划分人类传播离不开承载着信息的物质工具——传播媒介。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https://img.taocdn.com/s3/m/e12cfc6d011ca300a6c39021.png)
绪论1.网络传播的概念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的存储介质上,通过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2.新媒体的两大特征数字化互动性: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3.为什么把网络传播学设定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广义的传播虽然包括自然界的传播和人类社会的传播,但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分科研究领域。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它包括的门类和范围更广。
计算机技术平台的变化多端;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和信息容量的无限性。
4.网络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界定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2)、网络传播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的个性与共性关系(3)、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法(4)、网络传播学理论到实务转换5.网络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研究对象:人类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各种信息传播活动和规律。
——研究范围:网络传播发展历史、网络传播理论知识、网络传播业务。
6.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传播学相比的继承与突破继承的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直接调查:观察法——间接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2、内容分析法3、控制实验法4、其他研究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突破的研究方法:5、特殊方法——网络调查法第二章1.互联网的定义:互联网(INTERNET,又译因特网、网际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2.第一台计算机——1946年第一台计算机ENIAC于美国诞生3.互联网发展经历的四大阶段(1)、基于军事需求的萌芽阶段(20世纪60-70年代)大事记:——1959年10月,前苏联的人造卫星“斯普特尼特”上天;——美国的高级研究计划署成立(ARPA);——1969年,互联网诞生,ARPA建立ARPAnet网络,连接军事及研究用电脑主机(2)、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和完善大事记:——1972年,计算机可以更加简便的接入互联网——1973年,全球性的互联网开始浮现首批连入ARPANET的其他国主机出现。
网络传播01网络传播概述--1402
![网络传播01网络传播概述--1402](https://img.taocdn.com/s3/m/9ab17baed0d233d4b14e6949.png)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1.1有关传播及媒介的几个基本概念⏹传播●概念①即传布。
如:传播消息。
②在传播学中,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息、观念、态度、感情,以此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换的过程。
{《辞海》1999年版P.258}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P.21-22}所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出版社20011年版P.4}●渊源据考证,“传播”一词在我国出现于1400多年前,始见于《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
{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闻与传播研究》第一卷第1期}●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手机传播时代⏹传播媒介●概念传播活动中承载、传递信息的中介物。
广义包括语言、文字、电话、电报、传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一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手段;狭义指新闻媒介。
{《辞海》1999年版P.259}广义的传播媒介是指实现人类信息传递的所有中介物。
我们课程中所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即指经常性向社会大众传递众多新闻和信息的各类手段与工具,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和手机。
●传播媒介的演变言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以及手机媒介1.2传播的类型⏹按信息的特质划分从信息角度看,传播实质上是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流动变化。
因此,根据信息的特质,传播可以划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类型⏹按信息的表达形式划分信息只有被各种符号系统组织为不同形式的符号序列(也即信息)才能进行传播。
因此,根据信息的表达形式——符号,传播可以划分为:言语传播(或称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传播(或称非言语交流)两种类型⏹按传播媒介的特质划分人类传播离不开承载着信息的物质工具——传播媒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网络传播学(一)〔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
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
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
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
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
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
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
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
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
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
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
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
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
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
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
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
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
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
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
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
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
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
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
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
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
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
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
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
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
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
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
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
郭庆光教授在其新着《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那么何谓网络传播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认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的特点:全球性、交互性、超文本链接方式。
因此,其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发布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近年来广泛出现于传播学中的一个新名词。
它是相对三大传播媒体即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
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也被称作网络传播,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
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
网络传播的读者人数巨大,可以通过互联网高速传播。
四、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我们刚才界定了网络传播学中的网络传播定义,它明白无误地确立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网络传播活动。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是传播学的子学科。
传播学亦称“传学”,研究人类一切信息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同人和社会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
传播学研究传播的概念和本质,信息与对象交互作用的规律,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映,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作用,各种传播媒介本身的地位和作用,传播与社会各领域、各系统的关系等。
传播学将传播分为四个层次:(1)人的内向传播。
如自言自语,触景生情,自我进行信息交流。
(2)人际传播。
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符号交流的行为。
(3)组织传播。
即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的符号交流行为。
(4)大众传播。
即以印刷或电子为媒介,有目的的面向许多人的符号交流行为。
20世纪30年代发韧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传到西欧和日本,并逐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重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门设立了国际传播问题研究委员会,定期交流各国学者对传播学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