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传播学(一)
网络传播01网络传播概述--1302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
1.1有关传播及媒介的几个基本概念
⏹传播
●概念
①即传布。如:传播消息。②在传播学中,指人与人之间通过符号传递信
息、观念、态度、感情,以此实现信息共享和互换的过程。{《辞海》1999
年版P.258}
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周庆山:《传播学概论》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P.21-22}
所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出版社20011年版P.4}
●渊源
据考证,“传播”一词在我国出现于1400多年前,始见于《北史·突厥传》中的“传播中外,咸使知闻”一语。{方汉奇:《中国近代传播思想的衍变》《新
闻与传播研究》第一卷第1期}
●传播活动的发展阶段
口头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电子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手机传播时代
⏹传播媒介
●概念
传播活动中承载、传递信息的中介物。广义包括语言、文字、电话、电报、传真、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书籍等一切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
手段;狭义指新闻媒介。{《辞海》1999年版P.259}
广义的传播媒介是指实现人类信息传递的所有中介物。我们课程中所指的是狭义的概念,即指经常性向社会大众传递众多新闻和信息的各类手段与
工具,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和手机。
●传播媒介的演变
言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和网络媒介以及手机媒介
1.2传播的类型
⏹按信息的特质划分
从信息角度看,传播实质上是信息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流动变化。因此,根据信息的特质,传播可以划分为:新闻传播、舆论传播、广告传播、文艺传播、科技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等类型
网络传播概论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 of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theory can't properly explain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and therefore a new network communication must be founded. The research object, research actuality and future of the network communication theory have been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Key word: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
网络传播概论
一.1.口头传播 2.文字传播 3. 印刷传播 4.电子传播 5.网络传播
二.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五个层次)
1.内向传播(自言自语,触景生情)
2.人际传播(人与人的交流行为)
3.群体传播
(社区、论坛) 4.组织传播(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 5.大众传播(印刷或电
子媒介,有目的的广度传递)
三.网络传播的优势
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2。信息海量3。全球性与跨文化性4。多媒体
化5.交互性强6。个性化7。超文本与超媒体化8。检索便捷四.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1 。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侵犯知识产权 3 信息泛滥 4 网络色情犯罪
5 银行卡,短信息诈骗
6 网络诽谤:地区、高校之间谩骂
7 网络恐怖主义
8 网瘾症分析
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
第一代计算机网络: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1954年,随着一种叫做收发器的终端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将穿孔卡片上的数据通过电话线路发
送到远地的计算机,使得用户终端具备了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第一代计算
机网络诞生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联的需求。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资源,也可以使用其他地方的计算机软、硬
件与数据,达到计算机共享资源的目的。典型代表是ARPAnet(阿帕网)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开放式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标准的主体结构,
解决了不同类网络互联时的兼容性问题,被公认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网络传播概论
第一讲 网络传播的发展第一节 世界互联网历程程1.1946年,2.15,电予数值积分计算机在美困举行揭幕典礼,标志电脑时代开端。以冷战军备目的,1969年,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暑建立了阿帕网,关键思想是将不同类型的局域网及广域网互联,成为一个网络间的互联网络。2.1974年,TCP/IP协议,即电脑之间彼此传输数据的规则集合。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成为美境内广域网的骨干基础3.1991年,欧洲开始用美国的TCP/IP协议发展网络建立欧洲骨干网,信息高速公路,ISHW,数字化大容量光纤通信网络4.1992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国情咨文宣布将投资2000-4000亿美元,用20年时问建成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光纤网络联结所有通信系统数据库,电信消费设施,传输多媒体改变社会信息交流形式第二节 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一、第一阶段1995年以前,互联网萌芽到初步成型阶段与因特网的链接依靠拨号线路与电子邮件技术。1. 1987年9月,与德国大学合作困际联网项目即中困学术网,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图片)建成第一个国际因特网电子邮件结点,发出第一判电了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2.1990年,中国政府正式注册CN顶级域名,3.1994年4月,中国国家计算机网络设施工程连入因特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二、第二阶段1995年到2000年中句,互联网发展第一高峰通过对TCP/IP协议的使用,我困汁算机网络均可实现冈特恻的主要功能。商业化。1. 1995年,国家邮电部开通中国公用因特网络,作为公共商用网向公共开放,提供服务1996年底,困内ISP达到60-80家,网络用户到10万。1995年1月,国家教委主管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上网:中国第一份电子杂志神州学人/2.1997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3.1999年7月,中华网登陆纳斯达克概念股(2000年4月,科技股下跌,网络行业陷入困境三、第三阶段:2000年中旬-2003年底,三级办新闻网站格局形成l、在党中央部署下,主流新闻媒体网站增加,形成综合性新闻网站形态,同时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重点新闻网站陆续建立,形成了党所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中央级新闻单位.省市一级.地市一级。2、大批裁员进行自我保护;03年开始,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推动以短信为主的无线增值业务留存公司特点:最早抢占眼球,拥有雄厚的媒体资源,有强大资本背景四、第四阶段:2003年底开始,互联网发展第二次高峰l、特征:技术基础上,宽带网络和无线移动网络普及;发展态势上,新闻网站队伍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概论
北京印刷学院编辑与出版系王京山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说
第一节网络传播是人类媒介演化的高级阶段
一、第一次传播革命:语言传媒的出现
•语言的出现,是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的分水岭。
•语言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传播媒介。
二、第二次传播革命:第一代传媒——文字传媒的出现
•语言传播的不足:空间、时间;
•中国仓颉造字的传说
•“天雨粟,鬼夜哭”
三、第三次传播革命:第二代传媒——印刷传媒的出现
•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
•机械印刷术 现代文明的发展
四、第四次传播革命:第三代传媒——电子传媒的出现
•广播和电视的发展
•影响:彻底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摆脱了传播的物质束缚;大众传播的兴起。
五、第五次传播革命:第四代传媒——网络传媒的出现
•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
•网络传播突破了区域界限、时间界限、传播方式的界限、互动界限、信息量的界限、传播成本的界限。
六、第六次传播革命的导火线:手机短信的出现
•手机短信与电脑网络一样具有交互性、快捷性、隐蔽性、多媒体、多界面、视屏化、人性化等特点。
•以往的媒介形式几乎都可以通过手机短信传播。
•它是未来人类传播活动中各种新型传播媒介、传播形态的试验平台。
第二节网络传播概说
⏹传播定义:
郭庆光在其《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网络传播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的人类信息(新闻、知识等)传播活动。
网络信息资源的媒体形式
•文字
•图片(静态picture)
•声音(audio)
•图像(动态video)
•多媒体(如flash)
彭兰认为网络传播具有3个基本特点: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的优势
⒈信息多元化:网络信息中运用了flash、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不像网络上单一的flash、视频、音频等形式那样,而是通过组合的应用配以精彩的内容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感观刺激和互动参与的欲望,这是单一的技术表现形式所不能比拟的,也是网络信息对读者的吸引力所在。而正是基于此,网络聚集了庞大的用户群体,让用户在阅读内容、感受网络的感观刺激。网络信息涉及到了游戏、时尚、服饰、汽车、音乐、体育、影视等多个行业,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冲击。网上不仅可以平等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平等地开展讨论与争论。报纸可以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讨论,电视也有了话题节目供观众现场摆擂台,但这些讨论一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参加,二不是随时可以参加,三不时所有话题都可以讨论,四还不能完全给参与者以“言者无罪”的保证。然而,关于这个世界的所有话题,用户都可以在电子论坛里找到,并随时参与发表意见。如新闻组作为因特网上个人向新闻服务器投递电子函件的集合,可以随时把网民的文章或贴子向世界范围公布。在电子公告板上,用户则可以就不同的主题下贴帖子,参加讨论。更关键的,这种参与是匿名性质的,即没有任何人知道用户的身份和个人资料,成为网上论坛极其活跃和可以畅所欲言的根本原因。至于可以进行实时讨论的聊天室的功能,就更是传统传媒所望尘莫及的了。聊天室的性质也是匿名的。在聊天室里,每人都可以有一个化名,一群人就象入坐酒巴一样,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性,在中国是不可以公开讨论的,但通过Usenet,你不难发现许多谈性而不用色变的场所。
网络传播学概论1
第一课
1.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
1958年:雏形;1969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年:Internet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年:CERN雏形HTML;1991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1992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年以后:出现了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
1998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年以后:进入Web2.0时代;2003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
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
《网络传播学》课件
网络传播的传播路径
研究网络传播信息传递的路径, 包括社交媒体、新闻平台等。
网络传播的影响与效果
1
网络传播的社会影响
剖析网络传播对社Fra Baidu bibliotek的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2
网络传播的舆论场效应
研究公众在在线平台上的声音与舆论,以及对社会决策的影响。
3
网络传播的品牌建设
展示如何利用网络传播手段,为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和声誉。
《网络传播学》PPT课件
欢迎来到《网络传播学》课件!本课程将为您介绍网络传播学的基本概念、 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课程介绍
本节将为您介绍《网络传播学》的课程内容、目标与重点,并分享学习方法 和要求,为您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
网络传播基础知识
网络传播概念与发展历 程
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的定义、 发展历程以及与其他学科的 关联。
网络传播的特点与优势
通过对网络传播的分析,揭 示其与传统传播方式的比较 优势。
网络用户行为与心理
研究互联网用户在网络传播 中的行为模式与心理活动。
网络传播的要素与过程
网络传播的参与者与 角色
分析网络传播中各类参与者的 角色与影响力,并探讨他们在 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网络传播的内容与形 式
探索网络传播中的内容类型和 传播形式,如文字、图像、视 频等。
网络传播学读后感
网络传播学读后感
After delving into the field of cyber communication, a profound realization struck me.It"s a discipline that transcends mere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encapsulating the essence of human interaction in the digital era.The intricacies of how messages spread like wildfire across the web is both fascinating and daunting, revealing the power and vulnerabilities of our interconnected world.
在深入探讨网络传播学之后,我有了深刻的感悟。这不仅仅是一门关于信息传递的学科,它还包含了数字时代人类互动的核心要义。信息如何在网络中如野火般蔓延的复杂性既令人着迷又让人敬畏,它揭示了我们所处互联世界的力量与脆弱性。
Each chapter of the book unfolds like a digital tapestry, weaving together theories and case studies that highlight the impact of online discourse on society.It becomes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at in this digital age, our clicks and shares carry immense weight, shaping public opinion and potentially altering the course of events.
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
课程目标和要求
目标:随着互联网的崛起,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快速崛起。本课程围绕网络传播这一核心议题,介绍和讨论网络传播的类型、网络传播中的受众及其行为、网络媒介特性、网络传播效果、网络舆论、网络广告、电子商务等内容。
要求:熟悉网络媒介,结合自身的网络使用,理解网络传播的相关内容;并以此为基础,扩展对网络传播的了解。及时阅读相关材料。
第一章网络传播概述
什么是网络传播
网络传播学的学科性质
对传播学知识的影响
(一)什么是网络传播
媒介技术发展与信息传播
媒介与传播:每一次媒介技术的突破,都会带来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从而推动社会生活的变革。
媒介与社会: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对人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认知能力,以及社会结构、文化形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什么是媒介
媒介一词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使用,指使事物发生关系的中介体、手段、工具等(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
广义的媒介指人体的延伸,如麦克卢汉说衣服是皮肤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电话是耳朵的延伸等。
狭义的媒介指传播媒介,包括个人媒介、组织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等。
媒介即信息
因尼斯:媒介的偏向
麦克卢汉:真正影响和改变人们的,不是传播媒介中的具体内容,而恰恰是媒介本身。媒介即信息,社会为媒介的性质而不是媒介的内容所影响。
波兹曼:媒介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
梅罗维茨:媒介形塑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媒介在传播中的作用
媒介是人类传播活动中,达到传播目标的重要工具。
媒介是影响人们态度、情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变量。
个人形象的建构与发展,受媒介的影响和制约。
网络素养
网络素养
现代社会, 网络已经渗入到我们日常生活的角角落落,它改变了我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同时, 也深刻地改变了传播生态。网络传播已经成为现代大众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如何选择、分析、判断和使用信息, 不至于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迷失自我, 以致深陷网络泥潭不可自拔, 就需要大众对网络传播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是当前传播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 是应对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它应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的目的是着重提高大学生对各类网络信息的解读、批判和应用能力, 以增强大学生在复杂的网络信息生态中的辨别力、批判力与免疫力。
一、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网络素养教育是大众尤其是广大大学生应对更为复杂的信息传播生态、主动驾驭信息、主动接受来自网络的种种挑战的一条有效途径。
1、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使用人群, 网络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发布的第17 次5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显示, 30周岁以下的网民占了中国1. 11 亿网民的70%, 而年龄在18- 24周岁的网民则占了35. 1%, 大学生自然是这部分网民中的绝大多数。
2、信息获取方式的改变, 使受众拥有更多的自主权, 面
临更多的诱惑。传统媒体时代, 受众相对被动地接受传播者推送的信息; 网络媒体时代, 受众则可以根据需要, 自主地从网络上拉信息。网络的自主性与开放性特点, 也在为受众提供诸多便利的同时, 直接考验着受众的信息辨别、驾驭能力, 稍有不慎, 就有可能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 沉溺于网络色情、网络游戏, 甚至有可能导致网络犯罪。
网络传播学_习题集(含答案)
《网络传播学》课程习题集
一、多项选择题
1.网络媒体较以往的传统媒体而言特征包括()。
A传播方式的交互性B数字化C多媒体D个性化E超文本
2.魔弹论是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的。
A受众面对大众媒介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B认为大众媒介力量有限
C受众与大众媒介地位相当
D受众面对大众媒介并不是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E认为大众媒介力量巨大
3.人类的传播活动大体上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A口头传播时代B文字传播时代C印刷传播时代
D电子传播时代E网络传播时代
4. CMC作为新型传播手段。它有哪些特点()
A、从传播模式看,它既然实现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也可实现大众传播。
B、从传播方式看,它既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一对一传播,也可以实现传授者的一对多、多对多传播。
C、从传播内容看,它既可以传播文本信息,也可以传播声音信息、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
D、从传播媒介看,互联网是CMC传播的基础,CMC不能离开Internet而单独存在。
E、从传播的实效性上看,它既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同步传播,也可以实现传授者之间的异步传播。
5.系统模式理论是德国学者马莱兹克提出来的。他的主要观点是()。
A、大众传播过程一般不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B、大众传播过程是各种社会力量、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C、传播的主要因素如传播者、接受者、媒介与信息,都会受到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心理因素的制约。
D、传播者和受众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进行着互动的、双向的信息传播。
E、整个传播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互动的系统。
6.一般而言,我们可以把网络传播者分为()。
A、职业的网络传播者
网络传播学
绪论
1.网络传播的概念
网络传播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的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储在光、磁的存储介质上,通过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
2.新媒体的两大特征
数字化
互动性:由所有人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
3.为什么把网络传播学设定为一门单独的学科?
广义的传播虽然包括自然界的传播和人类社会的传播,但传播学属于社会科学范畴,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不同的分科研究领域。
网络传播学是传播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它包括的门类和范围更广。
计算机技术平台的变化多端;网络的多媒体功能和信息容量的无限性。
4.网络传播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界定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网络传播学与传播学之间存在的个性与共性关系
(3)、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法
(4)、网络传播学理论到实务转换
5.网络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研究对象:人类通过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各种信息传播活动和规律。
——研究范围:网络传播发展历史、网络传播理论知识、网络传播业务。
6.网络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与传播学相比的继承与突破
继承的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
——直接调查:观察法
——间接调查:问卷调查、抽样调查
2、内容分析法
3、控制实验法
4、其他研究方法:逻辑方法、数学方法、个案研究、比较研究
突破的研究方法:
5、特殊方法——网络调查法
第二章
1.互联网的定义:
互联网(INTERNET,又译因特网、网际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网络新闻传播学第一章
▪ 网络中的群体 ▪ 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通过 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
(二)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 BBS或聊天室里经常聚集的人群能否 称为群体?
▪ 网络群体的流动性大
▪ 个体对网络群体的认同
▪ 群体认同(group identity):也称 “群体归属感”,它是指群体成员 从群体活动得到某种程度的需要满 足而对群体产生的认同感。
(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 网络宣传的特点
(一)组织在宣传活动中可以更好地 掌握主动权;
(二)组织的网络宣传活动的效果,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网站的影响力。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 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网络的特点 ▪ 大众传播——是专业化的媒介组织
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 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00:04:20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 张胜光制作
11
四、电子传播
• 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的发明和运用 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技术成就之一,也 是信息传播媒介的第四次伟大的变革。
• 比起印刷传播悠久的历史来说,电子传播 的历史十分短暂,广播的发明距今不过百年, 而电视只有80多年,但是,作为最先进的现代 化的电子媒介,广播电视却有着印刷媒介如书 籍、报刊所不具备的显著特点。
▪ 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二)资源的无限性 (三)传播的跨国界 (四)传播的灵活性 (五)传播的互动性 (六)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八)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九)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网络传播学
网络传播学
[ 网络受众的整体特点]
这些特点的产生一方面依赖于网络技术,另一方面则依赖于网络所提供的环境。
1)个体性:传统媒介中,受众的概念是指“较大数量的”、“异质的”传播对象,而网络技术使受众作为一个“个体”存在有了意义。传统传播方式是点对面的,受众的个别需求是通过受众在大众化的信息产品中进行挑选而得以部分满足。而网络使点对点的传播成为可能,网络能够为个体“量身定做”,提供所需的有关信息,可以称为“个性化”服务。
2)虚拟性:与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是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下接受信息或服务。网络提供了一种充分开放自己的环境。在“匿名”的状况下,受众的需求与物理世界的需求会发生一些偏离,他们会更加追求在物理世界里得不到的需求。另外,网络环境还提供了人们同时扮演多个角色的机会,这也是虚拟性的体现。
3)自主性:网络技术使得受众根据自己的需要搜寻信息成为可能,受众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网站、信息或服务。更重要的是,受众的媒介消费行为,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人们对于指的传播方式有了更多的决定权。
4)参与性:与传统媒介的受众不同,网络受众不仅仅是接受者和旁观者。网络受众更多地加入到传播过程中,他们可以提出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对传播内容的看法,也可以将信息放到网络上传播。参与性不仅意味着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界限的模糊和受众地位的提高,还意味着网上信息内容的多元化和复杂化。
[ 网络中人际传播的特点]
定义:人际传播也称人际交流,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播形象。人际传播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的直接体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网络传播学(一)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回顾了人类传播史,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当今因特网及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的新特征使得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本文探讨了网络传播学的任务、研究对象、学科属性和相关学科,概述了网络传播学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前瞻。
〔关键词〕因特网/网络传播/网络媒体
Abstract:Thisthesisdiscussesthecharacteristicofnetworkcommunication.Theauthorpointsoutthatthetraditio nalcommunicationtheorycan'tproperlyexplainthenetworkcommunicationphenomenonandtheref oreanewnetworkcommunicationmustbefounded.Theresearchobject,researchactualityandfutureof thenetworkcommunicationtheoryhavebeendiscussedinthisarticle.
Keyword: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net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回顾人类传播史,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的发展起着历史性杠杆作用。信息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大革命,每一次革命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推动着人类的文明不断向更高层次迈进。信息技术强而有力地改变着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面貌,信息技术集中反映的标志就是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人类的信息传播迄今可分为5个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电子传播阶段、网络传播阶段),前一个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跃升无不以信息技术的革命性进步为前提。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播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网络传播给我们的时代提供了最快捷、便利的传播方式,使人们如虎添翼。网络传播是人类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传播手段。网络传播在中国的出现和对中国文明的意义,不亚于中国人发明纸张的意义。
网络传播对于社会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网络传播正在以不可抵挡的势头,迅速渗透到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思想以及文化等诸多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世界的面貌。
然而,网络传播的特性决定了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方式截然不同,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作用,如意识形态和文化渗透、假新闻假信息传播、色情泛滥、个人隐私遭到侵犯、知识产权遭到侵犯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因此,建立网络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并加快培养网络传播方面的人才,以加快中国网络传播业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
二、传统的传播学理论难以合理解释网络传播现象,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网络传播的出现和发展,拓宽了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人类多种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它既可以实现面对面传播,又可以实现点对点传播。当信息面对多个上网用户传播时,网络传播可谓大众传播工具,而个别独立的上网用户之间的交流可谓点对点的人际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这种全新的、特殊的传播方式使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融合了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特征,在总体上形成一种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在这种传播结构中,任何一个网结都能够生产、发布信息,所有网结生产、发布的信息都能够以非线性方式流入网络之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在传播学研究中,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和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这种研究称为“控制研究”。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二是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来说,社会控制不难实施。国家和政府通过规定大众传播体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保障媒介活动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服务。包括对媒体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的管理,对媒体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分配传播资源等等。
对于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而言,这种实实在在的社会控制几乎无法做到。由于网络传播容量的无限性,物质载体的无形性,仅从技术上来看,要想控制网络传播都是不可能的。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住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国家无法对其进行审批登记,也无法用经济力量对其进行控制(建立一个网站的资金非常之少),甚至想要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的传播,都不可能完全做到。社会控制,对于网络来说,显得十分苍白无力。
众所周知,在传统的“沙漏式”传播模式下,记者和编辑站在“把关人”的岗位上,控制着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决定着从四面八方涌来的新闻的命运:让哪些新闻通过这个狭窄的“漏口”传播出去;哪些新闻不能传播,就地“封藏”。不仅如引,他们还担负着“议程设置”的职责,即将某信息放在何版面(节目)位置刊播、设计多大版面(节目时间)刊播、以什么方式组织报道,等等。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在网络传播中,受众可以对信息进行自由选择,包括选择信息内容和信息的接收形式以及接收时间和顺序。网上媒体采用多媒体技术向网上发布信息,不仅发布关于该信息的文本,还能显示图像、声音,供受众自由选用。在信息的编排上,网上媒体除少数重大新闻事件采取同步传播外,对大多数信息采取异步传播,将各种信息散布在网上,并随时更新,让受者去“点播”,使受者可以随时在网上按自己喜爱的顺序浏览或下载新闻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有条件的受众可以直接参与到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过程中去,成为名副其实的传者。在网络传播中,受众与新闻传播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直接的双向交流。由于网络新闻传播较之传统新闻媒体的传播属性上所具有的种种差异,因而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领域,以往一些传统的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正在变得模糊以至消失:
一是新闻传播的区域界线。新闻信息一经上网,在空间上立即可以覆盖全球,成为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信息。
二是发布信息的时间界线。一个网络新闻媒体可以按照不同的时间梯度发布信息,即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会并存于一个新闻网站中。以往新闻传媒特别是报刊媒体的刊期界线,在网际信息传播中已经开始消失。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