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科学 考验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分析及设计 浙教版

合集下载

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复习

浙教版初中科学中考复习

洗气瓶
气体 长进 短出 气体大进
干燥器
小出
球形干燥器
U形干燥管
常见题型
► ► ► 类型一 类型二 类型三 组合实验装置 预测实验现象和结论 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类型四
开放性实验的设计

类型一
组合实验装置
例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 图回答问题。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若用装置F收集CO2,则接口②应与 为________________ ,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____ 。 ________(填接口序号,下同)相连;若在F中加入浓硫 (2)实验室用装置B制取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 酸作干燥剂,用装置B制备干燥的二氧化碳,装置接口 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择 的连接顺序为②接________,________接________ 的制取和收集装置为_______________。

类型三
对实验方案进行评价
命题角度:对常见的实验操作设计进行评价。
[方法点拨] 对实验方案的评价一般是从反应原理、 操作方法、推理过程、环境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 评价。解题时要注意审题,避免疏漏。

类型四 开放性实验的设计 例 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基础。请根据下列装置 图回答问题。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

1. 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

2. 电与磁

3. 光的传播与反射

4. 透镜及其应用

5. 现代通信技术

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详细内容包括:相对论、量子论、电磁感应、电路分析、光学原理、透镜成像、通信技术、环保知识等。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2. 学会分析电路,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学会使用透镜解决问题。

4.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培养信息素养。

5. 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相对论、量子论、电路分析、透镜成像、通信技术。

2. 教学重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光学

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电磁感应实验装置、透镜、光屏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情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

讲解相对论、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验,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

解析电路分析方法,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分析光学原理,讲解透镜成像规律。

4. 随堂练习:

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5. 现代通信技术讲解:

介绍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基本概念,掌握化学基

础知识。

2. 了解化学反应的原理,理解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关系,培养学生

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实例,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

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原理和能量变化。

教学重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化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等)。

2. 学具:学生用元素周期表、实验报告册、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如燃烧、电

池等,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化学原理。

2. 新课导入:讲解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化学键的概念,配合

原子模型、元素周期表挂图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变化等难

点知识。

4.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演示:进行化学实验,如金属与酸反应、燃烧实验等,让

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变化与能量关系。

六、板书设计

1. 初中科学九年级教学内容

2. 内容:

(1)原子结构:原子核、电子层、核外电子

(2)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

(3)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金属键

(4)化学反应与能量: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化学能转化为

热能和电能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简述原子结构,并解释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一章:科学探究与实验

第一节:科学探究

第二节: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其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2.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实验药品。

2. 学具:笔记本、实验报告册、课本。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科学实验,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知识讲解: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实验操作,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操作技能。

4.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并操作实施。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著名的科学探究案例,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板书设计

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与步骤

2. 实验设计与实验操作

七、作业设计

2. 答案: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实验分析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小发明等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实验设计与操作。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是教学难点之一。科学探究方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分类、比较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方法,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实验和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

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 教学案例

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 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

1. 前言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案例,以提高学

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本文将以浙教版科学初中九年级上册为例,就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

2. 教学案例一:物质的结构

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物质的结构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在教学中,可

以设计如下案例:

(1)案例名称:探究物质的微观结构

(2)案例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在显微镜下的微观结构,理解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基本单位。

(3)案例目的: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加深对物质本质的认识。

3. 教学案例二:光的反射与折射

光的反射与折射是初中科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设计如下案例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知识点:

(1)案例名称: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实际应用

(2)案例内容: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例如玻璃棱镜的色散现象。

(3)案例目的:帮助学生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在生活中的应用,加

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4. 教学案例三:生物的进化

生物的进化是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的进化过程:

(1)案例名称:观察与推测生物的进化

(2)案例内容:通过观察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种裙,让学生推测生物进化的原理和过程,并做出相应的假设。

(3)案例目的:引导学生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推理能力。

5. 教学案例四:科学实验设计

科学实验是初中科学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设计如下案例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科学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1)案例名称:设计一个科学实验

(2)案例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设计一个有关光学或力学的科学实验,并进行实物操作。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科学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概念,能够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2. 使学生了解能量守恒定律,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 培养学生掌握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学会分析电路。

4. 让学生了解光学原理,认识到眼睛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能量的转化、欧姆定律的应用、光的折射。

2. 教学重点:化学反应原理、能量守恒定律、电路分析、光的传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实验器材、化学试剂、多媒体设备、电流表、电压表、

电阻箱、光线演示器。

2. 学具:实验报告册、学习指导书、练习本、画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践活动或生活案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教材内容,结合例题进行分析。

3. 练习:设计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6. 互动:鼓励学生提问,进行课堂讨论,提高思考能力。

六、板书设计

1. 知识点框架图。

2. 化学方程式示例。

3. 能量转化过程图。

4. 电路图及欧姆定律公式。

5.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示意图。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2)解释能量守恒定律,举例说明。

(4)简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现象。

2. 答案:见附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加强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竞赛、科普活动,拓宽知识面,

提高创新能力。组织实地考察,了解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环境保护。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书写。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下载打印】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全套教案【可

打印】

一、教学内容

1. 章节一:科学探究

1.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出

科学问题。

1.2 假设与预测:指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

题进行假设和预测。

1.3 制定计划: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和调查方案。

2. 章节二:生物与环境

2.1 生态系统的概念:介绍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及功能。

2.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能够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

定计划。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及功能,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的精神。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2. 教学重点: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

实验器材:显微镜、培养皿、试管等。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2. 学具:

课本、笔记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与环境的

关系。

2. 例题讲解:

分析一道关于生态系统组成的例题,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

组成及功能。

3. 随堂练习: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完成练习题。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提出具体措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5节Cu(OH)2的制取——复习《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5节Cu(OH)2的制取——复习《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教案

Cu(OH)2的制取

——复习《物质间的转化规律》教学目标:

1.了解制取氢氧化铜的化学原理

2.培养学生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3.总结和归纳试验成功的关键

教学重难点:引发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思考

教学内容:

引入:双休日,周老师在家里进行大扫除,在清洗抽水马桶时用了XX先生洁厕灵,顽固污渍瞬间秒杀,我灵机一动,这个这么好用,能不能用它来清洗其他物品呢?如铁锅、大理石地板……

(好像不能吧……不确定……)

我当然没有立刻用他来洗地板和锅子,万一洗坏了呢?我仔细研究使用说明,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不要将本产品和碱性洗涤用品混合使用”。这是什么意思?

(洁厕灵呈酸性)

所以我们能那它来洗大理石和铁锅吗?

(不能,因为洁厕灵呈酸性,能与活泼金属、CaCO3反应)

可见,知道物质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太重要了,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除了这些,物质之间的转化还能干什么呢?——制取某些物质

新课:今天我们制取Cu(OH)2,你会选择什么原料呢?

(CuSO4与NaOH、CuCl2和KOH……)

为什么选择它们作原料呢?

(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碱分别提供Cu2+、OH-)

能否用CuCO3和NaOH?或者Cu(NO3)2和Fe(OH)3?

(不能,复分解反应不能进行,反应物必须可溶)

能否用CuSO4和Ba (OH)2?

(不能,因为生成两种沉淀,无法分离,不能制得纯净的Cu(OH)2)

除了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回顾:我们是如何制取熟石灰Ca(OH)2?

(CaO和水反应,CaSO4溶液和Ba (OH)2溶液)

那么Cu(OH)2可以用CuO和水制取吗?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2024年初中科学九年级全套教案浙教版

一、教学内容

1. 第一章《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第一节:宇宙与星际物质

第二节:恒星与行星

第三节: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2. 第二章《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第一节:生命的起源

第二节:生物的进化

第三节:生物多样性与生物圈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高学生对天文现象的认知能力。

2. 使学生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3.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多样性,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的理解;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科学原理。

2. 教学重点:

宇宙和生命的演化过程;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

天文望远镜;

宇宙演化模型;

生物进化挂图。

2. 学具:

九年级科学课本;

笔记本;

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

利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星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宇宙的认识和疑问。

2. 例题讲解:

解析宇宙起源的学说,以实例说明恒星、行星的形成。

3. 随堂练习:

学生绘制宇宙演化过程图,加深对宇宙起源与演化的理解。

4.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以互动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起源的假说。

通过挂图、模型等教具,讲解生物进化的过程。

5. 生物多样性与环保: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提出保护措施。

六、板书设计

1. 宇宙的起源与演化:

宇宙大爆炸理论;

恒星、行星的形成过程。

2. 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

生命起源假说;

生物进化过程。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请简述宇宙的起源与演化过程。

请谈谈你对生命起源与生物进化的认识。

浙教九上科学教学计划多篇

浙教九上科学教学计划多篇

浙教九上科学教学计划多篇

浙教九上科学教学计划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是科学教材的起始册。是由“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和“水和空气”4个单元组成的。这四个单元,将带领每个刚开始科学课学习的学生,展开四段不同但有联系的科学学习旅程。作为起始册,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三、学生情况分析:

1.整体学习情况:初三刚接触理科科目,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还要经常观察学生课前课后的学习态度。

2、儿童心理分析: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着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保护,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四章代谢和平衡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浙教版科学9年级上册第四章代谢和平衡实验探究题(含答案)

浙教版9年级上册第四章代谢与平衡

一、食物与营养

1.为探究食物中的蛋白质对动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将40只幼鼠平均分成A、B两组,A组以糖(淀粉)、脂肪、无机盐和水进行饲喂,B组以A组的食物加上牛奶进行饲喂。20天时A组食物中加入牛奶,B组食物中除去牛奶。如图是40天内的实验结果。试分析作答:

(1)该实验所检验的假设是___

_____。

(2)采用幼鼠而不用成年鼠进行实验,是因为___ _____。

(3)每组均用20只而不用一只幼鼠实验,是因为____ ____。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葡萄、花生仁、核桃仁、小西红柿”中选取“花生仁、核桃仁”,按如图实验装

置探究食物中储存的能量,重复三次,记录并计算,数据如表所示:

(1)选用“花生仁、核桃仁”实验,是因为它们更容易________,有利于实验操作。

(2)在对表中数据处理时,应取________值,以减少误差使实验数据更加可靠。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1克花生仁和1克核桃仁相比,________含能量更多。

(4)同学们查阅资料发现:1克花生仁储存的能量是25千焦、1克核桃仁储存的能量是32千焦。

排除操作不当的影响,请你帮忙分析他们测得数据偏低的原因:________(写出一点即可)。3.某小组的同学尝试测定一粒核桃仁中含有的能量。首先,取一粒核桃仁,称其重量为5克,切取一

部分用做实验材料,称其重量为0.5g,然后,组装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1)用点燃的核桃仁给锥形瓶中的水加热,水量多少合适呢?水量过多,温度变化过小,不易读数;水量过少,则可能出现________现象,从而造成较大的误差。所以,将水量定为20毫升。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

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和目标。

2.掌握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3.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内容:

1.教材概述:介绍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和教学目标。

2.教材特点:介绍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3.教学模式:介绍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流程。

4.教学活动设计: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三、教学方法:

1.导入法: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2.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

3.实验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5.归纳法:通过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

四、教学活动设计:

1.导入环节

导入问题:你们了解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吗?它有什么特点?

激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教材内容

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并解决学生的疑惑。

3.实验活动

选择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通过实验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让学生从实验中探索和发现科学原理,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4.讨论环节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整体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鼓励学生互动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5.归纳总结

通过总结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内容。可以要求学生进行简单的综合性归纳,例如总结本章的教材重点和难点,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观点。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每课教学反思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每课教学反思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物质及其变化》每课教学反思

第1节物质的变化

优点:

1.激发学生好奇心、以学生探究为主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法。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分离沙和豆是铺垫,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感觉到看似普通的东西,其实它也蕴涵着许多的科学知识。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更加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样东西。

2.探究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重要手段,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本节课让学生对白糖用蜡烛进行加热,了解白糖在加热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在这个加热过程中实验现象壮观,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极高),通过试验和讨论,他们得出了实验结果。在这个试验过程中重点是诱导学生观察白糖加热过程中先发生了物理变化(溶解),然后发生了化学变化(炭化),学生对前一部分的`物理变化不在意,老师我及时诱导并发现。

我的不足:

我觉得这节课做的就有所欠缺。

1.我的评价语言还欠丰富,评价的层面还比较浅。

2.在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汇报过程中存在差异时,没有及时给予更正。应共同探讨实验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规范操作,所以导致实验的不准确。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要尽量克服以下的不足。

第2节物质的酸碱性

本节课我以学生分组进行课堂实验探究为主,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协助学生归纳、总结教学中、难点。学生在“问题情景一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行建构,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与快乐,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且能对所学的内容有较深的理解和掌握。

授课过程中,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比如: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显什么颜色,和向氨水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显什么颜色,后说明了这些溶液显什么性,因为这些内容是上学期学讨论和知识,从而获取对酸和碱的感性认识。然后,给学生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来测定溶液的酸碱性的方法。我准备了醋酸、盐酸、硫酸、氢氧化钠、石灰水、碳酸钠、肥皂水等几种溶液,进行学生分组实验,对几种溶液进行酸碱性的测定,判定哪些物质显酸性,哪些物质显碱性。归纳总结出,酸碱指示剂在酸碱性溶液颜色变化规律,加深了学生对本课知识理解。

2021年科学中考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2021年科学中考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化学实验探究专题

1.(2020九上·金华月考)铁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菠菜因富含铁元素(化合态)而成为补铁的食物之一。小明计实验探究菠菜中含有Fe 2+还是Fe 3+?

首先,他查阅了相关资料,得到以下信息:

①在少量含Fe 3+的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②在少量含Fe 2+的溶液中加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色褪去;

然后,小明设计并动手做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一: 步骤二:分别取2mL 溶液B 于三支试管中,实验操作和现象如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中的操作②和③的名称是________。

(2)此实验证明菠菜中含有________离子。

(3)拓展研究:除了食物补铁外,还可以通过药物补铁,目前有一种补铁剂的主要成分是硫酸亚铁,请写出一种制取硫酸亚铁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2020九上·金华月考)实验小组同学向盛有2ml 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2ml 氢氧化钠溶液,未观察到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探究]将盛有上述实验混合液的试管标为①,如图甲。

小华:测得实验所用稀硫酸的pH<7,试管①中溶液pH>7。于是得出结论: ________ 。

小敏:取两支试管,编号为②和③,分别加入稀硫酸和试管①中溶液各2ml ,逐滴滴加Na 2CO 3溶液至过量,实验过程与现象如图乙,由此他得出了与小华一样的实验结论。

浙教版科学中考集训:9.2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测定物质的组成与混合物的成分等实验设计)(含解析)

浙教版科学中考集训:9.2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测定物质的组成与混合物的成分等实验设计)(含解析)

中考特训9 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

9.2测定物质的组成与混合物的成分等实验设计

重难考点清单

一、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考察内容

①物质的制备实验设计:常考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等制取

②物质的性质实验设计:常考氢气、一氧化碳氧化还原性质等

③物质的检验实验设计

④测定物质的组成实验设计:混合气体或氢氧化钠变质的组合等

⑤物质的分离或提纯实验设计:食盐提纯与金属混合物等

⑥测定混合物的成分实验设计

2、实验方案的基本要求

①科学性②可行性③安全性④简约性

3、解题思路与方法

①明确目的原理②选择仪器药品

③设计装置步骤④记录现象和数据⑤分析得出结论

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1、理论上是否科学合理,具有严密性

2、满足安全的前提,操作是否简单易行

3、经济角度评价,是否节约、降低成本与提高质量

4、环境角度评价,是否有环境污染问题

重难点集训目录

二、测定物质的组成与混合物的成分等实验设计

1、混合气体或混合溶液等成分检验

2、实验设计选择器材先后程序问题,及误差分析

3、全面分析方案,评价实验过程与结论,及如何改善实验过程

4、实验过程求某物质质量分数,及实验探究设计等

.科学兴趣小组做了如图实验,将一镁条放入CuCl2溶液中,镁条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但很快镁条表面又冒出很多气泡,他们觉得很奇怪。

【提出问题】这些气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是什么气体呢?

【猜想】小科:是氧气;小丽:是氯化氢;小琪:是氮气(NH3);小梁:是氢气;小黄马上否定了小琪的猜想,他否定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他们开始着手收集所产生的气体

中考科学(浙教版)复习

中考科学(浙教版)复习

中考科学探究(浙教版)的复习探讨科学探究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探究方法,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它在中考试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要采用灵活的方法,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初中科学六册涉及探究实验,第一册课本中的探究实验侧重于让学生感受探究的过程,了解探究的基本特征;第二册侧重于探究方案的设计、建立假设及检验假设的方法、变量的控制和简单数据的分析、资料收集的方法和观察项目的选择、用图表来表示数据、收集证据的方法等;第三册侧重于学习推理方法、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简单的变量控制、实验设计等;第四册侧重于学习科学推理方法、观察与证据收集、验证假设的实验设计、变量控制、交流与合作;第五册侧重于学习提出假设、获取信息、设计实验、数据分析、交流讨论等。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

【学业考试中考查探究能力的重点】

一、认识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1.要深入观察,从平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2.把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思考演变为一个具体、明确的科学

探究问题

实施这一环节最简单的方法是把观察到的现象采取“问题化”。

二、提出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解题策略:(1)确定某个变量,变动其他变量,作出假设;(2)用类比的方法扩展假设。

三、控制变量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能力

明确目的:确定探究要解决哪几个问题。

确定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常常采取控制变量法。

选择器材:确定所需的器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甲乙丙丁

黄铜片

铜片

二氧化碳

澄清的

石灰水

实验方案设计

1.某探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四种制备物质的实验方案,其中不能实现的是 ( )

(A)Fe2O3−

−→

−稀硫酸Fe2(SO4)3溶液−

−→

−溶液

NaOH Fe(OH)

3,

(B) CuO−

−→

−稀盐酸CuCl2溶液−→

−铁CuO

(C)Fe−

−→

−点燃Fe2O3−

−→

−稀硫酸 Fe2(SO4)3溶液

(D)CaCO3−

−→

−稀盐酸CO2−

−→

−溶液

NaOH Na

2CO3溶液

2.通过下列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其中不合理

...的是

A.甲实验中黄铜片能在铜片上刻画出痕迹可以说明黄铜的硬度比铜片大

B.乙实验既可以说明分子在不停的运动着,又可以说明氨水显碱性

C.丙实验既可以说明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又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丁实验既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又可以说明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3.小芳同学为了验证空气中的O2是否参加了反应,设计了如下几个实验,你认为其中必须要做

....的实验是()(填序号)。说明:所用蒸馏水经煮沸迅速冷却;固体干燥剂只吸水且不与其他物质反应。

4.学习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能帮助我们发现和研究更多的金属。

(1)根据下图回答有关问题:

①写出实验A中反应的主要实验现象。

②实验B中可观察到铁片的表面现象,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

铜。(填“强”或“弱”)

③实验C中可观察到试管中铁钉最先生锈的是处。(填“a”或“b”或“c”)

(2)所谓合金,就是不同种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在熔化状态下形成的一种熔合物。

Na Cu Al Fe

熔点(℃)97.5 1083 660 1535

沸点(℃)883 2595 2200 3000

根据上表中四种金属的熔沸点,判断其中不能形成合金的是。

a.Cu和

Al b.Fe和Cu c.Fe和Na

(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为了比较银白色金属R与铁的活动性强弱,设计了下列方案进行实验,请你帮他们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验证方法现象结论

金属R的活动性比

将金属R投入溶

液中

金属R表面有黑

色的物质析出

猜想

(选填“正确”或“错误”)5.精盐(NaCl)和纯碱(Na2CO3)是两种常见之物。

(1)用化学方法区别这两种固体,可以选择下列哪一种物质?答:

A.白酒B.米醋C.纯净水D.酱油

(2)王军同学不慎在精盐中混入了少量纯碱,他想重新得到精盐,设计了以下两个实验方案:

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说明另一方案不合理的理由:。

(3)假设(2)中固体混合物有53克,加入足量的稀酸充分反应后,生成4.4克二氧化碳气体,则该固体混合物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6.某化学实验小组为了除去混在N2中的O2,将混合气体通过红热的铜丝网后,发现铜丝网变黑。在研究

如何除去黑色物质,回收再利用铜丝网的讨论中,制定了下列方案。

请根据以上方案回答:

(1)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其中B物质自行确定)

。两种方案相比较,甲方案明显的不足之处是

(2)若采用甲乙两种方案处理此黑色铜丝网,则回收的铜丝网a的质量 (填“<”、“>”、“=”)铜丝网b的质量。

(3)实验小组的同学发现,按乙方案反应后烧杯中的液体有腐蚀性,应加以适当的处理。他们采取加入铁粉的方案处理废液。加入足量的铁粉充分搅拌,最后得到的溶液中溶质为。

过量稀盐酸蒸发

方案一:固体混合物溶液固体

蒸发

过量稀硫酸

方案二:固体混合物溶液固体

x 气体 y 溶液 z 试剂 A O 2 H 2SO 4

紫色石蕊试液 B CO 2 NaOH 无色酚酞试液 C CO Ca(OH)2 无色酚酞试液 D

HCl

AgNO 3

紫色石蕊试液

7.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8. 下列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设计中,可行的是( )

A. 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B. 盐酸跟氧化钙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C. 稀硫酸跟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D. 稀硫酸跟铜反应制取氢气

9. 为验证铁、铜、铝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可选用的一组物质是( )

A. FeSO 4溶液、Cu 、AlCl 3溶液

B. CuSO 4溶液、Fe 、AlCl 3溶液

C. CuSO 4溶液、Fe 、Al

D. AlCl 3溶液、Fe 、Cu

如下图所示,烧瓶内盛有x 气体,若挤压滴管的胶头a ,使液体y 进入烧瓶中,振荡烧瓶,并倒放在铁架台上,将导管伸入滴有z 的水中,打开弹簧夹b ,可见烧杯中液体如喷泉一样喷入烧瓶中,并出现颜色的改变,则x 、y 、z 可能是( )

10. 在“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探究中,甲生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燃烧匙内盛过量红磷,点燃

后立即插入集气瓶内,塞紧橡皮塞,待红磷火焰熄灭,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水注入集气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主要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生用上述实验装置测定的结果是:空气中氧气含量与正常值有较大的偏差,其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要求答出两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生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装置和操作同上,只不过用木炭代替了红磷。当木炭停止燃烧,集气瓶冷却至室温,打开铁夹后,水能否进入集气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仍然用木炭代替红磷,丙生的实验方案应作何改进,才能保证实验成功?(只需答出实验方案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