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汇编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解读讲义专家讲座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1、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情况介绍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一次次的科技革命,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体现了它的综合国力、竞争潜力及国际地位。
然而,科技水平的提高,科技人员的培养都必须扎根于教育,尤其是科学教育。
同时,基础教育是一项“明天工程”,今天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将决定明天全体公民的科学素养、社会质量和国家前途。
这问题已引起许多国家的重视,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的重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工业国进入了工业发展的高峰。
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对各方面、各层次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标准也不断提高。
工业界对本国的教育状况开始表现出普遍的不满,纷纷要求改善教育质量,尤其要求提高学生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方面的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
一时间,教育改革、特别是科学教育的改革成了西方各国的热门话题。
同时,一些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的国家,一方面受到西方先进教育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了培养自己的科技人才,发展独立的民族经济,摆脱对西方的依附,也开始了对基础科学教育的改革。
所以,科学教育的改革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潮流。
其中比较系统并对世界具有较大影响的当数美国和英国的科学教育改革。
2、当前国际科学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
科学教育作为知识形态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许多国家都把它作为核心课程,从目标、课程标准、教材、教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
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1) 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2) 强调手、脑结合。
(3) 进行“真实”问题的学习。
(4) 采用探究法。
(5) 重视交流技能的培养。
(6) 实施写实性评价。
3、自然教学取得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主要趋势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功能,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社会的联系,从过去单纯的学科知识教学发展到进一步关注学生知识、能力与态度等多方面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
《科学》 前 言
前言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总体目标的科学
启蒙课程,自教育部规定开设小学科学课程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促
进学生发展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满足时代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需求,课程以及课程资源的多元化教育思想兴起,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焦点之一,也是广大教师普遍关注的课题。
本课程的开发,是根据校内外环境资源的分析,以及我校学生在科学素养上的不足,确立课程目标,拟定课程内容,进行资料收集和文字编写,集中了多人的劳动和智慧,以浅显直白的文字,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给各位学习者。
教材共分为六大板块,从了解简单的百科知识到动手制作有一定难度的科学仪器,从植物世界到动物王国,再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让学生放眼感知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最后在“玩”中领会科学的奇妙。
课程安排紧凑,逐层深入,操作性强。
本教材的编写,目的在于带领广大学生走入科学世界的大门,领略科学王国里神奇莫测的知识奥秘,获取打开科学奥秘的钥匙,让人人都能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开拓者!。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迷离的探索之路。
中国老一辈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专家刘默耕先生在他所著《小学自然课改革探索》一书中所列的自然教学事记表就直观地反映了这一点,现摘编如下。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完全科初等小学设修身、历史、地理、格致等课程。
简易科小学将后三门合为“史地格致科”。
高等小学设修身、中国历史、地理、格致。
1910年(宣统二年),初等小学不再分完全科与简易科,历史地理格致全部并入文学课本内讲授,高等小学不变。
此后,“格致”科曾易名为“理科”“博物”,或“理化”“博物”。
袁世凯称帝时取消了格致科,改为尊孔读经。
1922年,小学改为四二制,初小设《社会》(包括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两科。
《自然》之名由此在过去的大部分年代成为中国小学科学课程的通用名称。
高小设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五科。
当时的政府文件规定,“乡村学校无力单独设科的,可将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常识》由此成为由“社会”与“自然”综合而成的一门新课的名称。
1928年,《小学暂行条例》规定设历史、地理、卫生、自然、三民主义等课程。
1929年,中国第一个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问世。
该标准把高小的历史、地理和部分卫生内容合并为《社会》科,个人卫生部分并入《自然》科。
初小则把社会、自然合并为《常识》科。
1932年,高小历史、地理、自然、卫生各科又单设,初小仍是一门综合的《常识》。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前夕。
1949-1950年(即新中国成立初期),部分地区初小有《常识》,部分地区初小没有《常识》(这些地区的初小因而也就没有科学课程),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
自然课是每周三课时(每课时50分钟)。
1951年,全国初小都取消了《常识》。
高小都设历史、地理、自然。
自然课仍是每周三课时。
1956年,中国在学习前苏联的基础上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自然教学大纲,规定初小阶段的自然课内容在语文课中进行教学。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
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目录一、内容描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4)(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5)二、新课程改革概述 (6)(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目标 (7)(二)新课程改革对小学科学教育的要求 (8)三、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0)(一)实验教学的现状调查 (11)(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2)四、新课程改革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 (13)(一)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14)(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5)(三)课程实施的建议与策略 (16)五、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实施效果评估 (17)(一)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18)(二)评估方法与步骤 (20)(三)评估结果与分析 (21)六、结论与建议 (21)(一)主要研究发现 (22)(二)对新课程改革的建议 (23)(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4)一、内容描述教学理念更新: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提倡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教学目标设定: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选择: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探究性的实验内容。
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多个领域,注重实验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评价方式转变: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多元评价,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和发展。
通过实验报告、实践操作、科学探究过程的表现等多种形式进行评价,全面反映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能力。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作为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核心素养作为21世纪教育的重要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教育的方方面面。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科学课程改革也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改革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优化策略来解决。
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问题1. 教学内容单一目前的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内容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知识点的传授为主,缺乏足够的实践和探究环节。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佳。
2. 缺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现在的科学课程改革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缺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科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起来。
3. 教师教育水平不高一些小学科学教师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导致他们在科学课程改革中无法很好地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也制约了科学课程的改革进程。
二、优化策略1. 多元化实践探究环节针对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可以在科学课程中增加更多的实践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知识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可以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式来开展科学课程教学,让学生参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2. 与社会实际需求对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需要更加注重与社会实际需求的对接,紧密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让他们具备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3. 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对于教师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等多种途径来解决。
只有教师具备了足够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理念,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进行科学素养的培养。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优化科学课程教学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不断完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配合良好的师资队伍,相信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浅谈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浅谈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涉及到师生教学模式的创新、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共同探索。
本文将对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为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贡献力量。
1.2 问题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关乎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课程资源的精心开发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多优质的教学素材和案例,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课程资源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科学知识,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还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校课程改革与发展。
深入研究和探讨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对于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提升,完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科学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具体来说,我们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新课程体系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现状,探讨现行课程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现状,了解目前教师和学生在实际教学中对科学课程资源的运用情况,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实证数据支持。
3. 探讨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策略和方法,寻求更加有效的资源开发途径,提高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4. 分析科学课程资源应用的实践案例,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学校和教师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以上研究目的的实现,我们希望能够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科学教育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制度
小学课程改革工作制度一、背景及目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和期望越来越高。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课程改革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小学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制定本制度。
二、基本原则1. 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明素养。
2. 坚持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智力、体力、美感和劳动教育。
3. 坚持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特长。
4. 坚持实践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 坚持创新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主要内容1. 课程设置(1)优化课程结构,建立涵盖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多元化课程体系。
(2)加强课程整合,注重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设置实践性课程,增加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体验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开设特色课程,发掘学校优势和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
2. 教学方法(1)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4)实施差异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3. 评价体系(1)建立全面、多元、动态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施过程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
(3)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主学习能力。
(4)减少考试压力,降低考试频率,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4. 教师培训与教研(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
(2)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3)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
(4)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研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
四、实施与保障1.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趋势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科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黄海旺(文稿根据作者的PPT整理)趋势一、恢复小学一二年级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教育(一)从世界发达国家的科学教育来看,这些国家的科学教育不断受到重视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和技术教育决定了下一代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增强国家竞争实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基础,也是当前国际上教育改革的重点。
鉴于科学教育的重要性,世界上主要国家在上世纪80、90年代就已经把科学、语文和数学同列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课程,并通过建立国家标准来保证实施。
1、美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国际间经济、技术的激烈竞争,美国基础教育再次掀起一场全国的教育改革运动,即“高质量教育”运动。
改革的核心是加强中小学的学术基础课程,切实提高中小学的学术质量,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素质,进而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因此,提高数学、科学、英语各科的要求。
同时,把小学科学课程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核心学科之一,从幼儿园开始设置科学课程。
•1991年开始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NRC)就开始组织起草《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到1996年,美国正式出台国家历史上第一部《国家科学教育标准》•2、英国20世纪60年代以后,英国的11岁考试制度逐渐废除,小学科学课(自然、理科)逐步得到重视。
《1988年教育改革法》确立3门核心课程----英语、数学、科学。
同年颁布《科学课程标准草案》。
英国先后颁布了5个不同版本的科学课程标准。
3、法国1995年,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尔帕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引进法国,在实践基础上作进一步发展。
1996年9月,法国科学院组织召开了题为“改善学生的培养方式,从幼儿园起进行自然科学教育”的特雷易会议,编写了《动手做—法国小学科学教学实验计划》一书,标志着法国“动手做”计划进入一个新阶段。
1999年法国教育部在对该计划评估以后,决定在全国幼儿园和小学中进行上述科学教育,并于2000年正式公布科学教育改革计划,至2002又公布了新的国家课程计划•(二)从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我国自从有现代意义的学校开始就比较重视科学教育•1904年1月(农历1903年)由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初小、高小设置“格致”课,内容为“动物植物矿物及自然之形象”。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从 目前 公布 的 内容 标 准来 看 ,还存 在 对 小 学科 学 课程 的 品德 与 社会 课 中的 “ 健康 、安 全地 生 活 ”涉 及 人 体 生理 “ 命科 学 ”领域 中的 “ 化 现 象 ” ,小学 3 年级 的 生 进 ~6 的 ,缺乏通 盘 的考虑 和整 合 ,相互 叠合 ,效 能欠 佳 。 强调科学教学与其他 学科领域 内容的综合设计,不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 “ 能够解释适者生存、 自然选择的含 义 ” , “ 以某类 生 物 为例 ,阐释 生 物 进化 的过 程 ” ; 能
关 键词 信 息技术 ;体 育课 程 ;整合
新 课 改 的颁 布 ,对 体 育 课程 教 学 活动 和 体 育 教师 都 联 通 与 渗 透 ,从 而 更好 地 发 挥校 园网在 推 动 现代 化 教 学 提 出更 高 的 要求 ,体 育教 师 只 有 明确 信 息技 术 在 辅助 体 方面 的作 用 。 育教 学 方 面 的 巨大 作用 ,积 极探 讨 信 息技 术 与 体 育课 程 足之 处 ,才 能探 索出更 好 的教学 手段 和教 学方 法 。 在 教 学实 践 中不 难 发 现 ,学 生往 往 对 于 那些 形 象直 教 学 的最 佳 整合 方 案 ,在 教 学 实 践 中不 断总 结 成 功 与不 观的事物表现 出更为浓厚的兴趣 ,也愿 意去接受它们,
\ 点・ 观 视野 \
1 . 9 9 j i s . 6 14 9 . 0 2 0 . 6 0 3 6 / . s n 1 7 — 8 X 2 1 . 4 16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 学改革
隋丽霞 张秀兰 魏潇丽
小 学科 学课 程 虽然 从 目标 、 内容 、教 法 、评 价等 方面 进 行 了全方 位 的改 革 ,但 从整 个基 础 教 育的现 状 来看 ,其 作为 核 心学 科 的地 位还 需要 广 大教 师 继续 努力 ,而且 重要 的是从 基础 理 论研 究入 手 ,强 化 教学 改革 探 索 , 以寻求 重 要 的实施 方法 ,推动 小 学科 学课程 向科 学化 、知 识化 、技 能化 方 向转 变 ,努力 实现 课程 的最 优化 。
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化实施背景下的教材重组初探
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化实施背景下的教材重组初探王思宇(重庆市巴蜀小学校,重庆400013)摘要:在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过程中,教材无疑是重要元素。
教师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从学生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拓展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和创造性重组教材,推动科学课程的深入改革,进而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教材重组,要坚持“以生为本”,彰显学科精神;要牢记“勿忘初心”,突出课程智慧;要敢于“为我所用”,凸显教学思想。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化;教材重组在推进小学科学课程综合化实施的过程中,教材无疑是重要元素。
现行《科学》教材虽是我国现行使用较广、相对权威、实践丰富的教科书,但也因编写年份久远、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文化区域的差异等原因,越发凸显其局限性。
作为教师,一定要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倡导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从学生出发,以生活为基础,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拓展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创造性重组教材,推动科学课程的深入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学生核心素养养成。
一、教材重组,要坚持“以生为本”,彰显学科精神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教材,也不是教学生,也不是教学生学会,而是教学生会学。
因此,在教材重组时,要坚持“以生为本”,尤其要注意两点,即“以学生的学为本”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学为本”是基础和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归宿和目的。
“以学生的学为本”,即尊重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个性特征,尊重他们的经历经验,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顺应他们的成长规律,用真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所在的教材,去引领学生快乐学、探究学,不能把他们当成一个个装知识的容器,用教师的思维来代替学生地思维,把教师的观点硬塞给学生,变相强迫学生去接受知识,忽略科学学科本质精神和规律,被动地促使学生主动追求科学方法和结论。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仅要强调教会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更是要教会他们学习的能力、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不断进取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意识。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
基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研究摘要:目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教育质量和成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科学实验教学是教学教育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教学意义非常大。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实验如何进一步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需要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不断探索,以更好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
科学实验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力及想象力,目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影响科学实验教学的进步,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解决,从而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引言: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对于小学的科学实验教学的要求比以往更高,教师和学校要在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质量和效果作出更大的努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都比较强,同时又有较强的好奇心,所以科学实验教学正是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
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从小培养,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小学教学当中的科学教学是需要实验教学来辅助的,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够使真正的科学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概述小学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都还未成熟,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比较少,而这时就是培养学生、塑造学生的好时机。
文化课程对于学生而言非常重要,但科学实验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更好的创造力,锻炼学生的学习思维。
科学实验教学是一定要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科学实验当中去的,通过实际操作才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对于科学知识的认识和记忆也会更加深刻。
在以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较差主要是由于许多教师并没有认真对待科学实验教学,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认真对待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为主并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在教学当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科学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问题与优化策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核心素养理念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中。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当前的小学科学课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和优化。
本文将结合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现状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现状问题1. 课程内容单一现阶段,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内容大多是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常识展开的,缺乏系统性和纵深性。
学生只是被 passively 接受科学知识,而缺乏主动探究和实践的机会。
2. 缺乏实践性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不足,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缺乏对科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考试导向当前小学科学课程在考试评价中所占比例较大,教师和学生都受到了严格的考试压力,导致科学教育的本质被模糊,学生对于科学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受到了影响。
二、优化策略1. 科学课程内容优化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应该注重科学课程的系统性和纵深性,将基础知识和常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引导学生逐步深入,使科学课程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和社会发展。
2. 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增加科学实验、观察实践、科学探究等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 考试改革减少考试对教学的干扰,逐步减少对于科学课程的考试评价比例,鼓励学校和教师在教学评价中给予更多的自主权,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4. 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加强对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与研究,提升他们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引导他们根据核心素养理念,开展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提高科学教育的实施水平。
5. 运用新技术运用新技术,如虚拟实验平台、科学课程资源库等,拓宽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手段,提高科学课程的趣味性、互动性和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结语: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路径是艰辛的,需要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教育机构的认可。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doc
中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历史简析.doc 仅就有文字记载部分而言,中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两千多年间,科学教育在整个小学课程中所占的分量,科学课程开设的形式,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与教法的选择都经历过无数次重大的改革与变动,而且至今还在经历着一场新的变革.为了更好地认识当前正在发生着的这场改革的性质与意义,更清醒地思考与评价当前改革的各项举措,本文将对中国小学科学课程发展的历史和既往所发生的历次重大改革做一简要的回顾与分析.希望通过对历史的了解可以帮助我们今天的小学科学课程编制和实施人员吸取前人的经验,同时避免重复前人走过的弯路.
— 1 —。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报告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报告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科学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科学人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焦点。
本报告将综合分析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目标、策略和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传统的科学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学生的学习需求。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使教育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提供更加实用和有针对性的知识。
2. 培养创新能力:科学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在科学领域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 培养综合素质:科学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科学素养、科学方法、科学观念等。
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促使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学生。
具体目标包括:1. 知识结构完整: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使学生获得系统和完整的科学知识结构,建立起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的体系,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2. 方法灵活运用: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能够独立设计实验、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3. 创新思维能力: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开放、探究和创造的思维方式,能够提出新的想法、方法和解决方案。
三、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策略为了实现科学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下是几个具体的策略:1. 引入新科学知识: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应该紧跟科学发展的前沿,引入新科学知识和研究成果。
2022版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胡卫平
2022版小学科学新课标解读—胡卫平一、修订背景与思路(一)修订背景第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二,反映国际科学教育改革趋势。
第三,针对科学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二)修订思路第一,素养立意。
第二,注重综合。
第三,进阶设计。
第四,加强实践。
第五,立足现实。
二、主要变化与突破(一)提炼了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确定了科学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四个方面提出课程要求。
这四个方面既能反映科学课程独特育人价值,又能反映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交流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共通素养,它们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体现了科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调整了课程结构突出了综合课程的特点,取消了学科领域,按照核心概念设计课程。
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学生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实现对跨学科概念的学习和对核心素养的培育;技术与工程部分的学习强调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综合利用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通过跨学科综合实践,解决真实情境中的技术与工程问题。
(三)精简了课程内容精简、整合和调整了部分内容,反映了科技进展和专题教育要求,着力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18个主要概念、75个学习内容、207个学习目标。
在调研过程中,教师普遍反映内容偏多,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核心概念的论证,对18个主要概念进行归类,减少主要概念数目,使之更加指向科学本质。
为此,《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加强了综合性,减少了概念和知识点的数目。
与修订前相比,核心概念由18个减少为13个,学习内容由75个减少为54个,知识点由207个减少为161个。
与《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比,知识点由234个减少为193个。
(四)突出了育人导向首先,强化了社会责任感的要求,包括健康生活、人地协调、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家国情怀等方面。
小学科学论文-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通用版
小学科学论文-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科学教育通用版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小学科学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抓好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要想让学生喜欢科学课,就要使学生上好实验课。
如何增强实验课的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文章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科学创新教育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小学科学在落实素质教育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中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抓好小学科学教学对于学生全面发展非常重要。
要想让学生喜欢科学课,就要使学生上好实验课。
如何增强实验课的实效性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根据长时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几点经验。
1.创设问题情境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放任活动,使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提高,此时教师应该采用游戏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每组一树苗,看哪一组先把它种好?”让学生说说怎样能迅速并且有效地把它种好,再让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弄,这样可以看到学生都积极参与实验,但是这时候就会发现问题出现了,学生只是重复前面的实验,甚至有学生在恶作剧,出现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学生的年龄、心理。
要控制小学生是有困难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做到有目的地进行实验。
2.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信息的主渠道。
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探究性学习。
眼见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要使学生学会自行探究,就必须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如教学“怎样加快溶解”时,学生在讨论的基础上获得加快溶解食盐的方法,并通过自己实践得到实验成果,像科学家一样亲历探究的过程。
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了探究的过程,通过自己动手感受到了实践带来的乐趣与成就感,并通过亲自参与实验操作掌握了实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的实验探究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远远比教师的单纯讲授深刻得多。
3.学会合作交流小学生对科学有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产生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和效果,在课程改革后,对于教学上的影响不小。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科学
技术教育
“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
在中小学实施科学技术教育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贯彻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
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的内容。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为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培养未来能够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增强他们的科学技术意识,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此次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强调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的重要性。
开设《科学》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正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行动。
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才的竞争必须重视科学教育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
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当前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
由于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
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学技术不仅是新的生产力的源泉,而且已经成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源泉。
电子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远隔千山万水,可以迅速获得各种信息;可视电话不仅可以听声,还可以互见其人;航天飞机可以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实现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医治许多疑难病症,延长人类的寿命;等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
我国广大教育科研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发展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
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不断提供各类人才,科学技术要靠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去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靠人去推动,只有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才的激烈竞争的形势,我们把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
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通过教学主渠道及其他有效途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国际教育的发展对科学课程故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由科学技术带动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渐渐形成,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
科学家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指出;21世纪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将占据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国际教育领域正发生着一场变革,人们越来越不满意传统教育的狭隘功能,认为教育目标应从传授知识技能为主扩展到关于学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能力、行为、习惯等多方面,以利于智生的整体性发展,并强调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方面作出改革。
从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来看,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科学教育。
20世纪80年代,美国提出了提高全体美国人科学素养的2061计划,要求学生在三年级结束前能独立阅读;八年级结束前具备数学的能力,包括代数、几何和基本技能;到18岁能够准备上大学;到2000年让所有学校教室都连接国际网络等。
日本也明确提出:“国际间经济竞争是技术竞争,而技术竞争的关键是教育竞争。
”日本对教育十分重视,在学校中实施强化措施,进行科技立国教育,目标是培养21世纪能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并要求日本国民增强“通过振兴科学技术,确保产业在国际经济中的优势”的意识。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包括科学教学标准、科学教师的专业进修标准、科学教育评价标准、科学内容标准、科学教育大纲标准和科学教育系统标准等,为美国的学生制订了一整套学习目标,并规定了中小学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时间。
小学低年级学生每周至少1.5~2学时;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周2.5~3学时;初中学生每天1学时;高中学生除每天1学时学科学知识外,每周还需在实验室里做2学时实验,以激发学生重视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科学方法去观察事物,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法、探讨自然和开发创造的能力。
以色列把教育现为社会的一种基本财富和开创未来的关键,在幼儿园、小学施行“1998明天”五年科学教育计划,使得国民的科学素养获得了很大的提高,推动了整个国家科技的发展。
必须承认,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发展。
课程的体系、结构、内容、实施与评价都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因此,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且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这一纲领性文件的颁布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英明之举,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英明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