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
民主革命
资产阶级
民主: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民主: 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 经济: 经济: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未能改变中国 两半社会的性质 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币 周年纪念币 辛亥革命
3、影响 、
各地响应起义,纷纷宣布独立, 各地响应起义,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统治迅速 :崩溃。 崩溃。
4、结果: 、结果:
成立湖北军政府 黎元洪任都督
武昌起义
:“元洪不德,受各位抬举, 众意难辞,自应受命。我前 天未下决心,昨天也未下决 心,今天上午也未下决心, 现在是已下决心了。无论如 何,我总算军政府的人了。 成败利钝,生死以之。”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2、清末“新政”及其破产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处在内外交困之际,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处在内外交困之际, 迫切需要摆脱困境。 迫切需要摆脱困境。 新政”的实质: “新政”的实质:封建统治阶级为挽回统治而进 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二、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原因
《清帝退位诏书》 清帝退位诏书》
2月10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优待条件》和张謇 起草的《清帝退位诏书》。优待条件第一部分即大清皇 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大清皇帝尊号不废, 一,大清皇帝尊号不废,民国政府待之以外国君主 之礼。 之礼。 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二,民国每年拨四百万元供皇帝支出。 颐和园。 皇帝暂居宫禁 日后移居颐和园 宫禁, 三,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 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 四,清王室的宗庙陵寝,永远奉祀,并由民国派兵 保护。 保护。 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五,德宗崇陵所有产用经费由民国支出。 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阉人。 六,宫内执事之人,继续留用,唯不得招阉人。 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编入民国陆军。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辛亥革命介绍
辛亥革命介绍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2019年至192019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2019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2019年元旦孙文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则可指自19世纪末迄辛亥年,中国之一系列以推翻满清统治为目标的革命运动。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19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革命的准备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192019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2019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2019年7月,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民报》创办后即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辩论结果,革命派
辛亥革命
1911年 1911年4月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 27日,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 起义队伍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 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而失败。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合葬于黄花岗, 由此建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而此次起义中牺牲 的起义军则不止此数。牺牲者多为同盟会精英,当 中包括有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人。 1911年 1911年5月8日,清朝廷成立皇族内阁,显示出清统 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 治者毫无立宪诚意,令各地立宪派大失所望。5月9 日,清政府实行铁路国有政策,宣布收回由民间出 资建造的粤汉铁路、川汉铁路。这一举措引起湘、 鄂、川、粤四省各阶层的强烈不满,掀起了四省保 路运动,尤以四川最为强烈。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 宣统三 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 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 侵略进一步加深、 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
革命后续发展
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 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 统制徐绍桢 徐绍桢, 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 起义。 宣布 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 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 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 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 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 镇江成立。11月24日 12月 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 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 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 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 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 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 南京城(南京之战) 至此, 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 为革命军据有。 为革命军据有。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过程)
二、武昌起义——革命的酝酿与爆发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2、爆发:
1911年10月10日 (1)时间:
(2)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攻克武昌,成立湖北军政府, (3)结果: 改号中华民国
全国十几个省区相继宣布独 (4)影响: 立;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
武昌起义
背景: 同盟会成立后,孙中山领导革命党人
• • 共进会和文学社的活动
——可能性
革命形势日趋成熟
表现: 1、社会背景: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专制统治危机加剧 ——必要性 2、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组织基础:革命团体相继建立,如兴中会,同盟会 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如三民主义 5、军事准备: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 6、革命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7、组织领导:共进会和文学社的活动 ——可能性
1912年2月12 日清帝退位
鲁迅小说 <风波>
“皇帝倒了,符号变了”
“朕即国家”
“五族共和 ”
“巩金瓯,承天幡, 民物欣凫藻。喜同 胞,清时幸遭真熙 ,帝国苍穹保。 天高高,海滔滔。” 《清国歌1911》
“东亚开化中华早, 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国荣光, 锦绣河山普照。我同 胞鼓舞文明,世界和 平永保。” 《临时 政府之民国国歌 1912》
辛亥革命资料
议通过了《革命纪念日简明表》和《革命纪念日史略及宣传要点》,以制度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此后“辛亥革命”人所共知,遂成流行词汇,以迄于今。变革之道
1898年原辅仁文社领导人谢缵泰所绘时局图
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文化军队
1900年中国因爆发义和团事件,导致八国联军入侵,朝廷内部顽固保守势力也受到严重打击,在改革势力的呼吁下,慈禧同意开始推行康梁在戊戌变法中所提出的改革方案,是为清末新政。其中影响最大的政策,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9月2日,清政府废除了延续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开始兴办新式学堂。到辛亥革命前,全国已经有6万多所新式学堂。废除科举后,大量以参加科举谋求官职的传统文人失去了出路。
清朝末年,以八旗、绿营为主的旧式军队已失去战斗力。平定太平天国时倚靠的主要是地方团练武装。甲午战争后,因旧式军队已落伍,加上为免兵权旁落,清政府于1901年起决定对陆军进行全面改革,计划在全国练新式陆军36镇,以取代八旗、绿营及地方的防营。当中北洋新军6镇直属朝廷,由袁世凯所编练的“武卫右军”扩编。其馀各省亦由地方巡抚、总督负责编练新军。为了培养新军的军官,各地开办了许多新军学堂。部分地方的新军(如张之洞主持的湖北和湖南地区)大量起用留学生为军官;相反,北洋新军中留学生却极少。到辛亥革命前夕,组编好的部队已达整编16镇和10余个协、营。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Revolution)作为民主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较早见诸记载的“辛亥革命”一词,出自署名为渤海寿臣者的《辛亥革命始末记》。此书出版于1912年6月,收录了1911年10月11日至1912年2月12日间的各报章事关革命的报道。同年,以“辛亥革命”为书名的,还有署名草莽余生编辑出版的《辛亥革命大事录》,张绍曾为该书作序,指出草莽余生为廖少游。廖少游又名廖宇春,在辛亥革命期间奔走南北议和,阅历广泛,“特就昔日所历之境,所与之役,与夫见闻……抄集成册。始八月十八壬子迄十二月二十六日庚子,凡百有八日”。[1]其起止时间换算成公历为1911年10月9日至1912年2月13日,所述辛亥革命时限与《辛亥革命始末记》基本相合。上述两书所载事实,都发生于农历辛亥年,称之为辛亥革命十分相宜。
但在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初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词连篇累牍,而“辛亥革命”极为罕见。即便是孙中山先生,在民初言及辛亥革命时所用名词也没有一定之规。就任临时大总统期间,以孙中山名义发布的公文中,有“武汉首义”、“民国缔造”、“民国光复”、“革命”等说法。1917年孙中山在汕头各界欢迎会上,追述革命历程,称“一次革命,起于武昌,为推翻满清之专制。二次革命,则在南京,为袁世凯暗杀宋教仁而起。”不见直书“辛亥革命”,而“二次革命”之说至今仍然沿用。
中国近现代史-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答: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发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2.辛亥革命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3.辛亥革命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4.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5.辛亥革命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为亚洲各国人民的斗争提供了范例,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二.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答: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发对封建主义的革命纲领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民众,特别是农民群众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和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三.1911年保路运动发生的原因答:1911年5月,清政府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卖给帝国主义,引起了川,粤,湘,鄂四省民众的强烈反对,保路运动由此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下令向情愿的群众开枪,打死了30多人,广大民众忍无可忍,在同盟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的武装暴动四.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内容和历史局限性和历史意义内容:1.要不要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论战的焦点)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现共和3.要不要社会革命历史局限性:革命派未能对中国民族革命一系列的根本问题作出完全正确的回答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旗帜鲜明的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对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其方案也不十分具体和不具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制度改革和封建主义联系起来,从而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这些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辛亥革命的进程和结局历史意义:1.论战划清了革命派与改良派的界限,使人们清楚的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思想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这个胜利,为推翻清政府统治的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五.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内容:三民主义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两项内容民权主义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 按价征税 涨价归公 按价收买历史意义: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学说,提出了一套中国历史上不曾
辛亥革命
2 内外措施
主权在民
材料一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 自由平等 宗教之区别。 材料三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 三权分立 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 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 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各部总长)辅佐临 责任内阁制 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 认为有谍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 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可决弹劾之。 ——以上皆选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辛亥革命的背景与条件
(1)时代背景:《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 危机更加严重
清末“新政”(1901年):
1. 政治上改革官制,新设立或改名的机构有外务部
(代替原来的总理衙门,位居六部之首)、商务
部、民政部、资政院等;(此改革是预备立宪的
主要项目)
2. 经济上实行奖励工商;
3. 教育上废除科举制,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
中国当时政局:
袁世凯
进 攻 汉 口 和 汉 阳
政 治 讹 诈 支持
帝
军 事 威 胁
国
外 交 孤 立
主
义
经 济 封 锁
列
强
革命党人
施压 革命阵营
立宪派和旧官僚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袁世凯自身条件:政治手腕、军权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辛亥革命介绍
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东京成立大会 (1905.8.20)
1. 三民主义学说的提出:《民报》发刊词(1905.11) 2. 三民主义学说的内容
民族主义 驱逐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革命
三民主义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政治革命
Leabharlann Baidu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社会革命
一系列武装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孙中山】
“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 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 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 大兴奋。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 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 寿。”
武昌起义 文学社
领导人蒋翊武
共进会领导人焦达峰、孙武
伍廷芳(1842~1922)
混入革命阵营的旧官僚和立宪 派
唐绍仪(1862-1939)
英、美、德、俄、日、法等帝国 主义施加压力
清帝逊位 民国建立
末代皇帝溥仪
1912年2月12日,清廷发出诏书 宣 26布清帝接受优待条例退位,这标志着 清王 朝的垮台和封建帝制的终结。图为 清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 向南京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 咨 文。图为《临时政府公报》第 17号刊出的孙中山辞职咨文。
辛亥革命
为什么辛亥革命首义在武昌?
1、革命派武装起义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发展; 2、文学社、共进会长期的工作;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4、资产阶级立宪派和人民群众的配合; 5、湖北新军的革命首创精神; 6、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武 昌 起 义 形 势 图
武昌起义以 后,各省纷纷 响应,到11月 下旬,全国有 一半以上省份 宣布独立。
----2011年10月03日 《学习时报》
物质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振 兴 中 华
檀香山兴中会旧址
同盟会成立
组织: 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组织基础
兴中会成立(想像画)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夏威夷联合20
“驱除鞑虏,恢复中多一华个个赞资,成产反阶创清级革革立命命的团合爱体国—众华—侨兴政,中成会府立。了”第
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
民主性。
------毛泽东
• ①进步性: 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否定了君主专制政体,使民 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规定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 出版、集会等自由,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权利,从根 本上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
2、经济和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3、思想基础: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内容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又称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事件之一,标志着中国历史
上封建帝制的结束。辛亥革命发生在清朝时期,旨在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
背景
19世纪末,清朝政府日益腐败,国力衰弱,社会动荡。外国列强侵略,民族
危机深重。中国社会呼唤改革,民族解放的呼声日益高涨。
事件经过
辛亥革命的序幕可追溯至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的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引起
了更多人对清朝政府的不满。1905年开始,中国各地开始掀起起义活动,许多雄
心勃勃的政治家和爱国士绅开始积极策划行动。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正式爆发。武昌起义成功后,武昌首义军开始
向南京进发,随后全国各地相继响应,清朝政府节节败退。辛亥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被迫退位。
影响
•辛亥革命向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决心与勇气。
•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辛亥革命为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对后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民主
自由而进行的一场伟大斗争。我们应该铭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关于辛亥革命的简介
关于辛亥革命的简介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关于辛亥革命的简介,一起来看看吧。
辛亥革命的简介
中国历史悠远流传,又可分为上下五千年,从奴隶社会一直到现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其中历经了许多的变革和斗争。在众多的变革与斗争之中,有一场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对清政府政权的推翻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我国资产主义意识形成有着启蒙作用,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辛亥革命。那么辛亥革命到底是一场什么革命呢?接下来从辛亥革命简介中去了解它究竟是一场什么革命。
想要了解辛亥革命,首先要弄清楚辛亥革命发生的背景和起因。当时中国正历经着清朝末期,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走马上任,面对诸多列强的割地赔款要求,我国的土地及主权正在一步步的沦丧,这时候涌现出来一批有志之人,他们一心想要富强中国,驱逐列强,恢复平等与和平。
辛亥革命就是这样的一场内反清朝体制、外抗诸国列强的战争,辛亥革命的最高领导人是孙文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先生在历经流亡英国之后成为国内最具有代表人物的反清强国者,一群热血青年紧紧围绕着他,在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之路上,也得到了来自日本的不少帮助,辛亥革命的第一枪便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后,中国境内十多个省均宣告独立,摆脱了清政府的控制。
虽然辛亥革命的过程是短暂的,结局是悲壮的,但它却从根本上改变了许多人的思想,中国开始追求权力的平等,更多人开始加入到反清强国之队列之中。
辛亥革命的性质
辛亥革命的性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民主革命。而导致这场革命失败的原因离不开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虽然辛亥革命是那么轰轰烈烈,却仍旧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半殖民地
辛亥革命资料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第一次广州起义:1895年春天,中日甲午战争中方战败,4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举国悲痛。10月以香港为中心的兴中会策划第一次广州起义,由陆皓东绘制青天白日旗。10月26日,杨衢云坐镇香港,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到广州,准备一举而袭取广州。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大搜捕,陆皓东在这次起义中被捕,不幸身亡。第一次广州起义宣告失败。孙中山及杨衢云则被清廷通缉。香港当局在清政府压力下亦下令禁止二人于五年内再次入境。孙中山开始流亡海外,在日本、美国、伦敦等地宣传革命及筹措经费。
11月8日,在同盟会会员策划和支持下,新军第九镇统制徐绍桢,于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关宣布起义。徐绍桢与上海都督陈其美及苏浙起义军将领商定组建联军会攻南京,徐绍桢任总司令。11月11日,联军司令部在镇江成立。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总司令徐绍桢的统一指挥下,联军相继攻占乌龙山、幕府山、雨花台、天保城等据点。后黄兴赶来加入指挥。12月2日一举攻占南京城(南京之战)。至此,长江以南全部为革命军据有。
辛亥革命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会见各国使节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民既成功了也失败了
成功的一面: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 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 2700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 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1911年4月27日, 同盟会在广州发 动反清武装起义。 起义失败,七十 二烈遇难。后人 收殓烈士遗骸合 葬于广州城郊黄 花岗,史称“黄 花岗七十二烈 士”。
2、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
湖北军政府安民告示
武昌起义后,各省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3、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失败的一面: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反帝 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没有改变。
同“ 志革 仍命 需尚 努未 力成 ”功 ,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五色旗
由临时参政院通过,采 用红、黄、蓝、白、黑 五色旗为国旗。五色即 代表汉、满、蒙、回、 藏五个民族,象征“五 族共和”。
清宣统帝退位诏书 1912年2月12日
孙中山派出以教育总长蔡元培为首的迎袁专使,请袁世凯去南 京就职。这是迎袁专使等到达北京后合影。
迎袁专使到达北京
辛亥革命
§4.15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概念:(1)广义:指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运动。
(2)狭义:指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是广义的辛亥革命的高潮。
一、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和维新派的改良思想实际上都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同时出现的,只不过维新派先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然而戊戌变法仅仅是昙花一现。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的农民再一次掀起了反抗侵略的高潮,然而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革命的接力棒传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手中。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的历史背景下,他们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1、民族危机的加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订立,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①经济上: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掠夺通商、路矿权利。1901―1903年间,外国商品输入中国达到47300万元,中国入超16200万元。在投资方面,到1902年,各帝国主义在华投资总额为15亿美元,是甲午战前各国在华投资总额的5~7倍半。1895~1903年的18年间,各国在中国开设的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厂矿136家,投资总额达到10315.3万元,为甲午战前50多年间外国投资总额的13倍多。这个时期,中国矿山、铁路利权是帝国主义掠夺的重要目标,外国对华矿山、铁路的投资较为突出。铁路方面:到1911年中国自主的铁路仅仅665公里,只占中国全部铁路的6.9%。帝国主义把持中国的铁路,且夺取铁路沿线的开矿、伐木,甚至驻军的权利。矿山方面:到1912年,外国资本控制中国机煤总产量的91.9%。日本、沙俄分占了东北的矿产;德国控制了山东、英国控制华北地区还和法国一起控制长江流域和西南各省。开设银行:为了便于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外国在华开设的银行也越来越多。继英国的麦加利和汇丰,法国的东方汇理,俄国的华俄道胜,德国的德华,日本的横滨正金,美国的花旗之后,1895年到1913年外国在中国设立的银行有13家,分支机构达85处。它们在华吸收私人存款,经营清政府的借款,在华发行纸币,控制和吞并中国的工矿交通企业和金融事业,垄断了中国的金融和财政。
中国近代史辛亥革命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 兴中会 。 1895 年 2 月,孙中山在 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 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政 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905 年 7 月, 孙中山、黄兴、 陈天华等 70 余人 在 东 京 集 会 ,决 定 成 立 中国同 盟会 ,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 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 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同月20日, 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 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 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 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 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 民
清军与革命军的相持
第一,武汉。北洋军在冯国璋指挥下轻取汉口、汉阳。但冯国璋当时 反对革命拥护清廷,袁命冯“维持现状”以图窃国但冯屡次抗命夺取 了汉口和汉阳并炮击武昌,这让袁世凯十分不满,甚至对其萌生了杀 意!最终让当时对袁言听计从的段祺瑞取代了冯国璋,暂时夺了冯的 兵权。 第二,南京。第一战,新军第九镇不敌张勋的“杂牌军”张 江巡阅军,损失数千人溃逃;第二战,江苏、浙江等地部队赶到,优 势兵力取胜。第三,甘肃。前甘陕总督升允统领甘军40余营(旧制营, 一营满编300--500人)攻占甘肃,进攻陕西,两军从1911年11月21日 的长武之战起,至次年2月甘军占领咸阳即将进攻西安清廷退位停战, 鏖战4个月之久。但东路配备60余门大炮的北洋军第二、第六镇所部 在第三次潼关之战(前两次革命军先败后胜,第三次用了北洋军)中 大败革命军彻底占领潼关之后按兵不动,直至清帝退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亥革命》
【教学目标】
(1)了解辛亥革命爆发前中国的社会状况,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2)了解武昌起义后革命迅速发展的形势,分析“南北议和”的原因,理解其影响。
(3)知道中华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认识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导课环节】
师: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中国历史上共有多少个皇帝?出现过多少个王朝?恐怕没有人能回答。如果我问,中国皇帝制度的结束与近代哪一历史事件有关?同学们能回答吧?生:辛亥革命。
师:对。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在此后两千多年中,中国共出现大大小小六十多个王朝、近五百个皇帝。但是不论经历了多少个王朝,出现了多少个皇帝,中国社会专制制度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专制制度,改变了中国历史进程。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场改变中国历史的革命。
在这场革命中,有三个重要角色: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分别有什么认识?
生:孙中山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民国,是一个伟人。
生:袁世凯是一个野心家,他篡夺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后来还复辟了帝制,是个反动人物。
生:清政府腐败。
师:同学们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有一定的认识。但是,这些认识客观吗?如果有人说清政府未必腐朽?同学们会怎么想?如果有人说袁世凯对辛亥革命、对中华民国的建立还是有功劳的,同学们又会怎么想?还有,当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孙中山远在海外,过了两个多月,孙中山才回国。所以,有人说,孙中山对辛亥革命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对这个观点,同学们又有何感想?
学生思考。
师: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走进一百年前的那段历史,看看孙中山、袁世凯和清政府在辛亥革命期间,究竟做过什么?当然我更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历史学习,进一步思考,20世纪初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究竟是哪些力量推动了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对孙中山、袁世凯、清政府的认识,提出新的观点和问题,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欲望。】
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
1.天灾与谣言并存
师: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天灾与谣言并存。
(1)天灾的年代
师:请同学们看当时的一些文字记载(学生读):
中国长江流域各省的前景非常暗淡。……人民将会成千上万地死去,难民营里出现霍乱和斑疹伤寒。一位不知名的中国人昨天对我说,前景从来没有这样糟糕,因为中国从来没有受过这样大的水灾和饥馑的威胁。——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理循
谷物歉收威胁大半个中国,扬子江流域到处充满了无家可归和嗷嗷待哺的人群。
——英国驻中国公使朱尔典师: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生:中国长江流域出现严重灾荒,人民生活艰难。
师:从1910到1911年,长江、淮河流域大雨成灾,农田被淹,粮食歉收,米价暴涨。其中湖北、湖南已经是连续七年的水灾,全国各地也都有不懂程度的灾情。在灾荒严重的形势下,最盛产米的湖南长沙发生了抢米风潮。
武昌起义后革命军曾发布布告称:“全国饥民,数逾千万,迫饥寒而死者,道路相望……乃反观清政府,从未闻有一粟一粒之施”。
这份布告说明了说明问题?
生:清政府对人民的死活不管不问,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
师:对。面对严重的灾荒,清政府缺乏有效的措施。人民生活艰难,社会不满情绪在积累,社会矛盾在积累,这是大规模社会变动的基础。
(2)谣言的时代
师:辛亥革命前后,社会上充斥着各类谣言。谣言大多为革命党人在某某地方造反、暴动之类,我选了两个,请同学们看一下:
10月10日礼拜二自是外面风声谣言大起,谓都署已获革命党名册,学堂、营盘中今日一一按名捕之。——朱峙三日记
朱峙三的这则日记,记载了武昌起义前的形势。日记中说清政府的湖北当局准备按照缴获的花名册抓革命党人,这是一个谣言。实际情况是,当时的湖广总督为了避免局势失控,决定烧毁缴获的革命党花名册,以安抚人心,防止发生激烈的暴动。但更多人还是相信谣言。谣言愈传愈烈,终于使参加革命党的新军士兵发动了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是“谣言点燃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把火”。
同学们再看一个叫吴宓的人的日记,其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惑。革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
这篇日记的时间是1911年11月6日,此时清政府还牢牢控制着北京,革命军怎么可能攻到北京呢?明显是一个谣言。但很多人还是相信了。
辛亥革命期间的很多谣言都经不住推敲。面对谣言,清政府也不断辟谣,但人们还是相信谣言。同学们如何看这个现象?
生:清政府已失去了人心。
师:如果从广大民众相信谣言这个角度思考,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人们对社会失去的信心,人民对现实不满,人心思变。
师:很好,人心思变。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前的中国,一方面,天灾不断,民生艰难;另一方面,谣言盛行,人心思变,社会形势极不稳定。辛亥革命能够从一场士兵起义演变为全国性革命,是有基础的。
2.改良与革命赛跑
师:还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辛亥革命前的中国:改良与革命赛跑。
(1)改良运动激荡全国
师:1901年,中国带着巨大的民族耻辱进入二十世纪。这一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也面临着深刻的统治危机。为了维护统治,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施“新政”,开始了艰难的改革。
同学们看“新政”的主要内容:“训练新兵、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改革官制等。”
同学们怎么看“新政”措施?
生:“训练新兵、奖励实业”有利于富国强兵;“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留学生出国”有利于思想解放。
师:分析的很好。清末“新政”固然是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但从客观上讲,清末“新政”是有一定积极影响的,如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派遣留学生这些措施,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在客观上有利于民主进步思想的传播;奖励实业,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民族资产阶级队伍,为中国社会变革积蓄了力量。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危机,清政府加快政治改革进程,宣布预备“立宪”。同学们看一下清政府政治改革进程:
1905年,清政府派五大臣出国考察各国宪政。
1906年,清政府下诏“仿行宪政”。
1907年,清政府下令成立资政院。
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同学们看这个宪法的主要规定(学生读):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师:读了这部“宪法”后,你对这部“宪法”有什么认识?
生:这部“宪法”还是要维护清政府的专制统治的。
师:总结的很好。《钦定宪法大纲》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规定君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君权几乎独断一切,专制色彩非常明显。可以说清政府借“立宪”之名,继续维护满洲贵族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