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药理学重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最全知识点总结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作用、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科学,它是药物治疗的理论基础。
药理学知识对于医学和药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十分重要。下面将对药理学的一些核心知识点
进行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
1. 按照作用机制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兴奋剂和抑制剂。兴奋剂包括兴奋性神经递质的合
成激动剂和释放促进剂、受体激动剂、离子通道开放剂等;抑制剂包括酶抑制剂、受体阻
断剂等。
2. 根据药物的来源,药物可以分为天然药物、半合成药物和全合成药物。
3. 根据化学结构的不同,药物可以分为酸性药、碱性药、中性药和极性药。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
1. 药理作用的基本机制包括药物与受体的结合、药物与酶的结合、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
用等。
2. 受体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它是一种特异性蛋白质。受体激动剂、受体拮抗剂和受体激动/拮抗剂是药物的三种基本类型。
3. 药物与酶的结合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酶抑制剂和酶诱导剂
是两种基本类型的药物。
4. 药物与细胞膜的相互作用可以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离子通道的打开和关闭。
三、药物的用药途径
1. 药物的用药途径可以分为口服、注射、吸入、局部应用、皮下给药、皮内给药等。
2. 不同的用药途径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从而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毒副作用。
四、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1. 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和排泄是决定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和毒性的重要因素。
2. 药物的代谢过程包括氧化、还原、水解和甲基化等,这些过程大部分发生在肝脏中。
3. 药物的排泄方式包括尿排泄、胆汁排泄和肠道排泄。其中,尿排泄是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药理学重点总结终极版
药理学总结
第一章绪论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既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即药物效应动力学,也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即药物代谢动力学。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分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滤过(水溶性扩散)、简单扩散(脂溶性扩散)和载体转运(包括主动转运和易化扩散)。绝大多数药物是通过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生物膜。
药物通过细胞膜的速度与可利用的膜面积大小有关。膜表面大的器官,如肺、小肠,药物通过其细胞膜脂层的速度远比膜表面小的器官(如胃)快。
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统称为ADME系统。
吸收:药物自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药物只有经吸收后才能发挥全身作用。
(一)口服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内是以简单扩散方式被吸收的。
首过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
(二)吸入(三)局部用药(四)舌下给药(五)注射给药
分布:药物一旦被吸收进入血循环内,便可能分布到机体的各个部位和组织。药物吸收后从血循环到达机体各个部位和组织的过程称为分布。大多数药物在血浆中均可与血浆蛋白不同程度地结合而形成结合型药物,它与未结合的游离型药物同时存在于血液中,并以一定百分数的结合率而达到平衡。
代谢:体内各种组织对药物的消除,肝是最主要的药物代谢器官
排泄:肾是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血浆药物浓度高,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多,血浆药物浓度降低时,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也相应降低。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药理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药物的吸收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可以通过口服、注射、吸入、
经皮等途径给药。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取决于药物的特性(如溶解度、离子性等)、给药途径、给药部位以及生物体的生理状态等因素。药物吸收的主要途径包括被动扩散、主动转
运和内吞作用。
二、药物的分布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的分布和扩散过程。药物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到
达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然后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药物的分布受到血流量、血液-组
织分配系数、蛋白结合率、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因素的影响。药物在分布过程中可能出现组
织库效应和毒性积累等现象。
三、药物的代谢
药物的代谢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药物代谢的主要部
位是肝脏,也可以在肠道、肺、肾和其他组织中发生。药物代谢的主要作用是增加药物的
水溶性和活性,同时减少毒性和排泄速度。药物代谢受到遗传因素、性别、年龄、饮食、
疾病等因素的影响。药物代谢通常分为两个阶段,包括相对水解和偶氮化反应。
四、药物的排泄
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及其代谢产物从生物体内被排除的过程。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
脏排泄、肠道排泄、肺排泄和乳腺排泄等。肾脏排泄是主要的药物排泄途径,包括肾小球
滤过、近曲小管分泌、远曲小管重吸收等过程。其他排泄途径是药物在体内的循环,通过
呼吸、汗液、胃肠道、唾液、乳腺分泌、皮肤和毛发等途径排泄。
五、药物的作用机制
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在生物体内产生治疗效应的方式和过程。药物的作用机制包括直
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两种。直接作用是指药物与靶标分子结合产生生物效应,如激活受体、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最新3篇)
药理学重点总结归纳(最新3篇)
药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篇一
1.药物(drug):是指可以改变或查明机体的生理功能及病理状态,可用以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含病原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包括药物代谢动力学和药物效应动力学两个方面。
3.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又称药动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并运用数学原理和方法阐释药物在机体内的动态规律)
4.药物效应动力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作用机制,又称药效学。
5.首过消除(first pass elimination):有些药物在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使进入全身血循环内的有效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作用称为首过消除(首关消除)。
6.肝药酶诱导剂:苯妥英和保泰松等均属于肝药酶诱导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增强,从而加速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减弱。
7.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异烟肼和丙磺舒等均属于肝药酶抑制剂,它们可使肝药酶的活性减弱,从而降低自身或其他药物的代谢,最终使得药物的效应增强。
8.肝肠循环:经胆汁排入肠腔的药物部分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9.一级消除动力学: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也就是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量与血浆药物浓度成正比,是药物在体内消除的一种方式。
药理学总结
药理学总结
药理学总结
一:名词解释
1. 耐药性:指病原体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的现象。
2. 治疗指数:将药物的半数致死量与半数有效量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
3. 安全范围:指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
4. 受体激动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又有较强的内在活性的药物。
5. 受体阻断药:指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的药物。
6. 首关消除:一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和肝时,被该处酶代谢灭活,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7. 生物利用度:药物制剂被吸收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相对分量和速度。
8. 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9. 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药酶活性或增加肝药酶合成的药物。
10. 药酶抑制剂:能抑制肝药酶活性或减少肝药酶合成的药物。
11.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麻痹
12. 局部麻醉药:是一类能在用药的局部可逆性地阻断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导、在意识清醒的条件下使局部感觉暂时丧失的药物。二:填空题
1.药物的基本作用: 兴奋作用抑制作用
2.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3.三致反应:致突变致癌致畸形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篇:药理学总结(整理版) 49600字
药理学重点 By WGD&XZY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药理学知识点详细汇总总结
一、药物的分类:
1.根据作用部位: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抗感染药物等
2.根据作用性质:促进剂、抑制剂、舒张剂、收缩剂等
3.根据化学结构:抗生素、激素、酶制剂、细胞毒药物等
二、药物的作用机制:
1.受体结合:激动剂和拮抗剂通过与受体结合来调控生理功能
2.酶作用:酶制剂通过抑制或激活特定酶发挥作用
3.通道调节:离子通道药物通过调控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来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
4.细胞膜效应:膜稳定药物通过影响细胞膜的物理化学性质来干预生理功能
三、药物的代谢和排泄:
1.肝脏代谢:大部分药物在肝脏中经过代谢而达到活性或失活状态
2.肾脏排泄:肾脏是主要的药物排泄器官,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3.其他排泄途径:肠道、肺泌物等也是药物排泄途径
四、药物的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1. 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药理作用之外的有害效应,如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
2. 药物的相互作用:药物之间相互作用可能增强或减弱其疗效,甚至产生新的不良反应
五、个体差异对药物反应的影响:
1. 遗传因素:基因型差异可能导致药物代谢酶活性差异,从而影响对药物的反应
2. 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对药物的代谢、排泄也有影响
3. 疾病状态:疾病、器官功能损害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药物的临床应用:
1. 药物用途:治疗、预防、诊断等
2. 药物的用量、用法和给药途径:不同药物在临床上有不同的用药规范和给药途径
3. 药物与药物之间的配伍性:有些药物不宜与其他药物混合使用,可能导致不良反应或降低疗效
药理学知识整理
药理学知识整理
1. 药理学的定义和作用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作用机制和特性的学科。它主要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效应和副作用。
药理学的作用在于:
- 揭示药物的作用机制和药理特性,帮助理解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 指导药物的合理应用,包括剂量选择和给药途径等。
- 提供药物相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指导,降低药物治疗的风险。
2. 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 吸收:药物在体内通过口服、注射、吸入等途径吸收到血液循环中。吸收受到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给药途径、药物剂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分布:药物在体内通过血液分布到各个组织和器官。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蛋白结合率、组织灌注等因素的影响。
- 代谢:药物在体内通过肝脏和其他组织的代谢酶代谢为代谢产物,使药物起效或失活。代谢受到药物的代谢率、肝脏功能等因素的影响。
- 排泄:药物通过肾脏、肠道、呼吸等途径排出体外。排泄受到肾功能、肠道排泄率等因素的影响。
3.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是药物发挥效应的重要机制。药物可以通过与受体结合,激活或抑制受体的功能,进而调节生物体的生理活动。
药物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激动剂(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受体,产生生理
效应。
- 拮抗剂(Ant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不能激活受体,但能够
竞争性地占据受体位点,阻断其他激动剂的结合。
- 部分激动剂(Partial agonist):与受体结合后能够产生较弱
的生理效应,与激动剂的亲和力和效用程度不同。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大一药理学知识点笔记整理
一、药理学概述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包括药物的起源、性质、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
二、药物分类
1.化学药物:根据化学结构,可分为有机化合物药物和无机化合物药物。
2.生物制品:生物制品包括基因工程药物和生物制造药物。
三、药物的作用机制
1.激动剂:通过刺激受体或增加特定细胞内信号的产生,起到刺激作用。
2.阻断剂:通过阻断受体或特定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途径,抑制生理功能的发挥。
四、药物的吸收与分布
1.吸收:药物通过口服、皮肤吸收、注射、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
2.分布: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受到血液供应、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五、药物代谢与排泄
1.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化学反应,转化为代谢产物,大部分
在肝脏或其他组织中代谢。
2.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出体外。
六、药物的剂量与给药途径
1.剂量:药物的剂量通常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以及药物的相
对治疗指数来确定。
2.给药途径:药物的给药途径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需要选择,如口服、注射、贴皮等。
七、常用药物的作用与应用
1.抗生素:用于抗菌感染的药物。
2.镇痛药:用于缓解疼痛的药物。
3.抗焦虑药:用于缓解焦虑情绪的药物。
4.抗抑郁药:用于治疗抑郁症状的药物。
八、药物的副作用与禁忌症
1.副作用: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
2.禁忌症:某些特定情况下禁止使用某些药物。
九、药物相互作用
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的药效、代谢和排泄产生影响。
十、个体差异与遗传药理学
最新最完整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最新最完整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机制及其可用于治疗疾病的科学。以下
是对最新最完整的药理学知识点的归纳:
1.药物分类:药物可根据其化学结构以及作用机制进行分类。常见的
药物分类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肿瘤药物、抗凝血药物等。
2.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水溶性物质,以便于体
内的排泄。药物代谢通常发生在肝脏中,主要通过细胞内的酶系统进行。
3.药物相互作用:不同药物在体内同时使用时,可能会发生相互作用,影响其药效和安全性。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包括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药
物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和药效学相互作用(药物与
另一药物或生物体内受体发生相互作用)。
4.药物靶点:药物通过与生物体内的特定蛋白靶点结合,从而引发生
物学效应。常见的药物靶点包括受体、酶和离子通道。
5.药物治疗的机制:药物可以通过多种机制治疗疾病。例如,抗生素
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来治疗感染疾病,抗肿瘤药物通过抑制或杀死癌细胞
来治疗肿瘤等。
6.药物安全性评估:药物的使用必须考虑其安全性。药物的毒性可以
通过体外、体内和临床试验进行评估。此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也会
对其安全性产生影响。
7.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药物的反应都有差异,这可以由基因差异、性
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引起。个体差异需要在药物治疗中
得到充分考虑。
8.新药研发:药理学在新药研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药理学研究可以
帮助科学家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优化药物分子的设计,并评估药物的疗
效和安全性。
9.靶向治疗:随着对药理学的深入了解,越来越多的药物被设计成针
药理学重点知识精简总结
药理学知识重点总结
1.药物效应动力学
∙定义:药物对机体
∙药物基本作用:兴奋抑制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o治疗效果: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o不良反应
▪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过敏反应、特异质反应∙药物剂量与效应关系
o量反应:效能(最大效应)、效价强度(等效剂量)
o质反应:治疗指数(TI)
▪LD50/ED50
▪TI越大,药物相对越安全
▪表示药物的安全性
∙药物与受体:根据药物内在活性的不同,将药物分为
▪完全激动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内在活性
▪部分激动药: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弱内在活性,单独存在为弱激动剂,与一
定量激动药同时存在时为拮抗药。
▪拮抗药:亲和力强,内在活性为零
2.药物代谢动力学
∙药物的体内过程
o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
▪吸收速度:吸入>舌下含服>口服
o分布
▪弱酸性药在胞外稍高,弱碱性药胞内稍多
▪碘主要集中在甲状腺;钙沉积于骨骼;氯喹在肝内分布高;庆大霉素易分布到
皮肤、毛发及指甲中。
▪血浆蛋白结合率:临时储库(结合后不易跨膜转运)、暂时失活、可逆性、动
态平衡(结合率)、竞争性
o排泄
▪药物及代谢物通过排泄器官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
▪肝肠循环
∙药物的速率过程
o消除速率过程
▪恒比消除(一级动力学)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半衰期恒定
▪恒量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 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无关,药物血浆半衰期随血浆
浓度高低而变化,血药浓度过高超出机体消除能力极限。
o连续恒速给药
▪稳态浓度
▪剂量和给药间隔恒定,经4个半衰期达到稳态浓度
3.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概论
药理学重点知识点总结(最新)
(最新)药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药物作用机制的一门科学
药理学的任务:为阐明药物作用及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防治不良反应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
2、药品:预防、治疗和诊断人体的疾病,有目的调节生理机能,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的物质。
药物的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药物包括: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3、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
4、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是食物也可能同时是药物---药食同源
5、药效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机制。药物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产生不利于机体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等
6、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1、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2、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
3、药物作用的类型
(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
①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②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知识点归纳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内作用机制、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等方面的学科,它是药物研发、临床用药和药物安全评价的基础。下面将
对药理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归纳,以帮助理解这个学科的基本概念和
原理。
1.药物分类:药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进行分类,包括按照化学结构、作用靶点、治疗疾病等。
2.药物的吸收:药物在体内主要通过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和皮
下注射等途径进入机体。吸收速度和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如药物的溶解度、分子大小、pH值、血液灌流速度等。
3.药物的分布:药物在机体内分布到不同的组织和器官,如血浆、肝脏、肾脏、脑等。分布受到药物的脂溶性、离子化程度、蛋白结合率等因
素影响。
4.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经过代谢作用转化为代谢产物,主要在肝脏
中进行。代谢作用包括氧化、还原、水解、甲基化等反应,通过改变药物
的化学结构来增强药物的活性或减少毒性。
5.药物排泄:药物和其代谢产物通过肾脏、肠道、肺等途径排泄出机体。主要排泄方式是肾排泄,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管重吸收。
6.药物相互作用:当不同的药物同时使用时,它们可能会相互影响,
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常见的相互作用包括药物之间
的竞争性结合蛋白、酶的相互作用等。
7.药物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药物动力学,它描述了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和时间的关系。药物动力学参数包括药物的半衰期、最大血浆浓度、血药浓度曲线等。
8.药物药效学:药物药效学是研究药物的效应和剂量关系的学科。药物的作用可以通过激活或抑制生物体内的特定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等方式实现。药物的药效学参数包括最小有效剂量、最大有效剂量、剂量反应曲线等。
药理学重点
药理学重点
强心苷中毒:考来烯胺
肝药酶诱导剂:苯巴比妥、利福平、苯丙芘、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加快糖皮质激素的代谢自身诱导:苯巴比妥、格鲁米特、苯妥英钠、保泰松、
肝药酶抑制剂:氯霉素、西米替丁、普罗地芬、
药物相互作用:
竞争血浆蛋白增效:华法林、保泰松、磺胺异恶唑、阿司匹林、磺胺药、苯二氮卓类、水杨酸类、苯巴比妥、糖皮质激素、磺酰脲类降糖药、香豆素和阿司匹林
竞争肾排泄转运体酸性体制:丙磺舒、青霉素、齐多夫定
竞争肾小管分泌系统:阿司匹林和速尿
与尿酸竞争肾小管分泌途径:噻嗪类、水杨酸钠、保泰松
与尿酸竞争有机酸分泌途径:头孢菌素类、袢利尿、吲哚美辛、丙磺舒、阿司匹林
四环素+钙离子、铁离子络合影响吸收
硫糖铝与布洛芬、吲哚美辛、氨茶碱。四环素、地高辛合用降低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氟烷使β肾上腺受体增敏——心律失常
单胺氧化酶抑制药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失活(酪胺和麻黄碱)
阿托品和吗啡抑制胃排空
咖啡因+催眠药药效下降
β阻滞+AD——高血压危象
三环类抑制CA再摄取——AD升压上升
不良反应:庆大——神经性耳聋、肼屈嗪——红斑狼疮、二硝基酚——白内障、氨基糖苷类——耳聋、环丙沙星——光敏性皮炎、蝮蛇抗栓酶——出血、苯巴比妥——次日困倦、长期糖皮质——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可乐定——停药血压上升、磺胺——溶血(G6PD缺乏)、琥珀胆碱——先天胆碱酯酶缺乏、快速耐受——麻黄碱、伯氨
喹、氨笨砜、阿霉素、磺胺类——溶血(蚕豆病)、氯霉素——再障、琥珀胆碱——恶性高热、
耐受:巴比妥类、亚硝酸类、麻黄碱、肼屈嗪、琥珀胆碱、间羟胺
传出神经系统药理:肉毒杆菌素抑制胆碱能神经突触的囊泡融合,去甲肾上腺(溴苄胺、胍乙啶)影响递质生物合成:密胆碱、α-甲基酪氨酸促进递质释放:麻黄碱和间羟胺(NA)、氨基酰胆碱(Ach)抑制NA释放:可乐定和碳酸锂利血平干扰NA再摄取、去甲丙咪嗪和可卡因抑制摄取1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药理基础必学知识点
1. 药物的分类:药物可以根据作用机制、化学结构、药效等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有抗生素、抗凝血药、抗癌药等。
2. 药代动力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活动过程。
3. 药效学:药效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产生的效应,了解药物的治疗作用、毒副作用等。
4. 躯体依赖与戒断反应:某些药物具有依赖性,长期使用后会导致躯
体依赖,停药时会产生戒断反应。
5. 药物的药物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相互影响,使其中一个药物的药
效增强或减弱。
6. 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有些人对特定药物具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
症状,而不良反应则是药物治疗过程中的不良效应。
7. 药物的毒性和安全性: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需要合理用药,避免
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中毒。
8. 药物的剂型和给药途径:药物可以制成不同的剂型(如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并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如口服、注射、局部涂抹等)。
9.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根据疾病的特点、患者的情况、药物的特
点等因素进行药物的选择和合理用药。
10. 药物的存储和配伍:药物应妥善存放,避免日光直射、高温等条件,同时需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避免药物相互影响产生不良反应。
(完整版)药理学重点汇总笔记全
药理学一、名词解释:
1不良反应:对机体带来不适,痛苦或损害的反应。
2血浆半衰期:是指体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是表示药物消除速度的一种参数。
3选择性作用: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多数药物吸收后,只对某一.两种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药理作用,而对其它组织作用很小甚至无作用,药物的这种特性称为选择性。
4激动剂:药物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也有较强的内在活性。它兴奋受体产生明显效应。
5拮抗剂:药物与受体亲和力较强,但无内在活性,故不产生效应,但能阻断激动药与受体结合,因而对抗或取消激动药的作用。
6部分激动剂:本类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较强,但只有弱的内在活性,能引起较弱的生理效应,较大剂量时,如与激动药同时存在,能拮抗激动药的部分效应。
7半数致死量(LD50):如以死亡为指标,则称为半数惊厥量或半数致死量。
8安全范围:有人用1%致死量与99%有效量的比值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5%致死量与95%有效量之间的距离称为药物的安全范围。
9生物利用度:指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生物利用度高,说明药物吸收良好,反之,则药物吸收差。10首关消除:口服某些药物时,在胃肠道吸收后,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在进入体循环前被肠粘膜及肝脏酶代谢灭活或结合贮存,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称首关消除。
12.首过效应:口服经门静脉进人肝脏的药物,在进人体循环前被代谢灭活或结合储存,使进人体循环的药量明显减少。
11肝肠循环:药物自胆汁排泄到十二指肠后,在肠道被再吸收又回到肝脏的过程
12量效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药物的效应与靶部位的浓度成正相关,而后者决定于用药剂量或血中药物浓度,定量地分析与阐明两者间的变化规律称为量效关系。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的规律性变化为量效关系。
药理学重点笔记
1 免费药理笔记总结
第一重点:药物的药理作用〔特点〕与机制
1. 毛果芸香碱:M样作用〔用阿托品拮抗〕。缩瞳、调节眼压和调节痉挛。用于青光眼。
2. 新斯的明:胆碱脂酶抑制剂。用于重症肌无力,术后腹气胀与尿潴留,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肌松药的解毒。禁用于支气管哮喘,机械性肠梗阻,尿路阻塞。M样作用可用阿托品拮抗。
3. 碘解磷定:胆碱脂酶复活药,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的常用解救药。应临时配置,静脉注射。
4. 阿托品:M受体阻滞药。竞争性拮抗Ach或拟胆碱药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抑制腺体分泌,虹膜睫状体炎,眼底检查,验光,抗感染中毒性休克,抗心律失常,解救有机磷酸酯类中毒。禁用于青光眼与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用镇静药和抗惊厥药对抗阿托品的中枢兴奋症状,同时用拟胆碱药毛果芸香碱或毒扁豆碱对抗“阿托品化〞。同类药物莨菪碱。合成代用品:扩瞳药:后马托品。解痉药:丙胺太林。抑制胃酸药:哌纶西平。溃疡药:溴化甲基阿托品。
5. 东莨菪碱山莨菪碱作用特点:东莨菪碱中枢镇静与抑制腺体分泌作用强于阿托品。还有防晕止吐作用,可治疗帕金森氏病。山莨菪碱可改善微循环。主要用于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也用于治疗脏平滑肌绞痛,急性胰腺炎。
6. 筒箭毒碱:肌松作用,全麻辅助药。呼吸肌麻痹用新斯的明解救。
7. 琥珀胆碱:速效短效肌松药,插管时作为全麻辅助药。禁用于胆碱酯酶缺乏症病人,与氟烷合用体温巨升的遗传病人,青光眼,高血钾患者〔持续去极化,释放K过多〕如偏瘫、烧伤病人,以免引起心脏意外。使用抗胆碱脂酶药患者禁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理学重点总结刘章焱整理
第一章药物作用的基本原理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1、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物质。特点:安全、有效、质量可控
2.食物:安全,不一定有效。3.毒物:有效,但不安全。
但三者之间无绝对界限,药物与毒物仅存在用量的差异。
▲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等体内过程
第二章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
药物作用:严格地说是指药物与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或原发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物效应:也称药理效应,是药物作用的结果,实际上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或形态的改变
药物作用的类型
1.根据用药目的可分为:
▲⑴对因治疗:针对病因所进行的治疗。(治本)如:用抗生素消除体内致病菌。
▲⑵对症治疗:改善症状所进行的治疗。(治标)如:用阿司匹林的解热作用。
2.按药物作用的部位来分
▲⑴局部作用:指药物在吸收入血以前对其所接触组织的直接作用
如局麻药对感觉神经的麻醉作用,滴眼药水的扩瞳作用,口服硫酸镁的导泻作用及某些外用药的作用
▲⑵全身作用:指药物吸收进入血循环后引起全身多种器官系统的反应,又称为吸收作用
3、按药物的作用产生的先后来分
▲⑴原发作用:又称直接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最先产生的作用,如洋地黄直接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
▲⑵继发作用:又称间接作用,是由直接作用所引起,如:洋地黄强心后使心输出量↑→肾血流量↑→尿量↑,有利于消除心性水肿。洋地黄的利尿作用就为间接作用。
药物的基本作用:
1.调节功能: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兴奋;使机体原有机能活动↓称为抑制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3.补充不足:补充机体代谢所需的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药物效应的专一性称为选择性。选择性决定药物引起机体产生效应的范围。
特点:⑴选择性是相对的,与剂量有关。如咖啡因在小剂量时主要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加大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
⑵选择性高的药物针对性强,作用单纯;选择性低的药物作用广泛,针对性差,副作用多。
剂量:药物每天所的用量。是决定血药浓度和药物效应的主要因素。
在一定范围内,药物的剂量与其在血液中的浓度(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理效应的强弱成正比。
无效量→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致死量
量效曲线
1.量反应:药理效应的强弱可用连续增减的数量来表示。如心率、血压、血糖浓度、尿量、平滑肌的舒缩等(或用最大反应的百分率表示)。
2.质反应:有些药理效应只能以阴性或阳性表示。故又称全或无反应。如死亡、睡眠、惊厥、麻醉等,必需使用多个动物或多个实验标本以阳性率表示。
★效能:指药物可产生的最大效应,在量效曲线上指曲线的最高点,也就是药理效应的极限。
★效价:指的是产生一定效应时药物所需剂量。
效能与强度的区别:强度高的药用量小,效能高的药效应强。一般说来,效能高比强度高更有实际意义。
3.量效变化速度:常用直线化后的斜率表示。斜率较陡,提示药效较剧烈;斜率较平坦,提示药效较温和。
量效曲线的对称点在50%处,此处斜率最大,对于剂量变化的反应最灵敏,称之ED50,可以代表药物的效价强度。
量效曲线反应以下规律
①药物必须达到一定剂量才能产生效应;
②在一定范围内,效应随剂量增加而增加;
③效应的增加有一定极限,此极限称为药物的最大效应或效能,超过此极限,剂量再增加,效应不再增加;
④阈剂量与最大效应间的差距反映曲线坡度。
4.质反应量效曲线
★半数有效量:引起50%阳性反应(质反应)或50%最大效应(量反应)的剂量或浓度。分别用半数有效剂量(ED50)及半数有效浓度(EC50)表示。
如果效应指标为中毒或死亡则改为半数中毒剂量(TD50)、半数中毒浓度(TC50)或半数致死剂量(LD50)及半数致死浓度(LC50)表示。
5.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⑴治疗指数(TI): LD50 /ED50的比值称为治疗指数,是药物安全性的指标。
▲(2)安全指数(SI):对于治疗效应和致死效应量效曲线不平行(或曲线斜率交平坦)的药物,可用安全指数,即LD1/ED99来评价药物的安全性。
▲(3)安全范围:较好的药物安全性指标是ED95~LD5之间的距离,称为安全范围,其值越大药物越安全。构效关系:药物化学结构与药理活性或毒性之间的关系。
意义:⑴深入认识药物作用;⑵定向设计药物结构;⑶研制开发新药
▲药物的不良反应:药物所产生的不利于机体的作用统称。
▲⑴副作用: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是与治疗作用同时发生的药物固有的作用。副作用可给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一般较轻微,多为可以自行恢复的功能性变化,但难以避免。
特点:①可知性:是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可预知;②可变性:随着治疗目的不同而改变
③可逆性:停药后多可以自行恢复。
▲⑵毒性反应:主要指用药剂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以及个体敏感性过高时所发生的机体损害性反应急性毒性:服用剂量过大,立即发生;慢性毒性:长期服用蓄积后逐渐发生
⑶变态反应:是少数过敏体质的病人受某些药物刺激后发生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为过敏反应。
特点:①反应性质与药物原有效应无关,用药理拮抗药解救无效;
②反应严重度差异很大,可能只有一种症状,也可能多种症状同时出现;
③与剂量无关(青霉素的例子);④过敏反应不易预知。
▲⑷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如:①服用巴比妥类引起的“宿醉现象”;②大剂量呋塞米(速尿)、链霉素引起永久性耳聋。
▲⑸继发反应:指药物发挥治疗作用后产生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盾。
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后继发的葡萄球菌性肠炎。
⑹特异质反应:是一类药理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个体生化机制异常或基因缺陷有关。少数特异体质病人对某些药物极敏感或极不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多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
如:①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的人对骨骼肌松驰药司可林特别敏感。②先天性G6-PD缺乏者服用磺胺及伯氨喹啉后可发生溶血。
⑺药物的“三致作用”:①致癌——导致肿瘤发生;②致畸胎——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
③致突变——使DNA分子中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发生改变(基因突变).
⑻药物依赖性
①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依赖性:是由于反复用药造成的身体适应状态,一旦中断用药,可出现强烈的戒断症状。
②精神依赖性也称心理依赖性:是指用药后产生愉快满足的感觉,使用药者存在精神上要周期性或连续用